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xiaz: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18:37
信息发布: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0-1-11 9:02:08   点击:386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编号:
2008-R-7513
课题名称: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课题主持人:
周德富
所在单位:
苏州市职业大学
E-MAIL:
zhdf@jssvc.edu.cn
办公电话:
0512-66503537
移动电话:
13584851043
邮政编码:
215104
开题日期:
2008.5.20
课题名称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研究起止时间
2008.5—2009.12
负责人姓名
周德富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68年11月
行政职务
专业职务
教师
研究专长
教育技术
最后学历
大学本科
最后学位
硕士
工作单位
苏州市职业大学
电子信箱
zhdf@jssvc.edu.cn
通讯地址
苏州市致能大道106号
邮政编码
215104
联系电话
13584851043
主要研究人员
姓名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学历
研究专长
项目分工
工作单位
杨永娟
63.8
副教授
研究生
职业技术教育
理论
支撑
苏州市职业大学
梁颖红
70.8
副教授
研究生
计算机应用技术
调研方案的制订
苏州市职业大学
许 旻
83.5
讲 师
研究生
计算机应用技术
收集
资料
苏州市职业大学
田凤秋
85.4
助教
研究生
教育技术
信息
处理
苏州市职业大学
戴敏利
84.6
助教
研究生
教育技术
信息
处理
苏州市职业大学
1.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预计可达到的水平
2l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承载着全球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相关能力,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良好的信息素养成了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信息素养教育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国际上,无论是中小学、大学还是职业教育领域都非常重视信息素养教育,认为信息素养无论对专业、对社会文明还是对个人生活都是有益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使学生深人而广泛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展知识、构造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行判断性思考。信息素养教育正在发达国家正规教育的各级层面上开展,尤其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更为重视这种素养的培养。它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机会以寻找、评价、管理和应用所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多个信息源并应用每一学科专门的研究方法获得。
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才有论文发表。在过去的10余年里,我国信息素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从1993年开始,我围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2l世纪,这种趋势更为明显。1995-2000年间,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共114篇,2001年发表的论文数突增至153篇之多,超过以前6年发表论文数的总和。国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最近几年。透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而启动和开展,社会对信息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使研究者意识到信息素养理论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这一时期研究者的成果都很少。跨入新世纪,教育部门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信息素养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实践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目前高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1)信息意识淡薄。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和课外书籍,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很少是为了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意识。这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对于信息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力度不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信息意识的觉醒与提高。
(2)信息能力较差。许多学生缺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缺乏信息检索等高效获取信息所必需的知识、技能,面对现代信息环境的全面冲击和知识经济的深刻影响而束手无策。
(3)不能驾驭信息语言。主要表现不懂得检索语言、无法适应网上英语环境的要求,无法简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4)信息检索成效低。主要表现是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盲目和低效,不知道如何正确检索、评价和筛选信息。首先是学生缺乏信息鉴别能力,将信息检索等同于简单的借阅行为。另外,缺乏起码的检索策略和能力,尤其检索技能落后,许多学生对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的掌握不够深入,只好以手工代替,大大降低检索效率。
(5)信息利用不充分。许多学生只习惯于从著作、期刊上获取信息,但很少甚至从不查阅参考工具书,很少利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获得有价值的资料。
(6)信息积淀贫乏。许多学生急功近利,缺乏长期、系统的读书计划,信息获取的功利性较强,往往图一时之需,仅仅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任务,才到图书馆收集信息。
(7)信息需求欠缺。主要体现为对信息价值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信息需求的实用心理,导致信息需求中的片面和不稳定。还有的学生只是出于娱乐休闲的动机,满足消遣猎奇心理,专业书籍尤其是理论著作、论文阅读很少,相反,“闲暇”的书大有市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高职院校不重视。许多高职院校仍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将信息素养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又怎么能希望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多高?其归根到底是没有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2)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许多学校在一年级设置“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等必修课程,而把一些软件应用类、实用性较强的相关课程和与本专业相结合的信息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分布在此后的不同学期由学生自主决定是否选修。学校在设置信息类相关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并不清楚要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信息素养,形成什么样的信息能力。在实际“教”与“学”中更是大打折扣,一些学生在选修课程时主要目的是完成学业,拿到学分,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完全不能够实现,致使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表现出随意性,无目的性。
(3)高职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专业知识整合相分离。目前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主要以单独设置为主,并且大都集中在第一学年,后几年较少涉及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致使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服务。实际上,信息素养的培养目的不仅是为大学生当前的专业学习提供支持,更主要的是为他们今后开展工作、进行专业研究做准备,所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第二学年之后,一定要与专业学习整合起来进行。
(4)高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系统。高职院校由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不清楚,致使没有一个科学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表现为培养过程不连贯,课程设置混乱,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重复等现象,而另一些信息素养所必需的内容(课程)却未设置,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群,不同学校设置的同一名称的课程,其内容也相差甚远。
(5)高职生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加强与重视。通过调研高校信息素养类课程开设情况,我们发现较多高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CAI课件制作设计》、《网络技术基础》、《常用工具软件》等课程。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普遍存在重视数字信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获取信息的策略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进行实践活动和实践创新这一重要环节,这就是导致高职生信息素养不能有效提高的根本原因。
如上所述,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信息素养教育已提出多年,然而,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了吗?在多大范围内开展了?开展得怎么样?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升得怎么样?
当前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他们将主要服务于最新科学技术装备的生产第一线,这就要求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负责地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必要的可能性和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正是以学生终身教育的思想出发,强调其个体的学习能力,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学校一项常期重要的教育内容。为此本课题组将通过网络查询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大量调查,以求得到详实的现状情况,并通过这些调查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培训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其问题给出相应解决策略,回答前面提出的所有疑问。
2. 现有研究基础条件(包括文献资料、实验条件及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基础等)
1)课题组成员基础全面
课题组成员层次全面,包括:副教授3位、讲师1位、助教2位,其中博士1位、硕士4位、在读硕士1位,他们中有一线教师、专家、高职院校领导等,分工完成调研考察、统计分析、报告撰写等任务,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此外,课题组成员都是多年从事教育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科研经验,在职业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基础,并且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参加课题的研究。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都具备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课题教学评价的理论,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研究,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技术手段完备
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网络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调研,打破时空界限,扩大调研的广度,保证研究的效度;通过现场调研,加大调研的深度,以利于问题发现,保证研究的信度。
3)研究思路严密
以我省各高职院校为主要研究基地,对这些学校的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以现阶段发达国家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的实际效果建立参照系,比对当代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实践→研究→再实践→分析→归结这一系列过程。力求明确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尝试建立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模式,旨在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高职高专信息素养教育之路。最大化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4)分析方法科学
课题研究采用SPSS、Excel等统计工具,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使研究“有据可依”。
5)硬件环境支持
学校能提供充足的配套经费支持,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学校繁简环境的支撑、系实验室、学校图书馆等为课题组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信息,保证课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
以上诸方面,保证了研究思路的可行性,研究手段、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证了完成课题的可行性。
3. 项目详细计划及进度
(1)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一)策划与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7月
1、2008年6月:召集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明确实际操作程序。划分子课题,明确分工。   负责人:周德富
2、2008年7月:全面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负责人:田凤秋 戴敏利
(二)初期研究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
1、2008年8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结合文献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和定位的假设,制定相应的调研方法与策略。负责人:杨永娟
2、2008年9——2008年11月:课题组编写调查问卷,协调各子课题组,发放调查问卷,组成员对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活动。负责人:梁颖红 许旻
3、2008年12月,课题组组织专题研讨会。负责人:周德富
(1)汇总各方调研材料,回收调查问卷   负责人: 戴敏利
(2)用科学研究统计学方法分析、归纳、总结调研结果。课题组深入探讨,调整研究方案,初步形成研究成果,撰写个案论文等。 负责人:田凤秋
(三)中期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负责人:周德富  许旻
1、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验证阶段性成果,形成规律性成果并进行验证;课题组成员撰写调查报告
2、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修改、完善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
(四)结题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2月  负责人: 周德富  杨永娟
1、2009年8-10月:依据调查报告,实践中探索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应用模式,撰写、发表论文
2、2009年11-12月:召开课题结题工作会议,汇总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
(2)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的工作原则,具体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中外文献的分析,区分并界定信息、素养--素质、信息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信息素质、信息技术能力--信息能力--信息素养等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以保证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 )调研法。针对我省的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通过定量分析,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调查问卷,本调查分为实地问卷调查和网上在线调查.实地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以江苏省内高职院校学生为主、教学职能主管部门为辅。网上问卷主要在学校校园网上由被调查者在线填写。
3、个案研究法。以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学生信息培养教育模式为个案,收集相关信息,以点带面,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挖掘,推及到普遍意义。
4、经验总结法。依据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一些鲜活的教育案例,定期举行交流会,总结成功经验,组织课题组人员定期研究,不断交流、改进、总结,形成材料。对课题组人员进行任务分工,定期汇总,协作交流,共享经验和智慧,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3)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①预期研究成果形式及数量
1、研究人员撰写发表一系列相关的论文3篇。
2、研究成果争取在省内高职院校推广。
②预期结题时间:
2009

12

4. 详细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金额(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合计
3000
1.科研管理费
150
2.项目津贴
3.项目鉴定费
1000
4.资料费
5.差旅费
850
6.材料费
7.设备费
8.外协费
9.其他
1000
版面费
注:支出科目请按下列顺序填写:
1、科研管理费; 2、项目津贴3、项目鉴定费4、资料费;5、差旅费;6、材料费;7、设备费;8、外协费9、其他费用
5. 专家组意见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6.专家组名单及签名
鉴定组
内职务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
职称
签名
组长
成员
成员
成员
成员
7.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审核意见
所长签字:          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