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碎石规范要求:中华传统敬语小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54:58
来源:文汇报 作者: 日期:2011.01.03 版次:3
中华传统敬语小辑
敬辞也作敬词,是含尊敬口气的用语。
钧座——指尊长或上级的位置。钧:用于有关对方的事物或行为,针对尊长或上级使用。
钧裁——请尊长或上级裁决事情。
璧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莅临——称贵宾来到。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
雅正——指把自己诗文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用于请人改文章,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改正。也作呈政。
垂讯、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长辈、上级挂念自己。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拜辞——向别人告别。
拜读——读别人的文章。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堂——尊称别人的父母。
台鉴——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太君——称对方的母亲。
令亲——称对方的亲属。
令爱(令嫒)、千金、玉女——称对方的女儿。
令嗣、令郎、哲嗣——称对方的儿子。
令正、令阃(kǔn)——称对方的妻子。
令坦——称对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称对方的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冰翁、泰山——旧时称妻之父。
贵庚——问别人的年龄。可用于中、青年人。
高寿——问老人的年龄。
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
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如:俯念群情。
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
贺卡中的礼文化
来源:文汇报 作者:马未都 日期:2011.01.03 版次:3
贺卡中的礼文化
■马未都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礼”,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与人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之“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须,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着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与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精典收藏,如保留至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派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即拜见时仆人所持匣盒,呈长方形,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我就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
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由于贺卡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明信片的问世
来源:文汇报 作者:毕淑敏 日期:2011.01.03 版次:3
明信片的问世
■毕淑敏
明信片的格式,硬纸卡印制,正面印有邮资图(或印有线框标志贴邮票位置)和收信人、寄信人地址、姓名的格式,背面供书写通信内容。
别看明信片貌不惊人,可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关于第一张明信片的问世,坊间流行着多个版本。
说法一。1865年10月某天,一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不料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卖的制式信封太小了。画家正为难时,一个聪明的邮局职员灵机一动,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就这样寄出去。于是,这张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一封真正的信件,妥贴地寄到了朋友手里。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在艺术家和邮政职员的齐心协力下诞生了。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提议:可以使用一种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可惜这么有创意的点子,因代表们意见不统一,当时未被采纳。
在德国碰了壁的事,在奥地利出现了曙光。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开发明信片,并提议列为印刷品邮件,降低邮费。奥地利邮政部从善若流,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奥地利因此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由于使用方便,奥地利仅3个月就投寄了300多万张。德国邮政部门闻讯后大吃一惊,于1870年7月正式发行了明信片。紧接着,英、美、法、瑞士等国的明信片也相继问世。
说法二。英国集邮家们说明信片是他们发明的。
邮政历史学家爱德华·庞德发现了一张在1840年寄出的明信片,它比已知最早的明信片早了20年。这是一张手工着色的印制漫画明信片,由维多利亚时代居住在伦敦富尔汉姆的一位行为古怪的男人寄出,收信人也正是他自己。
此人名叫西奥多·胡克,喜欢不停地开各种玩笑。玩笑无伤大雅,常常显得没心没肺,不过机智好玩。他曾因账目不清入狱两年,之后靠写作音乐喜剧和浪漫小说谋生并发了财。这张寄给自己的明信片,现在成了宝贵的历史证物。
说到咱们中国第一套明信片,是1896年由清政府发行的,图案是蟠龙和万年青,竖长方形,左上角印有“大清邮政”字样。
1876年,中国人李圭,前往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建国100周年博览会。回国后将其在美期间的考察、见闻写出《环游地球新录》一书,对美国邮政作了详尽的记述,并建议开办中国邮政。他将"POSTCARD"这个外来的邮件名称,译成汉语“明信片”。李圭对明信片阐述如下:“邮政局有印就厚纸片,其信资图记也印于片上,邮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无关紧要之信,可就片面写姓名住址,片背写信,不用封套,价更便宜。各国信馆皆有此片,谓之明信片。”他的见解得到了李鸿章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