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几何公差:“负势竞上”的主语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26:14

“负势竞上”的主语是什么?

(2009-04-13 16:59:11) 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教材咀嚼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有一句话: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在教学中,对这句话的理解,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分歧;不仅教者如此,就连教材编者和教参编者也意见不一。分歧和矛盾主要集中在什么是“负势竞上”的“主语”上。

首先看教材注释(P169):

④[负势竞上]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⑤[轩邈] 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⑥[直指]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⑦[千百成峰] 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其次看《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翠绿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第三看《教师教学用书》选录的专家(丁长河)的欣赏文章是如何说的: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

从以上三点中可以看出,教材及教参的编者都把“负势竞上……”句的主语理解为“高山”;而在丁长河先生的赏析文字中(尤其是画线部分),则明显地把“寒树”当成了“负势竞上……”句的主语。“负势竞上……”句主语究竟是“高山”还是“寒树”,笔者认可丁长河先生的分析,认为应当是“寒树”。理由如下:

第一,“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句是写高山上长着的植被状况,接下来“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应承接前文写“寒树怎么样”,这实际上是承前句宾语省略该句主语,而不是倒过头来再写“高山如何如何”。

第二,“寒树”,是指使人看了产生寒意的树,只能是“寒树”才能凭“高山”之势,为了争夺阳光,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山峦”自从若干万年前地壳变化以来,早已形成自己各自的“势”,如果“负势”的是“山峦”,那只能是“山峦”自己负自己的“势”,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第三,从“负势竞上……”句的描写中,“竞”、“轩邈”、“争”等词语都有迅速、快速的意味,这些词语用于描绘相对静止的“山”是不贴切的。而“树”则是活的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是可“轩”可“邈”的,不然,哪来后文的“横柯上蔽”?

第四,富春江两岸高山上以松杉树居多,松杉柏的树形多是宝塔状的,远远看上去,“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正像一座座山峰。它们长在高低不同的山上,才形成了“千百成峰”景象。

第五,从后文写到的泉水、好鸟、蝉、猿来看,它们与“寒树”一样,都是高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只有将“负势竞上……”的主语理解为“寒树”,才能和后文的几个景物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富春江高山的独特美景。诚如丁长河先生所言:写山之奇,作者并“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山上的植物、动物加以衬托的。有了“树”之奇、“鸟”之奇、“蝉”之奇、“猿”之奇,再加上“泉”之奇,那“山”还能不奇吗?

此外,作者是在富春江上坐着船游览,由于在“高山”的“脚”下,他的视野有一定的限度,不会是很开阔的,而只能看到眼前的近景,决不可能一下子将远近“千百”座大山尽收眼底。故“负势竞上”指的是应为“寒树”,而非“高山”。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样一个多年来广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或此或彼,而不能在同一本书里两种说法共存,把疑惑留给教者。当然,教参的编者也许是为了有意激发老师的好奇心,培养老师质疑探究能力,那就该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