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生存类电影:漫步涵远堂——访苏州规划展示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12:28

漫步涵远堂

——访苏州规划展示馆
亦 然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遗产大会选定这里为会址,既是慧眼独具,更是众望所归。

涵远堂,蕴涵远古的殿堂,的确是个好名字。

走进涵远堂,就像走进了姑苏古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涵远堂有一个好地址。她落脚的地方曾经是苏州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段——西侧是给苏州带来繁荣的京杭大运河,东岸是千年胥门,门前胥江流过,对面叫皇亭街,当年乾隆皇帝巡幸苏州就是从这里上船离去的,东南是接官厅,古代的大官来到苏州都是在此登岸,右手的泰让桥是纪念泰伯让国奔吴而得名,桥下奔流的胥江数千年来滋润灌溉着苏州人的生活,左手的万年桥曾是明清时的热闹集市,《姑苏繁华图》中的华彩乐段……

可以说,这地方是苏州最适合怀古、最引人遐想的地方,也是近年来变化最大、越变越美的地方,当然成了建造规划展示馆最理想的所在。

欲访涵远,先登胥门。

如果把苏州城看作人体,胥门颇似肚脐。

诘难者说:不对,早有苏州像蟹、八门为八足、脐眼为观前街松鹤楼内一眼井的说法,你又作新论有何道理?

容我道来。

登上胥门城墙西望,便见胥江由三万八千顷太湖逶迤东流,千百年来,就是胥江为苏城输来洁净甘甜的水,养育了一代代的苏州人。说胥江是苏州城的母亲河绝不为过。再由北而南扫视,那满视野的潾潾大水正是浩浩南下的古运河之波,由于有了大运河,苏州才一步步走向兴旺、走向繁荣,一直走到辉煌的今天,那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母亲河。这两条母亲河交汇于胥门城下,如同两根脐带在这里打了个结,于是便成为苏城之脐。

其实我更想说胥门是苏州城的喉咙。

悲剧英雄伍子胥的头颅就曾高挂在胥门城楼上,引得无数后来者为之愤懑、为之不平、为之叹息,那真是千古浩叹啊!胥门的城门洞便是一张大嘴,无声地诉说了两千多年还恨未消、意未尽。两千多年的苏州历史录音带上,纷纷扰扰,嘈嘈杂杂,已经难以辨别出多少声音,只有这一声浩叹最为清晰,那是从苏州丹田深处涌上喉咙的呀。我们还能听到一片呻吟,那该是上一个世纪的事情了,胥门城下,流民踉跄,古运河边,饿殍惊心。再后来是棚户区如潮漫上岸来,如半床满目疮痍的百衲被盖过古城墙,连接着天一下雨地上就水汪汪的百花洲低洼地,与积水一起汪汪着的还有老百姓的啜泣。近三十年来,这里的声音由低沉而兴奋、而明媚、而昂扬嘹亮,胥门城门重见天日雄姿英发,百花洲低洼地改造成功,接官厅公园闪亮落成,皇亭街焕然一新,苏州规划展示馆傲然崛起……这些都是苏州城发出的一连串阔笑呀!

发出苏城之歌主旋的地方,不是她的喉咙还能是什么?

如果你是从涵远堂里出来,那么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诗了。

进入涵远堂,讲解员便会请你走上大门两侧的响廊,听听来自远古的声音。那响廊是用陆墓的水磨金砖铺就,砖下埋着许多小小的坛子,脚步走过,便有清脆的响声。这响声让我们想起响廊,想起西施,接下来,还会想起谁呢?讲解员幽默地说我们请来了苏州城建史上十二位杰出人物,他们是:苏州城历史上首位行政长官吴王阖闾,苏州城建史上首位规划设计大师伍子胥,城建水利专家春申君黄歇,唐代诗人、苏州刺史白居易,主持疏浚太湖水入海水道工程的宋代苏州知府范仲淹,主持苏州城大规划重建工程并刻制《平江图》的苏州知府李寿朋,曾在苏州兴建吴宫子城、齐云楼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对苏州园林建筑有重要著述的文震亨,主持建造紫禁城的吴县香山木匠蒯祥,苏州造园专家计成,曾任江苏巡抚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建造怡园藕香榭等传世之作的吴县胥口木匠姚承祖。他们的人像便刻在廊墙之上。

响廊还镌刻着苏州城建史上重大事件的纪年文字,进口处是一万年前的事,出口处已经到1910年了,我们就踏着那些纪年数字一步步走进那奇妙的时空长廊。

古代馆共分春秋都城、唐宋名城、明清商城、东方水城四部分。

展厅里展品琳琅满目,宏大精致的阖闾大城模型和宋《平江图》木制模型令人一目了然、叹为观止。

文物、模型、图表无声地对苏州城建史做形象生动的介绍。

苏州城是春秋时期所建,同时期建造的有140多座诸侯城池,就像140多名长跑运动员一起在时光隧道中奔跑,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跑道上只剩下6位运动员,他们是苏州、曲阜、绍兴、洛阳、太原、开封,而且只有苏州仍然跑在自己的跑道上。也就是说,只有苏州仍然坐落在当时的城址上岿然不动,这在世界上也是甚为罕见的。所以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

苏州古城两千多年城址不变,主要归功于它的选址得当和布局合理,在这纷繁喧闹的世界上,她在最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独特的舞台,凭借着这座舞台,一代代苏州人上演着一幕幕波澜壮阔、情节动人的活剧。

(春秋都城 画外音)兴霸成王是春秋诸侯们共同的梦想,吴王阖闾也不例外。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伍子胥提出了“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十二字方针。建城列为万事之首。于是阖闾命伍子胥选址建城。

可以说伍子胥是苏州第一任城建规划局局长,这一任局长当好了,以后的局长就都好当了。伍子胥做得很好,他选定的城址与太湖之间隔着一群小山,避开了太湖流域平均十年一次的水害的直接冲击,又扼守太湖下游河道之咽喉,西可破敌于楚,南可争霸于越,于是阖闾成就了一代霸业。

俯瞰古城模型,苏州城的格局一目了然,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制都城布局的基本思想,中央是宫殿和贵族居住的子城,周围是官府衙门,每一面外城墙的中段都设有兵营,城内还留了约占城区面积五分之二的农田,称为南园和北园,可以粮食自给,易守难攻,元末明初时,朱元璋攻打固守苏州的张士诚的时候,就因此吃足了苦头。

(唐宋名城 画外音)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苏州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唐代时苏州已经以市场繁荣、文化发达而著称于世了,一时间云帆相接、船歌四起,乘着船来到苏州不仅有各地客商与物产,还有为时人所推崇的诗人,他们来此游玩、吟诗、访友,还来做官,做苏州太守。唐代有三位大诗人当过苏州刺史,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他们是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这些诗太守都为苏州的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比如白居易疏浚开凿了从阊门到虎丘的七里山塘,解除了这一带的水患,为苏州人游虎丘提供了交通便利。他们还在公务之余为苏州写下了许多诗句,比如“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还有杜荀鹤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张继的“姑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到了宋代,诗人们还是喜欢到苏州来,苏轼、范仲淹、欧阳修、陆游、范成大……苏州成了诗的盛会,诗人们为苏州纵情吟咏,苏州在诗的滋养下越发典雅清丽动人。

游人们都在《平江图碑》模型前流连,要认识唐宋时的苏州,名碑《平江图》不可不读,在这中国最早的城市石刻平面图前,我们可以读到当时苏州喧闹的街坊、精致的园林、棋列的坊巷、壮丽的寺庙,我们提到的所有诗名都可以作为《平江图》华丽的注解。

(明清商城 画外音)明清时的苏州更加富庶了,北方王朝的物资供应,苏州是个主要的基地;苏州更加繁华了,连曹雪芹也称其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苏州的手工业更加发达了,丝绸作坊有“半城”之称;苏州的服务业也更加完善了,会馆、驿站、戏台、书场、茶馆几乎到处都是。套用一句现代用语,苏州更加城市化了。

城市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她的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西北为商市、西南为行政中心、东北为手工业、东南为新兴商市,合理的区域分工使得整个城市生活秩序井然。

在浓郁的商贸氛围和世俗的市井气息之下,江南私家园林打着“城市山林”的旗帜,在苏州发展到极致,最多时苏州城里竟有两三百座私家园林,成为一道最为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也就是这时候吧,起于元代的赞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成了中国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城市广告词。

(东方水城 画外音)水是苏州城的自豪。在江南很多城镇也是结合水系自然布局的,唯独苏州的河道是人工开凿的,而且有计划、严整地规划和建设了大规模的河道系统,这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孤例。

水是苏州城的骨架。她创造性地规划建设了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水陆两套相辅相成的交通系统,构成“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双棋盘格局。两套交通系统既相辅相成,又互不干扰,从现代化交通观点看,常规道路网与高速道路网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水是苏州城的盾牌。围绕城墙又深又宽的内外二道护城河,八座水城门和大规模的河道,构成水网地区坚固的城防系统。

水是苏州城的守护神。历史上苏州以花草繁盛著称,这得益于如同人体血脉的河道水系贯通全城大街小巷,有利于绿化,有利于蓄排水,有利于消防,还能有效地调节和改善城市小气候,从而造就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让我接着讲解员的句式说两段吧:水也是苏州城的容颜。水格子似的河网,构成了城市空间艺术的基座,高耸挺拔的古塔,清静幽深的街巷,精美别致的园林,壮丽的寺观殿堂,粉墙黛瓦的民居,各献其巧的桥梁,流动的碧水,行走的航船,是水把这些城市元素统一在一起,密切结合,相互渗透,创造出水与城市浑然一体的苏州水城艺术风貌。

水还是苏州城的神采。都说吴文化就是水文化,是的,吴文化正是以她的柔美清丽而征服世人的,苏州人的性格深处流淌着的,也正是清亮甘醇的江南水。

行走在涵远堂里,好似从几千年岁月的方阵前走过,检阅属于苏州城的历朝历代。

行走在涵远堂里,从一件件精心设置的展品前走过,也同时检阅着苏州的传统工艺:在展示苏州古代城建史的同时,设计者还巧妙地展示了富有苏州特色的手工技艺——陆墓金砖铺就的响廊,青铜锻造配漆雕镂凿的立屏,巨幅砖雕《姑苏繁华图》,双面苏绣《拙政园夜色》,竹筒雕刻唐代六十坊,缂丝《沧浪亭》,以及丝绸印刷、木雕、桃花坞木刻年画等等,让人们能够在了解苏州的同时,感受苏州、品味苏州。

涵远堂本身也是由一座叫顾家花园的古建筑移建而来,这又是城市改造中的一段佳话。

怪不得古代馆开馆以来,游人如织,好评如潮。

走出涵远堂,走出苏州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忽然产生这样的感觉:人总是从年轻走向苍老,而我们在苏州城建史中走过的时候,却觉得苏州城分明是从苍老走向年轻。也许,这就是人与城的区别所在吧?

不管如何,苏州越活越年轻、越长越漂亮,这是不争的事实。

历久常新的苏州城总是年轻的,这是因为苏州人总是年轻的,苏州城的理想总是年轻的,苏州城所处的时代更是年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