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灰砂浆标号规范:家长素质决定孩子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0:29:17
 1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多赚点钱给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就算尽到家长的教育责任了。然而事实证明,那些被送到所谓好学校后家长就不管不问的孩子,往往学业荒废,成为“问题孩子”。

  很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这是个误区,事实上,家庭应该是教育的主战场。一个学校有成百上千学生,一个班级也有好几十人,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付出过多的关爱,更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了如指掌,因此不可能恰如其分地因材施教。再者,多数学校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孩子的品格培养和做人教育往往比较薄弱。

  另外,在大多数学校,老师抓的是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这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抓起来比较省劲,容易出成绩,能给学校争光,老师把精力投入到他们身上是很自然的事。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老师最头疼的,这些学生一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常打折扣,往往还是课堂上的“不安定分子”,老师肯定不喜欢。

  这些“困难生”抓起来非常不容易,非要老师付出大量的爱心、耐心和精力不可。然而老师也有难处,每天上好几节课,要备课,要批改作业,还要管理好那么多学生,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投入过多的关注,付出过多的精力。所以,这些“困难生”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他们既然对学习不感兴趣,就要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做,比如早恋、上网、追星等,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在我们周围,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教育的硬件方面舍得投入,给孩子择校多花一两万眉头都不皱一下,请老师吃饭甚至给老师送红包也毫不吝啬。他们认为,自己多赚点钱给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再给老师一点好处,让老师为孩子多操点心,就算尽到家长的教育责任了。自己对教育是外行,把孩子交给老师,孩子的教育就有了保证,而自己的事业也没耽误,这不是一举两得吗?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那些被送到所谓好学校后家长就不管不问的孩子,相当一部分学业荒废,有的甚至成为“问题孩子”,家长钱没少花,到头来收获的却是苦果。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树立与孩子共同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的新理念。家长不但要不断充电,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要舍得在教育孩子方面投入精力,切实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紧紧抓住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孩子的情商和德商得到了发展,会对学习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上述几点如果家长做得比较好,可以说就是教育的内行了。如果再多往学校走走,多和老师交流沟通,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家长和老师配合得好,孩子肯定进步比较快。有了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孩子送到哪所学校就不那么重要了。有条件的送到重点学校固然不错,没有条件的也不必掏那么多钱选择学校。

  需要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大大提升,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我们面临的教育问题和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的中小学生家长大多是“文化大革命”前后出生的,接受的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而我们的孩子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接受的是多元文化的熏陶。这样,亲子之间就面临着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就显得尤为突出,父母的知识、观念、素质往往不能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再者,目前学校实行的还是应试教育,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处于薄弱环节;另一方面,现在社会的育人环境相当复杂,来自各方面的诱惑特别多,孩子面临着无孔不入的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因此,落在父母肩上的担子就显得格外沉重。现代家庭教育无疑给家长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孩子,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尽快适应培养孩子的需要。

  在这里我要大声呼吁: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家长的作用大于学校!学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家长的责任老师不能替代!

  2夫妻和睦是家庭教育的硬件保障

  选择婚姻,就是在选择温馨的同时选择了琐碎;选择婚姻,就是在选择幸福的同时选择了责任。善待你生命的另一半,就是善待自己生命的全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家是你生命的根。

  要搞好家庭教育,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拥有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

  在近几年的家庭教育咨询中,我接触了上千个家庭,发现有这样一些规律:凡是夫妻关系融洽、和谐的家庭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出现问题的是极少数;夫妻关系紧张甚至闹离婚的家庭的孩子,或者家庭已经破裂的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孩子,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有心理障碍,甚至一部分有心理疾病,迷恋网络、追星、早恋等现象最容易在这类孩子中发生。这类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父爱或母爱,最容易在以上这些方面寻求精神寄托,问题孩子和少年犯大多是这类家庭的产物。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直线上升,持续走高。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说,离婚率高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而我认为,离婚率高是由于一部分人道德滑坡,价值观出了问题,说明我国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我认识一个男人,五年内离了三次婚。他本以为离婚会摆脱原来的痛苦,找到新的幸福,结果事与愿违。两年后他第二次离婚,并和第二任夫人因财产问题对簿公堂。三年后他又结婚了。一次见面我问他:“这次婚姻幸福吧?”他说:“别提了!狠毒莫过妇人心,世界上的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走了一只狼又来了一只虎。”看来这第三次婚姻并不美满。果然,一年后他的家庭又解体了。与此同时,他的儿子由于缺少关爱,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在家,很快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一次,儿子酒后和两个哥们儿闯到他的新家大打出手,把他的肋骨打断三根……

  这个男人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婚姻观了。“离婚,离婚,一离就悔”,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原配夫妻一般矛盾并不复杂,比较容易解决。再婚家庭会增加好多新的矛盾,遇到很多敏感问题。每个离婚后重组家庭的人,本意都是想摆脱烦恼和痛苦,寻找幸福和快乐,结果是幸福和快乐没找着,新的烦恼和痛苦又接踵而来。有的人离婚后组成了新的家庭,经过比较,才发现原配偶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于是,只能在后悔和失望中捱日子,这样的婚姻生活还能谈得上什么质量呢!

  有人说:“离过几次婚的人,没有几个是好人。”这话虽有一点偏激,但也不无道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离婚次数多的人,一般归宿都比较差,晚景都比较凄凉。

  美满的家庭是幸福的摇篮,婚姻则是家庭美满的纽带。为了你的孩子,为了你的幸福,请不要轻言离婚。离婚给你的家庭、配偶造成的伤害将是无法补救的,离婚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更是仅次于亲人的亡故;而且亲人亡故伤害的是一时,父母离婚伤害的则是一生。

  各位家长,请牢记下面几句话: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讲爱的地方。

  婚姻是一个空盒子,里边本没有爱,放进去爱,才能取出来爱。

  世界上既无十全十美的人,又哪来十全十美的婚姻呢?

  家庭的争吵是夫妻两个经常玩的游戏,有谁看见哪一方曾经赢过?选择婚姻,就是在选择温馨的同时选择了琐碎;选择婚姻,就是在选择幸福的同时选择了责任。善待你生命的另一半,就是善待自己生命的全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家是你生命的根。

  如果人人都能做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任,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任,对我们的社会负责任;人人都注重打造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修养,那么大多数的家庭破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样的话,就会少出现多少单亲家庭?就会避免多少孩子辍学,流落街头?就会避免多少孩子受虐待?就会少出现多少“问题孩子”和少年犯?如果这样,我们的国民素质不是越来越高了吗?社会不是更安定了吗?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速度不是更快了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公民都应当从自身做起。

  选择离婚,不如提高自身素质。在这方面,我是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的。

  十年前,我的婚姻也遇到了危机,夫妻由家庭琐事经常争吵发展到长期背靠背,家里常常阴云密布,硝烟不断。那时我的心境很糟,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夫妻双方都感到非常痛苦,我们曾经考虑过离婚,民政局和法院我们都曾光顾过……

  经过痛苦的反思,我认识到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我决定下大力气改变自己。通过学习,经过修炼,我自身的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带来了婚姻质量的彻底改观。爱人变得活泼开朗,通情达理,温柔可人,身上优秀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夫妻相敬如宾,如胶似漆。孩子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还是我,但是和以前的我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态。那时我常常这样想:我真倒霉!前世造了什么孽,世界上最不讲理的女人叫我碰着了。我觉得人生好无聊,好无味,甚至偶尔还有轻生的念头。这些年,我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真幸运!上帝把世界上最优秀的女人派到了我家,又把一双爱的小天使赐予了我,让我有永远享受不完的人间真情和天伦之乐,今生无悔,今生足矣!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不改变自己,家庭解体在所难免,教育孩子失败已成定局,其后果不堪设想!

  各位家长,如果你希望孩子成才,希望自己终身幸福,那就扎扎实实地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吧!你的素质切实提高了,就会影响你的配偶,你将看到一个全新的配偶形象,你会品尝到婚姻的真正甜蜜!

  3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大多数家长从未想过自己这个没有经过培训考核的家长是否“合格”,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不需要学习。这种“无师自通”的观念导致了一些家长用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远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早期影响更是无人替代、无人超越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及思维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优秀孩子出自优秀家长之手,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站着不合格的家长。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现代家庭教育迫切需要科学的介入。没有哪位父母不教育孩子,但并不是每位父母都会教育孩子。真爱孩子,就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非常舍得给孩子买高级营养品、名牌服装、高档玩具等,却不知道给孩子补充精神营养。好多家庭客厅、餐厅等一应俱全,就是没有书房;家具应有尽有,就是没有书架。有的家长经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就是舍不得花点钱买几本教育孩子方面的书读读;有的家长一天大部分时间在麻将桌前度过,连孩子的一日三餐也是草草应付;有的家长天天酗酒,一日两回醉;很多家长成年累月都不到学校走走,连孩子的班主任姓啥都不知道;相当一部分家长整日忙于交际应酬,就是不肯抽出时间读点书,陪陪自己的孩子。

  世界上绝大多数职业都需要培训、考核、竞争上岗,惟独父母这个职业例外,只要生了孩子,就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也理所当然地开始行使教育孩子的职能了。大多数家长从未想过自己这个没有经过培训考核的家长是否“合格”,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不需要学习。这种“无师自通”的观念导致了一些家长用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将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啊!

  有位家长经商发了财,家庭条件相当好,有别墅、轿车。按物质条件说,他完全进入了上流社会,但他的精神层次非常低。此人不读书,不看报,家里一本书也没有,对孩子的教育就可想而知了。孩子也学着老子的样子,追求享受,追求名牌,在校园里和其他同学斗富、攀比、上网、追星,初三时各科成绩均不及格。

  父母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找我讨教如何教育孩子。我问这位父亲:“你读过教育孩子的书没有?”他觉得很奇怪:“怎么!教育孩子还要读书学习吗?”我说:“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不学习怎么能行呢?你开车考驾驶执照不是经过学习、培训了吗?”他点头称是。我说:“培养孩子学问大着呢!它比学开车难得多,你可要下大功夫啊!育人先育己,打铁先得自身硬,你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你虽然成了物质上的百万富翁,但要加大学习力度,尽快给自己充电,争取早日成为精神上的百万富翁——精神上的百万富翁才是真正的百万富翁!”这位家长如梦方醒。

  在家长培训班,我调查过150位家长,其中只有5人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占3.3%;只有4人读过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占2.7%。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实在堪忧!调查表明,相当多的家庭教育是不成功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家长的教育理念甚至与孩子的成长规律完全背道而驰!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是不幸的,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开始在更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现在的孩子将来同样面临着国际、国内两方面的竞争与挑战,既前景诱人,又形势逼人。由此,现代家庭教育给家长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各位家长提两条建议:

  一、创造一个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

  一个没有书籍、报刊的家庭等于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一个没有知识的人,犹如一只空口袋,永远站立不起来。一个不读书学习的人,往往是精神上的残疾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进行更新,家长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很快会老化,如果不再继续学习,就难以肩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因此,家长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就极有可能丧失教育孩子的主动权和孩子终身老师的资格。

  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建一个“家庭图书馆”,家长每年至少应读书30本以上,且以家庭教育、心理学以及人文修养方面的书为主。孩子沉浸在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中,就会对读书产生兴趣。家长要耐心指导孩子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中外名著以及励志类、百科全书类图书。

  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文化荒漠现象严重,好多家庭没有藏书,有的家庭即使有几本书也是摆设,从来没看过。有的家长经常为不读书找借口:“我文化水平低,有好多书读不懂。”“工作太忙了,哪有精力读书?”“这把年纪了,学习还有什么用?”

  我要给这些家长猛击一掌: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了,你还抱着老观念不放,还躺在那里睡大觉?如今,社会进步对家长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读书学习在全社会已经蔚然成风,“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作为新世纪的父母,你不读书学习,不接受新观念,不与时俱进,怎么能做一个合格家长?你的孩子怎么能不出问题?!想读书都有理由,不想读书都能找到借口,爱找借口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二、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应首先做到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安徒生也说:“做孩子的榜样,是父母培养成功孩子的捷径。”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以道德育道德,以人格育人格,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要首先做到。家长既是父母,又是老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你希望孩子将来对你孝顺,自己首先应该孝敬父母,做一个孝子;你希望孩子文明礼貌,自己首先应该成为一个高素质、有修养的人;你希望孩子勤俭节约,自己首先应该改掉铺张浪费的陋习;你希望孩子求知欲强,自己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喜欢读书、热爱学习的人;你希望孩子胸有大志、虚怀若谷,自己首先应该学会宽容,克服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毛病;你希望孩子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百折不挠、意志坚强的人;你希望孩子乐于奉献,自己首先要热爱公益事业,乐善好施,乐于助人……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家长二次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潜心“修炼”的过程,同时还是家长与孩子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共享天伦之乐的过程。当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到一定层次,家庭教育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会产生良好的家教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一种环境,像阳光、雨露一样,使孩子得到沐浴滋润。

  因此,家长如果真心希望培养一个有文化、有道德、有教养、有作为的孩子,就应该从现在起严格要求自己,改掉不良习惯,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素质。切记,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4不要做“叶公”式的家长

  相当一部分家长是“叶公”式的人物,谈起教育孩子慷慨激昂,但一接触到实际,一听教育孩子要从改变家长开始,他就犯难了——自己多年养成的习惯能改掉吗?

  没有哪个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没有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真正能蹲下身子扎扎实实进行家庭教育实践的只是少数,相当一部分家长是“叶公”式的人物。

  好多家长谈起教育孩子慷慨激昂,但一接触到实际,一听教育孩子要从改变家长开始,他就犯难了——自己多年养成的习惯能改掉吗?于是,该酗酒的照样酗酒,该打麻将的照样打麻将,夫妻关系紧张依旧,家里照样硝烟不断。这一类家庭的孩子难培养,原因就在于家庭教育环境太差。难怪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中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事情好办,家长的事情难办,问题的焦点在家长身上。”

  家庭教育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家长不愿意改变自己,难在家长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到位。试问,一个家庭中,还有什么比培养孩子更大的事情呢?肯定没有。这么重要的事情,好多家长往往把它放在了无关紧要的位置。

  培养孩子不容易,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因为不容易,所以它的价值就大,可谓功在当代,泽被后世。

  教育是改造人的工程,尤其是改造已经定了型的成人家长,简直太难了!难归难,只要肯下功夫,并不是做不到。有一位父亲的故事应该能给广大家长以很大启示。

  “1996年,我所在的国营厂子效益不佳,好多工人下岗,我是其中一员。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我无所适从,二次求职更是到处碰壁。我只有初中文化,没有技术,更没什么优势可言。下岗两年,我摆过地摊,当过清洁工,卖过煤球,还到建筑队当过小工。由于心情不好,我学会了喝酒,回家常发无名火,老婆成了我的发泄对象,孩子见我躲得老远。房里的家具差不多被我砸完了,打老婆、打孩子成了家常便饭……

  “严峻的现实,艰难的求职路,迫使我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下岗轮到我?为什么求职路上到处碰壁?为什么我只有干粗活、脏活、重活的份?还不是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低、素质低、没有竞争力吗?难道我就这样糊里糊涂混上一辈子,让老婆、孩子跟着自己遭殃吗?我也是血性男儿,我不是窝囊废,我也有两只手。我要抗争,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改变孩子的命运!

  “思路理清后,我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再就业培训班,学习了电脑技术,又自学了英语,还自学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经过长夜的人最知道光明的可贵,经过摸爬滚打的我最知道知识的可贵,所以我学习起来非常刻苦。三年来,我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拿到了等级证书,英语达到了六级水平。现在我在一家涉外宾馆外事部工作。

  “由于我学了心理学知识,对孩子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还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和孩子的关系相当融洽,父子间无话不谈。另外,我刻苦学习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乐观的处事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和孩子经常共同学习到深夜。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期末考试进入了班上尖子生行列,英语竞赛在市里得了二等奖。孩子对计算机程序十分感兴趣,正准备参加国际大赛呢!

  “我深深认识到,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果我不努力改变自己,恐怕永远也不会有出头之日,我的孩子也不会有那么优秀……”

  这位家长可谓是真的喜欢“龙”,他的精神值得“叶公”式家长学习。为了你的家庭,为了你的孩子,家长们应赶快行动,赶快改变自己!

  5读懂孩子这本“书”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青年,一天一“页”,一年一“章”。作为称职的父母,务必精读,细读,真正读懂弄通孩子这本“书”。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1岁多的小男孩,走到一处多级台阶下面。父亲放下孩子,休息一会儿。男孩顺着台阶向上爬,每爬一级都特别费劲,要吭哧老半天。父亲看着孩子爬了两级,他就受不了了,抱起孩子噌噌几步走到了最高处。孩子又哭又闹,父亲一脸茫然,骂道:“臭小子,你不是要上去吗?我把你抱上来,你哭个啥?”

  一位心理学家走过去,对那位父亲说:“你把孩子抱下去,让他重新爬,他就不哭了。”父亲一脸不相信的样子,但是孩子在哭,没办法,只好照做了。他把孩子抱到台阶下面时,孩子马上止住了哭声,开始重新爬台阶。他很奇怪,问心理学家:“怪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位父亲就是因为没有读懂孩子这本“书”,所以才吃力不讨好。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青年,一天一“页”,一年一“章”。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一本“百科全书”,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志趣,不同的经历,决定了每本“书”都有不同的内容。作为称职的父母,务必精读,细读,真正读懂弄通孩子这本“书”。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几个大字赫然印入眼帘: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然而,相当一部分父母没有读懂这一页,只是囫囵吞枣或者断章取义,不求甚解,有的还把这一页弄脏了,撕破了,于是烦恼、迷茫、困惑一同袭来。孩子越来越不理解父母,常常用“讨厌”“烦人”“我懂”这样的话来回敬父母,有时甚至用“真倒霉!我为什么选择你们当父母!”这样的“重型炸弹”来轰炸父母。有的孩子和家长进入冷战状态,几个月不和父母讲一句话,心扉不向父母敞开一点。为人父母难,做当代家长更是难上加难。难怪有人这样形容家长面对孩子时的无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家庭和家庭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这不但给家长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且也给读懂孩子这本“书”增加了难度。

  要真正读懂这本“书”,父母就需要不断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对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时代,父母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以及对事业的强烈追求,都将成为孩子学习和效仿的榜样。父母只有做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才能以科学的育儿观念、态度和方法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塑造出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一代。

  要真正读懂孩子这本“书”,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仅要博学,而且要精学;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而且要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成功学等基础理论,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来指导家庭教育实践。

  2. 尊重孩子。要认识到孩子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更不是你的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他的人格和你是平等的。要尊重孩子,对待孩子既是亲人,又像朋友。

  3. 向孩子学习。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父母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父母与孩子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不仅如此,孩子身上还具备许多人性中尚未污染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往往符合时代精神,是父母所不及的。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真正了解孩子,父母只有弯下身子向孩子学习,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能跨越代沟,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4. 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这本“书”,一天一个样,天天都有新变化,常读常新。做父母的今天看懂了,可能明天就看不懂了。面对孩子婴儿期、幼儿期这本“书”,也许你能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孩子到了少年期,这本“书”家长可能就有点读不懂了。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研究孩子成长中的新问题、新特点,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6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孩子的心就像一把无形的锁,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惟有爱心,惟有理解,惟有尊重,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纤细的钥匙,打开孩子的心扉。

  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那么,如何让孩子的心向家长敞开呢?我们先看这样一则寓言: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扭,那大锁就啪的一声开了。

  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进入了它的心里。”

  孩子的心就像一把无形的锁,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惟有爱心,惟有理解,惟有尊重,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纤细的钥匙,打开孩子的心扉。

  怎样把自己变成一把钥匙?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胸中应有一条爱河

  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效果往往不明显。这时,家长就产生了动摇:“我确实给孩子付出了爱,孩子为什么不领情、不理解?”这主要是你胸中的爱还没有形成一条河,没有源泉,或者说泉眼太小,水量不够,给孩子付出一部分爱,你就很在乎,你就斤斤计较。如果胸中有一条爱河源源不断地向孩子涌出,孩子天天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自然乐意与你沟通交流,你的建议、你的观念孩子自然会接受。

  和孩子交流沟通不顺利,两个人都感到不愉快时,要马上停止。毋庸置疑,问题肯定出在家长身上,这时家长要从自身找问题:一是可能你付出的爱不够;二是可能你讲话的艺术性不高;三是可能你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来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四是可能你没有以完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童心不可欺,你给孩子付出了几分爱,你是虚情假意还是诚心诚意,你耍小聪明了没有,孩子清楚着呢!你哄不了他,孩子心里有一杆秤。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你给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无私的爱、智慧的爱、科学的爱,你肯定会得到回报的。孩子不是铁石心肠,都是通情达理的。

  二、每日三省吾身

  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家长就要在家教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每日三省吾身”,经常检查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效果。

  家庭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对于父母而言,在家庭教育方面始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考验,单靠简单学习教育理论和生搬硬套其他家长的经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活学活用,因材施教,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探索便意味着碰壁,意味着可能犯错误。家长必须“三省吾身”,不断总结教子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学会换位思考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们并不清楚。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常常带有盲目性。

  在换位思考方面,我一向比较注意。我常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让我能享受到更多的温馨和天伦之乐。

  有一次,我和贾毅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谁也无法说服谁,发生了不愉快。我想:何必为一点芝麻小事搞得儿子心情不愉快呢?于是灵机一动,来了个脑筋急转弯,不再和孩子争执了,不再坚持说服他了,而是对他微微一笑说:“孩子,你能和爸爸争执,说明你长大了。你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方式,爸爸感到很高兴。你这样做肯定有你的理由,该怎么做你自己决定吧!”我这样一说,儿子反而不好意思了,说:“爸爸讲的也有道理,你的意见我会认真考虑的。”

  “将心比心”,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面对孩子,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惟有如此,孩子的心灵才会向你敞开,教育才能得心应手。

  7乐于赞美,善于赞美

  天才是夸奖出来的,不是责备出来的;是赞美出来的,不是抱怨出来的。让孩子经常有“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他就能不断进步。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赞扬就是培养这种心态和心理素质的最简单、最适用、最有效的方法。

  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中国父母对孩子喜欢进行物质投资,而对感情投资非常吝啬。我们拥有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却缺少赞美孩子的传统。很多父母都努力在孩子身上发现缺点,并毫不留情地指出来,督促孩子纠正。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的缺点改正了,就会越来越优秀。中国家长从来不太喜欢当面赞扬孩子,生怕产生副作用,使孩子滋生骄傲自满情绪。他们认为,“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

  在西方国家,父母是从来不吝啬给孩子赞美的。他们把孩子的每一个成功都看作是孩子才能的发挥,哪怕孩子只做了很小的事情,父母都会给予由衷的赞美。赞美孩子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下面的情况:

  孩子高高兴兴地跑回家,人还在门外,得意的叫声就已经飘进屋内:“爸爸,我数学考了100分!”爸爸说:“你早该考100分了!这次没有作弊吧?”孩子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

  在美国可不是这样,如果一个孩子回家喊:“妈妈,我这次考了100分!”妈妈会两眼放光,激动不已:“天哪,我的孩子真棒,真是了不起!”并把孩子抱在怀里亲吻。

  西方人不但在孩子做了好事、有了成绩时,使劲地赞美孩子,就是孩子犯了错,父母也能变着法子赞美。

  在英国,有一个孩子喝牛奶时打翻了牛奶罐,牛奶洒了一地。他忧心忡忡地等待母亲回来惩罚,听见门响,就蜷缩在厨房角落里一动不动。妈妈开门见此情景,怔了一下,马上面带笑容说:“孩子,你真让妈妈开眼界了,妈妈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壮观的牛奶海洋!”一句话让孩子的恐惧烟消云散。妈妈继续面带微笑说:“你愿不愿意帮妈妈把地板整理一下?”孩子很高兴地帮妈妈把地板冲洗干净了。妈妈又把空牛奶罐装上水做示范,说:“这样操作,才不会把牛奶罐打翻。”

  这位妈妈真可谓是赞美高手,孩子在妈妈的赞美声中受到了教育,以后犯此类错误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还有一位美国母亲,向她5岁的儿子伸出了一只手,说:“你看妈妈伸出了几根手指?”孩子接连把母亲的手指数了三遍,答道:“3根。”这位母亲不但没有批评孩子,反而向孩子伸出了大拇指:“孩子,太棒了!你只少数了两根。”

  这位母亲的智慧令人佩服,既对孩子进行了鼓励,又巧妙地指出了孩子的错误。

  美国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回忆自己成功的经历时,强调说:“是我的继母造就了我!”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小时候被认为是一个坏孩子。假如有坏事发生,人人都会怀疑是我干的。他们认为我坏,我就专门做坏事,反正他们都这样认为。

  我母亲死了,有一天父亲宣布再婚。一天上午,继母到了我们家,我们怀着敌意看着她。父亲带着她走遍了每一个房间,很高兴地问候我们每一个人。他们走到我面前,我直立着,双手叉在胸前,没有丝毫对继母欢迎的表示。

  父亲说:“这就是拿破仑·希尔,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

  我绝不会忘记继母是怎样对待父亲这句话的。她把双手放在我的两肩上,两眼闪耀着微笑的光辉,直看着我的眼。这使我消除了敌意。继母说:“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我看他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做父母的要做的一切,就是把他所有的优秀品质发挥出来。”

  我的继母总是鼓励我依靠自身的力量,制定大胆的计划,坚毅地前进。后来证明,这些计划就是我事业的支柱。

  我的继母造就了我,因为她深厚的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激励着我成为有出息的那种孩子。

  拿破仑·希尔的继母相信劣迹斑斑的孩子会变好,相信奇迹会在这孩子身上发生,并给了孩子充分的爱、信任和赞美,结果奇迹发生了,一个问题孩子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高级顾问,成为引导千万人走向成功的导师。

  赞美对孩子来说不应该成为奢侈品,而应成为必需品,和阳光、空气一样。

  一位母亲讲过一件发人深思的事情:“我的女儿经常淘气,于是我常责骂她。有一天女儿表现特别好,没有做一件惹人生气的事。那天晚上,我把她安顿好,正要去做别的事情,突然听到她在低声哭泣。我问她出了什么事,她呜咽着说,难道我今天不是很乖的小姑娘吗?孩子努力纠正自己的缺点,连一句赞美的话也没听到,她是多么失望啊!”这位母亲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却没有及时赞美,才使女儿如此伤心。看来孩子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承认和肯定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一个人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他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实践证明,掌握好赞美孩子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

  既然赞美这么重要,那么,怎样赞美孩子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条赞美孩子的原则:

  1. 赞扬孩子要具体,有根据。家长赞扬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孩子就会对那些好的行为更清楚,印象更深刻,就更容易发扬这些优点。笼统的赞扬往往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

  2. 赞扬要及时。发现孩子有了好的表现,家长就应该立即赞扬,不要拖延;否则,时过境迁,孩子对这个赞扬就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更不能强化这种行为。

  3. 赞扬要用适当的方式。只有适合孩子的赞扬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赞扬孩子时要做到大小有别:小孩子喜欢爸爸妈妈的拥抱、亲吻、抚慰,或者说一些亲切的话语;对大孩子来说,采用竖起大拇指、拍拍孩子肩膀等方式,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赞扬孩子也可以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孩子表现好,可以送他一个小礼物,给他一个惊奇,但物质奖励不可滥用。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赞扬也应因人而异。只要父母胸中有爱,就能产生无穷的智慧,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赞扬方法。天才是夸奖出来的,不是责备出来的;是赞美出来的,不是抱怨出来的。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孩子尤其是表现不太好的孩子,要少批评,多表扬,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经常赞扬孩子,孩子会成为一个乐观自信的人。

  有一位母亲总结她的赞美实践时说:“如果你今天赞美他的书桌干净整洁,第二天他的整个房间就会有条不紊;如果你今天夸奖他的字写得比昨天好了,明天他的作业肯定会更整洁;如果你今天赞美他勤劳,明天他肯定会主动帮你做家务……”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让孩子经常有“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他就能不断进步。

  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家长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如果你每天能发自内心地真诚地赞美孩子一句,产生的效果会让你大吃一惊。

  8溺爱是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无数事实证明,对孩子溺爱与棍棒教育的后果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心理和性格上的许多缺陷:自私,反叛,惟我独尊,没有责任心,不知道感恩,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奉献。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特别是中国的父母,被公认为是付出“爱”最多的父母。他们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没有怨言,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求什么回报,真可以说是无私到极点。然而这种爱是一种糊涂的爱、愚昧的爱,而不是科学的爱、智慧的爱。溺爱的溺是溺水而亡的溺,顾名思义是爱过头了把孩子淹死了。

  无数事实证明,对孩子溺爱与棍棒教育的后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溺爱孩子和虐待孩子的后果是等同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正如卢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能使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请看笔者接触的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

  杨宏从小和爷爷奶奶一块生活,10岁才到城里和父母团圆。父母总觉得对不起孩子,欠孩子什么,因此总有一种补偿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几年下来,杨宏由刚来时的“小绵羊”变成了“小霸王”,动辄发脾气、摔东西。由于过分宠爱,父母对杨宏的这些不良习气已司空见惯,不是忍气吞声,就是视而不见。他们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父母的娇惯和溺爱,使孩子逐渐沾染了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的恶习,后来杨宏成了网吧的常客。由于时常逃课,中考成绩自然不会理想,父母就花钱让他进了一所高中。此后,杨宏变本加厉,上网几乎成了他的专业,后来干脆不去上学了。父母见劝说无效,就用上了他们惯用的“杀手锏”。母亲说:“你要去上学,妈妈就给你买一台戴尔手提电脑,咱家的电脑也该换了。”杨宏喜出望外:“你把电脑买来,我明天就去上学。”上了两个星期,他又辍学了。母亲使尽浑身解数也未能让孩子再去上学,万般无奈之下,又故伎重演:“你再到学校去吧,妈妈再给你买一部进口手机。”得到手机后,杨宏又到学校混了一个星期,之后又在家里玩起了电脑。

  杨宏在家里疯玩电脑,一玩就是10多个小时。吃饭时,母亲把饭端来,他不理不睬。饭凉了,母亲加热后又端来催促他吃,杨宏玩到兴头上,喝斥道:“讨厌!你给我滚开!”玩到夜里两点多,杨宏饿了,就敲母亲的门:“起来给我做饭!”睡眼惺忪的母亲也毫无怨言。

  更为离奇的是,为了不影响上网,杨宏解大小便从来不出电脑房,大便解到报纸上,再随手扔到房间的角落,小便就解到瓶子里……

  杨宏每次提出无理要求,父母稍有犹豫,他就来一句“小气鬼”“吝啬鬼”,然后把门一摔就出去了。儿子一出走,父母就坐不住了,几经周折找回儿子后,又是亲昵,又是道歉,又是安抚,满足儿子的要求后才算了事。儿子也摸准了父母的脉搏,要挟父母屡屡成功。

  后来,杨宏玩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玩腻了,开始浏览色情网站,一发不可收拾,后因强奸罪被判刑。

  据杨宏的邻居讲:杨宏原本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父母无原则的爱害了他。父母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家庭的幸福,家长要学会爱孩子。真正爱孩子不仅需要有宽阔的胸怀,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理智的头脑。那么,家长怎样才能走出溺爱的误区呢?我的建议是:

  一、让孩子多做家务

  从小让孩子做些家务,养成劳动的习惯,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每个孩子从小都是喜欢做家务的,是家长亲手把孩子做家务的兴趣给扼杀了,把磨炼孩子意志的机会给剥夺了。比如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时打了个死结,大多数家长不是耐心教孩子正确的系法,而是再也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孩子第一次洗碗时弄湿了衣服,大多数家长不是先鼓励孩子继续做下去,而是再也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床铺时笨手笨脚,大多数家长不是给孩子以赞扬和肯定,而是嫌孩子碍手碍脚,不如自己动手干呢!

  不让孩子动手,孩子什么时候能学会做家务?不让孩子做家务,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没有这种生命的体验,怎么能体味到父母的艰辛,怎么会孝敬父母,怎么会知道感恩呢?父母一切为孩子包办代替,属于孩子自己的事不让他做,怎么能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自理能力呢?长期下去只能助长孩子依赖、好逸恶劳等不良个性的发展。这类事情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家庭教育中的大事,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受苦”。

  二、让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应打破家庭封闭的小环境,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多参加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防止他们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以及自私、偏执的性格缺陷。

  三、原则问题不让步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家长不要迁就姑息,不要妥协退让,更不能优柔寡断,从而给孩子以可乘之机;而要斩钉截铁地给予回绝,不留任何余地。

  上初三的刘莹要爸妈给她买手机,买MP3。被爸爸一口回绝后,刘莹不死心,软磨硬缠妈妈。爸爸严肃地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咱不要赶这些时髦。”刘莹赌气蒙头大睡,一个下午也没去上学。

  晚上,爸爸端给刘莹一杯开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咱家的经济条件不好,再说这也不是必需品,你趁早死了这条心,也不要再折磨自己了。”刘莹虽然当时不高兴,但也随即打消了这个念头,第二天照常上学去了。

  四、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能受到孩子尊重的父母是优秀的父母,能让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父母是杰出的父母。下面的两个小案例也许能对你有所启迪:

  王平早上总是起不来,起床总要父母喊。父亲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晚上把王平叫到跟前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你应该操心。从明天起,父母不再叫你了,你自己起床吧!”第二天早上,该起床了,父母没再喊王平。王平睡过了头,上学迟到了,挨了老师批评。第二天王平早早起床,第一个到学校,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最后,我要大声疾呼:溺爱孩子等于毁灭孩子!溺爱是家庭教育的头号敌人!溺爱猛于虎!各位家长千万要警惕啊!

  9警惕孩子滋生特权思想

  地位优越的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更应该多一分警惕,多一分自律,不但不能溺爱孩子,而且更要严格要求孩子,警惕别人为巴结自己而讨好孩子。别人的巴结、讨好会助长孩子的特权思想。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小外孙女,有一天从外边回来问母亲:“妈妈,别人说我外公是总统,你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呀?”妈妈说:“孩子,这也值得你骄傲吗?能当总统的人很多呀!”

  相比之下,有许多中国孩子从小就知道父亲是处长,爷爷是局长……

  一人做官,鸡犬升天,呼风唤雨,好不威风。在长辈的纵容下,孩子好像自己是处长、局长一样,调动起公家车来理直气壮,享受起属于长辈的特权来悠然自得,在同学面前不可一世、盛气凌人……

  洛阳市某局长的儿子,平时上学有专车接送。时间长了,孩子习以为常,就把公车当成了自己的专车,坐在前排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一天,局长和单位三位同事要到郑州办事,正好学校放了一天假,孩子也要到郑州去玩。孩子抢先坐到了前排。局长和另外三位同事都有点发福,后排坐不下,就对孩子说:“你坐到后排,让你王伯坐前边。”孩子不同意。局长说:“咱俩坐前排,你坐到我腿上。”这下把孩子惹恼了:“我不去了!回去再跟你算账!”说罢将车门一摔,哭着扬长而去。局长好不尴尬,快步追上儿子,好言相劝,把孩子劝到了车上,四个胖子只好挤在后排了……

  还有一位厅局级干部,儿子上高中。父亲对孩子讲:“老爸工作忙,你在学校不要给我惹事,将来高考时只要有个一般成绩,我就能让你上大学,你王伯是某大学的校长。”孩子得到了父亲的暗示,从高二下学期起就干脆不学习了,既然老爸说能让他上大学,又何必要受那份高考冲刺之苦呢?他频频逃课,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混在一起,沾染了江湖习气,还经常利用老爸的权力狐假虎威,打着老爸的旗号招摇撞骗,天天和一帮狐朋狗友在一起鬼混,酗酒、赌博、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这样还嫌不够刺激,又沾染了吸毒和嫖娼,后因争风吃醋把一个嫖客刺成重伤而被判刑……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任何一条“龙”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及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对比中国的父母,我不由得想起了泰国前总理川立派母亲的故事。

  川立派的老母亲川梅是一个摆食品摊的小贩。虽然年龄大了,但她闲不住,还在曼谷的一家市场内摆摊卖虾仁、豆腐、豆饼、面饼。当别人问她,儿子都当上总理了,她偌大年纪还摆摊是不是不合适,她说:“儿子当了总理,那是儿子有出息,与我摆摊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我很喜欢这种生活。在这儿,我能见到很多老朋友。”川梅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儿子下班回家后狼吞虎咽地吃她亲手做的豆腐。

  泰国媒体称赞说:“一个来自平民阶层的平凡母亲教育出一名以其诚实、正直而受人尊敬的总理。”而川梅面对记者却谦逊地表示:“我其实并没有做什么,只不过在他小时候就教导他做人必须诚实、勤劳和谦虚。我从不打骂他,但他也从来不让我失望。”

  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母亲做到了像川梅那样?又有几个母亲在儿子成“龙”之后,不“母以子贵”,仍甘于平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家长应该好好深思。

  写到这里,我不禁要为各位家长再讲几句话:

  身为平民百姓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非议,但不要刻意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人上人”,而是要把他培养成“人中人”。培养孩子的平民意识,让孩子融入人民大众之中,才是明智之举。从小使孩子脱离群众,丧失平民意识,高高在上,目中无人,必然会给他今后的人生失败埋下伏笔,甚至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家庭富裕的父母,切不可让孩子从小享受特权。有位哲人说过:有多大的享受,就有多大的罪恶。享受过多的物质财富,等于往孩子身上积累罪恶。试想,一个在享受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他的意志没有经过磨砺,你能指望他长大后能有一番作为吗?

  地位优越甚至有一定权力的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更应该多一分警惕,多一分自律,不但不能溺爱孩子,不能纵容孩子,而且更要严格要求孩子。对孩子疏于管理就等于放纵孩子。另外,还要特别警惕别人为巴结自己而讨好孩子,别人的巴结、讨好只会助长孩子的特权思想。地位越高的人,拥有财富越多的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越大,人们对他的期望值就越高,越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前车之鉴我们不能忘记:古今中外,多少政坛要人、商界巨子由于管理不好自己的子女,在害了子女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沉重的灾难……

  我们给孩子做什么样的表率,我们将把孩子引向何方,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0必要时把孩子推上“绝路”

  喜欢为孩子包办代替的家长想过没有,你能包办孩子10年、20年,但能包办得了孩子的一生吗?郝教授“狠心”把儿子推向孤立无援的道路,看似绝情,实是真爱;看似不负责任,实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天津理工大学的郝麦收教授不失为一位睿智的父亲。郝教授有个独生子叫郝丁,自理能力特别差,上四年级的时候,鞋子还分不清左右,常常把鞋穿反,连鞋带也不会系;卫生习惯更糟,衣服、袜子、手帕随手乱扔,手和脸整天脏兮兮的。

  郝教授夫妇心急如焚,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各种软的硬的方法都尝试过了,但收效甚微。郝教授是研究社会学的,他非常清楚,儿子如果不改变自己,不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将来必定会成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包袱。痛定思痛,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和老伴商议好,和当时在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读书的儿子签订一份协议。

  这份《亲子关系双向自立协议》规定,郝丁的责任是:1. 自己解决读大学的费用;2. 将来自己找工作;3. 自己结婚成家;4. 自己培育孩子。郝教授夫妇的责任是:1. 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费;2. 自己负责自己的医疗费;3. 夫妻互为精神慰藉;4. 养老送终的费用自己提前积累;5. 不给郝丁留任何遗产。

  郝丁虽然心怀不满,抱怨父母无情,但还是很不情愿地在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为此,儿子好长时间和父母处于冷战状态。

  郝丁中专毕业后到社会上找工作,被好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多次碰壁后,他开始比较清醒地审视自己的人生。原来总是自命不凡,惟我独尊,认为自己了不起,实际上自己什么也不是,是那么不中用,那么没有能力。郝丁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是因为知识少、能力低。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屈就一份打字员的工作。

  为了出胸中的怨气,郝丁决定活出个样子来给父母看看。他一边兢兢业业地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补习数学、英语、地理等高中课程中,节假日从不休息,有时熬到夜里两点。常言道“哀兵必胜”,在这种状态下,郝丁的学习效率特别高,一年下来,不但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而且高中各科成绩也都非常出色。1997年,郝丁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外语系。2000年,郝丁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学习市场经济。2003年,郝丁研究生毕业后供职于天津今晚报社,任广告部策划编辑……

  郝教授对儿子的爱是智慧的爱、博大的爱、长远的爱、深层的爱,看似绝情,实是真爱;看似不负责任,实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郝教授当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承受世俗的偏见和儿子的误解,和儿子签订协议,是要有极大勇气的。

  郝丁成功后,慢慢认识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他说:“如果父母不‘狠心’把我推上孤立无援的道路,我也绝不会自立、自强,绝不会挖掘出自己身上的潜能,也绝不会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我肯定会成为弱不禁风的小草,成为社会的包袱、父母的累赘。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父母,是最无私的父母。我要加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睿智的爱。”

  读着郝教授的故事,我想起了狐狸的爱子逻辑和爱子艺术。

  初生的小狐狸在狐狸妈妈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料下,越来越可爱,越来越强壮。妈妈教给小狐狸如何觅食、如何防止猛兽袭击等种种生存之道。小狐狸长到三个月的时候,正值隆冬,大雪纷飞。狐狸妈妈看着日渐长大的小狐狸,认为是该让孩子“独立生活”的时候了。她把小狐狸叫过来,告诉它,从今天起,路就靠你自己走了。小狐狸还没明白过来,妈妈就强行把它推出了洞穴。

  小狐狸望着白茫茫的世界,害怕极了,它接二连三地想重新回到妈妈身边,重新回到那个充满了温馨的洞穴,但每次都被妈妈强行推了出来。无奈,小狐狸渐渐放弃了回到妈妈身边的念头,孑然一身,满怀疑虑地向前走去,一望无际的雪地上留下了它歪歪斜斜的足迹。望着小狐狸渐渐消失的身影,狐狸妈妈含泪笑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家长却缺乏狐狸妈妈的远见和勇气,他们对孩子极尽包办代替之能事,宁愿自己多辛苦点,也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也许这些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你想过没有,你能包办孩子10年、20年,但能包办得了孩子的一生吗?你想把孩子扶上马,再送一程,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送好几程,甚至送得更远,就是不明智的表现了。

  不知家长们意识到没有,正是他们事无巨细地将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削弱了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正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熄灭了孩子的责任感;正是他们的溺爱,培养了孩子的各种坏习惯。总之,是他们亲手培养了刁蛮任性、蛮不讲理的“小霸王”,不知好歹、“五毒俱全”的小无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窝囊废”。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家长越是不放心,孩子就越是长不大,依赖性就越强;父母对孩子越早放手,孩子就越能及早独立“成人”。

  11创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

  如果你是一个读书人,我祝贺你,我敬重你,这是你自己的骄傲,也是你孩子的福分;如果你以前不太喜欢读书,我提醒你一定要补上这一课,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永远不晚。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许多中小学生,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喜欢读书、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大多性格开朗,知识面宽,求知欲强,进取心强,表达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学习成绩好;凡是不喜欢读书、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表情木讷,表达能力差,交往能力弱,学习成绩一般。一句话,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比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成才的概率要高得多。

  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五种能力:一是阅读能力;二是写作能力;三是作业能力;四是考试能力;五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能力中,阅读能力排在首位,可见它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是第一能力,是学习能力之源,它能启动其他几种能力。

  我曾对100位初中生的阅读情况做过调查,其结果如下:一年内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的有28位,读过3本以下的有47位,读过3本至10本的有16位,读过10本以上的有9位。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等于他的阅读史”,换言之,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和灵魂塑造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完成的。可以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不读书有关。一个人缺乏文学艺术的滋养,他的思想和心灵就会处于荒漠和干涸状态,又怎么能健康成长呢?他怎么会不迷失方向呢?实际上,孩子没有养成读书习惯,都是父母从小没有正确引导的结果;进一步说,都是父母自身不喜欢读书的结果。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把课本学完,就算完成学习任务了,读课外书则是不务正业,会耽误学习。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我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各位家长,课外阅读并非无关紧要,而是十分重要;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修科目。课外阅读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对学习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有的家长埋怨孩子不懂道理,岂不知孩子不读书怎么会懂道理?有的家长埋怨孩子学习成绩差,没有动力,没有激情,岂不知孩子不读书,脑子一片混沌,学习目的不明确,非常被动地学,学习成绩怎么会理想?

  孩子一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必须明白的道理成千上万,学校教给孩子的知识非常有限,大量的知识、人生哲理要靠从读书中获得。家长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就有数百种,都注明“中(小)学生必读”,难道这个“必读”是多余的吗?孩子读书多了,知识积淀到一定程度,就知道了怎样做人,就有了远大的理想,学习就变成了自觉行动,你不让他学习他还不会听你的呢!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一个人最大的能力是自我管理能力。大多数孩子是一块煤炭,不会自燃,需要借助火种和助燃剂才会燃烧起来,而书籍就是最好的火种和助燃剂。

  孩子其实都有好奇心,都有求知欲,也都是喜欢读书的,大多数孩子的这种天性是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给扼杀了。在课外阅读问题上,家长主要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做法:

  1. 有些家长不愿意给孩子买课外书,孩子如果要求买书,家长就非常被动地陪孩子到书店。他们不但不给孩子当参谋,孩子精心挑选了几本书,他们还会泼冷水:“这本书你真需要吗?”“我看那本书不适合你。”千方百计阻挠孩子买书,孩子选了十本书能买回两本就不错了。

  2. 有些家长上学期给孩子买了两本书,下学期就不再买了,他们认为买了两本书就可以让孩子读几年了。我曾对一个初二的孩子进行家访,建议家长给孩子买几本书,以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这位家长振振有词:“家里的书多着呢!孩子就是不读。”我说:“你家里有啥书?拿出来给我看看。”家长翻箱倒柜找出了几本孩子三四年前读的书,让人哭笑不得。

  3. 有对父母带着厌学的孩子来找我咨询,我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讲读书的重要性,并鼓励孩子读书,还给他们推荐了书目。孩子被鼓动起来了,催着父母买书,父母却互相推诿,好长时间书也买不回来。等到多年以后父亲出差回来给孩子买了一本书,孩子的读书欲望早已消失殆尽了。

  4. 有些家长也舍得给孩子买书,就是不下功夫引导孩子读书,买回的书也派不上用场,等于废纸一堆。

  读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讲两个亲身接触的案例,也许对各位家长有所启示。

  豫北一个少年犯因盗窃被判刑,入狱后情绪很不稳定,抗拒改造,违犯监狱纪律,并伺机越狱。我随他母亲到监狱去探望他,和他深入交谈后,送给他几本经过精心挑选的书,告诉他:只要认真阅读,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读书,这个少年端正了态度,不但努力改造自己,还自学英语,通过了四级考试。他在一次事故中舍己救人,立了功,减了刑,提前出狱,很快在郑州某公司谋到了一份工作。

  另有一个初二学生因厌学辍学在家,我送给他《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等几本优秀励志读物。孩子阅读后,在书中找到了力量,他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并很快复学了。重新入学后,他的学习成绩一路攀升,进入初三后崭露头角,跻身优等生行列,2004年考入一所重点高中。他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读书让我扩大了知识面,找回了自信。如果不是从书中吸取营养,我绝不会有那么大的爆发力,是读书改变了我。”

  各位家长,如果你真心希望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孩子,那就从小下大力气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吧!如果你是一个读书人,我祝贺你,我敬重你,这是你自己的骄傲,也是你孩子的福分;如果你以前不太喜欢读书,我提醒你一定要补上这一课,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永远不晚。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最好办法是家长首先要养成读书习惯,让孩子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首先热爱学习。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 孩子上小学后,每天坚持给他读一篇趣味性强、含一定哲理的童话或儿童易于接受的科普读物,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每天给孩子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引起孩子共鸣后,及时告诉孩子,这些好听的故事都是爸妈读书得来的,书中还有很多好故事,如果你想早点知道,那就开始读书吧!

  3. 孩子读完一本书后,鼓励孩子讲出来和父母一起分享,不管孩子讲得好不好,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切记:保护孩子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十分重要,千万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4. 鼓励孩子每天给父母读一篇文章。父母可以有意在孩子面前示弱,比如对孩子说爸妈的普通话不好,非常喜欢听你有滋有味地朗读等,以培养孩子的读书热情。

  5. 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后,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感兴趣的内容,鼓励孩子拓宽思维,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孩子读书习惯逐渐养成后,可以引导孩子记日记,把每天的读书心得和所见所闻写下来。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7. 人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读书要有选择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引导孩子多读积极向上的书,比如名人传记、中外名著等,尽量少读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网络小说等格调不高的书。

  读书之道无捷径,不在聪明在勤奋。只要引导到位,孩子就会有时间读书,就会有心情读书,就会找到应该读的书。孩子读书多了,你的家庭教育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12别让麻将声“吞没”了孩子

  你的麻将玩得再好,但如果耽误了孩子的培养,导致孩子成了“问题孩子”,甚至成了少年犯,这个恶果就够你一生“受用”了,他会一辈子怨恨你,缠着你,让你不得安生。

  现在打麻将几乎成了“全民运动”,很多家庭听不到读书声,麻将声却不绝于耳;而且越是文化素质低的家庭,打麻将的现象越是严重。

  有个家庭自从妻子迷上了打麻将后,原本宁静的家就开始演奏出不和谐的音符。首先丈夫不高兴,别的不说,累了一天后,下班回家还得自己做饭,衣服也没人给洗了。丈夫劝告妻子:“咱家祖祖辈辈可没人赌博。”“这算什么赌博!玩麻将是一种高档享受,不但能陶冶情操,还能增进友谊。”妻子理直气壮。丈夫见说服不了妻子,在家呆着心里又烦,就干脆出去找朋友喝酒聊天,慢慢沾上了酒瘾。

  父母这样,可苦了孩子,早上第一个起床后拿一包方便面就到学校去了,因为妈妈一般凌晨5点才睡觉,爸爸也是后半夜才醉醺醺地回到家里。中午妈妈就给孩子两元钱,让他到街上买点吃的。晚饭大都是到奶奶家或外婆家吃,如果回家就只能吃方便面。晚上在家做作业,屋内烟雾缭绕,吆五喝六,稀里哗啦,好不热闹。

  孩子天天就是在这种喧嚣的“长城交响曲”中完成作业的,自然错误百出,成绩直线下滑。老师虽然向他亮了几次“黄牌”,家长会上却总是找不到父母。孩子由于生活没有规律,一天三顿饭都是打游击,患上了营养不良症,导致鸡胸、罗圈腿,有时上课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请不到孩子父母,便和孩子达成口头协议:作业交不交都可以,但上课不准捣乱,只要不影响课堂秩序就行。期末考试孩子的成绩理所当然地成为“副班长”……

  像这样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把玩麻将作为人生最大的乐趣,玩起来就疯狂,每天坐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拿自己的健康做赌注(长期玩麻将的人胆结石、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比正常人高出数倍,倒在麻将桌前永远起不来的也不是个别现象),而且拿孩子的命运不当一回事。这样产生的后果是:

  1. 经常玩麻将的父母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孩子更是麻木不仁,孩子的基本生活条件都得不到保证。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长期下去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可想而知。

  2. 一个非常恶劣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在家里打麻将,孩子在家里学习,这样的环境孩子能学好吗?更严重的是,孩子经常耳濡目染,将来很可能继续你的“事业”,成为新一代的“牌鬼”。

  3. 玩麻将的家庭经常硝烟不断,吃饭问题、孩子学习问题、家务分配问题等等,都会成为争吵的导火索。另外,家长输了钱,往往会把自己的恶劣情绪转嫁给孩子和配偶。为玩麻将而夫妻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分道扬镳、各奔东西的也大有人在。

  4. 父母迷恋麻将,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往往会沾染上各种不良习惯,如迷恋网吧、吸烟、喝酒、打架等,以致成为“问题孩子”,甚至沦为少年犯。

  有个青年女子嗜牌如命,怀孕期间多是在麻将桌前度过的。后来生了孩子,这孩子整天哭闹不止,怎么也哄不乖;但只要把他抱到麻将桌旁,他就马上止住了哭闹,并破啼为笑。如此屡试不爽。原来,还是在娘胎中的时候,孩子就对打麻将时忽忽啦啦的洗牌声以及吆五喝六的行话听惯了,并产生了依赖性。由此可见父母的不良嗜好对幼小的孩子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麻将偶尔玩玩未尝不可,但如果把它作为一种职业,那就大错特错了。你的麻将玩得再好,牌艺再精,也没有人给你戴大红花,到老来还是个素质很低、不被晚辈尊重的老头子或老太婆。因为你自己不尊重自己,只顾眼前潇洒,尽情玩,拼命玩,却耽误了孩子的培养。你的孩子学业荒废了,沾染了诸多恶习,成了“问题孩子”,甚至成了少年犯,这个恶果就够你一生“受用”了,他会一辈子怨恨你,缠着你,让你不得安生。因为不论到什么时候,你总是他的父母,你永远脱不了干系!

  事实证明,玩麻将的人都是无所事事的人,都是不思进取的人,都是没有精神追求的人。有追求的人有意义的事还干不完呢,谁会把自己宝贵的生命消耗在毫无意义的低级娱乐上?为了培养孩子,家长务必要加强学习,培养自己高尚的生活情趣,多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