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14日:谈谈历史课中的九大无效教学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13:52

谈谈历史课中的九大无效教学现象

定安中学初中部      王 雪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有一些老师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就有意无意地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从而走进了教学误区。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无效  误区

本学期我参加了海南师范大学周末流动师资历史科培训。在第16周的第六次培训中我和海师附中的王才秋老师上了两节对比课,所谓的对比课,就是两位教师拿同一个课题,用两个相同层次的班,再对比一下上课的效果,对有效教学进行探索。这两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两位老师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但是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却迥然不同。首先,我的课非常具体化,讲得细,甚至想要面面俱到,课堂气氛相对而言较为沉闷。而才秋老师的课则只列出重点,注重让学生学会自学,并且不断的表扬学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是两堂有着鲜明对比的课,应该可以这么说,我上的这一堂课,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了,而才秋老师则是简单的东西更简单化。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仍为哪种课型较适合学生而困惑不已。

我们都知道新课改不是讲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时间投入越多就好。因为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越不愿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那么,是不是教学形式花样多就好?程序流畅就好?还是说气氛活跃就好?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它有没有一个评定的标准呢?现在我来谈谈在有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教学目标定位无效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它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灯”。 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所以,制定好清晰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头等大事。有时候,我们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提高课堂的效率,就必须让课堂信息量大,所以目标就自然过多,其实,过多的任务往往不能落实,过多的信息难以接受,有些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既不符合课程标准中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差异性不相符,或者对教学目标设定模糊,不具体,不实用,那么在操作时常常会存在很多问题,课堂教学就会杂乱无章,往往徒劳无功。所以,有效教学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当我们踏入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这个构想就应该已经成型,而且要非常清楚。我们倡导“一课一得”,就是强调每一节历史课都应该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所获有所长进。

误区二:课堂活动多而花哨

当前,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为追求师生互动,活跃气氛,历史课堂教学花样翻新,什么“活动课”、“讨论课”、“成果汇报课”等等屡见不鲜。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一会儿要表演、一会儿要讨论、一会儿要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忙得学生焦头烂额,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使学生的潜力不能发挥出来,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一味标新立异,流于形式,忽视了真正重要的课堂实质,教学效率依旧低下,学生的历史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误区三:过分追求教学程序的流畅性

笔者听过这样的一节好课,该教师亲切的教态、标准的语音、合理的时间安排、丰富的活动和学生积极地参与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最妙的是,下课的铃声与该教师宣布下课的时间刚好一致。

但是回过头来想想,整个教学过程就像细水长流不断线,四十分钟的课平分秋色,匀速前进,把知识“讲”得可谓滴水不漏。一切都完全在老师的掌控之中,有条不紊。完全不给学生任何自由去拓展、去想象、去实际感悟的机会,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衔接得非常紧密,学生始终处在很紧张的状态之中,却只是被动吸收的机器。课堂气氛仿佛很热烈却显得很压抑。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任何一节课,都有着意外存在的可能性,不可能一切都依照你的设计进行,课堂教学的任何步骤和阶段,都有着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协同作用,我发现,任课教师之所以不能容忍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个性化的行为,就因为这种行为往往会打乱了教师既定的教学程序,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和精确,课堂矛盾由此出现。所以,老师应注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杨振宁曾经颇有针对性地讲了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只有僵化的程序。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思维的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教师所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在机械地走过场!”这实际反映的还是教师眼中只有知识、只有教学程序而“目中无人”的教学观念问题。

误区四:课堂问题设定无效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老师们都喜欢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质疑环节”。然而,我发现所谓的质疑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为质疑而质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譬如:一问一答型。目的是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对不对”“是不是”一节课问了二三十次,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还有随心所欲型。提问措辞,指向不明,提问无目的性,淡化正常教学。甚至有的老师提问后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本来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但学生由于没有时间思考,结果往往是问而不答或者是答非所问,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适得其反。大量的教学时间就这样消耗在无效的问题上,课堂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呢?本人认为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紧紧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同时提问措辞要启发学生思考,切忌模糊不清,模棱两可。应遵循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体现出学生所学知识的层次性。从课堂教学的主体看,提问必须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比较容易的问题给后进生答,难度大的问题给优秀生回答,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比如在讲到“如何评价秦始皇这个人物时”,提问:“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后果怎样?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历史人物的?”这三个问题代表了三个递进的层面。第一、第二层讲的是秦始皇的功与过,第三层是从理论上全面评价秦始皇。因为问题有启发性,能吸引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化,激发求知欲望。总之,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遵循提问的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课堂提问,克服课堂教学中乱问、滥问,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误区五:为讨论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随着新课标的的出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现在的许多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结果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的保持沉默;当然也有一些疑难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的确有合作解疑的必要。可问题一出现,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而是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解疑。这种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体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合作学习时学生往往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争执、吵闹、不懂得倾听,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各行其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交流时,学生所发表的依然是个人的见解而非集体的智慧,前面的合作在交流时并没有显现效果,有和没有一个样。很多时候,那种看似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却是一种无效教学。

误区六:教育评价不客观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的语言评价也应该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服务。所以,恰当地运用教学中的语言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

如我们经常在公开课上听到诸如“棒!棒!你真棒!”、“表扬他,顶呱呱!”、“你真聪明”之类的肯定和表扬,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进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当学生的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寄予的肯定无可厚非,但是只要学生一发言就说这些鼓励肯定的话,这样的鼓励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长此以往,被夸奖的学生就会“逐渐迷失了自我”,而且还会在无形中压制着其他的学生。客观评价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和“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的,如果离开了客观评价,鼓励和赞赏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成功只有在失败的映衬下才显得更光彩夺目,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更具有魅力。

误区七:教学情景设定的无效

近些年来在教学观摩活动中,我聆听了一些优秀教师的优秀课,再为教学活动的精巧设计、课堂生成的精彩展现、学生的情感的有效调动而喝彩之余,我也感到有些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存在问题。如:我在对比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特意创设了“勿忘国耻”一环节,原意是通过对比科技强大,感受落后就要被挨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鼓励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显然,这个教学情景在设计意图上就偏离了本课的主题。这不得不引发思索:教学情景的创设需要把准感情的基调,景必须与情相吻合,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误区八:辅助手段喧宾夺主。

现在不讲叫“听”课叫“看”课,从中可以知道多媒体误用的情况有多严重。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冲击,应当体现在师生互动、信息搜集等领域所展示的广阔前景上,但现在我们却用它来把文字变成图象,更糟的是,这些图象使文本丰富的内涵大量的流失。有的老师上《三国鼎立》,就开始播放《赤壁》,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和课文关系不大的碟片上,是手段的多媒体边成了目的与内容。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但是同时可以看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合理运用,就可以烘托气氛,调动情绪,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如果用得过多,或过火,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这些无聊的手段上来。我想: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深钻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把功夫花在刀刃上。所以,对于辅助手段,我们还是坚持实用的原则为好。

 误区九:历史观点标新立异

不少历史教师在上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或者使用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文学作品或电视电影作品,而对于神话故事中夸大的成分或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虚构的情节没有加以纠正,这样就使学生忽视基本史实,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者对学生没有科学性的“创意”也大加赞赏,这很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当然,学有学的误区,教有教的误区,教学中无效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刚才谈的教师的原因,但是,身为师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走出自己的误区,带着学生走出他们的误区,以及教会他们如何不步入误区,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本人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说到底,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就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要有影响。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那么,作为教师应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呢?

1、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一个教师绝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去教学才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向40分钟要效益要质量,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一是目标定位不能含糊。我主张目标简明一点,多花心思,让学生学到手,学扎实。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其灵性得到保护;三是课堂中的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有思考的价值,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的思索,他应当有一定的成果再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同时让那些基础或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够不同层次的解决问题。四是把时间和欢乐还给学生,。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地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有效课堂应活而不乱,设计的活动要适度、适量。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对象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之功。

3、课后反馈要及时,有利学生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                                                                                  

最后,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哪一项教学改革不是为了使教学更有效不是为了使学生发展得更好?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其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上是我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和教学无效或低效表现的思考。因为思考得不深入,难免有些偏颇。但我相信我会从我的思考中明白些什么。只有通过长期的、不断地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相信我一定会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这才是我的收获。

 

参考资料: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

合肥市57中学  徐莹《如何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

谢祁麟《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教育》20067-8P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