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柏油石子:关于党外后备干部的培养与选拔、管理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01:28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选拔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更好地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党外后备干部使之与党内人士能够很好的合作共事,是我们党的一项坚定不移的方针,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党外后备干部的培养与选拔、管理与使用的机制进行研究,对他们的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揭示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其中的内在规律。

    一、 前言

    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安排一些德才兼备的党外人士担任适当的领导职务,并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是关系到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否和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的问题。做好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与管理使用工作,既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国家政治稳定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与管理使用工作,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问题,十分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文献回顾

    1. 党外后备干部研究的重要性

    党外后备干部人选包括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我们党自建立统一战线以来,就始终注重党外干部的培养,为完成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 ," 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力"。抗日战争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就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应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并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无党派人士李鼎铭先生还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广泛吸收各方面进步人士和中间人士参加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新中国建立后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断然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一直以来,党把积极培养党外干部的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在中央、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安排了大量党外干部,共同协商和管理国家大事。

    1978 年 3 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不论是党内的还是党外的专家,担负了行政职务,党委就应当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1979 年 10 月,党中央在批转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文件《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中重申,对党外人士一定要量才使用,合理安排,要坚决克服"清一色" 的思想。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十六字方针,将多党合作提高到新高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专门为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颁发的文件达 15 份。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党外干部。 1989 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使我们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江泽民在 2000年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的党组织要搞好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 同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也强调 ,"共产党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是统一战线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关系。""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是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方针。"目前,全国省、地、县三级有 2300 多位党外干部担任政府领导职务 ,2.1 万多位党外干部在政府职能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600 多位党外干部在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 党外后备干部选拔任用标准

    2002年7月23日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一章第四条对党外后备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与使用的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选拔任用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 ,参照本条例执行。"也就是说在党外后备干部工作中要实施"六相同", 即党外后备干部在任用条件、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纪律和监督等方面与党内干部完全相同。

    3. 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了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党的领导的稳定性,党外后备干部制度的建立,使接班人的培养选拔问题有了制度保证。同时,党外有大量优秀的人才,从中积极培养选拔了大批年轻干部,就可以建立了一支人数比较可观、门类比较齐全、素质良好、年富力强的后备干部队伍,并向各级领导班子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推进了新老干部的合作交替。

    然而目前在党外后备干部中间对于党外后备干部普遍还存在几种不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既然自己被列入后备干部队伍,就等于进了提拔重用的"保险箱", 可以高枕无忧 ,毕竟党外干部一定会在领导职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另一种倾向是,认为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因此自己虽已列入 "后各干部名单 ", 要想得到组织上最后的提拔重用,必须先入党。上述两种思想上的偏差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党外后备干部要么是不再严格要求自己,要么是不愿作党外后备干部而是争取入党以争取提拔,长此以往,必然对党外后备干部工作机制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党内个别同志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对党外后备干部的不正确观念。一是认为共产党既然是执政党,再安排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是"多此一举";二是认为党员干部还安排不完,哪能轮上党外干部;三是认为比较优秀的党外干部纷纷入了党,剩下的大都不够任职条件。其结果是党员干部与党外干部不能够很好的合作,并且党外的后备干部的推荐工作很难落实。

    而这二个不好的趋势造成了党外干部与党内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差别。即党外干部多为副职,并且多为从事没有实职的工作。这也说明我们没有把党外后备干部的培养与选拔,管理与使用摆到应有的高度来研究。目前党外后备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着数量不足、缺额多、结构不够合理等薄弱环节,不能适应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故而我们须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政治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本文将从党外后备干部培养任用、管理、使用入手,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情、政策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基础,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发现其规律性。

    三、研究目的

    目前,关于党外后备干部的培养与选拔、管理与使用的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只是就培养与选拔,管理与使用其中一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把他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本研究将从这两者的关系出发,试图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性,以期希望对从事党外后备干部研究及工作的人员有些启发。

    四、研究方法

    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先进经验为基础 ,运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论证,得出结论。

    十五大以来,围绕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干部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后备干部制度的建立,使接班人的培养选拔问题有了制度保证。

    这是党在培养接班人问题上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保证党的事业代代相传、生机勃勃向前发展的重大措施。

    如果追本求源去探索党外干部选拔与培养、任用与使用的机制,那么就要首先弄清楚机制一词的含义,机制一词即英文中的 mechanism,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机制有四层含义 :1. 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计算机的机制。2.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脉硬化的机制。3.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也叫机理。4.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显然,本文所要论述的机制应是取第四种意思,机制一词应和系统论紧密结合起来考虑,也就是第一,应考虑如何在一个社会系统的大环境下,将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功能发挥到最大 ,即" 整体大于个体相加之和";第二,系统内的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孤立存在,依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必须把握住它们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避免出现因为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的问题;第三,机制的功能发挥是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应为一个完善健全的机制,不仅应该考虑到单个要素运行状况,还应该照顾到以何种方式、策略,才能搭建出一个最有功效的架构。所以,综上考虑,所谓党外干部选拔与培养、任用与使用的机制,就是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理论,以直接选举、民主评议、公开竞聘、严格考试、实践锻炼等等办法 ,面向党外选拔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并培养他们成为各级岗位上的中坚分子;同时在监督、使用和有效管理上也做到秩序井然,从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关于这一课题的机制研究,首先应该从宏观上去把握。正如上文所述,在对待党外和党内的同志问题上工作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我们以往的工作中也存在着对党外后备干部重视不够,选拔不力,培养欠缺、使用不当,管理缺乏指导和监督不力等等问题,所以在面向21世纪跨世纪干部的培养上,我们才应该把这个问题提到一个机制研究的高度上。同样,机制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战略要求,又能够有效地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且加强和改善共产党领导、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开放。具体到选拔与培养、任用与使用的机制,必须要从两个方面 ,四个小点去综合论述。因为选拔和培养可谓是 "用"与"管"的前奏,只有做到选拔出大量的党外优秀人才,并因材施教,才能发现他们不同的闪光点,便于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党和群众也可以做到知人善任,并对党外干部的工作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所以说,选拔与培养是为管理和使用做准备,而管理与使用正是选拔与培养的目的。但是,管理和使用达到了一定功效,也能对选拔和使用起到促进作用,促使更多的党外分子积极地投入到这样的环节中。故此,用以下图表来表示:

    下面笔者将具体论述这一问题。

    一、党外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从党外人士中发掘和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使我党的统一战线愈加团结。既是当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事关党和国家未来的一项战略任务。

    1. 党外后各干部的选拔

    一是要做到领导重视。即从基层开始,县、乡(镇)、县直单位充分认识到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成立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乡(镇)、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包培养对象,选拔党外干部,既要坚持标准,不降格以求,又要从实际出发,不求全责备。

    二是要做到渠道多样化,民主化,公开透明化。党外干部的选拔要走群众路线,多渠道、多形式的进行。要从各个领域,包括技术部门、学校等单位优秀知识分子中选拔党外干部,也要选拔一些熟悉市场经济、擅长经营管理的党外干部,同时要进一步发挥人大、政协、工商联和人民团体推荐党外干部人选的作用,对推荐的人选,要认真做好考察工作,为党外人士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在选拔党外后备干部的时候,首先要把握一个程序正义的问题,不能够破坏制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所以可以在实际考察选拔中,要多从群众那里听取意见,多了解具体到人的实际情况。总之 ,可以采取群众推荐、民主党派推荐和群众团体推荐、个人推荐、职工代表大会推荐等多种形式,使后备干部工作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群众推荐与领导推荐相结合、基层推荐与直接接触相结合的工作思路。

    三是要做到有标准、有尺度。要根据有关规定和领导班子的实际状况,对后备干部的年龄、文化、职务、经验等等做出相应的要求。另外,还要考虑到在党外后备干部中有一定比例的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等等,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平衡也要把握好。另外,还要按照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 ,"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①但是也要考虑到党外干部的特殊性,选拔党外干部,既要坚持标准,不降格以求,又要从实际出发,不求全责备。(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2. 党外后备干部的培养

    加强党外后备干部的培养是搞好党外干部安排的前提条件。培养选拔党外干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着眼于新时期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措施,努力培养选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领导水平较高、工作作风过硬的党外领导人才。

    一是要加强业务和理论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党外后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知识水平。在理论培训上,要以各级党校为主要基地、利用中青班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对后备干部进行轮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党外干部到社会主义学院、行政学院或党校学习,办好党外干部培训班,学好理论和专业知识。

    为使党外干部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也不能放松专业的进一步锻造,要努力创造条件 ,使党外后备干部之间、党外与党内干部之间的知识交流渠道保持畅通,要组织年纪较轻、学历层次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党外后备干部出省、出国进行培训、学习别人的先进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开阔视野,从而更好地学以致用。

    二是要加强锻炼,尤其是实践锻炼,这是全面提高党外后各干部的一条基本途径,实行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多形式地输送到有关部门进行锻炼,可采取轮岗、挂职、交流等形式,选派党外后备干部到基层和经济等部门工作,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为走上领导岗位积累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

    (一)坚持和完善年轻干部下派锻炼制度,对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年轻干部,有计划地选派去地方基层工作,使他们在基层切实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对近期可进班子的优秀年轻干部放到艰苦的地方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考验;对拟任一把手的后备干部,及时放到综合部门或副职主持工作等岗位上锻炼,给他们压担子;对条件较成熟的后备干部,可实行试用制、助理制:对己具备担任一定领导职务条件的,要及时起用,使年轻干部尽快取得领导全面工作的经验。

    (三)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干部在内部进行交流和轮岗,今后拟提任上一级领导职务的干部,一般应有下一级两个以上岗位工作的经历。总而言之,要通过培训和锻炼,使党外领导干部基本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分管工作业务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基本掌握科学决策、行政管理等领导方法,基本具备多方面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培养和选拔之间的联系

    要把培养和选拔使用党外干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司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实施。凡明确应安排党外领导干部的单位,要确定专门职务安排党外干部。符合条件的优秀党外干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担任正职,统战部与组织部把在党校联合举办党外后备干部培训班工作列入干训计划,统筹安排,形成制度,努力提高党外后备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做好基础性工作。此外,通过挂职锻炼、铺设台阶等工作环节,不断培养、发现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高、代表性强的党外优秀干部,为选拔党外干部建立了人才库。要根据后备干部拟任职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培养,帮助他们成长。对没有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要安排到党校进行培训对在一个岗位工作时间长的,要进行交流和岗位轮换: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要安排到基层锻炼;对发展潜力大的,尤其是拟任党政主要领导职务的后备人选,可放到重要部门或关键岗位任职。要有计划地选送后备干部到基层或上级领导机关、综合部门培养锻炼。

    所以,选拔与培养之间要考虑到因地制宜,既要拓宽面,又要考虑到点,做到点线面结合。地方各级要始终把培养党外干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所以要未雨绸缪,对每个岗位都要做好准备,先配备好 l-3 名的后备干部名额;即使目前没有岗位空额,对党外干部的培养也是于工作实际和将来规划都有利的事情;另外,选拔既可以从己培养好的党外干部中按照考绩、群众评议、岗位要求等条件,要考虑到具体岗位的要求在确定具体发展对象后,仍要进行具体化、细化的岗位培养。所以说,选拔与培养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但是只有我们把人才的蓄水池储满了,在具体选拔的时候才更有优先权。而确定了选拔人选后 ,更不能忽视培养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要贯彻到党外后备干部的工作实践的理论业务中去 ,从而党外干部为走上领导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党外后备干部的管理与使用

    1. 党外后备干部的管理:包括对后备干部的考察、调整、档案管理等内容。

    (一) 建立制度,定期检查。各基层单位要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落实有效管理机制工作的基本保障,通过建立完善联系制度、档案制度、考核制度等,进一步规范培养选拔工作 ,使之逐步正规化、经常化,对党外后备干部要定期考察。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思想品德、工作表现和廉洁自律情况;政治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法律、历史知识和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情况;理论政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的提高情况;与培养目标的距离以及原有缺点、不足的改正情况等。要全面考察党外后备干部,不仅要了解他们工作思想方面的情况,而且要了解他们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有关情况。要特别注意考察后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廉政情况和发展潜力。在定期考察的同时,应做好经常性的考察了解工作。考察结果作为党外后备干部培养、使用、调整的依据。

    (二) 调整要实行动态管理原则。在严格考察的基础上,每年进行滚动式调整,将那些不适合继续作为党外后备干部培养的调整出后备干部队伍,同时将新发现的优秀分子,及时补充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凡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发现问题;工作表现一般、发展潜力不大;工作失职,造成较大损失或不良影响; 群众意见较大,威信不高;健康状况不好 ,不宜担负更繁重工作任务;年龄偏大接近退休或因其他原因,不适宜作为后备干部的,应调整出后备干部名单。

    (三) 建立制度,定期检查。正是"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把加强制度建设,作 为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工作的基本保障,通过逐步完善后备干部工作档案,建立完善联系制度、 档案制度、考核制度等,进一步规范培养选拔工作,使之逐步正规化、经常化。各层组织部、统战部、妇联要定期对女干部和党外干部队伍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困难 ,共同促进培养选拔工作的协调发展。要加强对制度的监督检查,定期听取基层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基层工作。

    (四)稳定队伍、搞好党与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之间的关系。民主党派成员较多的党组织,要重视培养和使用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优秀分子担任各种职务。要把优秀非党知识分子推荐给民主党派。

    为保证党外干部的稳定性,使非党派人士和民主党派人士更好地起到民主监督的作用 ,要使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工作岗位上避免完全是中共党员的局面。因此,对在政府机关担任职务的党外干部和党外后备干部要求加入中共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出面做劝说工作。劝说他们在任期内留在党外,以便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对个别确实己具备共产党员条件的党外干部,党组织可在其申请入党的材料上,注明暂时留在党外工作的意见,写入本人档案,以备查考。对极个别要求入党的党外干部,参照干部管理条例,由同级党委审议后,征求上级组织部、统战部意见,然后按中共党章规定履行入党手续。

    2. 党外后各干部的使用

    如果对党外后备干部只是选而不用,那么不仅是人才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戳伤了党外后备干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根据工作需要 ,适时任用。提拔干部一般要从后备干部中挑选。鼓励和支持后备干部参与由组织批准进行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

    (一) 健全机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组织部门要积极会同统战部门,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党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从工作需要和党外干部的实际出发,可适当放宽党外干部的任职资格、条件,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拔使用;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领导干部,按照有关规定有的任职年龄可适当放宽;应配备党外领导干部的领导班子,职数已满的,可以先进后出。后备干部要有合理的结构。要根据领导班子职位配备的需要,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后备干部队伍中,条件比较成熟、近期能进班子的不应少于 1/3 。年龄要保持梯队结构,专业知识要配套。要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少数民族地区应注意挑选和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干部。

    (二) 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是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使党外干部能够胜任新的工作 ,可以把他们提前安排到助理等适当岗位培养锻炼。要把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纳入整个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明确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目标,制定总体规划 ,做到备用结合;按照规定应配备党外干部的班子,要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确定党外后备干部的人选; 对党外后备干部队伍要实行动态管理,名单确定后,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根据 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和党外后备干部自身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对党外后备干部,要定期进行联合考察,建档立卡,加强管理,对条件成熟的,要及时安排使用。"对干部岗位已满,近期内让出岗位有一定困难的领导班子,青年干部上岗不受职数限制,可增设让他们锻炼的岗位。设助理制也是一个好办法。助理不作为必经岗位,而是作为一个培养、锻炼、考察青年干部的措施之一。对拟安排为助理的青年干部,应该要有期限,有培养措施,有能上能下的方案。"

    3. 管理与使用之间的联系

    党外干部的管理与使用本身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把党外后备干部的建设做到井然有序,避免部分同志因被选进后备干部名单而沾沾自喜,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自律的要求,所以严格要求、动态管理使党外后备干部的人才库如同一个可进可出蓄水池,做到了"问渠哪能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使用这个蓄水池时方可保质保量。而使用本身从广义而言,也是管理的一个环节,也要把管理带进去,不过此时的管理就要放到已经上任的党外干部的所在政府部门,去因地制宜地办理。

    在党外后备干部的管理与使用上,可以借鉴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比如说考录全面公开、 竞争上岗、轮岗回避、健全激励机制、实施辞退机制、培训渐入轨道、党外后备干部权利有 保障、形成法规体系。

    三、党外后备干部培养与选拔、管理与使用的机制联系

    论述培养与选拔,管理与使用这两大块之间的要素联系,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两大块,四个小部分都需要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一一搞好党外干部安排的重要环节。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做好党外后备干部安排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步调一致 ,研究协商安排事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联合组成考核组分赴各地,认真负责、深入细致地进行考核了解,提出意见。

    党外后备干部的四个环节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突出的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积极性, 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稳定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鲜明的界别特点,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基本保证。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在新世纪,统一战线作为党的重要法宝 ,绝不能丢掉; 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

    在明确了这四点的统一性,也要看到培养与选拔最终是为管理和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党外后备干部的建设不是一个"毕其功于一役"的过程,管理和使用能让党外后备干部真正切实地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特殊作用,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今后走上其他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选拔与培养也贯彻于整个队伍建设的始终,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也是不断考察,向不同岗位输送优秀同志的过程。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