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碎石调平层am 16:再读叔本华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1:38
品悟智者的孤独——再读叔本华  十几年前读过叔本华,那时的目的,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
 
  一日,我去了趟图书室,书架上《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忽又映入眼帘,于是,情不自禁伸手去取这本书,久违的大师的思想光芒在我眼前闪烁,让我内心激动不已,渴望再享受一回世界大师的思想盛宴。
 
  这本书的封面写有叔本华大师的一句名言:“所有伟人都不免孤独——虽然人们对于这种命运时常扼腕,但是,两害取其轻,他们还是宁愿选择孤独。”这是大师对人生命运的深度认识与哲思,也是对孤独的独特诠释。把孤独与伟人联袂而论,这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人们对雄鹰的描述:“雄鹰总是孤独地在蓝天上翱翔”。雄鹰的孤独是因为它飞得太高,无论是空间高度,还是视野宽度,都占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是其它动物无法企及的。兴许,雄鹰与燕雀的本质区别就在这里。
 
  雄鹰的孤独,是因为没有一只鸟儿能与之比肩。伟人的孤独,在于周围没有一个人的思想高度能与之对话。例如项羽死后,刘邦扼腕而叹,这世间再也没有人能与自己抗衡,于是便觉得乏味,内心的孤独油然而生。叔本华说:“伟大人物命中注定要成为孤独者,尽管他也多次为此命运而深感痛苦,却又总是选择它。因为成为孤独者,毕竟要比成为粗鄙者少一些痛苦。”这是智者的性格使然,因为在智者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承担的使命。
 
  雄鹰是孤独的。伟人是孤独的。凡人就不孤独了吗?叔本华说:“当一个人独处时,可怜的人体验到的是他的全部不幸,而聪明人喜欢的却是独居的高尚伟大;简言之,每个人都将成为他自己。”人们对孤独的理解和认识是存在落差的,这与一个人的修养有关。无论孤独如何令人痛苦,我们也要小心不要变得粗俗。借酒浇愁、寻欢作乐都是一种错误。“因为,无论你在何处,都能找到一片荒漠。”这是大师的告诫。他还说:“社会的规模越大,越令人乏味。惟有独自一个人时,他才是自己;倘若他不喜欢独处,他便不热爱自由;只有当他孤独无依时,才真正是自由的。”这让我想起别人说过的一句话:“在人越多的地方越觉得孤独”。孤独与交往是如此相悖,兴许是来自社会的压抑和紧张。这种压抑感如同社会必然的附属品一样,使人无法摆脱。
 
  生命有各自的无奈,人都应该顽强地活着,执著地追求着。
 
  人都是喜欢群居的。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是喜忧参半。关于这一点,叔本华说:“因为,我们遭受的全部不幸都源于与他人的交往,这种交往破坏了思想的平静,而在幸福的种种要素中,身体健康是首要的,其次便是思想的平静。”所以说,喜爱独处不是人类本性的原始特征,它只能是经验和反省的结果。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那些无足轻重的人却倍受赏识。于是,隐退成为那些自身具有某种价值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真正的智慧。这是生成孤独的另一原因。如隐退的陶渊明大概就是这样的孤独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其说是悠闲,还不如说是孤独。或许这样的孤独,才是真正的自我吧。
 
  在我饱餐叔本华大师的思想盛宴后,对生命悲剧哲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彻悟。大师关于孤独的理解和认识是独特的、深刻的。我想,没有经历孤独的人,是无法深切感受到孤独的痛苦和自由,当然更体悟不到思想平静带来的快乐。
 
  孤独是一种人生境界!
 
  真正的内心平静,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时方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只有深居简出。这样,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成为精神上出类拔萃至高无上的人,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人生的幸福。虽然幸福并不意味着事事如意,但是,“自给自足,自己就是一切,这才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质。”
 
  我站在一块皱折的土地上仰望大师,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大师的思想光芒,像一道亮光,滑过我孤独的天空。
 
  (作者杨绍求单位系贵州省凯里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