材料力学的内力是指:若望福音诠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57:38

若望福音 

 对许多基督徒来说,若望福音是新约圣经中最宝贵的一本书。这本书使他们的思想得以充实,精神得以寄托,心灵得以饱足。

Ⅰ、圣史目的

“耶稣在门徒前还行了许多其他的神迹,没有记在这部书上。这些所记录的,是为叫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你们信的人,赖他的名获得生命”。(若20:30—31)

圣若望写福音的目的不在于补充或修改对观福音对耶稣的描述,而在于充分地展示——耶稣就是默西亚,就是天主子(若20:31);他就是世界的光(若8:12),永生的泉源(若7:37),生命的食粮(若6:35),是我们信仰的对象。

Ⅱ、本课程的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想藉着圣若望对于主的独特描述,加深我们自己在信仰上对于主的认识,因着他、通过他、藉着他获享生命;并且因着在我们内的生命之光(若1:4),去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使他们都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归宿。

Ⅲ、课程大纲: 

第一章 若望福音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若望福音的写作特色

第三章 若望福音的神学主题

第四章 若望福音的作者

第五章 若望福音的写作对象和目的

第六章 若望福音的写作地点和年代

第七章 若望福音注释

Ⅳ、参考书目:

1、《新约导论》   黄凤仪 著   圣神修院神哲学院——神学教材④    1996年;**

2、《新约圣经入门》  高夏芳 著   沈阳天主教神学院     1995年;**

3、《若望著作导论》(上、下册) 穆宏志  著   (台)光启出版社   19997月 ***

4、《新约导论》  蒋 梅 译 光启出版社     1977年10月;

5、《四福音简介》 穆宏志 等著     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   1999年5月;

6、《圣经简介》 思高圣经学会    1981年8月15日;

7、《新约诸书分类简介(增订本)》 房志荣 编著  

光启出版社;天主教神学著作编译会 联合出版   1975年11月;

8、《新约导读》  马有藻 张西平 著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 2002年12月;

9、《约翰福音注释》巴克莱 著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8年3月;

10、《圣经小辞典》 韩承良 编著 思高圣经学会出版   1983年6月;

11、《若望福音诠释》 吕守德  编著 中南神学院     2007年6月;***

前 言

四部福音中,若望福音最具挑战性,所引发的问题也多。但整体而言,它与其他三部福音是多方面接近,故此为第四部福音。

第一章 若望福音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有关《若望福音》的结构和内容的分配,学者们意见不一。

本章第一节先解释《若望福音》的基本结构,而在第二节说明几位学者对《若望福音》第一部分(若1191250)所做的结构分析,第三节则综合学者们的研究,解释《若望福音》的整体结构。

第一节 基本结构

(若1118)很明显的是一个序言,内容的描述比较笼统,具有诗的文体。

从第19节开始,描述比较具体,有人物,有景象,有对话。这样的内容在第廿章的结尾结束了。第廿一章也很明显的是一个附录,作者说话的口气不同了,好像换了一个主角在叙述事件。

检视《若望福音》的主要内容,不难发现在第十二章及第十三章的叙述中有一相当明显的中断现象。

123743)是耶稣的公开生活和对百姓的影响两者的综合描述与分析;

124450)是耶稣最后直接向百姓所说的话。

继之在(1313)开始有一明显的改变,以给门徒们洗脚揭开另一幕的开端,由这一幕开始,耶稣只有私底下与属于他的门徒们说话;并由此导向耶稣的受难史。们这些在序言中已有所暗示:“他来到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他。但是凡接受他的,他给他们,即给那些信他名字的人权能,好成为天主的子女”(11112)。经由以上的讨论和分析,《若望福音》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若望福音》的基本结构

1)序 言:(1118)——圣言降孕化工的介绍及撮要。

2)第一部分:神迹之书(1191250)——耶稣的公开生活;

3)第二部分:光荣之书(1312031)——与属于他的人共度最后的时光,苦难和复活。

4)附 录:(21125)——复活后的显现:两个片段。

二、主要部分的名称

1、神迹之书

第一部分(若1191250——耶稣的公开生活。

这一部分因囊括了耶稣的全部奇迹(在《若望福音》中称之为神迹),所以被称为“神迹之书”。

部分学者又将之分为两单元:到第四章结束是神迹之书,从第五章起为工程之书。

这种分法的基础,在于第五章为一个新的开始,以此划分段落更有助于读者的阅读。但有的学者却不认为如此,虽然第五章处有一新的开始,但耶稣仍继续行奇迹(神迹)。

而且在神迹中含有辩论的内容(耶稣与犹太人的辩论),此亦是耶稣宣讲的起点(参阅:若六:增饼奇迹及生命之粮的言论)。因此,总称为“神迹之书”并无不妥。

2、光荣之书

    第二部分(若1312031——引自布朗(Brown)给这一部分的名称为“光荣之书”。

    它的主题是耶稣回归父,意思是他受光荣(13311614171524)。因此,复活的耶稣显现给门徒时,是“主”,是“天主”(202528)。此外,在(211)和(11440)中可以看出,神迹和光荣是相连的,神迹是光荣的提前实现。

    也有学者称它为“时刻之书”,从光荣和时刻的关系来看,这样的称呼并无不可,但我们认为“光荣之书”更合适。

    学者Dodd称这一部分为“苦难之书”,听起来似乎少了一些积极的成分,因为基督并不是“忍受”苦难,而是自由地承受。而且这部分除了苦难之外,还有临别赠言和逾越奥迹的叙述。

也有人把它分为两部分:“道别之书”和“光荣之书”。其实并没有必要作此区分。

3、序言和附录

序言由于它的文学结构、主题和安排而自成一单元。

此外,把廿一章归为附录是合宜的,因为(2031)的结语实际上是把它与这部著作的主要部分分开了。

以上介绍了《若望福音》的基本结构,接着将介绍学者对第一部分结构的各种看法。  

第二节 “神迹之书”的各种结构理论

一、福音中的迹象

若分析“神迹之书”的结构,必须按福音所显示的迹象来划分。但问题在于福音所提供的迹象并不明显,所以容易导致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不同的研究者分别列出了不同的结构,彼此并不一致。当研究者在划分结构时,应往意的是,虽然不同的结构有其不同的价值,但绝不可把某一种结构绝对化,因而失去了客观性。

既然福音所显示的迹象不足以清楚划分其结构,因此,在(213641155)这三节提及逾越节的经文,也不足以证明耶稣在公开生活的日子里,一共过了三次逾越节。虽然这三节提供了重要讯息,但仍不足以作为关键因素。

二、以“神迹”为划分结构的迹象

    在第一部分里,神迹是一项重要的主题,而且第一部分又被称为“神迹之书”,所以很自然地把神迹作为划分结构的标准。例如:

        1、(2111):在加纳变水为酒

        2、(44654):在加纳治好王臣的儿子

        3、(5115):在贝特匝达池边治好瘫子

        4、(6115):在加里肋亚增饼(五饼二鱼)

        5、(61621):在加里肋亚海面行走

        6、(9141):在耶路撒冷治好胎生的瞎子

        7、(11157):在伯达尼复活拉匝禄

以上按神迹为划分标准,将第一部分划分为七小段。然而,神迹并不能成为划分结构的基本因素,因为它们很不平均地分散在福音中。

第一至第三个神迹的范围相当广,耶稣分别处于不同的场合、做许多不同的事、说不同的话。例如:第一个神迹在第二章,耶稣在加纳变水为酒,而后的言论和这个神迹一点关系也没有。第四、五个神迹局限于第六章内,然而随后的言论则只发挥增饼的奇迹而不提步行海面。这种以神迹为划分的标准,看不出神迹的作为和其前后章节间的关系。

再者,这样的划分法,好像过度地以“令人迷惑的七”做根据。

在圣经中,“七”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数字。有些作者(例如:Boismard)在福音中找到了大量的“七”:七个奇迹、七个言论、七个图像、第一章中的七个名称、第—、二章中的七天、耶稣生活中的七个段落等。这些“七”的结构,虽然是有可能的,但并不是绝对的。

三、以七个片段作为划分法

    学者Dodd把耶稣的生活划分为以下七个段落:

       1、(21445):新开端

       2、(446547):赐予生命之言

       3、六章:生命之粮

       4、七——八章:光和生命

       5911021(十2230):遍过盘问(及附录)

       6、(11153):生命战胜死亡

       7、(12136):由死入生

    Dodd 的划分有部分较优于前面七个神迹的划分法,能结合神迹与言论相配合的关系。

但是Dodd对福音材料的分配仍不够令人满意。第一段共有三章,包含了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中发生的许多事件;然而第六段及第七段却只有一章而已。第二至四段似乎也较无法与其他段落一样,同视为一个单元。而且(若11951)被遗漏了。

Dodd如此的分法引人推测是否又是“令人迷惑的七”在做崇。

四、布朗的划分法

1、划分的原则

    布朗的划分原则是以福音中可见的指示作为划分段落的标记:

    第一部分是洗者若翰及他的门徒皈依于耶稣的门下(119211),也就是耶稣启示的头几天。其中(2111)具有双重功能,这一段结束了第一部分,而且又开启第二部分。在Dodd的划分中忽略了这一段,而且如果把这一段纳入神迹的分类中,显然是十分不相称的。

    福音很明显的用(211)和(454)把第一及第二个神迹(在加纳)相连,因此,在其中的一些发展可以自成一段,成为“神迹之书”的第二部分。

    自第五章开始到第十章,其中庆节的主题非常明显,作者也十分强调五至十章中耶稣言论的题材,因此,将这一部分归于“神迹之书”的第三部分。

第十一和十二章,复活拉匝禄事件的主题与文体都相当独特且相关连,因此亦可视为一单元而成了“神迹之书”的第四部分。

2、“神迹之书”中每一部分的主题  

第一部分:(119211

        主题:洗者若翰及其门徒皈依于耶稣门下。  

第二部分:(21454

        加纳的两个神迹为同一单元,又可分为两个主题:  

主题一:代替。耶稣取代犹太人的制度。

        ·(2111):代替犹太人的洗洁水。

·(21322):代替圣殿。  

·(4442):代替在耶路撒冷的朝拜。

主题二:不同的团体和个人对耶稣的反应。

        ·在加纳门徒们相信。

        ·有些人在耶路撒冷,基于神迹之故相信了,但不纯全。

        ·在耶路撒冷尼苛德摩似信非信。

        ·撒玛黎雅妇人半信半疑,撒玛黎雅其他人则较相信。  

·在加里肋亚许多人因神迹而相信,也是不纯全的信。

        ·王臣及其家人信从了耶稣的话与神迹。

按以上的进展分析,部分学者认为这一部分在主题的发展上,有一种信仰上的进展:从尼苛德摩(犹太人)到撒玛黎雅妇人(半犹太人)到王臣(外邦人),愈是离开犹太人,对耶稣的信仰则愈深入。但另有部分反对的意见认为未必如此,因为我们不知道王臣是否为外邦人(有人认为《若望福音》中的王臣即是对观福音中的百夫长)。另有些学者认为这个进展有地理上的渐进性,由耶路撒冷到撒玛黎雅到加里肋亚,人们对耶稣的信仰,愈来愈坚定,也愈纯正。

第三部分:第五至十章。  

主题:耶稣和犹太人的主要庆节的关系,耶稣代替了犹太人的庆节。但有时有副题。

         ·第五章:耶稣代替安息日

         ·第六和七章:耶稣以饼和水代替玛纳,副题是《出谷记》中的玛纳和水。耶稣代替逾越节。

         ·第九和十章:耶稣是光,是门,代替犹太的帐棚节。副题是法利塞人的敌对。

       第九章的主题:光,和第十章的主题:生命,两者平行发展。  

第四部分:第十—至十二章

     主题:以拉匝禄为中心,谈生命、死亡和复活。

3、对此理论的评价

布朗的结构理论有几个优点,第一是这个划分法让经文自然的表达其段落,而不是刻意拼凑一个预设的架构。第二是每一段都有相当清楚的主题。而且主题的发展有相当的逻辑在内。

五、以两个大单元划分“神迹之书”的结构

    ECothenetIntroduction a la Bible中跟着ALion将“神迹之书”分成两个大单元,以第六章做为分界线。的确在第六章的结尾出现一个危机:耶稣对那十二位说:“难道你们也愿走吗?”

    这两大部分在用词上有一些差别:从一到六章,出现大量的“生命、生活、给予生命”等相关字汇。在全部《若望福音》中,这个字共出现56次,而有42次在一到六章中。可见在“神迹之书”的前半非常着重生命的宣报。从第七章到第十二章的词汇则较常出现“死亡、杀死、死”这个字(有时用动词,有时用名词),全《若望福音》共35次中,有20次集中在此。

    由以上几点看来,第一到第六章谈论耶稣所赐给的生命,但因为人们不接受耶稣所给的生命,因而出现了死亡。首先是耶稣的死亡,继之是弃绝生命者的死亡。所以这个结构第一单元的主题就是“生命的宣报”,第二单元的主题则是“世界弃绝生命”。

以上介绍了“神迹之书”的各种结构的理论,接着在第三节将介绍《若望福音》的整体结构。这些结构的划分都是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是绝对的,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为帮助读者了解福音。

第三节 《若望福音》的结构

Ⅰ、序言(1118

Ⅱ、神迹之书的结构(1191250

     第一部分:耶稣启示的头几天(119211)  

A   11934  洗者若翰的作证

                1928 论他与以后要来的那一位的关系;他的角色

                2934 论耶稣  

B   13551  洗者若翰的门徒到耶稣那里去,耶稣自我启示

                3542  二个门徒:耶稣被尊称为辣彼

                        西满伯多禄:耶稣被称为默西亚

                4351  斐理伯:耶稣实现了法律和先知所说的

                        纳塔乃耳:耶稣是天主子和以色列的君王

    在《若望福音》中,洗者若翰并不宣讲,他的任务是为光作证。而他的角色是因耶稣的出现而明显,他否认自己是默西亚,肯定耶稣才是民众所等待的救主。在第一部分的第二段中,几个门徒提到耶稣的称号,由辣彼到默西亚到以色列的君王,耶稣的名号有愈来愈高的趋势。有人说《若望福音》的出发点是对观福音的终点:耶稣尚未做第一个神迹之前,他已被称为天主子。这种对耶稣的认向,正是对观福音结束时的认同,但在《若望福音》却在开始就有这样的认同,而且说,你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

    第二部分:从加纳到加纳:在巴勒斯坦的许多地方,关于耶稣的职务之多种答复(二—四) 

 A   2111   加纳的第一个神迹:水变成酒

               12    过渡:耶稣到葛法翁  

B   21322   在耶路撒冷洁净圣殿

            2325   过渡:面对耶稣的反应  

C   3121    在耶路撒冷与尼苛德摩对话

            2230   洗者若翰为耶稣作最后的见证

            3136   耶稣的言论补充前面的话

413     过渡:耶稣离开犹大

     D   4430    在雅各伯井旁与撒玛黎雅妇女交谈

            3138   耶稣和门徒们:庄稼已经发白

            3942   撒玛黎雅人的反应

            4345   过渡:耶稣进到加里肋亚

     E      4654   加纳的第二个神迹:治好王臣的儿子,他和他的全家都相信了(这一段结束第二部分,导向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耶稣和犹太人的主要庆节(五至十;以44654引入)

A   5147  安息日:耶稣做了只有天主能在安息日做的事:

              115    在耶路撒冷贝特匝达赐给一个人生命的恩典(治愈)

            1647   解释他在安息日所作的及生命的恩赐

B   6171  逾越节:耶稣以面包代替出谷的玛纳

              121    增饼,步行水面

              2224   过渡:群众寻找耶稣

              2559   解释奇迹

              6071   对言论的反应

C   71859 帐棚节:耶稣代替水和光的礼节

              113    导言:耶稣前去参加庆节吗?

              1436   第一幕:庆节中心日的言论

              3752   第二幕:庆节最后一天的言论

        (8111:淫妇,插入的片段,不属于若望的)

             81259  第三幕:不同的论题

             911021  帐棚节的后果

             9141      治好胎生的瞎子,耶稣是光

            10121  耶稣是善牧,是门

D  102239  重建节:耶稣,默西亚和天主子,在圣殿中被祝圣

                2231  耶稣是默西亚

                3239  耶稣是天主子

                4042  公开传教的清楚结论

第三部分各章中,虽然份景分配得不很平均,但主题非常一致。

     第四部分:耶稣走向死亡和光荣的时刻(十一至十二)  

A  11154 耶稣给人生命;犹太人因而决定害死耶稣

               144  耶稣给拉匝禄生命;耶稣是生命

               4554  公议会决议杀害耶稣;他退居厄弗辣因

               5557 过渡:耶稣将在逾越节上耶京吗?  

B  12136 巴斯卦死亡的序幕

               18   在伯达尼耶稣受到死前的傅油

               919  耶稣进耶路撒冷时,群众呼喊

               2036 希腊人(外邦人)来访是时刻已到的记号  

结论:耶稣职务的大纲及评断(123750

        123743  耶稣在百姓中行使职务评断

44—50 耶稣宣言的大纲

Ⅲ、“光荣之书”的结构(1312031

光荣之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爱的光辉(1311726);第二部分:受难史(1811942);第三部分:复活显现(20129)。以下就此三部分的结构分别叙述。

第一部分:爱的光辉(1311726

    仔细阅读整部福音及光荣之书的第一部分,会发现在(若1311726)这一部分与全书的中心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第一部分的中心题旨在“诫命”(若151217):你们该彼此相爱。而且在这第一部分常重复此中心主题,以强调彼此相爱的重要性。

过去常因为太过于强调(若1431)的中断现象,而误将(若151)视为一新的开始。这种分法往往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观诠释,而忽略了福音作者的原意以及最后编辑者的安排。太刻意强调(若1431)的中断现象,会导致(若十三)失去统一性,也忽略了(若131)与(1726)前呼后应的文学效果。

第二部分:受难史(1811942

    “光荣之书” 的第二部分是耶稣受难史,以下介绍的结构理论是依据Ignace de La Potterie的看法,不过笔者有所修改,将一些属于过渡性的章节标示出来,为了增加其戏剧性。

    本部分共分五幕,最长的是(18281916)耶稣在比拉多前受审。这五幕的安排是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物,还有不同的行动而区分的。差不多所有的戏剧都是如此。

    第一幕和第五幕是在类似的地方发生的,就是花园。第三幕在比拉多总督府。第二幕和第四幕是对比的,第二幕是在亚纳斯家中(里面),第四幕是在加尔瓦略山(外面)。

    关于人物,第一幕的人物是耶稣和一些跟随者,另外则是犹达斯、犹太人及罗马士兵。

    第二幕的重要人物是耶稣和亚纳斯,另外则是伯多禄和在大司祭家里工作的一些人。

    第三幕的重要人物是耶稣和比拉多,还有控告耶稣的犹太人,但比较重要的是这一幕的地方,在总督府内及总督府外的广场,或者是在中间。这一幕共分七个景,比拉多就不停的在这个地方进进出出,第—、三、五、七景都是比拉多和犹太人对话,地点都在“外面”,第二、六景是比拉多和耶稣的对话,地点都在“里面”,第四景则在总督府内,是这一幕的中心。

    第四幕又换了场地,重要的人物有耶稣,有犹太人的领袖,有兵士,有门徒和玛利亚等,按不同的时间出现不同的人。

    第五幕也是一样,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事情。

在《若望福音》所记的耶稣受难史中,最重要的不是耶稣的死亡,最重要的是第三幕,耶稣在比拉多前受审判,因为在这里,耶稣的身分最为明显地表达出来。

受难史的结构表(若1811942

A  18111  导言:山园的一幕

             13  人物介绍

               48  耶稣自我启示

             911  企图抗拒和逮捕  

B  181227犹太人的审判:在亚纳斯家中

                (1214  过渡:解送耶稣,介绍人物)

                    1518  伯多禄第一次否认

                        19  亚纳斯审问

                           1923 耶稣的答复——耳光——耶稣的答覆

                        24  亚纳斯的行动

                      2527  伯多禄第二和第三次否认

     C  18281916  罗马人的审判:总督府

                    (28过渡:解送耶稣,介绍地方)

                       2932  控告:含蓄地要求处死

                         3338a 与比拉多对话:君王和真理的论题

                            38b40  在巴辣巴和耶稣之间作选择

          19:                13  戴茨冠:犹太人的君王万岁!

                            47比拉多和犹太人:看,这个人!

                         812 耶稣和比拉多的对话:君王和权柄的论进

                      1316  看,你们的君王!在审判座位上……被判钉在十字架上

      D   191637  在哥耳哥达地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1618  过渡:带走和钉十字架,介绍地人和人物)

                      1922  头衔之争

                         2324  瓜分长衣

                           2527耶稣和他的母亲

                       2830  临终遗言、死亡

                     3137  长矛、血、水和见证 

193842  埋葬:在园子里

                 3840   人物

                      41   地点

                    42   行动

第三部分:复活显现(20129)  

A  20110  寻找复活的记号  

B      1118  显现给玛达肋纳和使命  

C      1929  显现给宗徒

                 1925  显现给十人,派遣圣神

                 2629  显现给十一人,信德

福音作者的结论:信德和永生(203031

Ⅳ、附录:新显现(21:1—25)

       A  21114   湖边的显现

       B      1523  耶稣和门徒们

                2425 最后编辑的结语

附注:第廿及廿一章的另一种结构

    附录确实是《若望福音》的一部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附录所要安排的地方及所强调的复活,的确有其特别的意义。

    如果将第廿和廿一章视为一个单元,附录将改变整个第三段复活显现的结构。而且,事实上爱徒比伯多禄更早认出复活的耶稣,只是伯多禄有抢先的行动(先进入坟墓)。

    在最后一段中,将若望与伯多禄做了任务上的对比;而且耶稣最后对伯多禄所说的:“……你只管跟随我”(2122),这句话将福音带向另一个新的开始。再由这句话来看(若203031) 的结尾,它的另一层意义可能是强调信德的主题,而非单纯的结尾而已。

   (若203031)中,作者分别以默西亚、天主子来称呼耶稣,这如同多默所说的:我主、我的天主,发挥的是同一信仰。所以我们认为,不妨将附录(21125)与复活显现(20129)视为一个整体,如此其结构可做以下的划分:

        A  爱徒与伯多禄(20110

        B  认出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玛达肋纳201118

        C  所有门徒(门徒与多默:201929

        D  认出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爱徒21114

        E  爱徒与伯多禄(211523)。

           编辑者最后的结语(212425

在这样的结构安排中,可以看出若廿与若廿一之间有一密切的对比关系:有十二宗徒的信仰与爱徒的信仰的对比。这也说明了当时两种基督徒团体的状况:爱徒(代表若望团体)没有看见,但相信了;多默(代表十二宗徒团体)看到了之后才相信。所以,最后的编辑者特别强调基督徒应有像爱徒般的信德。

第二章 若望福音的写作特色

第四部福音在显示它是独特的,在表达方面也是如此。其写作特色包括:

一、言 论

福音中不少章节是由耶稣的言论组成,但这些言论与对观福音的有别:它们不是个别的言论或甚至是由个别方论组成的言论(如在玛57章的“山中圣训”),而是一些围绕着某个主题而发挥的言论篇。这些言论不单在言词方面,而更在思想上与对观福音的有别,比方:

 1、言论包含不少对比:光∕暗、谎言∕真理、由上∕由下、父∕子等;

 2、言论表达很突出的救赎概念:活水、生命之粮、世界之光等;

 3、部分言论以“我是”开始,如:(8121071014151)等;

4、耶稣自称(或被论述)为父所派遣,他也要回归父那里去。

二、神 迹

福音上半部包括耶稣所行的七个奇迹,尽管若望圣史肯定知道耶稣还行了不少其他奇迹(2030)。若望称这些奇迹为“神迹”(Signs),因为它们既象征着耶稣的训导,也展示了他的光荣(211)。耶稣施行这些神迹的目的是为激发目击者的信仰(223),实质上由门徒开始(211)。

三、与犹太人的冲突

对观福音所记叙有关耶稣与法利塞人之间的冲突在若望福音似乎更加显著(83159101939),而“犹太人”这个在其他著作可能是中立的称号,在若望福音中也变成了一个为那些拒绝耶稣的人而设的专有名词。这个特点可能反映着第一世纪末的情况,当时基督徒教会与犹太会堂的关系渐形紧张,甚至互相排斥。

与此有关的,就是那些反对耶稣的人常常误解耶稣所言,也即是说福音包含不少可另作解释的字眼,比方:(21921)中的“圣殿”;(335)中的“重生∕由上而生”;(41015)中的“活水”;(43134)中的“食物”;(63235)中的“从天上来的食粮”;(65153)中的“我的肉”;(73336)中的“我去……你们不能去”;(82122)中的“我去的地方”;(83135)中的“使你们获得自由”;(85153)中的“死亡”;(85658)中的“看到我的日子”;(111115)中的“睡眠”;(112325)中的“你的兄弟必定要复活”;(123234)中的“被举起”;(133638)中的“我去”;(1446)中的“我去的地方”;(1479)中的“你们已经看见父”;(161619)中的“片时”等。

四、圣史之言

圣史间中会打断记叙,加入自己的注释,比方,他会对一些名称(13842)和象征性言语(2211233189)予以解释,他会纠正可能引起的误解(4266),他会提醒读者相关的事宜(324112)或重述人物的身分(7502120)。他更给人一个印象,他是阐述耶稣话语的权威(2216671739827123313111832211923)。有时他也会展露团体于耶稣复活后对一些道理的领悟(2221216137209)。

五、布 局

 福音的设计以耶稣受光荣的“时刻”,即他的被钉和开始回归父家为焦点。圣史透过一些综合性话语提醒他的读者,耶稣被父派遣来到世上要完成的使命(111121837)。耶稣的职务的意义在于彰显父及带给世人“恩宠和真理”,即旧约的祝福(11418)。

(若17章)的祈祷宣示耶稣的使命已达到其目标,耶稣已向团体彰显了父,并通过他们及至世人。现今已到他面向光荣的时刻,这是他原先与父共享的光荣(174626)。

第三章 若望福音的神学主题

 “耶稣在门徒前还行了许多其他的神迹,没有记在这部书上。这些所记述的,是为叫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你们信的人,赖他的名获得生命”(若203031)。

圣史假设他的读者熟悉对观福音(1251323332466770202412161840)。他书写福音的神学目的不在于补充或修改对观福音对耶稣基督的描述,而在于更充分地展示,耶稣就是默西亚,就是天主子(2031),永生的泉源,信仰的对象:这信仰就是获享救恩的条件。对耶稣的信仰也包括相信他与父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福音各篇言论的中心点。耶稣也是人子,这个称号同样与永生相连(315)。

 在(11951)一系列传统的耶稣称号出现,他是否默西亚、厄里亚、先知、天主的羔羊、天主子、以色列的君王?答案似乎就是,这些称号都不完整,因人“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要看见天开,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来”(15051)。明显地,甚至人子的称号也需加以诠释,它直指子与父的关系。耶稣满全了并且超越上列众称号也需中以诠释,它直指子与父的关系。耶稣满全了并且超越上列众称号对默西亚的期待,他实是圣言和子,他被派到世上彰显父,他就是救世的启示。

“我是”言论组成一种工具,有助指向耶稣所言“我就是那一位”,他向人启示父,这位父就是旧约中的雅威(神圣的‘I Am’)。

 耶稣就是圣言,圣言在起初已有,与父同在,及后降生成人,寄居在我们中间,这位即神又人的耶稣展示着他与天主不可割的父子关系(118),二者共享光荣(17424)。耶稣这个身份十分玄奥,可是若望圣史并没有把它简易地处理。他选择论说的,是降生基督论。

因此,若望福音与其他福音相异,闪烁着个别的、独特的光辉。通过这部福音,我们可以转到耶稣每个行动的背后,瞥见他出自永恒及闪现着的神性。他降生成人,揭示了永生天主,从来没有人见过的天主(11418)。

现今,他生活于基督徒中间,也即是说,他就是基督徒所信奉,并且在礼仪、圣事、团体中遇到的耶稣。

第四章 若望福音的作者

    本章探讨《若望福音》的作者身分,全章共分四节。

    第一节,先说明作者和书写者之间的区别。

    第二节,接着探讨有关作者的外在资料。外在资料,指若干早期基督徒作家讨论福音作者的文件与著作,由它们所提供的意见及证据,我们再逐步讨论这些证据。

    第三节,探讨有关作者的内在资料。我们由福音的叙述中直接寻找证据,并讨论学者们对于福音中的证据的看法。

第一节 作者与书写者的区别

    按现代的了解,“作者”和“书写者”经常具有同样的意思;但在古代常是有分别的,“作者”和“书写者”并不是同一个人。

    在圣经写作时期并不十分强调“书写者”,而是注重那些作品背后的权威,即“作者”。因此我们有必要区分作者和书写者的不同。

    在书写者方面,还可以分为几种状况:一种是作者口述,书写者笔录,此时书写者类似抄写员;一种是作者表达思想,文句由书写者发挥,名字仍归作者;还有一种是书写者取用了作者的某分文件资料,发挥其中的思想,写成了另一篇,名字仍可能归于作者,因为思想创见都是来自原作者。

    《若望福音》、《若望一书》、《若望二书》、《若望三书》及《若望默示录》的书写者都不是同一人,但传统认为都和若望有某种关系,因此归在他的名下。

    视“作者”为一著作主要思想及权威的来源,这种说法仍不足以解释圣经作者的定义,因为圣经作者的范围很广泛。例如:《依撒意亚先知书》的写作时期共历时约两百年之久,前后至少经过三位促成者。他们都不只是单纯的“书写者”。他们的神学思想与文学体裁都共同反应出依撒意亚的传统,因此虽然由不同的作者所写,但学派相同,因而归于第一位先知依撒意亚的名下。

    旧约中的“梅瑟五书”并不都是梅瑟写的。但是离开埃及的经验、西奈山的盟约、法律的核心等,都是从梅瑟来的,因此一切法律书都归在梅瑟的名下。

   《圣咏》是由达味开始有这样的书写形式的,因此后人仿此写法所成的诗歌,都归达味名下。

   《智慧篇》并不都是撒罗满写的,但撒罗满是智慧的代表,在他的宫殿内首次以智慧的格式发挥这类的文学,因而后人所有的智慧格式的作品都归撒罗满名下,甚至有些作品是撒罗满死后九百年才写的,但也归于他的名下。

    保禄书信并不都是保禄亲手写的,但因与保禄有某种关系,而归在保禄名下。

    经过以上的说明,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对作者身分的证明”含有那些意思在内。我们比较不会以现代人对“作者”的定义来解释古代人所说的“作者”是什么意思,以免引起一些误解。

    以下分别由福音的外在资料及内在资料两部分来探究《若望福音》的作者。

第二节 有关作者的外在资料

外在资料,指若干早期基督徒作家讨论福音作者的文件与著作,由它们所提供的意见及证据,来讨论福音的作者。内在资料则是指由福音内容来看作者是谁。

一、一些古老的证据

    依肋乃(Irenaeus,主后第二世纪)在其作品中曾提到:在其他福音写成出版以后,主的门徒若望,即曾依靠在主怀中的那一位(若13232120),在厄弗所出版他的福音。

    《慕辣托黎纲目残简》(Muratorian Fragment主后约170200年),《驳斥马西雍异端的序文》(AntiMarcionite Prologue,主后约200年),亚历山大里亚的克来孟(Clement of Alexandria)等,都共同反映若望是《若望福音》的作者。以上的证据似乎把若望门徒与载伯德之子若望视为同一人,即十二宗徒之一。虽然依肋乃并没有清楚的说明这一点。

    现在要问的是:把《若望福音》的作者和主的门徒若望视为同一人,这项古老的传统是否有真实的价值?依肋乃是否只是个人猜测,将主所爱的门徒和靠在主胸前的那一位(福音并未指明是谁)认作是若望。

按照古老资料显示,依肋乃不是猜测的,他是从Polycarp主教那里,而Polycarp主教是从若望亲自听来的。如果这个传承是确实的,那么这个证据就很有价值。我们以下分别讨论。

二、依肋乃证据的讨论

甲、若望在厄弗所

依肋乃说若望在厄弗所出版了他的福音,现在我们要查看片望是否到过厄弗所。  

1、在新约中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载伯德的儿子若望到过厄弗所。  

2、保禄去过,但是《致厄弗所人书》不一定是保禄写的,但至少是属于保禄的传统,而不是若望的传统。  

3、安提约基亚的依纳爵给厄弗所人的信,提到保绿的工作,但对若望只字未提。  

4、小亚细亚的主教Papias(主后130年左右)也不知若望在那地区。这些材料叫人怀疑若望到过厄弗所。  

5、有另外一些资料显示:载伯德的儿子若望到过厄弗所。

然而,综合正反两方面的资料,仍没有足够的证据推翻依肋乃对《若望福音》作者的证明。如果《若望福音》真是若望宗徒写于厄弗所的,那么应是在第一世纪末写成的(保禄之後),此时的若望已届年迈。

乙、若望早逝

    另有传统认为若望很早便过逝了。根据 Philip of Side(主历430年)和 George Hamartolus(第九世纪)的说法,认为载伯德之子若望年轻时即已逝世。按 Edessa和 Carthage(第五、第六世纪)的殉道者传记中也有同样的说法。这些传统是很晚才有的,不太可靠。

若望早逝的说法,可能是来自古时候把若翰及若望相混淆之故(此二人的原文名字同是Ioannes,且若翰早逝)。或是将(谷1039),夸张地解释成:为实现耶稣的话,若望应是早死。但事实却非如此。若望早逝的说法并不能减少依肋乃证据的力量。  

依肋乃的错误

    有人说依肋乃可能在这方面有一些错误。因为依肋乃曾说Papias主教认识若望,但其实Papias并不认识若望。有人便说依肋乃从Polycarp主教处听说《若望福音》是若望宗徒写的,这个听闻可能也是错的。因此依肋乃的证据就没有价值了。

然而,依肋乃并不认识Papias,但却认识Polycarp主教,而Polycarp主教认识若望,所以,依肋乃的证据仍是可能的。我们只能说,依肋乃从Polycarp处听到他和若望的关系时,必定是很年轻的时候,由于时间久远,他有记不清楚的可能性,如此而已。

丙、另一个在厄弗所的若望

部分学者认为依肋乃所指的若望并非载伯德之子,而是另一位若望。

事实上,依肋乃指的是曾靠在主怀中的那位,并不一定是载伯德之子。至于这另一位若望是谁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1、若望马尔谷

    他有时留在耶路撒冷,有时跟随保禄,有时跟随巴尔纳伯。是比较年轻的,比保禄小一辈的人。

    按(弟后411),若望马尔谷曾经到过厄弗所。而且在古时候,常将载伯德之子若望与若望马尔谷相混淆;例如:金口若望在他注解(宗1212)时,认为章节中所提到的若望,号称马尔谷,就是耶稣的门徒。第五世纪时有一名埃及证人认为(若135)中的两名门徒之一便是若望马尔谷……。诸此种种,在历史中常将宗徒若望与若望马尔谷相混淆。

虽然有若干证词说可能是另一位若望在厄弗所,但这些说法都是在第四世纪以后的,直至目前尚没有更古老的证据指认若望马尔谷是《若望福音》的作者。即使若望马尔谷是四福音之一的作者,则应可能是《马尔谷福音》的作者。如果要将若望马尔谷当作是《若望福音》的作者,那可能是基于内在的理由而不是现在所讨论的外在理由,这一点稍后会再详谈。

2、长老若望(John the Presbyter

小亚细亚主教帕丕雅(Papias),曾在他的书中提及,他很有兴趣访问任何认识过主的门徒的人,他想知道“安德肋、或伯多禄、或斐理伯、或多默、或雅各伯、或若望、或玛窦、或任何主的门徒曾说过些什么。他也想知道Aristion及长老若望,二位主的门徒正在说什么”。

    帕丕雅分别提到两批“主的门徒”,分别都提及若望。第一批包括十二宗徒的名字,动词用的是简单过去式(说过),表示那一批门徒已经过世。载伯德的儿子若望似乎是在第一批的名单内。第二批名单中的人物也是主的门徒,似乎是十二宗徒的名单之外的门徒,也有可能是第二代的门徒,Papias主教做他的访问时还活着的。

    虽然 Papias写书时是在主130年左右,但他的访问也许是在早年做的,当时耶稣的目击证人还活着,而且耶稣的目击证人并不只十二位,其中除了载伯德的儿子外,还有别的若望。

    Papias并没有提到若望住在厄弗所,也不提写作的事,这些是后来的研究者加上去的。

《若望二书》和《若望三书》的作者自称是长老,有人想是不是Papias所说的这位长老若望。更有人推想,他或许就是《若望一书》和《若望福音》的作者。这些都是较晚才有的推测。并没有证据证明书信和福音的作者是同一位若望。而且在(伯前51)中可以知道,十二宗徒也自称长老,因此,长老若望并不一定就不是载伯德的儿子若望。  

3、初期教会的疑问

    依肋乃论证的另一个疑问是初期教会有些团体反对《若望福音》是出自若望。在教会曾有过一个关于圣神的异端,此说谓主即将来临,要期待圣神,漠视此世的工作。有些人为了驳斥蒙丹派(Montanism)异端,而连带地否定圣神神恩之说。然而在《若望福音》中,圣神有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们连带地也否定了《若望福音》。

    另外一个疑问是戴尔都良(Tetullian)的看法。他认为《若望福音》的耶稣行迹与“对观福音”不一致,特别是关于耶稣死亡的日子不一致,在对观福音中耶稣死亡的日子是逾越节当天,而在《若望福音》中是在前一天。他指出《若望福音》可能不是出自目击证人载伯德之子若望。

一些反对(圣)言的无(圣)言者(Alogoi)认为,《若望默示录》及《若望福音》是切陵托(Cerinthus)异端的作品。因为《若望福音》在序言就提到(圣)言,他们是反对圣言的。有人认为如果初期教会就很稳定的肯定《若望福音》的作者就是宗徒若望,那么教会内的人就不敢有这样的论调出来。然而,这些反对者都是在教会边缘的人士。试想,他们既敢反对圣神的恩赐,又怎么会不敢说《若望福音》不是若望写的呢!

结 论:

    到目前为止,唯一能有证据的古老传统说《若望福音》是载伯德之子的作品。那些反对这个主张的论点是有力量的,但不足以驳斥依肋乃的证据。

第三节 有关作者的内在资料

《若望福音》不论从明显的或是含蓄的两方面来看,都对它的作者是谁透露出些许讯息。我们先从明显的方面来说明。

一、根据福音史料的来源

    (若1935):“那看见这事的人就作证,他的见证是真实的,并且‘那位’知道他所说的是真实的,为叫你们也相信”。此节虽没有指出这证人的姓名,但在上文2627节却已记载:耶稣所爱的门徒站在十字架旁。

(若2124)的:“为这些事作证,且写下这些事的,就是这个门徒,我们知道:他的作证是真实的”。“这些事”可能指若廿一所描绘的事情,或是指全部的福音。“我们”可能指的是最后编辑者,或是《若望福音》史料的来源者。可是靠这两个资料,我们仍不知道作者是谁。

二、我们对“爱徒”的了解

那位耶稣所爱的门徒是谁?在《若望福音》中共提到三种不具名的门徒:  

1、(13742

洗者若翰的两个门徒跟随了耶稣;一位名叫安德肋,另一位为无名氏。在其上下文中提到其他的门徒有:西满伯多禄、斐理伯、纳塔乃耳。在对观福音中记载了头一批跟随耶稣的是伯多禄和安德肋,再来就是雅各伯和若望。

2、有两处提及“另一个门徒”

    (181516):西满伯多禄与另一位门徒跟随耶稣。这另一位门徒应是大司祭家人所认识的,所以伯多禄才得以进人大司祭的庭院。

20210):玛利亚玛达肋纳跑去见西满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另一位门徒,告诉二人耶稣的尸体已不在坟墓里。那位耶稣所爱的门徒跑得比伯多禄快,但却是伯多禄先进入坟墓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处所提到的另一位门徒,都与伯多禄同时出现。

3、《若望福音》共有六处提及耶稣所爱的门徒——“爱徒”

    (132326):最后晚餐时,靠在耶稣的胸堂上,在伯多禄的怂恿下问耶稣:谁是出卖者?

    (192527):在十字架旁,耶稣把自己的母亲托付他。

    (20210):他是“耶稣所爱的”,在此处明显地指出那“另一位门徒”就是耶稣所爱的门徒。

    (217):当耶稣在岸边显现时,他与伯多禄和其他门徒同在一条船上,且认出了耶稣。

    (212023):他跟随伯多禄和耶稣。与(132326)所指的门徒同属一人。伯多禄转过身来,一看见这个门徒就问耶稣:“主,他怎样”;耶稣回答说:“我如果要他存留直到我来,与你何干?你只管跟随我”。耶稣的答话使门徒们产生了混乱,于是弟兄们中闲传出了:“那门徒不死”的话。很可能写这段的时候,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己死,因此要特别说明当时的情况。

2124):书写者告诉我们,这个门徒写下了这些事。

三、资料的说明

    我们比较上述的参考材料,发现在(202)中,把“另一个门徒”和爱徒视为同一个人。而在(181516),并不那么清楚,但也很可能那“另一个门徒”和爱徒是同一人,因为爱徒和伯多禄常常有密切的关系。

(若13742)中那位不知名的门徒和爱徒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为什么福音中用了两个匿名?有学者认为“另一个门徒”可能是一种自谦的称呼,而“爱徒”则是他的门徒给他的称号。也许耶稣并没表示谁是地最爱的门徒,而是若望团体表达若望的重要特性而用了这个称号。

四、爱徒的身分

我们研究到了现在,还没有说明“爱徒”到底是谁?据学者的研究共有以下四个可能性:

甲、“爱徒”为象征的说法,非真实人物

    关于爱徒的身分,有几位学者认为爱徒不是真人物而是象征。学者Loisy认为,爱徒是完美信徒的象征。布特曼(Bultmann)认为爱徒象征基督教会中的希腊教会:在(1926),耶稣将他的母亲(象征犹太基督徒团体)交托给爱徒(象征希腊教会),在(20210),爱徒(希腊教会)比伯多禄(犹太教会)更先相信了耶稣。

我们不能否认“爱徒”具有象征性,然而这并不是说,一定没有这个真实的人物。“爱徒”所具有的象征性并不减少它的真实特性,就像伯多禄和耶稣的母亲是真实的人物,但也有其象征性一样。

乙、拉匝禄

   在福音中,唯一被指出姓名说是耶稣所爱的人就是拉匝禄(若11351136),因此有人说“爱徒”是拉匝禄。

   然而如果在第一世纪时,读者都清楚知道耶稣所爱的门徒是谁,《若望福音》的作者就是这位门徒,他也就是载伯德之子,那么在福音中写拉匝禄事件时就有必要介绍拉匝禄是耶稣所爱的人。如果拉匝禄就是《若望福音》的作者,也就是那位“爱徒”,似乎在福音中就没有必要特别描述拉匝禄的这个特点了。

    也有人说拉匝禄和载伯德之子若望为同一人,他是在耶稣复活他之后用了拉匝禄这个化名。他先用阿拉美文写了《若望福音》,然后若望马尔谷重新编辑,作者其实是若望马尔谷。然而奇怪的是为什么只在第十—,十二章提名字,其他地方一直称“爱徒”或“另一个门徒”。

根据福音内在资料显示,爱徒应是“十二位宗徒”之—,在最后晚餐时靠在耶稣的胸膛上。新约四部福音中共有四份十二宗徒的名单,其中共有十五位名字,但却没有拉匝禄的名字。因此,拉匝禄是福音作者的那位爱徒的可能性极小。

丙、若望马尔谷

    另外一位能是爱徒的人选就是若望马尔谷。据(宗1212)的记载,他母亲住在耶路撒冷,而《若望福音》的记载相当集中在那里,其中有关耶路撒冷的地理资料部很正确。

    若望马尔谷好像与司祭阶层有亲戚关系,他是巴尔纳伯的表弟,巴尔纳伯是肋未人(哥410,宗436)。其实有些古老的证据显示若望马尔谷可能是司祭。《若望福音》的内容表现出对犹太庆节和圣殿有兴趣。如果(若1815)所指的与爱徒是同一人,他认识大司祭,因而得以进入庭院。

    若望马尔谷因着保禄的引介而认识了路加,因此促成了《若望福音》和路加福音之间的关系。

    若望马尔谷好像和伯多禄有所接触(宗1212,伯前513),而爱徒和伯多禄也来往密切。《若望福音》中伯多禄的角色非常重要。

以上的说法虽然都各有各的道理,但是传统上,我们把若望马尔谷与第二部福音相连(虽然第二世纪的作者不把马尔谷和若望马尔谷视为同一人),而且若望马尔谷也不是十二位宗徒之一,但爱徒一定是十二人中的一位。新约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暗示耶稣认识若望马尔谷,如果耶稣不认识他,他怎么成为爱徒?

因此,我们虽然有一些有利的因素来推断若望马尔谷可能是《若望福音》的作者,但基于上述的几个要点,若望马尔谷就是爱徒的可能性就不高了。

丁、载伯德之子若望

    载伯德之子若望,似乎最能符合爱徒身分的基本条件:他是十二宗徒之一,且与雅各伯、伯多禄一同被耶稣所召选。在福音中,若望与伯多禄一起出现的机率,比其他宗徒多。按《宗徒大事录》的记载,若望与伯多禄共同在耶路撒冷(宗24章)及撒玛黎雅傅教(宗八)。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只有《若望福音》记载耶稣在撒玛黎雅传教,和撒玛黎雅妇人谈话,使撒玛黎雅人信从耶稣(若四)。

    另外,《若望福音》所保留对耶稣的经验和对观福音相当不一样。既然这么不一样,教会仍然接受并与对观福音有相同的价值,除非这部福音背后有一个相当大的权威。是与伯多禄同等的权威。看来只有若望宗徒才有这个份量。

    爱徒的身分指向载伯德之子若望,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因素,是他与耶稣可能有亲戚关系(母系方面的亲属关系)。圣母玛利亚的表姐依撒伯尔是亚郎的后裔,属于司祭家族。在耶稣的十字架旁除了耶稣的母亲之外,还有一些妇女,其中一位就是撒罗默(谷1540161),我们比对(玛2756)的记载,撒罗默可能就是载伯德的儿子的母亲,再比对(若1925),撒罗默很可能就是耶稣的母亲的姐妹、若望的母亲、耶稣的阿姨。如此,我们便比较容易了解,玛窦福音中提到载伯德儿了的母亲要求耶稣让她的两个儿子分别坐在耶稣的左右两边了。

如果若望是耶稣母亲的外甥,我们也比较可以理解为什么耶稣在临终时将他的母亲托付给若望,这个若望就是爱徒。这也可以解释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若181516)中的那“另一个门徒”如果就是爱徒,也就是若望,由于他是司祭家族的亲戚,才能进得了大司祭的庭院。 

第五章 若望福音的写作对象和目的

第一节 写作的动机

    《若望福音》的写作目的,在传统上认为是为了补充“对观福音”的缺失,认为补充之后会使“对观福音”较易了解。

    事实上,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若望福音》和“对观福音”不同的地方所引起的问题比它所要补充说明的(“对观福音”)更难以解释。因此这个说法现在已经难以接受了。

    如果不是为了补充“对观福音”,而是为了保留传统,保留耶稣的历史传统和门徒们在神学上的洞察,这个动机本身可以成为写福音的充分理由。若望团体很可能与教会的大团体比较没有来往,他们对耶稣的身分和言行有特殊的了解,早于教会的大团体。当然有必要将这些都记下来。可能写福音的目的就是为了保留“耶稣的历史事实”,因为若望的神学团体似乎会愈来愈倾向发挥神学,部分人士担心愈来愈神学化,后来只注意神学解释而不注意耶稣的言行,因此更要记录耶稣的行实。

    《若望福音》除了上述保留耶稣的言行传统的目的外,有学者认为可能还有护教、传教和牧灵的目的。护教性的目的,指的是反驳视若翰为默西亚的若翰门徒;或是与犹太权威人土辩论;或为驳斥异端(如:诺斯派、幻影学派……等)。传教性的目的,指的则是向万民宣讲基督的福音。牧灵性的目的,是为了巩同基督徒的信仰。也许福音的目的不只一个,不向的编辑阶段都是为了使基本材料适合新的需要,既然如此,目的很可能是多重的。  

第二节 反驳洗者若翰之门徒的议论

   《若望福音》的序言中,清楚的区分若翰洗者和耶稣的不同。  

(若11):在起初“已有”圣言。意思是圣言本已存在,是神。  

(若16):“曾”有一人.名叫若翰。希腊原文意思若翰本来不存在,但天主使他成为人,他是受造的。  

(若18):他“不是”那光,只是为给那光作证。  

(若115):若翰自己在也说:“……他原先我而有”。

    这一段清楚表达耶稣和若翰有很大的差别,耶稣是早己存在的圣言,就是天主,而若翰是被创造的人,是为给耶稣作证的。所以有人说《若望福音》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反驳若翰洗者的门徒,就是从这地来的。

    如果把序言当作全福音的关键,在这里可以看到两个重要的思想,一个是在表达耶稣是谁,另一个在表达若翰不是谁。序言的内容倾向于驳斥举扬洗者若翰而贬抑耶稣的论调。有人说耶稣只不过是被若翰洗过的人,平常是较大位的洗较小位的而不是在下位的洗在上位的。他们强调耶稣只是若翰的一个门徒。

    事实上,《若望福音》表达这方面的讯息比“对观福音”多,看(若32226),耶稣曾在约旦河附近和若翰相处过一段日子,一般人认为耶稣也施洗。再看(若42):“其实耶稣本人并没有施洗,而是他的门徒”,这里清楚的表达:耶稣不是若翰洗礼运动的一分子。所以《若望福音》看来是有意要把耶稣和若翰的身分分清楚。而正就是因为耶稣和门徒们曾和若翰住过一段时日,因此在当时有人说耶稣只是若翰的门徒时,若望团体的人可以仔细地说出其中的不同。

    我们对若翰门徒的了解有以下一些资料。《宗徒大事录》(1851917),保禄在厄弗所遇见几个门徒,问他们领了圣神没有,他们说连有圣神都没听过。他们领的是若翰的洗。但在听了保禄的宣讲之后,他们都接受耶稣为主,似乎跟随若翰的人并不反对接受全部的基督讯息。

    第三纪时,有一个文件表示,曾有若翰的门徒宣称若翰是默西亚,耶稣不是。按这资料显示直到第二世纪,若翰门徒的团体仍存在,但不知他们在第一世纪时,是否已经宣称若翰为默西亚了。我们是否根据以上的资料,就说《若望福音》是为了反驳洗者若翰的门徒的言论,这一点仍值得怀疑。

    以上均是由外围资料来探索《若望福音》的写作动机,以下试由福音本身的资料来探究,《若望福音》是否为反对若翰的门徒而写,或是另有其他目的?

第三世纪时,PseudoClementine Recognitions书中指出若干章节,使读者认为《若望福者》的目的极可能是为驳斥“若翰是默西亚”的说法,例如:

(若189):“他不是那光,只是为给那光作证”。耶稣是光,而非若翰洗者。

(若115):“……有一个人在我以后来,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耶稣先若翰而有,大于若翰。  

(若120):“……他明认说:‘我不是默西亚’”,(328)坚称若翰不是默西亚。  

(若1041):“……若翰固然没有行过神迹。肯定若翰从来没有行过神迹”。  

(若330):“他应该兴盛,我却应该衰微”。这是一句清楚的话,放在若翰口中说出。  鉴于(若32226),最后编辑者插入(4:2):“其实耶稣本人并没有施洗,而是他的门徒”。为避免耶稣与若翰是在平等地位的洗者。

    “对观福音”记载若翰向群众宣讲,而《若望福音》却不提此事。在《若望福音》中,若翰自己并没有发挥什么言论,他所说的话都只是为耶稣作证。好像不给若翰一个特定的地位。

    福音中可能有些辩护性质的语句,但这些不能被解释成整部福音的写作目的。我们很难解释整部福音是在反对若翰的门徒们的一些议论。

    有些学者看出洗者若翰和谷木兰团体有某种关系存在。因为若翰就住在谷木兰附近的犹太地区,又是同一时代的人,他有许多思想、词汇和谷木兰团体最一样的。有人就说他的门徒的神学思想一定也接近谷木兰团体。《若望福音》用谷木兰的语句来描绘耶稣,目的是为了归化在谷木兰团体里的若翰的门徒。这样的说法有其可能性,但只是推侧,而且简化了整部福音的目的,这只能解释福音的一小部分目的而已。

    序言中有两句辩护意味较浓的句子(16815),有人因此认为《若望福音》是为反对若翰的门徒而写的。其实并没有理由把序言看做整部福音的关键。序言可能是一段独立的赞美诗,被编者引用为福音的开场白。其中的那两句(16815),许多释经学家都认为在原来的赞美诗中没有,是后来加入的。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何编者一定要插在这两个地方。无论如何,我们所拥有的《若望福音》是以这样的序言开始的,为读者来说,序言的讯息很重要。

    《若望福音》虽然没有像“对观福音”一样提到:“妇女所生的,没有一个比若翰更大的”(路728;玛1111)但《若望福音》仍肯定若翰的地位:肯定他是由天主所派遣来的(16),为向以色列人启示耶稣(131329),与圣经和神迹一起,是耶稣的有力证据之一(53240),是一盏点着而发亮的灯(535)。可以说,在《若望福音》中并不缺乏表明若翰使命的句子,也清楚区分耶稣和若翰的不同,但仍不足以将之当成全部福音的目的。

第三节 反驳犹太人的议论

    我们由福音的传统中看到耶稣和法利塞人时有冲突,耶稣常常与他们辩论,为使真理澄清。而《若望福音》中耶稣和犹太人的冲突从第二章便开始了。似乎若望团体在写作福音时,他们和法利塞人的冲突仍然存在。因此引人推测《若望福音》的写作,是为了延续耶稣和犹太人的对立情势,继续表达这些辩论,反驳犹太人的某些看法。

    我们在此引述一些例子,看出《若望福音》在这方面的表达。《若望福音》坚称耶稣是默西亚,这正是犹太权威人士所反对的。《若望福音》用希腊文写希伯来名称“默西亚”,保留了希伯来文原意。且用“基督”(受傅者)一词比“对观福音”多出许多,因为犹人人对“基督”这们称号非常熟悉且深知其意义。《若望福音》指出的耶稣都和犹人旧约预像及默示图像相合。例如:上主的仆人(12934)、天主的羔羊(129)、以色列的君王(149)、天主的圣者(649)等。

以“代替”的主题表达新约的基督,已取代了旧有的犹太制度。例如:圣洗取代犹太制度中的取洁礼,耶稣的身体代替了耶路撒冷圣殿,以心神真理朝拜天父取代在耶路撒冷圣殿的朝拜(42124)。耶稣取代了犹太庆节:安息日(人子是安息日的主)、逾越节(耶稣的死亡和复活是新的逾越节)、帐棚节(耶稣是活水,是食粮)、重建节(耶稣的身体是新的圣殿)等。

《若望福音》为何使用上述的方式表达耶稣?以下我们要看《若望福音》的两个神学趋向。第一个趋向是卫护基督宗教的信仰,以面对不信耶稣的犹太人(护教性目的);第二则是召唤四散于各国犹太会堂里的犹太基督徒(牧灵性日的)。以下分别详述之:

甲、卫护基督宗教的信仰,面对不信耶稣的犹太人。

    《若望福音》中耶稣在面对犹太人时,常有一种辩论的态度。犹太人一直自豪于犹太宗教的卓越地位,然而耶稣来了之后,犹太宗教就失去原来的地位,而以耶稣的宗教为首。有些犹人人并不信从耶稣,而还以梅瑟的门徒自居。“福音”中耶稣用了法学士(犹太经师)的技巧,也强调自己的身分来和他们辩论,以下章节可以看到:(若103436531478545542526)。

    《若望福音》的卫护性态度,可从它使用“犹太人”(The Jews)这个词汇的频繁度看出来。《若望福音》提及“犹太人”70多次,在各部“对观福音”中则只提及五、六次。

《若望福音》中“犹太人”的含意有几种:

1、纯宗教或国籍意义,指具有犹太宗教思想的人,或指犹人民族(422183335)。

2、中立性用法:在提及犹太人的习俗,庆节时,指犹太人,并无任何蔑视的意思(261372)。  

3、指居住在犹太地区的犹太人,包括相信基督者与不信者在内(十—、十二)  

4、在《若望福音》中较普遍的用法是指宗教权威者的专有名词,特别是那些住在耶路撒冷而反对耶稣的人,如:司祭长、长老、经师(515922)。  

5、在某些地方,“犹太人”和“司祭长”是通用的(813181812)。  

6、此外,与“对观福音”的用法也有所不同,如:(若18831)记载犹太人控告耶稣,“对观福音”(谷151)则记载是由司祭长、长老、经师们在比拉多面前控告耶稣,(若218)和(谷112728)也可见到同样的对比。

    以上所说的《若望福音》中的犹太人的用法,和耶稣当时的情况有些不合。因为耶稣本身也是犹太人,他的门徒和朋友也都是犹太人。

以上的用法其实该是写福音时的犹太社会情况。《若望福音》所反应出来的犹太社会已经将当时的社会做了某些简化。

主历70年,耶路撒冷有了很大的改变。那时,有撒杜塞思想的人(大部分是司祭或长老地主)差不多都消失了,因为主历70年代以后,所有的土地都被罗马人占领了,没有人是有钱的地主。圣殿也毁灭了,司祭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权力。公议会散掉了。

    70 年代以后和耶稣宣讲时的社会情况本身,有很大的不同。写福音之时,根本不必提到撒杜塞人,因为这种身分的人己经消失了。剩下来的只有法利塞人了,因为法利塞人的权威来自圣经,而圣经是罗马人无法夺走的,他们无法夺走人民的信仰。所以主历70年代以后只剩法利塞人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若望福音》中出现一些简化的现象:有好人和坏人的区别,相信耶稣的是好人,是门徒;不信耶稣的是坏人,是犹太人(法利塞人)。

    写福音时的社会情况已经不是耶稣当时的传教环境,因为犹太人已经做了抉择,大部分的人不相信耶稣,少部分的人接受耶稣而成为门徒。那些不相信耶稣的人并不是外邦人,而是反对耶稣的犹太人。一般的外邦人不会有很强的意见,他们或者接受或者不接受。然而在这里,犹太人是指反对耶稣的人。

    这种情况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反映到耶稣的时代。《玛窦福音》中说:“我来不是为废除(法律),而是为完成”(玛517)。《若望福音》则变成“法律是藉梅瑟传授的,恩宠和真理却是由耶稣基督而来的”(若117)。法律在此时已是“你们的法律”(若817)。

    这两个态度很不一样。《玛窦福音》是在相信耶稣的犹太人当中说话,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将耶稣的讯息和旧约法律配合;而《若望福音》则是面对着反对耶稣的犹太人,法律已不是问题,法律是犹太人的法律了。

    法律在《若望福音》中已不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在犹太人尚未接受耶稣时,他们要考虑这个问题,这是主历4070年代间的事。70年代以后,犹太人已经做了抉择,法律已不成问题,以致于《若望福音》中的耶稣口中,会使用“你们的法律”(若81710341525)这样的词句(我们知道耶稣尊重法律)。在《玛窦福音》中也有类似的情形,见(玛2334):“你们的会堂”。

《若望福音》虽敌视“犹太人”(指上述含意的犹太人),但却仍十分尊重以色列,视之为一积极名词(13147)。福音中也常用“辣彼”的头衔,并无对立之意。所以,《若望福音》所反驳的“犹太人”,并不是指责他们在伦理生活上的对错,而只是指责他们没有相信耶稣,也反驳他们的不信。对梅瑟,《若望福音》亦无蔑视或对立之意:“若是你们相信梅瑟,必会相信我,因为他是指着我而写的”(546)。

乙、召唤四散各国会堂的犹太基督徒(牧灵牲目的)

   《若望福音》的写作目的也可能是为了召唤四散在地中海沿岸的犹太基督徒。我们由以下几个特点来采讨:《若望福音》是以希腊文写成的,其中对于原来是希伯来语或是阿拉美语的字特别加以解释,例如:默西亚(若141)、辣彼(若138)等字,这些字在巴勒斯坦应该是不用解释的,作者在此保留原希伯来文或阿拉美文的发音,然后再解释字意,让人认为写作的对象可能是犹太裔的侨民,他们因为散居于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所以已经不熟悉希伯来文或阿拉美文,但是一经使用希腊文解释,便立即知道这些字的丰富含意。

    另外,如(若49)的情况:“‘你既是个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黎雅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不相往来”。对一位巴勒斯坦的听众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为什么《若望福音》要多加上解释?

    我们认为福音的对象可能也包括非犹太裔的基督徒,因此,有可能这些解释正是为了那些人。这个现象在(若26)和(1940)中也可看出,作者解释一些在犹太习俗中很普遍的概念,显然是为了那些不是生长在犹太文化中的读者。

    另外,在(若735)中说:“难道他要往散居在希腊人民中的犹太人那里去,教训希腊人吗?”这句话在《若望福音》中是犹太人说出来的,上下文的重点是:在犹太人的会堂里,人说耶稣并不是默西亚,耶稣争辩,证明自己就是默西亚。《若望福音》在表达耶稣就是默西亚时(意思就是反对犹太会堂里的不正确的议论),出现了(735)这句话,犹太人在反对与讽刺耶稣,同时,这侗讽刺其实也是写福音时地中海沿岸的真实情况;福音确实已传到了犹太侨民及其身边的希腊人那里了。所以这句话(若735)也称为《若望福音》中的双关语。

   《若望福音》的写作目的,与其说是传教性的,不如说是辩护性和自卫性的。在第八章中,我们看到的尽是犀利的词句,将“犹太人”比作魔鬼的儿子,这里明显的诉求是要劝那些仍留在犹人会堂的基督徒离开旧式的信仰,接受耶稣就是默西亚。旧式的会堂在若望团体的眼中已经是“撒旦的会堂”(默2939)。

    《若望福音》写作的对象,很可能是一群尚未与会堂脱离关系的犹太基督徒。他们到了第一世纪的8090年间,经历到一场危机。耶稣被钉死后的头几年,门徒们一直受到耶路撒冷权威当局的敌对,《宗徒大事录》记载了基督徒领袖和公议会的冲突(宗41351718),一直到加玛里耳介入基督徒团给和公议会之间,彼此的关系才比较缓和(宗53340)。

   《宗徒大事录》第十二章记载了迫害耶路撒冷教会的事。不过这些被驱散的是讲希腊语的基督徒,他们因为反对圣殿而与犹太权威人士敌对,随后几年发生几件独立的暴力事件,例如黑落德下令杀若望的哥哥雅各伯,并囚禁伯多禄。

    除此以外,耶路撒冷的教会似乎和犹人权威当局平安相处。主历49年,宗徒们在耶路撒冷举行会议时,并没有见到有迫害教会的记录。雅各伯(不是若望的哥哥)在谈论非犹太裔的基督徒是否该遵行梅瑟的惯例时,态度非常谨慎,也许有意要避免与犹太主义发生冲突(宗1522)。主历58年,保禄到耶路撒冷时(宗2118ff),犹太基督徒仍有在圣殿奉献供物的习惯。主历60年以后,基督徒和犹太人又开始了另一个敌对的局面。

    耶路撒冷在主历70年被毁灭,圣殿与祭献从此没有了。此时,法利塞犹太主义者依靠法律来复兴他们的宗教。尤其那时面临着犹太宗教可能会被灭亡的威胁,他们更加固守传统,此时唯有聚集在法律内才使他们的宗教得以延续。信耶稣的犹人人变成法律的破坏者。

    主历80年左右,犹太人企图迫使犹太基督徒离开会堂。这可以从犹太会堂内诵念的十八项祝福中的一项看出来。其中第十二项是一个对犹太基督徒的诅咒。由于这十八项祝福必须在会堂中不断的公开诵念,犹太基督徒被逼得或是公开咒骂自己和其他基督徒,或是表白自己信仰基督而拒绝诵念这项诅咒。

    主历90年以后,Gamaliel辣彼在Jamnia召开大会之后,这种正式的聚会便成为犹太人对抗异议分子的武器。

    我们仔细的叙述了第一世纪的宗教状况,因为这对了解《若望福音》的写作时代背景是很重要的。有一些现象明显的表示《若望福音》写作内容是在吸引那些相信耶稣的犹太人,他们正俳徊在基督的信仰和不愿违背犹太信仰的两难之中。或许有些人仍继续留在会堂里,虽然他们仍是相信耶稣的,他们认为留下来可能对尚未信仰耶稣的人起一些作用吧!

    《若望福音》的对象就是他们。这样,在福音内论及“犹太人”时的敌对态度不致引起这些人的反感,因为他们知道“犹太人”一词指的是有权威并反对耶稣的人,就是这一类的有权威的“犹太人”在敌视基督徒。

   《若望福音》坚称耶稣就是默西亚(若2031),这样的明认是为坚固基督的信仰,也成为是否继续参加会堂礼的试金石。《若望福音》的态度是鼓励他们勇敢的离开会堂,但是,为一个习惯于犹太制度和节庆的基督徒而言,离弃了旧的信仰后,似乎没有新的依归。

    《若望福音》中“代替”的主题为这个思虑做了理想的答复。犹太基督徒失去了会堂,但不必害怕,因为耶稣代替圣殿,信者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犹太基督徒也不再过逾越节、帐棚节,不用怕,耶稣是代罪的羔羊,他成了基督徒的逾越节;耶稣赐给信他的人永生的活水、真光,帐棚节的一切祈求也都有了替代。耶稣代替犹太制度和节庆,所以《若望福音》鼓励犹太基督徒不要留恋会堂,旧的制度和会堂都该放弃。如果有了耶稣代替他们旧信仰中的一切,为这些人会比较容易离开会堂。

    接下来我们具体的看《若望福音》中相关的章节。《若望福音》一共在三个地方提到被逐出会堂;分别是(9221242162)。二次提到相信耶稣的人但是却没有勇气承认。可以想见,当时社会里,基督徒面临着一种压力:是要继续保有旧有的犹太信仰、旧的信仰制度和庆节,或是放弃这一切,承认自己信仰基督。这些信友并没有做这么清楚的表达,大部分人是信基督,但不敢公开承认,也不离开会堂,不愿与旧的犹人信仰有冲突。

    《若望福音》在(124243)提到这种情况,还讽刺说“他们喜爱世人的光荣,胜过天主的光荣”。那位胎生的瞎子代表为了信仰耶稣而勇敢面对被逐出会堂,这样的人是《若望福音》中的英雄。

    到(1938),阿黎玛特雅人若瑟做了一个突破,他本是暗中作耶稣的门徒,但是后来,他勇敢的向比拉多要求领耶稣的遗体,这个作为无疑地是公开承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若望福音》有意藉阿黎玛特雅人若瑟的表率,鼓励四散在地中海沿岸的犹太基督徒效法他的作为。(若9)强有力的写出了逐出会堂的主题,其中描写了各种不同态度的人。

第四节 反对异端

《若望福音》的写作目的,除了上述反对洗者若翰的门徒的某些议论,和与犹太人的某些争论(卫护基督信仰、召唤四散各国会堂的犹太基督徒)之外,第三部分的可能性就是为了反对当时某些与基督信仰不合的异端理论。

    这些异端理论的第一个,就是第二世纪的依肋乃(Irenaeus)古老传统:色林都(Cerinthus)异端。色林都异端的思想内容是:耶稣是木匠若瑟的儿了,他领洗时,基督降到他身上直到他死亡以前离开他的身驱,所以,死亡的是耶稣,而不是基督。

    如果这确实是色林都异端的理论,那么,在《若望福音》中并没有明显的迹象表示在反对这个理论,而是《若望壹书》明显的反驳这个类型的思想,《若望一书》坚决强调耶稣是降生成为血肉的基督。耶稣基督是不可分割的。依肋乃传统透露出一个讯息,那就是,若望学派和色林都异端有对立的情势。

    另外有一个热罗尼莫(Jerome)的传统,认为《若望福音》的写作是为反对艾俾欧尼派异端和色林都异端。艾俾欧(Ebion)可能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基督徒犹太人的小团体的英雄人物,由他的名字引申而来的名词,他们将耶稣视为一个主人,但不是基督。

    在写《若望福音》的时候,艾俾欧尼派的思想还未成熟,但已经有这种思想出现,他们对耶稣有某种程度的好感,但还不到若望团体对耶稣的肯定程度。有人认为《若望福音》的写作目的也是为了影响 Ebion的思想,使其不致有更加偏差的发展。

    也有人认为《若望福音》的写作目的是为反对幻影主义(Docetism)。幻影主义其实只是一种思想倾向,而不是一种已有系统的理论。它的中心思想认为耶稣基督并非真正降生成为血肉之人,耶稣的身体只是一个幻影,耶稣只是看起来像是人,而并非真正的人。所有的异端差不多都指向某种方向,一个是反对耶稣是天主,一个是反对天主成为具体的人。

    反幻影主义的情形在《若望福音》不同编辑阶段中似乎愈来愈明显。(若114):“圣言成了血肉”是反幻影主义一个强有力的例子。(若1934),耶稣的肋膀流出了血和水,这也具有反幻影主义的意义,这里的血和水同时有圣事的意义,也实践了(若73839)的许诺。(若65158)也有同样的情形,血和肉具有圣体圣事的意义,同时也有反对幻影主义的思想,但(若73839)和(若65158)因为同时具有圣事的意义而减弱了反幻影主义的力量。

    以上所说的反对某些异端的思想确实出现在福音之中,但这些议论不像是福音的重要题目。至少不能说《若望福音》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为反对异端之说。

第五节 鼓舞基督信徒

    在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我们要讨论《若望福音》的写作对象除了以上所说过的之外,是否最主要的仍是针对已经信仰耶稣的基督徒,不论他们是犹太人或非犹太裔的外邦人。

    有学者研究(若2331),认为这句话很明显的表示写作对象并不是外邦的基督徒,因为他们不了解默西亚的意义,这样的称呼只对犹人人有意义。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清楚经文的对象是己经信仰耶稣的人或不是。经文原来的涵意中,有一个重要的动词,这个动词关键着这部福音的对象问题。(若2031):“这些所记录的,是为叫他们‘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如果是这样,则对象很可能是尚未信仰耶稣的人。

    但是,有别的手抄本圣经记录这个字是:“为叫你们‘继绩相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若是这样,则对象很可能就是已经信仰耶稣的基督徒。

    至于外邦基督徒是否了解“默西亚”的涵意,这可以由保禄给迦拉达人的书信中看出来。迦拉达在小亚细亚中部及南部,不论在地理或是种族血缘上来说,他们都算是外邦人,与犹人的闪族文化无关。保禄在致迦拉达基督徒的信中,处处提到旧约的典故,似乎这些外邦基督徒已经学了不少旧约思想,为他们来说,了解默西亚的含意应该不是困难的事。况且(若2031)这句话不只提到默西亚,还有天主子。天主子的概念为犹太人来说,反而不易了解,因为犹太人所信仰的是唯一的神,没有“神之子”的观念。反而地中海沿岸的外邦人,从小听到关于神的故事中,神都有很多的儿子,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天主子的观念。因此(若2331)所表现的写作对象,也很有可能是指向基督徒,不论他们是犹太人非犹太裔的外邦人。

    在《若望福音》中还有另一个迹象显示写作的对象很可能是基督徒,因为福音非常强调普世性:(若19),耶稣进入世界。犹如真光,普照世上每一个人。(若129),耶稣是除免普世罪恶者。(若317),他来,是为叫世界藉着他而获救。(若1232),当他从十字架上被举起来时,将吸引众人归向他。(若122021),有些希腊人求见耶稣。

    《若望福音》记载外邦人求见耶稣是耶稣公开生活的结束,这代表世上众人接近耶稣时,也就是他在十字架上回归天父,光荣复活叫时刻。

    另外,(若1016)耶稣强调:“还有别的羊……将只有一个羊群,一个牧人”,同义也请参阅(1152):“不只为犹太民族,而且也是为使那四散的天主的儿女,都聚集归一”。(若435):“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耶稣视撒玛黎雅人为可以收割的庄稼,(若442)记下了撒玛黎雅人皈依基督,承认他为世界的救主。本来撒玛黎雅人并不属于犹太宗教的主流,他们的皈依也代表世人的皈依。

    或许我们最好说,《若望福音》的大部分内容是针对已经信仰耶稣的基督徒而写的,而且,在对象上,并不区分是犹太基督徒或是外邦基督徒。目的则是为使信者加深他们的信仰。

将(若2031)这句话视为牧灵性的目的,为使基督徒继续相信耶稣就是默西亚、天主子,比将之视为传教性的目的更为合适。特别是从第十三章到第十七章,只有对信徒才能说出这些话。犹太人和外邦人将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只有一个牧人(若1016),他们的种族和血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他们是由“上”而生的(若33)。本书再谈到《若望福音》的一些神学主题,由那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若望福音》的自的更是针对教会内部的危机,而不是为了使教。

第六章 若望福音的写作地点和年代

第一节 若望福音的写作地点

以下介绍三个不同的写作地点的可能性:

—、亚历山大

    关于《若望福音》的写作地点,有人说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因为在这里发现《若望福音》最古老的抄本。另外一个理由是因为此地是费罗、古希腊思想文件和诺斯文件(Valentinus gnosticus)的大本营。有人认为《若望福音》的思想受到这些影响,因此推论其写作地点在此。

然而,我们已经说明《若望福音》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埃及的气候干燥,在此保留了最古老的手抄本并不足为奇。这两点皆不足以肯定《若望福音》的写作地就在亚历山大。

二、叙利亚的安提约基雅

    在安提约基雅有位闻名的主教依纳爵,人们在他的书信和著作中,发现《若望福音》的某些共同说法,因而推论他看了《若望福音》而受到影响。

    然而,我们只能说,《若望福音》中的某些思想可能与那一地区普遍流行的思潮相似,因而依纳爵有一些思想和《若望福音》相同是有可能的,而这并不能肯定:因为《若望福音》写於安提约基雅,所以依纳爵才有这些思想。

    也有人说《若望壹书》和《玛窦福音》类似,《玛窦福音》大概写于叙利亚,因而人推论《若望福音》也写于叙利亚。

    然而,《玛窦福合》和《若望福音》本身并没有许多类似之处,因而不能牵强地将《若望福音》的写作地点归于叙利亚。

还有人说《若望福音》写于叙利亚,因为《若望福音》和叙利亚的作品《撒罗满之歌》有些类似。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分析过,《若望福音》最多只有序言和《撒罗满之歌》有类似的地方,而不是整部福音。如果《若望福音》的思想影响到叙利亚地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撒罗满之歌》和《若望福音》的序言有些相似了。

三、厄弗所

    第二世纪以来的传统,认为《若望福音》写于厄弗所。另外还有一些内在因素支持这个说法。《若望福音》和《若望默示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而《若望默示录》的写作地点很可能是厄弗所。例如:反会堂的主题可以在此地区的情况得到了解,厄弗所地处小亚细亚,这一地区有许多犹太外侨,也有基督徒,他们之间有些争论是可以理解的(默2939);反若翰洗者的门徒之辩论似乎是在此地(宗19l7),《若望福音》中有一些与谷木兰文件相类似的思想。在新约中,《厄弗所书》和《哥罗森书》都有与谷木兰文件相类似的思想,因此有可能《若望福音》中的谷木兰思想,是因为在厄弗所地区所写的,而受到了影响。

   《若望福音》的写作地点并不是一个顶重要的主题。除了传统认为写于厄弗所外,尚无其他更有力的证明可以指出其他的写作地点。

第二节 若望福音的写作年代

本章探讨《若望福音》最后一个阶段的时间,也就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若望福音》第一至二十一章的最后完成时间。因此,我们不谈布朗所臆测的第一至第四个编辑阶段的时间,因为这些阶段只是臆测,我们探讨的是非臆测的最后完成时间。

一、最晚的可能时间

    有些学者认为《若望福音》可能是在主历170年或160年。也有人认为在140年间出版的,但完稿应更早一些。然而大部分的学者较接受的写成时间是主历100110之间,以下介绍一些可供判断成书时间的考虑因素。

    早期学者们认为《若望福音》成书较晚的最主要理由是基于神学的发展观点。学者用黑格尔的正、反、合之架构去说明“对观福音”、“保禄书信”和《若望福音》的进展次序,《若望福音》的神学比保禄的神学更加成熟,因此,《若望福音》应在保禄书信之后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然而,新约的思想并不是直线进展的,例如:保禄的基督论比“对观福音”的基督论更成熟,如果以时间早晚来论断思想成熟与否,那么保禄书信应该比“对观福音”写成得更晚。事实却不然,保禄书信的写成时间早于“对观福音”,而且,保禄的基督论已经相当成熟。这表示新约的神学思想并不是以时间的先后来决定思想的成熟与否。《若望福音》的神学思想相当成熟并不表示他的成书时间一定很晚。

    另外一个迟延《若望福音》成书时间的理由,是因为若望学派对于圣事的观点太成熟(若65158)。早期的学者认为这段章节保留了教会对圣事的原始思想,而这段的圣事论观点已发展成熟,似乎在第一世纪不太可能完成。然而现代学者认为,圣事论的发展并不需要以往所认为的那么长的时间。

    第三个迟延《若望福音》成书时间的理由是,有学者以为《若望福音》和“若望书信”的作者是相同的,而若望书信中所反映的教会组织一般认为是教会发展一段时间以后才有的,因此《若望福音》的成书时间应该比较晚。

    然而,若望书信和福音的作者是否是相同的人,此事需要查证而不是假定,而且,谷木兰团体(与《若望福音》同一个时期)的组织和路加著作在《宗徒大事录》中所记载的教会组织,使我们重新考虑教会组织的发展过程。教会组织也许并不是很晚才发展起来的,所以,以若望书信中的教会组织状况推论《若望福音》成书很晚是不能成立的。

    除了神学理由之外,第二世纪上半时期的作者们在其著作中,找不到引用《若望福音》的例子,因此学者才推论《若望福音》的成书较晚,以下详述之。

    目前所知第二世纪的学者是在170年之后,才见到《若望福音》的引用。也有人认为在  150年以前,并没有人引用过《若望福音》。

    但,布朗和其他几位学者(Braun Jean le Theologien)却有足够的理由,确定在第二世纪初,《若望福音》已在埃及、罗马、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广被知晓。安提约基亚的依纳爵(逝于110年)可能已经引用过《若望福音》,虽然不是用原文的了句。有两位学者(Tarelli和 Boismand)认为罗马的克肋孟(逝于96年)引用过《若望福音》,但是这个说法很难证实,不过,可以推论两者间有共同的词汇和类似的神学思想。

    关于第二世纪学者们引用《若望福音》的情形,各家说法不一,但是始终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若望福音》在第二世纪初一定没有完成。

    我们再由第二世纪的诺斯派人士对《若望福音》的兴趣来探究《若望福音》的成书时间。有位学者(Von Loewenich)认为《若望福音》在被大教会接受之前,曾流行于诺斯派异端人士之中。另外的学者(SandersBarrett)肯定诺斯派人士是率先使用《若望福音》的人。

    利用第二世纪诺斯派人士使用《若望福音》的证据来推论《若望福音》的成书时间,首先必须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先要肯定诺斯派是第二世纪才出现的思想,在第一世纪并没有诺斯派,如此才能肯定的将《若望福合》的成书时间推论在第二世纪中,或后叶。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诺斯派思想起源很早,如果我们接受学者 Bultmann的推论,前诺斯派在基督宗教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那么我们便不能肯定诺斯派是在第二世纪才出现的思潮,也因此不能说《若望福音》写成的时间不会在第一世纪末叶,而必定要到第二世纪稍后才完成。

    还有学者不是从诺斯派引用《若望福音》来研究,而是从诺斯派的文件思想和《若望福音》的神学思想去研究两者的关系。结果发现《若望福音》和第二世纪的诺斯主义很不相同。若仔细的研究 Nag Hammadi(诺斯文件出土之地)的文件,学者断定这些第二世纪的诺斯文件是晚于《若望福音》的。

    《若望福音》成书迟延的理由,另有人认为是因为《若望福音》是依靠“对观福音”的材料而写成的。这样一来如果《玛窦福音》和《路加福音》成书于主历80年左右,《若望福音》就不可能在80年之后不久就写成。然而,目前的学者们差不多都不接受这个理由了。原因是现代文学批判(判断文件的材料来源)的研究发现:《若望福音》并不是依靠对观史料而写成的。

    《若望福音》正确的记载了有关巴勒斯坦的地理、政情和风俗习惯,可见这个史料的传统应该在耶路撒冷被毁灭(主历70年)之前已成形,或者在圣城被毁后不久即成形。因为主历70年以后,罗马军队对巴勒斯坦的破坏,和主历6070年间基督徒团体逃离巴勒斯坦等事件,大大的破坏了传统的延续性,人们不可能在主历80年以后还能完整无误地组织耶稣的言行与当时的情况。

    如果我们接受《若望福音》的第一个口传阶段(布朗理论的第一阶段),也就是《若望福音》的历史性传统,完成于主历70年以前,那么,接下来的几个编辑阶段应不致拖延到主历100年以后才完成。这个传统才能完整忠实地传入第二世纪,否则到了第二世纪才做最后的编辑将难以做征信的工作。

    关于《若望福音》的成书时间,最关键性的支持证据要算是发现了第二世纪的蒲草纸《若望残卷》。主历1935年出版了一些《若望残卷》,其中最古老的一片是编号P52的那一部分,其中记载了(若1831333738)。这一部分的时间保守估计在主历135150年间抄录的,而且应是广为流传的经文。

    因此,有学者推论P52的残卷可能在第二世纪初就已经有了。还有许多在第二世纪末(175225年)所抄录的蒲草纸残卷(P66P75),其中有许多《若望福音》的章节。

    此外,主历150年写成的《不认识的福音》(Unknown Gospel)采用若望和“对观福音”的内容,因此《若望福音》不可能是当时的新作品,而应是广被教会接受及流传的。

    另外,在主历140200年间,《若望福音》的部分副稿流传到埃及。这些稿件不像是在埃及写成的,如果原稿是在小亚细亚写成,那么,等它流传到埃及,也需要一段时间。

    另外,有些副稿的内文似乎有修订的迹象:P66的蒲草纸残卷内文较接近西奈抄本圣经,而P75则较接近梵蒂冈抄本,这类的经文变化也需要一些时间。

    概括的说,缺乏有力的因素证明《若望福音》成书较晚,而许多积极论点都指向主历100110年之间,福音的成书时间更可能是在主历100年。

二、最早的可能时间

想要确定《若望福音》最早可能成书于何时,这点几乎比确定其最晚成书的时间更加困难,学者有好几种说法,有的甚至认为早于主历70年,或60年,只是这样的年代似乎太夸张了些,以下逐步探讨之。

我们先看看《若望福音》的第一阶段原始史料的可能时间。前页已提及,很可能是早于主历70年,而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五阶段,之间所需要的时间和变化可以有几种可能性。

一般学者认为“对观福音”的史料传统,大约在主历4060年之间形成的。没有理由笼统地说《若望福音》的史料传统比对观史料晚。而《若望福音》和“对观福音”一样,在史料形成直到福音以文字写成之间,需要一些发展期,《玛窦福音》和《路加福音》是在主历7585年之间完成的,很可能《若望福音》第一版的出现就在这段期间,而后还经过几次的编辑,才成为今日所见的《若望福音》。

    在前一节中我们检讨过,以神学的深浅来定断《若望福音》成书较晚是一个不适当的准则,然而如果我们在同样的文学形式中做比较,例如:比较四部福音的文学形式,那么,可以发现《若望福音》是四部福音中最晚成书,也是把神学发挥得最多的一部,这样的推论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有人试图提出《若望福音》成书的较早时间。

    由于《若望福音》缺乏最后晚餐中建立圣体圣事的部分,有学者便推论此福音可能早于保禄传统。这样的推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假设圣体圣事的叙述出自保禄,而非来自原始史料。而且,这样的说法等于否认(若65158)是若望学派发挥他们对圣体圣事的神学领悟。

    另有学者认为《若望福音》和马尔谷及保禄一样,缺少童贞生产的叙述,所以《若望福音》早于《玛窦福音》和《路加福音》然而,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发现在(若742)中提到耶稣的出生,可是这并不是在答复耶稣的出生问题。福音者并不是不知道耶稣的出生来历,这节可以说只是《若望福音》中的讽刺语,也具有双关的意义。《若望福音》对耶稣的来历更着重在地的“先存”而不是在于肉体的来源,这表达在福音开端的赞美诗中。如果最后编辑者将耶稣以天主的“言”来表达,而且整部福音有一个一致性的看法,那么,这并不表示编辑者不知道有关耶稣的童年叙述材料。也许,这只是作者使用了小亚细亚地区所习惯的用法。而《玛窦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编者则使用了巴勒斯坦地区所保留的关于耶稣诞生的传统。

    “逐出会堂”的主题很明显的在《若望福音》中有相当重要的角色。而这个主题由历史看来,不是在主历70年以前出现的,犹太人的第十二项祝福在会堂中正式执行(驱逐基督徒离开犹太会堂),是在主历8090年间才比较尖锐。这么一来,《若望福音》的最后编辑(其中包含了驱逐的主题)应不致于在主历80年以前完成;而且在《若望福音》中反对会堂的议论,和犹斯定所写的反犹太人的议论之间,出现某种连贯性,为此,较可能的最早成书时间指向主历90年。

    《若望福音》第二十一章也为成书时间提供了不少的讯息。(若211819)是两节象征性的话,然而也对伯多禄致命(于十字架上)的事实提供了一些见证,这是发生于60年代末期的事。几年以后,耶稣时代的一些目击证人和《若望福音》相关的人(福音者、爱徒)死了,福音应该解释耶稣的话(若212223),这里的上下文令人推想这位门徒的死亡令其他基督徒产生一些危机感,或意识到耶稣目击证人的时代结束了。

    承上所说,成书时间早于80年是太不可能的,比较可能的时间是在主历90年左右。关于耶稣目击证人的时代结束,在新约中另有伯多禄后书关切这一个问题(伯后334),大部分学者认为这封公函是新约中较晚的著作。

    最后,我们要从某些神学论题来推究《若望福音》成书的最早时间。首先是末世时期和末世实现的主题。《若望福音》比较有“已经实现的末世”概念。《马尔谷福音》对末日的期待比较强,那时有人甚至不愿工作,因为主马上要来了,保禄才劝勉众人要工作。这种期待随时日的逝去而渐渐淡了。在《若望一书》中,有许多例子表达“将要成为天主的子女,不过,我们现在已经是……”,这种“已经实现”的末世思想,在耶稣复活升天后还需要一段时间发展。事实上,《路加福音》也有这种倾向,就是表达旧约中的许诺在耶稣身上实现,而后要在未来的历史中达到高峰。如果以这个神学论题的发展来看,《若望福音》成书的最早可能时间在90年代较为合理。

    第二个神学论题是关于“护卫者圣神”。《路加福音》比其他“对观福音”对圣神更有兴趣,这在《宗徒大事录》里面看得更清楚。因为距离耶稣的时代愈来愈远,宗徒们一个个去世了,此时,教会与耶稣的联系就比较依靠圣神了,因此推论成书时间不至于太早。

    我们要说的第三个神学论题是圣事。教会如果与生活的耶稣距离渐渐远了,可能变成依靠“神话”而发展成一些神秘宗教。因此,《若望福音》将圣事放在耶稣的生平中,这显示在某一时刻,教会和耶稣的关系结合比较弱。在早期,门徒们都知道团体里的圣事是从耶稣来的,但时代一久远,就有必要强调圣事礼仪的来源是耶稣,愈是要将圣事与耶稣生平放在一起。由这个论题看来,《若望福音》的成书不会太早。

    结 论:

    总结来说:福音最后成书的时间之最大限度是介于75110年间。从上述大量的迹象提示,很可能是在 90100年之间。这与依肋乃的证明一致,他说若望(与福音有关的门徒)住在厄弗所直到 Traianus统治时期(98117年)。

    假使我们接受福音的最后编辑(包括廿一章)是在这门徒刚死的时刻完成的,则最后编辑完成时间约在主历100年。因此,从史料的形成到作品完成,总共有四十年的宣讲和写作。

第七章 若望福音注释

第一节  序 言

第一讲:圣言降生成人(若1:1—18)

一、文学形式

1、诗歌体裁

按照圣经学家布朗(R.E.Brown)的看法,(若1118)这段经文是若望团体的一首诗歌,一篇讲论基督本性的赞美诗(斐2511;哥11520;希114),其中附有一些说明。

这首诗歌可分为四段,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

12节)——说明圣言的天主性及先存性。

35节)——说明圣言在创造中的地位。

1012节)——是说明圣言在救恩计划中的使命。

1416节)——是圣言赐给接受他者的恩宠。

事实上,这四个段落包括了圣言与全部救恩的关系,是若望神学的一个非常精简的撮要。此外,(6815四节),很可能是针对后来教会中所发生的对洗者若翰地位的争执而加上的;(912b131718)等,是编者后来加上的。18节一方面结束了序言;另一方面又导入福音主体。

2、序言的写作

写书作序是希腊文化的作风。不过,四部福音中严格地说,有路加为自己的作品作了序(路113)。《若望福音》的(118节)由于在文学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单位:118节前后呼应,18节一方面结束了这个部分,另一方面领入福音的正文,但在内容上它又与正文密切相关。此外在写作的风格和用词上,又与正文部分不同,因此称它为全部福音的“序言”最为恰当。

这序言部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并非福音原始结构的一部分,而是后来编入福音的。

二、写作背景

1、旧约背景

序言似乎是关注犹太人而写的,因为它强调基督与天主的密切结合,并且暗示了谁若不接纳基督,就是不接纳天主(雅威)。在福音的序言中,作者是在很深的默观中把基督的角色描写成新梅瑟,可以说序言中的每一节,都是由梅瑟的生活所启发的(出3334章)。

此外,在序言的(11)里,“在起初”(En arche)这个词,明显地就与(创11)平行(创115)。还有“Logos”(圣言/道)这个词,很可能也是在旧约的智慧文学背景下发挥出来的(咏33)。

总之,若望特别在他福音的序言里,把旧约论“天主的智慧”和“天主强有力的话”的奥义完全表达出来了(箴82231;德24章;智62427773089等);关于天主的话:(创13;咏3349;智91;依4026;德4215)等,都贴在这位历史上的实有人物耶稣基督身上;于是,这第四部福音的序言竟成了基督学的总纲。

2、希腊文化背景

1)词汇方面:序言在的词汇措辞上,很可能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如:光明与黑暗(15)、肉欲和男欲(113)等。特别是(11)“Logos”(圣言/道)一词,明显的是取自希腊文化中的一个词。

2)内容方面:序言中的神学思想,有很深的护教成分,这方面很可能是为抵制当时的希腊哲学思想的侵入,如司多噶、费罗和诺斯底士派的“幻想论”等。

三、经文释义(1118

1、经文的译文

112)思高译文:“在起初已有圣言……”

基督新教译为:“太初有道……”

将“Logos”译为“道”,较合乎中国文化;但从圣经神学意义而言,译为“圣言”更能表达“Logos”在犹太宗教及圣经中的意义。《若望福音》中的“Logos”,是指天主第二位圣子。

称天主为“圣”,这是依撒意亚先知的神学思想(依63;默48),先知以此来表达天主的本性是“至圣”的(依30154334817;路135;宗31442730)。“言”是天主的命令(咏3369;创1369等),也是天主的行动和计划(依5511),更是天主本身——圣言(若11)。

114)思高译文:“……寄居在我们中间……”

基督新教译为:“……住在我们中间……”

最好译为:“……在我们中间支搭他的帐幕……”

“帐幕”在旧约中是天主与人同在、同行的标记(撒下76;编上1756;苏2219),为以民有很深的意义,象征天主的临在。“支搭他的帐幕”表示天主来到我们中间,与我们同在,与我们同行。

2、经文的字意

1)(115)圣言与天主、与世界、与人类的关系

11)“在起初已有圣言……”

“在起初”(希腊文En arche):“在”(En)是介词,表示圣言的存在,但没有回答圣言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圣言如天主一样没有时间性,并且永远地存在着(51718858)。“起初”(arche)是指“圣言”在时间未有以前,并超越时间而存在,他不是被造的,而是永恒的。

(箴822;)——在天主创造开始之时。

(谷11)——在时间上是一个新的时期。

(若一11)——在创世之前,即在永恒的境界中。

“在起初”当我们看到这三个字时,想到(创11)“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但二者意义不同:创——是指天主在时间上创造世界的开始;若——并不指在时间上的创造,即天主的第一个创造行动的开始,是指创造行动之前的时间,并指天主的永恒境界而言。

“圣言∕道”(Logos):原文希腊文“Logos”意为“言谈、说明、话语、道”等。这里的“言”不是普通的“话、言、道、规律等”,而是指天主第二位“圣子”降生成人的事实。通常我们称圣经上的话是“天主的圣言”、“天主的话”,但那是普通的说法;这里面的“圣言”,专指天主圣三的第二位。

ALogos(言∕道,Word)在希腊哲学和中国文化中:

1Logos在希腊文化里:

从赫拉克里图斯到亚里士多德,“Logos”的意义日渐深化。由事物本身而转意成:意义、概念、思想内涵,以及由外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在语言”。

在希腊哲学里的意义可分三层:

第一:是指客观之事和之物的结构和关系,即是“理、道、原因”等;

第二:是指各种行动之规范,即是指各种行动之规范,即是“决定、命令、规则、许诺”等;

第三:是指前两层而表达为言语者,即是“字、话、词句、叙述、论述”等;

2)“Logos”与中国文化中的“道”: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道”一般分为三种意义与用法:

第一:“道”就是行走的道路。

第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是在理论上不可变的原则。

第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

3)综合论述

第一:希腊文化中的“Logos”是属理性的转变为事物的原理。人们将这原理神学化,因此最终走向泛神。

第二:中国文化中的“道”是万物存在的原理及规则,是纯经验的产物。它是人们从生活中综合出的抽象概念,是哲学上的用词,不过后来被道教所引用,最终也走向泛神。

第三:希腊文化中的“Logos”,与中国文化中的“道”,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都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存在的理由。因此,如果将中国文化中的“道”,与《若望福音》中的“道”或“圣言”相提并论,不免有些不合适。因为,福音序言中的“Logos”(言语),是有位格的天主,永恒就已存在,他创造万物,并向万物启示了自己(114),这与希腊文化的“Logos”和道家的“道”显然有别。

第四,总之,《若望福音》中的“圣言”是启示的对象,也是旧约智慧的结晶。作者只是采用了希腊文化中的“Logos”这个词,并以此来表达“圣言”的存在与行动。但它有别于希腊文化中的“Logos”概念,因为他是唯一的,在一切之上,一切都源于他,而又归于他;他也不同于中国文化中的道,因为圣言先物而有,超物而存在,他就是万物的根源,万物都属于他,又归于他。

B、“Logos”旧约圣经里

在旧约圣经里,希伯来文中虽然没有“Logos”这个词,但有一个与此相似的词,即“智慧”(希腊《七十贤士》译本,是以“Logos”译出)。在旧约里常以下列几个方面表示:

1、“天主的智慧”:(列上328;咏1042413651475;智72227;箴82231;参226319;依2829;罗1133等),在智慧作品里更是如此。

2、“上主的话”:(创1369等;箴834;咏3369)。对犹太人来说,“言”不仅是声音而已;它是独立存在,而又能够成就一些事情的东西,言语讲出去就是行动的开始,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在创世纪中特别体现天主的话就是行动,创造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读到:“天主说……”(创136911)。又如“因天主的一句话,诸天造成……”(咏336);“因他一发言,万物造成……”(咏339):“主发一言就将他们的病除”(咏10720);“从我口中发出的言语,不能空空地回到我这里来;反之,它必实行我的旨意……”(依5511)等。

3、“上主的启示”(耶14;则13

综合犹太圣经和希腊文化,我们发现“智慧”与“理性”是如此相似,因此我们把“Logos”解作“智慧”或“理性”也同样重要。在旧约智慧文学里“智慧”有永恒的存在,有发生的作用,有创造的力量,这正是《若望福音》所说的“Logos”的特性。

4、综合结论

犹太人和希腊人既然都是循序渐进的产生“Logos”这个观念,即天主的心思和智慧创造了世界,并使之存在。因此,若望也就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告诉犹太人和希腊人,天主创造、启示、管理、维持的心思和智慧,在耶稣基督里面已经来到世界,他取了人的身体,降生成人,并与人同在、与人同行(114)。“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他给我们彰显了”。(118149)。

C、“圣言”(Logos:道)的神学反省

1、《若望福音》序言中的“Logos”(圣言),其独特性在于:

第一:他是有位格性的,永恒就已存在;并在永恒中与天主同在;

第二:他与天主同性同体,他就是天主;

第三:他是天主第二位圣子在时间上,降生成人的主耶稣。

2、圣经——天主的圣言:

天主的言语来到世界,往往要借助人的言语;人的言语是天主言语的中介。人能领受天主超越的言语,是基于人对天主回应的特性,也基于天主的恩宠和人的信仰(524;谷838;依5511)。

圣言进入历史的顶峰就是耶稣基督的降生,但这段历史并没有因基督的死亡、复活、升天而结束,而是继续在教会中发展,首先是圣经,然后是宣讲。

圣经虽是天主圣言(启示),却不全等于天主圣言(启示者本身),因为它是人的见证,它是人在信仰中对圣言的回应;不过,这个回应也不纯是信徒的自我表达,也包含来自天主的圣言。

3、天主圣言只有在教会的宣讲中才是完全的、真正的圣言。圣言的宣讲既是救恩事件,它便与圣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11b)“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

此处“天主”是指天主圣三的第一位(格后1313)。

11)与(118)前后呼应,共同表达了圣言的位格性,及圣言与圣父之间的关系。

“圣言与天主(父)同在”,这是确定父与子的区别:“圣言就是天主”,在此肯定了“圣言”的天主性。此外也讲明了基督的“先存性”(格前86;哥11617;希12)。因此,序言中的“圣言”是指基督本身,“圣”并非形容词,而是指天主的本性(依63)。

12)“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

2节是对1节一个总结,再次强调圣言在时间上与天主的关系,他并非在较后的阶段才进入天主的境界内,而是从起初,即在时间尚未开始之前,在永恒中就与天主同在。

13)“万有是借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

此处讲明了“圣言”与万物的关系,万物是借他而造,赖他而存在(咏3369;依40855811)。犹太人很早就认为万物是出自天主的创造(创11),是“天主的神运行”(创12),是借着“天主的话”而造成的(创1369等;咏3369;箴822)。

基督在创造中的角色,这在新约的其他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我们只有一个天主,就是圣父,万物都出于他,而我们也归于他;也只有一个主,就是耶稣基督,万物借他而有,我们也借他而有”(格前86)。“在天上和地下的一切……都是在他内受造的:一切都是借着他,并且是为了他而受造的”(哥11516)。“并借着他造成了宇宙”(希12c)。

145)“在他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

“生命”与“光”在《若望福音》里,常以不同的图像来表示,如:“活水”(41011738)、“生命之粮”(63548)、“永生的话”(1125)等;并且耶稣赐给信他的人生命:“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凡活着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112526146524)。

《若望福音》中“生命”一词的意义:

第一:是罪恶及死亡的反面(529);

第二:是上主本身,即来自神的生命(526401125);

第三:是永恒的生命(1125);

第四:通过耶稣而来的(10101462031)。

所以,“生命”一词是《若望福音》的一个重要主题,福音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生命。作者写书的目的也是要人获得生命(2031),耶稣的使命也是要人获得这生命(1010)。

“黑暗”在《若望福音》中,是罪恶和死亡的象征(158121235461330201)。

145)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圣言是生命之源;另一方面也指出他赋予受造物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光”在宗教用语上,常象征救恩的意义(31921)。

总之,圣言是人们的生命和光,他供给人真实的知识,引导人进入真理(146);赐给人光明,同时又赐给他的人永恒的生命(812951246;若一15)。在此“生命”和“光”合为一体,作者是有意强调这生命,不只是肉体的生命,而且是属神的生命(524),有神的荣光的生命。这生命在人的内心里就是光,是使人脱离黑暗,进入奇妙的真光,也使人成为“光明之子”(123536812)。

二、(16815)若翰洗者的使命

168),从体裁和内容来看都与上下文有些出入,因此,学者们认为这段经文很可能是编辑者,在编辑时插入的,以表明若翰的身份,消除初期教会中所发生对洗者若翰地位的争执(1853536)。

16)“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来的,名叫若翰”。

作者忽然转向历史的层面,以若翰的出现拉开了他福音的序幕。作者用了“曾有(过去不定式)”和“所派遣来的”,将此事放入历史内点明了若翰的身份和使命。他代表所有旧约的先知(梅瑟、撒慕尔、纳堂、依撒意亚等),其使命是为基督作见证。

17)“这人来,是为作证,为给光作证,为使众人借他而信”。

“作证”:此词是《若望福音》一个特征,“见证”一词在福音中以名词出现共有14次;以动词“作证”出现共有33次。按若望的看法信德有赖他人的见证,才可做出个人的抉择。

18)“他不是那光,只是为给那光作证”。

作者强调若翰不是那“光”,这可能是针对他的门徒,以免他们误会(有些门徒认为若翰就是基督——53335的解释)。

三、(1913)圣言与世界

布朗(R.E.Bromn)主张此节原来不是属于这篇诗歌,而只是(68)节的延续。理由:从语法结构看,是从属句;从内容看它也是缓解(68)节的插曲,成为承上启下的句子。

四部福音都写了若翰的事迹,但《若望福音》所写的有关若翰的使命有别于“对观福音”。

“对观福音”所表达的若翰的使命是为主耶稣预备道路,宣讲悔改的洗礼(玛32311;谷124;路334),而《若望福音》所表达的若翰,重点在于见证(11534326533),其角色是协助世人到达信仰,引导人们走向基督。

11011)“他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借他造成的;但世界却不认识他……没有接受他”。

10节:这里的“他”,是“光”还是“圣言”呢?

二者都有意义:如果是“光”,刚好与(依496)“我更要使你作万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达于地极”相平行;如果是指的圣言,便是与(创1章)的经文平行。但二者都有表示“再造”和“救赎”之意。

10c11)节:“不认识他”与“没有接受他”(31921),表达出世界对圣言的回应(巴32031)。在此作者说:由创造之始圣言已临于世界上,并使世人能够认识天主的旨意。可惜人类与天主决裂,远离了生命、光明和真理。作者有意表明不“认识”(相信)圣言才是最基本的罪过,“认识”包括悔改和服务圣言的新生活。

112)“凡接受他……信他名字……好成为天主的子女”。

“接受”和“相信”都是表示对耶稣基督的一个承诺,包括乐意遵守天主借耶稣所表达的诫命。“相信”这个词在福音中以动词出现就有98次之多。凡接受耶稣的,他就赐给他们权利作天主的儿女,若望认为人唯有借着耶稣基督,才可以进入那真实的父子关系中。不是人人都是天主的儿女,但人人都可以变成天主的儿女。

113)“他们不是血气,也不是肉欲,也不是由男欲,而是由天主生的”。

根据布朗(R.E.Brown)的看法,13节的经文并非诗体,其中的护教成分很浓,“精血”(ZERA种子)是犹太人的说法;“肉欲”、“男欲”是来自希腊人的思想。其内容也不是上下文所讲的圣言,而是信徒,因此可以结论说:它是来自编辑者或修订者。

四、(11418)声明新的盟约并以新的重点重复对耶稣的宣认

114)“于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他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

“圣言成了血肉”:这是救恩史决定性的信息,是基督降生成人的历史事实,也是《若望福音》的主题。

“在我们中间支搭他的帐幕”(思高译文“寄居”);这里清楚地提示到雅威在以色列流浪旷野时,他曾在“会幕”里,生活于以色列中间。正如天主曾在“会幕”里,以及后来又在“圣殿”里,临现于以色列子民中(撒下76;编上下175);同样,如今他要以“血肉”的文式临现于耶稣基督身上。这预示了圣言就是天主。

“光荣”,在此提示我们,雅威曾以会幕的方式生活于以民中间,雅威的光荣充满了整个会幕(出403435)。因此,“会幕”(帐棚或后来的圣殿)和“光荣”便成为天主与他们同在的标记(参依63)。在此圣言的人性取代了旧约中的会幕(帐棚或圣殿,参42024),而成为天主居隹在我们中间的标记,所以,降孕于圣母胎中的圣言是“厄玛奴耳”(参玛123)。

“满溢恩宠和真理”:在此与前面45节的“生命”与“光明”相对。“满溢”希腊文的意思是指;“一切的总和”(参哥11929)。“恩宠(爱)和真理(忠信)”是天主的两大特性:“雅威、雅威是慈悲宽仁的天主,……富于慈爱忠诚”(出346;咏892315)。

116)“从他的满盈中,我们都领受了恩宠,而且恩宠上加恩宠”。

思高译文:“恩宠上加恩宠”,原文是“恩宠代替恩宠”。

a.“取而代之”:新盟约的恩宠取代了西乃山盟约的恩宠(17节,似乎是作此解释,耶313133)。

b.“上加”或“后加”见译文:“恩宠加恩宠”(出346“富于慈爱”),此处“恩宠”(charis)等于旧约中的“慈爱”(hesed)。

141617:“恩宠”与“真理”是两词是作者常用的术语。“恩宠”希腊文作“charis”,希伯来文作“hesed”(仁慈/慈爱),此字在新约里常译为“爱”,但在旧约里更多是译为“仁慈”。

“真理”希伯来文常以“忠信”、“忠贞”、“真实”表达,并且它常以“仁慈”并用(出346;咏251085118915;多32等)。

“恩宠和真理”与前面所说的“生命和真光”是相对的。圣言即是生命,自然就是各种恩宠的泉源;既是真光,自然也是真理的泉源。

五.1718“因为法律是借梅瑟传授的,恩宠和真理却是由耶稣基督而来的……”

17节,按照布朗(REBromn)的看法,是用来解释放16节的经文,为编者修饰文词而加上的。此节经文进一步注释:法律是借梅瑟传授,而恩宠和真理却是由耶稣基督而来。对若望来说,梅瑟是立法者(7192223),是旧约的权威(1455394547),并且因此也是基督的见证人(54547)。旧约的法律对以民而言是上主的恩典,而耶稣基督的到来却带来了更大的恩典,并且恩宠满全了法律(116;参耶313133;则3626)。因此,无论人有何需要都可在耶稣的满溢中得到满全。

18节,基督使我们认识天主:这节由于多种理由,可视为编辑修订的结果,其思想内容可见于537646(若一41220)。本节与11“与天主同在,他就是天主”和114“见了、独生者、恩宠和真理”形成前后呼应,而结束了这个特殊单元,同时也引出了新的篇章即福音正文部分。这句经文肯定了基督的天主性,并强调了父与子之间动态而积极的生活关系,同时也肯定了耶稣与天主,以及人类与耶稣之间的关系的密切交织。

四.神学深意

1113:这段经文有三层意义:

①《若望福音》一开始不是在纳匝肋、白冷……,而是天上永恒的荣耀。它有如一只翱翔天空的神鹰,展翅高飞,将我们提升到永远常存的天父怀中;并告诉我们福音所记载的那位历史人物——耶稣基督,他是来自永恒、是天父的独生子、与父同性同体的天主。天主借着他造化了天地万物,他也是人类光明和生命泉源。

②对若望来说,救恩不只是出自耶稣的降生、受难和复活,而是来自天上永恒的智慧。基督降生成人,就是为了带领人类回到天上、回归天父的怀抱;基督的降生不只是为拯救人脱离罪恶,而更是使人成为天主的儿女。他取了人的血肉之身,并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正是为了恢复我们人类,因罪恶而失落的神圣生命。

③教会的信经:“我信唯一的天主、耶稣基督……他在万世之前由圣父所生,他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他由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与圣父同性同体,万物是借着他而造成的”。

2“圣言”一词,在《若望福音》的序言里有其特殊的意义:

“圣”是表达天主的本性是“至圣”的(依63;默3748),表明基督就是“圣者”(669;路135;宗227);“言”是天主的命令(咏3369;创1369),也是天主计划和行动(依5511),而且就是天主(11)。所以,译为“圣言”比译为“道”更合乎圣经的本意。

3145)第一:生命与光明:“在他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恩宠”就是“生命”;“真理”就是“光明”,基督的生命就是我们的光、希望和喜乐。基督降生人间不只是来教训我们,而是借着他的恩宠和真理来更新我们、圣化我们,使我们内有他的生命,并且得到更丰富的生命(1010)。

每天我们在祈祷中、在感恩祭中、或在日常生活里,当我们与基督相遇时,就能得到这生命,并使我们不断相似基督。

第二:光明与人类:如果人能认清给人生命的就是圣言之光,他就不会迷失。天主赐予世人这光,是为叫人们在光中行走。福音暗示人类因罪恶而拒绝了天主的光(31921),又暗示罪恶的黑暗渗入天主的创造中(创125),但福音强调罪恶的黑暗永远不能胜过光明(151246)。

416815):“见证”和“信仰”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见证”是“信仰”的因;“信仰”是“见证”的果。

“见证”是若翰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位基督徒的使命。福音需要人的见证,所以我们应该为我们所听到的一切作见证;但是,当我们在作见证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住:我不是那光,只是为给那光作证(18330)。

511012)第一:说明圣言在救恩计划中的使命,并注明人要获得救恩必须相信耶稣。作者把“信”以动词来表达,是有意表明这“信”既是一个人瞬间的表达,也是一个人持续一生的态度和延续一生的行动,这行动在《若望福音》中,就是信仰的生活见证。

第二:信仰是双向的:天主召叫人,人的回应。天主赐人恩惠也全凭人对他的态度。

611416):此处作者强调基督的人性:在耶稣身上,我们可以见到那来自天主的慈爱和光荣。恩宠和真理也是借耶稣基督而来,因为他满溢恩宠和真理,并愿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个满溢。圣言来到这个世界,并将自己的生命赐给人类,让人们分享他的生命;这本身就在邀请我们每个人,要像他一样奉献自己,服务人群,并为了爱而完全交付自己。因为爱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不只是领受,也含有付出。

711718)此处有两层意思:第一,梅瑟的使命。梅瑟代表旧约的启示(出241518),但他都是指着基督而写的(1455394547);基督是新约的启示,也是一切启示的圆满。

在旧约里,天主的话和十诫是刻在石板上(出321516341);可如今天主的话——圣言,成了我们的血肉,居住在我们心中,刻在我们的心里(114;罗215;申1118)。听从他的话而信的人,基督就在他内,他也在基督内(15311;迦21920)。

第二,基督的启示。从来没有人看见过天主,但基督为我们显示了一切。

的确,在天上基督不断为我们转求,成为我们唯一的中保;在地上他所派遣的圣神,引领我们在成圣的路上迈进,日复一日,基督向我们揭示父,并引领我们更加靠近父,希望我们在思言行为上都得到转化。只要我们对他开放,便能认识到他就是我们的拯救者、朋友和天主,我们也能分享他赐予我们天上的生命。

五、反省与回应(1118

1、为新约教会特别是为今日的我们

“圣言成了血肉,居住在我们中间”,这经文通过教会的礼仪生活启示我们:如果我们接受圣言,宣讲圣言,生活在圣言中,并为圣言作出见主时;那就是圣言降生成我(我们)的血肉,居住在我(我们)心中,别人见到我们的光荣(生活),正如耶稣基督的光荣(生活)一样(若3211335)。

2、梵二启示宪章告诉我们

“人类借成为血肉的圣言基督,在圣神内接近父,并成为参与天主性体的人”(启示2)。这圣言是“教会的支柱与力量,以及教会子女信德的活力(若1125),灵魂的食粮(若635),精神生活清澈不竭的泉源”(启示21;若414)。

3、我们的使命?

洗者若的使命是:“为给光作证”(17),他履行了这使命。今天,天主召叫我们,让我们执行的使命是什么?又该如何履行?

4、真理的钥匙

对于《若望福音》,特别是福音的序言,教父奥力振曾感慨万千地说:“如果人没有如同若望一样,安歇于耶稣的胸膛上;如果没有从耶稣的手里接受玛利亚为自己的母亲,谁也不能明了若望福音”。

如果我们没有与主耶稣生命上的接触,我们是不能明白我们所读、所听到的,就如当年厄提约丕雅的太监一样(宗82640)。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用头脑去思想,用行动去实践。除非“圣言”真正成为我们的血肉,居住在我们心中,否则圣言永远与我们没有关系,我们也不能从中得到永生。

Ⅰ、“见证”与“标记”(1191250)(神迹之书)

“见证”方面由言论表达,“标记”部分由神迹表达,二者交织编排,形成了一个见证网络;言论揭露奇迹的深意,奇迹证实言论的真理。按照若望的看法,奇迹有耶稣自我启示的作用,他借着它们“显示了自己的光荣”(2112345354114042)。

其目的都是证明耶稣与天父的关系,即他是天主子,他的工作就是父的工程,他的一切都是旧约的满全,信从他就能获得永生,所以圣史称它们为“标记”。

第二节  标记部分的写作形式

    一、文学形式

1、重要词汇

(1)“见证”与“标记”:“作证”和“见证”是这个部分的一大特色。作证和见证在福音中共出现47次,但有近40次是出现在(1—12章)言论中;同样“证据”一词,福音中共出现14次,但有12次就在(1—12章)中。

因此,这部分作者明显地是以“作证”和“见证”为主。“标记”一词是圣史用来称耶稣所行的奇迹,他不是采用“对观福音”的dunamis(德能、大能、奇迹、异能)一词,而是以shmeion(神迹、标记、证据)写作。

在福音的第一部分里(2:3—12:37),“标记”一词共出现了16次,然后在(20:30)才再次出现。在整个部分里,作者将言论和标记交织编排,是为表明言论提示标记的深意,标记证实言论的真理,以显示天主的光荣(2:11;11:4)。所以,在《若望福音》中“神迹”是显示天主光荣的标记(2:23)。

(2)“生命”一词在福音中:此词在全部福音中共出现了56次,但有50次是在(1——12章)中,其中42次就出现在(1—6章)中。很明显,“生命”一词,也是这个部分的重要词汇。福音中“生命”一词是指永生的生命,它与见证紧紧相连。人们通过见证信从了耶稣,便获得这生命,否则就死亡。为此,这部分的主题,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宣报(10:10;20:31;3:11—16;5:39—40;6:35;11:25—26)。

2、内容结构

(1)这部分的内容明显分为两大类:即“言论”与“标记”。

言论方面分为七个段落:即与尼苛德摩的对话(3:3—21),与撒玛黎雅妇人的对话(4:5—27),治好瘫子后的讲道(5:10—47),论生命之粮(6:27),帐棚节论生命之水(7:37—39),耶稣是生命之光及人子(8:12—30),论善牧(10:1—18)等。其目的都是在证明耶稣与天父的关系,他是天主子、他的工作就是父的工程,他的一切都是旧约的满全,信从他就能获得永生。

标记(神迹)方面也是七个:加纳婚宴(2:1—12),治好王臣的儿子(4:46—54),治好瘫子(5:2—9),增饼(6:1—15),治好胎生的瞎子(9:1—7),复活拉匝禄(11:1—44),步行海面(6:6—21)。

(2)四次进入耶路撒冷的公开活动:(2:13—25)

首次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并洁净圣殿。(5:1—47):再次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并显示子与父的关系。(7:2—36):三次去耶路撒冷过“帐棚节”。12章:第四次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

作者在这个部分里把有关耶稣的言行交织编排,形成了一个见证网络。按照福音的内容,明显地在(12:36)作者结束了他福音的第一部分:“耶稣讲完了这些话,就离开他们,隐藏去了”。(12:37—43)是整个的结论,作者以此结束了耶稣的公开宣讲,以及本书的神迹部分(12:44—50很可能是后来编辑者较晚加入的)。

二、写作背景

1、犹太宗教背景

这部分主题,如新旧代替、生命之粮、信与不信等,都是在犹太宗教背景下发挥出来的,包括圣殿、逾越节、帐棚节等。

2、希腊文化背景

在这个部分里,从作者叙述每个神迹时都强调具体的物质方面来看,有明显的护教成分,很可能是针对希腊哲学诺斯底士派的思想体系而写的,例如:加纳婚宴的神迹;奇迹的事不但靠变成了酒的水,而且还有司席对酒的品尝所做的见证(2:6,9—10)。治好王臣的儿子;仆人见证他的儿子是在耶稣说出治愈时痊愈的(4:51—53);无助的瘫子也一样(5:6),以拿起床行走作为痊愈的见证(5:8—9)。增饼奇迹:也作了详细的注明,如:人数众多(6:7,10)、五饼二鱼(6:9,12—13)等,并强调他们看见了神迹便相信了(6:14,对观福音没有强调这些)。拉匝禄的复活:耶稣发言后,死者站在众人面前当面见证(11:43—44)。但也有很浓的旧约背景,特别是出谷的事件。

三、“标记”和“工作”的神学意义

1、字 意

(1)shmeion意为“记号”或“标记”(思高:神迹)

Shmeion一词在神迹资料的论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按照若望福音的看法,奇迹有耶稣自我启示的作用,借着它们耶稣“显示了自己的光荣”(2:11,23;4:53—54;11:40,42),所以圣史称它们为“标记”。在《若望福音》所记的七个奇迹中,有五个被称为“Shmeion(标记)”如:变水为酒(2:11),治好王臣的儿子(4:54),增饼(6:14,26),治好胎生的瞎子(9:16),复活拉匝禄(12:18)。

至于治好瘫子一事并不被称之为Shmeion(标记/神迹),反而用了ergon,即工作或工程(7:21;5:20,36)。只有步行水面一事,既不称之为Shmeion,也不叫做ergon。

在《若望福音》中Shmeion一词用在耶稣所行的奇迹的撮要报导时,群众是因奇迹而相信,或者即使看见了奇迹仍不相信。这正是作者在(20:30—31)节所说的:“耶稣在门徒前还行了许多其它神迹,没有记在这部书上,这些所记录的是为叫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

因此,《若望福音》中的“神迹”一词,是指一个标记,一个信仰见证的标记。福音中共记载了七个神迹,这些神迹是天主借耶稣的言行显示他的光荣,通过神迹门徒所看到的不是人的力量,而是天主的光荣(2:11)。正因如此,《若望福音》没有采用“对观福音”所用的dunamis(异能/奇迹),来讲述耶稣所行的奇事,而采用了Shmeion一词。

(2)Shmeion(标记/神迹)与dunamis(异能/奇迹)区别:

在旧约中,神迹和奇迹几乎都是同时出现,但似乎是表明二者之间的区别(申34:11;11:3;13:2—3;29:2;德3:66;巴2:11)。

《若望福音》中的Shmeion与“对观福音”中的dunamis有同一意义。在“对观福音”中,圣史用dunamis(异能/奇迹)来描述耶稣所行的奇迹,其目的是在指出“天主的国”已临于耶稣身上,他的德能已在发生作用。但Shmeion(标记/神迹)一词在《若望福音》中有它独特的神学特征,并能引导我们进入他的神学核心,它含有深奥的“基督学”。对若望而言,“神迹”这个标记,与施行“神迹”者是分不开的,“神迹”只是一个标记,但它的目的是要引导人认识施行者——耶稣,并对发生的事迹,所得到的启示作出抉择。

总之,《若望福音》中的Shmeion是“标记性”的,强调它所显示的天主的光荣,较有启示性;而“对观福音”中的dunamis(异能、奇迹)强调“能力”,以显示天主的大能,较有神秘性。

(3)ergon意为“工程、工作”:

福音中作者用Shmeion(标记/神迹)为奇迹的同义词以外,还用了ergon(工程)作为耶稣启示性的表达方式。福音中作者在描述耶稣亲自讲论他所行的奇迹时,他总是称之为“ergon”。“ergon”一词在《若望福音》中共出现了27次,但有17次是用来指耶稣的奇迹,其中3次用了单数,14次用了复数,不过它常是被用于耶稣言论上。奇迹或神迹作为耶稣的工作,具有启示的特性和使人承认的作用(玛11:2—6);同时也表明父子之间的一致性,子完成父的工作,承行派遣他来者的旨意(4:34;5:36;6:28—29;9:4;10:25,32,37;14:10;17:4)。因此,正是那些工程证实了父派遣了子,并为子作下(5:36)。在(4:34)及(17:4)节里,ergon比Shmeion的范围要广,它指耶稣的整个生命与工作,甚至于耶稣的全部服务。换句话说,就是指他把父启示出来,是透过他的工作和讲话而完成的。

(4)Shmeion(神迹/标记)与ergon(工程/工作)的区别:
     福音中的“工程”比“标记”或“神迹”范围较广,也包括其它服务工作,甚至于耶稣的全部服务(4:34;17:4)。“神迹”只与耶稣的尘世生命有关,是圣史用来描写耶稣的行动(治病、驱魔等),向那些具有真信德的人揭示基督的光荣;至于“工作”,却强调父与子之间的密切关系(5:20,36)。工作并不局限于尘世的生命,而且这“工作”的高峰在于那最卓绝的“工程”(17:4;19:30),它们是子被派遣的见证(5:36)。

2、深 意

(1)神迹有三种主要意义:

第一、神迹不是一个证明,也不是走向信德的捷径(若20:29;路16:21;谷8:12),神迹是为显示天主的光荣(2:11;9:3;11:4)。为那些准备接受,愿意相信的人,神迹是一个邀请、一个标记,它邀请人们归向他,同时通过这标记,使信他的人接受并完善他们的信仰。因此,《若望福音》中的神迹,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人的能力,而是天主的光荣。

第二、神迹只是“信仰的标记”,是天主“异能”的表现,可以让人看到神迹里面的天主。为承认神迹是天主“异能”的“标记”,即是天主的行动,要求人要有信仰,也假定人的信仰(玛13:58;14:30—31)。因为神迹本身并不证明什么,也不能说服人们(路16:31),但它却能带来认识真信仰的机会,它要求人们作一个决定,一个信仰上的选择。

第三、神迹或奇迹的目的是引发信仰。但神迹或奇迹本身不能给予信仰,或者增加信仰(路16:31;玛13:58;若2:23—24)。也就是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即便看见奇迹,也不会因此而增加他的信仰(6:36,60—64;玛11:21)。

(2)在“对观福音”中,耶稣借着奇迹显示天国的来临,并邀请人们了解他是谁,也认识他就是建立天国的那一位。同样,《若望福音》也是如此;他的每一个神迹都在邀请我们进入耶稣的奥秘,分享他的生命。而且这神迹早已在旧约中出现过,旧约中天主为他的子民行了奇事,显示了他的光荣。因此,耶稣就是救恩的圆满,这不是初步,也不是开始,而是圆满完成。因为在耶稣身上我们看到了天主的光荣,这神迹就是天主完全而绝对的临在,表明天主居住在我们中间。

(3)在《若望福音》中,“神迹”一词的重要意义是给人看到天主的救恩来临的信息。不是说借着耶稣天主的国开始了,而是圆满的救援已经临到了。不是因为耶稣的神迹我们能进入天主的国,将来在末日要怎样;而是借着耶稣,我们已经在他身上看到了天主的国和天主的光荣。

(4)福音中“工作”或“工程”是在强调父与子之间的密切关系:“我父到现在一直工作,我也应该工作”(5:17);“但我有比若翰更大的证据,即父所托付我要我完成的工程,就是我所行的这些工程,为我作证;证明是父派遣了我”(5:36)。“我已告诉了你们,你们却不相信;我以我父的名所做的工作,为我作证”(10:25)。“假使我不做我父的工作,你们就不必相信我;但若是我做了,你们纵然不肯信我,至少要信这些工作,如此你们必定认出父在我内,我在父内”(10:37—38)。

四、《若望福音》中的神迹与信德的关系

在《若望福音》中,标记、神迹和信德有密切关系:(2:11;2:23;3:2;4:53—54;7:31;9:16;11:47—48;12:37;20:30—31)。

第三节  耶稣的公开启示(1:19—51)

有人将这部分划分为七天段,以表明作者是在揭示一个新创造(创1:1—2:3)。在此七天中,耶稣逐步把自己显示给他的第一批门徒,使他们信从他,所以这七天又称为新创造的七天。在这个部分里,(2:1—11)具有双重的功能,它一方面结束了第一部分,但同时双开启了第二部分。因为福音很明显的用(2:11)和(4:54)经文,把第一及第二个神迹(在加纳治好王臣之子)相连,而形成“神迹之书”第二部分。

第二讲:洗者若翰为基督作证(1:19—34)

    一、经文背景

洗者若翰:从序言开始,这段圣经七次提到若翰(1:6,15,19,26,28,29,32),四次提到他是为“作证”而来,当人们问他是谁的时候,他自称是“旷野的呼声”。这是作者借着若翰的事件,宣告默西亚时代来临,因为有两段旧约的经文预告了,若翰要在默西亚来临前出现:(依40:3)“有一个呼声喊说:你们要在旷野中预备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中为我们的天主修平一条大路!”;(拉3:1—3)“看!我要派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你们所想望的盟约的使者,看!他来了……”

“天主的羔羊”:此词在《若望福音》里,共出现29次之多,成为基督的一大名号,它概括了基督的爱、牺牲、苦难与复活。洗者若翰为什么要用这个称呼来指耶稣呢?

在基督诞生前几个世纪里,在犹太人中产生了许多有关末世的书籍,如:哈诺客书、梅瑟默示录、十二圣祖遗嘱、撒罗满圣咏、厄里亚默示录、息彼拉神谕等,虽然这些书在巴勒斯坦很流行,但从来没有被认为是圣经。其中的哈诺客书(主前164年左右)是一种寓言,以各种兽类推动导致末世的历史。最后审判时出现一只羔羊,它的任务是消灭地上的一切邪恶。默示录也提到这只羔羊,用来指以自己的死亡和复活战胜一切邪恶的耶稣(默7:17;12:11)。在此,洗者若翰用民间人们熟悉的故事,论述胜利的羔羊就是耶稣,他提及耶稣要做的事,很相似这象征羔羊所做的。

耶稣是天主的羔羊:第一、因为他是自愿背负全世界罪过的上主仆人(依52:13—53:12);第二、因为他完成了逾越羔羊所预表的一切(出12:21—23)。

二、经文释义(1:19—34)

(1:19—34)这部分经文分两段:

(1:19—28)若翰在耶路撒冷派来的人前作证;(1:29—34)若翰在众门徒前作证。

(1:19—28)若翰在耶路撒冷派来的人前作证

耶稣公开出现时,洗者若翰作证他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在他的公开生活结束时,他心爱的门徒若望又指明他是逾越节前夕,被钉十字架的赎罪羔羊(19:31—34;18:28)。这形成了整部福音的前后呼应,以表明耶稣的身份和使命。正如依撒意亚先知所说的:“……他被剌透,是因为我们的悖逆;他被打伤,是因了我们的罪恶……他受虐待,仍然谦逊忍受,总不开口,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因为为了承担大众的罪过,他罪犯的中保,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至于死亡,被列于罪犯之中”(53:3—12)。

(1:19a)“这是若翰所做的见证”

见证或作证是福音的一大特色,福音中这两个词共出现四十多次。

从序言(1:6—8)若翰是天主所派遣“为作证、为给光作证,为使众人借他而信”开始,直到(20:21)“为这些事作证,且写这些事……我们知道他的作证是真实的”为止,整部福音都充满了“见证”性。

见证和作证在《若望福音》中,也成了一个启示的术语。见证和作证原来是法律术语,指在审判中作见证的人。在法庭审判时,要定一个人是否有罪,须靠证人的证词。按照犹太人的法律,若有两个人出来作证,证据便可成立(申17:6;19:15;玛18:16;格后13:1;达13:61)。这个意思在《若望福音》里也出现了,用得最多的两章正是描写敌视耶稣的犹太人和他辩论(5和8章)。的确,“关于审判,因为这世界的首领已被判断了”(16:11),因为“当他来到时,就要指正世界关于罪恶、正义和审判所犯的错误”(16:8)。除此之外,就是有关信仰的见证,有来自父的作证(5:36—37;8:18),和圣神的见证(15:26),并且圣神要借着教会,在教会内继续为耶稣作证(14:16—17;15:26—27);还有人的见证(1:19,34;3:32;12:17;15:27;19:35;21:24),以及经典的作证(5:39),和耶稣自己所做的工程为他作证(5:36;8:14;10:25)等。

(1:19b)“犹太人从耶路撒冷派遣了司祭和肋未人……”

“犹太人”,此词在《若望福音》中的出现不少于70次,是若望经常喜欢用一个词。犹太人有三种不同的名字:即以色列、希伯来和犹太。以色列是指他们的种族,特别指他们是选民;希伯来是指他们的文化,例如:他们使用的文字是希伯来文;犹太是指他们的国籍和宗教。

《若望福音》中的犹太人,有时也包括加里肋亚人在内,多时是指住在犹太地区或耶路撒冷的人,更多的是指在会堂里有宗教权威的人(5:15—18;7:13;9:22;18:12),其人员主要由法利塞和撒杜塞两派人组成。

(19c)“你是谁?”

这是犹太人质问若翰的问题。他们要问的不是他是什么人,而是他对宗教、政治的见解和态度(1:25),他想做什么,目的何在,其动机是考察、了解情况(1:22),以便采取对策,因为他们中有许多人领受了他的洗礼(1:25)。

(1:20)“……我不是默西亚”

这是若翰肯定的答复,但这答案并不能使犹太人满意。

(1:21—25):犹太人再次对若翰的提问,其内容有三个方面:

(1)是不是默西亚?这是犹太人过去期待的,现在仍然期待的。

(2)是不是厄里亚?(列下2:11)这是犹太人所相信的,在默西亚来临之前有厄里亚先知的出现(拉3:1—3)。

(3)是不是那位先知?此处犹太人想知道,若翰是不是梅瑟所预言的那位大先知(申18:15)。这一切若翰否定了,于是他们迷惑不解,便再次质问:“你究竟是谁?”此时若翰觉得表明身份的时刻已到,便引用依撒意亚先知的话回答说,他只是一个声音,叫人预备好迎接默西亚的那一位(依40:3)。

(1:26—28):若翰借着他们的好奇心,声明自己的施洗只是暂时的,并推崇在他以后要来的那一位,为默西亚的来临作了公开见证。

(1:28)“这些事发生于约旦河对岸的伯达尼,若翰施洗的地方”。

作者在些清楚记下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是以见证此事的确是真实的(19:35)。

(1:29a)“第二天,若翰见耶稣向他走来”。

在本章福音中作者用了好几次“第二天”,原文意为“次日”。我们应当分清这些“第二天”的次第,因为这与耶稣所开始的传教工作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这里的“第二天”已经是询问后的(1:19)第三天;

43节的“第二天”,是询问后的第四天。但是(2:1)的“第三天”,而是指(1:43)所说的第四天后的“第三天”,所以是询问之后的第七天。在这一所说的第四天后的“第三天”,所以询问之后的第七天。在这一天,基督变水为酒,显示了自己的光荣,门徒就信从了他。因此,这是十分宝贵的七天,可以说是若望故意在暗示天主六天创造宇宙论的工作,第七天定为安息日成为圣日。同样,天主圣子也是如此,他在首六天准备了一切,第七天便正式开始显示他的光荣(2:11)。

(1:29b)“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

此处“羔羊”有双重意义:他联合了旧约的“逾越节”(出12:3—28;29:38—46;希9:19—22)和“上主仆人”的诗歌(依42:1—7;53:7),是逾越节羔羊和上主仆人的组合(若1:29;18:28;19:14,31,36—37)。

“除免世罪者”,也可译为“背负世罪者”(依53:4—7)。“除免”原文是“airon”,有“背负、承担、除免”之意。这句话包括三层意义:天主、羔羊和除免世罪。本来这三者不会连在一起,我们说天主的羔羊,意思不可能是:那只羔羊属于天主,因为天主是它的创造者。其实它们的结合,也不是在表明它们之间有一种什么关系;而是在表达旧约神学和天主救恩的特殊关系。因此,若翰在此称耶稣为“天主的羔羊”,可能有下列几个原因:

(1)逾越节很快就要到了(2:13),他可能想到逾越节的羔羊(出12:11—13;格前5:7)。

(2)若翰出身司祭家族,他意识到圣殿里的所有礼仪与祭品(出29:38—42)。

(3)他可能想到耶肋米亚先知和第二位依撒意亚先知的预言(耶11:19;依53:7)。

当若翰称耶稣为天主的羔羊时,他完成了旧约对默西亚的描述。的确,耶稣是被牵去待宰的羔羊(依53:7),但他同时又是天主羊群的牧人,负责领导和保护羊群。默示录就清楚地描述了这双重的形象,在默示录中,耶稣既是已获得了胜利的达味支派的狮子,又是唯一能打开密封书卷的羔羊(默5:5—14)。

(1:30—31)“……连我也不曾认识他,但为使他显示于以色列……”

若翰说他不认识耶稣,但他是耶稣的亲戚(路1:36),他一定认识耶稣。若翰所说的不是指他不知道耶稣是谁,而是指不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因为耶稣是天主之子(1:34)。若翰十分明白自己的使命,他知道他什么都不是(1:20—21),只是一个时代的呼声(1:23),基督才是一切。

(1:23)若翰再次见证:“若翰又作证说:我看见圣神仿佛鸽子从天降下,停在他身上……”

这是暗示了依撒意亚先知有关受苦仆人的另一段话:“请看我扶持的仆人,我心灵喜爱的所选者!我在他身上倾注了我的神,叫他给万民传布真道”(42:1)。的确,基督要作为逾越节的羔羊而牺牲,为人背负罪恶,成为受苦的仆人,他要为新以色列子民倾注圣神(14:16—17,26;16:7;20:22)。

“圣神”:一词原文是“pneuma”,意为“神、风、气”,旧约希伯来文是“ruach”,字义是一样的。通常犹太人认为圣神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第一、有强风一般的威力;

第二、他是生命,是人生存的原动力;

第三、他是“神”,他是力量是上主的能力,圣神降在人身上就是上主的来临(列上19:11—13;出13:21;则1:4;岳3:1—5)。

在《若望福音》的前半部中,圣史非常强调耶稣和圣神的关系,不过没有解释圣神是谁,只是提到圣神与耶稣的关系,在后半部分才提到圣神与耶稣人性的关系。

“圣神仿佛鸽子从天降下,停在他身上……”:按照“对观福音”的记载,那是耶稣自己的经验(玛3:16—17;谷1:10—11;路3:21—22)。在此若翰却作证说:是上主对他的启示(1:33)。

“鸽子”:是暗示以色列子民是圣神的美果,也是一个标记,一个获救的标记(创8:8—11)。鸽子的形象也是犹太人熟悉与爱好的,在巴勒斯坦地区,鸽子是神圣的鸟类,不能捕捉也不能吃。

1:33节——在此若翰作证说:“圣神……停在耶稣身上”,这不是临时的,而是长期的表明耶稣和圣神的关系,肯定耶稣是那位要以圣神施洗的人。

(1:34)“我看见了,我便作证:他就是天主子”

为看见的事作证是需要勇气的,但为一个有信仰的人,“作证”是他的使命。若翰为天主所揭示的天主羔羊作证:“我看见了,我便作证:他就是……”,此时他的使命已完成(3:30;1:35—37)。

三、神学深意

1、“见证”和“作证”都是《若望福音》中的重要主题,这是福音对每个信仰者的邀请和呼吁。信仰是含生活的,信仰本身也包括见证,但唯有有生活的信仰才能作出信仰的见证。我们应该在信仰中生活,也在生活中见证信仰,且在见证中成长,并完善自己的信仰。

2、若翰的洗礼与基督的洗礼在《若望福音》中的区别:若翰的洗礼是洁净(悔改)和奉献(皈依),即使人成为一个属于天主的人,引导人走向基督。

基督的洗礼:(1)生命的更新;(2)生命力的力量(恩宠);(3)生命的改变(永恒)。

3、“天主的羔羊”这名号,被新约许多著作所引用(格前5:7;伯前1:19),特别在默示录中这名号发挥得更完善,全书出现近30次。若翰之所以引用这词,旨在强调基督的十字架奥迹(若19:37;出12:3—7;依53:5—7;匝12:10)。

表 明:

(1)他是自愿背负全世界罪过的天主的仆人,像被牵去待宰的羔羊(依52:13—53:12)。

(2)因为他完成了逾越节羔羊所预表的一切。就像当年天主借着羔羊的血,拯救了以色列子民出离埃及一样(出12:21—23),同样,赖基督的血全人类获得救赎,并获得永生(6:52—58;希7:27;10:5—10,18)。

4、“若翰看见耶稣走过,便注视着他说……”。在那蒙祝福的一刻,若翰认出了耶稣。可能这特别的一刻也在今日的我们身上时有出现,如若翰洗者一样,神圣的启示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曾临在耶稣身上,和开启若翰心灵的圣神也寓居在我们内。在领洗时,我们领受了圣神;在祈祷中,我们呼求圣神向我们启示那实现了天主的许诺的羔羊。

5、若翰在犹太人面前为耶稣作证的意义可归纳下列几点:

(1)若翰为耶稣所带来的圣神的洗礼作了见证。“圣神的洗礼”是跟随耶稣的人的一个标志和能力的记号。

(2)若翰为耶稣的身份和使命作了见证,声明耶稣就是旧约所记载、先知所预言的“天主羔羊”(出12:3—17),和“上主的仆人”(依53:6—8;耶11:19;默5:6,9,12)。他是天主的“言”,而若翰只是“声音”(依40:3;若1:23)。同样,当我们在宣讲天主圣言时,我们也只是天主的声音,因此我们所宣讲的内容应该是天主的话。

四、反省与回应(1:19—34)

1、“我是在旷野里呼喊者的声音……”,若翰的精神是我们每个基督徒的模范,也是每个福传者应有的态度:“因为我们不是宣传我们自己,面是宣传耶稣基督为主,我们只是因耶稣的缘故做了你们的奴仆”(格后4:5)。在我们做完每项工作之后,我们“仍然要说:我是无用的仆人,我们不过做了我们应做的事”(路17:10)。

2、“我是在旷野里呼喊者的声音……”这是若翰的见证,也是他的使命。洗者若翰在旷野中的出现,就是这声音。他不停地呼吁着人们听从上主,迎接上主的圣言而归向他。

3、若翰的宣讲是悔改(谷1:4),他的见证是声音。“……修直上主的道路吧!”这句话表面上看来好像很具有震撼力,但是要付诸于行却很艰辛,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在祈祷时、在礼仪中,我们也应该答复这声音,因为我们听到的是基督的声音(圣言)。

我们应该充满感恩,因为我们得到了天主的恩宠,能踏上上主的道路。然而在我们的生命中,仍有许多的地方还需要悔改和更新。愿我们用我们的耳朵和心灵,仔细聆听基督的声音,并远离那些只会霸占我们的心灵,却不带给我们生命的声音。

第三讲:耶稣自我启示的开始(1:35—51)

一、经文背景

《若望福音》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见证”。福音一开始就是三方面的见证:

① 1934:若翰的见证,见证的结果是若翰及其门徒皈依耶稣门下。

② 3550:门徒们的蒙召和作证。

③ 51节:耶稣自己的第一个启示。在《若望福音》里,若翰不只是准备上主道路的人,更突出的是,他是基督的见证人。

    二、经文释义(13551

   (13539):若翰在门徒前为耶稣见证(见证产生信仰),其结果是若翰及其门徒皈依耶稣门下。

135)“第二天……”

事实上这里从作证(119)算起,已是第三天了。

   (136)“若翰看见耶稣走过,便注视着他说:‘看,天主的羔羊!’”

在前面(129)节若翰就作证说:“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在(134)又接着作证说:“他就是天主子”。在若翰看来:耶稣默西亚的地位和天主子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即是同一的。在这之前若翰虽然也知道耶稣是个非凡的人,有特殊的地位,但是他要公开向人宣讲,需要有个明确的标记(即公开启示),直到耶稣受洗的那一天,他才真正认出了耶稣是谁(参13233)。

     37节:“两个门徒……便跟随了耶稣”

若翰确认了耶稣的真正身份后,看见耶稣向他们走来,便将耶稣引见给自己的门徒和在场的人,并再次作证说:“看,天主的羔羊!”他的两个门徒便立刻跟随耶稣去了。此处的两个门徒:一个是西满伯多禄的哥哥安德肋,另—个可能是若望。

按照新约中宗徒名单的记载(谷31619;玛1024:宗113),西满(伯多禄)、安德肋、雅各伯、若望和斐理伯,都是耶稣所招的较早的五位门徒。但在(若13551)里,最早的五位门徒却安德肋和另—个、西满伯多禄、斐理伯和纳塔乃耳(参611620214;玛41822;路5l11)。因此,根据若的记载,载伯德的两个儿子,即雅各伯和若望都不在这五位当中,并且在第四部福音中除了(212)节外,载伯德的两个儿子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

新约中的宗徒名单对照表

113

61416

31619

1024

伯多禄

西满-伯多禄

西满-伯多禄

西满-伯多禄

若  望

安德肋

雅各伯

安德肋

雅各伯

雅各伯

若  望

雅各伯

安德肋

若  望

安德肋

若  望

斐理伯

斐理伯

斐理伯

斐理伯

多  默

巴尔多禄茂

巴尔多禄茂

巴尔多禄茂

巴尔多禄茂

玛  窦

玛  窦

多默(狄狄摩)

 玛  窦

多  默

多  默

玛窦(肋未)

雅各伯

雅各伯

雅各伯

雅各伯(次)

西  满

西  满

达  徒

达徒(西满)

犹  达

犹  达

西  满

西满

犹达斯

犹达斯

犹达斯

犹达斯

耶稣召收首批门徒的地点:

按照“对观福音”,耶稣是在加里肋亚。按照马尔谷的记载:“当耶稣沿着加里肋亚海行走时,看见西满和西满的兄弟安德肋,在海里撒网,他们原是渔夫”,耶稣便召叫了他们(116);然后就是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和若望,正在船上修网跟随他去了(119)。玛窦所记载的与谷一样(41822)。路加只提到了三个人,即西满、雅各伯和若望(5111)。若望记载的与前三部福音有很大差别(14044)。

按照《若望福音》召叫门徒的地点分别是两处:前两位门徒是在若翰施洗的地方,即约旦河对岸的伯达尼(128),西满也是在那里蒙召的。然后耶稣到了加里肋亚,收了斐理伯和纳塔乃耳为徒(143)。

38节:“你们找什么?——在此耶稣的提问好像在提示:只有那“寻求”智慧的人,才可以获得智慧(智61320)。此处“智慧”正好与前面的“言”相呼应。

“你住在那里?”,“住”是了解《若望福音》的关键字眼,它可译成住、留、居、逗、活等。福音中,耶稣再三对他的门徒说:留在他内、居在他内、活在他内(656142315479)。

“辣彼”意为“大人”、“主”,这里是用来指师傅、老师。严格地说,在耶稣的时代还没有辣彼的存在,“辣彼”这个名号始于主后70年之后。在雅木尼雅的经师学院中,是首次用这名号来称呼圣经学者的。加玛里耳(Gamaliel)是第一位被称为辣彼的人;另—个值得注意的是,“辣彼”之名只用于(若112章)里,在(1321章)中门徒都是以“主”来称呼耶稣的。

39b:“你们来看看吧!——这是犹太辣彼在教学时常用的一句话:

意为:你们想知道这问题的答案吗?或者你们想知道这问题的解决办法吗?在这里耶稣是一个邀请者,他邀请这两位到他那里去,他要给他们一些新的东西。

“来看看吧!”这是《若望福音》中耶稣说的第二句话,也是他回答两个门徒的问话。耶稣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找什么?”(138

39c:“那时,大约是第十时辰”。第十时辰,即下午4点。为犹太人,下午六点钟(黄昏日落时)就是新的一天的开(1914)。作者在此注明这时间,好像意味着:旧的即将结束,新的就要开始。这两位门徒在当天晚上就住在耶稣那里,也许整个一夜都没睡觉。

14042)门徒见证  

在召叫门徒的这一段里,“寻求”与“找到”很引入注意。耶稣问最早的两个门徒说:“你们找什么?”(139)接着安德肋便去“找”他的弟弟西满,并说:“我们找到了默西亚”(141)。在加里肋亚,耶稣“找”到了斐理伯,然后斐理伯又去向纳塔乃耳说:“梅瑟在法律上记载,和先知们所预报的,我们找到了”(145)。大家都在寻找,找到了又去告诉他人,这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41节:“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西满……”一句,是译自叙利亚译本,因为按原文应是:“他先找到了……”,或按别的抄本译为“他所找到的第一个是他自己的弟弟西满”。

 “默西亚”(Messia是希伯来文、“基督”(Crlstos)是希腊文,两个字都解为“受傅油者”。

42节“刻法”(Kepha)一问是希伯来文,意为“石头”,也有“坚强、稳固”之意。在希腊文中,盘石就是“伯多禄”(Petros,参考1618)。希腊文“Petros”本没有石头之意,但若以阴性Petra出现,才有“石头”之意。在此耶稣给“西满改名为‘刻法’——意即伯多禄”。

14349)门徒见证的效果

43节:“第二天”——是指若翰公开见证(119)后的第四天。

4344)“贝特赛达”意为“鱼舍”或“捕鱼之地”,是安德肋、伯多禄和斐理伯的家乡,位于加里肋亚境内(1221)。

4549):斐理伯把耶稣介绍给纳塔乃耳,这应是第五天了。“纳塔乃耳”意为:“天主的赏赐”,此名只见于第四部福音内,也不见于任何十二宗徒名单中。根据(212)节的记载,他是加里肋亚的加纳人,很可能他与巴尔多禄茂是同一个人。

47节:“……看!这确是一个以色列人”

这句话含有“见到主的人”的意思。

48节,纳塔乃耳为什么在无花果树下?

①在犹太人的思想里,无花果树象征“平安”(列上55;米44;匝310)。

②无花果树是叶多枝密,而圣地的太阳很厉害,因此人们常喜爱在无花果树下乘凉、默想、祈祷,以期待默西亚早日到来。

③犹太辣彼喜欢在无花果树下读经,纳塔乃耳可能也是一位经师。

④无花果树是乐园中知善恶树的象征,纳塔乃耳也许是在那里反省承认自己的过失。

4549:显然地,这种独特的写法,表示了宗徒们对于耶稣的认识也是慢慢增进:从老师到默西亚天主子,以至于以色列的君王。

15051)耶稣的自我启示。

50节:“……你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    

这意思是说,就像旧约的雅各伯(以色列)梦中见到天使在天梯上下往来往及主的光荣(创2812),同样,新约的以色列子民将在加纳奇迹中见到人子的光荣(211)。    

51节,此处是基督的自我启示,表明他是天人之间的中保(达71314)。在若望的心日中,耶稣的生活,特别是十字架,就是真正的天梯。    

三、神学深意    

1、(138b)“你们找什么?”这是耶稣向愿意跟随他及愿成为他门徒的人,所提出的首要问题。这问题的真实含义是:你们从人生中求得什么?这是每个人的最基本的需求,这需求使人回归天主。两个门徒的回答是:“你住在哪里?”看似答非所问,其实这回答也代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需求,因为人人都渴望与天主住在一起。“我的天主,我的万有!”这是圣方济的感叹。同样,圣奥斯定也经验到:“人除非得到天主,否则他的心将荡摇不停,永不得安宁”。

2、(13839)“……你住在哪里?……来看看吧!他们于是去了……就在他那里住下了”

耶稣住在哪里?他曾告诉我们:“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玛2820)。

的确,在这世界上没有他真正居住的地方,因为他的国不属于这世界(1836),他也不住人手所建的宫殿里(撒下757;编上1746),他永远与父在一起,是“父怀里的独生子”(118)。当门徒问:“辣彼,你住在哪里”时,那“来看看吧!”的回答,就是邀清他们来跟随他,直到看见他与父在一起,并且同他住下(139)。不是暂时的,而是永远。“父啊!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愿我在那里,他们也同我在一起”(1724)。

3、(139a)“你们来看看吧!

这是耶稣回答若翰洗者的两位门徒问他住在哪里的话。在这些话中,我们发现了圣召的意义,为我们来说这是耶稣召叫宗徒的奥秘。由于两位门徒接受了“来,看”的邀请,他们终于看见了他一直住在父的光荣里,因此他们也发现了生活中真正该找的是什么。他们找到了最常遇到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的答案。这问题是:在探索人生基本意义中,你们找什么?耶稣用了这一句话(118),问了我们每一个人。

 4、(14050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我们是怎样经由他人的宣讲引至基督。其实,“作证”或“见证”是每个基督徒的使命,这一使命从领洗开始直至生命的结束。它包括宣认、传播及生活见证。在此若翰为耶稣,作了见证,若翰的门徒便跟随了耶稣,接着若翰的门徒又把耶稣介绍给他们的朋友,并宣讲耶稣为主作证,这就是每个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当我们在为基督作见证的时候,基督同时也向我们启示了他自己,让我们分享他的生命。

5、(142)耶稣给西满改名:在新约时代,对一个人来说,名字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名字代表—个人的个性和权柄。在此耶稣给“西满改名为‘刻法’,意为‘盘石’”(玛1618),这意味着他与天主要有一种新的关系,仿佛生命要重新开始,他要变成一个新人,所以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创1753228)。

四,反省与回应(13551

1、“你们找什么?”,耶稣是在向每一个人发问,因为我们都在寻找,有的找安全感,有的找事业、权力或地位等。那么,你在找什么呢?

2、“教会茯本质就是‘圣召’,她也是圣召生育者与教育者。为此之故她是一件‘圣事’,一个‘标记’和‘工具’(《教会》1#),在教会内每一位基督徒的圣召得以反映并生活出来。

3、耶稣在哪儿落脚?不知道,他没有明说。他只邀请人去“看看吧!”,既不是死板地在一处,也不是勉强要人紧追不舍。  

4、“追随基督,要点就在经验基督,或更好说是要有基督的经验。这与‘知道’不同,我可以知道基督是谁,他生于何方,长于何地,也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可是这都不等于我有基督的经验”。

5、耶稣细察纳塔乃耳的内心,知道他是一位喜爱祈祷的人,所以把自己启示给他,让他看到更大的事——天开。今天,耶稣同样也细察我们的内心,愿意给我们相同的赏报。并且耶稣愿意为所有透过圣经寻找他的人,打开天国之门,向那些在祈祷中与他一起的人揭露天国的奥秘。当我们在祈祷和阅读圣经时,我们就会在内心深处与基督相遇,并因此而得到转化。让我们如同纳塔乃耳一样,打开我们的心,迎接耶稣的来临。

第四节  耶稣的光荣记号(2:1—4:54)

在这个部分里,作者用了首尾呼应的笔法将加纳的两个神迹联合成一个整体,而形成耶稣公开生活的一个雏形:“这是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是在加里肋亚加纳行的”(211),“这是耶稣从犹太回到加里肋亚后,所行的第二个神迹”(454),也是在加里肋亚的加纳行的(446)。这个部分有两个主要的主题:

1、代 替:耶稣(新)取代犹太人的制度(旧)。

  (2111:基督带来的救恩制度(酒),代替了不足以拯救人的法律制度(六缸水)。

  (21322:基督的身体代替了旧约的圣殿。

    3章:“由水和圣神所生”的新人代替了旧人。

    4章:“以心神(圣神感动的心),以真理”的朝拜,代替了

    在耶路撒冷或革黎斤山上的朝拜。永生的活水(圣神的恩赐)代替雅各伯井水(旧制度)。    

 2、“信”与“不信”的主题:加纳婚宴:门徒信从了他(211),耶路撒冷的人信心显然不足(2182325)。尼苛德摩似信非信(339),撒玛黎雅妇人半信半疑(425),但撒玛黎雅其他人信从了(43942)。还有王臣全家也都信了耶稣的话和神迹(453)。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在主题的发展上,有一个信仰上的发展:从尼苛德摩(犹太入)到撒玛黎雅妇人(半信的犹太人)到王臣(外邦人),越是离开犹太人,对耶稣的信仰越是深入。而犹太人却对耶稣的神迹却置若罔闻(218),甚至发展到反对耶稣,迫害耶稣(51618)。

第四讲:加纳第一个神迹(2:1—12)

 一,内容分析

2112):基督带来的救恩制度(酒),代替了旧约法律制度(六缸水)。本段内容与前面(1505l)节的经文有整体性和连贯性,既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透视:即耶稣以神迹自我启示的开端(12372030)。在(l50)节耶稣说:他要显示更大的事情,此段就是一个答案:他所显示的是天主的光荣(211)。

 二、经文背景

1)场 合:婚宴。此处婚宴有多重意义:

①使人联想到天主与自己的百姓所汀的盟约:在圣经中常常以婚姻的词语表达天主与选民的盟约(欧21625;依54486245;耶2232022;出1712;玛22114;路1236148)。

②如果婚宴象征天主与人的关系;便不难明白耶稣与母亲有关救恩的“神学对话”(225),因此婚宴中真正的新郎显然是耶稣(32930),他将淡而无味的水变成好酒,象征带来了新的恩赐。但在故事中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没有交代婚宴中新娘在哪里。这好像又在暗示,这位新娘在耶稣的“时刻”才正式出场(1934247308201223271311632171)。教会历代学者都认为耶稣肋旁所流出的血象征圣体圣事,水则象征圣洗圣事,而这两件圣事正好代表教会的诞生,而教会向来被认为是耶稣的净配(32930;谷178;默21l7)。这样看来,变水为酒的神迹与十字架事件存有密切的关系,十字架事件回应了耶稣的“时刻”(24)。

③加纳婚宴,在此也表明耶稣不但与我们同在,并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时还祝福、分享人类婚宴的快乐。

2)地 点:加里肋亚的加纳。这是作者为了把它与叙利亚的加纳加以区别,加里肋亚的加纳是接近纳匝肋的一个小村庄。

3)原 因:没有酒了。一个家庭在举办儿子婚宴的时候缺酒了,这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为了使一个卑微贫困的家庭不致蒙羞,耶稣就行使了他的权能。    

三、经文释义

2111:记载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

21)“第三天,在加里肋亚加纳有婚宴,耶稣的母亲在那里”

“第三天”,此处没有“第三天复活”的象征意义,它只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在(129)首次出现第二天;(135)再次出现第二天,实际上是第三天;(l43)又出现一个第二天,但实际上是第四天。第五天是斐理伯和纳塔乃耳跟随耶稣(14551)。这里的“第三天”,实际上是指(143)所说的第四天后的“第三天”,事实上也是询问之后的第七天(11928)。在这第七天上,耶稣显示了自己的光荣,门徒就信从了他。   

21)“耶稣的母亲”:此句子连续出现了三次(125),在神迹结束后又再出现了一次(212)。由此看来圣史是故意向读者强调这位被耶稣称为“女人”的母亲,以及她在《若望福音》中的特殊地位(1925)。

23)“他们没有酒了”:在加纳婚宴的叙述中,“酒”这个字共出现了五次。酒是欢乐、生命及快乐的象征。如果在旧约中婚姻是象征天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加纳婚宴的酒,就是默西亚时代美酒丰盈的象征,也是耶稣在感恩圣祭中自我奉献的象征。如此而来,耶稣与母亲的对话,就是默西亚救恩神学的对话。因此,“他们没有酒了”,包含了“他们没有默西亚时代的美酒”,及“他们没有了耶稣的圣事性的临在”的意思。简而言之,“他们没有默西亚的救恩”。

24)“……女人,这与我和你有什么关系?我的时刻尚未来到”。

 这句经文有下列几点值得注意:

1)如以创世纪为背景,可以更深地了解“女人”的称号。在《若望福音》的第一章里,就有很浓的旧约背景,序言的一开始“在起初”,就明显与创世纪平行。在创世纪中,乐园中的女人引导亚当犯了人类的第一个罪——原罪:而加纳婚宴中的女人(玛利亚)却影响新亚当(罗514),初次显示了他光荣的工程。然而,就在这光荣的工程完成时,玛利亚又再次出现(1926)。因此,在这里玛利亚明显代替了众生之母——厄娃(创22331520)。  

    (2)在加纳婚宴里,耶稣的母亲向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而耶稣却说:“女人……我的时刻尚未来到”。但在耶稣的那“时辰”,真正来到时,那“女人”又出现了(1926)。也就在那个时辰,由耶稣的肋旁流出了血和水。因此,加纳婚宴变水为酒,与耶稣的死亡形成耶稣公开生活的起点和终点。没有新娘的婚宴尚未圆满,要新郎新娘并存时,才是真正的婚宴,才是耶稣的光荣时刻。

3)“母亲”和“女人”,在此归纳起来有三层特殊意义:第一、她是代表全人类的厄娃:第二、她是产生默西亚的以色列民族;第三、她是耶稣的门徒,即宗徒团体——教会的母亲(1926;宗114)。

4)“时刻”和“时辰”这两个词在《若望福音》中常常出现(247308201223271311632171)。从整部福音来看,这“时刻”是指耶稣受光荣,即他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刻(7308201227等),在此有三层不同的意义:第—、指的是实现默西亚时代的那个时刻;第二、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的那个时刻,也就是救恩完成的时刻;第三、是耶稣自我启示和受到父所光荣的那个时刻。因此若望把整部福音,特别是那些神迹,都放在“耶稣的时刻”这个观点来看。在这时刻上那些忠信期待默西亚时代的人,将领受到丰富的恩赐。

“……这与我和你有什么关系?”

这句圣经无论怎么翻译都很难表达原意。原文的意思含有:“好吧!我想想办法!”或者“不用担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25)“他无论吩咐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这里没有圣母代祷的含意。从“缺酒”到“吩咐”的对话,都在表明圣母是一个敏于服务,乐于助人的人,特别是她对耶稣的那份忠信与服从。更深的意义是表明,圣母也参与了耶稣的救赎工程,并在其中占有重要的角色。   

267)“在那里放着六口石缸……”

按照犹太人的习俗,水是用来取洁的(肋135814458等),“石缸”:因为石头不相反犹太人的不洁规定(肋1133)。

“六”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按照犹太人“七”是圆满的数字,象征完美,“六”是未完成不圆满的数字,因此“六口石缸”象征犹太法律的不圆满。“酒”象征着救恩,耶稣到来把不圆满的水——法律,变成圆满的救恩。但另一种解释认为:“六”没有象征意义,如果六是“七”减一,代表不圆满,但耶稣到来后只将水变成了酒,而没有改变数字上的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六口石缸每缸都可容纳二十至三十加仑水(1加仑=45461市升,1市升=1000毫升),也就是说耶稣将约120180加仑(545532818298市升)的水变成为了酒。事实上,投有一个婚宴需要喝180加仑的酒,单凭这一事实就表明若望不是要我们从字面去理解。他是要表达一个更深的意义:即救恩、光荣和圣母在救赎工程中的角色。同时也告诉我们耶稣来,是要把不圆满的变成圆满的,如果酒是象征救恩,那这救恩是无限的,是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此外,若望还要告诉我们,不是耶稣有一天曾把水缸的水变成酒,而是要我们见到什么时候耶稣进入我们的生命中,将我们的生命改变成他的生命,就像他变水为酒一样。

211)“这是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

这里神迹足指变水为酒,但又指出新约的恩赐大于旧约的恩赐:水象征旧约的法律,酒象征新约的爱德。整个事件中也看出圣母有份于救赎的大功。

211)“……他显示了自己的光荣,他的门徒就信从了”。

此处如果与(123742)的经文对照的话,便可以看出:(11节)有三个决定性的词汇:“神迹”、“信从”、“光荣”;如果将此经文用(依610)去解释的话,这光荣就是那出自天使之口的“圣!圣!圣!万军的上主!他的光荣充满大地!……住在唇舌不洁的人民中间,竟亲眼见了君王——万军的上主!”(635)作者在此要告诉我们,这位显神迹的耶稣,他白永远就与天主同在。这经文正是(1118)及(51节)的一个综合结论,因此人们把(2111)这段解释为承前启后的段落。

四、神学深意

1、有人说宗教生活排斥社交活动,可加纳婚宴耶稣的出现和参与不仅圣化了婚礼,而且也圣化了我们的庆典和社交团体生活。

2、耶稣参与婚宴,象征他为天人合一作准备,使我们了解并体会出天主真正的成就,告诉我们是他给我们带来了生命,他更新了这个世界。使我们意识到生命中如果没有耶稣,就像水暗淡无味,有了耶稣生命就充满了活力、意义和喜乐,并供人品味、欣赏。

3、“女人”这词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其实在希腊文化里是当时人们对妇女的尊称(贵妇人之意),而且含有亲切的意思(192627),是一个礼貌的正式名号。不过若望在此把这词用在玛利亚身上,有他特殊的意义:

第一、“母亲”和“女人”使我们想起(创315)经文中的“母亲”和“女人”,并联想到圣母与人类众生之母的关系,显示出圣母代替了厄娃(创22331520)。这意义是教会从古到今的学者所公认的解释。

第二、把“女人”与“时刻”,以及(1926)和创世纪经文联系起来,就显示出母亲与儿子在救赎工程上的关系,表明圣母直接参与了基督的救赎工程。

4、耶稣说他的时辰未到,因为实际上他的时辰是指他受苦受难及复活的时辰。因此,加纳神迹也指向天主新选民的创造,耶稣以他他的死亡及复活建立了教会,在加纳我们就见到教会已存在于耶稣的母亲和门徒们中间(宗114),同时也见到十字架(光荣)下教会的临在(192527)。

5、加纳婚宴“变水为酒”也表明耶稣圣化了家庭婚姻生活,他要到我们家中来,改变升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净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通过这个故事,使我们更能亲近耶稣,因此他是一个同情、爱护、并了解我们需要的人。

五、反省与回应

1、玛利亚的出现不仅表达她参与了耶稣的救赎工程,而且还表明她是我们信德的楷模。她信德的表现在于她不明白但仍然相信(路12838),不知道耶稣要做什么,但却知道耶稣一定会做什么,也相信他一定会做到,以至她告诉仆人要做耶稣吩咐他们去做的事(15),这正是我们每个人缺少的。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有黑暗的时候,我们看不清该走的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常常有不顺利的事发生,当我们不知道这些事为什么要发生,或者前途渺茫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效法玛利亚?虽然我们不明白,但我们应坚信,天主给我们安排的总是最好的。

24)“……我的时刻尚未来到”    

这“时刻”和“时辰”,在福音其它地方耶稣多次提到,因为这个“时辰”是耶稣降生的原因,他的一生是指向这个“时辰”,他的言行也是围绕着这个“时辰”。这“时辰”不只是时空中的某一点,也是属于我们的时辰,我们必须承认耶稣为我们每—个人的缘故完成丁那个时辰。我们是否得救,就看我们能否按照玛利亚所说的:“他无论吩咐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我们应完全信赖耶稣,如同圣母当年信赖耶稣一样。时刻准备耶稣进入我们的生命中,将我们的生命改变成他的生命,就像他变水为酒一样。

第五讲:耶稣洁净圣殿(2:13—25)

 一、经文背景

 1、事 件:耶稣洁净圣殿——慕杵的身体代替了旧约的圣殿(21325)。

 2、事情发生的时间:逾越节快到了。“逾越节”是犹太人的三大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献羔羊为祭的习俗,后来以色列加上他们的宗教意义(出1221232318;申1613),以纪念以色列出埃及事件。犹太人在每年的正月14举行逾越节的庆典(1211418),此节不但是犹太人的宗教庆节,也是选民的生日,即他们的国庆节。

    3、事情发生的地点:耶路撒泠圣殿。

 (1)耶路撒冷圣殿的历史:大约主前1000年达味攻占耶路撒冷,立耶路撒冷为达味王国的首都(撒下569),并将约柜迁至耶路撒冷(撒下6918),从此耶路撒冷便逐渐成为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主前960年(主前967960),撒落满在耶路撒冷建造了上主的圣殿(列上61373871)。主前622年,约史雅王颁布礼仪集权法于耶京,规定惟有撒落满圣殿是唯一合法朝拜,祭献天主的地方(申125)。从此耶路撒冷更成为犹太人政治和宗教的核心地。

主前587520年,圣殿被毁于巴比伦拿步高之手(列下25312),从此犹太人被充军于巴比伦70年之久(耶582830)。主前515年充军回国的犹太人在厄斯德拉经师的带领下重建圣殿(主前520515年,厄上635:盖1115;匝4610)。主前19年犹太国王黑落德为了讨好犹太人,不惜用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加以整修装饰这座圣殿(若220)。此建筑直到主后70年毁于罗马人之手。

2)圣殿与以色列子民的意义:圣殿与以色列子民的意义,如同耶路撒冷圣城一样重要:第一、它是雅威的住所,象征雅威住在他们中间作他们的保护(编下6242632)。第二、它象征着上主对他子民的救赎。因为犹太人每年要在这圣殿里举行逾越节,为纪念上主拯救他们和所立的盟约,所以每天也要在里面举行赎罪祭和赎罪日的献祭(列上869;希72794)。

二、经文释义

213)“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便上了耶路撒冷”。

“逾越节”是犹太人的三大节日之一,也是犹太人所有庆节中最大的一个庆节。每逢逾越节,所有犹太成年男子都有亲自赴耶路撒冷圣殿朝拜天上的义务,所以耶稣也去了耶路撒冷。但在《若望福音》中和新约教会里,“逾越节”又有它更深的意义。《若望福音》记载耶稣是在“逾越节”的预备日,宰杀羔羊的时候被钊死在十字架,上(1914),这正是若望要表达的耶稣就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12936),他在“逾越节”这天,为我们“完成了”他的救赎大业(1930311828)。

为新约教会,“逾越节”就是我们的圣体圣事,在这圣事中我们所领受的圣体圣血,既是基督羔子的体和血,又是我们所献上生活的祭品——无酵饼(格前57)。所以,若望就是在这样一个很深的救恩背景下,联合基督的救赎写下了耶稣的苦难史。

21416耶稣宣称他在圣殿的权威,是基于圣殿是他父的殿宇这一事实。耶稣这次的行动表示了以下三点:第一、他对天主的圣殿怀有满腔的热火:第二、对旧约的礼仪享有绝对的权威;第三、对天主的圣殿发挥了他的正义感。

耶稣发怒至少有三个理由:①他们玷污了上主的圣殿(匝1421;玛2113)。②他们的祭献没有宗教感情和宗教生活,只在满全法律,不能引导人归向天主,毫无存在的意义(依   111172913;咏51166910)。③圣殿将成为万民的祈祷所,不应局限于犹太人(谷1117)。

21720人们看见耶稣行动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是门徒的反应,这事使他们想起圣经的记载(咏6910),并加深对耶稣的信德。另一反应是犹太人,他们也意识到只有默西亚才有这行动,但他们不是信从,而是要耶稣显个神迹证明他的行动。

17节,记载了门徒对耶稣行动的回应(112),门徒承认耶稣的权威性。

1820节:犹太人对耶稣行动的反应(111):“犹太人” 一词在《若些福音》中共出现了67次,福音中不同的地方,从上下文来看都有不同的意义。在《若望福音》中圣史用这个词,基本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如“救恩出自犹太人”(422),这是正面的说法:“许多犹太人来到玛尔大和玛利亚那里……”(1119),这是中立的说法;但在(119218205101618)等,所用的犹太人就是反面的说法了。

总之,《若望福音》中的“犹太人”一词,几时用来指全民族时,就有实在的正面意义;用它的反面意义时,多数是指与耶稣作敌的当权者,或指假门徒。

在这里犹太人不承认耶稣的权威,他们要求耶稣显个神迹作为证据,耶稣没有显神迹,他只提到一个将要发生的神迹而已,即他死而复活的奥迹,但犹太人没法理解,因为这为他们是一块“绊脚石”(格前123)。

1819)“……你给我们显什么神迹,证明你有权柄作这些事?……你们拆毁这座圣殿,三天之内,我要把它重建起来”。

    犹太人向耶稣要求一个“神迹”,为证明他的权柄是否来自天主(谷811;玛161)。耶稣要给他们显的“神迹”就是他死后第三天复活的奇迹。虽然若望没有明说“清洁圣殿”是奇迹,但他却将此事当作神迹论述,给我们说出耶稣明明讲论清洁圣殿是他死亡与复活的信号。若望继续告诉我们:耶稣复活后,门徒们就明白了,他说这话无非是指自己——新圣殿而言。

 19节:有双重意思:一是指借着他的死,他要建立一座新的殿宇——教会(1934;弗22022;伯前1181925);一是指他要以圣神圣化每一个人,使每个人的心灵成为圣神的宫殿(42324;格前61920;伯前246)。

220)“这座圣殿建筑了四十六年……”

按历史学家若瑟夫的记载:大黑落德兴工重修圣殿是在主前2019年之间,如此算来,第“四十六年”即等于主后2728年。事实上,此时圣殿仍未完工,直到公元64年,即罗马军队毁灭圣殿前六年,圣殿才完全竣工。

221)“耶稣所提的圣所,是指她自己的身体”。

圣殿为旧约时代的人,是天主和他的选民集会的地方,也是犹太人宗教生活的中心。但为新约时代的人们,人与天主相遇和集会的地方是在每个人的心里(42124),是耶稣亲自走进我们的心中。

历史上,耶路撒冷圣殿本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建筑物,但在《若望福音》中的确有其象征的意义。它象征耶稣的身体(221;默2122;格前316:弗22022)。它的象征不仅是在耶稣的肉体上,而且也包括精神的层次(114)、行事态度(42024)等等。

这是一个全新的象征,表明耶稣和圣殿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与身体的关系却并不那么清楚。我们习惯了在圣殿里看见身体(圣体),但在身体内看到圣殿的确是一件新鲜的事。

 附一:圣殿与基督的教会

1、历史上的圣殿是达味的儿子所建(列上212);教会——天主的殿宇,是达味的后裔,耶稣基督建立(希336)。

2、圣殿由金银宝石建成(列上2938);教会——天主的殿宇,则是由基督的宝血和生命的活石建成(伯前1181925)。

3、圣殿是建筑在耶路撒冷的西雍山:而教会——天王的殿宇,则建筑在磐石或加尔瓦略山基督的十字架上(玛168;弗220;若193437)。

4、圣殿里的祭献是犹太经师作中保(编上24章);而教会——天主的殿里,是大司祭——耶稣基督为中保(希217725)。

5、圣殿是属地上的,不能长存(列下2589):而基督的圣殿则是属于天上的,将永远常存(默2122章)。

附二:圣殿与基督徒

耶稣自己是天芒的真正圣殿,借着降生、死亡、复活的奥迹,他的身体己变成人们借圣神和真理朝拜的中心(42124)。借着信德的洗礼,基督徒也成为这身体的肢体,成为天主圣三活生生的圣殿。

22节——此处是耶稣的自我启示,他预告了他的死亡及复活,声明他的身体要代替圣殿。他要改变所有旧约圣殿礼仪,并以真理和心神代替(424)。

22325):群众对耶稣行动的回应:在此作者再次表明耶稣行神迹,是要引导人们认识天主。但由于人性的软弱,人们往往只追求奇迹,寻求天主的大能,而不愿意在生活中去寻找耶稣,与他相遇,分享他的生命,彰显他的光荣。因此,有的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而接受了他,但是他们的接受并不完全,他们只追求神迹的表面,而忽略了其中的深意。耶稣认识人们的心,并且只对心地正直的人才完全显露自己,而他只有来到信者那里,与他们住在一起,并完全把自己托付给他们时,才会把自己彻底地显示给他们:“谁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也必爱他,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并要在他那里作我们的住所”(1423)。由此看来,一个在爱中生活的人,他的身体就是天主圣三的宫殿。

三、神学深意

1、这事发生在逾越节(213),圣史有意要表明新的逾越就要来到。耶稣要改变这座殿宇,以及它的祭献和礼仪,要以一个崭新的方式出现,从此人们不再在这座殿宇里朝拜天主,而要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424)。

2、犹太人说的“圣殿”是建筑物,是代表旧约宗教中心的圣殿;但耶稣所提的圣所,是指他自己的身体(421),是新约中生活的圣殿。耶稣洁净了圣殿,让圣殿恢复原来的面貌,即人们聚会朝拜上主的地方,而他借他的死亡和复活完成了这件事(422)。

四、反省与回应

1、耶稣把商人赶出圣殿,因为他们占据了天父的殿宇,而耶稣非常希望在那里与我们相处。让我们反省一下,生活中我们有哪些事物占据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无法向天主献上真正的朝拜。

2、耶稣清洁圣殿的举动,象征着他的一生。他来到世上,为洗清我们的罪,让我们在天主的爱中重生。因此,我们在祈祷时、在礼仪中、在信仰生活里是如何洁净我们心灵的圣殿(格后71),使我们的心灵更适合生活的天主居住,并以心神和真理去事奉他(424)。

3、耶稣向那些在圣殿里做买卖的商人和兑换银钱的庄主发怒,是因为他们敲诈那些由各地赶来过节的犹太信徒,以不正义的手段诈取他们的钱财。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对那些不正义的现象,又是抱着何等态度呢?

第六讲:由水和圣神所生的新人

代替了只照法律生活的旧人(3:1—21)

一、经文背景

尼苛德摩来拜见耶稣,因为他听过耶稣的教训,见过他所行的奇迹,所以对耶稣极尊敬仰慕。他前告诉耶稣是他的神迹感动了自己,而耶稣的回答却是:神迹算不了什么,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内心生活的改变,即由上而生的新生命。而尼苛德摩却误解了耶稣的话,于是便开始这一段长长的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展示出两种生命:—一是血肉的生命,一是属神的生命(21314)。尼苛德摩是一位有智慧、有常识的人,但当耶稣论及人必须重生,才能进入天主的国时,他仍不明白。

二、经文释义

31)“有一个法利塞党人,名叫尼苛德摩,是个犹太人的首领”。

法利塞党:法利塞(Pharisees)一名来自阿拉美文,意即被隔离、被分开(圣洁的)、被特选的。其组织他们自己相信是起源于玛加伯时代的哈息待党(Hasidim),即忠贞派(加上24248)。其宗教观念,相信天使和神魂的存在,也相信人死后的审判与复活(宗238);并且对自己的民族和宗教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希望,主后70年耶路撒冷失陷后,他们真正成为犹太人的精神领他及民族救星。

“尼苛德摩”:是个希腊化的名字,有“人杰”、“征服者”或“胜利者”之意,只在第四部福音中提及过他,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7501939)。他是犹太人的首领,也就是说他是犹太公议会的一员,犹太公议会是犹太人的最高司法机构。尼苛德摩在夜间来见耶稣,可能有两个理由:一是由于他的身份不方便,不敢在日间来见耶稣,不过他能来见耶稣的确是一件使人惊讶的事情。

另一个理由可能是由于犹太人的习惯:犹太经师常认为学习法律最好的时间是在夜晚,因为安静而不受人骚扰。他来见耶稣是想从耶稣身上找到他的答案,因为他被许多人生问题所困惑。

23)节:尼苛德摩虽然已确认耶稣,也断定他是从天主而来的一位先知:但他对耶稣的真正身份仍不明白,所以他误解了耶稣关于“新生”的道理。

334)“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见到天主的国……”

“人除非由上而生”:原文有“由上”和“再”的双重意义。尼苛德摩纯粹以凡人思想来理解,所以取了“再”生的意思,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耶稣的话不外是说:由亚巴郎、依撒格、雅各伯所生的算不得什么,因为由肉生的永远属于肉,只有由神生的才属于神。在若望看来,人要分享天国的荣耀,必须由圣神重生(5)。若望的信仰就是新生,惟有新生才能进入永生(若一2293947514)这也是初期基督徒团体的理想信仰。就如《玛窦福音》所说的:“你们若不变成如同小孩一样,你们决不能进天国”(183)。

35)“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生,不能进天主的国”。

“重生”希腊文有三种不同的解释:①完全地、根本地从头开始;②再次、第二次;③从上而来(有仙女下凡之意),即由神而来之意。耶稣说:“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见到天主的国”。尼苛德摩却误解了耶稣的话,其实耶稣的意思是指新生,即由圣神而重生的生活。

“重生”在新约圣经里有下列的意义:

 (1)“新生”或“更新”。伯多禄强调:基督的死而复活重生了我们,赐给我们新的生命(伯前132223;雅118);而保禄特别强调:我们惟有与基督同死、同埋葬,然后与他一同复活,才能得到重生(罗6111)。二者都意味着我们与基督的牺牲结合,分享他永恒天主性的生命。任何人在基督内,就是一个新受造的人,一个崭新的生命(格后517;迦615)。

2)“重生”是借着圣神的德能,即在基督内的真理(铎35;弗42324;罗122)。

3)“重生”是从“水”和“圣神”而生。他使人脱离犯罪的恶俗,不断得到更新(哥3910;格后517;则36526)。

367)“由肉生的属于肉,由神生的属于神……”

 天主的国是超自然的,由血肉而生的人,仍然是血肉,既然是血肉,就不能进天国。要想进入天国,就得有生命的改变,因此除非由圣神而生不可,只有由神所生的才属于神(格前213141544;若一39518)。

38)“风随意向那里吹,你听到风的响声,却不知道风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凡由圣神而生的就是这样”。

“风”:此词在圣经中常有“圣神”之意,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里“风”、“神”、“灵”、“气”都是同一个字,象征“力量”和“生命”(列上191113;出1321;则14;岳315)。在这里耶稣说:圣神就好比风,你可以听见、感受到,但你不知道他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它们为什么发生,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否定它们,因为它们的存在毕竟是一个事实。就像风,人虽然不能看见风,但可以通过其运动和声音感觉到。所以,耶稣向尼苛德摩说:圣神就是如此。

3910):耶稣给尼苛德摩讲了风的比喻后,竞使他更莫名其妙。这其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尼苛德摩同其他犹太人一样,所期待的是一个光荣显赫的现世默西亚王国,而耶稣给他所论及的却是一个属神的和精神的王国。尼苛德摩既为以色列人的师傅,就应明白这段道理。难怪耶稣要以惊奇的口吻问他说:“你是以色列的师傅;连这事你都不知道吗?”因为旧约中有许多地方明明记载,默西亚的时代,上主要把他的神倾注在他的子民身上,要在他们身上洒清水,洁净他们,还要赐给人们一颗新的心,一种新的精神(则1119183136526;依4435921;岳31等)。

31115):尼苛德摩代表当时半信半疑的犹太人,他和耶稣谈话不但是以自己私人的名义,而且也是以他同党的名义,所以当他开始同耶稣说话时,就用了“我们知道……”(32)的复数第一人称说法。因此,耶稣在这里也代表他所要建立的新约的教会,并以复数第一人称向他发言。

31213):“地上的事”似乎是指天主在地上所行的事(若一114),而“天上的事”一句,却是指存在天父怀里的奥迹:如女子的诞生和圣神的派遣(智916),这些事唯有耶稣亲自给我们讲述(118)。

31415):耶稣继续开导尼苛德摩,并引用旧约说:“梅瑟曾在旷野里高举了蛇,人子也应照样被举起来,使凡信的人,在他内得永生”(户219;智1657)。天主赏赐世人的超性生命,是以耶稣的死亡换来的。所以耶稣用犹太人所熟悉的一段梅瑟举蛇的历史,来给尼苛德摩讲解了这段得救的道理。

“被举起来”的说法是指基督的死亡与复活而言(8281232;宗23353l;斐2811)。

在《若望福音》中,“时辰”、“高举”、“光荣”都有特别意义。时辰就是指耶稣被高举的时刻(247308201223271311632171),这时刻也正是他光荣的时刻(739;斐2912;宗233531)。耶稣被高举,在他的一生中有双重的意义,一是用在十字架上;一是指他在荣耀中,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面都不可单独发生。对耶稣而言十字架是他迈向荣耀的道路,如果他从十字架上下来了,他就不会有荣耀,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冠冕(斐2810)。

“蛇”在圣经中有多种意思:①雅威神学团体,他们把蛇视为撒旦的象征(创31;编上211;默129202)。②梅瑟时代,蛇是被尊敬的,大约他们受到美索不达米亚苏美人的影响,把蛇视作富饶的象征,也相信它有医治的能力(户2189)。③希则克雅时代,犹太人特别崇拜它,他们把铜蛇变成了偶像去崇拜,因而受到国王的禁止(列下184)。    

耶稣把梅瑟在旷野的事件贴在自己身上,大约有三层意义:   

 ①这事件是基督受苦受难的预像(1232193437)。②人类要因他的死而得救,也就是说:梅瑟将受伤的以民转向铜蛇就能痊愈,同样今日的我们只要把我们的思想转向耶稣,信从他就能获得永远的生命。③耶稣因此而得荣耀(斐2912)。   

“永生”,在《若望福音》里是指天主的生命(创2133;依4028;智516;咏902),但天主却把他永生的生命赐给了我们有血肉的人,使我们由暂时的生命,而进入永恒的生命中(216)。

  (31621):这段经文不但是《若望福音》的主题思想,而且也是全部圣经的精华。在《若望福音》中生命的泉源就是天主的爱,分享天主的生命就是分享天主的爱。这段话也是人们在讲道中常常喜爱引用的,因为它说出了我们基督徒信仰的要点。

“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

在犹太人的心目中,天主是一位判官,是法律的严格执行者,遵守法律的人令他喜悦,否则就要遭受惩罚。天主也要求人作牺牲与祭献,人们能以这种方式得到天主的欢心。犹太人对天主的理解是这样的:“凡是破坏法律的人,不可得到天主的怜悯。”但耶稣所介绍的天主却不同于此。耶稣告诉我们,天父是以爱,而非以审判来对待我们。天主充满了爱、关心和宽恕。天主要使全世界的人得救,他为了救赎人类“竟赐下自己的独生子”,以具体的行动表达了他对人类的爱。一位凡事苛求的天主,是不会这样做的。

“凡信他的人……”。

相信耶稣有什么特别呢?首先我们必须相信耶稣所说的有关天父的事,并接受耶稣所描述的天父,相信耶稣的话都是真实的。其次,我们要相信耶稣是天主子,是预许的默西亚。如果我们相信并接受这些,也就会知道看见耶稣,就是看见了天主,明白耶稣的心意,就是明白天父的心意。第三点,若我们相信天父是慈爱的,相信耶稣是天主子,他所说的有关天主及生命的话都是真实的,那我们自然会坚定不移地服从耶稣,也必会服从他的教训。并且我们不应只从理性上相信,而且应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耶稣的信仰。

“获得永生”。

信从耶稣是得到永生的先决条件(112526146)。只有信从这位“爱”的天主,我们才可能进入永生,并在天国分享天主的光荣。

三、神学深意

1、与主相遇的经验,或说是我们被他找到、被他遇见,这份经验十分宝贵。尼苛德摩被耶稣的神迹所吸引,这些标记使他想到天主。他更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看到神迹就去寻找神迹的显示者:看到标记和形象,就知道去寻找那标记的象征者,和形象所隐含的启示者。这就是我们应该效法的。生活中我们也追求新奇,寻找奇迹,但天主通过万事万物,常常展现在我们面前,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竟然没有认识他,也没有寻找他。

2、“新生”或“更新”意味着我们放弃一种生活,而选择另一种生活。“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见到天主的国”,也就是要我们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而选择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这就是“新生”和“更新”(罗6111)。这抉择不是一次而永远的,而是不断抉择,不断更新的生活(罗122;弗42324)。

3、“生命”和“永生”(31518)只能来自对基督的信仰(1723),圣言成为血肉(114)就是为了让血肉之人成为圣言。

从“生命”到“永生”,也只在于人的一个意愿和选择,信从耶稣就能获得永生,并分享他的生命,否则就是选择了死亡。

4、(31621):圣经记载,由于爱,天主创造了人,所以人是特别的受造物,是天主按照他的肖像所造,可分享天主神圣的光荣,这是其它受造物所没有的。当我们陷入罪恶中的时候,天主仍然爱着我们,并许诺引领我们脱离人自己所招致的痛苦和分裂。当时间来到,天主显示他爱的深度,并派遣他的爱子来到世界上为我们作了赎罪祭。面对此爱,我们要作出抉择:进入天主爱的光荣或是停留在黑暗中。虽然进入光明会显露我们的罪过(31921),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宽恕。相信天主是爱的人是不会被消的,我们有勇气开放自己,也相信天父只会赦免,不会判罪:但那些不相信主的爱而逃避光明的人,将被困于罪恶中,并因他们的罪受到谴责。

四、反省与回应

1、《若望福音》所带给我们的信仰就是新生。唯有新生才能进入永生(15),试问如果我们享有永生,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进入永生,那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实际上享有永生,就是享有来自上主的平安,并使我们与天主和好,与他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同时也使我们与人和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并且也使我们与自己和好,让我们真正享受心灵的平安与喜乐。进入永生,就是进入天主永恒的生命中,分享他的无限幸福。

2、尼苛德摩所需要学习的是,由圣神而重生的人,将会获得新生命之源和分享天主的生命。借着圣神,人与天主建立新的关系,人认识天主是慈父,也获得一颗渴望天主的新心。天主希望我们转向圣神的风,让圣神在我们身上工作。他的风随他所愿意而吹拂,并带来救恩,那风吹进我们的心神,教导我们去爱;以天国的价值观去履行一切,在这强调自尊自我的世界里寻求谦逊和怜悯,实践天主的慈爱,让他促使我们能以新的方式生活。

3、(31621):如果我们把这段经文,以天主对我个人说话的口吻写出来:即“天主竞这样爱了‘我’,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我’不致丧亡,反而获得永生”。那么,这段经文对你、对我,以及每一个人都必会有更大和更深的意义了。

4、“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

如果以一句话概括人类存在的意义,这句话应是最简短而完美的。世界中哲学思想、政治局势和潮流不断转变,只有天主的爱恒常不变。

主啊!我们感谢 你,赐给我们你的独生子耶稣,也感谢你借着耶稣,赐给我们你的生命和你的爱。求你帮助我们认识你的大爱,使我们明白耶稣的教导,能与耶稣结合并拥有耶稣的大爱,直到永远!

第七讲:若翰再次为耶稣作证(3:22—36)

 一、经文背景

 (32230):若翰再次为耶稣作证。此处记载只见于《若望福音》,“对观福音”没有记载。

耶稣当时在耶路撒冷以一个平民的身份,竟然做了许多使人注意、惊奇的事。于是有人开始对他攻击,耶稣便带着他刚收的五位门徒,出城去了。福音记载他的门徒也在约旦河岸受洗。

二、经文释义

32226)“此后,耶稣和门徒来到犹太地……”

 这里所说的“犹太地”,我们不能确切知道是什么地方,但由2326节推测,大概离若翰授洗的地方撒林的艾农不远,此地大概就在靠近撒玛黎雅的舍根附近。这里提到耶稣的门徒给人施洗,但他们的洗是不是耶稣所立的圣洗圣事?历代学者很有争议。但基本上都认为不是,因为圣神还没来临(73967),耶稣也还没有通过死亡(罗63)。

24节,有关时间的说明与“对观福音”有出入,这里说:“若翰尚未被投在监狱里”:而玛和谷记载的都是若翰坐监以后,耶稣才开始传教(谷114;玛412),路加没有注明。

32730):为若翰的门徒而言,耶稣受洗于若翰,他不能超过若翰,像他一样给人受洗。但他们却忘记了若翰早已申明过:“若翰答复他们说:‘我以水施洗,你们中间站着一位,是你们所不认识的;他在我以后来,  我却当不起解他的鞋带……’”(1262730)。

29节,若翰的答话表明他时刻明白自己的身份与使命,他所应做的就是将一切人引到耶稣那里去,并把耶稣介绍给人们,如同婚姻中新郎和新娘结合一样,这样他的任务就完成了。旧约中常常把天主的选民与天主的关系比作婚姻(出3415;申3116;咏7327;依54662章;则16614;欧1292章),同样新约中也是如此(格后112;弗52223)。

33136):这一段与前面1621节大同小异,是作者对洗者若翰的见证所做的感想。作者明言耶稣的证据超过任何人的证据,连洗者若翰也不例外,因为耶稣是白天而来的,只有他能够毫无错误地证明他在天父怀里的所见所闻(118313823)。为此,“天主所派遣的,讲论天主的话,因为天主把圣神无限量地赏赐了他”。耶稣是一切恩宠的泉源,因为天父把一切都交给了他,在他内“满溢恩宠和真理”(114e)。

这段经文很可能是由编辑者加上的,在这里作者表达了两点:第一、为耶稣而言,他是直接来自父的派遣,圣神临于他身上。在希伯来人的思想里,圣神有两种功能:一是将上主的真理启示给人;一是赐给人能力使人认识明白真理。

第二、为人而言,人在耶稣所带来的真理面前,要做一个选择,如同当年梅瑟在上主面前一样(申301520),选择真理信从耶稣,就是选择了永生,否则就是选择了死亡。

三、神学深意

1、圣史记载若翰说:“有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侍立静听,一听得新郎的声音,就非常喜乐:我的喜乐已满足了”(若329)。这番话并非在加纳婚宴后无意识地说的,而是故意放在这里,是要表明加纳婚宴和神迹都寸旨向基督,他才是真的新郎。

2、若翰看见自己所见证的实现了,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基督开始了他的工作,这为若翰的确是最大的喜乐。此时,若翰已清楚地意识到,太阳已显露在地平线上,这颗星也应该隐退了。因此,他发自内心地赞叹说:“他应该兴盛,我却应该衰微”。这是若翰的心境,如此的谦虚、坦荡、本分、忠诚,展现出一个伟大的胸怀。

 3、(33136):光明和黑暗,相信与不信,上天和下地——若望用这些字眼指出人脱离罪恶,信从天主度福音生活是怎样一回事。耶稣从上而来(31),是天主所派遣的光(34),承认耶稣是为救主,会引领我们归向父,进入天主爱的光明中:远离耶稣,会使我们与父分离,被舍弃于黑暗之中生活,便不能成为天主的子女。

四、反省与回应

1、在旧约中常常用比喻说以色列是上主的新娘,上主是以色列的新郎。在这里若翰用了一幅很生动的图像,也是每个犹太人都很熟悉的画面,他称耶稣为新郎,他自己是新郎的朋友。在这幅图像里,若翰给我们揭示了耶稣与我们基督徒(教会)的关系。我们是“新娘”,耶稣是“新郎”(默2112),他因我们而欢欣喜乐(索317)。他喜爱我们犹如他的爱人,渴望能与我们永远在一起。我们应该接受他的爱,并以爱还爱,努力成为他忠贞不二的新娘。

2、若翰的门徒看见群众跟随了耶稣而没有跟从若翰,心有不甘。同样,我们在传教中看到别人顺利地引人入教,或者得到教友的拥护和爱戴,我们也可能会生忌妒。但要记得,我们真正的使命是使别人跟随基督,而不是跟随我们。

3、“他应该兴盛,我却应该衰微”。若翰如同星星的光芒,在太阳升起后就自然隐去一样(189)。此处的确表达了若翰的谦虚,展现出他伟大的胸怀,这正是每个基督徒应该有的精神,牺牲自己,成就别人。

第八讲:“生命之水”和“新的朝拜”(4:1—42)

 加纳婚宴变水为酒的记述表明,基督带来的救恩制度,代替了不足以救人的法律制度(2112)。接着耶稣清理圣殿也表明,基督的身体代替了旧约的圣殿(21322)。在耶稣与尼苛德摩对话的记录中又再次表明,“由水和圣神所生”的新人代替了旧人(3章)。

在这里作者要叙述的是永生的活水(圣神的恩赐)要代替雅各伯井水(旧制度);以及“以心神(圣神感动的心),以真理”的朝拜,要代替在耶路撒冷或革黎斤山上的朝拜(4章)。

一、经文背景

1、历史背景

巴勒斯坦由南到北只不过是240公里,但在耶稣时代这240公里的土地被划成三个区域:最北是加里肋亚,最南是犹大旷野,中间是撒玛黎雅。撒玛黎雅原是以色列北国首都的名称(列上162328),后来也指环绕此城一带的地区。新约时代撒玛黎雅是巴勒斯坦中部山区的省名。撒玛黎雅人是主前722年亚述征服了以色列国后衍生出来的人,通常是指撒玛黎雅地区的居民而言。自主前722年的充军大迁移后,这里进来了大批外邦民族,他们与当地残余的以民通婚,因而产生一种新的混血民族,历史称他们为撒玛黎雅人(列下172441)。充军亡国之后(主前587539年),犹太人回国重建家园、重修圣殿,但撒玛黎雅人没有归向耶京,却在革黎斤山上修建了自己的圣所(加下62)。这座圣所虽然于主前107年遭到若望依尔卡诺的破坏,但它时至今日仍是撒玛黎雅人的宗教敬礼中心,是他们的圣山,并且每年一定要到这山上庆祝逾越节(420)。

2、社会背景

今日的我们已经感觉不到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交谈,有什么不寻常和惹人侧目的地方:但为一个犹太境内的居民,若看到这一幕会使他们十分反感。因为犹太人是不准许与撒玛黎雅人交往的,认为他们是异教徒,更不准许一位犹太男子,在公共场所与一个陌生女人谈话。因此,这段圣经给今日的妇女运动,带来了圣经的根据。一位德国学者斯拜尔(Speyer1987年出版了一本书,呼吁终止父权制度,好能带来一个更人性化的社会。书中他在诠释《若望福音》(4142)的经文时指出,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谈论宗教问题,启示他自己是默西亚,他的行动已触犯了犹太传统的四个禁忌:

1)犹太人与撒玛黎雅人的接触:犹太人是不准与撒玛黎雅人接触的(厄下132327)。

2)男人与女人的接触:犹太人不准男人与陌生的女人,在公共场所单独在一起谈话的(27节)。

3)与公开的罪人在一起:这位女人很可能是被人们驱逐于公众人群之外的人,这点从她在中午去打水可以推理出(46)。

4)妇女按照梅瑟法律只能被休五次,而这个妇女已与她六个非法丈夫同居,因为她曾有过五个男人(418)。

上述经文表明耶稣是一个革命者,他要打破传统的观念,为妇女争取一份权利。他在妇女身上恢复了天主的肖像,解放她们,使她们获得真正的人性。福音作者也特别注重这一点,在他的福音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妇女的问题,如:玛利亚在救恩中的角色(2111),拉匝禄的姐妹玛利亚和玛尔大(11131223;路103839),十字架下耶稣的母亲,以及玛利亚和玛利亚玛大肋纳(1925),复活后的显现(201118),如此大大提高了妇女在宗教方面的荣耀和地位。此外,耶稣也是一位富有同情和怜悯的人,接纳罪人(8311),与罪人在一起(玛91012;路152),他医治人破碎的心灵(玛416;依53456113),关心怜悯那些处于社会边缘上的人(依423)。

二、内容分析

主题:以心神,以真理的朝拜,代替了耶路撒冷或革黎斤山的朝拜(4142)。

耶稣和撒玛黎雅妇人对话的记载,与耶稣同尼苛德摩的对话很相似。耶稣先讲一段话,而这段话被对方误解了,然后耶稣又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解,其结果仍然是被误解。最后,耶稣只好将自己直接启示给对方,强使对方自己去发现和面对这真理。

撒玛黎雅妇人的故事是真人真事,他们相遇了、他们对话,她曾有五个丈夫,她真的信了,且往城中把基督的喜讯告诉别人。通过这故事,若望引领我们进入深处,好使我们体验到天主的计划,不只为撒玛黎雅人,也包括我们众人。若望清楚地表示,他福音中的每个故事都是精心挑选的,以达到特别的目的。他绝非无意识地编写一本耶稣言行录,事实上,还有耶稣所做过的许多事没有记载下来(若2125)。这些所记录的,是为叫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你们信的人,赖他的名获得生命”。(若203031

撒玛黎雅妇人的故事,被描写为发生于历史上耶稣的生平之事,但却反映出若望团体内的信仰生活。在这里要注意若望的几个典型的启示步骤:

第一、耶稣启示自己是默西亚(426)。第二、耶稣启示自己:“我就是天主”(41434)。这步骤就是按照若望的信仰内容所安排的(2031)。故事中表达了耶稣的人性和天主性两方面的特点:

1)人性方面:①显示出耶稣人性的真实性,他因走路而疲倦,也口渴饥饿。②显示耶稣是富有怜悯和同情心的人(1718)。③显示耶稣实是一位和平之王,他的出现消除了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隔阂(40),冲破习俗,不以人的规定行事,却以真理行事。

2)天主性方面:在(4442)的经文中,清楚地描写了耶稣自我启示的过程。耶稣的自我启示,出现在“我是”的表达形式中(635812107111125145;等,参出314)。(1726)是耶稣的这种表达形式的首次出现,他清楚表明“我就是默西亚”。这段经文就内容来看可分两个主题部分,即永生的活水和新的朝拜,可分为三个部分:

①(119)永生的活水:前面我们已看过耶稣变水为酒,变水为酒象征耶稣的救恩(2111)。再者,当耶稣与尼苛德摩谈话时也强调:“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生,才能进天主的国”(35)。在这里耶稣又启示我们,他要赐给我们“永生的水泉”(414)。

②(2038)新的朝拜:耶稣告诉撒玛黎雅妇人,民族和宗教的隔离即将结束,旧约的朝拜仪式也要成为过去,旧约的宗教仪式要被新的宗教生活所代替。历史上,以色列人分南国和北国,南国的首都是耶路撒冷,北国的首都是撒玛黎雅,他们各有自己的圣殿。南国是在耶路撒冷圣殿朝拜天主,而北国却在革黎斤山上有自己的圣殿,他们也在自己的圣殿朝拜天主。耶稣来了以后却废除了他们的朝拜,从此既不在革黎斤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而是每个人以真理和心灵去朝拜(若42024;索211)。

③(3942)撒玛黎雅妇女的见证:撒玛黎雅妇人信从了耶稣,抛下她的水罐,走到撒玛黎雅人当中为耶稣作证,耶稣也接纳了她做的工作,并把那些因她的话而相信的人当作自己的人(40)。

“作证”和“见证”是《若望福音》的一大特色,在此撒玛黎雅妇人为基督作了见证,同时也反映了若望团体的信仰生活,他们因着信仰而消除了对撒玛黎雅人的偏见,也因着信仰而接纳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上的人。

三、经文释义

413):按照“对观福音”的记载,此时若翰已被监禁(谷61429;玛14112;路979)。

42)“其实耶稣本人并没有施洗,而是他的门徒”

这似乎是用来澄清(322)和(42)记载耶稣的门徒所施的洗,很可能不是基督徒所领受的圣神的洗礼,而只是若翰洗礼的延续。

4419)永生的活水

 首先我们来看看耶稣这位导师,他就地取才,利用“水”和“打水”的经验来施教。他是那么自然地来教导这位撒玛黎雅妇人,并赐给她一次改变生命的经验,因为耶稣带领她更了解了生命的意义。透过二人的交谈,耶稣向她证明,他就是那井,是活水的泉源。

44)“他必须途经撒玛黎雅”

1、撤玛黎雅城:“撒玛黎雅城”很可能就是舍根,它是旧约里一个与雅各伯故事有关的地方。此城位于加里肋亚和耶路撒冷之间,在耶路撒冷以北约60公里,离地中海约30公里处,是耶路撒冷至加里肋亚的必经之地。主前880年北国国王敖默黎(主前885874年)在芍默龙山上建立了他的新首都,并以此地主人之名,命新首都为撒玛黎雅城(列上1624)。

2.撒玛黎雅人:“撒玛黎雅人”当然是指撒玛黎雅城的人,撒玛黎雅人原属于天主的子民,不过此名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概念,并非这么简单。犹太人所指的撒玛黎雅人,是指主前722年以后,杂居在撒玛黎雅城的混合民族。主前722年北国灭亡之后,大约三万左右的撒玛黎雅人被充军于亚述,同时亚述国王又将一批巴比伦人、雇特人、哈玛特人等外族人移民至撒玛黎雅(列下172441)。这些民族彼此通婚,他们的后代,被犹太人称之为撒玛黎雅人,有时也被称为雇特人。随后几个世纪里,巴比伦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相继侵占这个地区,并使之隶属于他们权下,每个帝国都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宗教,他们也脱离了犹太和在耶路撒冷的崇拜和敬礼。撒玛黎雅人自己却自称为“保守派”或“正宗”的以色列入,他们只以梅瑟五书为圣经,严格遵守梅瑟法律,并在革黎斤建有自己的圣殿(加下62)。南国犹太人充军回国,撒玛黎雅人想帮助他们重建耶路撒冷圣殿,但被犹太人拒绝(厄412)。现今真正的撒玛黎雅人仅有约四百人,他们居住在革黎斤山周围,其他人统称为巴勒斯坦人。  

46)“雅各伯泉”:有时称之为“雅各伯井”。此地位舍根城的对面,按照圣经记载是圣祖雅各伯买下的一块地,他在此地支搭过帐篷,也在那里建了祭坛(创331820),他处时义将此地交给了若瑟(创4822)。   

“第六时辰”:即“中午”。此时本不是打水的时刻,一般人都是在晚间或清晨打水,这妇人可能是没有好名声,自觉惭愧,有意避开人多的时间。

47)“有一个撤玛黎雅妇人来汲水……”

这只是说她是属于撒玛黎雅民族的一个妇女。无论这个妇人的品行是多么放荡,她的生活是多么不道德,但她对于撒玛黎雅人和犹太人在宗教问题上的关系,却知道的非常清楚。这妇人并无意拒绝耶稣要水喝的这点小事,只不过愿意这个犹太人知道,向她要水喝的是与他势不两立的人。

49)撒玛黎雅妇人的答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你们犹太人不是瞧不起我们撒玛黎雅人,不与我们来往吗?现在你有需要就求我了;另一层意思是说:你们犹太人不是严格规定,男人不许在公共场所公开与妇女谈话吗?你怎么违反你们的规定呢?

410)“活水”:为犹太人而言,“活水”就是指流动的水或指泉水。巴勒斯坦是长年旱季的地区,水为当地的人是十分宝贵的,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旱灾后,水能令沙漠似的土地重现生机,使人、动物和植物不致死亡。但从文学观点来看,这珍贵的水已成为神性智慧和教导的象征。因此,旧约中的先知和智者,常以活水象征默西亚来临时所带来的礼物(匝148;则47810)。

“雅各伯泉”严格地说它不是泉水而是井水,在圣地泉水是很稀少的。撒玛黎雅妇人只明白天然的水,然而耶稣所说的活水却指的是神圣的启示,即“永生生命之泉”或“十字架上所派遣的圣神”(1934),同时也是宣告默西亚时代已经来临(默221;耶213;依123356744349105512;咏232369)。

41314)“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我赐给他的水,将在他内成为涌到永生的水泉”

从字面看来,这好像是死水(井水)与活水(泉水)的对照,或者池塘的水与小河的水对照。但事实上,这只是象征的说法,是福音作者要我们注意较深的一个对比:即法律是好比那井水的井,井是在外面,是信徒的身外之物;耶稣所赐的全部真理却成为“在门徒内”的水泉。由此我们又发现了耶稣赐的水的另一种意义:水表示圣神(73739)。耶稣派遣圣神进入门徒内,成为在他内的永生水泉。所以活水是耶稣启示的真理,同时又是他派遣圣神的象征(则362527)。

撒玛黎雅妇人不懂耶稣的话,原因不仅是她只想到地上的、看得见的和眼前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和她说话的是谁”,不相信耶稣和她说的话。因此,耶稣只好说出了她的隐秘,致使她意识到和她说话的这个人不寻常,认识到耶稣是先知,如此她的态度有些转变了。

41618)“……你曾有过五个丈夫……”

 五个或六个并不含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这妇人曾有过许多丈夫是具有它的意义。这位撒玛黎雅妇人对婚姻的不忠,象征着撒玛黎雅团体对雅威的不忠。撒玛黎雅人不忠信于他们唯一的上主,几个世纪以来他们崇拜邪神,曾忠于许多神祗(列下172941)。

42038)新的朝拜

 关于真正朝拜的正确地点的争论,它的时代已经过去(申12514;出2024)。耶稣来到以后,在地上再不会有一个地方比另一个地方更为神圣,也再不会有一个特别建筑更适于朝拜。新圣殿将是基督复活的身体(21922),天主的新子民要与这新圣殿相结合,有如葡萄枝与葡萄树的相结合一样(15111)。朝拜的地方将是任何门徒聚集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玛1820)。

422)“救恩出自犹太人”。

 这里作者用“犹太人”是指民族而言,含有正面的意义,因为默西亚是“亚巴郎之子、达味之子”(玛11)。

42324)“……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将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

 这里不是指没有外在礼仪的表现,而只有内在精神的崇拜。因为“心神”,原文是指的“圣神”;而不是只指人的精神或灵魂。同样,“以心神以真理”也不是指纯内在的虔诚,或者在于个人的真诚;而是基于天父的完全启示,这启示由耶稣所供给,并由圣神而完成(14261613)。前面我们已经论及耶稣所赐的“活水”是指他的教训,也指他所派遣的圣神,现在就将以这两样恩赐来举行朝拜。“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的人,就是指领受了圣神,相信耶稣所教导的真理的人。

42526耶稣见撒玛黎雅妇人听懂了他所说的话,并愿意明白这些真理,于是就更进一步向她启示了自己的身份,使她明白站在她面前的就是默西亚。对这幸运的妇人而言,这不但是启示的一刻,更是救恩的一刻。

425)“我知道默西亚——意即基督——要来,他一来了,必会告诉我们一切”

 从妇人的回答,我们知道,她渴望找到天主,但却不知道在哪里寻找。在耶稣时代,撒玛黎雅人和犹太人一样都在期待默西亚的来临。但撒玛黎雅人只认梅瑟五书为圣经,所以他们所希望的默西亚便是第二个梅瑟(申1815),即是一位大先知,也是一位强有力的领袖。

42738耶稣由有形的活水,引导撒玛黎雅妇人明白了涌向水生的无形活水:同样,现在耶稣要由这物质的肉身食物,引导他的门徒了解精神的灵魂食物。

427)“他的门徒回来了,他们就惊奇他同一个妇人谈话”

门徒们惊奇,可以看出耶稣不寻常的举动。当时犹太人及撒玛黎雅人,和我们中国古代的人一样,严格遵守“男女有别”的名教,甚至在街市上连丈夫也不可和自己的妻子交谈。但耶稣打破了犹太拉比教导的男女不准接触的规条,冲破习俗,按真理行事。

428)“那妇人撒下自己的水罐,往城里去……”

妇人来到井旁的目的是取水。在遇见耶稣后,她撇下水罐,因为在她内已拥有永不干涸的水泉。她返回城中传报耶稣就是默西亚,很多人因着她的传报见了耶稣后便相信了,并接受了活水。

434)“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

这使我们想到耶稣在受试探时回答魔鬼的话:“人生活不只靠饼,而也靠天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玛44)。耶稣的食物却是属于更高境界的:圣父的工程,人类的救恩。的确,耶稣的一生都只为了承行天父的旨意(5306381431;路2242;希1057等)。现在他已饱食,因他已看见撒玛黎雅妇人的得救。

“派遣我者”:主耶稣也多次说过,他是父派遣到世界上来,为承行天父的旨意(524306383971694等),这在《若望福音》里多达25次。

“完成他的工程”:完成父的工程是耶稣一生的使命,他不但期其必成,而且充满信心(539941741928),直到十字架上“完成了”为止(1930)。

43942)撒玛黎雅妇女的见证:撒玛黎雅人听到耶稣的教训便信了耶稣,就这点而言,他们已超过耶路撒冷的人。因为耶路撒冷的人不但听了耶稣的话,而且看见了耶稣所行的许多奇迹,但他们仍是怀疑不信(22325)。

42节,在此不要误会,不是说撒玛黎雅妇人的见证不够,从(3738节)的经文可以确认撒玛黎雅妇人的见证已足够,此处是说任何人的见证,都不能与亲眼看见耶稣相比(格前1312)。不过,在《若望福音》中最好的信仰不是看见而信,而是没有看见仍然相信的才是最好的信德(2029)。当我们在祈祷中与基督相遇时,我们所感受的才是我们真正的信仰经验,也只有真正的祈祷才能使我们分享天主性的生命,获得来自天主的平安与喜乐(1724),别人给我们的只能是信仰的见证,或者信仰分享。

 四、神学深意

 1、天主的真理之光,能使一个人在生活上对所遇见的事情改变看法,撒玛黎雅妇人的故事就是一个好例子,说明天主如何引导一个人归向他。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人在信仰上的进展。当我们重读这段圣经时,也随着这妇人,会逐渐有新的发现:她先看到对方是一位犹太人;然后是一位先知;再后是默西亚。同样我们也会真正认识耶稣是世界的救主,生命的泉源,生活的紧随者。

2、耶稣打破了种族和社会的歧视,对那些生活在边缘上和那些被抛弃的人,耶稣给予他们怜悯和安慰;对于有罪的人耶稣主动走近他们并给予接纳和宽恕(8211)。

3、对天主的敬礼,天主不需要我们念念有词的祷词,而是要我们以心神和真理,也就是以圣神引导的虔诚的信仰,和爱德的生活去朝拜。

4、为基督作见证是每个基督徒的使命,任何人在接受基督的信仰时,同时也领受了为基督作证的使命。撒玛黎雅妇人信从了耶稣,撒玛黎雅城的人也因着她的见证而信从了耶稣,这正表明无论谁只要以信仰为耶稣作见证,就能带领人去信仰耶稣(3738)。

五、反省与回应    

1、耶稣在雅各伯井旁遇见这名撒玛黎雅妇人。他很容易便看见她的需要,特别是她内心对宽恕、接纳、修和和希望的渴求。

他知道妇人罪恶的生活蒙蔽了她的心,阻碍她接触真理,所以他首先邀请她看清自己的状况,并愿意赐给她“活水”。这是善牧在寻找迷途的羊,愿意她回家。

2、耶稣主动与撒玛黎雅妇人展开对话,并不介意别人的观感。在你的生活中,你曾认识一些迷失和需要别人伸出援手的人吗?你愿意与他们分享福音吗?抑或你担心他的反应或别人对你的看法呢?    

3、对于妇人所犯的罪,耶稣并没有责备她,但很友善地指出她用错误的方法寻找快乐。耶稣才是我们心中渴求的,没有他, 我们继续沉沦于黑暗和罪恶中,只会在世物上追求满足,那么你又如何助人找出生命的意义呢?

第九讲:治好王臣的儿子(4:43—54)

一、经文背景

 有人认为这里记述的关于治好王臣的儿子,与(玛8513)和(路7110)耶稣治好百夫长的仆人,是同一个神迹的两种传述。其实若仔细分析,二者大不相同。若望所记载的王臣是加里肋亚分封侯黑落德王的一位官员,而玛窦和路加所记载的却是一位罗马军   人百夫长。患病的人,前者是王臣的儿子,二人是父子关系:而后者是百夫长的一个仆人,二者之间是主仆关系。行神迹的地方也不同:前者是在加纳,后者是在葛法翁;前者受到耶稣的责斥(48),后者却得到了耶稣的称赞(玛810;路79)。

二、经文释义

44052治好王臣的儿子,此神迹显示了天主的大能,发生的地点与第一个神迹是同一个地方(46)。在《若望福音》里,神迹是一个标记,一个显示天主光荣的信号(211114)。治好王臣的儿子就显示耶稣的话有能力恢复人生命的事实,他有权赐予凡信他话的人生命(50),并在末日有权使凡信他话而善生的人,要复活进入永生(36640541125)。

在这段经文里作者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

第一、他记述耶稣的神迹,不是直接为了人们的信仰(48),因为没有看见而相信的人,才是有福的(484953202529)。

第二、天主赐给人救恩是需要我们的合作(49)。

第三、耶稣显神迹是为了引导人们去信仰他,并因着信仰而光荣天主。但不是因看见而相信,而是不明白仍然相信,不知道仍然去实行的信德(235)。

第四、强调耶稣的能力不受时空的限制,因为他是处处与我们同在的天主。

444此处耶稣所说的话,四部福音都有的记载(玛1357;谷64;路424)。这是耶稣的概况,他看见这世代人们只追求奇迹寻找财富,而忽略了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件,忽略了生活中的耶稣(48)。

446“葛法翁”位于加里肋亚海边,与加纳之地相隔约30公里。

“王臣”大概是加里肋亚分封侯黑落德的一位官员。由于黑落德常被称为王,因此他的官员就称为王臣。

448)“除非你们看到神迹和奇事,你们总是不信”。

神迹是天主王国的真实工作。然而我们的信德不应以此为中心,而应以基督为中心。神迹奇事只是为见证他的工程和国度,彰显天主的光荣(211114)。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在这里用的是复数“你们”,而不是单数“你”,可见耶稣责斥的不只是王臣,也包括加里肋亚的居民在内,甚至包括你、我、他。

44953耶稣没有亲自到王臣家里去,只是以自己的全能,在三十公里以外的加纳,治好了在葛法翁重病垂危的孩子。耶稣如此做,完全是为了增加这位王臣的信德,因为耶稣看到他的信德还是十分坚强。不过,他虽然相信耶稣能治好他的孩子,但他却想耶稣若不到他家里去便不能治好。他只是以尘世的眼光看耶稣是一位精通病理的名医,却没有以信德的眼光看耶稣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医。

50节“你的儿子好了”,“好了”本应译为“活了”。原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痊愈;但也指死而复活,在此作者为后面的主题埋下伏笔。

三、神学深意

信德的要素就是我们相信耶稣所讲的话是真实的,并“信而实行的人就是有福的”(路1128)。这位大臣是我们每个人信仰上的楷模,此处不仅表现出他的谦虚(49),更表达了他对耶稣的坚信,耶稣只给了他一个许诺他就坚信不移了(50),并且因着他的信德全家人也都相信了耶稣。

四、反省与回应

面对危机时所做的决定能反映我们的信德。我们是否信赖上主的许诺、大能和爱?当我们的信德遇到考验时,我们可能会像多默一样说:“除非我看见……我决不信”(2025)。耶稣知道人倾向不信和依靠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为我们死。假如我们向耶稣明认我们不信,请求他的援助,他会赐予我们活的信仰作礼物。

透过圣事、祈祷和圣经,我们会如同小孩—样更亲近信赖他。如此,正义、宽恕、与邻人修和、与天主永远团聚,也会在我们身上应验。

第五节 耶稣取代了犹太人的各种宗教庆节(5—10章)

第二部分始于第一次加纳婚宴的神迹之后,而结束于第二次加纳婚宴的神迹。在这个部分里,耶稣显示了他要取代犹太人的取洁礼和圣殿。现在他将要一个个取代犹太人的盛大庆节。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耶稣与犹太人主要庆节的关系。耶稣取代了犹太人的各种宗教庆节(安息日、逾越节、帐棚节等)。其内容:5章,耶稣代替安息日;6章,耶稣代替旧约逾越节(以饼和水代替玛纳):710章,耶稣是光,是门,代替了犹太人的帐棚节。有人认为5章与67章的位置颠倒了,也有人认为6章原不在本书内,是后来插入的,但这些主张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足以改变现有的编排。

第十讲:耶稣代替了安息日(5:1—47)

5147)这段经文共分两大部分:(5115)是耶稣治好一个无助的瘫子;(51647)是有关耶稣治好了这个瘫子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言论。

一、治好无助的瘫子(5115

1、内容分析

5115)是记述耶稣在耶路撒冷治好了一个瘫痪三十八年的病人。行这神迹的时间是在逾越节内的一个安息日上(51964),事情发生的地点是在靠近羊门的水池旁。这水池的名字希伯来文叫“贝特匝达”。

2、经文背景

此事发生在耶路撒冷一个水池旁,此水池的水可以治病,但条件是在水动时必须跳下去(54)。这对一个瘫痪三十八年的人来说,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对这个可怜的瘫子耶稣赐给了他行走的能力。但由于这天是安息日,所以耶稣也触犯了梅瑟法律,因而与犹太人首次发生了冲突(51618)。本来耶稣可以辩论治没有违犯安息日,因为他没有拿任何东西。但耶稣没有这样,他却讲述了一条重要的道理:“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玛128;路65)。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耶稣施行神迹的条件是:

第一、是否愿意。因为天主不干涉人的自由,他尊重人的选择。

第二、继续努力。抉择很重要,但抉择以后的行动更重要。

第三、实践自已所愿望的。

这是对天主的一个许诺,在《若望福音》里这这许诺就是指有见证性的信仰生活。原文中耶稣吩咐他所做的,显然是三件事:一、起来;二、拿起你的床;三、行走。

3、经文释义

51)“这些事后,正是犹太人的庆节”

这里的庆节应是逾越节(64),但也可能是帐棚节(72),作者没有详明。如果6章是在5章之前,那这里的庆节就是(64)所说的逾越节。

5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水池,希伯来语叫作贝特匝达,周围有五个走廊”。

“贝特匝达”希伯来文意为JJ冷悯的房子”或“橄榄之家”。希腊文“水池”一词原文有“潜水”之意。这贝特匝达池靠近“羊门”(厄下3l321239),正位于圣殿的东北角。耶路撒冷的主教济利禄曾在那里建了一座圣母堂,通过考古如今在圣妇亚纳堂旁,还可清楚看出古圣母堂的旧址和那水池的“五个走廊”的遗迹。这池子因离圣殿很近,因此献于圣殿的羊都要先在这里洗净,并且很方便。

“五个走廊”是指水池的结构,一位白衣会的神父在19311932年,曾用了两年的时间对这个水池进行过挖掘考古。证实它位于圣殿旧址以北约100米处,水池长120公尺,宽60公尺,中间有一道墙将水池一分为二,水池的深度可以供人游泳。沿着水池的周围有走廊,再加上四边的走廊,正好符合圣经所记载的有“五个走廊”。这“五个走廊”根据犹太人的传统,是象征犹太人的梅瑟五书。

535)这里记载水池能治病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1)若望所解释的是:“天使按时到水池中,搅动水池的水,水动后第一个下去的便可痊愈”(4)。这解释来自两种可能,一是水池底下有一个地下泉,就像“趵突泉”一样,每隔一时就喷出水泉搅动水池的水,一般人认为是一位天使在搅动水池的水。另一种解释是:这水池是耶步斯人留下来的,它原是献给当时异教人,所敬奉的健康之神艾斯库拉皮尔斯的,时而传说在那里发生过病人痊愈的奇事。虔诚的犹太人怎么也不敢相信,异教人所敬奉的神也能发生病人痊愈的奇迹,因此就说这不是艾斯库拉皮尔斯治愈的,而是上主的天使治愈的。

2)有人认为此水池就是史罗亚水池,从自然的角度去看,水动是由于基红水泉的水,经隧道有间歇性地流入史罗亚水池(撒下58),因此水池的水时动时静。但由于此水池是象征着梅瑟法律,所以在水动时凭着你对法律的热忱便可痊愈。因此,在初期教会里有一幅图画表明这个故事。其意义是:这病人代表以色列人,五个走廊代表五本法律书。它表明律法只可以指明一个人的弱点,但不能医治他。这个瘫子由于缺少对默西亚的信心,因而浪费了三十八年的时间,正如从前以色列子民在旷野里漂流了四十年没能进入福地一样。

水搅动是代表洗礼,人因水及圣神进入福地,获得新生。    

569这病人忍受了三十八年的痛苦折磨,因一次次期待自己能痊愈,却得不到这个机会而失望。然而,耶稣最终因着他长期受痛苦的煎熬,就怜悯医治了他,使他重新行走。这在提醒我们在患难中对天主要有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决不放弃希望,要相信天主为我们所安排的是最圆满的。    

“安息日”(希腊文sabbaton周,拉丁文sabatum星期六):希伯来文意为“停止”和“止息”。按照梅瑟法律的规定,安息日这一天不仅全以色列子民停止工作,就连他们的奴隶也一样休息(肋233;出16223020112312;申515;耶172127;厄下131519),它的起源可能与古巴比伦人的习俗有关。对于守安息日的法律,律法上只是说安息日应该有别于其它日子,人和他的仆人和牲口都要停止工作,但到耶稣时代犹太经师已解释得相当仔细,他们规定出三十九类不同的工作,其中一类就包括背东西,并注明:“在安息日若用床抬着人走,不算犯安息日:但若拿着床走,就是犯安息日”。律法上还写道:“任何人故意在安息日背着东西,从公共场所到私人住宅就要被石头打死”(户153236)。

51013此处记载是若望记述耶稣和犹太人首次公开的冲突,其原因是对安息日的不同看法而引起的。其实耶稣医治这个病人并没有犯安息日,他只说了一句话,并没有拿什么东西,或做什么事。但耶稣在面对犹太人的迫害时,并不这样为自己辩护,他要借此机会讲出更重要的真理(17;玛128)。

51415这位患病已三十八年的瘫子,他的病也许是由他的罪恶招致来的,因为耶稣在治好他以后警告说:“看,你已痊愈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谷25)。

4、神学深意

1)我们要获得救恩,获得真正的痊愈,单凭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达成的,就如这个瘫子一样(7节),需要耶稣的帮助,需要耶稣的治疗。痊愈后的信仰生活,也不只是一个愿意、一个许诺,而是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实践,并且要拥有耶稣一样的生活,一样的见证(8914)。

2)根据教父们的解释,安息日在新约中的意义是:

①安息日应是消除罪恶清洁灵魂的日子。圣热罗尼莫说:“在安息日人应看守自己的灵魂,绝不可背负着罪恶的重债进入上主的圣殿”。

②安息日象征耶稣赐予人心灵上的平静。圣奥斯定说:“旧约时代以色列子民,以不做形体方面的工作来庆祝安息日,乃象征新约的信友因圣神圣化而获享安宁”又说:“安息日并未废除,而是换了另一新意义,即信友固不需在形体上守安息日,但应以精神代之,也就是说应真正了解耶稣所说的:‘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玛1128)的话以后,而获得真正心灵上的安息”。

③安息日乃是信友日后在天乡永远享受安息的预像。敖黎革乃说:“真正的安息日,即天主停止他一切工作的那一天,乃是在来世。那时再没有痛苦、悲伤、哀叹,而是一切属于天主,天主充满一切,在那安息日,天主要让我们同他的天使一起庆祝,我们将要向天主奉献赞颂之祭,又向至高者还我们所许的愿”(希4111)。

3)安息日是新约主日的预像,也是新约主日的预备日,新约的主日是记念耶稣复活的日子。在这安息日耶稣治好了瘫子,恢复了他的健康。耶稣更是在预告自己的复活,他要医治我们的身心,医治我们被罪恶所伤害的心灵,并赐给我们新的生命,新的生活。

5、反省与回应

若望借着不同的人和事件,为耶稣真正的身份作了见证,其中一个有力的标记就是耶稣在水池旁治好瘫子。这神迹最突出的地方,不是耶稣做了些什么,而是他什么也没有做。耶稣只是说:“起来,拿起你的床,行走罢!”(58),瘫子就立即痊愈了。福音中其它的记载也显露耶稣说话的能力,例如:在加纳婚宴上,耶稣只一个命令水便变成了酒(2711):同样耶稣一句话治好了王臣的儿子(45053):当他被捕时,他只说了“我就是”,逮捕他的人便跌倒在地(186)等。这一切都在说明,耶稣拥有极大的威能,因为他就是圣言,万物是借着他而造成的(113)。他又是圣言成了血肉(114),借着他我们得到救赎。同样,当我们在礼仪中,在祈祷和阅读圣经时,上主也召叫我们,希望我们能借着他生命之言,得到更新。若我们能在主内保持静默,便能更清晰地听到他的话。因此,我们应该常常记住玛利亚所说的:“他无论吩咐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25),因为耶稣的话有转化人的能力。

二、耶稣的言论(51647

1、内容分析

《若望福音》中有关耶稣的言论严格地说,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谈话;一是辩论。二者虽然在时间和地点上有别,但它们的主题和内容都是一致的。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若望福音》中所记载的是关于耶稣言论的特点:

1)二者发生的原因

辩论是从耶稣的话或者一件事情开始的,而谈话却是由耶稣所行的神迹开始,或者与神迹有关的内容而引起的一段对话。谈话常与神迹有关,而辩论不一定与神迹有关。这样的对话或是对立的情况发展到高峰时,话题总是指向耶稣自己。在(51718)的记述中,开始时是耶稣在安息日行神迹,最后谈论的则是耶稣比安息日更大。同样,(546)开始谈论的是耶稣和梅瑟,最后说梅瑟是指着耶稣而写的。这样的段落在“对观福音”里没有。

2)辩论的特点

 A、时 间:若望所记载的有关耶稣的言论,与“对观福音”有很大区别,“对观福音”记载耶稣的传教生活,绝大部分都在加里肋亚,只有一次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而《若望福音》记载耶稣的传教生活大部分都在耶路撒冷。因此,福音中有关耶稣的言论,在时间上也都与耶路撒冷的庆节有关:如逾越节(21322)、帐棚节(7143982259)、安息日(51647)和重建节等(102239)。

为什么要选在这些节日上呢?

因为每个犹太人,对节,日都非常重视。节日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吃喝的机会,而是一个更深刻体验和实践宗教内涵的时刻。所以,这些节日特别是逾越节和帐棚节,具有非常重要的神学意义。逾越节是纪念祖先出埃及过红海的事迹,犹太人有一个想法,每一个子孙都要亲自体会先人在埃及所受的苦楚。同时也纪念天主对他们的拯救,思念天主对他们所行的如此大恩;以及天主的选民——以色列子民的诞生。帐棚节不是纪念具体的事实,而是他们出埃及以后,在旷野里的生活情况,这节日对他们的宗教意义更强烈。因为四十年的旷野生活,天主借着帐棚与他们同在,并与他们建立盟约、颁布法律。因此,他们也把这节日和以后默西亚要来临放在一起,所以帐棚节显得就更重要了。《若望福音》中,作者也特别注重帐棚节(114),因此有关耶稣的言论,所记载的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帐棚节(7810章)。

 B、对 象:《若望福音》中与耶稣辩论的一律是犹太人,并且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福音中没有长老和法利塞人的出现,因此可下结论说:反对耶稣的一直是犹太人,特别是那些与圣殿有关的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与耶稣作对呢?他们作对的原因不外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民族、宗教和文化(92829114850)。

C、地 点:辩论全是在耶路撒冷发生的,并且是在圣殿。因此可以结论说i《若望福音》所记载的有关耶稣的言论,发生在犹太人的地方,犹太人的节日和犹太人中(2131451147101428102223)。

D、主 题:论圣殿(21322420),安息日(516197142491416),耶稣自我启示的合法见证(5303481420),梅瑟与耶稣的关系(5414771824),论亚巴郎子女的真正意义(83159),做天主的儿子(84147),论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102239)等。这些主题归纳起来可分两类:

①论犹太人的身份:法律、梅瑟、圣经、圣殿和安息日,做亚巴郎的子女。

②耶稣的身份:默西亚、天主子。

3、谈 话

《若望福音》中属于谈话的章节如:(223321)耶稣和尼苛德摩的谈话;(4722)耶稣和撒玛黎雅妇人的谈话;(62459)耶稣和葛法翁的人谈话:(111744)耶稣和拉匝禄的姊妹谈话。谈话的特点:

1)时 间:都是在某一个节日上发生的,但谈话的时间作者记载不那么清楚。

2)对 象:都是不同的人,有的是已有信仰,有的是正走向信仰,如:尼苛德摩、撒玛黎雅妇人他们都是正在走向信仰的人:而玛利亚、玛尔大她们都是已有信仰的人,并且还是信仰的典范。

3)地 点:所记载的既不具体,也不一致。

4)主 题:圣洗(223321)、新的礼仪(4722)、祭献(62459)、复活(111744)等,所表示的都是新的一面,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生活。

2、经文背景

51647按照犹太人的信仰,安息日天主停止创造工程,人们也应停止工作,崇拜上主。但是后来犹太人认为天主在安息日仍然必须做两项工作。因为在安息日,仍有人出生和死亡,所以天主必须赐予生命,并实行审判。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我们可以了解,当耶稣在安息日治愈瘫子以后,耶稣与犹太人争执的焦点有何意义了。耶稣肯定自己是安息日的主,天主在安息日所做的一切,他都有全权去做。此处耶稣不再做一次消极的争辩,而是积极地使人看出来“父与子”在工作上的合一性。这也是《若望福音》的重要主题之一。

耶稣在这次争辩中,指出若翰洗者,以及自己的工作与经典都为自己作证。最后他又说:“不要想我要在父面前控告你们;有一位控告你们的,就是你们所寄望的梅瑟。若是你们相信梅瑟,必会相信我,因为他是指着我而写的……”这是进一步地证实耶稣是梅瑟所记载,以及先知预报的那一位。

3、经文释义

51647)耶稣自我启示他与天父的关系:本段中耶稣的自我启示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①他与天主是一体,有天主的权柄(1920)。

②他和天主有独特的父子关系(1618)。圣子服从天父,父与子的工作是一致的(1930)。

③他有能力赐人生命,使死者复活(21)。

④他握有审判的大权(22)。

⑤他有天主的神圣尊荣(23)。

⑥他有能力赐人永生(24)。

51630)耶稣启示他就是安息日的主

“父一直工作,我也应该工作。”在此耶稣是要叫人懂得他是在论自己与天主同等,他与父的关系是父子的关系,父所拥有的他也拥有(5182627)。然而,耶稣并不公然肯定他与父同等,只声明他有父复活死人,使人进入永生或进入永罚的权力和能力(51924)。

517)“我父到现在一直工作,我也应该工作”。

 按照犹太人的神学,天主在安息日仍然工作。耶稣这话的意思是:我父能在安息日工作,我也能在安息日工作,我与父是同性同体,同样尊威的天主。这句话比“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玛128)更激起了犹太人的反感。

18节,耶稣表现了一个爱的态度,犹太人要拒绝这个爱,所以说他犯了安息日的规矩。

51929这段经文有很深的旧约背景和宗教背景,它为犹太人很容易懂得,但今日的我们就不一定很清楚。这段经文的主要内容有下列几个方面:

1)耶稣启示他是“人子”(26):“人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中的是达尼尔书(71314)同样,(玛24302664;谷1426;宗1911),此处经文是直接指向基督的人性,表明耶稣是一个真正的人(27)。

2)耶稣是默西亚(25;依356;耶3189)。

3)他有审判人的权力(222730;申117),能使死人复活(2829;申3239;撒上26;列下57)。

53147)耶稣言论的见证

 首先是洗者若翰(53335),若翰多次为他作过见证(1192026293536)。然后是神迹(2232030),即他来自父的工作为他作证。最后是父所启示的经典为他作证(53640;玛1145;路722)。

3132)此处是一个法律上的见证次序(751;玛1816:申1761915;格后131;弟前519)。

35节,“若翰好比一盏灯”,这是对若翰的完美赞颂。“灯”有发光、发热的功能,有引导、牺牲和奉献的精神,这正是若翰的写照。

36节,耶稣的神迹(工程)为他作证。

3747节:这段经文可能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圣经中的启示,因为耶稣是旧约启示的圆满(4547;申1815;路1631;弟后31517;伯后31720),对于犹太人圣经就是一切,“天主的诫命书”是永存的法律:凡遵守她的必得生命:凡离弃她的必要死亡”(巴41);另一方面也是指我们良心的声音为他作证(若一5910;罗215120:玛1232;路1210;谷32829)。

四、神学深意

1、福音中记载有关耶稣的辩论,所发生的地点都在耶路撒冷、犹太人中,在圣殿里,以及犹太人的庆节上,这表明一切辩论都要突出一个中心主题——代替。这正是他要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信息——重生,即一切都要更新,一切都要新生。同时辩论的内容也在告诉我们,宗教生活重要的不是圣殿,而是耶稣;不是安息日,而是耶稣所做的工作;不是玛纳(日用食粮),而是由耶稣而来的精神食粮(圣体);不是在圣殿的礼仪朝拜,而是在基督内借着圣神引导的心灵朝拜。

2、若望把耶稣的言论所发生的时间,都记载在犹太人的节日上,这是作者有意将犹太人的庆节与耶稣连接在一起,显示这些节日都是耶稣的预像,都在耶稣身上应验了。如逾越节显示了“天主的羔羊”(12936),以及新的逾越——加尔瓦略山的祭献(1917313337);帐棚节显示耶稣的诞生(114);安息日或重建节显示了耶稣的复活(21822193031201)。

3、福音中所记载的反对耶稣的人都是犹太人,特别是那些与圣殿有关的人。这值得我们深思反省,历来教会中出卖教会的不是外教人,而是教会中的人;伤害教会的也不是普通教友,而是热心教友,甚至是我们这些专职服务于教会的人。

4、我们也应该像若翰一样,成为基督的一盏灯,不但要自己发光,而且还要去光照别人。使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也能见到基督的光明,并引导他们归向基督,并且以生命和生活为真光作证(178)。

5、耶稣说:“我由我自己什么也不能作,父怎样告诉我,我就怎样……因为我不寻求我的旨意,而只寻求那派遣我来者的旨意”(30)。这正是我们生活的典范,我们每天应该在圣经中去聆听天主(39),在祈祷中与天主相遇,在生活中去效法他、学习他、成为他(迦220)。

五、反省与回应

本段福音的内容是耶稣代替了安息日,成为安息日的主。安息日是新约主日的预像,也是新约主日的预备日,新约的主日是记念耶稣复活的日子。安息日提醒我们天主完成创造的许诺,我们在安息日停止工作是要自我提醒,我们的工作得以完成,全赖天主而不是我们。换句话说,安息日再一次显示,我们需要天主的恩宠,耶稣就是天主的恩宠,他是恩许的满全。起初创造的满全却被罪恶所破坏,因此受造物都叹息和期待,直至天主的子女得到启示为止。然而,基督是恩许的满全,在他内一切受造物得到救赎。这为堕落的我们,安息日正好提醒我们,没有基督的恩宠,我们也无法恢复我们应有的身份,所以我们必须停止工作,前往天主台前求助。但耶稣活在天主的安息日内,他所做的都在圣父内,因为他是子。安息日是庆祝天主许诺完成创世的工程,当我们在新天新地里全面参与天主子名份的成员后,创造便宣告圆满结束。

第六节  耶稣以饼和水代替玛纳(6:1—71)

六章的经文形成了一个文学单元,如同(211)与(44354)而形成一个单元一样;同样,圣史在本章里也用了两个神迹组成一个单元,即增饼(6115)和步行海面(61621)。接下来就是对这神迹的说明,即论生命之粮的言论(62259),以及群众的不同反应(66071)。因此,本段分四个部分:(6115)耶稣以饼代替了玛纳;(61621)耶稣步行水面(过红海)——主宰超越万物;(62259)耶稣生命之粮的言论——永恒生命的主宰;(66071)群众对生命之粮言论的不同反应。

第十一讲:增饼和步行海面(6:1—21)

增饼与步行海面这两件事迹都在强调信德的重要性(62629;玛1431:谷652)。在“对观福音”中,作者就将这两个奇迹安排在一起,以显示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玛1433)。在《若望福音》里,耶稣以饼代替了玛纳,以步行海面显示了他有战胜世界的能力。

一、经文背景

第六章的事件是以逾越节为背景(4);并以增饼的奇迹贯穿全章。它回顾旧约时期的玛纳(303158),又预许未来的圣体圣事(5158a)。福音作者把这三件事连在一起发挥了他的圣体圣事的神学,又彰显了耶稣就是生命之粮。

二、内容分析

在本章的开始,第—个场景就是在加里肋亚的山上,圣史在给予我们足以开始一幕新布景的必要冈素之后,便轻描淡写地加上了一句,并提到了犹太人一年一度的逾越节:“那时,犹太人的庆节,即逾越节,已临近了”(64)。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是洗:“逾越节已经来到”:而是说:“逾越节,已临近了”。这重要的副词,是在警示我们耶稣即将施行的“增饼神迹”,并非实际的逾越节晚宴,而是庆祝之前发生的某—特殊事件。那么实际的逾越节庆宴会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形式举行呢?这大概是圣史在为真正的逾越节宰杀羔羊的时刻(193136),所要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因为在增饼的神迹后,圣史用了很大的篇幅强凋“生命之粮”的重要性(62659)。再者,从整部福音的结构而言,其内容分两大部分,即标记和言论:同样,这段经文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121)记载两个神迹;(2271)记载论生命之粮的言论。

 三、经文诠释

 (一)增 饼(6115

  1、分 析

  (1)增饼的神迹:增饼的神迹在四部福音里都有记载(谷63144;玛141321;路91017),所汜述的情况也大致相同,若望的记述与马尔谷更相似。四部福旨所记述的目标也都一致,是以增饼的奇迹要人想起旷野里天赐玛纳,以及耶稣所建立的圣体圣事。不过若望记述的更详细,他注明这事情是发生在逾越节之前(4),这样使增饼的神迹更明显地指向基督徒的逾越节——圣体圣事。并且若望与马尔谷一样,把增饼与步行海面两个神迹相连,有意表明旧约的梅瑟、逾越、过红海以及玛纳的事迹,都是圣体圣事的预像。因此,若望是在提醒我们,增饼神迹要在逾越节展示出来,那是梅瑟五书的最大庆节,庆祝以民从为奴之家的埃及被释放出来。增饼神迹后所剩余的十二筐碎块,象征以色列的十二新支派,都是由新梅瑟而来的;同样,五个饼象征梅瑟五书。饼与天主圣言的联系已临在于法律内,法律就是灵性上的食粮,连接了旷野中的玛纳事件:“他磨难了你,使你感到饥饿,却以你和你祖先所不认识的‘玛纳’养育了你,叫你知道人生活不但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生活”(申83)。

2)《若望福音》中增饼神迹与最后晚餐圣体圣事:有人说若望没有记载最后晚餐,他所记载的增饼神迹,就是耶稣所建立的圣体圣事。新约中有关增饼和最后晚餐的经文很多,在这些经文里,有两个关键的动词值得注意:即“祝福”、“擘开”。下面就这些经文中的两个动词加以分析:

①增饼的神迹:若望用的是“祝谢”、“分给”(611);

             “对观福音”所用的都是“祝福”、“擘开”;

(玛1419:谷641;路916)。

②圣体圣事:(玛2626)用的是:祝福、擘开;

           (谷1422)用的是:祝福、擘开;

           (路2219)用的是:祝谢、擘开;

           (格前112324)用的是:祝谢、擘开。

在这些经文中我们叮以看到“擘开”一词处处一样,但“祝福”或“祝谢”常常互调互用,因此显然这个同不是最重要的。而“擘开”才是圣体圣事的“指定动词”。然而“祝福”一词的变化,是因为它是犹太人在进餐前祈祷的习惯。 

那么若望记载的增饼神迹,是否能代替最后晚餐呢?下面让我们将若望(611)节的经文加以分析:(若611)中圣史用了“分给”一词,来叙述耶稣所行的增饼神迹,而与“对观福音”所用的“擘开”一词大有区别,这说明作者没有意思以此神迹来代替最后晚餐。“分给”——词,只在强调耶稣是恩宠的施与者,同时他要以增饼和增鱼的神迹来证实他是“生命之粮”的自我启示。因此,这里的增饼神迹,只是耶稣要赐给人类“生命之粮”的行动见证(5361025),而非“对观福音”最后晚餐所建立的圣体圣事(614262751535758)。

2、释 义

 (115'增饼:耶稣看见了群众就动了怜悯的心,因为他们饥饿、疲倦、他们需要食物,当然他们更需要耶稣。

 (63)“耶稣上了山,和她的门徒一起坐在那里”

 增饼神迹四部福音都有一致的记载,但《若望福音》在叙述的细节上有一些不同,值得我们注意。若望特别强调“上了山”,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其实颇富深意。对犹太人而言“山上”是他们以奇迹的方式与天主相遇的地方,梅瑟当年就是在山上接受了十诫。所以当若望提到“山”这个字的时候,人们就会充满期待,知道有大事即将要发生了。

64)“犹太人的庆节,即逾越节,已临近了”

 此处“逾越节”,在《若望福音》的叙述里,应该是第二次过逾越节;第一次是耶稣清理圣殿(213),第三次是耶稣受难与复活(182839191442)。但从上下文看来,这句话似乎没有必要,不过作者在此是注明,也是为了后面耶稣有关生命之粮的言论(6515357b),以及他的苦难事件埋下伏笔,那时他真的要为世界的生命,而交出了自己的生命(1930)。

“逾越节快到了”,这使在场的人想到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即天主充满救恩的帮助——出谷事件。耶稣特意挑选一年中的此时来行这个神迹,以预示他自己的“逾越节”也即将来到;那时他要为全人类的得救,在十字架上奉献自己的体和血。所以,增饼的神迹如果将它置于救恩史中去看,它带给了人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新出谷、新逾越、新玛纳、新盟约(上了山),即将来到(193031)。

附录:犹太人的逾越节:1.历史背景:出12章。2.解说逾越节应该遵守的规则:(肋2358;申1618)。3.纪念的内容包括:①纪念雅威拯救以色列子民出埃及、过红海、穿过沙漠、抵达许地的历史行动;②对雅威救援行动的感恩和庆祝。4.逾越节庆典的主要成份:①宰杀祭献,吃逾越节羔羊、无酵饼及苦菜(出128);②重述出埃及的故事(出122627)。

689安德肋把小孩带向耶稣,神迹就发生了。这里的记载就好像玛利亚(25)、王臣(450),他们是我们信德的模范,同样,这孩子也是我们的榜样,他没有很多可以献上的,但他愿把仅有的献出,耶稣就行了神迹。如果那孩子不肯献上他的饼和鱼,历史上就可能少了一件伟大的事迹。耶稣基督需要我们把自己能够献上的献给他,那看来似乎算不了什么,但他仍需要我们献上。有人解释说这五饼二鱼,饼是为了到圣殿做赎罪祭用的,鱼是路途干粮。这小孩带上这些,是赶往圣城过节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更显示增饼神迹的意义,就像我们在弥撒中所奉献的是我们的生活,和微不足道的祭品,但通过耶稣的祝福,就能供许多人分享,养活他人的生命。

11节)“祝谢”:在四部福音所记述的这个神迹里,只有若望用了“祝谢”一词(23),然而,今日的“感恩祭”之名,正是由这个词而来的。

12节“众人都吃饱了……”

这里由少变多的“量变”,和加纳婚宴水变酒的“质变”都是神迹。当时在场的众人也都认定是神迹,并认定耶稣“确实是那要来到世界上的先知”,即承认他是默西亚,因而要拥他为王。

“碎块收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希腊文“收集”一词,在初期教会以及后来都用以指弥撒的第一部分(弥撒中的圣道礼仪,就是引导信友使之成为天主的最好祭品)。而希腊文“碎块”一词在早期基督徒文献中,也是用来专指圣体面饼。

1415神迹以后群众的反应。“对观福音”没有记载,唯有若望记载了“众人见了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人确实是那要来到世界上的先知”。这更表明群众看到耶稣所行的就立即想起了梅瑟,因为申命记上记载说:“上主你的天主要由你们中间,由你兄弟中,为你兴起一位像我一样的先知,你们应听信他……我要将我的话放在他口中,他要向他们讲述我所吩咐的一切”(申181518)。同时也更使人们联想到,玛纳的事迹与生命之粮的关系(3133485058)。

在(625)节中,耶稣强调“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粮,不像祖先吃了玛纳仍然死了;谁吃了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这再次提醒读者,耶稣所赐予我们的食粮的是:“恩宠代替恩宠”(116)。“法律是根据梅瑟传授的,真理和恩宠却是由耶稣基督而来的”(117)。耶稣在这临近逾越节期间,利用增饼和增鱼的神迹,启示了他就是恩宠的施与者和生命之粮。

3、深 意

1)在若6章的第一部分里,若望强调耶稣是新梅瑟,行了新逾越的奥迹,作为即将来临的圣体逾越的标记,借着他的死亡和复活,也借着他的圣体,使他的死亡和复活永远与我们同在。我们将可见到,若望把一个真切的神迹摆在我们眼前,不能视作只是一件关怀和分享的事件。他要我们回顾过去(梅瑟)及展望未来(圣体圣事的建立)。

2)(若6515):“耶稣把一些由饥饿、不义、疾病和死亡的人,从人世痛苦中拯救出来,借此展示了默西亚的征兆:但他并非来消除此世所有的痛苦,而是把人类从更大的奴役,即罪恶的奴役中拯救出来,因为罪恶妨碍他们作为天主子女的召叫,造成世上种种的奴役”。(教理549

3)(若615):“许多犹太人,甚至一些怀有与他们共同期望的其他民族,在耶稣身上看到了天主许给以色列的默西亚、‘达味之子’的基本特征。耶稣接受了他应得的默西亚名号,但有某种保留,因为当时一部分的人,用一种过分人性的观念去看此名号,主要是政治性的观念。”(教理439)因而耶稣不得不离开,因为做世俗的国王不是天父对耶稣的计划。

(二)步行海面(1621

 1、分 析

 步行海面的神迹正好与增饼神迹相对应。在“对观福音”中,这两件事情也是连在一起的。若望记述了耶稣步行海面以表示他对海的权威,也反映梅瑟曾对海所施行的能力(使尼罗河的水变成血、分开红海的水、击石出水)。一个在前,即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谈论活水;一个在后,即耶稣在(若710)详尽讨论洗礼的标记。这段事迹的叙述方式有极浓厚的象征色彩,它影射出教会就是那船。

2、释 义

61621)步行海面:“对观福音”中马尔谷和玛窦都有记载(谷64552;玛142223),所记述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最值得注意的相同点,是三部福音都用了耶稣自我启示的重要词汇,“是我,不要害怕”(“是我”希腊原文是“egw  eimi我是”);“害怕”是门徒的表现。“我是”一词在《若望福音》中,常是表示耶稣的自我启示:如“我就是”(4268242858)、“我是生命之粮”(648)、“我是世界的光”(812)、“我是道路、真理、生命”(146)等。

每次提到“我是”,都使人想起天主对梅瑟启示的他的名字“我是自有者”(出314)。这是属于天主的“我是”,出于耶稣的口,表示他要我们知道,他不只是先知或世上的君王(61415),也是与他的人民同在的天主(114)。因此,在这里耶稣启示了自己的天主性(我是),他充满了天主的能力,能驱逐黑暗(“天已黑了”直译是黑暗。参15319),他的临在使门徒们的害怕也消除了(21)。因此,步行海面不是叙述门徒怎样过海,而是耶稣的自我启示。耶稣征服了黑暗和风浪(12351330),象征他复活的能力。他与门徒立即到达彼岸,是使信从他的人到达永生的预像。

61617)“到了晚上,他的门徒下到海边……天已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  

“海”在圣经中常被视为动荡的象征,是邪恶的势力和魔鬼藏身的地方(咏181617171213)。“天已黑了”这是典型的若望的用词,象征罪恶、永远和死亡。连接了黑暗与耶稣不在后,又在(618)立刻描述了湖上起了大风。“黑暗”、“耶稣不在”、“大风”,已点出若望的神学思想。

61819):耶稣在水面上行走,使人想到约伯传中表示天主大能的那段话:“唯有他展开天空,步行海波之上”(约98)。圣咏上也记载他要控制深渊和海洋:“大水一旦看见你,天主,大水一见你就都恐怖,连深渊汪洋也都颤抖”(咏7717)。在圣经里深渊和海洋常代表死亡和邪恶的势力。

620)“是我,不要害怕!

“是我”,希腊文是“我是”。这话在《若望福音》中常常出现,是以影射出出谷纪中天主的名字,“我是”(出314)。

 3、深 意

1)“是我,不要怕”,这是多么令人希望和欣慰的话。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许多令我们惧怕的事情,然而耶稣要我们仰赖他,有他同在就不会有惧怕。在困难中只要我们依赖耶稣,就会充满勇气和力量,就会战胜黑暗走向胜利的彼岸。

2)步行海面的神迹正是提示我们,在危急的一刻,人的力量完全无济于事。耶稣出现了,他在水面上行走。在增饼神迹后,耶稣现在显示他有更大的能力,甚至超越汹涌的海。当耶稣发言时,他不只是安慰门徒“不要害怕”,也在宣示“我是”。门徒认识这是唯一的主——雅威的称号(出314;若858)。

 (三)反省与回应(6121

 1、“我们从那里买饼给这些人吃呢?”你曾经怀疑耶稣能否解决你的问题吗?面对一个看似穷途末路的情况,而他却能扭转乾坤,你会惊讶吗?看完增饼的圣经章节,你仍然怀疑耶稣可以无需吹灰之力就能助你吗?

2、增饼的神迹发生在逾越节临近之时,这逾越节是天主子民的一个纪念性的聚餐。庆祝天主拯救他们出离埃及以后,又使他们控制海水的奇迹。若望将步行海面与增饼和逾越节相连,目的是指出,天主使出离埃及的以色列入走过红海的能力,如今也使耶稣控制加里肋亚(世界)的海浪——邪恶势力。

3、“把剩下的碎块收集起来,免得糟蹋了。”我们是否有过这种经验,就是天主要把我们有限的资源(物质和精神上的)尽量省用,甚至发挥更大的效率。

4、虽然人们拒绝他(666),但耶稣仍然关心人肉体上和心灵上的需要。他不希望见到人的灭亡,所以愿意给予人爱和治疗。耶稣知道我们的渴求,而且愿意满足我们的需要。你是否感到饥渴?内心空虚?迷惘或受到伤害?转向耶稣吧,他是生命之粮。若你愿意,他能令你满足。

5、“对观福音”和《若望福音》,都将“增饼”和“步行海面”的神迹相连,以表明新的逾越。的确,耶稣的死亡复活的奥迹,才是真正的逾越奥迹;以色列人出埃及,那只是这逾越奥迹的预像。步行海面(过红海)就是预告新逾越,增饼就是新玛纳——圣体圣事。这一切都在宣告新的逾越已经来到。因此,在这新的逾越节里,我们“应把旧酵母除净……因为我们的逾越节羔羊基督,已被祭杀作了牺牲。所以我们过节,不可用旧酵母,也不可用奸诈和邪恶的酵母,而只可用纯洁和真诚的无酵饼。”(格前578

6、“是我,不要怕!”这是多么安慰人心的字句。如果一个人心中坦荡,时刻都活于当下,就不会有任何多余的联想,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惊、喜、害怕了。“是我,不要怕。”看到的是“我”,就是“我”,如此单纯、真实。“是,就说是”,“非,就说非”,直接而及时的相会。耶稣的一句“我是”或者“是我”多么耐人寻味!

第十二讲:论“生命之粮”(6:22—71)

一、内容分析

“生命之粮”的言论是解释增饼的神迹。若望把增饼与步行海面两个神迹相连,意在表明旧约的梅瑟、逾越、过红海以及玛纳的事迹,都是圣体圣事的预像。他要人想起旷野里天赐玛纳,以及耶稣所建立的圣体圣事。步行海面就是新逾越,增饼就是新玛纳。作者在此提醒人们“不要为那可损坏的食粮劳碌,而要为那存留到永远的食粮劳碌”(627)。所以,这两个神迹都在提示我们一个事件,即新的逾越已经来到。接下来耶稣便启示人们,“我就是生命的食粮:到我这里来的,永不会饥饿”(635),“谁吃了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651414)。

二、经文释义

(一)论“生命之粮”(62259

 1、字 意

62229)群众渡海寻找耶稣:在旷野里饱饷了耶稣恩惠的群众,喜出望外,兴高采烈。他们认为民族的救星终于来到,犹太人复兴国家的梦想就要成真。所以一定要拥戴耶稣,立他为犹太人的君王(615)。然而,耶稣却教训这些群众,他显神迹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他是受父所派遣的,要把来自父的永生食粮赐给他们(27)。因此,寻找他也应该是为永生食物而操劳,而不应该只为现世的生活忙碌。现世的生活不需要信仰,只需要勤奋加努力就够了。

63059)有关生命之粮群众与耶稣的对话:群众问耶稣的问题,也是犹太人问过他的同样问题,犹太人问耶稣,是要他显个神迹证明他的权柄(218)。此处群众问耶稣,是要他显个神迹好叫他们相信他的工作(630)。其实,《若望福音》所记载的神迹,就是为了要证明耶稣是由天父派遣,并有来自天父的权利,以及他与父同等的工作(516182436)。群众没有明白耶稣的话,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德(6303134),所以耶稣进而声明他自己是由天而降的食粮,到他那里去的永不会饥饿,相信他的永不会渴(635)。此处经文与(410151924)相似,但对象和结果不同。前者是撒玛黎雅外邦妇人,这里是犹太人;前者她接受了耶稣的邀请(61921),并相信了耶稣的话(628),因而耶稣赐给了她所渴望的(61528);  而这里犹太人拒绝了耶稣的邀请(628293536)。所以耶稣没有满足他们的渴望(63034)。

 (4151)耶稣是生命之粮:“……我所要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是为世界的生命而赐给的……”,这些话是指耶稣的死亡而言,他要献上自己的肉躯,就是要舍掉自己的生命。耶稣所显的增饼神迹是寓有一种象征意义,即象征耶稣的圣体圣血,那是使人进入永生的食品。犹太人的祖先在旷野吃的“玛纳”,不是梅瑟赐予的,而是天主自己。“玛纳”只可养活人现世的生命,耶稣的食粮不但可以养活人精神的生命,而且还可以使人进入永生。

5259)耶稣的血肉是信徒的饮食:这段经文所论述的是圣体圣事,耶稣要赐给我们他的“肉”(体)和他的“血”(生命),并以此养活我们的生命;“因为我的肉是真实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实的饮料”(55)。此处“真实”在原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事实的真相,与想像相对;另一层意思是指完全真实的领域,与局部领域或世界领域相对。这两种意义都可用在耶稣所建立的圣体圣事上,前者是说明耶稣隐藏在圣体内的肉和血不是想像的,而是真实的:后者表明耶稣的圣体圣血是属于完全真实的领域,即来自天主的食品和饮料,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食物和饮料,也不像旧约中的玛纳。因为圣体圣事的确是基督亲身临在,实是来自基督的体和血。

5859):耶稣强调:‘‘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粮,不像祖先吃了‘玛纳’仍然死了;谁吃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这里再次提醒我们基督带给我们的是“恩宠上加恩宠”(116),的确,“法律是借梅瑟传授的,恩宠和真理却是由耶稣基督而来的”(117)。

2、深 意

1)《若望福音》中的“生命”,就是指的人与天主的关系,这关系是一个新选民的关系(644),也是我们对基督的信仰、服从(131720),和彼此爱德的关系(133435)。这新关系只有借着耶稣基督才能达成,离开他没有人能进入这关系中(1356),也就是说没有耶稣,我们只是存在,而不是生命(没有灵性生命)。

2)万事以先需要信仰,信仰本身就是天主赐给人的一个大神迹,他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赐给这些人信仰,而不赐给那些人,他只告诉了我们相信他的人,是父所吸引的(63744),并且是听父的话而实行的人(645);告诉了我们,凡对基督有真实信仰的人,在现世就能得到永生,并在末日他要使他复活(64047)。

3)领圣体也领受了与耶稣一样的使命,和与此相称的生活(57节),因为领圣体是与基督结合,与基督结合就是分享他的十字架、分享他的爱,所以凡领受圣体的人,也都要像耶稣一样去爱每一个人,如同他爱了我们一样(133435141921151213)。

4)耶稣叫我们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他是叫我们用他的人性喂养我们的心智与灵魂,是叫我们用他的生命来恢复我们生命的活力,使我们充满上主的生命,充满天主爱的生活。

5)圣体圣事具有极大的功效,在圣体圣事内,我们分享耶稣的神性。我们不只是在死后才得到永生,在现世就已经拥有永恒的生命。而且耶稣的体和血,更可使我们免于死亡。如果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基督内,便会永远与他生活在一起。

6)我们祈祷中多数的内容是在祈祷今生今世,祈求现世的食物,而很少进入超越现世的层面。耶稣教导我们不要为那可损坏的食物劳碌,而要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物劳碌,也就是要求我们把我们的生活完全交给他,求他圣化并因他而生活(657),这样“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我们的生命也就充满了他的生命。

(二)群众对生命之粮言论的不同反应(66071) 

 1、分 析

 耶稣讲完了有关圣体的道理,门徒中却有许多人误会了。昔日以色列的祖先在出埃及时抱怨玛纳(户116),如今犹太人也抱 怨这个新玛纳。由于他们寻找的是现世的食物,追求的是现世的生命,因而他们误以为耶稣赐给他们的,就是他身体的肉和血,因此他们离开了耶稣而不再跟随他了。在犹太人法律上有明文规定,人不可吃带血的肉,因为血在他们看来就是生命,生命只能属于上主(创94;申1223),所以门徒们认为耶稣的话不可思议(66061)。耶稣在此却进一步解释道:“使人生活的是神,肉一无所用”(663),也就是说:降生成人的天主子,在尘世时他的肉和血与所有的人相同。当他被举扬后(1934),虽仍是人,但是受了光荣之后的他没有限制,充满天主的神,能与所有相信他的人共享他的天主性及人性的生命。耶稣接着说:“我的话就是神,就是生命”,的确只有基督能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也只有他能使我们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他将生存的精神放在我们里面,使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勇气。

 2、释 义

66061)“他的门徒中有许多听了,便说:‘这话生硬,谁能听得下去呢?’……

“他的门徒中有许多……”一句,是指那些经常跟随耶稣,听他讲道的群众。这些群众为现世利害的思想所缠绕,以耶稣的道理不合他们的思想,因而相继离去。再者,耶稣的话直接而坦白,由于犹太人厌恶任何与吃血或喝血有关的事,自然他们觉得这教训荒谬。但他们哪能明白耶稣给他们所讲的是圣体圣事?不过,今日圣体圣事的饼酒所含的整个事实,为许多想要成为基督徒的人能明白,也实在太难。许多人也如同当年的犹太人,因不明白耶稣的话,仍为世俗操劳而离开了耶稣。

662)“那么,如果你们看到人子升到他先前所在的地方去,将怎样呢?”

 这里暗示着耶稣的圣死。若望圣史喜欢把耶稣十字架上的苦难死亡,积极地说成“被举扬”或“受光荣”。因而这里没提到“死”,所用的是“升”字眼。事实上,耶稣当时很可能特别向门徒说明,他将怎样死亡的事。而他所以舍身,为的是要复活,派遣圣神,使世人得到神性生命。因为“使人生活的是神,肉体一无所用”。

 (663a)“使(人)生活的是神,肉一无所用”

 这里意思是说,单凭我们自己的能力,永远不能了解耶稣是谁,也不了解他对我们所说的话。我们需要圣神的启示,那些认为耶稣的话“生硬”而离开他的人,就是缺少圣神的启示(1613)。

 (663b)“我给你们所讲论的话,就是神,就是生命”

 在《若望福音》中,生命是个关键字眼,就像光荣、光明、爱、真理等。在全部福音中随处都能看到,因此可以称此福音为生命的福音。

66769耶稣质问十二人,向他们说:“难道你们也愿走吗?’,伯多禄代表他们回答说:“主!唯你有永生的话,我们去投奔谁呢?我们相信,而且已知道你是天主的圣者。”的确,许多门徒觉得耶稣的道理难于理解,已经离他而去,就在这特别的一刻,伯多禄以十二宗徒的名义表明他们忠心不渝,他确实是基督徒的模范:也正是《若望福音》一再强调的,不明白仍然相信的典范(252029)。

“天主的圣者”是一个崇高的名号,意指耶稣为父所祝圣的,即受祝圣的那一位(路135)。

3、深 意

1)耶稣明明知道有人不信,却不像我们怕人反感就不发言;可他仍大胆作证、传述,为的是把真理展现出来,让人看清,而自由抉择。他又明白“属血肉的人,不能领受天主圣神的事”(格前214),“除非蒙父恩赐”的圣神,无法觉悟他的话而追随。人何时蒙恩,各有时辰。他十分尊重,任人去留。

2)伯多禄的宣言是来自父的启示,伯多禄知道耶稣的话带给他生命,这是以前他从未有过的经验。伯多禄的意思并不是说,他跟随耶稣别无选择;他是说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耶稣,是因为天父使他看见耶稣是真正的生命和惟一爱的泉源。

 4、反省与回应(62271

1)耶稣为了名副其实地做我们的救主,而为我们付出了他全部的生命。他乐意这样做,是为了用他的生命来治愈我们的生命(若1010),并弥补我们生命中所欠缺的。这不是故事,更非传奇:而是真实的历史,并将持续下去,直到他的再宋(格前1126)。因为,为天主而言,没有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分别(希138)。

2)美国有句谚语:“吃了什么,就会成为怎样的人。”生命之粮的言论也不断在提醒我们,  “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们内,便没有生命”(653)。“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656)。基督新教认为圣体只是二个象征,为提醒我们想到耶稣而已。但是我们天主教,却坚信耶稣是真正临在于圣体内。如此,“吃什么,会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事实及特恩!耶稣如此渴望与我们结合,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竟不惜成为我们的“食物”,将自己的体血留给了我们。耶稣,你确实是我们生命的食粮!

3)在弥撒圣事中,我们领了圣体,但我们是否真正与耶稣结合了呢?是否在事后好好感谢了耶稣、陪伴耶稣?特别留出一段时间与耶稣契合?

第十六节 耶稣是赋予生命者及世人之光(71941

78章的主题是:耶稣是赋予生命者,是世人之光;其背景是帐棚节(7237)。帐棚节也是大节日,犹太人一连八天庆祝。

帐棚节真正的来源不详,可能是源于一个收获节。主前12001030年,以色列由埃及进入了客纳罕地区,由游牧社会转入农业社会后,他们便以此节日来庆祝他们进入福地,并感谢天主赏赐他们田地丰收(出23163422;民92527)。但到了主前622年时,新的法律逐步形成,对于庆节的地点也有了严格规定,只准在耶路撒冷圣殿举行(申1615),庆祝的内容也加上了新的概念。显然地,这庆节也渐渐失去其农业背景,而采用了救恩历史的特征,即纪念四十年之久在旷野的帐棚生活(肋2343)。

因此,在庆节期间,他们追念昔日旷野中的一些事迹。那时天主曾夜间以火柱,日间以云柱引导他们前行,用玛纳和鹌鹑养活他们,命梅瑟击石出水给他们止渴(出1717;户20711)等。

第十三讲:耶稣在耶路撒冷圣殿的言论(7:1—53)

一、经文背景

耶稣的这些言论是发生在帐棚节,在犹太人帐棚节的庆典中,有两项特别的礼仪:

一是每天由史罗亚池取水洒在圣殿的广场上,这是为纪念以民在旷野里缺水时,天主让梅瑟击石出水,解除他们的口渴(出177;户20811)。针对这一点,耶稣许诺他将派遣圣神到信友的心中,成为活水的江河(73739)。

第二项礼仪是在庆节末日以火炬通夜照明圣殿。这一方面是表示圣殿——天主的居所,是光明的来源;另一方面,也是纪念出埃及时,天主白天以云柱,夜间以火炬引导以民经过旷野。针对这一点,耶稣宣称自己是生命的光,这光引人进入生命(812)。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段经文仍是耶稣言论的延续,听众反应常是一样的,群众争论他是不是默西亚,意见不一,有的相信了,有的不信。犹太当局也常是一样,绝对反对,并企图拘捕他,最后开会决定他的死。因此,“时辰”的主题,也就随之而出现了,作者两次(730820)提醒读者,人之所以不能拘捕耶稣,是因为他的时辰还没有到。第三次耶稣自己庄严宣告:“人子要受光荣的时辰到了”(1223)。这庄严宣告,表明耶稣的死并不是敌对者的阴谋得逞,而是耶稣在父所定的时辰上,自由接受的。因此,这里的“时辰”一词,好像在提示人们,耶稣那“完成”及“光荣”的时刻(7391930),已经进入倒计时。

二、内容分析

7153)经文的主题是:耶稣是父所派遣的、是永生的泉源。

在这段经文里我们可以见到人们对耶稣的不同反应,在不同的人心中,对耶稣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差别。在犹太人心中,耶稣不但是一个反叛的革命者,和安息日的破坏者;而且更是一个亵渎雅威圣名者。但对追随他的人而言,他们先接近耶稣,进而认识他是先知(740614),最后信从他是默西亚(730)等。

在此可把他们对耶稣的态度,大致可归纳为下面几种:

①兄弟们的反应:他们对耶稣的态度是不够热情,并带有几份讥讽,实在不相信他(735)。正如耶稣所说的:“先知在自己的家乡是决受不到尊荣”(444;玛1357;谷64:路424)。

②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犹太人、特别是司祭长和法利塞人,他们寻找耶稣,但不是迎接他,而是想迫害他(719253244),他们憎恨耶稣因为他干涉了他们的利益。但圣殿的差役,却对他表示惊奇(746)。

③群众的反应:群众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有兴趣的反应,他们因着耶稣所行的神迹而感动,因此他们中有的说他是好人(712),有的说他是先知(740),也有的说他是默西亚等(741)。他们虽然接纳了耶稣,但他们对耶稣的认识远远不够(614),因而没有真正信从耶稣,不过其中也有的人信从了耶稣(731)。

另一种人是不怀好意的反应:他们中有的对耶稣抱有成见(7122641),也有的害怕他(713),并且有的讥笑耶稣说他是疯子等(720)。他们反对耶稣可能是出自无知,因而耶稣没有责骂他们。

总之,这些人对耶稣的不同反应,正代表各个时代的人们,对耶稣的不同态度。福音传遍了全世界,但接受福音的人只是少数。有的为了现世的利益,有的为了金钱荣誉等,他们寻找种种理由而拒绝了福音,因而失去了认识耶稣的机会。但也有许多人认识了耶稣,并因他而生活,以自己的生命为主作出了见证。

7章的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段落:124为导言:耶稣暗自进耶路撒冷;2536:耶稣是父所派遣;3753:耶稣是永生的泉源。

三、经文释义

7124)耶稣暗自进耶路撒冷。

712)“……那时,犹太人的庆节,帐棚节近了……”

 犹太人的帐棚节源于(肋233343)和(申161317),是以纪念以民在旷野时居住在帐幕(肋2343),并感谢上主赐予他们作为永久居处的福地。但这节日,可能原是外教客纳罕民族的农业秋季收藏节,此季节正是葡萄和橄榄的收藏期。因为那时正是秋季,耶路撒冷非常干燥,过节的以色列人在城外的田野间,以树枝搭帐棚过夜,同时这也是纪念以色列入,在旷野中度过四十年时,在帐棚内栖身的生活。帐棚节可能就因此而得名。

帐棚节又称为“上主的庆节”(民2119),是犹太人每年必须遵守的三大庆节之一,为犹太人,每年的逾越节、五旬节和帐棚节都要到耶路撒冷去。帐棚节是庆祝秋收的一个庆节,大约在每年的九月底十月初(犹太历715,肋2334),连续七天庆祝(肋2334;申161315)。庆节期间每天都要隆重地由耶路撒冷的山脚下的水泉里汲水,然后庄严地游行,将水带到圣殿。游行时歌咏团唱“你们要愉快地从救恩的泉源里汲水’’(依123),百姓答“上主,我们求你救助;上主,我们求你赐福”(咏11825)。伴随着他们的赞美诗,以表示他们对默西亚时代的希望和期待,以及对默西亚的渴望和渴求(依551)。

768)“耶稣的时辰”:耶稣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时辰”,在《若望福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有“时机或时宜”的时间之意。“我的时候还没有到”和“我的时候还没有成熟”,两相比较很明显,主耶稣的意思是: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他所选定的特殊时间,如:加纳婚宴(24)、治好王臣的儿子(452)、治好无助的瘫子(59)等,都有一定的时刻。耶稣时常谈到他的时辰(247308201227),在这些地方“时辰”一词是指上主命定的时刻。这时间或时刻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时刻,正是上主完成他救恩的时刻(1311930)。这正是因为耶稣时刻都在承行父的旨意,并按父的旨意行动。再者,耶稣说他的“时辰”多时是指他被钉十字架上获得荣耀的时候(1223273233)。

77)“世界不会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正它的行为是邪恶的”。

 耶稣十分清楚一些人对他的态度,并指明世人恨他的原因是“因为我指正它的行为是邪恶的”。这就是人们恨耶稣,远离真理的真正原因,也是光明和黑暗的斗争。为此,“光明来到了世界,世人却爱黑暗甚于光明,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的确,凡作恶的,都:憎恶光明,也不来就光明,怕自己的行为彰显出来”(31920151819)。这正是耶稣为什么说:“世界若恨你们,你们该知道,在你们以前,它已恨了我。若是你们属于世界,世界必喜爱你们,有如属于自己的人:但因你们不屈于世界,而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为此,世界才恨你们”。

71419暗暗地上耶路撒冷的耶稣,在节日过了一半后,出现于圣殿公开宣讲,并强调他道理的来源(1617),和自己的由来(2829)。

72223)关于割损与安息日:法律规定孩子在出生第八天就要行割损(肋123),显然,有时会遇到第八天是安息日,因此解释法律的便说:割损的事可以在安息日去做”。在这里耶稣的意思是说:既然能为一位婴儿在安息日,施行割损,那为什么又不能在安息日,使一个人完全恢复健康呢?所以耶稣的辩论是这样:你们说安息日不做任何事情,但你们却准许在安息日举行割损礼。接着耶稣进一步说:如果我在安息日治好了一个病人,就算破坏了法律,为什么你们也要破坏法律,想要杀害我呢?

72536)耶稣强调自己是父所派遣的。

730“他们想捉住他,但没有人向他下手,因为他的时辰还没有到”。此处圣史是有意表明,不是迫害耶稣的人没有决心,而是天主所安排的时期还没有到。由此看来,耶稣受迫害,不是迫害他者的阴谋得逞,而是耶稣自愿将自己交于他们手中。

73134人们的不同反应。这在《若望福音》中是常出现的现象,在一个神迹或一篇言论之后,有的相信拥护,有的反对迫害。

73753)耶稣是永生的泉源。

37a)“在庆节末日最隆重的那一天”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庆节的第七日,即住在帐棚节的最后一天;另一种解释是指第八天,这天是安息日(节日是从安息日开始的),并为圣会之日,因为犹太人,称“这天是盛大集会的日子”(肋2336——主前450的祭司典)。

37b38)“谁若渴,到我这里来喝罢!凡信从我的,就如经上说:从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

此处经文最好译为:“谁若渴了,到我这里来吧!谁信我,就喝吧!就如经上所说的:从他的怀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亚524;匝148)。这一声明,是在帐棚节的背景下发出的,在庆节高潮的那一天,大司祭要用金罐子在史罗亚池子里取水,撒在圣殿的院子里,这原是祈雨的仪式,表明神赐人雨露养育生命之恩,以确保年年丰收。同时也象征默西亚来时要带来的救恩(依551123443;出1757;咏7815162010541),因此七天的庆节每天都有取水的礼仪。

“水”,在新约中常与圣神及血并用(若一56;格前1213),三者都是指的圣神(7391934),这也是厄则克耳先知所预言过的(则36252747112;匝148;默22117)。

四、神学深意

1、“帐棚节”,为今日的我们更有深远的意义,第一、它是预告基督的降生(若114);第二、也是新约教会的象征。我们在现世的教会,正是旅途中的教会,现世的基督徒如同侨居在异地的外方人(希1181013),因为我们真正的家乡是在天上(希1116)。

2、“耶稣的时辰”,在《若望福音》中是从无始之中(11),到十字架上“完成了”(192830)为止,他降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这个旨意(530),一切都为了光荣天主(171)。他从不为自己而生活,而只为那派遣他来的而生活(657)。我们每个基督徒也都是受基督所派遣的(15161718),因此我们也要学习基督,不随从自己的私意行事,而只应承行派遣者的旨意:不寻求自己的光荣,而只寻求天主的光荣(71718)。

3、《若望福音》中的“永生”,指的不只是来生,或者人死后才开始的一种存在方式;而是一种由信耶稣而来的新生命,在今世便开始。这永生为我们而言,“就是:认识你,惟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173)。借着耶稣,天主的生命在今世便渗透,提升人的生命(336524)。这新生命,使人与耶稣亲密结合(1514),让人过上天主爱的生活(159),并结出爱的果实(13341517)。

4、当我们进入与天主的新关系中,我们与天主的距离就变短了。审判者变成了父亲;陌生的变成了亲密的;恐惧的变成了爱的感受。当我们进入这种关系以后,从此人与人之间拘自私,要变成服务;憎恨要变为爱;仇恨要咸为宽恕。同时我们自身也要彻底改变,在这关系中,我们对生活会充满了信心。人此我们的软弱要变成力量;失望要变成希望;恐惧与忧虑由要变成平安和喜乐。    ’

5、若我们相信耶稣基督,便能更完满地经验圣神在我们生命中的流露。因为耶稣说:“谁信我,就来喝吧!就如经上所说的:从他的怀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当我们相信耶稣,会为他的子民得救所预备的一切(1123161736),再加上圣神在我们内的工作,我们就得以迈向永生。

五、反省与回应

1、在(若76),耶稣说“我们的时候却常是现成的”。意思是说:我们应时时作他的见证人,把人带给耶稣。你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你怎样作基督的见证、做天主的工作呢?

2、耶稣在(若724)告诉我们,不要按照外表判断,但要按照公义判断。你是否凭外表来判断人呢?是否觉悟到,自己经常判断其它基督徒呢?为什么会这样?何谓“按照公义判断”?

3、偏见和傲慢掩盖了一切。那些不接受耶稣的人,以似是而非的道理,和拙劣的论据支持他们的立场。其中一个论点就是耶稣在安息日治病,所以他不可能是默西亚。但他们却不问,为什么司祭可以在安息日行割损礼。另一个论点是默西亚应出自白冷,耶稣是来自纳匝肋,所以他不可能是默西亚。事实上耶稣是诞生在达味之城白冷。让我们放下自己给天主划定的框框,走出教条式的信仰理论,排除法律主义的思想,好使我们能对圣言开放。

4、圣神不只是天主给予个人的礼物,也是天主的爱倾注在所有受造物身上。圣神像河流,由天主的国度向外流遍大地(则4712;默2215)。他倾注于人的内心,甚至在于枯死寂的地方,孕育生命,为世界带来生机,让生命更加丰富。

第十四讲:耶稣是世界的真光(8159

一、经文背景

8章的内容是7章的延续,其背景仍是帐棚节。不过,本章耶稣宣讲的主题却是“世界之光”,地点仍然是在圣殿。此时的圣殿是灯火通明,因为在帐棚节的末期以民应以火炬彻夜照明圣殿,一方面表明圣殿是天主的居所,象征光明的来源;另一方面,也纪念出埃及于旷野中,天主用火炬引导他们走出旷野。在这个背景下,耶稣向人类启示,宣称自己是世界之光,这光引人进入生命(812)。耶稣不但在此以言语表明自己是世界之光,而且接下来他将以治好一位胎生的瞎子来证明这一点(9112)。

二、经文释义

(一)犯奸淫的妇女(8111

1、释 义

(若79章)的重要主题:人类的罪恶和人类需要获得罪赦。那些把妇人带到耶稣跟前的人,并不关心梅瑟法律的规定,他们只想把耶稣引入他们的圈套,使其无法逃脱。那妇人的情况,只是在为他们制造了良机,对他们来说,她只是一个工具,不被视为人。在这个事件中耶稣帮助了两种人悔改,一是经师和法利塞人,一是罪妇。

835犹太人若遇到棘手的问题,通常是带到拉比面前,请他解决。在此经师和法利塞人,带着一个正在犯奸淫的妇人来见耶稣,他们表面上看来是尊重耶稣为拉比,但实际上是来试探耶稣,破坏他的名誉,他们自认为已找到机会,可以使他进退两难。    

犯奸淫的罪,从梅瑟法律来看十分严重。因为法律有明文规定,犯“通奸的奸妇奸夫,应一律处死”(肋2010)。并且申命纪还规定:“若一年轻处女已许配与人,有人在城中遇见她而与她同寝,那么应将他们二人领到当地城门外,用石头砸死”(申222324)。在此经师和法利塞人,他们处心积虑地计划,使耶稣陷于两难之境,他们想如果耶稣主张用石头打死这妇人,就有两 种理由可立刻控告他:

第一、他将失去怜悯和仁慈的荣誉,而不能再称为罪人的朋友(玛913)。

第二、他便触犯了罗马的法律,因为犹太人无权定人死罪(1831)。

但如果耶稣主张宽恕这个妇人,他们就可以控告他破坏梅瑟法律,同时也好像他是在容许人犯奸淫,因此也可以破坏他的声誉。看起来耶稣的确是进退两难,但耶稣不是他们所想像的耶稣,结果他却用他们的圈套套住了他自己(878)。    

868)耶稣的反应完美无瑕:“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罢!”乍一看,耶稣似乎落入了法利塞人的圈套,执行极刑可令他陷于造反罪;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法利塞人落入了自己的圈套。“你们中间谁没有罪”,这句话会引发法利塞人内心说:“我 没有罪!”然而,就算他们认为自己无罪,但如果真的用石头去砸那妇人,他们自己就会成为反对凯撒的人(成为执行死刑者),于是他们被迫默认自己有罪而离去。    

事实上,人人都有罪(咏1413;罗312;智1716),人人都没有权力定别人的罪,因为我们都是有罪的人,所以定罪的权力只在于天主。如果我们定他人的罪,那就是篡夺天主的权力(雅412;罗144)。但在这里,一群有罪的人,还要定别人的罪。可是一个无罪的耶稣,本来可以定人的罪,向她首先投石;而他却没有,反而宽恕了她。

8节,耶稣在地上写字可能的解释有三种:①他可能是在拖延时间,寻找解决的办法。②部分抄本解释为“他仿佛没有听见他们所说的”。③晚期的抄本中有解释为:“他低头写字,所写的是他们的罪行,让他们一个一个地看到自己所犯的罪”。无论怎样,其结果是他们都承认自己是有罪的人(879)。

2、深 意

1)现世的基督徒所过的生活,都是旅途式的帐棚生活,在这旅途中,我们需要来自基督的食粮养育我们,也需要他的生命滋润我们的生命,更需要他的真光照耀我们的生活,引导我们步入天乡,进入他所预许给我们的福地。

2)这段福音看起来是法利塞人在捍卫法律的尊严,但实际上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耶稣才是真正捍卫了法律尊严。他承认罪的事实,也同意用石头砸死这个犯了罪的女人;但他的条件是:“谁没有罪就向她先投石”,这正是法律尊严的所在。但结果真正有资格向她投石的人,却原谅、宽恕了她。

3)再大的罪人,他仍然是人,并且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这位罪妇,法利塞人却把她(人)当工具,但耶稣还给了她的尊严,把她当人对待;并且给了她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一个面对死亡者的悔意,一个天主爱的人——罪人。这是罪恶化为恩宠,是以最大的罪,换来了最大的宽恕(罗520)。这真正体现了天主对我们罪人的爱,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天主就宽恕了我们(罗58)。

4)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当时,犹太领他们从老到少都静静地溜走了。耶稣是要我们在指责别人之前,先应反省自己,认清自己的罪行;并尽量帮助别人,而不是伤害别人。这个妇人被指控犯奸淫,耶稣没有定她的罪,但也没有纵容她犯罪,他叫她回去,从此不再犯罪了。

5)耶稣尊重每一个人,特别是罪人(811)。他没有指责这位犯奸淫的妇人,不是耶稣觉得她的罪不重要,而是因为天主要人悔过的方式与人不同。天主总不指责人,他只希望人悔改,希望人重新回到他那里(路1571132)。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在指责别人,不给别人悔过的机会,并且却很少反省自己。其实,当我们在指责别人的时候,也就是在控告自己(7);相反如果我们宽恕别人,接纳别人时,也就是在宽恕自己,接纳自己(玛61415;谷1125)。

(二)基督是照世的真光(81220

 1、释 义

81220)照世真光

812a)“我是世界的光”更好译为“为世界作光”。耶稣自称为世界的光,这光是领人从死亡的黑暗中进入生命的真实之光(1246)。“光”在原文中很清楚地表达,不是光线,不是日光,也不是指光的来原,而是指光的本身,指光的总合。

“我是”这言词,在福音中多次出现,其中有三次是绝对的方式:(824281319)。耶稣用这种自我启示——“我是”的方式,是来揭露自己的天主性;七次有固定的内容:(6355182110791114112514161515)。这些地方都表现出他的天主性,与旧约的“雅威”同等。

这事情仍然发生在帐棚节(72),犹太人在帐棚节的庆祝中,其中一项活动也就是光的庆祝,那是从撒落满时代开始的,这也许是历史上撒落满所建的圣殿,是在帐棚节期间举行奉献礼的(列下82)。在此,我们可以设想,在这隆重礼仪进行中,光照亮了圣殿,照亮了漆黑的夜晚。这时耶稣也隆重宣布:“我是世界的光:跟随我的决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812;匝147)。

这也就是说:耶稣所赐的光不仅是照耀一个晚上,而是照耀人一生的道路,使他的生命充满上主的光辉。圣殿里的烛火虽能发射明亮的光,但它终究会熄灭,而基督所赐的光是永不熄灭的真光。帐棚节圣殿辉煌的灯光,是天主光临的信号。但耶稣是真正的圣殿,是临在人间的天主:旷野的火柱表示引导选民进入福地的天主(出1321),但耶稣是引导全人类进入永恒的天乡。火柱被视为代表天主,用以使他的人民认识他的旨意和法律(智1835;咏1829119105130),但耶稣是天主对全人类的旨意的全部启示,他是全世界的光。因为他要引导全人类进入他所预许的永远的天乡。

812c)“生命的光”有两层意思:在希腊文里,可解释为从生命的源头发出的光。但在《若望福音》里,根据上下文此处兼有前述的两个意思,即耶稣就是住在人间的上主的真光,他既是生命之源(526),也是生命之光,他要引领人们从死亡的黑暗中进入生命的真光(145910123646;若一15)。在若望神学里,光与黑暗相对,光代表真理,黑暗象征罪恶(3192111911330)。耶稣是光、是真理,没有耶稣的地方便是黑暗(9451330)。

“跟随我”是一个现在分词,表示一个持续的动作,即常常跟随。跟随耶稣的意思,乃是指一个人的全部身心。如此顺服就是行走在光中,跟随他就能平安行走人生的道路,并且直到将来进入他的荣耀里。

13节:是法利塞人对耶稣的反应:耶稣宣布他是“世界的光”,这为我们来说的确是一大福音,但对犹太人而言,就势态严重了。当他们听到“光”这个字,立刻就会想到上主(依6019;咏271;约293;米78)。因此,耶稣是“世界的光”,无异是在公开宣布他是默西亚。

81419)耶稣再一次为自己作证

1418节:耶稣说:“今有我为我自己作证,也有派遣我的父,为我作证”。耶稣为自己作证,是因为他确实知道,  自己的权柄是来自父的派遣,不需要任何见证证明。至于来自上主的见证可分三个方面:

①上主的见证见于耶稣所做的工作(8385365171920)。

②上主的见证见于耶稣所说的话(537)。

③上主的见证见于耶稣对人所产生的影响力(71531830)。

15节:耶稣提到他的审判权(5222730)。耶稣到世界上的目的并不是来定人的罪,而是彰显上主的慈爱(317)。但是一个人对耶稣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审判(318),他面对耶稣就是面对审判,因为天主是根据人对耶稣的反应,来审判所有的人。

2、深 意

1)“我是世界的光”,这是一项不寻常的声明。耶稣表明他有力量,战胜那跟随他的人,所面对的黑暗势力。对众人来说,这是令人惊愕,需要时间消化的新信息。他们一直相信遵守梅瑟的法律会使他们远离罪恶,现在耶稣却告诉他们,他们需要的不是遵守梅瑟法律,而是跟随一个人——耶稣自己,就能获得“生命的光”。

2)当耶稣提及父,犹太人的宗教领他,立即便问他的父亲在哪里,耶稣回答说:“你们不认识我,也不认识我的父;若是你们认识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了”(19)。耶稣的答复揭露了一个问题:虽然法利塞人严守法律,但是他们并非真心地与主建立了个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的信仰只是死守法律,并非真正认识主,所以他们不认识子。

(三)犹太人必死在罪恶中(82159

1、释 义

82130):本段提醒了我们三件值得注意的事情:

①永生的机会不是常有的,当机会来临时若不及时把握机会,将会永远失去机会(2124)。

②此处也暗示一项真理,生命和时间及其短暂,人要善用天主所赐予的有限时间,选择永生进入永恒(123536)。

③倘若我们不把握好,天主赐给我们的机会和时间,我们所面临的就是审判,丧失的越多审判就越重(2631819)。

 (82124)“……你们若不相信我就是那一位,你们必要死在你们的罪恶中……”

 这是耶稣和犹太人的对话之一。“死于罪恶”和“因罪恶而死亡”是不一样的。杀人犯被判死刑是法律上所定的,因罪而死。歹徒作乱,在受制止时中弹身亡,也是因罪而死。然而,死于罪恶则是为罪所困、所惑、所包围而看不到出路,因而迷失了方向,走入歧途之中而丧亡。

在同一段对话里,耶稣说了三遍“你们要死于罪恶中”,可见这是相当严重的问题,是耶稣特别在意的问题。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困于罪恶之中呢?事实上,只要我们不以耶稣基督为真理、为生命之光,我们便成为一个受困者。同样,谁若不以耶稣的准则为准则,生活不以他为中心,而以自己为中心,他就是受困于罪恶的人。

83159)亚巴郎和耶稣:本段经文是全部福音中,耶稣与犹人人辩沦最激烈的—段。犹太人自称是“自由的”,而耶稣却以他们为“罪恶的奴隶”:犹太人自夸是“亚巴郎的子孙”,而耶稣却]以他们为魔鬼的后裔:犹太人自认以天主为父,而耶稣却以魔鬼为他们的父;耶稣之所以如此反驳他们,是因为他们做了魔鬼的奴隶,而反叛耶稣,并图谋杀害他。所以,耶稣指责他们是魔鬼的后代、是撒谎者(44)。而犹太人则辱骂耶稣是外邦入(撒玛黎雅人),  是附魔者(48)。结果使听众大怒,并用石头砸死他,耶稣只好隐没了(59)。

然而,最费解的是这场激烈的争论对象,仅是相信耶稣的犹太人。在前面我们见到与耶稣辩论绵都有是犹太人,并且多数是圣殿的犹太人,但没有说他们是相信耶稣的。这群“相信耶稣的犹太人”,究竟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既相信耶稣又要迫害耶稣?

3740这里的“相信”可能是指那些相信耶稣是一位伟大的先知(740614),甚至是他们认为的默西亚(741),但不接受他是天主子,与天主同等的人。他们自称是耶稣的门徒,但实际上还是犹太人。这大概也是指在当时的若望团体中,所归化的犹太基督徒,他们好像是接受了信仰,但实际上:他们的信仰不够完善。

只有承认耶稣是天主子,才是完整地信仰(宗23841012812371631)。

3147):耶稣继续对犹太人说,他的话就是真理,而真理能使人获得自由。这一点好像击中了他们的要害,因为他们向来以亚巴郎的子孙自居;既然是亚巴郎的子孙,就是自由的人;并且他们以从未作过人的奴隶为而自豪;但是耶稣却向他们说,准犯罪就是罪恶的奴隶,犹太人自称是亚巴郎的子孙,但是不做亚巴郎的事,所作所为无非是罪恶,所以他们过的是奴隶的生活:只有天主的子女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31节:耶稣的真门徒:即相信耶稣又跟随他,效法他而又学习他的人(“门徒”在希腊文里就是指“学习的人”)。

3236)“……真理必会使你们获得自由……如果天主子使你们自由了,你们的确是自由的”。

 耶稣所论及的,“自由”的定义,激怒了犹太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作任何人的奴隶。法律也规定犹太人不管多穷都不能沦为奴隶:“若你身旁的兄弟穷了,卖身给你,你不可强迫他劳作如同奴隶一样”(肋2539)。但耶稣在此说的是另一种奴隶,即“凡是犯罪的,就是罪恶的奴隶”。

“凡是犯罪的……”。在此“犯”字,原文本来是“做”的意思,也就是说罪好像是一件具体的工作,一件具体的事情。我们往往有一种习惯,罪好像是一个一个可以记数的,所以一个人可以记录一天犯了多少个罪。但“罪”在《若望福音》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罪恶之根,即成为罪的最基本原因;另一层意思,也是最重要的是指一种态度,一种对事物的“基本抉择”。也就是指光明与黑暗的选择,即皈依天主或者拒绝天主的基本抉择。你选择光明便是选择了基督,但若你选择了黑暗便是选择了罪恶(12431330)。  “……的确,你们若不相信我就是那一位,你们必要死在你们的罪恶中”(24)。

“罪”这个字,希腊文的字面意义是指射击者没有击中目标,不中靶或错失。在希伯来文里也有“越轨”的意思。凡是拒绝接受耶稣为救主的人,都等于未能把握到人生的目标,没有走基督之路,这也正是罪恶的基本因素。罪的本质就使人与天主隔离,背叛天主,远离天主(创3810)。

83759此处讲出了耶稣指责他们不是亚巴郎的后裔,他们的父亲是魔鬼,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责他们谋害耶稣的行为,这是亚巴郎不会做的事(3940);另一个方面是指责他们恶劣的态度,以及他们爱好虚伪,这两者都是魔鬼的特征。他们容纳不下耶稣的话,拒绝耶稣就是拒绝天主,这是没有信仰的人。而亚巴郎是信仰之父,信德的模范。

4144耶稣责骂他们是从淫乱生的,他们的父亲乃是魔鬼。从淫乱而生,即他们对天主不忠,在旧约里最常见的描述之一,就是把以色列当作上主的新娘。因此以色列人背叛上主,去崇拜外邦的神时,就要被指责为行淫,是淫妇。当他们对上主不忠时,也就要被先知指责为由淫乱而生(欧24)。耶稣指责他们的父亲是魔鬼,这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责他们谋害耶稣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指责他们爱好虚伪,这两者都是魔鬼的特征。

52节,“犹太人”这个词,在《若望福音》中有特别的含义。若望多次把这名词神学化,用它来统称那些拒绝耶稣,不信他,并与他敌对的人。他们不认识也不爱天主,所以也不接受天主派遣来的耶稣。他们只顾寻求自己的光荣,而把天主的光荣置之度外(544)。他们对耶稣窃窃私议(641),迫害他(516),设法逮捕他(730),图谋杀害他(71),并严厉阻止别人跟随他(713922)等。然而,并非所有的犹太人都是这样心硬,他们中也有个别的好人,如尼苛德摩就是其中的一员(31075051)。

58节,是全部辩论最隆重的结论:“……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在亚巴郎出现以前,我就有。”这隆重的宣告,表示耶稣与天主同等,他的生命就是天主的生命,在他内没有时间,因为“耶稣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远常是一样”(希138)。

2、深 意

1)“如果天主子使你们自由了,你们的确是自由的”。怎样才能在基督内获得自由?可能难以具体的言语表达,但信仰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内心的真正平安和喜乐,与来自天主的无限生命力有关;当我们犯罪之后,这份喜乐和平安就自然消失了。

2)天主永远都为我们预备了自由。事实上,他给予我们理智、意志和情感,是希望我们能自由地运用,并决定如何生活。天主的意愿是:我们能运用我们的自由而皈依他,接受他赐予的生命。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转向他,反而滥用了天主给我们的自由,而离开了他;结果我们不但没有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反而成了罪恶的奴隶。

3)我们的天主是仁爱、慈祥和忠信的(咏100514589),为我们准备了最好的,每天都期待我们开放自己接近他。当我们远离他时,他更渴望接近我们,希望我们回到他的怀抱,并以宽恕我们而欢欣喜悦(路15132)。

3、反省与回应(8159

1)(8111)一群自命清高,自鸣得意的人,他们把一个他们认为是万恶不赦的妇人,带到众人面前,让她成为他们利用的工具;可是她也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创造的,他们不但不维护,而且践踏人的尊严。让别人成为自己成功的工具,这在今日社会里大有人在。许多人不就是踏在别人的肩上而上升吗,为高抬自己,而贬抑他人的人,处处可寻。升官发财的,多数不就是让别人成了自己的牺牲品;百万富翁,不就是把千万、亿万人口袋里的钱,转移到自己的腰包里吗?

2)妇人虽犯了罪,耶稣却怜悯她,并宽恕了她。也没有讥笑她,只顾宽恕她的重罪。你真的相信当你有一颗悔过的心,耶稣会赦免你的罪吗?包括最严重的罪?你生命中是否有一些不愿放下的罪行呢?你在这些方面的状况,与那犯奸淫的妇人,和在井边的妇人(若4)一样吗?就耶稣对这些妇女所做的回应向他祈祷,默想他对她们的仁慈、怜悯和爱。要相信他也爱你,并宽恕你以往的罪。也想想自己对宽恕的态度?以及我们宽恕和被宽恕的经验?这份经验为我们很重要,如果没有,我们就很可能是新兴的法利塞人。

3)人类从亚当、厄娃的时代就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我们以指责别人的过失,夸张别人的缺点,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转移视线以免别人注意到自己的过失。今天,福音中的这位妇女,就是这类事件的再一个牺牲品。在此,也许那个同她一起犯奸的人,就在人群中间,同样在大声渲染,因为这样做可以掩盖他的事实。

4)(若811)耶稣叫那妇人:“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试想自己不停地犯罪,要避免犯这些罪,为什么这么艰难呢?

当你告解时,你是否决心以后不再犯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远离这些罪呢?“平安去罢!你的罪赦了,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这正是我们告解完毕,基督借神父的口劝勉我们的话。

5)无论是个人、教会或团体,都不能依赖于过去的成就,而生活。犹太人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他们只以自己是亚巴郎的后代,而自豪,却忘了应该行亚巴郎所行的事(39)。所以,我们虽然领了洗成为基督徒,但更应该不断地革新自己的生活,更新我们的生命,按照天主给我们要求的去生活。学习基督遵照他的旨意,去行事为人,这才真正是耶稣的门徒,名副其实的基督徒。

6)(83159)耶稣的信息非常清晰,相信他是天主子的必得生命,不信者陷入灭亡。我们可能会轻视那些拒绝相信耶稣的犹太人,其实我们更应从他们的不信中,反省自己。我们信仰基督又有多深?真的认识和了解他吗?或者有与他交往的经验吗?我们的信仰是教理性的接受,或是责任上或者机械式的接受?当我们诵经时是公式化的背诵?或是真正表达对基督的爱和信赖的祈祷?真的是让圣神在我们内工作?并且在生活中活出了自己的信仰吗?

第十五讲:治好胎生的瞎子——耶稣是光(9:1—41)

一个生来就瞎的人复明,见到了世界的光,这是耶稣引他由盲目的黑暗进入信仰的光明。

一、内容分析

这部分的主题,仍是延续前面“基督是世界之光”,背景仍是帐棚节。耶稣在(若95)也重复了,他在(若812)的话:“我是世界的光”。就这样将这个段落,与之前的帐棚节和光的意像,以及这个庆节在梅瑟时代的背景联系在一起。同时又提醒我们,帐棚节和旧约的启示,都要在耶稣基督内完成,现在耶稣就要把它化为具体的行动。他不单单说自己是光,而是真正把光明赐给瞎子,借此指向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圣洗圣事光照人灵。这也正好应验了依撒意亚先知所预言的:“……我必提携你,保护你,立你作人民的盟约,万民的光明为开启盲人的眼目……”(依4267)。

这瞎子因着他对耶稣的信仰,便由黑暗进入信仰的光明中。若望以生来就眼瞎的人,给了我们一个信仰基督的实际门路。这人并不是立即获得了圆满的信仰,他的信仰是循序渐进的。起初他只认识“那名叫耶稣的人”(11):当耶稣治好他以后,他便进一步认识到耶稣是“一位先知”(17);最后当犹太人要把他驱逐会堂时,他竟公开大胆地承认,耶稣是由天主来的(33)。当他与耶稣相遇而面对耶稣的时候,他就俯伏在耶稣足前,朝拜他并明认说:“主,我信”(38)。“这瞎子对耶稣基督的认识过程,以及他为耶稣所做的公开见证,也正是每一个基督徒应该做到的,他是所有基督徒的模范。

二、经文背景

这段经文的内容,很可能是在若望信仰团体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反映了初期教会中,犹太人反基督徒的状况。在前面我们已经遇到了这种迹象(83158),在个胎生的瞎子就是代表若望团体。一世纪末二世纪初,犹太人迫害基督徒逐渐深化,许多基督徒被他们赶出会堂。在当时,本来罗马政府给了犹太人许多特权,但是这些特权只能在会堂和犹太人中使用。特权之一,就是不必参加对罗马皇帝的宗教仪式。但这些基督徒一旦被犹太人赶出会堂,就会被罗马人视为犹太团体以外的成员,而丧失豁免的特权。因而必须参加对皇帝的崇拜仪式,否则就要因抗命而被处决。在一至二世纪,许多基督徒之所以被罗马帝国以极刑处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失去了犹太人的保护。在这里瞎子受法利塞人的迫害,被他们驱逐会堂,也正是初期基督徒在犹太当局人手中所受的遭遇,仿佛他们被犹太团体所抛弃(162)。

三、经文释义

915耶稣显这个神迹的目的有二:一是为证明他所行的一切,都是天父的工程;另一方面,是为证明他在不久之前所说过的话,他是世界的真光。人类因着原罪的侵害,生来就像这个瞎子,若想看见,就必须寻找永生的真光。这永生的真光,就是借着对耶稣基督的信仰,经过洗礼而获得的信德真光。

这瞎子为何生来就瞎?这是门徒问耶稣的问题。犹太人的传统是把犯罪和痛苦联系在一起,当作因果关系。他们总认为一个人受苦,必然是他犯罪的结果(则184),然而这是一个胎生的瞎子,那究竟是谁的罪过,带给他的痛苦呢?

对于这个问题犹太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部分犹太神学家,相信一个人在母胎就有可能犯罪(咏517)。他们为了找到圣经根据,便把(创47)“罪就伏在你门前”,改为“罪在母亲的腹外等候”。所以,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罪的感染。

第二、一个人生来就残废,必是他父母犯罪的结果。因为旧约,早就有子女承袭父母的罪的思想(出205347;民1418;依6567)。

3节:在此耶稣不打算把犯罪和受苦连在一起,也无意解释罪与受苦之间的关系。耶稣的答案是:

第一、耶稣要在他身上彰显天主的工作(神迹)。

第二、人受苦可以显出上主的作为,人在痛苦中天主施恩于他。他仰赖天主的能力,战胜痛苦走出困境。这样天主的作为,就在他身上彰显出来。

5节:启示了神迹所要象征的真理,在这里耶稣再一次自我启示,他是世界的光。

9612耶稣的行动,与马尔谷在(733)和(823)的记载相似,但地点不同。若望是记载的耶路撒冷,而马尔谷所记载的是贝特赛达,并且若望记载的也更加详细。

耶稣为什么要使用唾沫来医治瞎子,我们不得而知,但很可能是顺应当时的习俗。’‘这个瞎子痊愈后,许多人不相信他,就是他们常常见到的那个讨饭的人。但被治好的瞎子,却一口咬定是耶稣所行的神迹。

7节:胎生的瞎子听了耶稣的话,在史罗亚水池洗涤之后,便看见了。“史罗亚”,解说“被派遣者”,原文也就是“打发”,或“遣送”之意。它是耶路撒冷的一个水池,这水池的水是来自基红泉,由基红泉经约一里长的隧道而注入该水池。

11节:瞎子“去了,洗了,就看见了”:这句子结构是标准的描写神迹的说法,它简单明了地表达了,这事情是出自超然的现象。

91334犹太人再次指责耶稣违犯了安息日:在《若望福音》中,记载耶稣违犯安息日也只有两处,一是这里,一是治好无助的瘫子(5113)。但这两处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安息日治好无助的瘫子,那是耶稣要借着他所行的神迹宣布:安息日是释放的日子,是上主赐人自由的一天。在这一天,上主把他的子民从奴役中解救出来了(肋233;出1622);同样在这一天,耶稣也要解除世人对救恩的渴望,并使人摆脱罪恶获得真正自由。此处耶稣在安息日治好胎生的瞎子,也正是要告诉人,安息日是上主光明的日子,这一天,上主要把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引向光明(3941)。安息日又是新约主日的预像,因此耶稣也在宣布,他要代替安息日,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新的自由。

1317节:瞎子获治愈后,“他们中间便发生了纷争”(若916)。深信自己在天主眼中是义人的法利塞人,坚持说耶稣是个罪人,他们给耶稣定罪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在安息日治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竟看不到安息日的真正意义。正如耶稣上次在安日行神迹,而被他们批评时曾说过的:“我父到现在一直工作,我也应该工作”。(若517)圣父是在创造宇宙后,于安息日停止工作(创23),但我们的罪,造成了一种道德上的反创造,于是圣父通过历史,一直进行救赎工作,这项工程在耶稣的身上出现,以及他带来新创造的“安息”,达到高峰(希56)。可惜法利塞人蒙蔽了双眼,看不见这个神迹的真义。

1823节:法利塞人对瞎子直截了当的答复很不满意,他们想从根本否认,这人是天生的瞎子,或者不全瞎,以否定神迹的事实,所以便去查问他的父母。但万万没想到是,瞎子的父母也不站在他们一面,竟一问三不知。甚至叫他们去问自己那个好了的儿子,因为他已是成年人了,可以负法律的责任了。

2434节:法利塞人在未获得瞎子父母的合作之后,便再去追问瞎子,目的是要瞎子公开声明,耶稣是个罪人,因为他不守安息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瞎子运用常理,以事实为据,但反对耶稣的法利塞人,却多次拒绝这个事实。瞎子以常理指出:“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曾是个瞎子,现在我却看见了”。这想法,正相反法利塞人,所坚持耶稣是个罪人的理论。面对这众目昭彰的答复,法利塞人丑态百出,他们不断地借提问来逃避光明,也不想知道真相,最后恼羞成怒地把瞎子逐出了会堂。

93541这段经文带给了我们两项重要的信息:

①这人被犹太人赶出会堂,而会堂的主耶稣,却找到了他。

②耶稣向他启示自己是“人子”。这一方面表示,天主爱那些忠信于他的人;另一方面也表示耶稣召选了他。并启示给他更大的事情,要他为基督做见证(14751)。

3941:此处经文,是对191131921的经文,一个最好的注解。

 39节耶稣强调,这“光”的审判作用。“我是为了判别,才到这世界上来,叫那些看不见的看得见,叫那些看得见的反而成为瞎子”。

 四、神学深意

 1、不分古今中外,一般人都认为,灾患或疾病是先前的罪招致而来的。犹太人也习惯,常把犯罪和受苦连在一起,当作因果关系。他们总认为一个人受苦,必然是他犯罪的结果(则184)。或者一个人生来就残废,必是他父母犯罪的结果(出205)。而耶稣拒绝把瞎眼归属于罪的结果,他不愿意犹太人常相信,这种先天性的缺陷常是罪恶的惩罚。耶稣为了使这个神迹的真意不致丧失,便宣布了他是世界的真光,这真光能治愈瞎子。这里我们值得注意,经文特别强调,这是一个天生的瞎子。然而,一个瞎眼的人,因着耶稣见到了光明。而法利塞人本来能够看见,但因着耶稣而导致失明,两者之间有一个强烈的讽刺性对比。    

2、耶稣在治愈那生来就是瞎子的时候,门徒问他:“辣彼,谁犯了罪?是他,还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来瞎眼呢?”耶稣答复说:“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若913)借着使瞎子见到光明,耶稣在这残缺者身上彰显了“天主的工作”,也使那些获悉此神迹的人得到益处,瞎子这神迹性的痊愈也成为他相信基督的标记,获得光明的瞎子在宣认了自己信仰的同时,也彰显了“天主的工作”。

 3、耶稣在世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我们都含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这里耶稣说:“趁着白天,我们应做派遣我来者的工作;黑夜来到,就没有人能工作了”。这在教训我们,趁着现在所有的时光,所接受的恩惠,应努力工作,承行天主旨意,完成自己的使命。善用天主赐予我们的恩宠,善用我们有限的时间,多做有益于人灵的善事。以免时刻来临,我们什么也不能做了。

 4、“史罗亚”,解说“被派遣者”,胎生的瞎子在史罗亚水池洗涤,是受基督的派遣,他洗过之后就看见了。这象征基督徒的洗礼,因着洗礼,基督徒由黑暗进入光明;因着洗礼,每一个基督徒也都接受了基督的派遣。

 5、瞎子“去了,洗了,就看见了”。为准备成年人受洗,耶稣治好瞎子的这段经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梵二以后的弥撒礼仪,在甲年四旬期第四主日(慕道考核礼)选读这段福音,正说明了圣洗圣事的奥迹:“我信了,去了,洗了,就看见了!”这取自福音的四个动词,不只是概括了耶稣治好瞎子的经过,更是表明了人走向信仰的过程”。

 6、耶稣治好胎生的瞎子赐给他真光,同样我们在领洗的时候,也是基督治愈了我们,使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因此我们身上要常常放射基督的光芒,我们的生活也不应该是在黑暗中,而应成为光明之子(1236;弗589)。

五、反省与回应

1、视力正常的人比失明的人,更难明白他们真正置身的困境。失明的人尚有身体的缺陷,提醒他的处境。视力正常的人,觉得要看到基督的光,正如他白天时视物一样容易。所以,我们要靠祈祷,才能明白天主在我们身上的工作。不论是谁,都需要获得罪过的赦免,脱离恐惧的自由,并能在天主的光照中获得喜乐。在天主的注视下,我们相信,我们已成为他的子女。让我们在十字架前跪下祈祷:“耶稣,我爱你,因为你的十字架已救赎了世界,请赐我复明!”天主会垂允我们的祈祷,打开我们的眼睛。这是我们慈父的许诺(若15161623)。

2、这故事能使我们发人深省。我们是瞎子吗?若我们真的承认自己是瞎子,便有机会复明;但若自以为是,便没有机会复明了。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天主前都是盲人,我们的心目都被罪恶所蒙蔽,心中也都有许多暗角;有我们看见的,也有我们故意不去看的:还有我们没有能力看到的。今天,就让我们恳求上主,开启我们的神目,去看他要我们看到的事物。

3、察看我生命中,曾感到“盲目”的经验,或经验过不被接纳,受人冷落,和不受欢迎的痛苦;或者是否在我生命中有妨碍我,生活在“光明”中的因素。也许是过去某个不愉快的经验,一个破碎的关系,或是罪恶感,或遭受他人的排斥等。让我们把这一切都交给天主,祈求他的治愈。福音中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如今我如何能看到基督之光照耀着这个世界?

第十六讲:耶稣是善牧(若10:1—42)

 若望现在带我们到一个新庆节——重建节(希伯来文Hanukkah,意为:祝圣圣殿节),和对旧约的一套新演绎,把过去九章的要点展示出来。在善牧的讲道中,又让我们见到耶稣是新梅瑟,还可见到另一人物,即以色列历史中一位很能干的牧人达味。

一、内容分析

10章的经文与9章紧紧相连(935),是在同一个背景下发生的,其对象仍是犹太人。这善牧的比喻,其背景是厄则克耳34章,和匝加利亚先知书11417的内容。在先知书中上主责斥以色列的长老,他们对百姓不负责任,只图己利。责斥他们“吃羊奶,穿羊毛……却不牧放羊群”(则343)。因此上主要亲自牧放他的子民(则341516),要打发他的“仆人达味”,来牧放他的百姓(则3423;撒上173435)。此处耶稣所责斥的人,就是那些把瞎子驱逐出会堂的法利塞人(9243440)。耶稣就是那仆人达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天主借厄则克耳先知,所做的种种诺言都一一实现。在这一段经文中,作者以“善牧”,表达了牧人与羊之间的忠信关系。

 二、经文释义

10121)耶稣是善牧:在人的生命中,有些是不可或缺的,如:空气、水÷粮食……,其中首推就是“爱”。耶稣自喻为“善牧”,且以实际行动,展示他对人类的大爱。他声称“我是善牧:善牧为羊舍掉自己的性命”。并且他来的目的,“却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若我们感受到牧者的爱,认识他就是我们的善牧,也就会乐意追随他,并因此而得到生命。

110)耶稣是羊栈的门:耶稣不仅是善牧,同时自比为羊栈的门,他曾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他是我们进入天父羊栈的惟一中介,除非经由他的圣死与复活的奥迹,谁也不能进入基督的羊栈——教会。

耶稣是门,因为他是接近羊的正路,他是唯一真实照管羊群的门路(希1020),他本身就是道路、真理与生命(146);借着他我们要踏上正义的坦途,得到安慰和舒畅(咏2316),也除非经过他,否则人不能到天主那里去。

10节,耶稣希望我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作为基督徒,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将天主的生命,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耶稣的善牧比喻,和对此比喻的解释,已给我们清晰的指引,如何去经验基督的生命。

1118)“我是善牧:善牧为羊舍掉自己的性命……”

 善牧就是一个“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善”字,在原文中有多种解释:即“好”、“美”、“模范”、“尊贵”等意思。在此表示耶稣是十全十美的牧者,也是人们应效法的模范。  “贼”和“强盗”,是迫害者的代表,也是指耶稣来临之前就已存在的恶势力。“佣工”,是“模范牧者”的反面例子。

这一段经文分两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以“我是”(11131418)开始。

1213)佣工与善牧的区别:第一、他们不是牧人;第二、他们是佣工,羊也不是他自己的,所以他们只“吃羊奶,穿羊毛……却不牧放羊群’’(则343;匝111416);第三、由于是佣工,所以对羊漠不关心,也不愿尽力保护羊群。

1418节:旧约中的好牧人都是基督善牧的预像;旧约中雅各伯家(创4632)、梅瑟、达味、亚毛斯先知等,在蒙召之前,都是牧羊的人(出31:撒下78;亚11714)。这些人也都是耶稣的预像。亚毛斯、达味他们在牧放羊群的时候,都曾与狮子搏斗过(亚312;撒上173436),所以这些人都是好牧人。但耶稣要做比他们更英勇的事,他要为羊舍弃性命,要用他的生命赎回迷失的羊(111517;则341516)。

在和“佣工”对比之下,“好牧人”对羊的态度,也就是主耶稣对世人的态度,其中包括三个方面:

①“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

②“我还有别的羊,还不属于这一栈,我也该把他们引来……这样,将只一个羊群,一个牧人”;

③“我并且为羊舍掉我的性命”,“我舍掉我的性命,为再取回它来”。

18节,表达出一个典型的“上主仆人”(依53312)。“再取回性命”一句,暗示了耶稣的复活。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主题:①善牧与羊的关系。此处耶稣用“认识”一词,表达了父与子,以及子与信徒之间的关系及共融。②所有的羊群,都要成为一牧一栈(172123)。父派遣子到世界上来,就是为使人类与他合一。③牧者要为羊舍弃性命。模范牧人为羊舍弃性命,是爱的最佳证明(1513)。

102242)“那时,在耶路撒冷举行重建节……”

 “重建节”,正确的说法应是“重新祝圣圣殿节”。此节源于玛加伯时代(主前170164年)。当时叙利亚的安提约古四世厄丕法乃发动战争,两次攻打埃及失败之后(达112931),由于金钱严重短缺,不能再次进攻埃及,于是想到耶烙撒冷圣殿的金库。就在主前167年冬天,侵入耶路撒冷圣殿,并将圣殿抢劫一空。他们把圣殿改为妓院,又将外教所敬奉的邪神奥林比克则乌斯(Zeus Olympicos守护神),置于全燔祭的最高祭台上,因此亵渎了圣殿(加上1162354;加下612)。那时,犹太玛加伯兄弟号召犹太人英勇反抗,于主前164年终于获胜(加上215342436),就在当年基色娄(Chislew)月25日,重新祝圣了被亵渎的圣殿(加上45253)。因此,每年的基色娄(Chislew)月25日,犹太人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庆祝仪式也是一连八天。庆期中圣殿内到处灯火辉煌,每个犹太家庭的灯也要大放光明,因此这节日也叫“光明节”。

在这庆节的背景下,耶稣引用圣咏上的话(826),再次宣布是天主子,他与父原是一体,他要赐予人永生,使凡信他的人不致丧亡,反而获得永生。但犹太人不但不接受,反而要将他置于死地。

2239)耶稣名号的启示: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地点是圣殿,时间是“重建节”。耶稣公开宣布他是天主子,并声明自己与父是同体(38)。在这一段中,目U1稣指出犹太人为何不信从他的理由(2627),并启示我们的信德是来自天主的恩赐。

2629)“……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随我……”

 “羊”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酌基督徒,也是指真心实意寻求真理的人。他们一看见耶稣的工程,听到他的声音便会跟随,就如良善的小羊一听见牧人的声音,就跟随牧人行走一样。

对羊群来说它们跟随牧人,团为它们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是来自牧放它们的人。羊群是不会跟随陌生人的,反而会避开他,因为它们不认识他的声音。所以,  羊群乐意跟随它们的牧人,而逃避陌生人。

30节“我与父原是一体”

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声明,表明耶稣和父有一样的权能及本性本体。这里可以想像一下,听了耶稣的声明人们有什么反应。有些人因耶稣把自己与天主同等,就想用石头砸死耶稣(肋2423)。另有一些人因耶稣的话而感到震惊,因而要重新衡量他的言行。

 (4042)公开传教的结论:在此作者以很简单的语言,给耶稣的传教生活作了结论(42)。在这之后作者要开始一个新的主题,即“生命”的主题,逐渐推向耶稣生命的最高峰“光荣”的时刻。

三、神学深意

1、在这里耶稣告诉我们,唯有他是使人进入天国的门户,使人获得永生的道路,除非经过他谁也不能到天主那里去。我们都是迷失的羊,需要耶稣引导和牧放。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是耶稣基督以高价换来的(格前62023;玛2028;弟前26),他为我们舍弃了性命,把我们从罪恶的死亡中拯救出来,而重归于天主。

2、从关于善牧的福音里,我们看到耶稣带给我们生命,就像一个好牧人,保护自己羊群的生命一样。羊群的生命完全把握在牧羊人的手中,它们是那么软弱,如果遇到豺狼虎豹,它们只能等死。因此,若没有牧羊人的保护和照顾,它们难保性命。属于耶稣的羊栈,指的就是能获得生命。耶稣说:“我是羊的门”,意思是说:“我是通往生命的道路”。

3、福音中所说的羊就是我们基督徒,耶稣是带领我们的善牧。他派遣他所召叫的宗徒管理教会,照顾羊群,教宗、主教、神父、修女等,应是这世界上的善牧。耶稣认识他的每一只羊,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耶稣说:“羊听我的声音”,这句话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其实,我们在祈祷和读经时,或是默想时,都会听到主耶稣的声音。有时我们太忙于世俗生活,而忽略甚至没有听到他的声音。因此,我们需求善牧耶稣让我们多听到他的声音,且更多地回应他的召叫。

四、反省与回应

1、世界上有无数的门,也有无以计数的十字路口,但唯有基督是真正导入幸福之门,和通往永生之路。跟随善牧也是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需要不断分辨,如同基督在世时所做的抉择。这抉择虽然旁人不了解,也可能带来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但我们既因基督的名受洗,就该时常悔改,领受圣神的恩惠,重新进入正门,迈向新生命。然而,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并非孤军奋斗,而是一群信友,同属一个羊栈,与团体——教会,一起日新又新。

2、当你想到“牧羊人”时,心里想到的是什么?也许是广阔草原上的一角。牧羊人的生活,一般都是辛苦而孤寂的,他们经常必须在野外牧放他们的羊群,很少有机会与人接触。当你想到羊的时候,或许你想到的是一个服服帖帖,温柔顺从的宠物;事实上,羊是很难与人亲近的动物,更别说把它亲热地抱在怀里了。羊最怕陌生人,很容易受到惊吓。不但如此,羊也长得难看,气味难闻,而且笨拙。所以,一群羊,一个善牧,为它们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羊的生命,就掌握在牧羊人的手中。然而,也许这个比喻我们听过太多次了,但现在让我们用心来想想,有谁把一只羊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呢?可以想到的是,这里所说的羊,指的是我自己。我就是耶稣愿意舍身的“那只独特的羊”,或者是他背在肩上的那只迷失的羊(路1537),他确实是我的好牧人。

3、善牧与佣工之所以大不相同,原因在于前者为人无己,而后者则为己无人。如果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工作只为自己赚钱,以得满足感、成就感,或别人的赞美和尊重等。终有一天我们一旦感到钱少,工作单调乏味,看不出成效和利益,没人夸赞,甚或受人轻蔑等,我们必想离开。若是这样,你的工作有何价值而言,为教会、为社会又有什么贡献,甚至不如佣工。相反,生活和工作若以别人为中心,做任何事必看,如何对人有益,只要为群体有贡献必全力以赴。报酬、苦乐、有没有利,是否受人重视等,全不在考虑之列。即使想换工作,也是为了更大的发挥和更大的贡献,而非地位、薪水的原因,这才是善牧善表的生活,也才活出真正人的价值。

4、犹太人听了耶稣的话,要用石头砸死他。虽然我们不明白犹太人为什么会拒绝耶稣,但是我们不可忘记在每个人的内心,包括我们自己,都可能会反对耶稣。犹太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也听过他的教导和比喻,但是当他们要面对自己的罪恶,而悔改的时候,就无法接受耶稣了。所以,若人的内心没有转化;如果没有真正的皈依,无论我们看到多少神迹,朝圣过多少地方,它们仍不足以说服我们。

第十七节  耶稣是世界的生命与复活(1112章)

 1112两章是标记书的结尾,以复活拉匝禄为中心,把“生命”的主题推向高峰(112526),同时也引出了后半部分的主题——光荣(举扬12233532)。有些学者主张,这两章并非福音原始资料,而是后来编者把它安排在此,使复活拉匝禄成为七个神迹的高峰。他们的根据是在这段记述中,“犹太人”一词的用法,和福音的其它部分不同。在福音的其它部分里,犹太人常指与耶稣为敌的人。但在这两章里,犹太人也指信仰耶稣的人(1145461211)。

第十七讲:拉匝禄的复活——耶稣是生命(11:1—57)

复活拉匝禄是《若望福音》里最戏剧性的段落,因着这个事件,耶稣的公开传教生活将面临一个新的危机。因为时时想迫害他的耶路撒冷的宗教领他,决定要置他于死地。若望记载复活拉匝禄这个神迹的用意,和这个神迹的本身,可算是耶稣公开传教,讲道救人的最高峰,表现出耶稣是生命、是复活、是死亡的胜利者。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耶稣向玛尔大所保证的:“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凡活着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若112526)这是把“生命”的主题带到了顶峰。

在这之前,耶稣已借治愈瞎子,显示自己是世界之光。现在他要借复活拉匝禄,更深地说明他就是生命。很明显,若望所记载拉匝禄的复活神迹,含有救赎意识的重要指针。因为自此时起,公议会决定要杀害耶稣(若1153),这将成为救赎“民族”的死亡。然而,耶稣早已说过借着死亡而战胜死亡,这在复活拉匝禄的事件里,更发展到了顶峰。

一、内容分析

《若望福音》中记载耶稣所显的七个神迹,其中有三个都是在加里肋亚,但三个神迹每个都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加纳婚宴上,耶稣显示了他的光荣,并向人类启示了他是“生命之水”,这水就是天主赐予人类的救恩(211)。治好王臣的儿子,是耶稣启示他是生命的主宰,他要改变我们的生命,并赐给我们新的生命。如果病和死亡,都是象征犹太人所犯的罪,那么,耶稣显神迹就是要以此来象征,他来是为人类带来救恩,从罪恶中把人拯救出来,这也正是他所要完成的工作(517)。拉匝禄的复活,在耶稣公开生活里所显的神迹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神迹。他不但是耶稣宣讲的一个具体实践,而且也是他复活的宣告。圣史撰写这一神迹,是为证明耶稣在前几章教训的真理,即耶稣战胜了死亡,给人类带来永恒生命的有力证据。耶稣行此神迹,是要借着它彰显天主的光荣,同时自己也因此而受到光荣(4),并显示他“就是复活,就是生命”(25)。

二、经文释义

11145)拉匝禄的复活

116):耶稣来到伯达尼,玛利亚、玛尔大她们知道,不管拉匝禄的病是多么严重,耶稣都会治好他。于是便来到耶稣那里,告诉他她们的兄弟拉匝禄病了。可是耶稣却说:“这病不至于死,只是为彰显天主的光荣”。耶稣说这话,也就是告诉他的门徒,拉匝禄的病(死),就是象征他自己的苦难和死亡(光荣),耶稣好像有意让拉匝禄死后,再去复活他:也就是有意让门徒知道他必须死,然而死后第三天他要复活。门徒们没有完全明白耶稣的话,但他们知道,这次去耶路撒冷的确是很危险的(8)。在若望福音中,虽然没有记载耶稣三次预告他的死亡,但在这些很具体的行动中,也显示出,他决定走向死亡。因此,当耶稣宣布他要去犹大,而门徒都很惊讶,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次去犹大无非就是走向死亡,其实他们不知道耶稣这次去耶路撒冷,就是要为人类舍弃自己的性命。

9节的经文告诉了我们:①我们每天都要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②我们每天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好我们的一切。③我们必须要善用我们每天的时间。

11节“我们的朋友拉匝禄睡着了,我要去叫醒他”。

拉匝禄是代表每个基督徒,因为每个基督徒都是耶稣所爱的人。在此耶稣甘愿去死,是为将生命赐给他心爱的人拉匝禄,也就是象征他要为人类舍弃他的性命,并把永生赐给他所爱的人类(1513)。

1745节:圣史两次强调拉匝禄已经死了“四天”,因为按照犹太人的观点,人死后三天之内,灵魂还可以回到坟墓,第四天才进入真正的死亡。这表示拉匝禄真正死了,在人为的情况下,他绝对不可以再复生。

“拉匝禄”,意为“上主是我的助佑”。拉匝禄的坟墓在圣地,至今依然保存,根据有关资料,此坟墓是在岩石之间像一间地下室,深有十多级台阶,墓口则以大石封闭,这是当时有钱人家的墓地。

24节:“我知道在末日复活时,他必要复活”。

玛尔大的信仰,在她那个时代,可以代表热诚的犹太人的典型信仰,特别是法利塞人他们信仰复活(达122)。对这传授的信仰,耶稣进一步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凡活着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是表明为基督徒而言,复活不是时代终结时,要发生的一种与个人无关的普遍事实,而是每个基督徒与耶稣本人的圆满结合,这结合从洗礼就已开始。为信仰的人,个人的死亡,就是身心灵进入圆满的天主性的生活,并分享他永恒的生命。

25:是耶稣再一次隆重声明:他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他的将永远不死。在若望的神学里,黑暗象征罪恶与死亡,生命象征光明与真理。在此耶稣肯定了自然的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局,但为不信的人,死亡才是永远的死亡。

3338节:圣史记载耶稣因悲伤而流泪了。这记载显示耶稣有悲伤也有愤怒,他愤怒,是因为他看到那么多不信的人,他们对永生漠不关心,而心烦意乱;他悲伤,是因为他体验到人类面对死亡的无奈。如果对永生缺乏信德,所遭受的暂时的死亡,实际上是象征永远的死亡。因此,耶稣流泪悲伤。所以他的哭泣,与暂时的死亡无关,也并非因为他所爱的拉匝禄死了,他悲伤的是,这暂时的死亡所象征的永远的死亡和黑暗,这才是他哭泣的真正原因。

33节,按照犹太人的习俗,哭亡人对亡者不但是一种怀念,而且也是一种尊敬。所以在犹太人的丧礼中,他们习惯为死者高唱哀歌,由亡者的住所直到坟墓,一路上都要不停唱哀歌。并且犹太人的习俗,在人死后一周内,亡者的至亲特别是妇女,一有时间都要到亡者的坟地去哭。耶稣看到玛利亚和所有安慰她的人都哭了,面临这悲伤的场面,他自己也伤心流泪了(3538)。其实他面对的不仅是这悲伤的场面,而是这个世界。他看到这世界的哀伤和黑暗,尤其是人类因对耶稣的无信,而遭到不可避免的死亡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