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鞅变法的成语:江南资本钟晓林: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7:54:51

江南资本钟晓林: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2011-03-14 10:02 作者:潘沩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0)T|T

3月8日晚上,上海一家咖啡厅,原凯鹏华盈(KPCB)中国基金(以下简称“凯鹏华盈”)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钟晓林递给记者一张最新的名片,上面显示“江南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  

钟晓林告诉记者,他与几位合伙人一道发起成立了新的基金--江南资本 (South River Capital)。江南资本的首只基金是人民币基金,基金规模25亿,到目前已经基本募集到位。基金的投资人主要为无锡的产业发展集团、上市公司、知名企业家。

此时距钟晓林在微博公开宣称离开凯鹏华盈,仅仅过去20天。

这是钟晓林第一次做纯人民币基金

他1999年加入创投行业,一直在外资创投企业中摸爬滚打。从集富亚洲,到华盈创投(TDF),一直做到知名风投凯鹏华盈的创始合伙人。他目前仍是华盈创投董事总经理和普通合伙人,且还担任多家公司董事,如宇星科技、美腾风能、江西天人等,后者皆为他过去所投企业。在此之前,他在通迅设备行业做过近十年,最后的职务是航科通信(1185.HK)常务副总。

说起新基金的定位和使命,钟晓林显得颇为兴奋:“江南资本的使命,就是要挖掘和发现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本土复杂的商业环境下所创立的独特的创新模式

席间,他多次提到江南资本的公司标志(Logo)水杉,“这是一种具有超过亿年历史的植物,今天仅在中国江南地区存活下来。她象征我们所追寻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品质:韧性,活力,共生,实用,在恶劣环境下的自强不息,脚踏实地而志存高远。”他透露,“我们在上海的新办公地点,就在一大片高大水杉林之中。”

“我的投资理念一直很本土”

《21世纪》:您在微博上提到要创立新基金,不知道新基金筹备得怎样?

钟晓林:可以说已经成立了,25亿的规模,一两个月就融资好了。资金来源主要是江南地区成功的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和企业家,所以公司名字就叫“江南资本”。到5月份,会有一个大型的开业仪式。

《21世纪》:新基金主要投什么类型的企业?

钟晓林:我们还是侧重新兴的高成长性行业,新兴行业包括新能源、环保科技,还有在新的数字基础设施下所产生的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等等。还是像我以前讲过的很多跨学科的应用,把IT的东西应用到ET,ET就是能源科技。把IT的技术渗透到传统的消费领域,产生新的消费方式和新的商业模式。

《21世纪》:您转战人民币基金的考虑是什么?

钟晓林:江南资本未来也有做美元基金的打算,但现在我才从原基金出来,希望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而且,做人民币基金更符合我的投资风格和理念。虽然我一直在外资基金,但我的投资还是很本土化的。我投的很多企业也都是非常草根和本土化,所投资最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土鳖”——其中较多是退伍军人或国内大学教授出身。之前我所投资的企业分布很广,除了北上广深,还有很多在二三线城市,像合肥、保定、吉安、南京、西安等。

《21世纪》:但今天,非常本土的“乡村基”也能成功在美上市,这和前几年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就是简单搭中国概念讲一个中国故事不同。您说的“土鳖”,是一个跟“海龟”相对的概念?

钟晓林:(笑)是的。这更证明我的思路是对的。

再说这也符合我的梦想。十年前,我们做创投的都是两头在外——融资在美国、上市也在国外,这多难啊。而我这次融资的最大感触是得到了我们之前所支持过的成功企业、企业家的投资。得到之前被投资的成功企业家的支持是对我们创业投资行业及对我们个人的工作最好的肯定和背书。

尽管现在对创投行业有很多批评和指责,诸如PE腐败、创业板泡沫等等,但能够在国内融到资并在国内退出,这在几年前都是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私人股权投资必须大力发展,而我们现在应当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企业家获得风险投资成长并上市,成功的企业、企业家再投资于风险投资基金寻找下一波的机会,我们正在形成一个良性的风险投资产业的生态链。这样,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完整的创新产业,这才能比较长久发展下去。没一个产业可以靠“两头在外”成长为一个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找到“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的人”

《21世纪》:您一直强调,在投资中,技术很重要,但技术不是最重要的。那什么最重要?

钟晓林:市场感觉。我当初从事创投的理想即是寻找“下一个华为”,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技术,而是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技术创新。一个好的企业,其企业家往往在所在的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对市场有深刻理解,公司是市场导向的。  

《21世纪》:市场导向?是指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吗?  

钟晓林:你说的是“市场驱动型企业”,这恰恰是我反对的。2006/2007年,我投合肥阳光电源。当时公司有几十个产品线,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当时我们进去时就说,电源产品线太多太乱,必须清理。公司的主线必须是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的电源接入系统。因此最多是两个产品线,一个是太阳能逆变器、一个是风能逆变器,其他的应全部砍掉。当时销售一下就下来了,企业说不行不行,业务没法保证。但我们还是坚持做了减法。

这首先是一个判断,我们也是看到未来的大市场在太阳能和风能。之前的方式能赚钱,但没办法大规模产业化。因为你那么多产品,很难形成规模,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都会有挑战。

像这个案例一样,市场导向是指能预判到市场发展的方向,然后提前去做这个产品,引导市场。

《21世纪》:这就要求投资者也非常懂市场,这样才能判断出一个团队是不是有市场感觉。你们如何保证这一点?

钟晓林:在专门领域,我们肯定不如企业家了解。但很多东西都是Common Sense(常识),常识很重要,实际上按照常识去判断就好了。这一点,我之前做实业的经验对我判断有颇多帮助,且我的很多合伙人本身就是本土打拼上来的,他们本来都是对市场很有直觉的人。

我们希望找到一些细分行业的爆发点和转折点,最理想的企业是前面已经一定积累,但没有突破。我们投资后,注入资源,市场在一两年内爆发出来。这个要求很高,也是我们最佳的投资模式。像阳光电源,我们投对了,市场真正爆发是两三年后。有时事实跟你的判断会有点偏差。

《21世纪》:其实就是找到在正确时间做正确事情的人?

钟晓林:对,就是这样。做企业、做投资都要顺势而为。市场是没法改变的,没人能修理市场。有人看到一个好东西,就扑上去做了,结果做得太早了,东西好是好但没有市场,他们就做了提供肩膀让后来的人踩上去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