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休闲椅:张旺插画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5:52
  

       无数“偶然”成就“必然”

  4岁时,张旺被父母送到少年宫学画。他说,自己童年时期的梦想是当画家,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个梦想却逐渐褪色。“我开始意识到,绘画是多么精深的一门艺术。想要画好已经很难,何况是成‘家’。”10岁时,张旺偶然在一次画展中看到了大师范曾的作品。“那种人物的形态和气质让我震撼。只一霎那,我特别肯定地知道了自己想要画的是什么”。然而这样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到了初中,功课渐渐紧张起来,他不得不停止了少年宫的全部课程,将绘画的热情抒发在每周一次的美术课和不到2平方米的黑板报上。

       风平浪静地上了3年高中,在距高考仅剩2个月的一天,张旺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南开大学的招生简章,在“东方艺术系”一栏中再次看到了“范曾”这个埋藏在心底的名字。想到可以成为范曾先生的弟子,他决心放弃为之奋斗了12年的高考,报名参加南开大学中国画专业的艺术生考试。虽然遭到家人和老师的极力反对,张旺还是坚定地选择改变按部就班的“古典”生活,开始充满“玄幻”色彩的绘画生涯。1995年7月,他顺利通过了专业和文化课考试,成为国画班上唯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古典”而理性的求学历程

  心满意足地上了大学,张旺却用“郁闷”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那时正值20世纪90年代初,艺术界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许多同学都在求新求怪中寻找自己的创作风格。这让一直埋头苦练基本功的张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被大家公认为专业最差的学生。“当时,除了范曾先生,没有人认为我画得好。”有了范先生的鼓励,张旺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那段经历让现在已成为老师的他受益匪浅,“盲目追求个性只能造出‘皇帝的新衣’”,他说,“只有打好基础才能练出技巧,至于能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求之而不得。”

  苦练基本功之余,张旺还辅修了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从博大精深的文学著作中汲取养分。“文学的熏陶对理解艺术的深邃之处有着莫大的帮助,也让我产生了想要在画中表达深刻内涵的欲望”,他说,“但深刻并不意味着晦涩。我的画不仅要让自己明白,还要让观众明白,就像最好的文学作品可以雅俗共赏。”理科班出身的张旺习惯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看到一幅画,他会首先分析“这幅画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等等,然后由得出的结论指导自己实践,这与班上很多同学所说的“跟着感觉走”相比,少了些热情与新潮,显得理性而“古典”。

       “玄幻”而多彩的未来

  尽管在绘画上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张旺拒绝将自己的画称为“心血之作”。“事实上,画画并没有这么痛苦,毕竟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张旺来说,创作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很多时候,他一边画画,一边听着自己的课堂录音、想着明天的课该怎样讲,心到哪里笔就到哪里,这种“一心二用”的本事令人惊叹。虽然工作十分忙碌,张旺却一直保持着随性而乐观的生活状态,并希望将这种心态通过作品传达给观者。“我的画要让人可以躺着看,而不是正襟危坐地欣赏。”他谦虚地表示,自己画画首先是让观众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尚不敢奢求是否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教育意义。

  除了画画,张旺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但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他并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创作。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即将开设的“数字媒体”课程,接下来还要参与“角色设计”与“速写”课程的教材编写。他向天津市文化局申报的“中国动画工笔探索”项目也将在近期出结果,如果申报成功,又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面对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肯定,张旺显示出理性的一面:“千万不要叫我画家,因为这个称呼分量太重了,我还远远没有达到。”展望未来,张旺对自己的要求简单而生动:希望能一直保持着创作的动力和激情。【转自李堃官方论坛】【图片转自张旺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