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5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张学良为何杀完人还哀悼送挽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29:58

凡是名人,都喜欢“自白”,不过这些所谓“自白”的自供状,是否是发自心底的真话,也就值得考究玩味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名人名家,在特定的年代里、公开的场合中和正式的报刊上,他们所发表的言论,每每有违心之处与避讳之谈,有的甚至是文过饰非或是凭空捏造。如已故的台湾历史学家丁中江在他《张学良百年功罪》一文中所讲,功业显赫的张学良有两个自白,一是早年间在台北,可说为了自保,对蒋介石说了很多违心之话,自认有过失;等到老蒋故去后,他那份留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自白则充分流露出他的“积怨”,痛骂蒋氏,为己申辩。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丁中江认为这两个“自白”都一无是处。近日翻检《张学良年谱》,看到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杀杨宇霆、常荫槐于奉天旧帅府的一案,张学良事后也还有一段很精彩、很独特的“自白”。

 

“杨常事件”发生在张作霖被炸身亡后七个月、东北易帜还不足半个月的时间里,刚及29岁的张学良作为当时中国政坛的二号人物,居然对自己的父执辈的人物痛下辣手,所以成为当时震惊中外的一桩政治事件。现在看来,杨、常何罪,上演的还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鼻鼾”那出旧戏。以杨宇霆来讲,不仅无罪,而张作霖的半壁江山还是仰仗他的才干打下来的。要说他有什么错的话,那就是在张作霖死后,俨然以保护人的身份自居,经常以周公辅成王的典故自诩,规劝张学良戒毒,批评他不问政事。这让年轻气盛的张学良接受不了,觉得杨、常二人位高权重,尾大不掉,一山难容二虎。纵观历史,新主上台后,诛杀前朝旧臣的好像已成惯例,俯拾可见。

                            

《年谱》记载,1月7日,杨宇霆为其父大办祝寿3天,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赴杨公馆祝寿时,杨竟以普通礼节相待,与一般宾客无异。当门口副官高喊:“总司令到!”而室内围坐赌钱者,只少数离座起立,多数是半起半坐,有的略欠身。归府后,于凤至对张学良说:“你哪里像东北的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的真正主人,看他那副德性,他眼睛里面还有你吗?”在所谓“主少国疑”情势下,张学良遂决定“杀人立威”。三日后的夜晚便将杨常二人诱骗到帅府击毙。

 

平心而论,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乃“胡子”出身,哪里有那么多礼仪规矩与繁文缛节?再加上政务大事,最忌闺阃妇人的谗言,于凤至的那一番撩拨话语,无异于火上添油,更助长了张学良的杀机。事后,连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张作相都看不过去,对张学良面折直言:“此举未免过甚。”张学良则强词夺理:“我此事若办得不对,可向东三省父老请罪,但我自认没有办错。”话虽这样说,但次日还要决定组织临时高等军法会审,以谋叛、内乱罪,事实确凿,宣判杨、常死刑。当然,此时死人已不会开口说话,只有任其先毙后审、随意鞭尸了。杨宇霆、常荫槐被杀后,对少帅来说,是达到了“立威”作用,整个东北的军政人员,对这少帅不得不另眼相看了。

 

最有意思的是,在三日后的杨常发丧时,张学良还致函杨宇霆夫人,一方面表白自己与杨之间“相交之厚,如同手足”,另一方面又申明“为国家计,不能顾及私情,才采取此断然处置”。此外,张学良还为杨常各赠一幅挽联,算是他对处决二人的一番“自白”。 

 

   挽杨宇霆联云: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泪痛;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挽常荫槐联云: 

  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江山还汉室,敢因家事罪淮阴! 

 

   说来说去,这张学良的道白,还是把这两个死鬼当作周文王身后企图谋逆作乱的管、蔡二叔,并以三国时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和西汉吕后诱杀韩信作比喻,说明自己诱杀杨、常二人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不过人家周公所杀的,仅止管叔而已,你怎么连视为蔡叔的常荫槐也给杀掉了。这与张学良于两年多之前的1926年4月25日,在决定杀害报人邵飘萍,面对北京各界代表再三恳请刀下留人时是一样的口吻:“余与飘萍私交亦不浅,时有函札往来,惟此此碍难挽回,而是又经各方决定,余一人亦难做主。”以上二联,据传均系当年张学良的文案、也是诗坛巨擘的杨云史所代拟的。大家手笔,果是不凡,言简意赅,余韵悠长。一场震惊全国的政治血案,无论内中有多少哀怨委屈,也都在这曲解回护的“自白”之下,轻飘飘地如过眼云烟般地给遮掩过去了。(韩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