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0混凝土强度回弹系数:没有学位的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0:44:10
1923年,傅斯年转入柏林大学,选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新兴的比较语言学。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他们说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学问颇有定力。

    尽管如此,无论傅斯年还是陈寅恪,都没有获得任何学位。陈寅恪的侄儿陈封雄说:“寅恪叔被人们尊为‘教授之教授’,而他本人终其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他在国内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1909年)复旦公学还不能算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他还说,抗日战争后期,他曾经问自己的叔叔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 ”陈先生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陈寅恪还说,他自己20岁到了德国后,就立志要尽量多学几种语言文字。为此,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知识找资料方面。对于能不能获得学位,并没有放在心上。据说这种情况在德国大学里面非常普遍,大家认为,“只要能得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

    这种观念在那个时代比较流行。例如中华民国成立后,尚在美国留学的顾维钧被聘为总统秘书。当时他还没有拿到学位,如果立刻回国,就会受到影响。他向导师请教,导师说:你都可以当总统秘书了,还要什么学位?又如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也是还没有毕业,就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于是他的博士学位迟拿了10年左右。 (摘自 《中国新闻周刊》第17期作者智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