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加热灯哪个好:【老子道德经读诵版与成语】 【上下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0:32:52


',1)">
',2)">
《道德经》乃春秋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氏。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经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关赴秦讲学,
死于扶风。老子是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分为两部分,上部分为“道经”,下部分则为“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该书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
内容包括自然之灾祥、国政之兴衰、植物之枯荣、动物之寿天、家道之祸福以及内圣外
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更是
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
书中很多至理名言,如“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
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
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刚”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刚三者并重。
善,并不仅仅只是善良之意,还要与人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个社会就将会呈
现出一派祥和之气。人人不生恶念,太平盛世将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
平气和,与“善”所产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刚,则是要坚强,持之以恒。只要有
恒心与坚强的意志,铁杵难道不能磨成针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刚”,就可以
变得信、美、辩、智、博。虽不能成为圣人,也将不远矣。
上集
',3)">
',4)">
下集
道德经与成语
老子用了801个汉字,写成了5284个字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其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道德经》荟萃了中华民族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文化精华而成,其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其中的许多成语更是浓缩了其精华。
《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7个,其中出自原文的43个,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
出自原文的:
1.玄之又玄》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道德经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2.功成不居:《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3.和光同尘:《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4.天长地久:《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5.功成身退:《道德经》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身:自身,自己。指成功之后就抽身回来。指功业建立起来就辞去官职大功告成之后,就辞去官职。
6金玉满堂:《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7.目迷五色:《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迷:迷乱。五色:指青、红、黄、白、黑。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形容颜色又杂又多,因而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亦作“五色目迷”。
8.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9.听而不闻:《道德经》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10涣然冰释:《道德经》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像冰遇热消融一般。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一下子消除。
11.虚怀若谷:《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12.芸芸众生:《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13.余食赘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14.知雄守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15.知荣守辱:《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16.知白守黑:《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17.天道好还:《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天道:古人指上天的意志。还:回报。指上天对人的善恶会有公平的回报,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8.自知之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透彻的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
19.欲取姑予:《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姑:暂且;与:给与。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20.无中生有:《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21.大器晚成:《道德经》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器:古时指贵重的器物,现比喻大才。晚:长期。成:制成。原意是指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现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22.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
23.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24.若存若亡:《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25.知止不殆:《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26.知足不辱:《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27. 大巧若拙:《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若:似。拙:笨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28. 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29.出生入死:《道德经》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含褒义,用于赞扬人英勇无畏。
30.祸福相依:《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31.长生久视:《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
32.深根固柢:《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柢:树根。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33. 轻诺寡言:《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 诺:答应、许诺,寡:少,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而很少守信用。
3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35.慎终如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36.俭故能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37.哀兵必胜:《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38.寸进尺退:《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39.被褐怀玉:《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被:通“披”。 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40.天网恢恢:《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广大的样子。天道像个广大的网,作恶者逃不出天道的惩罚。后多用来形容作恶者终究难逃国法的制裁。
41.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原指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生活。后泛指相互之间彼此隔绝,不相往来。
42.小国寡民:《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国家小,人民少。
43.安居乐业: 《道德经》第八十章:“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源自其他文章,本文引用的14个:
1.无为而治:《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2.视而不见:《道德经》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3.少思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出自:《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4.委曲求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委曲:曲意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出自:《汉书·严彭祖传》:“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
5.不得已而为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6.富在知足:《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出自:汉·刘向《说苑·谈丛》:“富在知足,贵在求退。”
7.虽死犹生:《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四而不亡者寿。”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自:晋·常璩《汉中士女志·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8.淡而无味:《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9.物极必反:《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10.欲益反损:《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益:得益;损:损害。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
11.损之又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而益,为道而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形容极为谦虚。
12.赤子之心:《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后厚,比于赤子。”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13.取长补短:《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14.结绳而治:《道德经》第八十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