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一课一练答案:一五四、不能养德 终归末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1:33:49

一五四、不能养德 终归末技
----《菜根谭》读后之一五四zjkzxd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注释]

      青云:比喻达官显贵。

      白雪:五十弦瑟乐曲名。《昭明文选》陆机《文赋》:“缀下里于白雪。注:淮南子曰师旷奏自雪而神禽下降。白雪:五十弦琴乐名。”

      血气:这里指感情。

[译文]

  节操和正气足以胜过高官厚禄,生动感人的文章足以胜过白雪名曲,如果不是用道德准则来贯穿其中,那么终究只不过是血气冲动时的个人感情,或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罢了。

 

【读后】
   如何做人,历来是把讲究“德”放在第一位。没有“德”的人,不论是多大的官、多么大的才、多么的清高、多么的自傲,也终究是不为人所赞同的。
   这里讲,没有“德”贯穿的节义、文章,更别提高官、名曲,都是雕虫小技。观点对不对?可以说,总体上是对的,在正常情况下是对的,是在普遍性的基础上而言的。这就是所说的“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德与才论述道:“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由此,他提出了“苟不能的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的选用人的标准。
   后人对德才关系的比喻有多种多样。有德有才为正品、有德无才为次品、无才无德为废品、有才无德为危险品。 用人之见,也有多种说法和表述,“有才无德其才难用、有德无才其才可用”、“有才有德重用,无才有德小用,有才无德不用”等。
   以历史名人来看德才和得失之关系:
   有德有才治天下的皇帝还是不少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具有代表性。即位为帝后,他知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 。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盛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有德无才的唐高宗李治,为人“正直中和”,后期治世,有赖武则天,虽然江山未丢,却导致唐王朝一度血腥遍野、李氏子孙几乎被杀戮殆尽。
   有才无德的曹操当属典型。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生前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对其评价的一部分;后世褒贬不一。在当时,汉献帝刘协已经无法控制政局,曹操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虽然利用刘协来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却不敢直接取代他。曹操最无德之事,就是他误杀吕伯奢后,还说的那句狂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在《三国演义》中,演绎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也是对曹操的一种评价吧。
   有才无德的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虽然生活极为简朴,关心百姓生活,抑制豪强兼并,加强吏治,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才能出众。但在夺取皇位上,的确是“无德”,他弑、废二主后自己称帝。义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刘裕令心腹鸩弑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元熙二年(420),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安帝在一番大乱之后复位,是刘裕之功。但就安帝对刘裕委以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朝政,就是最大的“重才轻德”用人之失误。刘裕能让安帝在位,也能够让他死掉。
   有才无德的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的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但“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成为亡国之君。
   类似的还有北宋皇帝徽宗赵佶是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令花鸟画步入其全盛时期。但其在位期间,极尽享乐的生活,对治国理财用人之道既无能为力,且漠不关心,将政治大权错托佞臣。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无德无才、简直就是白痴的西晋惠帝司马衷,稀里糊涂的当皇帝17年,后被人毒死。留下一个千古笑话就是,在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时,他感到很奇怪,竟问:“老百姓既无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总之,“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