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年轻岁月又奈:标中美女 历史人物之四大美女(一)西施、貂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7:13:24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杨贵妃) 中国的四大美女究竟谁排第一,本来已有定论,不过那是古代的排法。西施居首,貂蝉次之,王昭君再次,杨玉环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还有一说是褒姒,西施,妲己,杨玉环。并称为:“笑褒姒 病西施 狠妲己 醉杨妃”。四大美女烟中来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曾本亮  

        在中国香烟的大世界中,四大美女的烟标显得很耀眼,20世纪80年代后期云南绥江雪茄烟厂就生产了“美女”卷烟,这套烟标有5枚,首枚主图为四大美女集体图,其余4枚分别为“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婵拜月”和“贵妇醉酒”图景。烟标中的美女是用金线勾画人物轮廓的,在衣裙上分别以钴蓝、熟褐、群青、翠绿着色,使人物看上去秀丽、传神、别致。另外,单列的烟标也由不同的厂家竞相问世,一款胜似一款,一图赛过一图。  “西施”香烟 这个牌子由玉林卷烟厂出品。烟标图案背景为园形衬托,镜中美女如盘托出,主图婷婷玉立,副图笑意盈盈。这枚烟标图案上的西施为浣纱形象。西施,又称西子,姓施名为夷光,春秋末期越国苎罗人。因苎罗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其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据说西施在溪畔浣纱时,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惊艳容貌,都感到自愧不如而沉入江底,故有“沉鱼”之说。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不良之态,亦为邻女所效仿,故有“东施效颦”之典故。
  公元前494年,越败于吴,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按范蠡的计划,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不仅容貌出众,而且能歌善舞,不久便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从此,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而勾践则暗中厉兵秣马,终于打败吴国。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多种,一说是被越王装进袋里抛入水中溺死,还有一说是范蠡喜欢西施的貌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貂蝉”香烟 这个牌子由榆林卷烟厂出品。烟标的清淡色彩映衬着缠高高发髻和身穿大红旗袍的貂婵楚楚动人,光彩耀眼。这枚烟标图案上的貂婵为拜月时的形象。
  貂婵,原名任红昌,今山西忻州人,因聪慧过人而入汉宫任“貂蝉”官,因避难后为司徒王收留为义女,她有国色天香、倾城倾国之美貌,也是历史有争议的女性人物之一,但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尚无定论。传说貂禅在花园中拜月时,有云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后王允就对人说貂禅比月亮还漂亮,这便是“闭月”之故。《三国演义》中,王允因不满太师董卓的跋扈,一心想除之,但苦无良策。貂婵窥知情由后,表示“如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于是,王允精心设计了“连环美人计”,先将貂婵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吕布迎娶又将其献给董卓,挑起董、吕二人之间的矛盾,最终使吕布诛杀董卓。之后貂蝉成为吕布的妾,她随吕布来到徐州。下邳一役后,吕布被曹操所杀,貂蝉跟随吕布家眷前往许昌,从此不知所踪。  另外还有传说认为,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步履闲雅,婀娜多姿,蔚为大观。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村。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施姓,名夷光,又名西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苎萝地区(今浙江省诸暨市附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美貌都感到自愧不如而沉入江底,故此西施得了个“沉鱼”的美称,后世也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关于西施故事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末期成书的《墨子》,其后的《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著作中也都有记述。《墨子》和《吴越春秋》都属于稗官野史类的书籍,虽然在内容上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部分内容却是甚为荒谬,多所附会。而《越绝书》属于以记载吴、越历史为主的地方性史籍,也缺乏权威性。以笔法严谨细腻著称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叙述吴越争霸的历史时,却只字未提西施。其后的一些正史对于西施的记载也是难见其踪。故此,千百年来对于历史上是否真有西施其人其事一直难下定论。但从《墨子》一书中记载的

“西施之沉”一句来看,似乎我们可以认定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西施其人其事。因为从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前376年)所处的年代来看,距离越灭吴(公元前473年)仅是略晚而已。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因此他的记载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等书籍记载,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国求和并入吴为质。后来勾践被释放回故地,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一心图谋复国。为了进一步麻痹吴王夫差,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大臣文种、范蠡设“美人计”,“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献于吴王夫差。据说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生性好色的夫差得此佳丽怎能不沉迷酒色,荒废政事呢?于是,沉浸在温柔乡里的夫差最后终于迎来了国破人亡的可悲结局。

吴亡后,关于西施的下落出现了很多种说法。《越绝书》中记载到:“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据传西施本是范蠡的情人)。此谓“隐居说”,也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而《吴越春秋》中则记载西施是吴亡后被沉江而死。此谓“沉江说”。关于此说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说吴亡后吴人迁怒于西施,而将之用锦缎层层裹住,沉入扬子江心。令一个版本是说吴亡后西施重回故国,越王勾践的老婆怕西施以美色迷惑勾践乃令人偷偷将西施沉江处死。除了这两种说法外,尚有“落水说”和“沉海说”等等,但都明显缺乏依据。

不论西施的结局究竟如何,但千百年来,西施那种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佩。李白、杜牧、王维、苏东坡等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人都曾写下诗篇来或歌颂,或感怀西施这位倾城倾国的绝代美人。2006520日,西施传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纪念西施,广西玉林卷烟厂曾经出品有84S直软和84S横软《西施》烟标。在此笔者以84S横软《西施》烟标做一下简要鉴赏。该标以米黄色设底,正版主图为西施浣纱画面,副版为西施头像。画面上的西施体态婀娜,容颜娇美,可谓是我见尤怜。赏烟标,睹国色,仿佛西施这位著名的美人正莲步轻盈地穿越了历史的云雾款款向我们走来。 

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後,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门楼上的殒命。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

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见了踪迹。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这个疑问从群雄争霸开始一直到归晋统一也没有解开,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我们无从考证。笔者不甘于就这样让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从此无迹可寻,于是参考翻阅了大量社会上流传的稗官小说、野史评话,终于寻找到了有关貂蝉身世、结局的一点蛛丝马迹,在此记录下列,权作对自己好奇心的一种交待。

貂蝉出身

关于貂蝉的出身,有野史这样交待:其人本姓霍,无名,山西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自幼人才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并认为义女,方才成就了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的壮举。关于貂蝉的结局,有评话这样叙述: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带回许昌,作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关羽屯土山约三事暂时降曹之后,曹操为了笼络关羽之心,特赐美女十人,貂蝉便是其中一位,当关羽听到貂蝉报出姓名之后,感其胆识,撩髯称了一声之后,闭目不言挥手令去,貂蝉听后,明白关羽全其名节之意,回房后遂自尽而亡。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貂蝉拜月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貂蝉以侍婢出现,以死者家属退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叙列吕布白门楼殒命,便以一句妻女运回许都作结,自此,貂蝉生死成了千古之谜,1971年时还有人看见了貂蝉墓但也有说是她女儿的墓可见三国演义上的说法也不足取信。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其他方面的记载,貂蝉姓杜,原为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他们还有一个儿子名叫秦朗,字元明,三国演义上有出现过,三国志上也有记录为汉末三国魏国重要人物之一,因为吕布行为不正,爱抢别人的妻子,貂蝉被迫嫁予吕布,其子秦朗也跟随吕布,吕布覆灭后,秦朗追随曹操,后深受曹操喜爱,被曹操认干儿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民间传说尤为动人,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予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村。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平地。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 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蝉像碑,在飘带动态下,貂蝉步履闲雅,婀娜多姿,犹有闭月羞花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筑2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 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出生地方

貂蝉生于何方?一说临洮,一说米脂,一说忻州。

临洮之说源于《三国志平话》,貂蝉向王允自我介绍:贱妾本姓任,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关相失……;米脂故里说则因陕北谚谣曰: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貂蝉是忻州木芝村人显然更有说服力,在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貂蝉对王允说您孩儿又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做貂蝉。忻州民间有云:忻州无好女,定襄无好男,意即自忻州出了貂蝉,定襄出了吕布后,当地风水都被占尽了。除了这些,至今木芝村的老者说,该村外曾立过貂蝉故里的石碑,村中还有墓与庙,还有一条以王允命名的街道等。白门楼事发后,貂蝉会是怎样的命运呢?有这样几种传说。一说是曹操得知关羽把貂蝉藏在静慈庵,就暗中派人缉拿,貂蝉为绝曹的野心,遂扑剑自杀;一说貂蝉出家为尼,其间写了佚名的《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寿终庵中;一说曹操采纳荀攸之计,为离间桃园三兄弟,而把貂蝉明许关羽,暗应刘备,为绝曹念,关羽杀了貂蝉;还有一说是,关羽把貂蝉送回了木耳村(今木芝村),貂蝉一直未嫁,所以村中便有了貂蝉墓及纪念殿堂,还在后殿供奉了关公。前些时候又添新闻,成都北郊一位曾姓老人曾捡得一块碑,碑文曰:貂蝉,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为国捐躯……随炎帝入蜀,葬于华阳县外北上涧横村黄土坡……按此说,貂蝉极有可能流落于蜀中而了结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