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妍星 小卡: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19:50
中学时代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人既有别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其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和心理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中学生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积极、进步的变化又有消极的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身体形态和技能上,在心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质的”变化,这对其今后大半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急速的发展往往产生不平衡,引发各种茅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便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这一时期被德国心理学家成为“暴风雨时期”,美日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

    一、生理特点

    青春期来临,使身体发生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体态骤变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状况很明显的反映在其体态变化上,这些变化常以身高、体重、宽度和围度等指标来衡量。身高是评定体格的基础,具有代表性;体重是身体发展量的指标之一,表明身体的充实程度和营养状况;宽度和围度也是衡量身体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二)机能增强

    人的各种组织器官,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结构与功能相互制约,因而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应正常发展,相互协调。

    1、脑和神经系统逐步完善

    人脑和神经系统在出生前就迅速发展。出生是脑重380-390g,一岁时达到700g,入小学时约1280g,12岁时脑重接近成人;脑容积与脑重的发展相似。之后,脑的发展由容积、重量转向功能的完善,即在青春期时,神经系统的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完善。

    2、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肺功能增强

    代表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两个参数是心率和血压。心率在青春期已接近成人,以后逐渐减慢,趋于稳定,每分钟60-70次;血压走出少年期的低谷,稳定在110-120/70-80mmHg范围内。

    (三)身体素质提高

    身体素质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人体活动时肌肉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速度、耐力、灵活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肌肉的增长等,使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快速提高。

    首先表现在各种能力的提高;其次是速度,速度的生理基础是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程度;最后是耐力,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体力活动的能力,即对抗疲劳的能力。

    (四)性发育成熟

    性发育是一个起始于胎儿期的缓慢过程。初生婴儿形成的是第一性征。青春期后,性器官迅速发育成熟,功能完善,形成第二性征。

    1、男生的青春期变化

    男生的性变化首先反映在性器官的发展上,10岁以后睾丸发育加快,15-16岁出现遗精现象;其次是阴毛、腋毛、胡须、胸毛的生长及喉结的膨大。

    2、女生的青春期变化

    女生的性发育总体上比男生早1-2年,一般从10岁开始发育,12岁时变化更为显著。乳房变化是女性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个信息,也是最早,最明显的标志;一般地11岁左右开始呈现芽状突起或向小山似的乳头肿突,之后继续发育,最后慢慢接近成人;与此同时,音调变得尖而细。月经初潮(指女性第一次月经的到来)是女性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指标之一。初潮的时间大概在12、13至 14、15岁之间,气候的冷热,健康状况、营养的供给与分配、心情状况也会影响到初潮的早晚。


    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身体的发育,中学生在生理上也发生了变化: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中学生的心理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顺序连续不断发展的,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如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记忆方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性表现为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如少年的逻辑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在进行抽象概括、归纳总结、推理论证时,仍需要用具体形象做支持;而到了青年中晚期,经验型逻辑思维逐渐被理论型逻辑思维代替。

    2、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指心理发展的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逾越某个发展阶段或任意改变其发展顺序;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经历等),心理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会发生某些变化。

    3、共同性和差异性

    共同性是指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心理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或相似性;但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

    (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认知能力:中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观察的时间更为持久,在概括性和精确性上有所提高;中学生思维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过程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并且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表现在逻辑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上;在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

    2、情感: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体验比小学生深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好交往、重友情,友谊迅速发展;由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在异性交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

    3、意志:中学生意志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几个心理品质上,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4、人生观、价值观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及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

    5、道德品质

    学生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即道德认知(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和道德行为(行),它们相对独立有彼此联系,密不可分。道德认知表现在道德思维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建立上;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而引起的主观的内心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认知的发展而加深;道德意志表现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排除困难执行道德动机而引起的行为决定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高低的标志,它要通过一些粗劣的模仿、多次强化、有意识的练习才能不断提高。

    (三)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中学生的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质

    气质是人的心理特征之一,与人的遗传素质、性格、后天环境和教育有关。它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

    2、性格

    中学生性格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类型差异和特征差异两个方面。从类型上说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特征差异表现在对现实所采取的态度,或在活动中的意志力上。

    3、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志,是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首先表现在意志的倾向性上,即对不同学科、不同活动内容的选择态度上;其次表现在兴趣发展水平,学生兴趣各有特点,有的是从小就有,有的是后来出现,有的长期稳定,有的出现变化;最后是兴趣的品质,即兴趣的深度、范围和持久性。

    4、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1)认知能力的差异。在注意、记忆、想象和观察等认知能力上,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记忆,有的学生善于听觉记忆,有的善于视觉记忆或混合记忆,在记忆强弱上,有的记忆快而遗忘满,有的识记慢但不易遗忘;在想象能力上有的鲜明生动,有的模糊混乱。

    (2)特殊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特殊才能的差异明显,有的能富有情感的感受现实的影响而表现出文学才能;有的视觉敏感性好,具有艺术的想象力而表现出绘画才能等等。研究表明,15岁以前的中学生视听觉灵敏度超过成人,最容易表现出音乐、绘画等才能。

    (3)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中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有的高,有的相对较低。

    (4)能力发展时间的差异

    有的学生很早就能表现出某种能力优势,有点学生的优异才能则表现的较晚,甚至有些人晚年才表现出来,即所谓“大气晚成”。

    (5)不同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在同一个学生身上,会同时具有多种能力,某些能力发展快,某些能力则发展迟缓;就同一种能力而言,在衰退的时间上也有先后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