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法的具体步骤:大英博物馆:宝贝们何时回家(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51:02

大英博物馆:宝贝们何时回家

                                                     木木在路上   2011-11-08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它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

博物馆正门,8根高大的罗马柱上,有一个三角形的顶,上面是一幅巨大的浮雕。


   大英博物馆原来是私人捐赠的图书馆。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汉斯·斯龙爵士是一位古玩家、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个人藏品17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厦基址上修建了现在的古罗马式大厦,并捐赠了许多皇家藏品。

博物馆的中心,大中庭,2000年12月建成,广场的玻璃顶看上去颇为空灵,由1656块玻璃片组成。这处设计,会让我联想到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大中庭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

左侧那个圆形建筑物,就是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开放以后的200多年间,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冒险活动得到了世界各国大批珍贵藏品,目前的大英博物馆分为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等分馆,号称有1700万件文物,如果每件看1分钟,要用8个月。这里收集了英国本国及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家的文物,甚至被称为世界文物的守护者。这些展品的“获得”,既有购买而得,也不乏抢掠所获,这让我在参观时,尤其是看到中国馆中的精美藏品时,心里颇不是滋味。   

短短的时间里,只能拣重点来看了。导游图上,已经标出了重要展品所在地。比如这上面标示的,就是在埃及馆里不可错过的收藏。

与卢浮宫有三样镇馆之宝一样,大英亦如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木乃伊,和希腊的神庙雕塑。

第一宝,罗塞塔石碑,这块高1.14米、宽0.73米的大理石石碑,看上去平凡普通,却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它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正因内容相同而文字不同,使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

   木乃伊,在博物馆里为数众多,详细记录了它的制作过程。不但有人体的木乃伊,还有动物的木乃伊,最多的就是猫的。有些好笑,我在埃及博物馆里来不及看到的木乃伊,竟在这里看了个遍!

 其实也并不好笑。一些国家的珍贵文物,在本国确已看不到了,如想一睹它的真容,只能到大英来。

看,一整座庙宇都被搬到这里来了。这是帕特农神庙,它原是古希腊雅典卫城中的一座主庙,是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19世纪初,博物馆以3.5万英镑把它的雕刻买了过来。现在装满了一整座展厅。

这些雕塑都是神庙中的艺术品。

如果看到自己国家的珍宝被别国永久收藏和展出,会是什么心情呢?

这尊石像高高地竖立在大英博物馆的楼层间,脚踩一楼的地板,头顶的发髻已经高过了三层的地面。

东方艺术馆中除少量中亚、南亚和日本文物外,大部分为中国的稀世珍品。在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玉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铜镜,汉代的漆器,北朝的造像,南朝的青瓷,唐三彩及经卷、丝绸、绘画,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瓷器,元代的青花花瓶、釉里红瓷器,明代的掐丝珐琅等。
 
 

   这里几乎是除了中国以外,最大的瓷器博物馆,上至汉唐,下至明清,应有尽有,美仑美奂。右侧的第一件,是景泰蓝龙纹大盖罐。口沿处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监造”两处内外重复款识,表明了此罐为宣德皇帝独享。
 

宋罗汉三彩像

   中国馆的这些收藏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恍惚中似在参观故宫博物院。然而这还只是23000件中国藏品中的十分之一,最为珍贵的文物,游人难得亲见。

   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大都难以见到。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我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

   我们国家的宝贝,怎么不好好地留在家里,却远离故土。它们,还有归来的一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