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强度应力比:企业劳务工安全培训教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27:07
第一部分   安全技术基础知识
一、电气安全技术
1、电气事故的种类
电,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毁坏设备,引发火灾,还会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电气事故主要包括电流伤害事故、电磁伤害事故、雷电事故、静电事故和某些电路故障事故。
(1)电流伤害事故
电流伤害事故俗称触电,电流伤害又分电击和电伤。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的触电称为电击,电击会使肌肉发生抽搐,如果不能立刻脱离电源,电流将伤害到神经中枢,引起呼吸困难,心脏麻痹,以致死亡。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引起的对人体的伤害叫做电伤。电伤包括灼伤皮肤、电烙印和皮肤金属化三种。
(2)电磁场伤害事故
电磁场伤害事故是人体在电磁场能量辐射作用下,受到的伤害。高频电磁场会严重伤害人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乏力、睡眠失调、记忆力减退等;高频电磁场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工作。电磁场伤害引起的人体功能性改变,一般具有可复性特征。
(3)雷电事故、静电事故和电路故障事故
雷电事故属自然灾害。雷击可能毁坏建筑设施,伤及人、畜,造成火灾和爆炸。
静电事故是指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静电酿成的事故。静电最严重的危害是引起现场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爆炸。另外,静电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电击。
电路故障本是设备事故,但设备事故往往会引发人身事故。例如,电线短路可能引起火灾,从而造成重大人身事故等等。
2、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产生的有害作用。电流通过人体会引起针刺感、痉挛、疼痛,血压升高、昏迷、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等症状。电流对人体伤害的程度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电流的大小。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人体的生理反应越明显,危险就越大。
(2)通电时间。通电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心室颤动,危险性也就越大。另外,由于人体电阻因出汗等原因会降低,通电时间过长,导致通过人体的电流增加,电击的程度亦随之增加。
(3)电流途径。通过心脏的电流会引起心室颤动,或使心脏停止跳动,导致触电者死亡。通过中枢神经的电流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强烈失调致死。通过头部的电流会使人昏迷,若电流太大,还会严重损害人脑致死。通过脊髓的电流,会引起截瘫。
(4)电流种类。我国目前使用的交流电流称为工频电流,此外,还有直流电流、高频电流、冲击电流和静电电荷它们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
(5)人体状况。身体越强健,受电流伤害的程度越轻。
因此,触电时,女性比男性受伤害更重;儿童比成人更危险。患病的人比健康的人遭受电击的危险性更大。
3、工人安全用电基本知识
(1)不要随便乱动车间内的电气设备。自己使用的设备、工具,如果电气部分出了故障,应请电工修理。不得擅自修理,更不得带故障运行。
(2)自己经常接触和使用的配电箱、配电板、闸刀开关、按扭开关、插座、插销以及导线等,必须保持完好、安全,不得有破损或将带电部分裸露出来。
(3)在操作闸刀开关、磁力开关时,必须将盖盖好。
(4)电气设备的外壳应按有关安全规程进行防护性接地和接零。对接地和接零的设施要经常检查,保证连接牢固;接地和接零的导线没有任何断开的地方。
(5)移动某些非固定安装的电气设备,如电风扇、照明灯、电焊机等时,必须行切断电源再移动。导线要收拾好,不得在地面上拖来拖去,以免磨损。导线被物体轧住时,不要硬拉,防止将导线拉断。
(6)使用手电钻、电砂轮等手用电动工具时,必须注意如下事故:
①必须安设漏电保安器,同时工具的金属外壳应进行防护性接地或接零。
②使用单相的手用电动工具,其导线,插销、插座必须符合单三眼的要求;使用三相的手用电动工具,其导线、插销、插座必须符合三相四眼的要求。其中一相用于防护性接零。严禁将导线直接插入插座内使用。
③操作时应戴好绝缘手套和站在绝缘板上。
④不得将工件等重物压在导线上,防止轧断导线发生触电。
(7)使用的行灯要有良好的绝缘手柄和金属护罩。灯泡的金属灯口不得外露。引线要采用有护套的双芯软线,并装有“T”型插头,避免插入高电压的插座上。一般场所,行灯的电压不得超过36伏,在特别危险的场所,如锅炉、金属容器内、潮湿的地沟处等等,其电压不得超过12伏。
(8)一般禁止使用临时线。必须使用时,应经过技安部门批准。临时线应按有关安全规定安装好,不得随便乱拉乱拽,还应在规定时间内拆除。
(9)进行容易产生静电火灾、爆炸事故的操作时(如使用汽油洗涤零件、擦试金属板材等等)必须有良好的接地装置,及时导除聚集的静电。
(10)在雷雨天,不要走近高压电杆、铁塔、避雷针的接地导线周围20米之内,以免雷击时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11)发生电气火灾时,应立即切断电源,用黄砂、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等灭火器材灭火。切不可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因为它们有导电的危险。救火时应该注意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及灭火器具不得与电线、电器设备接触,以防危险。
(12)打扫卫生、擦拭设备时,严禁用水冲洗或用湿布擦拭电气设施,以防发生短路和触电事故。
(13)建筑行业用电,必须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技术规范》(JG-88)执行。
4、触电急救方法
触电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动作迅速、方法正确。
(1)迅速脱离电源
人体触电以后,可能由于痉挛或失去知觉等原因而紧抓带电体,不能自己摆脱电源。抢救触电者的首要步骤就是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
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的方法:
①立即将闸刀打开或将插头拨掉,切断电源。要注意,普通的电灯开关(如拉线开关)只能关断一根线,有时关断的不是相线,并未真正切断电源。
②找不到开关或插头时,可用绝缘的物体(如干燥的木棒、竹杆、手套等)将电线拨开,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③用绝缘工具(如带绝缘的电工钳、木柄斧头以及锄头等)切断电线来切断电源。
④遇高压触电事故,立即通过有关部门停电。
总之,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快速切断电源,防止事故扩大。
(2)现场急救方法
当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根据触电者的具体情况迅速对症救护,力争在触电后1分钟内进行救治。(注一)
注一:国内外一些资料表明,触电后在一分钟内进救治的,90%以上有良好的效果,而超过12分钟再开始救治的,基本无救活的可能。
现场应用的主要方法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法,严禁打强心针。(注二)
①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用人工的方法来代替肺的呼吸活动,使空气有节律地进入和排出肺脏,供给体内足够的氧气,充分排出二氧化碳,维持正常的通气功能。
②体外心脏挤压法:是指有节律地对心脏挤压,用人工的方法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使心脏恢复搏动功能,维持血液循环。
注二:触电急救方法
触电病人一般有以下四种症状,可分别给予正确的对症救治:
I、神志尚清醒,但心慌力乏,四肢麻木。
该类病人一般只需将其扶到清凉通风之处休息,让其自然慢慢恢复。但要派专人照料护理,因为有的病人在几小时后会发生病变而突然死亡。
II、有心跳,但呼吸停止或极微弱。
该类病人应该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进行急救。人工呼吸法可按下述口诀进行,频率是每分钟约12次:
清理口腔防堵塞,鼻孔朝天头后仰;
贴嘴吹气胸扩张,放开口鼻换气畅。
III、有呼吸,但心跳停止或极微弱。
该类病人应该采用人工胸外心脏挤压法来恢复病人的心跳。一般可以按下述口诀进行,频率是每分钟约60~80次。
当胸一手掌,中指对凹膛;
掌根用力向下压,压下突然收。
IV、心跳、呼吸均已停止者。
该类病人的危险性最大,抢救的难度也最大。应该把以上两法同时使用,亦即采用“人工氧合”的方法。最好是两人一起抢救,如果仅有一人抢救时,应先吹气2~3次,再挤压心脏15次,如此反复交替进行。
二、机械安全技术
各行各业使用着各种不同的机械,对机械安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机械安全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机械设备本身应符合安全要求,另一方面是指机械设备的操作者在操作时应符合安全要求。机械代替手工操作,能够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因为机械结构上有缺陷,组织布局不合理,操作时不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就可能发生事故。
1、机械设备造成伤害事故的种类。
机械设备造成的伤害事故,一般有以下几种:
(1)机械设备零、部件作旋转运动时造成的伤害。主要是绞伤和物体打击伤;
(2)机械设备零、部件作直线运动时造成的伤害。这类事故主要有:压伤,砸伤,挤伤;
(3)刀具造成的伤害。刀具直接造成的伤害,包括在前两类伤害中,不再重复。但还应注意,在生产中刀具产生的碎屑也会造成伤害:
①烫伤。刚切下来的碎屑温度很高,可达600-700℃,容易造成烫伤;
②刺、割伤。各种金属碎屑都有锋利的边缘,会造成刺伤或割伤。飞起的切屑可能伤害眼睛;
(4)被加工零件固定不牢,甩出机床打伤人;
(5)手用工具使用不当造成伤害。
2、机械设备的基本安全要求。
不同的机械尤其是专业机械有其特殊的安全要求,这里只介绍机械设备的基本安全要求,包括:
(1)机械设备的布局要合理,应便于操作人员装卸工件,加工观察和清除杂物;同时也应便于维修人员的检查和维修。
(2)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的强度、刚度应符合安全要求,安装应牢固。
(3)机械设备根据有关安全要求,必须装设合理、可靠,不影响操作的安全装置。例如:
①对于作旋转运动的零、部件应装设防护罩或防护挡板、防护栏杆等安全防护装置。
②超压、超载、超温度、超时间、超行程时会发生事故的零、部件,应装设保险装置,如超负荷限制器、行程限制器、安全阀、温度继电器、时间断电器等。
③需要对人们进行警告或提醒注意时,应安设信号装置或警告牌等。如电铃、喇叭、蜂鸣器等声音信号,各种灯光信号,或各种警告标志牌等。
④对于某些动作顺序不能颠倒的零、部件应装设相互连锁装置。使某一个动作,必须在前一个动作完成之后,才能进行,否则就不可能动作。
(4)机械设备的电气装置必须符合电气安全的要求。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①供电的导线必须正确安装,不得有任何破损或裸露的地方。
②电机绝缘应良好。其接线板应有盖板防护。
③开关、按钮等应完好无损,其带电部分不得裸露在外。
④应有良好的接地或接零装置,连接的导线要牢固,不得有断开的地方。
⑤局部照明灯应使用36伏的电压,禁止使用110或220伏电压。
(5)机械设备的操纵手柄、及脚踏开关等应符合如下要求:
①重要的手柄应有可靠的定位及锁紧装置。同轴手柄应有明显的长短差别。
②手轮在机动时应能与转轴脱开。
③脚踏开关应有防护罩或藏入床身的凹入部分内。
(6)机械设备的作业现场要有良好的环境,即照度要适宜,湿度与温度要适中,噪声和振动要小,零件、工夹具等要摆放整齐。
(7)每台机械设备应根据其性能,操作顺序等制定出安全操作规程和检查、润滑、维护等制度。
3、机械设备操作者的基本安全守则
要避免工伤事故,不仅要求机械设备要符合安全要求,更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1)正确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2)操作前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先空车运转,确认正常后,再投入运行。
(3)机械设备在运行中要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查。
(4)机械设备严禁带故障运行。
(5)机械设备的安全装置必须按规定使用,更不准将其拆除。
(6)机械设备在运转时,严禁用手调整;不得用手测量零部件,或进行润滑、清扫杂物等。
(8)机械设备运转时,操作者不得离开工作岗位。
(9)工作结束后,应关闭开关,把刀具和工件从工作位置退出,并清理好工作场地,将零件、工夹具等摆放整齐,打扫好机械设备的卫生。
三、起重安全技术
在工厂里经常采用各种起重机械进行起重装卸工作,操作时稍有疏忽,极易发生事故。
1、起重机械的类型
起重机械可分为三类。
(1)轻小型起重设备。如千斤顶、滑车、电葫芦、卷扬机等。
(2)起重机。如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等。
(3)升降机。工厂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是桥式起重机。
2、起重事故类型
(1)失落事故:在起重作业中,吊载、吊具等重物从空中坠落所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设备毁坏的事故;
(2)挤伤事故:在起重作业中,作业人员被挤压在两个物体之间,造成的挤伤、压伤、击伤等人身伤亡事故;
(3)坠落事故:从事起重作业的人员从起重机机体上高空处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
(4)触电事故:从事起重作业的人员,遭受电击所发生的伤亡事故;
(5)机毁事故:起重机机体因失去整体稳定性而发生倾翻翻倒,造成重机机体严重损坏以及人员伤亡的事故;
(6)其他事故:包括误操作事故、起重机之间的相互碰撞事故、安全装置失效事故、野蛮操作事故、偶然事故等。
2、起重事故常见原因:
(1)起重设备质量不好,强度不够;
(2)没有保险装置和联锁装置,或者这些装置失灵;
(3)没有防护装置或防护装置损坏;
(4)过道、扶梯、驾驶室和着陆台安装不合理;
(5)操纵时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规程;
(6)对起重机及基辅助设备的使用状况缺乏认真检查,等等。
3、起重机械的安全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为了保证起重机的安全运行,根据国家标准GB6067-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的规定,起重机械必须设有关安全装置:如起重量限制器、行程限制器,过卷扬限制器、电气防护性接零装置、端部止挡、缓冲器、联锁装置、夹轨钳、信号装置等。
(2)严格检验和修理起重机机件,如钢丝绳、链条、吊钩、吊环和滚筒等,不能用的机件要立即更换。
(3)建立和健全维护保养、定期检验、交接班制度和安全规程。每台起重机都要详细记载它的规格、性能等有关技术资料,记载历次大修、中修情况,记录起重机的重要性能的变化和重大事故的情况,以备考查。
(4)起重机运行的时候,禁止任何人上下;也不能在运行中检修;禁止从一台桥式起重机跨到另一台桥式起重机上去;上下吊车要走专用梯子。
(5)使用悬臂起重机、桅杆起重机、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时,起重机悬臂能够伸到的区域内不准站人,使用电磁起重机,应当规定一定的工作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不能有人。
(6)起重机吊运时,应走吊运通道;不能从人头上越过,在吊运的东西上也不能站人,更不能对挂着的东西进行加工。
(7)起吊的东西不能在空中长时间停留;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停留时,在起吊物品下面要禁止一切人员站立或通过。
4、起重机操作人员安全基本要求
(1)起重机驾驶人员接班时,应对制动器、吊钩、钢丝绳和安全装置进行检查。发现性能不正常时,应在操作前排除。
(2)开车前,必须鸣铃或报警。操作中接近人时,亦应给予断续铃声或报警。
(3)按指挥信号操作。对紧急停车信号,不论何人发出,都应立即执行。
(4)确认起重机上无人时,才可以闭合主电源。如电源断路装置上加锁或有标牌时,应由有关人员消除后,才可闭合主电源。
(5)闭合主电源前,应将所有控制器手柄置于零位。
(6)工作中突然断电时,应将所有的控制器手柄扳回零位;在重新工作前,应检查起重机动作是否都正常。
(7)在轨道上露天作业的起重机,当工作结束时,应将起重机锚定住;当风力大于6级时,一般应停止工作,并将起重机锚定住,对于门座起重机等在沿海工作的起重机,当风力大于7级时,应停止工作,并将起重机锚定住。
(8)司机进行维护保养时,应切断主电源,并挂上标志牌或加锁。如有未消除的故障,应通知接班的司机。
四、厂内运输安全技术
厂内运输是工厂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有关的事故统计,由于厂内运输而造成的重伤、死亡等工伤事故占工伤事故的30%左右。从伤亡的人员来看,受伤和死亡的人员,并非都是从事运输工作的人员。由此看来,厂内运输安全是涉及到每个职工的事。
1、厂内运输事故的类别
(1)运输工具、车辆有缺陷和故障,致使运行过程中发生工伤事故。
(2)道路、道口状况不良或不符合安全标准造成工伤事故。
(3)工作现场不良,如照明度不足、障碍物太多等,引起事故。
(4)运输车辆上放置的货物位置不当或者捆绑不牢固所造成的事故。
(5)从车辆上卸下的货物摆放不整齐,不牢靠或堆放太高,发生倾倒造成事故。
(6)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交通规则所造成的事故。
(7)现场工作组织不善,指挥不当,发生事故。
2、汽车、汽车式铲车运输安全要求
厂内大量的运输工作是由汽车来完成的。因此发生运输事故最多的也是汽车。对于汽车及汽车式铲车的运输,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安全事项:
(1)驾驶汽车及汽车式铲车的人员,必须持有驾驶执照。驾驶电瓶式铲车的人员,也应经过专门的安全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
(2)汽车、汽车式铲车(含电瓶式铲车,下同)的各种机构零件,必须符合技术规范和安全要求,严禁带故障运行。
(3)汽车在厂内行驶速度,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例如,在厂内道路上行驶,每小时不得超过20公里;出入厂区大门,每小时不得超过5公里。
(4)装卸货物,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不得超载、超高。
(5)汽车装载货物,如果有随车人员,应坐在指定的安全地点,不得坐在车箱侧板上或驾驶室顶上,也不得站在车门踏板上。
(6)铲车在行驶上,无论是空载还是重载,其车铲距地面不得少于300毫米,但也不得高于300毫米。
(7)铲车铲货物时,应先将货物垫起,然后起铲。货物放置要平稳,不得偏重和偏高,起铲后,还应将货物向后倾斜10-15°,以增加稳定性。
(8)铲车在铲货物时,无关人员不得靠近,特别是当货物升起后,其下方严禁有人站立和通过。
(9)严禁任何人站在铲车或铲车的货物上随车行驶,也不得站在铲车车门上随车行驶。
3、电瓶运输安全要求
(1)电瓶车司机必须经过专门安全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方可独立操作。
(2)电瓶车在厂区内的行驶速度,每小时不得超过10公里,转向时,出入厂工区和车间大门以及在车间内行驶的速度,每小时不得超过5公里。
(3)电瓶车不得超负荷装载。装载货物的高度,离地面不得超过2米,宽度不得超过电瓶车底盘的两侧外廓各200毫米,伸出车身的长度不得超过500毫米,且不得拖在地面上运走。
(4)电瓶车运送的货物必须放置平稳,必要时应用绳索绑牢。
(5)电瓶车在进入厂房内部,装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时严禁乘人。
(6)乘坐电瓶车人员,一定要坐稳,不得将腿、脚和身躯伸出车箱外。
(7)电瓶车不允许驶过距机床、管道、炉子和其他设备小于0.5米处,以及不好的道路或照明度不足的场所。
4、人力车和自行车运输安全要求
工厂内除了采用各种机动车辆运输外,还采用手推车、三轮车等人力车进行运输。此外许多职工还骑自行车在厂区道路上行驶。因此,必须注意如下安全事项:
(1)手推车的结构要坚固可靠,车体下部应装有停放叉架,以使装卸时保持车体平衡,防止降辕撬起打伤人员;无支架的手推车,在装卸货物时,要有人扶住车把,保持车体平衡。
(2)三轮车的结构应牢固可靠,必须装设刹车机构和车铃;传动的链条须装设防护罩。三轮车装载货物时不得超载、超重或偏重,应放置平稳;行驶速度不得过快,更不允许与机动车辆抢道。
(3)自行车一定要有车铃、刹车、链条防护罩等安全装置。
(4)在厂区道路上骑自行车,严禁带人、双撒把,或速度过快。更不得尾随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抢道。
(5)在厂房内严禁骑自行车。
5、为减少因厂内机动车辆管理、操作与维修保养不善而引起的伤亡事故,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除应注意以上几方面外,必须遵照劳动部颁布的[1995]161号文《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定》执行。
五、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在工厂里,防火防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安全工作,一旦发生火、爆炸事故,会给职工、工厂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不仅要求工厂各级领导和从事具有火灾、爆炸危险工艺的职工做好防火防爆工作,也要求每个职工都应做好这项工作。每个职工都必须掌握防火防爆的安全基础知识。
1、常见的火灾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
由于行业的性质、引起事故的条件等因素不同,工厂火灾、爆炸事故的类型也不相同,但常见的火灾、爆炸事故,从直接原因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
(1)吸烟引起的事故。
(2)使用、运输、存储易燃易爆气体、液体、粉尘时引起的事故。
(3)使用明火引起的事故。有些工作需要在生产现场云动用明火,因管理不当引起事故。
(4)静电引起的事故。在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工艺会产生静电。例如,用汽油洗涤、皮带在皮带轮上旋转磨擦、油槽在行走时油类在容槽内晃动等,都能产生静电。人们穿的化纤服装,在与人体摩擦时也能产生静电。
(5)电气设施使用、安装、管理不当引起的事故。例如,超负荷使用电气设施,引起电流过大;电气设施的绝缘破损、老化;电气设施安装不符合防火防爆的要求等。
(6)物质自燃引起的事故。例如煤堆的自燃,废油布等堆积起来引来引起的自燃等。
(7)雷击引起的事故。雷击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它能产生高温和高热,引起火灾爆炸。
(8)压力容器、锅炉等设备及其附件,带故障运行或管理不善,引起事故。
2、防止火灾的基本措施
⑴燃烧三要素
燃烧必须同时具有下列三个条件:
①有可燃物质。不论固体、液体或气体,凡能与空气中的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质。有些可燃物质是由单一的元素组成的,如碳、氢、硫、钾等;还有些可燃物质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苯、丙酮、乙炔等。
②有助燃物质。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质。如空气(氧气)、氢气、及氯酸钾、高锰酸钾等氧化剂。
③有能导致燃烧的能源。指能引起可燃物燃烧的能源。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和机构能等都可起到火源的作用。如明光、撞击、电火花、炽热物体、自然发热、聚焦的日光、金属钠遇水产生化学能,会自动燃烧、爆炸等。
上述燃烧的三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即燃烧的发生,除了必须有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同时存在之外,还必须要有导致着火的火源。
(2)防火的基本措施
①消除着火源:如安装防爆灯具、禁止烟火、接地、避雷、隔离和控制温度等;
②控制可燃物:以难燃或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防止可燃物质的跑、冒、滴、漏;对那些相互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物品,应加以隔离,分开存放;
③隔绝空气:将可燃物品隔绝空气储存,在设备容器中充装惰性介质保护。
3、防止爆炸的基本措施
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构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1)化学性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
①存在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
②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并且在爆炸极限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③爆炸性混合物有火源的作用。对于任何一种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性混合物有火源的作用。对于任何一种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性混合物,都有一个最小引燃能量,低于这个能量,混合物就不会发生爆炸。
(2)防爆的基本措施
防止化学性爆炸3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是预防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基本理论。
①通过充入惰性介质,排除容器或设备管道中的可燃物防止开成爆炸的基本理论。
②防止可燃物的泄漏,特别是大量泄漏。
③严格控制系统的含氧量,使其降到某一临界值(氧限值或极限含氧量)以下。
④采取监测措施,安装报警装置。
⑤消除火源。
4、消除静电的基本措施
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在生产中也是经常发生的,因此静电是火灾爆炸的重大隐患,应当引起注意。
(1)静电的产生
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大多数静电是由于不同物质的接触或分离或相互摩擦而产生的。例如,生产工艺中的挤压、切割、搅拌、喷溅、过滤等都会产生静电。
(2)消除静电的基本措施
①静电接地。用来消除导电体上的静电;
②增湿。提高空气的湿度以消除静电荷的积累;
③加抗静电添加剂。采用此方法时,应以不影响性能为原则,还应注意防止某些添加剂的毒性和腐蚀性。
④使用静电中和器。
⑤工艺控制法。指从工艺上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静电的产生和积累。
5、灭火措施
(1)报警
(2)限制火灾和爆炸蔓延
一旦发生火灾,应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防止火灾蔓延,如设置防火装置、在车间或仓库里筑防火墙或建筑物之间留防火间距等。
(3)灭火方法
①窒息法:即隔绝空气,使可燃物质无法获得氧气而停止燃烧;
②冷却法:即降低着火物质温度,使之降到燃点以下而停止燃烧;
③隔离法:将正在燃烧的物质,与燃烧的物质隔开,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火源孤立,火势不能蔓延。
灭火过程中,往往需要同时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才能将火灾迅速扑灭。
六、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
1、锅炉广泛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中,给工业生产带来许多好处。但由于这种设备的特性,极易发生爆炸事故,必须密切注意锅炉安全进行。
(1)锅炉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锅炉结构不合理,材质不符合要求,焊接质量不好,受压元件强度不够,以及其他设计制造方面的原因;
②锅炉使用与管理中违反劳动纪律,违章作业;设备失修、超过检验周期,没有进行定期检验;操作人员不懂技术;无水质处理设施,或水质处理不好,其他运行管理不善等方面的原因;
③锅炉安全附件不全不灵;
④锅炉安装、改造、检修质量不好,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
(2)锅炉的安全运行与管理
锅炉性能的好坏,要在运行使用中体现出来。锅炉的各种事故,大都是在运行使用当中发生的。运行管理的好坏,不但影响锅炉的经济效率,而且影响锅炉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①锅炉启动与停炉
锅炉启动:检查准备,上水,烘炉,煮炉点火与升压,暖管与并汽;
点火升压阶段:防止炉膛爆炸,控制升温升压速度,严密监视和调整指示仪表,保证强制流动受热面的可靠冷却;
停炉:停炉操作应该按规定的次序进行。
②锅炉正常运行中的监督调整
随时进行调节,保证锅炉负荷和蒸发量、蒸汽参数等运行指标;
监督调节锅炉水位,使锅炉水位经常保持在正常水位线处;
通过压力表及压力自动调节装置,严密监视和调节汽压,使压力保持稳定;
调节汽温,防止汽温过高或过低;
监督调节燃烧,使燃烧情况正常;
及时排污和吹灰;
严格执行锅炉运行管理制度;
搞好锅炉停炉保养。
2、压力容器
(1)压力容器事故发生的原因
造成压力容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成以下几点:
①设计方面。压力容器设计不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采用一些不合理的设计结构;
②制造方面。粗制滥造,焊接质量差:存在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等焊接缺陷,焊缝布置不当等;
③安装方面。现场安装时,由于现场条件较差,焊条未烘干就施焊或强力组装等;
④使用方面。不按工艺要求的程度开停车。操作人员不懂专业技术等;
⑤检验、修理方面。不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进行定期检验,容器超期服役,擅自修理,容器结构和用途等;
⑥安全附件不完善。失去灵、准、稳;
⑦企业管理、技术管理混乱。不重视安全生产、无视国家技术法规、无严格的规章制度可循、违章指挥等。
(2)压力容器的安全操作
①压力容器操作人员要熟悉本岗位的工艺流程、有关容器的结构、类别、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性能,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掌握处理一般事故的方法,认真填写有关纪录;
②压力容器操作人员须取得当地劳动部门颁发的《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对工作期间发生的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向上级汇报;
③压力容器严禁超温、超压运行。实行压力容器安全操作挂牌制度和采用机械连锁机构,防止误操作。检查减压阀失灵与否。装料时避免过急过量,液化气体严禁超量装载,并防止意外受热等。随时检查安全附件运行情况。
④压力容器要平稳操作。压力容器开始加载时,速度不宜过快,要防止压力突然上升。高温容器或工作温度低于0℃的容器,加热或冷却都应缓慢进行。尽量避免操作中压力的频繁和大幅度波动。
第二部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在生产过程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会影响劳动者的健康,扰乱或破坏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人体组织器官发生暂时或永久性病变,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工厂应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和控制职业危害。
一、职业危害与职业病
1、职业危害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要能受到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对于这些不良因素未能消除或预防,使这些不良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这种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
(2)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三大类:
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劳动过程有关职业危害因素;与作业场业的卫生技术条件不良或生产工艺设备缺陷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
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有:
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如铅、汞、苯、氯气有机磷农药等);
生产性粉尘(如砂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棉尘、金属粉尘)等;
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性疾病最为多见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物理因素:包括不良的气象条件(如高气温、高气湿、热辐射、高气压、低气压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及α、β、γ射线等);
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电磁场、微波、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
生产性噪声;
振动等等;
生物因素:某些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寄生虫,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②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有:
劳动组织或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或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等;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的健康或生理状态不相适应等;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③与作业场所卫生技术条件不良或生产工艺设备缺陷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有:
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工业卫生标准和要求,如厂房狭小、车间布置不合理等;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措施,如通风、照明不良等;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等设备或设备不完善,其他安全防护或个体防护用品不足或有缺陷。
职业危害因素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主要是:
有害因素的强度(剂量);
人体接触有害因素的机会和程度;
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在不同类型的作业及不同的场所里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同的。
2、职业病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由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即生产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均称为职业病。根据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108号)规定,目前我国职业病共分十类115种。
㈠尘肺
1、矽肺
2、煤工尘肺
3、石墨尘肺
4、碳黑尘肺
5、石棉肺
6、滑石尘肺
7、水泥尘肺
8、云母尘肺
9、陶工尘肺
10、铝尘肺
11、电焊工尘肺
12、铸工尘肺
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4、内照射放射病
5、放射性皮肤疾病
6、放射性肿瘤
7、放射性骨损伤
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9、放射性性腺疾病
10、放射复合伤
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㈢职业中毒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
2、贡及其化合物中毒
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5、铍病
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11、铀中毒
12、砷化氢中毒
13、氯气中毒
14、二氧化硫中毒
15、光气中毒
16、氨中毒
17、偏二甲基肼中毒
18、氮氧化合物中毒
19、一氧化碳中毒
20、二氧化硫中毒
21、硫化氢中毒
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
23、工业性氟病
24、氰及腈化合物中毒
25、四乙基铅中毒
26、有机锡中毒
27、羰中毒
28、苯中毒
29、甲苯中毒
30、二甲苯中毒
31、正己烷中毒
32、汽油中毒
33、一甲胺中毒
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
35、二氯乙烷中毒
36、四氯化碳中毒
37、氯乙烯中毒
38、三氯乙烯中毒
39、氯丙烯中毒
40、氯丁二烯中毒
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
42、三硝基甲苯中毒
43、甲醇中毒
44、酚中毒
45、五氯酚(钠)中毒
46、甲醛中毒
47、硫酸二甲酰胺中毒
48、丙烯酰胺中毒
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
50、有机磷农药中毒
51、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52、杀虫脒中毒
53、溴甲烷中毒
5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55、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职业性中毒性肝病
56、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
㈣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1、中暑
2、减压病
3、高原病
4、航空病
5、手臂振动病
㈤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1、炭疽
2、森林脑炎
3、布氏杆菌病
㈥职业性皮肤病
1、接触性皮炎
2、光敏性皮炎
3、电光性皮炎
4、黑变病
5、痤疮
6、溃疡
7、化学性皮肤灼伤
8、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
㈦职业性眼病
1、化学性眼部灼伤
2、电光性眼炎
3、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
㈧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1、噪音聋
2、铬鼻病
3、牙酸蚀病
㈨职业性肿瘤
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3、苯所致白血病
4、氯甲醚所致肺癌
5、砷所致肺癌、皮肤癌
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7、焦炉工人肺癌
8、铬酸盐制造工人肺癌
㈩其他职业病
1、金属烟热
2、职业性哮喘
3、职业性变态反映性肺泡炎
4、棉尘病
5、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
职业病是可是预防的。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二、在工业生产中对劳动者有害的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生产性毒物,被称之为尘毒危害。有害物质危害劳动者健康的途径有三条:
1、通过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2、皮肤接触有害物质;
3、由消化道进入人体。
要预防尘毒物质的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是从原料、工艺、设备方面减少尘毒污染源,降低有害物质的空气中的含量以及减少劳动者与尘毒物质直接接触的机会。控制作业环境中尘毒物质危害的防护措施有:
1、工艺技术措施
(1)采用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或以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工艺技术措施。
(2)采取改变工艺过程,消除或减少有害物质的散发,保护劳动者健康。
2、设备技术措施
(1)采用密闭的生产设备可以防止有毒气体和有害粉尘外逸,使人体免受损害。
(2)增设通风设备可以消除或减少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在尘毒物质无法完全消除或封闭的情况下,应根据工作场所的条件分别采取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设备措施。
3、个体防护措施
在生产技术条件有限即对有害物质无法从工艺、设备措施上加以控制时,为保证工人的身体不受损害,往往要采取人体防护这一辅助性措施。
所谓人体防护系指工人在劳动场所中佩戴使用各种劳动防护器具,防止外界有害物质侵入危害人体。
人体防护按其防护部位不同可分为头部、面部、呼吸道、耳朵、躯干及肢体的防护。
根据有害物质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人体这一特点,常用的人体防护器有防尘(毒)口罩、防尘(毒)面具,空(氧)气呼吸器等。
三、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
1、噪声危害及其防护
噪声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1)空气动力性噪声:如鼓风机、空压机、汽轮机、风动工具、汽笛等产生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如冲床、球磨机、车床、电锯、滚筒、剪板机、织布机等产生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如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继电器等电气设备运转时所产生产的噪声。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噪声能损伤人体听觉器官;噪声损害听力的程度与人体接触噪声的时间及其强度有关系。
(2)噪声能引发多种疾病:如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对人的正常生活都有影响。其影响程度与噪声强弱、接触时间长短有关系。
控制和预防噪声的危害首先应从消除或控制噪声源和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强度入手。对于从声源及传播途径上无法消除或控制的噪声,则需要在噪声接收点进行个体防护。
常用的个体防护办法是:让工人在耳孔里塞上防声棉或佩带防噪耳塞、头盔等防噪声护具,护噪声拒之于人耳之外。
2、电磁辐射的危害及其防护
交流电路向周围空间放射电磁能,形成交流电磁场,交变的电磁场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传播的过程称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包括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两大类。
非电离辐射通常指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等;电离辐射是在通过物质时能引起物质电离的一切辐射的总称,它包括电磁波中的X射线及α、β、γ射线等。
(1)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
①无线电。较强大的无线电波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神经衰弱症候群,表现为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心悸、乏力、情绪不稳定等症状。它对人体影响程度取决于磁场场强、频率、作用时间长短以及作业人员身体状况。人一旦脱离电磁场作用,其症状将会逐渐缓解以至消除;
②微波。微波对人体危害比中短波严重。其危害程度同样与场强、距离及照射时间等因素有关。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对微波的敏感性不同,其中以眼睛最为敏感,最易受伤害微波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影响也较大。微波对人体的危害具有累积效应。
③红外线。红外线能引发眼睛白内障、灼伤视网膜。其影响在电气焊、熔吹玻璃、炼钢等作业工人各多有发生。
④紫外线。紫外线可引起急性角膜炎和引起皮肤红斑反应,电气焊作业人员因此而患电光性眼炎。
⑤激光能烧伤生物组织,如灼伤视网膜及皮肤等。
(2)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人剂量电离辐射会引起急性放射病。长时间受超剂量照射将引起全身性疾病,出现头昏、乏力、食欲消退、脱发等神经衰弱症候群。受大剂量照射,不仅当时机体产生病变,而且照射停止后还会产生远期效应或遗传效应,如诱发癌症、后代患小儿痴呆症等。
(3)电磁辐射的防护,可以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两大类来考虑。
非电离辐射的防护
①对高频电磁场的防护,可以用铝、铜、铁等金属屏蔽材料来包围源以吸收或反射场能。
②对微波的防护,通常是敷设微波吸收器。同时,根据微波发射具有方向性的特点,作业人员的工作位置应尽量避开辐射流的正前方。
③对激光的防护,应将激光束的防光罩与光束制动阀及放大系统截断器联锁。同时,激光操作间采光照明要好,工作台表面及室内四壁应用深色材料装饰而成,室内不宜旋转反射、折射光束的设备和物品。
电离辐射的防护
①在保证应用效果前提下,尽量选用危害小的辐射源,提高接受设备灵敏度,来减少辐射源的用量。
②采取包围屏蔽、加大接触距离、缩短接触时间等技术措施来预防外照射危害。
③采用封隔放射源和净化作业场所空气等办法,尽量减少或杜绝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造成内照射危害。
个人防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是穿铜丝网制成的防护服,戴防护眼罩等。
四、防暑降温
当某作业地点存在有生产性热源,并且该作业地点气温高出该地点夏季室外气温2℃或2℃以上时,称该作业为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下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变化。当高温超过人体调节的适应范围时,可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紊乱,发生中暑及各种病患,甚至于危及生命安全。
中暑是由于高温、日晒等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中暑的初期症状,首先是感到头晕、眼花、耳鸣、心慌、乏力,严重的体温会急速升高,出现突然晕倒或肌肉痉挛等现象。
中暑的发生与高温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时间及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在闷热及高温环境中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休息条件不良、健康状况不好(特别是年老体弱)、新工人缺乏高温环境锻炼、适应能力差,都可能成为中暑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空气湿度大、汗不易蒸发,使体内热量蓄积过多,或者气温超过34℃,同是存在强烈的热辐射、风速又小时,更容易使人中暑。
为了防止中暑,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件事:
1、正确使用劳保防护用品。防护用品能遮挡或反射侵袭体表的辐射热,使衣服与体表之间空气层的温度低于外界气温,有利于体温的扩散;
2、及时补充盐分和水分,但不要暴饮;
3、大量出汗后, 不要在大风量风扇前久吹或马上用冷不冲洗;
4、夏天出汗多,人容易疲劳,食欲较差及睡眠不足时更易发生中暑。因此,要注意个人营养,吃好睡足,增强身体抵抗力;
5、在密闭设备或狭小房间内作业时,要有人监护;
6、如有人员中暑,应立即移到荫阴凉通风场所,解开衣扣腰带,喂服解暑药品如人丹、十滴水等,重者马上送医院治疗。
五、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常识
劳动防护用品是对劳动者本人采取的个人防护性技术措施。专指个人佩戴的装具等。
1、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
按劳防护用品的用途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预防飞来物的安全帽、安全鞋、防护镜、面罩等。
(2)为防止与高温、锋利、带电等物体接触时受到伤害的各类防护手套、防护鞋等。
(3)对辐射热进行屏蔽防护的全套防护服。
(4)对放射性射线进行屏蔽防护的防护镜、防护面具等。
(5)对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毒物或噪声防护的口罩、面具或耳塞。
2、各种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应注意以下事项:
(1)安全帽
①帽内缓冲衬垫的带子要结牢,人的头顶与帽内顶部的间隔不能小于32毫米。
②不能把安全帽当坐垫用,以防变形,降低防护作用。
③发现帽子有龟裂、下凹、裂痕和磨损等情况,要立即更换。
(2)护目镜、面罩
①防打击的护目镜能防止金属、砂屑、钢液等飞溅物对眼部的伤害,多用于机床操作、铸造捣冒口等工种。
②防辐射护目镜能防止有害红外线、耀眼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对眼部的伤害,主要用于炼钢、浇注、烧割、铸造热处理等工种。这种护目镜大多与帽檐连在一起,有固定的,也有可以上下翻动的。
③防辐射线面罩主要用于焊接作业,防止在焊接过程中产生产的强光、紫外线和金属飞屑损伤面部,防毒面具要注意滤毒材料的性能。
护目镜、面罩的宽窄大小要适合使用者的脸型,镜片磨损、粗糙、镜架损坏会影响操作人的视力,应立即调换新的。
(3)防护手套
①厚帆布手套多用于高温、重体力作业,如炼钢、铸造等工种。
②薄帆布、纱线、分指手套主要用于检修工、起重机司机、配电工等工种。
③翻毛皮革长手套主要用于焊接工种。
④橡胶或涂橡胶手套主要用于电气、铸造等工种。
戴各类手套时,注意不要说手腕裸露出来,以防在作业时焊接火星或其他有害物溅人袖内受到伤害;各类机床或有被夹挤危险的地方,严禁使用手套。
(4)防护服
①白帆布防护服能使人体免受高温的烘烤,并有耐燃烧特点,主要用于炼钢、浇钢、焊接等工种。
②劳动布防护服对人体起一般屏蔽保护作用,主要用于非高温、重体力作业的工种,如检修、起重机、电气等工种。
③涤卡布防护服能对人体起一般屏蔽保护作用,主要用于后勤和职能人员等岗位。
(5)防护鞋
①橡胶鞋有绝缘保护作用,主要用于电气、水力清砂、露天作业等岗位。
②球鞋有绝缘、防滑保护作用,主要用于检修、电气、起重机等工种。
③防滑靴能防止操作人员滑跌,主要用于油库、退火炉等岗位。
④护趾安全鞋能保护脚趾在物体砸落时不受伤害,主要用于铸造、炼钢等工种。
(6)安全带
安全带是防止高处作业坠落的防护用品,使用时要注意如下事项:
①在基准面2米以上高处作业须系安全带。
②使用时应将安全带系在腰部,挂钩要扣在不低于作业者所处水平位置的可靠处,不能扣在作业者的下方位置,以防坠落时加大冲击力,使人受伤。
③要经常检查安全带缝制部位和挂钩部分,发现断裂或磨损,要及时修理或更换。如果保护套丢失,要加上后再用。
(7)防酸碱用品
防酸碱用品是保护工人在生产作业环境中免受酸碱危害的个体防护用品。按防护用品原料可分为:橡胶防酸碱用品,塑料防酸碱用品和毛、丝、合成纤维织物防酸碱用品等类;按其防护部位可分为:防酸碱工作服、手套、靴、防酸面罩和面具等类。
劳动防护用品是根据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发给个人的,每个职工在生产工作中都应用好它。
六、事故现场急救常识
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类工伤事故。为了及时正确地做好事故现场急救工作,每个职工都应掌握一些最常用的急救知识。
1、急救原则:先救命、后治伤。
2、急救步骤:止血、包扎、固定、救运。
3、常用急救方法:
(1)包扎:伤口包扎绷带必须清洁,伤口不要用水冲洗。如伤口大量出血,要用折叠多层的绷带盖住,并用手帕或毛巾(必要时要撕下衣服)扎紧,直到流血减少或停止。
(2)碰伤:轻微的碰伤,右将冷湿布敷在伤处。较重的碰伤,应小心把伤员安置在担架上,等待医生处理。
(3)骨折:手骨或腿骨折断,应将伤员安放在担架上或地上,用两块长度超过上下两个关节、宽度不小于10~20厘米的木板或竹片绑缚在肢体的外侧,夹住骨折处,并扎紧,以减轻伤员的痛苦和伤势。
(4)碎屑入目:当眼睛为碎屑所伤时,要立即去医院治疗,不要用手、手帕、毛巾、火柴梗及别的东西楷擦眼睛。
(5)灼烫伤:用清洁布覆盖伤面后包扎,不要弄破水泡,避免创面感染。伤员口渴时可给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经现场处理后的伤员要迅速送医院治疗。
(6)煤气中毒:立即将中毒者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让其仰卧,解开衣服,但勿使受凉。如中毒者呼吸停止,则施行人工呼吸抢救。
(7)触电:发现有人触电时,应立即关闭电门或用干木等绝缘物把电线自触电者身上拨开。进行抢救时,注意勿直接接触触电者。如触电者已失去知觉,应使其仰卧地上,解开衣服,使其呼吸不受阻碍。触电者呼吸停止,则应进行人工呼吸。
第三部分  安全色与安全标志基础知识
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提醒劳动者注意安全,国家以GB2893-2001和GB2894-1996分别颁发了《安全色》和《安全标志》标准,并在工厂和其他劳动现场广泛采用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因此,劳动者应熟悉安全和安全标志,趋利避害。
一、安全色
(1)安全色是表达安全信息含义的颜色,用来表示禁止、警告、指令、指示等。其作用在于使人们能够迅速发现或分辨安全标志,提醒人们注意,预防事故发生。安全色不包括灯光、萤光颜色和航空、航海、内河航运以及其他目的所使用的颜色。
(2)安全色和对比色的用途
(1)安全色规定为红、蓝、黄、绿四种颜色,其用途含义列表如下:
安全色的含义和用途
颜   色
含  义
用  途  举  例
红  色
禁     止
停     止
禁止标志
停止信号:机器、车辆上的紧急停止手柄或按钮,以及禁止人们触动的部位
红色也表示防火
蓝  色
指    令
必须遵守的规定
指令标志:如必须佩带个人防护用具
道路指引车辆和行人行驶方向的指令
黄  色
警    告
注    意
警告标志
警戒标志:如厂内危险机器和坑池边周围的警戒线
行车道中线
机械上齿轮箱的内部
安全帽
绿  色
提    示
安全状态
通    行
提示标志
车间内的安全通道
行人和车辆通行标志
消防设备和其他安全防护装置的位置
注:①蓝色只有与几何图形同时使用时,才表示指令。
②为了不与道路两旁绿色行道树相混淆,道路上的提示标志用蓝色。
(2)对比色规定为黑白两种颜色,如安全色需要使用对比色时,应按下表规定:
安全色与对比色的共同应用
安全色
相应的对比色
红    色
白    色
蓝    色
白    色
黄    色
黑    色
绿    色
白    色
在运用对比色时,黑色用于安全标志的文字,图形符号和警告标志的几何图形。白色即可以用作红、蓝、绿的背景色,也可以用作安全标志的文字和图形符号。
另外,红色和白色、黄色和黑色的间隔条纹是两种较醒目的标示,其用途如下表所示:
间隔条纹标示的含义和用途
颜    色
含    义
用  途  举  例
白色   红色
禁止超过
道路上用的防护栏杆
黄色   黑色
警    告
危    险
工矿企业内部的防护栏杆
吊车吊钩的滑轮架
铁路和道路交叉道口上的防护栏杆
二、安全标志
1、安全标志的意义和作用
安全标志是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所构成,用以表达特定的安全信息。此外,还有补充标志,它是安全标志的文字说明,必须与安全标志同时使用。
安全标志的作用,主要在于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发生。但不能代替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航空、海运、内河航运上的安全标志,不属于这个范畴。
2、安全标志的类别
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和提示标志等四类。现将其情况,分述如下:
(1)禁止标志
禁止标志的含义是不准或制止人们的某种行动。其图形和含义如下图所示(注:图形为黑色,禁止符号与文字底色为红色):
(2)警告标志
警告标志含义是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其图形和含义如下图所示(注:图形、警告符号及字体为黑色,图形底色为黄色)。
(3)指令标志
指令标志的含义是告诉人们必须遵守的意思。图形和含义如下图所示(注:图形为白色,指令标志底色均为蓝色):
(4)指示标志
指示标志的含义是向人们提示目标的方向。其中包括消防的提示7个,其图形和含义如下图所示:(注:消防提示标志的底色为红色,文字、图形为白色)
三、其他与安全有关的色标
除去上述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外,工厂里还有一些色标与安全有关系,我们也应了解。常见的色标主要有气瓶、气体管道和电气供电汇流等方面的漆色。
1、气瓶的色标
为了迅速识别气瓶内盛装的介质,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发的《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对气瓶颜色和气瓶字样的颜色作了规定。常用的气瓶色标,参见《气瓶漆色表》。
2、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
根据国标GB7231-87规定,工业管路的识别色主要有:

绿色
蒸汽
铝色
矿物油、植物油和动物油、易燃液体
棕色
气态或液态气体(空气和氧气除外)
黄褐色
酸或碱
紫色
空气或氧气
浅蓝色
其他液体
黑色
气 瓶 漆 色 表
气瓶名称
外表面颜色
字样
字样颜色

深绿



天蓝




液氨


草绿
液氯

压缩空气

空气





二氧化碳
铝白
液化二氧化碳




绿
煤气

煤气

石油气
铝白
液化石油

3、供电汇流条的色标
在工厂里,变电所的母线汇流排,单间配电箱的汇流条等都漆有色标。主要是:
A相母线     黄色
B相母线     绿色
C相母线     红色
D地线       黑色
广州安准职业安全事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编印
2010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