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喷混凝土配合比:【三智】二智【十力】四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4:11:34

【三智】

一、指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释三慧品所说之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二)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三)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天台家认为,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又依空、假、中三观之义,别立二种三智,即:(一)别相三智,别教菩萨次第修习别相三观,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乃至修习中道观,了见佛性,成就一切种智,常住涅槃。(二)一心三智,不依别相之次第,融三谛于一境,即于一心而作三观,故所发之三智亦于一心中证得,无前后之别。又华严经疏卷四亦举出俗智、真智、中道智三智,其中真智即观照真谛空理之智,相当于一切智;俗智即观照俗谛诸法差别之智,相当于道种智;中道智不偏真俗二边,双遮双照,相当于一切种智。[大品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摩诃止观卷三上、观音玄义卷下](参阅'一切智’14、'一切种智’19、'道种智’5655)

二、指菩萨地持经卷三方便处无上菩提品所说之清净智、一切智、无碍智。(一)清净智(梵s/uddha -jn~a^na ),即观第一义,断除一切烦恼习,而离障无染之智;此乃如来之第一义智。(二)一切智(梵sarva -jn~a^na ),即了知一切时、一切界、一切事、一切种等一切法相之智;此乃如来世谛之智。(三)无碍智(梵asan%ga -jn~a^na ),又作无滞智。即于上记四种一切法相,发心即知,不假方便,不假思量,了达无碍之智;此乃如来世谛之智。此三智为三种般若中之观照般若所摄,亦为一切种智所摄。[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九]

三、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一)世间智(梵laukika -jn~a^na ),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二)出世间智(梵lokottara -jn~a^na ),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三)出世间上上智(梵lokottaratama -jn~a^na ),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四、指外智、内智、真智。(一)外智,善能分别明了六根六尘之境、博览古今、通晓俗事之智。(二)内智,善能灭除无明烦恼、心意寂静之智。(三)真智,善能通达净秽同体无别、万物本自寂静之智。[宝藏论离微体净品]

 [佛学大词典]

 

【二智】

  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

  (一)观察智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证所证,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

  (一)二、取相智 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二、二智者:

  (一)实智 达菩提实理之智也。

  (二)权智 又谓之方便智,通佛菩萨权方便之智也。

  三、二智者:

  (一)如理智 为佛菩萨真谛之理之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

  (二)如量智 为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遍智。

  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

  (一)如理智 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 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五、摄大乘论云二智:

  (一)根本智 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 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佛学次第统编 - 明·杨卓]

【二智】指二种出世圣者之智慧。有下列六种:

一、尽智与无生智。(一)尽智,乃断尽一切烦恼得入无学位之无漏智慧。(二)无生智,为知其智不退之智慧。[俱舍论卷二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二]

二、根本智与后得智。唯识家所用之名相。(一)根本智,又作根本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正体无分别智、正体智,乃直证二空所显真如之理,断惑障之智。亦即照了无差别之智。(二)后得智,又称后得差别智,乃转有为之事境,了知依他起性之如幻,而不生我法之迷惑。亦即照了差别之智。[摄大乘论本卷下、成唯识论卷九]

三、权智与实智。(一)权智,又称方便智。通达权巧方便之智慧。(二)实智,乃契合实理之智慧。若判其事理深浅,则权智照事浅,实智照理深。如来之实智、权智皆能圆满,称为二智圆满。古来诸家学者亦以此二智,各宣扬其教说。[大乘义章卷十九、法华玄义卷三之下]

四、如理智与如量智。(一)如理智,指照了第一义谛真理之智慧。(二)如量智,为照了俗谛森罗差别之智慧。[十八空论、佛性论卷三]

五、一切智与一切种智。若依大乘玄论卷四所释有各种异称,前者为空智,后者为有智。或前者为总相之智,后者为别相之智。或前者相当于如量智,后者相当于如理智。若以权实判别,则一切智为权智,一切种智为实智。

六、观察智与取相智。出自大明三藏法数卷五。(一)观察智,乃照了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不分别能证、所证之相的平等智。(二)取相智,乃照了事、理之法圆融无碍,善取法界之相的差别智。

[佛学大词典]

 

【十力】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萨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

 

一是处非处力 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如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恶业尚不得世间乐。何况出世间乐。恶行生天。无有是处。恶行尚不能得生天。何况涅槃。五盖覆心散乱。虽修七觉。而得涅槃。无有是处。五盖覆心。虽修七觉。尚不能得声闻道。心无覆盖。佛道可得。况声闻道。如是等种种。是处不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初力也

二业智力 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果报。皆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二力也

三定力 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三力也

四根力 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四力也

五欲力 佛知他众生种种欲。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五力也

六性力 佛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六力也

七至处道力 佛知一切道至处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七力也

八宿命力 佛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尽。我在彼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名姓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八力也

九天眼力 佛天眼净过诸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生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口意成就。谤毁圣人邪见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是诸众生。善身口意业成就不谤圣人正见正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九力也

十漏尽力 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立。不作后有。尽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十力也

 [法界次第初门 - 隋·智顗 撰]

【十力】

p0098

瑜伽四十九卷十六页云:云何如来十力?一者、处非处智力,二者、自业智力,三者、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者、根胜劣智力,五者、种种胜解智力,六者、种种界智力,七者、遍趣行智力,八者、宿住随念智力,九者、死生智力,十者、漏尽智力。如是十种如来智力,当知广如十力经说。

二解 显扬四卷八页云:谓如来十力。广说如经。一、处非处智力。谓于一切相因果中,能如实问说,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二、自业智力。谓于一切相各别处所相续所起业,及所得报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三、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谓于摄受一切相世间清净功德方便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四、根上下智力。谓于出世间功德所依一切相所化有情根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五、种种胜解智力。谓于一切相所化有情阿世耶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六、种种界智力。谓于一切相所化有情随眠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七、遍趣行智力。谓于一切相乘出离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八、宿住随念智力。谓于一切相前际趣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九、死生智力。谓于一切相后际趣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十、漏尽智力。谓于一切相趣非趣出离方便差别中,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又诸力中,一切应说能如实问记。

三解 杂集论十四卷四页云:力者:谓如来十力。一、处非处智力,二、自业智力,三、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处非处智力者: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者:谓于一切种因非因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自业智力者:谓于一切种自业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以于一切种自业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如是余力,随其所应当正建立。云何随其所应?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者:谓于一切种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由于一切种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故。如是根上下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根上下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种种胜解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差别胜解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种种界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差别界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遍趣行智力者:谓于一切种遍趣行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宿住随念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宿住随念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死生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死生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漏尽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漏尽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又云:力作何业?谓为除舍无因,恶因论,不作而得论,无倒宣说增上生道。悟入一切有情心行正说法器意乐随眠境界资粮当能出离。随其所应,宣说决定胜道。降伏诸魔。善能记别一切问论。此中显初二力,能说增上生道。余八力,能说决定胜道。如是二种,具足显示诸佛所作。所以者何?世尊由处非处智力,折伏一切世间无因论者,恶因论者,宣说无倒增上生道。诸外道等,于增上生,或谓无因,或谓自性自在等为因故,名无因恶因论。由自业智力,折伏一切世间不作而得论者。无倒宣说善趣正道。诸外道等,谓不作业,自然得报故;名不作而得论。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悟入一切有情心行。心所修行,故名心行。由根上下智力,悟入一切正说法器。以信等根,若善成熟;能为法器故。由种种胜解智力,悟入一切胜劣意乐。由种种界智力,悟入一切可破随眠诸烦恼性。由遍趣行智力,悟入一切大小乘教法所摄境界。由宿住随念智力,悟入一切资粮前生所集圣道因缘,是名资粮。由死生智力,悟入一切当来功能性。由漏尽智力,悟入一切三界出离。由如是悟入已,随其所应,宣说解脱出世圣道。此十名力者,善能降伏诸魔故。善能记别一切问论故。降伏诸魔者:由此十力,能降伏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为最胜故。虽断所知障,亦不能为碍;故名最胜。记别一切问论者:谓于处非处乃至漏尽一切处,所有问论,记别无滞故。

四解 俱舍论二十七卷一页云:且佛十力,相别云何?颂曰:力处非处十。业八除灭道。定根解界九。遍趣九或十。宿住死生俗,尽六或十智。宿住死生智,依静虑余通。赡部男佛身,于境无碍故。论曰:佛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具以如来十智为性。二、业异熟智力。八智为性。谓除灭道。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如是四力,皆九智性。谓除灭智。七、遍趣行智力。或声,显此义有二途。若谓但缘能趣为境;九智。除灭。若谓亦缘所趣为境;十智为性。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二力,皆俗智性。十、漏尽智力。或声亦显义有二途。若谓但缘漏尽为境;六智。除道苦集他心。若谓漏尽身中所得;十智为性。已辩自性。依地别者,第八第九,依四静虑。余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静虑、未至、中间、并四无色,名十一地。已辩依地。依身别者。皆依赡部男子佛身。已辩依身;何故名力?以于一切所知境中,智无碍转,故名为力。由此十力,唯依佛身。唯佛已除诸惑习气,于一切境,随欲能知。余此相违,故不名力。如舍利子舍求度人不能观知。鹰所逐鸽前后二际生多少等。如是诸佛,遍于所知,心力无边。

五解 无性释九卷二十七页颂曰: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释曰:此颂显十力。谓于善趣恶趣方便,诸业归依,世出世净,大乘出离,四种义中,魔诳众生;此中显说能摧彼魔十力业用。言方便者:善趣方便,谓诸善业。恶趣方便,谓不善业。宣说如是趣方便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言不如是。与是相违,说不善业,为善趣方便,说诸善业,为恶趣方便。或说一切,皆无有因。或说一切自在天等,以为其因。处非处力,能摧彼说。训释词者:处名所以。有所容受。若无所以,无所容受;说名非处。谓无处无容,诸众生类,无因恶因,而当得有。此复云何?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等。非自在天等令次第得生。言归依者:所谓诸业。如说世间皆由自业,业为依止,业作归依。说此业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广如前说。由第二业异熟智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谓诸有情,业所分别高下胜劣;不由无因自在天等。广如前说。所言净者:谓世间净及出世净。暂时毕竟伏诸烦恼,永害随眠;由诸静虑等持等至及圣道故。说此净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广如前说。由静虑等持等至智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及大乘出离者:此显余力所作业用。谓说大乘究竟出离佛果德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言此无上正等菩提,极难可得。宜求声闻究竟出离。由余七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

六解 如大毗婆沙论三十卷十四页至十九页广说。彼云云何为十?一、处非处智力,二、业法集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四、种种界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根胜劣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问:如是十力,以何为自性?答:以智为自性。谓佛意力,是智所成;以智为体;智所摄故。如契经说:于处非处,如实了知,乃至广说。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力?力、是何义?答:不可屈义,是力义。不可伏义,不可摧义,不可害义,不可转义,不可覆义,能遍觉义,能荷担义,坚固义,最胜义,能制他义是力义。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猜谜: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开头的俗语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填写成语接龙一( )( )二( )( )三( )( )四( )()五( )( )六( )( )七( )( )八( )()九( )()十 十加十不是二十 十八点四 谁知道分别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开头的诗词 谁能给我一首诗,用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千.万! 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七言古诗词 数学"一 二 三 四"? 填空:什么二?什么三?什么四? 为什么要喊一、二、三、四的号子? 数学一 二 三 四的区别 云南省第一、二、三、四劳教所地址 关于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 “二?三?”“三?四?”谁能帮我想两个成语? 一 湖 、 二 峰 、 三 泉 、 四 寺 、 五 山 、 六 园 、 七 洞 、 八 墓 、 九 溪 、 十 景,指那些景物 写出由一、二 、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几个数字开头的句子 写出由一、二 、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几个数字开头的12个诗句 两个四两个十用加减乘除等于二十四 二,四,六,八,十[打一成语] 二、四、六、八、十(打一成语) 二,四,六,八,十相加.(打一字) 请问:“大写的“一,二,三~~~十”怎么写啊????” ( )三()二 ( )四( ) 三 ( )五( )四 七月()八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