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伸缩缝:(转)探讨生命灵魂宇宙量子等 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27:53

(转)探讨生命灵魂宇宙量子等  四

 

           

 

晖7. 宗教:天涯共此时

我有我自己的对“未知力量”的信仰,如果这不能称为宗教。我并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我尊重所有宗教,存在即合理。中立客观,这是我写的这篇文章的原则之一。事实上我并不可能真正做到中立客观,我会不自觉地受自己信仰和宁静程度的影响,我只能保证我已尽力去做好。

中国的宗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可以用任意一种方式来解释世界:周易八卦,风水阴阳,儒法道,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甚至唯物主义也都可以认为是某一形式的宗教)。且不说儒之修身养性,法之变革重势,道之无为逍遥同出春秋战国,世界三个最主要的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都是互通有无。

其实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暗示基督耶稣是某一层次的佛,后来自立门户。同样伊斯兰的《可兰经》中竟然六位最重要先知,除穆罕默德之外,其余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等都是《圣经》中的人物。伊斯兰教也尊敬耶稣,相信他是童女所生。(顺便提一句,与我的“精神波”信仰相比,各种宗教里人格化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最关键的决定性的力量给赋予了上帝、安拉等等人格化的形象。当然这对于在普通民众中推广有帮助。)

很多人觉得基督教这一“唯我独真”,否定别的宗教的神的教义不够包容。其实基督教派Unitarianism认为所有宗教都相容,都有最基本的三个共同点。如果所有一切都是精神世界来的,那么所有宗教源出一们,精神。宗教多多少少解释或暗示了宇宙的真相。其实透过外表,不同的宗教在信奉和表达同一件事:去接受我们无法感知的“未知而又无边的力量”。我用“九晖之海”来阐述“佛教”和“基督教”其实是在表达同一件事。“基督教”和“佛教”的区别只不过是表达的“侧重点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

在“佛教”里,众生皆有灵性。每一滴水都代表了“灵性精神”,万物有灵,人和万千生物都有水,本质上属于“水的精神海洋”(“九晖之海”之水版)。在“基督教”里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广袤无边。如同千川汇集成唯一的浩瀚的“水的精神海洋”,广袤无边(“九晖之海”之海洋版)。“佛教”侧重于精神在个体上的奇妙和觉悟。水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水就是那精神、就是那灵性佛心,“众生都具佛心”,亿亿滴水就构成精神的“九晖之海”。千江有水千江月,“基督教”侧重于总体精神的伟大和唯一。整个精神世界就是一个水的海洋,广袤、唯一、万能的“九晖之海”就是上帝。

万里无云万里天,宗教的差异,仅是侧重点、理解角度、地理、时代、语言、环境等的差异。所以你信了这个宗教而不信那个,只是一个“缘”字。

我觉得所有宗教都在用不同方式向人们表达同一件事。对有些人,你可以用圣经、上帝等语言去沟通,对另外一些人,你可以用佛祖、菩提等语言去传递,而对中国的很多人,我觉得用量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基因工程学、分子生物学、逻辑推理、理性哲学等语言来交流则更有效更有启发性。

这篇随笔只是想通过量子学、天体学、基因、分子生物、逻辑、推理等等来彻彻底底推翻人们现有思维中的很多所谓“常识”,诸如:宇宙是自然的、生物是进化的、物质是存在的、精神是附属的、生命是有限的,通过拆除很多箍禁人们思维的“藩□”,来让人们自由地去寻找真理。

真理也许是周易八卦、伊斯兰、基督教、儒、道,也许是佛教,也许……其实这篇“九晖”文章完全可以当作是所有唯物主义者走向宗教信仰的的基础和引导。文章的“理性超然”,源于其“逻辑、科学、中立、客观”。所有的宗教都一样,除了给你信仰与寄托,更重要的是让你去探索宇宙生命真相,并最终大彻大悟,靠近更高的境界。

如把精力化在那些不相关的地方,舍本求末。有些宗教刻意贬低另外的宗教(甚至同门不同派都水火不容),有些宗教花费较多精力去考证经文里的某个人物或事的真实性(如哪一天哪一秒出生。其实Basically所有宗教、信仰都是不可证的)。个别教徒曲解教义、对抗政治。(“忍”字在哪里?)

佛教一贯把磨难忍耐当成一种修炼。苦缔中之八苦,集缔便谓之因缘。释迦的“十二因缘”说明人有痛苦一切皆起源于“无明”(Avija)。通过修行,严格自律、修养得救,把“无明”除掉,就除掉一切痛苦,不会再生、再死。“佛陀”就是“醒悟”或“彻悟”的意思。人何时能大彻大悟?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就教义上来说,佛教之“众生佛心”、“色即是空”、“唯识学”、“涅盘静寂”,似乎更接近我所描述的信仰。(在附录六让我们来看“佛教的宇宙人生”。)

感悟谈何容易,更何况人有天生的惰性。通常人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唯物主义者,第二种唯心主义者,第三种“什么都不想”的空白者。(惰性?)

九晖赠语:如果你很冷静地循着文章中理性逻辑的脚步,你自己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唯物主义是绝对荒谬的”。那么你就有二个选择,要么你可以做“什么都不想“的空白者,要么你去抓住理性和灵感交汇的闪光,寻找自己的宗教和信仰。

“空亦是色”,驼鸟一生都在奔跑,它是动物,它不会宁静,它不会问也无需去问“为什么?”它最拿手的就是把头埋在沙子里,逃避最重要的问题。它就是那第三种“什么都不想”的空白者。

作为人,独自漫步在静寂深邃的星空下,是否都应该自问一句:为什么?无论你现在的生活是苦难困惑或舒适多彩,拼搏激昂或恬静怡然。康德说过:“有两件事使我愈来愈感到害怕:第一是闪着星光的天空,第二是在我心里说话的良心。”神秘的大自然,是那未知力量安放在天空下每一个人心里的灵启。

人类区别与动物,是因为人类会用自我意识去思考那些深邃深刻的问题。所有的宗教、信仰都在共同思考探求。(本质上都是在表述和靠近那精神世界)。天空下,我们都应有共同的探求,共同的祈祷。

天涯共此时!

晖8. 因果:行到水穷处

我们研究了宇宙、生命、物质,(包括量子学“非因果”的概率与牛顿力学的“因果”的精确),进而感知到精神世界才是生命的本质。

“九晖人生”:如果物质只是一种概率,生命不过是一种态度。

所有的宗教都在引导你产生信仰的顿悟,但同时又引导我们如何去更好面对这个尘世。那就是用更超然地态度去面对这生命和世界,不要沉绵于因果、不要执着。有因果才有执着,有执着才有忿恨恼悔,才会走向凶恶犯罪。其实人都是有罪的。谁能说自己没有罪,更不要把自己的罪全部怪罪于因果。我是一个有罪的人,我承担所有责任。(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承认这一点)。

在圣经“雅四17”中写到: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在这种意义上,应该做的不去做,就是罪。还有:你这一生有没有发过怒?Dr.K.C. Lam也引据圣经,精辟地指出:发怒就是犯罪。

其实从那无边的永恒的精神世界来看,所有人的罪都没有什么区别。

佛教的缘起论,万物皆由因缘所生。我们感知的世界也似乎全部因果相连。真的是这样吗?更深一层,信不信因果有区别吗?

有人不承认因果。他们设想人在一张纸上按固定间隔打上圆孔。同时设想有一群永远生活在这张纸上的二维的动物,他们会说他们的物理定理是:圆孔永远是按固定间隔出现的,其固定间隔值他们定义为“万有绝对常数。”(有没有让你联想起万有引力常数G和绝对温度K)。因此作为二维的动物的他们,按固定间隔,按因果,可以不断精确发现前面的圆孔,并神奇预测到后面出现的圆孔。(有没有让你联想起人类按万有引力,按因果,连续精确神奇地发现天王星,海王星,阎王星)。

但从三维世界看,那有规律的固定间隔的圆孔完全是人的意识的随机。今年按固定间隔打上圆孔,明年可以乱作一团。从六维世界的角度看,我们就象那些二维的动物。(甚至还不如)。另外这不相信因果的例子还可以看到人的意识,对于二维的动物,我们人就是那“一个未知神秘无边智慧永恒超然的力量”。

如果我们相信因果,我们有没有想过无限的因果链。无限的概念是没有真正的前者和后者,所以也就无法追究真正的因果(冤无头,债无主,跑得了和尚也跑了庙)。如果说因果链是有限的,那么那“水穷处”在哪里?如何解释“水穷处”的那第一个因和第一因果?第一个因和第一因果是没有其他的原因的。如果有一件事物是完全没有其他原因也不需要其他原因,我们除了顿悟和信仰外是完全无法感知和理解的,那又是什么呢?那不就是在指“一个未知神秘无边智慧永恒超然的力量”?

“九晖无限”:

如果精神灵魂是无限的,人世间再辉煌的事也是毫无意义的。从“无限”看:任何的经历都可能再发生。但再辉煌的事跟“无限”比,也是沧海一粟。所以任何的因果跟“无限”比,都是没有意义的。无论你相信因果与否,结果却是异途同归,都引向了未知的精神世界。所以信不信因果本质上毫无区别。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选自余光中的诗:等你,在雨中)

行到水穷处是我们感知的终结,坐看云起时,你需要彻底换一个角度和方式去顿悟,不是继续向下看水,而是向着上天“冥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就是那种冥想的精神活灵。

因果执着,让人内心不平、愤世忌俗、怨恨、发怒、报复、战争……。如果根本没有因果,你就没有责怪的对象。如果一切都是因果,你又何必要去责怪。

其实这一章最关键的是:在那“水穷处”,那一切的一切的一切的最初始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真的有第一因果,那未知的神秘力量创造宇宙的原因目的是什么?,同时创造生命的原因目的又是什么?(除非这宇宙只是影像……)

行到水穷处!

晖9. 宁静:坐看云起时


信不信因果,最终都还是到了那“水穷处”的不属于我们世界的神秘未知无所不包的精神范畴。

因果、执着、忿恨、……其实又有什么意义?如果真有意义的话,不过是我们常说的“人在做,天在看”。

在这个世界,你真正最需要做什么?你会感受到生老病死,伤痛困惑,你会需要去真正温柔地关爱和被爱。在轰轰烈烈后趋于宁静时,你是否需要去感悟、去顿悟宇宙生命的真缔。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能顿悟。其实要检验自己是否能顿悟,首先要检验自己能否真正宁静。你可以在一个夜晚,风清月高,放下一切凡尘,静静地坐着,既不看外界,也不冥想,只是淡定,慢慢试着去倾听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声音……

“水静则清,人静则灵”。宁静是如此美丽奇妙。当我们宁静禅定、回照丹心,在一种寂静的观照中,我们真的可以发现我们自己的灵性世界。一旦我们顿见真如,进入了那种澄明的境界,我们的灵性就复活了。通过宁静我们自己也就成为“精神”,从而也将获得一种超越性的自由和自在(佛教在人世间最高的状态就是“涅盘静寂”)。

爱因斯坦回忆到:因为智力发育较晚,三岁还不会说话,小时候就体验到孤独寂寞。(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走过,感觉到自己被冷落;给我一段时间,没有人曾经爱过,再一次体会寂寞。)但这种的孤独寂寞却给他带来了心境的宁静。当他专注思考一个问题时,可以抛开一切,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噪杂或传统观念的束缚。

佛经所讲“性体空寂”中的“寂”,就是清静至极、丝毫不染,就是禅定宁静。寂寞能让爱因斯坦更好感受宁静,在宁静中真正倾听到内心深处灵性的呼唤。为追求宇宙真缔,爱因斯坦宁愿享受寂寞。“爱上你等于爱上寂寞”。

享受寂寞,需要的是一种心境的淡然;一种胸怀的宽广;一种超凡脱俗的气量。卸下纷繁,找到真的自我。享受寂寞,在宁静中感悟尘世的变化,从挫折中读懂尘世中的真假,用自我的灵性筑起隔离世俗的□笆。当世界在我们面前沉寂下来,我们才能慢慢的转而向内自省,我们才有机会驾驭思想的飞船飞向浩瀚的星际,去寻求清新的空间。享受寂寞,其实就是在享受尘世的最高层次;就是在完善心灵的缺憾;就是在梳理我们尘世人生的哲理文章。

看着黎明前的启明和黄昏时的日落,我能感受到黑暗与光明同在;在我感觉迷茫时,静下心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感觉能使你领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谛;沉下身子去感悟一下寂寞,则能倾听到时间流淌的声音。那种满世界空旷的境界能让人的心境豁然开朗,让我摆脱尘世的困惑,化解患得患失的烦恼,让时间和空间随意驰骋。

在我们这个世界,最高的境界是:宁静。慈悲、温柔、关爱、感激、智慧、理解、宽容、谦卑都可以从宁静中得到。只有宁静才可以由感悟至顿悟。

在另一个精神世界,更高层的境界我觉得是:无为、和谐……

爱因斯坦的宁静还给他带来谦卑。爱因斯坦的“我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想起牛顿的“我不过是海边捡到几个小贝壳的小孩”。宁静谦卑让我们懂得:我们只看到海边几个美丽的小贝壳,但还完全不了解身边浩瀚神秘的大海。

如果我们达不到真正的宁静,至少让我们感受到爱和被爱。爱也可以让你感受到很多最高的境界。对自己,宁静是最好的;对别人,爱是最重要。爱不是物质,但却是永恒精神力量中的一部分。用爱去对待、去感受所有的事。(包括去感受我写的书。)

经常在午后在家的后院那平静碧绿的草坪前,我会轻轻合上我喜欢的那本书,再轻轻把书的封面靠在我的嘴唇。夕阳的余温已随微风散去,但心底爱的温度却依然暖暖的。通常那都是些不长的书,读它却用了我很长的时间。其实我故意读得很慢,甚至我经常不想去读完它,我会不断思考、设想书中的人物接下去应该怎样继续生活。合上书的一刻,总有些不舍。读到最后的几章,泪水总是模糊视线,胸中的爱渐渐汇集成一股暖流。那些书留给我的,已经不是作者纤细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它让我感受到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只有爱。

在平常,爱的氛围虽然温馨,可我们总是感觉平淡。有时,甚至让我们感到有点压抑,让我们产生想摆脱平静的冲动。一旦生活突逢巨变,惊涛骇浪击碎小舟,原本温馨平淡的气氛顷刻灰飞烟灭。原本相互关爱的人彼此分离、渐行渐远。此时,爱让我们感受的是痛苦、脆弱、无奈,平时爱的越深,此时痛苦越深……但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只要你相信!无论相爱的人们如何分离,对爱的回忆,对爱的珍视,对爱的渴望,对爱的坚定,会让我们在分开的日子里勇敢的长大,会让我们彼此感到前所未有的需要,会让无论分开多久的人们再次相聚。

经历了爱带来的平淡、脆弱、痛苦和无奈,留下的和重逢的人们,才能更加珍视往日的爱、更加努力地去体会爱、珍惜爱。此时我们会发现,关心你的,还有那些你以为已经不再关心你的人。即使有些人离开了就不再回来,但他们的爱却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对他们的思念,会化作我们勇敢向前的勇气。我们的爱虽可能无法留住我们所爱的人,但我们还是去执着的爱。爱的分离之苦,更加让我们知道已经拥有的爱是如此珍贵。爱,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孤单,同时我们也要用爱让爱我们的人不再感到孤单。去爱和体会爱,用爱重新打造新的小舟,让它载着我们,一同欣赏日出日落,一起经历狂风暴雨,一道体会人来人往。让逝者和远行的人走好,让我们从身边留下的人爱起,只要有爱的动力,小舟将一直向前,驶向下一个温馨的爱的港湾。往日爱的幻境将再次出现。Cherish a hope,dream will more likely come true.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只有爱。希望你能抓住它、传递它、放大它,就在现在和未来的每一秒钟。Michael Jackson的歌声吟回在我的心里:Try to love me before you judge me。爱我信我,放爱一条生路。也许我的观点显得荒诞,甚至完全不可理喻,你不用接受也不用judge me。偶然想起了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是冥冥中交会的缘,让你看见我写的文章。却希望你忘掉我写的,如浮云掠过。只希望你用自己那宁静的心去感受那稍综即逝的灵性的跳动。如果我们内心达不到那种可以倾听灵性的宁静,至少让我们试着用真心深深地去爱。如果我们已经不会真正去爱,至少让自己尽量学会宽容、慈悲、感激和谦卑。

意静不随流水转,
山高岂碍孤云去。

冰晶玉洁,如观音静坐于莲花之上。

云由心起,静海莲心。
坐看云起时


结束语:

后翌射日,“九晖”而落,很多事情都是悲剧,而悲剧是最能感染人的。人生的结束似乎永远是一个最大的悲剧。

隐去的“九晖”也许就是真相。“九晖”是在另外一个层次,象消失后美丽的落日,在我们感知不到的世界中,很多事情并不要去刻意编造误导,只要隐去很多最关键的细节。(十晖掩九)

物理学生物学如此,同样人生有很多最重要的事我们却刻意不去思考。既不能”久晖”,更不是”救晖”。我只是从某个角度来谈一些世界观。我不能保证我写的、我引用的都准确,我能保证的只是我已尽全力忠于我的中立、诚实、客观、简明,但其准确程度源于我内心的宁静程度。

我这篇随笔并不是要重点讨论宇宙、进化、量子物理,更不是说教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我希望可以“拆除某些藩□”,使人能够谦卑地去面对充满无穷奥秘的大自然。我更是要大家感知到精神才是这宇宙、生命中最重要的,去引导那信仰的顿悟。

更重要的是我想表达:当我们用全新的观念去重新理解这世界时,也许我们会同时去重新理解“因果、执着、忿恨”等等,(如果物质只是一种概率,生命不过是一种态度。)进而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宁静面对现实生活。

九晖,我二十五年前中学少年时代的笔名。

喜欢在黄昏徜漾在绿色的校园,最爱那枫树下……地球物理严格说物理,同时很些地质学的课有涉及到一点古生物学。因为都是我的专业和爱好,我对物理学、生物学可以做较为粗略地描述。在中国滚打摸爬三十多年,伤人伤己,罪不可赦。痛心疾首,痛定思痛。枫叶国天高云淡,但让自己真正宁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沐浴在深秋晚霞的余晖中,看着静穆的森林后的落日,不由想起罗素的那段关于Sunset Beauty and higher world的话:

A young man sees a sunset and, unable to understand or to express the emotion that it rouses in him, concludes that it must be the gateway to a world that lies beyond. It is difficult for any of us in moments of intense aesthetic experience to resist the suggestion that we are catching a glimpse of a light that shines down to us from a different realm of existence, different and, because the experience is intensely moving, in some way higher. And, though the gleams blind and dazzle, yet do they convey a hint of beauty and serenity greater than we have known or imagined. Greater too than we can describe, for language, which was invented to convey the meanings of this world, cannot readily be fitted to the uses of another.

That all great art has this power of suggesting a world beyond is undeniable. In some moods Nature shares it. There is no sky in June so blue that it does not point forward to a bluer, no sunset so beautiful that it does not waken the vision of a greater beauty, a vision which passes before it is fully glimpsed, and in passing leaves an indefinable longing and regret. But, if this world is not merely a bad joke, if, in a word, beauty means something, yet we must not seek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If we glimpse the unutterable, it is unwise to try to utter it, nor should we seek to invest with significance that which we cannot grasp. Beauty in terms of our human meanings is meaning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