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基础开挖施工方案:材料作文“杂草与庄稼”优秀考场作文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4:55

材料作文“杂草与庄稼”优秀考场作文点评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优秀考场作文一:

“国于天地”,道德与立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明浩浩乎荡涤五千载,至于世纪之交,13亿炎黄子孙如是宣誓,豪言壮语,犹未绝于耳,可今日之时之地,忽然发现,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已然渐渐软化,于是忧患世人开始探寻社会主流价值。

我是从《环球时报》上知晓社会正热火朝天地探讨社会主流价值观,感慨社会主流价值观丧失的同时,觉得这个探讨很有意义。毫无疑问,当大家都试图把心目中理想化的价值观塞进主流价值的筐子时,往往意味着彼此竞争,甚或引发价值体系的混乱与对抗。然而,价值观是最末之结,欲得价值主流,必先探讨凝聚社会的黏合剂——道德。

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一个社会的构成要件。相比法律或强力而言,道德看似柔弱无力,却是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是各种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古今中外历史实践表明,各种主义和思潮时火时灭,唯一最基本的道德观万古而常青。

中国是一个缺少本土宗教的文明古国,无法靠原罪救赎的宗教观来自律和维系社会运转。加之中国法治水平尚待提高,随着社会分层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深入,中国社会难免成为“众神狂欢”的大舞台。而选择价值观作为大舞台的支柱,则必先重建道德共识,夯实大舞台的基础,让各种价值充分交流交锋交融,最终培育出一种和而不同的主流价值体系。

这是一个中国人信仰失落的年代。这一切,源于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化、西方化、市场化。中国传统道德遭到致命性的颠覆和解构,道德水准大幅下滑,以致洋人讥以“中国人缺少的不是价值,而是道德”。不管是“收红包”还是“躲猫猫”,不管是“毒奶粉”还是“黑矿难”,不管是“豆你玩”还是“蒜你狠”,不管是“剽窃论文”还是“学历造假”,都表明中国正处于一个道德危机期,更严重的是无德之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所以官二代喊出“我爸是李刚”。有人评价:“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左传》曾言“国于天地,有与立焉。”一个国家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必有坚实的基石。这个基石即是道德。诚如古语所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欲塑主流价值之塔,必须夯实道德之基。

塑造的形象亮点:此文意境很美,前半篇尤其像小说,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实属另类 ,夺人眼球。刻章老人形象丰满,与中心相契合。老人的出场,就用一句“座上的老人仍是端坐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句话很有分量,让人感受到老人的定力。接着写老人“眼神依然安宁包容,执着刻刀的手也很稳”,更让人觉得此人绝非凡俗。接着写他刻章的过程,再次提到眼睛“专注而凝重,仿佛有淡淡的光芒”,并且提及在刻章时老人“全身都蓄着一种待发的气势”,正面写老人刻章的专注,令我想起好多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艺术形象,如阿城《棋王》、冯骥才的《泥人张》等。最后老人的自言自语可是画龙点睛之笔,用“可刻出这块好东西,心里就踏实了,满了似的”完成了对他的形象塑造。文学创作讲求“形象大于思维”,如此血肉丰满的形象,自然凸显了中心。

考场作文选评:立意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男孩子的文章,写来颇有“风骨”。首先,立足点很高,大开大阖,从灿烂的中华文明开始,以“欲塑主流价值之塔,必须夯实道德之基”这一观点作结,着眼点是整个社会。一般来说,角度大比较流于内容“空泛”,然而这篇文章却显得大而厚实,难能可贵。打分:54分。

优秀考场作文二:摒却浮华,唯愿静好

大约是因为时令的关系,冬至将至,天干物燥。人也总觉得心意浮躁,诸事不顺。趁着空闲,特意去拜访了这座城市中最古老的记忆。

老街、民房、小巷,都与旧时记忆中的模样无多大改变。穿过牌楼边菜市场数年如一日的嘈杂,我径直到了巷子深处的刻印老人处。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这个位置。一如今日这般,不管旁边菜市场的菜贩与妇女如何大声算着斤两,座上的老人仍是端坐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笑了笑,他抬头微微一点,算是打过招呼。我注意到他的头发略白了些,但眼神依然安宁包容,执着刻刀的手也很稳。岁月并没有带走他太多的东西。

老人的刻刀在模具中的石块上缓慢划过,随着低沉的摩擦声,石屑纷纷掉落。他刻得极慢,但又极深。比起其他机器或是手工的刻印匠,这样的速度很有些影响了生产的效率。然而在他的手中,这不是外界粗劣的生产,那样大批量而俗气。他是艺术。我看到他的眼睛,不同于我常见的老人们的浑浊,在此刻,它们专注而凝重,仿佛有淡淡的光芒。苍老的双手没有失去应有的力道,而是执着刀留下深深的痕迹。他的全身都蓄着一种待发的气势,仿佛是在将他的情感无声地注入面前的石块。

我看着那印章 ,是枚好的田黄石,刀下的字渐渐显出形状,约略是个“安”安,小篆体的,笔致曲折。这是一个“好”字。

我静静地看着老人将剩余的边角磨净,低低的磨刀石滤尽了所有原先的浮躁,刻刀后是刻笔,一笔一画,如描印在心上,除去了心上的杂草。而只觉得此刻天地纯明,万物静好。

老人渐渐收回工具,拿起印石端详,满意似的眯了眯眼,似是自言自语:“这刻石头,最需要静工夫。”转头笑了笑:“刻得慢是慢了,可刻出这块好东西,心里就踏实了,满了似的,再不会后悔——每一笔,都是对得起自己呐。”

我默默回味。生命的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再踏定方位,步伐自然有力,收获的也自然是成功。而若心浮气躁,急欲求成,也自不会有好的收成——心灵的田地上,只会是杂草。

心灵的充实与安定,往往来自自己。丰富精神,也充实了自己。正如欲除去杂草,必先种上庄稼。摒却浮华,唯愿静好。

我忽然想到《品质》里的格斯拉,那是世俗中的悲剧艺术者。然而我想不论他人如何评价,他那不平凡的一生,充实与丰足的。

语言亮点:此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白相间,语言老练。有些学生也会尝试半文不白的语言,但大都失之拙劣,不忍卒读。而此文作者古文底子不错,尤喜化用文学经典,如“滥俗小说不加少,改过之人不加多”来自孟子的“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如“一饭而未敢忘书”来自苏轼“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如“密雨斜侵”来自于柳宗元“细雨斜侵薜荔墙”,令读者心领神会,口角吟香。打分:52分

优秀考场作文三:莲心

先祖的火把辟开原始的荒草,文明就此浩浩荡荡而来。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自西周的编钟敲出宫商角徵,自秦军的兵俑吹响出兵的号角,至华丽的汉赋从天而降,至唐诗宋词的韵脚平仄千年,光彩夺目,气势恢宏。

吾辈愿承先辈之志,歌先祖遗音,纵历史涛涛千年,熟背《三字经》者有之,诵《千字文》者有之,录《红楼梦》者亦有之。然也许是国泰民安,未经动乱,吾辈与前人相比,忧患之心有所不及而享乐之意未免过盛,因而在文学方面,吾辈之中弃经典者为多。所谓唐诗宋词的背诵欣赏,亦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有何“兴趣”可言。

最为人所痛心的,尚不在读经典作品的人数减少,而在于市场上一些“不知所云”的滥俗文学竟迅速登上了沉重的课桌,而九零后一代对其的热爱程度——人手多本,想必《圣经》犹较之不及。课间课上,饭前饭后,手不释卷,一饭而未敢忘书;谈论情节,眉飞色舞,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课文不求甚解,而于这等文学作品,却是字字品味,句句较真,其痴迷程度,也可谓登峰造极了。

这般情况家长目睹之,心忧之;老师心忧之,训导之;政府更是溯其根源,全力打击。然网络之上,课堂之间,滥俗小说不加少,改过之人不加多。

愚以为,此般文学,小读怡情,大读伤身,倘若深陷其中,必是毒药一枚。而欲封其出入,其源不在出版商,不在作者,而在阅读之人。若使阅读者失去对滥俗文学的兴趣,这等小说,焉有市场?所以政府不该只在打击上加大力度,出台政策,而更应关注青年沉重的内心。家长、老师、学校乃至全社会,实应帮助树立起倡导文学经典阅读的风气风尚,令逐渐沉睡的五千年文化重新散发出指路领航的光芒,从而正吾辈之思想,还吾辈中国少年的正气面貌!

文学之土上难免会长出杂草,我们应用最智慧的手段去除这些劣质之物,那就播撒下经典文学的种子吧,让这片美好的庄稼铺满我们的心田。

此后,任外界密雨斜侵,泥沙污浊,我辈中国少年,心应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