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桩处理方案: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54:56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木兰词
    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星空里,划过不少璀璨的流星,留下了许多传咏千古的诗篇,而纳兰性德正是耀眼的一颗。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独占风骚三百年;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据说,现在北京城里还有自发组织的纳兰一族,达数千人;在中国,古今文人骚客中,拥有粉丝群的,我想只有纳兰性德一人吧。可见他的魅力仍然跨越时空,势不可挡,即使他的一生只有短暂的三十一个春秋,但他的形象是永恒的,属于任何时代和季节。
    纳兰性德有一句诗,是现在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说明爱情或者人生,如果都是象刚刚相遇那样新鲜温馨,那样深情快乐,并一直保持终生,回首相视,却似若如初见时,那是怎样的人生境界呵。这一句名诗,也成了纳兰性德自己一生的注脚,最形象的概括。
    作为清朝第一词人,他的《纳兰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才刚刚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他的才情才刚刚被世人所窥见。可是,天妒良才,一颗文学之星在星空里冉冉升起,却瞬间消逝在茫茫天宇里。当人们回望,纳兰性德永远是那样风流倜傥,那样光彩照人,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就象如若初见其青春的影迹。他短暂的人生,用这句话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朝华一现,恰如暮春三月花。
    由此,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年轻人不倦地追求着他的灵魂?是因为他留给我们的形象永远是那么凄美动人,因为他似乎还未被世尘所垢染,永远是我们心中向往的偶像。他的词作,真正体现了人类内心中的真性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对于我们每一个柔弱的心灵来说,亲近纳兰性德,正是需要这种精神的熏染及呵护。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一度是康熙皇帝跟前的大红人,独揽朝政,炙手可热,与后来的和珅不相上下。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叙事析理,谙熟出老宿上,结字端劲,合古法,诸公嗟叹,天子用嘉。"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人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康熙皇帝自己就是一个勇武、强悍的骑手加射手,所以,他身边的侍卫也应该是一流的角色。这样看来,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他身上有众多的矛盾之处:生为满人,他却痴迷于汉文化;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这个行当;身为宰相公子、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置身于姹紫嫣红、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人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这样一位才情充沛、人格健全、绝世超然的"翩翩浊世公子",竟不是缘自小说家的杜撰,竟是中国文化史册里的一位真实人物。
    纳兰性德留下的是两本词集:《侧帽集》和《饮水词》,他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靠的不是皇帝的威风,而是他的词。后人从中精挑细选了三百四十二首,另外结集,以《纳兰词》命名。当年《饮水词》问世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用"家家争唱饮水词"来形容纳兰词在当时的火爆场面。当年文坛的那些重量级人物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纳兰的圈中好友顾贞观长叹一声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聂先的评价是:"少工填词,香艳中更觉清新,婉丽处又极俊逸。真所谓笔花四照,一字动移不得者也。"陈维崧更是将其与李璟、李煜相提并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陈维崧是当时阳羡派的代表人物,他与纳兰及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以及"最是繁丝摇落后,转叫人忆春山"等许多名句,曾被近代学者称之为"千古奇观"。国学大师王国维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对纳兰词推崇有加:"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说纳兰性德是个文人,此话一点不假。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由于长年待在皇帝身边,纳兰性德应该算是真正的"御用文人",但是,后人却并未将他归入"犬儒派"或御用文人的行列。这就很难得了,在历代文坛,纳兰性德算是一个特例。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写给自己的,情真意切,言辞优美。尤其是他的爱情诗,缠绵悱恻,感人肺腑,并不比唐代的李商隐和宋代的柳永逊色。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得到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苦于仕宦漂泊,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性遭遇混浊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在一首《忆秦娥》中,他无比怅惘地写道:"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关于纳兰性德,还有一个"生馆死殡"的佳话。当年,大学者吴兆骞因事牵连,被康熙皇帝大笔一挥,就流放到了黑龙江。好友无锡人顾贞观为他鸣不平,并向纳兰性德求援。
    顾贞观的两首《金缕曲》感动了纳兰,他认为顾贞观的这两首以书信形式填写的词,完全可以同西汉苏武和李陵的赠答诗、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媲美,堪称文坛三件极品。于是,他回信说,此事十年之内一定会想方设法解决。但顾贞观并不满意:"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
    顾贞观很是书生气,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恐怕没见过这样求人办事的,如何敢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而且得寸进尺,也不怕人家反感?但纳兰性德性情率真,毫不在意,只是慨然允诺。
    这件事阻力重重,难度可想而知。纳兰性德求助于他的宰相父亲明珠,经过一番斡旋,终于使吴兆骞结束了流放生涯,回到了北京。
    吴兆骞回京以后,旋即被纳兰性德聘为馆师,为其弟教授学业。吴兆骞于1684年10月病故,此时纳兰性德人在江南,他得信后立即回京,为吴兆骞操办丧事,并出资护送灵柩回到吴的家乡吴江。这就是所谓的"生馆死殡"。古人说"文人相轻",但文人之间的友谊也可以如此感人至深。
    纳兰性德能入康熙法眼,外表应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他的人同他的词一样"纯任灵性,纤尘不染",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是康熙皇帝的侍卫,和纳兰性德是同事关系。曹寅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伽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
    人长得帅,骑术、剑术、武艺都很高超,诗词文章也堪称一流--这样的人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次,"泪"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更是触目皆是。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斗鸡人拨佛前灯",在滚滚红尘中寻找残月西风,衰草枯杨。
    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纳兰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相处了八年,交情很深。曹寅曾为纳兰性德词集作序,纳兰去江南游历时到了南京,专门为曹寅赋词两首《金陵》和《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曹子清就是曹寅。
    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和珅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隆阅后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虽然此说有捕风捉影之嫌,但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的词的影响。
    《饮水词》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词中多次提到"红楼",这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熟悉纳兰的遭际,对纳兰性德深感同情。《饮水词》中多处咏竹,而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她的居处潇湘馆安排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也绝不是巧合。而且,更关键的是,纳兰性德也有一段愁云惨雾的爱情往事,和《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
    据说纳兰性德在正式娶妻之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就是他的表妹雪梅。雪梅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纳兰家。这位表妹冰清玉洁,才智过人。纳兰性德和表妹相知相爱,心心相印,私订终身,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纳兰母亲的激烈反对。母亲固执地认为,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即使她是自己的亲外甥女,她也是"丧门星",怎么能把这种"不祥"带给自己最心爱的长子呢?
    不管纳兰和雪梅如何的苦苦哀求,母亲都不为所动。为了拆散这对"冤家",父母想了一个损招,把雪梅送入了宫中,从此两人就再也未能相见。坚贞的雪梅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在宫中吞金自尽,纳兰性德得知消息以后痛不欲生,大病了一场。
    二十岁时,他奉父母之命,和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史兴祖之女、时年十八岁的卢氏成婚。虽然不像表妹那样贴心贴肺,但纳兰和正妻卢氏的感情倒也如胶似漆。然而,由于工作需要,纳兰常常入值宫禁或随皇帝南巡北狩,这对少年夫妻聚少离多,纳兰只好把万千情丝倾泻在词章里。
    他们至真至美的爱情只持续了三年,卢氏就因产后受寒而去世。纳兰写下了一系列悼念亡妻的词章,声声啼血,字字连心,下面这曲《沁园春》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读罢令人断肠: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自古多情伤离别,饱尝离别之苦的纳兰性德身上,的确是很有几分贾宝玉的影子,多情而又多舛。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在跟随皇帝南巡后回到北京,不料想突染重疾,至此一病不起。1685年5月,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溘然长逝。在他身后留下的仅有三百四十二首《纳兰词》。也许他的华美人生过早地落幕,是为了避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劫数。他没有看到纳兰家族的衰败,从这一点上看,他比贾宝玉要幸运一些。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 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纳兰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妻卢氏。少年夫妻无限恩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卢氏于婚后三年去世。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病时,康熙曾派员探望并送御药,闻亡故之讯,为之挽惜。纳兰性德的业师徐乾学为其撰写墓志铭、神道碑。纳兰性德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茔,带着无限的爱与永远十九岁的娇妻卢氏于山明水秀之境冥合永远。他的《纳兰词》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之作。
    纳兰性德的故居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后海北沿的明珠官邸,现为宋庆龄纪念馆(西花园)和卫生部所在地。这里曾经是豪门朱梁,钟鸣鼎食,门前车水马龙。"门俯银塘,烟波晃漾。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渌水亭宴集诗序》);开门即见太液池(什刹海)、景山,一片富贵升平气象。
    南楼前临水有两株夜合树(合欢),据说是当年纳兰性德亲手所植。纳兰对这两棵树格外怜惜,他病逝前的最后一首诗就是《夜合花》:"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影随筠箔乱,香杂水沉生。对此能消忿,旋移近小楹。"就在他咏夜合花之后,忽然得了一场大病,过了七日便不治而亡。他的好友在祭文中说:"夜合之花,分咏同裁。"
    再有就是渌水亭。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部叫《渌水亭杂识》的笔记,使得渌水亭这个名字流芳久远。今天,"渌水亭"成了几千纳兰迷相聚的网页名。
    渌水亭是纳兰家的别墅,因园内建有一座乡野风格的茅亭而得名。这里是纳兰性德著书的地方,在京西玉泉山下。玉泉水流到昆明湖这段河道称为"玉河",渌水亭应建在玉河岸边。纳兰性德最喜欢在亭子里饮酒会客,并以《渌水亭》为题写过一首诗:"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所以,同城中的豪宅相比,渌水亭才是纳兰性德真正意义上的家,是灵魂的憩园。
    在这里,纳兰性德与他真正情投意合的朋友们吟诗唱和,畅快自由,他们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有朱彝尊、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陈维菘、姜宸英等等,渌水亭为这帮风流才子提供了聚会的好场所,他们结成了一个松散而又团结的诗社,写下了许多怡情养性的词章。
    《渌水亭杂识》也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本书将清代文化的京师娓娓道来,书画、瓷器、刻石、古币、古迹等等,说不尽北京的雅事风情,通过探求纳兰性德的描绘,可以看到旧时北京最真实纯正的骨骼和纹理。
    今天,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里评点的许多古迹,同渌水亭一样,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纳兰性德留给我们的是一些纸上的风景。不过纳兰家的别墅、庄园和墓地还有迹可循--在今天海淀区的上庄水库附近,有一座纳兰性德陈列馆。这是一座仿清的小四合院,院落虽小,却别有情致。院中矗立着一尊纳兰性德坐像,头戴清朝官帽,身着朝服,左手捋须,右手手持一杯清茶置于腿上,神情忧郁地凝视远方。雕像是汉白玉的,而底座却是一块红色的大理石,衬托出他的显贵身份。
    明珠在康熙一朝不可一世,然而到了乾隆时期,这个家族的存在却威胁到了新一代权臣和珅的利益。于是,这个家族遭到了清算,家产被籍没,位于后海的明珠官邸,则被和珅霸占。到了光绪年间,那里又成了醇亲王载沣的王府。
    别墅几经易手,但纳兰性德却依然是那个性灵高洁的词人,他并没有受到污浊时世的浸染,生前没有,身后也没有。有朋友曾说他"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那一份惋惜之情非常强烈。其实也不尽然,当所有的富贵功名皆成尘土,那一本《纳兰词》读来还是令人唇齿留香,三百年都不曾消退,因为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当围绕在他身旁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尽之后,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归到了诗人本身--也许,这才是世上最幸运的事情。
    马背民族的后代纳兰性德,在亲情、友情、爱情上无一不至情至性。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当代青年,而与这位大词人有关的地理,便成为别有意味的一个人的地理,成为纳兰迷身心向往的地方。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有清一代杰出的词人、康熙皇帝的警卫班长纳兰性德患了一种语焉不详的寒疾(18岁时他便因此疾而辍考三年),苦扼七日,终告不治。
  纳兰性德家与康熙皇帝家,既是世仇又是姻亲,因为在明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在开始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剿灭了同是满族但是不肯归顺于他的海西女真叶赫纳兰部族,杀死了叶赫部族的首领金台石。这个金台石,乃是纳兰性德的曾祖父,而努尔哈赤所娶的妻子孟古,又是金台石的胞妹。
    叶赫家族纳入了满族正黄旗的旗籍,与爱新觉罗本是世仇的君臣两家,到了纳兰明珠这一代的时候,有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宠信,既来自于纳兰明珠的才干,也来自于他的忠诚――不记杀祖之仇的忠诚。马背上的民族是弱肉强食的民族。
    纳兰性德即是明珠的长子,他聪慧过人,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汉族上千年积累的文化传统成为他生活中的挚爱。有记载,他早年创作的词《一斛珠·元夜月蚀》大约作于十岁。17岁时,进入太学读书,颇受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徐将纳兰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由于受到了这种泰斗级人物的指点,纳兰在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时,便考中了举人,转过年,当他参加高一级的会考殿试时,那个讨厌的寒疾发作了,因病他放弃了这次考试。功名的擦身而过,却由另外一些值得欣慰的事情弥补了:这一年他结婚了,妻卢氏是他从心底里喜爱的女子,这一年他还结识了当时中国文化界一些顶尖的人物如严绳孙、姜寰英,朱彝尊等人,这些年长他大约三十岁的文人们立即成为了他的师友。
    在恢复身体的这两年多,他拜徐乾学为师,学习中原文化,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编纂了一部长达1792卷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同时又将读书见闻与学友传述整理记录成一本随笔集《渌水亭杂识》。
    纳兰性德22岁的时候,再次参加殿试,结果考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满以为会以才华济世的纳兰性德被任命为康熙皇帝的三等侍卫,后又升任二等侍卫,最终升为一等侍卫。心怀不满的纳兰性德隐忍了自己心中的郁闷,勤勤恳恳地伴随着皇帝出行巡阅,奉旨唱和,文武兼备的纳兰受到了皇帝的喜爱。
    充任武职的纳兰性德在生活当中是地道的文人做派,甚至公务在身,充任康熙侍卫期间,亦是如此,“其扈跸时,雕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酣声相和。”休假的时候,他便邀集一般汉族文友们相聚一堂,饮酒论诗,卸去戎装之后,他的衣着模仿着他心仪的古代汉族文人的模样,当听到文友夸赞他长得很象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时,纳兰内心便充满了欢喜。马背民族的后代纳兰性德,身上却有许多汉族文人那种期期艾艾、幽幽怨怨、感物伤怀、愁肠婉转。这种汉族文人式的哀婉幽怨,究竟是怎样成为满族正黄旗子弟纳兰性格中的一部分呢?居其地、姓其姓、蛮横孔武的祖先血脉为何竟孕育出纳兰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情种(亲情、友情、爱情)?纳兰性德身上充满了这样矛盾的地方。
    骨子里乃一介文人的纳兰性德,内心深处虽然厌倦这种皇帝侍卫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勇气摆脱这种生活,而只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年轻的纳兰,扈从之余,写下了不少诗文。在他24岁的时候,友人将他的词作编辑成《饮水词》,广受好评,后有人将他的词作342首辑成《纳兰词》,《纳兰词》在当时便得到广泛传播,纳兰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传写遍于村校邮壁”,甚至“家家争唱饮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