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奇幻自卫队网盘:国际评级机构不懂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46:50
国际评级机构不懂中国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叶檀 【作者微博】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85条]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中国债券市场的风险不是债务主体缺乏偿债能力,而是从未建立起正确的债券定价体系。中国的债券市场取决于资金多少与政府的负担意愿,而不是经过市场考验的信用评级机制。

以地方债而言,当市场充斥货币时,中央财政背书的地方债以低利率拍出了高价,根据历史经验,地方债发行利率与同期限国债平均利差在5到10基点。地方无论贫富,都享受高信用评级,地方债因此成为扶贫债。在央行收紧银根后,民间利率上升,此时无论什么地方的地方债都失去了吸引力。7月11日,今年年内首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认购需求不足导致票面利率上行。其中,3年期品种出现部分流标,,这是2010年地方债合并发行以来首次出现流标。这并非今年的地方债信用比去年差,完全拜紧缩的货币政策所赐。

企业债更是如此。在严格的审批之下,企业债成为保障房资金的重要来源,保障房的低盈利被置之脑后,而享受到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信用评级。在2006年年初,有报道指出, 90%以上的企业债等级都是A-1+,这使得国内企业债信用评级基本上成为了“摆设”。投资者本来寄希望于无担保企业债进军市场,可以改变信用评级形同虚设的情况,但现实并不让人乐观,依靠企业债发行者的盈利模式,让评级机构失去了客观公正的立场。

有市场,却没有市场定价体系,当信用危机爆发时,市场惟一化解风险的办法是凝冻、彻底失去流动性。

随着对债券违约的担心加剧,出现前所未有的评级调降将对信贷市场构成进一步打击,信用恐慌、地方债审计与资金紧张,已影响到市场交易,有交易商表示:“过去两个礼拜,几乎无人交易地方政府相关债券。市场没有买家,只有卖家。”这是典型的信用冻结状态。人们无法依据信用等级给市场定价。

有信用评级机构,有债券市场,有交易商,有规则,表面上一切齐全,但实际上,定价靠货币,靠行政优惠,市场成为圈钱市,成为扶贫市,失去效率,规则成为摆设,独董成为花瓶,这是中国资本与货币市场的真正风险,可以一步倒退到行政主导时代。

如果因此认为中国债券市场会崩溃,则是大错特错。不要说债券市场狭窄,以云南城投债而言,即便无法偿债,国资重组与上市,将从社会上得到源源不断的现金。中国76万亿的存款将是最后的托底,所以,那些做空中国经济和银行的人,在近几年内,只有一个结局:失败。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