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围岩等级划分依据:读者的养生谈让张同泰名老中医直竖大拇指·每日商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08:13
读者的养生谈让张同泰名老中医直竖大拇指 2010-12-30   汤金土   王会仍   吴康健

  首届“晒晒我的养生经”终极大奖即将揭晓

  商报记者 李思婧 摄影 杜国平

  

  12月初,本报联合张同泰启动首届“晒晒我的养生经”征文活动,半个多月时间,收到了来自天南地北上千封养生经验之谈。

  人们对养生之道的渴求,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想,各种养生之谈更是让张同泰的名老中医直竖大拇指。

  今天,我们从中挑选几篇刊登,并由张同泰的名老中医略作点评,与读者共享养生之道。

  进补不在于补品的贵重,

  在于持之以恒的健康生活方式

  读者:蒋红芳

  我出生于1962年,自从1990年生下女儿后开始服用阿胶,每年冬至开始,每天早晚服用三块阿胶膏,至来年的立春前吃完。至今已经坚持服用了20年。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比较注重养生保健,从来不吃任何高级补品,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荤菜,不吃腌制食品,不熬夜。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外,我还必须吃三种食物:一个苹果,一袋牛奶,8颗红枣,一年365天,从不间断。

  我今年48岁,身高160厘米,体重104斤,一直保持着20年前的身材,没有任何妇科疾病,认识我的人都说:我哪里看得出像个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人啊,在单位里也被同事笑称为“健康大使”、“养生专家”,呵呵。

  

  专家点评:

  王会仍:任何一种科学养生保健方法都必须持之以恒方能见效。进补应辩证施补,并非越贵越好。应多提倡老百姓吃得起的食补和药补。

  汤金土:走路(以走快步为主),是目前老百姓健身的主要方法,确有效果,对于三高人群尤为适宜,提倡推广。

  养生离不开好心态

  读者:钟光宏

  我自幼身体极差,是一个有名的“药罐子”,50岁就病退了。

  退休后想锻炼一下身体,哪知爬爬山得了骨关节炎,骑自行车沿西湖边玩玩又头一晕从车上摔了下来,去医院一测血压,竟是140/120,赶紧打个出租车回家。

  从此,我整个人变得傻乎乎的,觉得做人太没有意思了。因为我是个唱歌跳舞不会的,麻将老K不来的,养花花儿不开的,养鱼鱼儿不活的一个“呆子”。

  还好,我喜欢看书看报,有一次在报上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我想:呆着也是呆着,倒不如去做志愿者,做点好事交几个朋友,也算为社会再做点贡献,也使自己充实一点。于是,我报名成为了西博会志愿者,后来又于2003年正式注册成为了一名假日旅游志愿者,成为了西湖志愿者总队的一名成员。我们在每个双休日和三个“黄金周”时期在各个景点为中外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宣传杭州介绍西湖,这个味道真是好极了。更奇怪的是:几年志愿服务下来,我感到身体也渐渐康复。原来血压140/120,需服用四粒药,现在只用一粒药就能维持在120/80左右,原来双脚走路不畅,现在步行两个小时都不成问题。我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志愿服务给我带来的好处,归结于心态好。

  说来也不相信,我这样一个病怏怏的老头,经过近十年的志愿者生活,居然在2007年被媒体誉称为“快乐的健康老人”,2009年又被评为浙江省的“快乐老宝贝”,同时又被西湖区委,区政府授予“最美丽人物”的光荣称号,成为了杭州市的功勋志愿者。

  所以我觉得养生,食补、药补、神补三者缺一不可,而好心态对于养生真的是太重要了。

  

  专家点评:

  汤金土:对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好心情。情志因素的确会影响任何疾病的治疗效果。

  王会仍:中医强调养生重在养神。

  药补≠食补

  读者:盛言

  我今年65岁,退休前是“厨房师傅”,从19岁学徒做起,跑遍杭州各家菜馆,整整干了41年。正因为整天和“吃”打交道,所以我也特别相信一个“吃”字。每逢有人和我说起“养生之道”,我动辄一句话:“青石板上掼乌龟,吃得好身体好,药补不如食补。”

  相信“吃”的我,每天都是“大碗酒大块肉”的,还因为自己是厨房掌勺的大师傅,每到晚上就来一顿“开心灶”,什么“炒鳝丝、炒腰花、白切羊肉、红烧牛肉”的,还乐呵呵地说“大吃大补,营养丰富”。这几十年吃下来,认定“食补”的我补出了一大堆毛病:脂肪肝、胆囊炎、慢性胃窦黏膜炎……

  老中医的一番话让我如梦初醒:“药补和食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无论是药补还是食补,都必须讲究一个度,都要科学地对待,合理地调节。你认为药补不如食补,用食补来代替药补,甚至认为只要食补根本不需药补,显然是一种偏见。你现在因为食补而补出了毛病,那么不但在食补上要拨乱反正,而且要用一定的药补来补救。”

  自此之后(57岁开始),我在食补上注重调节搭配,再也不大鱼大肉,猛吃猛喝,还格外注重药物上的治疗和冬令进补。因为退休工资有限,每年12月份光景就到家附近的张同泰买上一支七八百元的野山参,按照医嘱炖服,至今已连续服用了9年。现在的我,除了胆囊炎还没完全消失外,其余无啥大碍,每天晨练,一口气能爬上保俶山。

  所以,我觉得,食补也好,药补也好,一定要辩证地对待。过度地食补,会让你后悔得“吐都吐不出来”;不加选择、毫无节制地药补也会适得其反。

  

  专家点评:

  汤金土:药补和食补应以食补为主,可以适当配合药补。

  王会仍:“寓补于食”、“药补不如食补”这是历代中医所提倡的养生保健方法。无论食补还是药补均要讲究科学,要有个度。

  

  

  

  只吃适合自己的补品

  读者:应俊

  我现在40多岁,虽然事业处在顶峰,可是身体逐渐有些不支,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很明显:晚上睡不好觉,记忆力也在衰退,表现为气息微弱、呼吸短促、四肢经常出汗、脉搏微弱等。由于家庭条件也允许,老婆要我吃点补品。

  开始听朋友介绍吃了一年多的铁皮枫斗和很多保健品,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我老婆有个要好的小姐妹是个中医,她根据我的身体状况给我开了红参1.5~3.0g,每日1剂或分2次放口中逐渐含化咽下。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我逐渐感到身体有明显的改善,精神也好多了。中医坚持要我长期服用人参制品。我一直比较喜欢喝茶,后来我每天就用红参泡茶,这个习惯就一直保持下来了。

  我觉得,家里条件允许任何年龄都可以进补,但是进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补品都可以拿来吃,一定要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身体条件选择与自己身体适应的补品,因时因地进补,做到精准进补。只有这样才可以进补效果最大化,省时、省力、省钱。把补品用在刀刃上。

  

  专家点评:

  汤金土:冬令进补或日常进补都应适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视体质情况而定,并非越贵越好。

  吴康健:人过五十,阳气已衰一半,所以过了五十岁的人就需要进补。进补有俊补和平补之分。所谓俊补,也就是大补,如产后大出血、虚脱休克,手术后体虚、日久未复,或高龄体弱元气不足者等均需大补。平补指一般的补,如人到五十开始老花眼了,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精气上注于目”,目糊说明内脏元气亏损需要进补。但有些人自觉状况尚好,能吃能睡,力气也有,以为无须进补,事实上其脏气已经开始衰退,有点虚,但不是很虚,所以需要平补。另外,人到中年,却腰酸背痛,颈部不适,心有余而力不足者也需要进补。所以进补要按病情、年龄辨证补,该重则重,该轻则轻,要恰到好处。

 

  ■链接

  张同泰名老中医简介

  

  汤金土: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中医。从医四十多年,擅长调治内科各系统疾病,尤其擅长血液病的中医治疗。

  王会仍: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中医。从医四十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疑难病。善于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养生保健。

  吴康健:教授、中医儿科专家,“马氏儿科”传人。擅长中医调治儿科常见病和疑难病,食道及肺部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