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侏罗纪内购版: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速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8:06:36

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速写

嵇 元

2003年7月28日夜晚,苏州城从古胥门到觅渡桥沿护城河两岸,路灯,地灯,射灯,景观灯,轮廊灯……霓虹缤纷,争相辉映;一簇簇礼花腾空跃起,古城的夜空流光溢彩,护城河面波光晶莹,游船荡漾,万千市民扶老携幼,漫步于河畔长亭,笑语盈盈,流连忘返。真是“天上人间,难忘今宵”。这天,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启动,人们欢歌笑语,将此一刻当作了盛大节日。

千年古城的遗憾

公元前514年,吴国大臣伍子胥,东进建都时发现了苏州这方福地,于是“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理水为河,垒土为墙,规划建造了“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的阖闾大城,这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都称得上是一座规模空前的大城了。然而苏州一带水多地少,垒砌城墙缺土,怎么办?伍子胥下令远征楚国凯旋的吴军将士,每人从镇江一带沿途背一袋黄土,跋涉400多里路,供建造新都之用。后有人推论,吴军当时“舍近求远”从镇江运土之举,或因其贵族早年有安葬于彼,而以彼土运吴建都作为一种吴宗血脉的延续。

苏州城曾几经战火,但赖以城墙城河的护卫,战乱后仍让人认得这座古城的方位,给日后的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苏州犹如一只不死鸟,始终占据着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地位。苏州的古城墙,一直是这座古城辉煌的见证;环古城河,既是护卫古城的屏障,又是沟通南北的血脉。城墙与城河,一阳一阴,就像一对孪生兄妹,联手护卫着苏州——这座2500年历史古城。随着金戈铁马的逝去,大运河也经过了改道,原先作为防御与运输的两大功能,似乎已失去了现实意义。于是人们开始“摧残”城墙,周边建起一些自以为是的建筑,护城河两岸“脏、乱、差”景象,比比皆是,人们再难寻见这座天堂城市之风采。国人批评:“到苏州领略不到水城风情”;老外惊诧:“这就是人称天堂——东方威尼斯城的水?!”

曾经居在环城河边的那些枕河人家,门前小路弯弯曲曲恍若“迷宫”,连门牌号码也无法按序编排;若发生火警,救火车是绝对开不进去的。居民生活用“三桶”(马桶、浴桶和吊桶),居家烧饭“生煤炉”,煤球灰混合着各种生活垃圾,到处乱堆乱放,小巷里时有难闻的污浊气体弥漫……沿河两岸更有不少半个多世纪前从船民变迁而来的居民,他们白手起“家”搭建草棚或简易房,开始落脚谋生,逐渐成为“苏州大家庭中一员”。环城河低洼地区的一片片陋室棚屋,居住条件极差,又无任何防涝措施,每年汛期到来,城河水漫进居民家中,常常救灾人员赶到却无法排水……

一位市领导每每谈及上述情形,总是痛心地说:“看到一户户人家的家具泡在水里,电饭煲与马桶一起摆到桌上,见到我们去慰问,竟还握着我们的手说‘谢谢政府来看我们’……多好的市民呵,他们处处能体谅政府,而我们每次慰问过后,也会在心里默默承诺:明年再也不能发生水淹了。若我们再不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真是对不起他们哪!”这些话语发自肺腑,言者动情,听者动容。

常年难免“涝灾”的棚户区居民,苦不堪言,他们对着“地段改造调查人员”坦诚地说,我们国家早就解放了,但我们这里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盼政府早些帮我们也“解放”出去吧!

空前浩大的工程

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手头宽裕了,首先想到“服务于民”,一桥一路都牵着各级领导的心。2001年8月,环城河地区的改造摆上议事日程。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人提出“环古城绿化问题”,贝聿铭大师也在1996年回乡时,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沿护城河两岸可以种些杨柳之类的树”,但似乎一直没有“适当契机”。事实上要解决这多年老大难问题,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容易,实施苏州环古城整治工程,绝不能简单片面就事论事,须与城东工业园区、城西高新科技开发区,以及城北相城区、城南吴中区联成一体考虑。

以前东南西北四个区搞开发建设,或许缺乏有效的“血脉沟通”,古城居中起着吴文化的“核心作用”,但若古城一直以“老古董”身份,隔断五区间的联系,必将阻碍整个苏州大市综合发展前景。因此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首先要解决苏州城的“交通动脉”,把苏州市区各“板块”有机联成整体,解决环古城历史文化风貌问题,展示姑苏地方特色,挖掘周边历史文化遗存,将过去的运输通道,改建成市民休闲散步的绿荫花径,吸引海内外宾客到苏州游览观光。这些都是工程规划时“重点主题”。规划按“交通转换环线、水陆文化长廊、绿色生态区域”描绘蓝图,预投资金40亿元!以单项工程而计,“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已成苏州市区耗资最大、拆迁最多的“大手笔”工程!

工程规划难实施更难。苏州环城河全长15.3公里,最宽处约三五百米,狭窄处仅有20来米。河道两岸涉及到动迁的居民约万余户,有的三口之家住20平方米;最见拥挤的是,大约一平方米的地方,竟开着3户人家三扇门:一户傍城墙搭建;一户借城墙造屋,外面再有一家,居住如犬牙交错,邻里之间近乎呼吸相闻了。运河两岸还有苏州第一丝厂、苏州(鸿生)火柴厂、造漆厂、肥皂厂、缝纫机厂、第四橡胶厂、油脂厂、第六服装厂等500厂家及仓库需要搬迁。这些企业曾经走过辉煌的历程,但随着时代进步,似已不适应城市发展,没有必要再保留在护城河两岸,且对居民生活环境保护诸多不利。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民对环境保护、美化家园的认识日益提高,政府实事工程正逐渐成为一种意志与决心。在苏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上,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被确定为“十五”期间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十大工程”之一,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重大项目。这项工程的建成,有利于古城风貌保护,缓解城区交通矛盾,推动结构调整,发展城市旅游,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把苏州建设成“文化强市”“国家园林城市”“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工程启动前,有关方面请来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园林设计院、苏州规划设计院等参与规划设计;邀请专家学者与有关领导组成审议团,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反复讨论,取长补短,决定以东南大学的规划方案为“蓝本”,听取北京、上海、南京、苏州各地有关人士意见,几经修改深化(包括施工设计等),最后由苏州园林设计院修改定稿。方案定局后,第二步是公示于众,向市民广泛征求意见,约有15000余市民参与,收回书面调查表和各种意见书数百份,有关部门根据反馈意见再次对规划进行修改调整。在此基础上,于2002年12月7日,“方案”提交苏州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并于2003年1月向苏州市政协汇报。

从“立项”到“通过”,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在市民中几已家喻户晓,人们有理由相信,这项将苏州护城河两边内侧约100米、外侧约150米范围内“刮垢磨光”的综合工程,将在苏州城市建设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东西南北多功能

万众瞩目的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首期于2002年5月24日正式启动,从景德桥南,经南门路至觅渡桥、葑门、相门往北,延伸直达娄门;一期工程量约占整个工程60%,并于2003年7月28日如期竣工;二期工程开工后,将从景德桥北,经阊门至四摆渡、平门、齐门相环延伸……预计将于明年6月苏州召开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之前如期竣工。

不能忘记,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我们的建设者们日夜苦战在工地,各级领导日夜操心着工程进度;苏州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粮草先行”——为这项工程筹集40亿资金。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工程作出“巨大牺牲”的动迁市民(整个工程没有一户强行拆迁),是他们的深明大义推进了整个工程进度。大河浜有位80多岁的顾大妈,几十年前从苏北逃荒到苏,搭一间草棚;靠两代人的勤劳,一生心血建起了楼房。工程中“家”要拆迁,虽然全家“心疼”,最终还是服从大局。现今看到原宅地竖起一座重檐六角的“望江亭”,老人感触万分:“在这里生活六十多年啦,现在做梦还常见原先的家,心里一阵阵难过;但今天走到这里已经认不出来了,造得真是漂亮,看得出政府是为老百姓在做事,现在我对老家的拆迁更能理解了,没什么好说的。”的确,正是上上下下无数人的奉献,才能有苏州这项大工程的圆满完成!

根据规划,“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分四大功能区域进行。由于当年吴都东部除东夷部族外,越国亦建有军事基地,伍子胥建城时在东部留有水面较宽的护城河,城南区域则是大运河上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今规划将这一段整治建成“体现城市山林、枕河人家风貌”区域,以绿化与居住为主要功能,增加公共绿地,塑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创造亲水休闲的居住空间,同时重振古城墙基址遗存的历史风貌。

北部功能区定位“吴门商旅”“都市驿站”,这里除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外,将来还将建造高速铁路与轨道交通站点,以这里作为“换乘中心”,通过调整现有交通网络,使交通集散空间与环古城开放空间相衔接,提升“城市门户”形象,实现古城区对外旅游交通多功能“集散”……据可靠消息,苏州城市经济已在全国占据前位,因此开发建设北部城市“副中心”顺理成章遂作考虑,规划中将此作为“城市商务、商业、生态住宅精华区域”,置于火车站以北至312国道之间这段地块,这一后续大手笔极具战略前瞻性。而西部功能区则定位“金阊十里、盘门水城”,城西南之“盘门”,水陆城门俱全,国内少见,弥足珍贵。城西金阊一带,向为苏州商业繁华地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规划根据本地区特点,在严格保护历史遗存,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局部修复景点原貌,护城河两岸以传统民居与小型商业相配套,点缀反映苏州地方文化特色的雕塑小品;强化金阊商业气息,重振石路地区繁荣与观前闹市相媲美;恢复阊门城楼、城门、城墙等“重要节点”……修复整治后的阊门地段,将在保留民居、商贸的同时,腾出空地建造绿地,营造旅游环境氛围。

环古城风貌带以功能划分的四大部分,按14个绿化地块分为娄门景区、相门景区、葑门景区、南门景区、盘门景区、胥门景区、干将景区、阊门景区、太子码头景区、平门景区、齐门景区、北园景区等14个景区;又依各个景区特色构成环古城48景,即:故垣涟漪、映水兰香、耦园橹声、干将逸情、烟霞浩渺、桃李芬芳、溪流清映、水绿双环、赤门堞影、觅渡揽月、古木清冈、青枫绿屿、淡烟疏雨、月色江声、驿亭吴韵、翠台英华、蛇门迎辉、重桥落霞、旧城瑞光、吉水襟怀、姑胥拥翠、皇亭御迹、荷蒲薰风、笑园绿踪、日辉清波、松风夕照、金门流辉、海棠花洲、晴栏春晓、竹溪引胜、气通阊阖、锦绣南浩、水木明瑟、梧桐踏月、古津帆影、西城烟树、竹汀分水、水城塔影、梅园迎客、青春放歌、齐水涵碧、绿天小隐、松竹杏暖、北园绿水、桃堤柳障、挹秀春泛、乔木清荫、江海扬华。

这些景点仅字面读来,好似玉笛檀板伴奏下轻吟浅唱一曲曲清歌;古时吴中八景、十景、十二景、十八景为胜,今日苏州“大手笔”一下挥出四十八景,犹如一串熠熠生辉的彩珠项链,将千年古城妆点得更加动人。

古城造桥传佳话

苏州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除了绿化美化环境以外,更担负着保护和修复“文化财富”的重任,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的能工巧匠们,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重重困难,完成这次苏州古城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绿化工程,其中开发绿地40万平方米,植树1.2万株,移植灌木、草坪近30万平方米;并完成了4.5万平方米铺地以及上千平方米的景观建筑;据统计,仅一期工程运建筑垃圾就达10万立方米以上;调运“种植土”约25万立方米;太湖石8000多吨(超过市区所有古典园林中太湖石总量),另外选用黄石、石笋、花岗岩、鹅卵石、青平绣纹石等各种辅材,难以数计。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冷落于东南一隅的宝带桥,此次借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东风”,整修列入了东南部“宝带长桥”“运河风光”景区;从觅渡桥至宝带桥段长约4公里,“工程”将古运河两岸各拓宽100米进行整治改造,充分利用沿岸现成的生态环境,增加绿色防护林来衬托“景观效果”,一条绿色“流苏”将宝带桥嵌入其中,于是,大运河岸风光越发秀丽妩媚了。近年“苏州宝带桥”还荣登国家名片(邮票),现今又开通了环古城风貌“水上游”,乘坐游船饱览水城风光……在盘门、吴门桥、老觅渡桥、耦园等景点周围,原有一些杂乱破旧“障碍建筑”,拆除后才让名胜古迹显露“芳容”;但仍有一些遗迹,因长期无人关心而濒临湮灭边缘。通过“文物盘点”,一批“不可貌相”的珍贵遗存得到了有效保护。

胥江边有座造型古朴的“枣市桥”(花岗岩三孔石拱桥),多年前被拆除,后有好心人将其石料运至山塘街普济桥附近,一放数年,几乎被人遗忘了。但在这次南门河段整治工程中,规划设计时考虑东大街往南建一座桥梁,于是有人提议将“枣市古桥”移建于此。然而,这段河道比胥江宽,老枣市桥“石拱”偏小不尽适宜,遂仿其桥形放大尺寸,重造一座水泥新桥;在桥面局部铺上老桥石板……这座“复活的枣市桥”定新名“蟠龙桥”。而今站在人民桥上,西眺蟠龙桥三孔倒映水中,无论朝霞满天之晨,还是夕阳西斜之暮,瑞光塔、盘门城楼耸立蜿蜒绿带之中,好一幅美丽极致的图景呀!据说原枣市桥剩余石料,今后还将用于山塘街整治工程,因而有了“一桥两用”的一段佳话。

环古城河畔,原阊门吊桥、南新桥、万年桥等处旧貌不再,姑胥桥、干将桥、人民桥新姿绰约,它们承载着苏州城区交通的繁忙。苏州重建新人民桥,是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建设范例。人民桥是苏州城南大门“咽喉”,日车流量约3万以上,修造须在不中断交通的状况下进行。2002年8月28日工程动工,建设者先花4个半月时间,在原桥两侧修建“辅桥”(待新桥造好再拆旧桥);建造新桥也用了4个半月,其速度之快在业内称作“奇迹”;新人民桥历时九个月,于2003年5月28日竣工通车。

新人民桥面宽45米,8孔桥墩,两侧筑有十五开间仿古“长廊”,黛青筒瓦,廊檐轻挑,洋溢出轻盈典雅的吴文化气息。尤其桥墩更见“精雕细作”,镶有16幅石刻浮雕,一部生动的苏州历史长卷浓缩其间:铸剑江南、筑城争霸、江东都会、园林始兴、山塘风韵、学风蔚然、烟雨江南、百艺竞争、人文荟萃、吴门画苑、明吏治府、能工巧匠、市井风流、南巡盛况、仁人志士、与时俱进。

在重建桥梁工程中,设计者既考虑现代交通之便利,又注意保留姑苏历史文化意蕴。新建的觅渡拱桥弯弯如月,21孔桥上高悬60对仿古宫灯照明,其桥两侧设置“观景台”,供游人上桥近观古觅渡桥,远眺盘门城楼,俯瞰四河交汇“觅渡揽月”……新觅渡桥古韵新貌,凭栏亲水观景,令人称绝。一位市府领导深情地说,以前苏州水城难见清水,现在要让人闻到水香,听到水声,看到水色,甚至可以掬一把“苏州水”了。

是呵,苏州市民从此拥有真正水乡风光,芦苇长在河畔,水波流动脚下……不止一次听人这样赞美:“护城河远比南京秦淮河更美丽”;“不亚于扬州瘦西湖,比绍兴环城湖风光更旖旎”;并且,苏州已经得到有关方面批准,年内即可以每秒24立方米的流量从望虞河调长江水进入环古城河(长江水质更优于太湖水),届时城河水清且涟兮,苏州将成为真正美丽的水城。

在取得几座新桥的“成功经验”后,规划部门还将对广济桥、干将桥、姑胥桥、泰让桥、新市桥、解放桥等,一些幅面较大的桥梁进行修整和美化(包括利用桥下较高空间,设计一些休闲活动设施,以调节景观视觉“高低落差”);对南新桥、万年桥、聚龙桥以及阊门吊桥、渡僧桥、山塘桥等地段,按“修旧如旧”原则陆续进行修复,结合现代城市功能而重显传统风貌。另外根据交通发展所需,重建小日晖桥、四摆渡桥等,并在这些桥梁周边扩大绿地,建造亲水平台和各式景观小品,旨在让苏州城市每一处都成为“景观亮点”……沿城河两岸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市民和游人环城漫步,满眼秀色看不尽——犹如读一首诗,听一曲歌,品一杯美酒,赏一幅吴门新画卷呵。

为保护遗产而尽心

根据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环古城河风貌保护带将有计划地挖掘、重建和新建一批历史景观。比如阊门,原是苏州八大城门中较为重要的城门,白居易有诗云:“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惜建国后被拆毁,至今成为不少苏州人心中的隐痛。而目前仅存于金门、阊门之间的10米左右城墙,也被附近厂家和民宅所围困,墙砖大部分已被挖走,幸有心人曾在八十年代做过“加固”,才得以保存至今。而阊门至四摆渡一段,由于交通偏僻,城墙尚还隐存,但部分早已被挖作“防空洞”,杂树丛生,唯有“水城门”拱圈基础尚存……“阊门遗址”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民间要求“恢复阊门”呼声强烈,市府领导十分重视民情民意,经专家论证通过,同意重建阊门这一“重量级”文化标志,修复方案也已向市民公示(七成市民选择“尊重历史原貌”的设计方案),有关方面许诺:“争取在明年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召开之前建成。”

在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中,建设部门还将根据现代发展需要,做一些“新功能建筑”的补充,如兴建中的“演出中心”,位于金门与阊门中间,临水而筑,面对南浩街,游船至此登岸,看一台演出,听一曲昆曲,实是人间一大赏心乐事,同时也丰富了旅游风光带的文化内涵。又如在胥江北岸与百花洲公园隔河相望之处,建造中的“苏州规划展示馆”建筑群,南侧以移建的“顾家花园”(清代建筑)作为“古代展示馆”,中部设展厅、西部“贵宾厅”等大都采取仿古建筑,馆内将展示史前文物、先民遗址分布图、丝质的“吴国世系图”“吴都变迁图”等,建有11平方米的“阖闾大城”模型(陶土),唐代苏州的古坊名录、宋代街巷发展图、明清苏州市场分布图、会馆分布图等(其中面积约40平方米的立体木雕《宋平江图》、总长34米的砖雕《盛世滋生图》等均可全国称冠);现代馆主展厅面积3352平方米(超过了上海),建成后的“规划陈列馆”将免费向市民开放,系统展示近年苏州城市的发展规划,成为环古城风貌保护带一处较有特色的新景点。

重建不忘保护,在今后几期建设工程中,将规划在阊门城墙西侧复建《姑苏繁华图》中的“半截子街”,修建“吴晓邦故居”“瑞德堂”以及“吴中义士祠”等;同时在原第一丝厂旧址处,恢复重修三国东吴的“孙坚墓”;胥门恢复“接官厅”“民不能忘牌坊”,重建“伍子胥纪念园”……保留原“鸿生火柴厂”的老厂房(苏州民族工业标志)和苏州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之一“洋关”等等。先保留这些具有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意义的旧建筑、船棚、外国领事馆等遗迹,日后再酌情考虑调整其“功能”,此等“明智之举”抑或意义更加深远。以往苏州曾有不少历史价值厚重的古建筑,或历史文化遗迹,被“一窝蜂”轻易拆除了,令人扼腕心痛,现今能适时“保留遗迹”,应当庆幸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事实上随着工程的推进和细化,仅新造景点加上诸多保护下来的遗迹,如古纤道、望江亭、五泾庙、关帝庙、规划展示馆、古桥揽水、清风杨柳、古塔生辉、枕河人家、长亭送别、尼姑呼渡、盘门商市、赤门堞影、五龙汇阊(白居易纪念园)、糖坊湾公园、相门邻里公园、水上戏院、半截子街、北码头传统商业街、伍子胥纪念园……环古城风貌带何止“四十八景”,恐怕六十景、七十景都不止了吧。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终于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并以日益妍丽的风姿向世人展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