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模型图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7:53:36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解读]

           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他有德;下德的人有心施德,而失去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不故意去作为,下德之人不顾自然而有心作为。

上仁之人有所作为,却处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强行为之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伸出手臂来使别人强从。

如此看来,失去了大道之源,而后只好强调内在的德性;失去了德性,而后只好强调感通之仁,失去了感通之仁,而后只好强调正义法则;失去了正义法则,而后只好强调礼仪规范。

当社会需要用礼仪规范来维系的时候,忠诚和信实已经荡然无存,虚伪巧作也就开始横行了。所以“礼”这个东西,不但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以智取巧实在是虚伪的根源,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因此,一切自以为聪明的人,终将会变为愚昧无知之徒。

所以真正有道德的人应遵守质朴的“道”,宁可居于忠信之厚,不愿居处理文之薄,宁可保持纯朴之实,不愿强取浮泛之华,使你的心灵始终像水那样身处于谦卑之地,你将进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诗译]

上德从不显德名,因此才有大德行;

下德张扬显德名,因此实则无德性。

上德无为顺自然,不把作为看很重;

下德无为强作为,有意彰显为德名。

上仁作为很平静,无意表现仁厚功;

上义作为很平常,无意表现义之名。

上礼作为无人应,强拉硬拽按礼行。

这样作为反失道,失道才肯讲德性;

失去德性才讲仁,失仁之后讲义行;

失义之后才讲礼,礼在社会行不通。

礼使忠信俱淡薄,邪乱祸首当其冲。

所谓先知先见明,是道浮华愚昧行。

敦厚朴实大丈夫,浅薄浮华耻于行。

浅薄浮华要舍弃,敦厚朴实伴终生。

 

[心灵药]

       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朴实无华的,做人要厚道。

“德”是“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有悟道之人,才能讲求德性!

“仁”是彼此真诚相感、相应,融合为一体。

“义”是自我要求完善,为人做事要将忠诚和信用。

    道德修养包括:道、德、仁、义、礼、智、信等。真正的道德社会一切需自然而行。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首先要真正体悟“道”的深刻的含义。

         

[评析]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头。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的属性表现为,凡是符合于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的精神。

“德在人世间的体现,是客观规律,而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而这既有区别,但又密切不可分割,现代社会统称之为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