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先进性靠什么体现:黄鳝集约化养殖病害系统解析 - 养殖病害交流区 - 平安黄鳝养殖网 黄鳝养殖 - Pow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03:35

黄鳝集约化养殖病害系统解析

.threadtags_tag {margin:0px !important;background:none !important;padding:12px 0 !important;color: #444 !important;}.threadtags_tag span {border:1px solid #EFEFEF; padding:10px 14px 10px 32px; background: url(http://images.5d6d.net/dz7/default/tag.gif) no-repeat 10px 50%;}.threadtags_tag a{color:#602464 !important;}相关搜索: 病害, 黄鳝, 集约化, 系统, 养殖 黄鳝集约化养殖病害系统解析
一、鳝苗放养阶段的病害

    目前,国内黄鳝养殖主要以采集、收购野生鳝苗作为苗种来源,以下主要解析野生鳝苗放养阶段的病害。

    1、呼吸衰竭

    发生有呼吸衰竭症状的鳝苗,在清水漂养时,鳝苗头吻端会长时间伸出水面,下颌部始终处于吸气膨大状态,并且惊动不下沉或下沉后头部又立即伸出水面,俗称“打桩”。这一病态“打桩”现象与正常鳝苗水面呼吸有较大区别:正常鳝苗呼吸水面空气一般仅以吻尖接触水面,并且吸气后立即下沉,而呼吸衰竭鳝苗吸气时,头吻端有一半以上,甚至整个头部长时间露出水面。病苗下池后,大部分游附于水草之上,呈明显体质衰弱、无力状态,拒食,从放养时,3天内死亡一般会达到80%以上。

    发病鳝苗体表无机械损伤,无充血现象,粘液正常,解剖脏器无炎症,但血液暗红。

    鳝苗发生呼吸衰竭严重程度不同,其表现症状亦有所差距;轻微症状在换水漂养时,短时间内并无“打桩”现象,即使长时间漂养,也只有少量出现,下池后,上草的比例也不大,3-4天死于呼吸衰竭的一般只有20%以内,但剩余的鳝苗会逐渐演变为痉挛症而陆续死亡;而重症呼吸衰竭鳝苗则会全部出现“打桩”现象,下池后很快出现死亡,并达到死亡高峰。

    一般沉水式诱捕鳝苗,高密度或干法贮运鳝苗,均易发生呼吸衰竭。

    解决方案 ①鳝苗下池前,使用抗酸剂浸泡;②鳝苗下池前,使用可拉明浸泡;③低密度带水运输鳝苗,并在运输鳝苗的容器里设置附着物。同时收购时应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

    2、脱水

    患有脱水症状的鳝苗,在换水漂养时,初始状态表现为游动异常有力、迅捷,轻握鳝体无柔软感,略现僵硬,外观体表微微泛红,漂养10小时后,鳝苗呈呼吸衰竭状。下池后,黄鳝拒食,并很快游附于水草之上,不入水,24-36小时后,体表开始弥温性充血,机体僵硬,粘液减少,甚至局部脱粘,并继发性细菌感染,皮肤坏死,48小时后开始死亡,5天内达到死亡高峰,累计死亡率可达90%以上。

    当鳝苗经过长时间干法或高密度贮运后,易出现脱水症状。目前,黄鳝养殖技术中通行的发热、发烧病理,其内在机理正是黄鳝机体脱水过程,单纯意义上一定程度的载体升温,并不会造成黄鳝死亡。

    解决方案 ①低密度,带水运输鳝苗;②鳝苗下池前,使用等渗溶液浸泡鳝苗;③开食后,鲜饵拌喂维生素C、尼克酸(烟酸)以及凝血维生素即Vk。

    3、痉挛症

    黄鳝痉挛症的成因及预防笔者已在2002年《科学养鱼》第3期上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经过研究和总结,目前关于治疗方案已有较大进展。

    解决方案 ①鳝苗下池前,抗酸剂浸泡处理;②鳝苗下池前,抗痉剂浸泡处理4小时;③鳝苗下池后,拌喂抗痉剂和抗酸剂;④非氧化类消毒剂全池泼洒2个疗程。

    4、白尾病

    鳝苗白尾病主要发生于每年4-6月份放养时,一般鳝苗下池3天后开始发病,开始时尾柄处出现白化,并迅速扩大,向前身蔓延,致使整个尾部出现白皮,蔓延边缘有充血带。白皮病灶区粘液脱落,皮肤坏死并深达肌肉层,尾尖部角质化。患病鳝苗体质衰弱,游动缓慢,此病有传染性,累积死亡率一般在50%以内。

    此病病原为白皮极毛杆菌,与鲢鳙的白皮病属同一类病原。此病原在酸性水体具有较大感染性。暴发白尾病的鳝苗,在放养前,一般都经过4-5天的贮养时间,且长期不换水,使载体偏酸性,为白尾病发病提供了契机。同时,鳝苗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且生活于恶劣环境,造成鳝苗体质衰弱及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也是白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实验表明,将体质健壮的鳝苗与病苗混养,健壮苗不感染,说明白尾病主要感染体质不好的鳝苗。

    解决方案 ①尽可能不采用贮养时间过长的鳝苗;②调节发病鳝池水体pH值,使水体偏碱性;③非氧化类消毒剂全池泼洒2个疗程;④足量投喂鲜活饵料,并拌喂氯四环素。

二、养殖阶段病害

    1、棘头虫及毛细线虫病

    棘头虫主要感染黄鳝后肠,虫体呈白色,长度0.5-1厘米,其中50克以下鳝苗寄生较多,寄生虫体数量从数十余条到几十条,棘头虫吸收寄主营养,使黄鳝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降低饲料的利用率,使饲料系数上升。严重感染时,还造成肠道堵塞及肠穿孔。

    毛细线虫主要寄生于黄肠外壁、腹腔内壁、胆道、肝脏外壁、胰腺外壁,并形成胞囊,破坏鳝体组织,吸收营养,影响腺液正常分泌,进而造成机体生长发育不良。毛细线虫在鳝体内发育到一定阶段会穿透鳝体,致使黄鳝死亡。毛细线虫主要感染50克以下黄鳝。

    一般野生鳝苗95%以上均有不同程度棘头虫和毛细线虫感染,从广泛的养殖过程调查发现,这种体内寄生虫感染并不会引起很高死亡率,一般都在5%以内,但对鳝苗的生长发育有极大影响。

    在野生鳝苗进入养殖状态,由于驯养的有效性及摄食的不均衡性,造成鳝苗在人工喂养情况下不能全部达到旺盛摄食,因此,单纯靠拌饲内服杀虫剂,无法达到完全驱虫的目的,所以,在鳝苗放养时进行浸泡驱虫显得尤为重要。
    解决方案  ①鳝苗下池前,采用高渗杀虫剂浸泡;②鳝苗下池后,定期拌饲投喂广谱性杀虫剂。

    2、脱粘病

    脱粘病主要发生于6-9月份的黄鳝旺盛生长期。发病时,黄鳝体表局部粘液减少或缺失,腺细胞坏死,其中以鳝体躯干部发病几率较大,病灶区域呈片状、块状或环带状分布,色泽呈浅黄色、灰白色。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灶区域内继发性细菌感染和肌肉坏死。从发病到死亡约需一个星期。脱粘病的发病率一般在10%-20%,发病死亡率极高。

    脱粘病主要是由于黄鳝体内维生素A缺乏。因为维生素A具有保护上皮组织的健全与完整、促进粘膜和皮肤的发育和再生、维护细胞膜和细胞膜结构完整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有脱粘病发生的养殖池,拌饲投喂维生素A醋酸酯,能很快降低脱粘病的发病率。

    养殖期间的脱粘与鳝苗放养时出现的脱粘有本质区别,放养阶段出现脱粘现象是由于鳝苗在贮运过程中,鳝体局部表皮脱水而致腺细胞坏死所致。

    以下情况容易造成鳝体维生素A缺乏:①配合饲料维生素A添加过少或未添加;②饲料贮藏时间过长或高温加工,造成维生素A受热与氧化分解而破坏,同时饲料中酸败、氧化的脂及对维生素A也有较大的破坏作用;③饲料中脂肪缺乏和变质,导致维生素A吸收减少,因为脂肪的存在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在肠道内的吸收。

    解决方案  ①使用全价饲料,维生素A应达到5000国际单位/千克饲料添加量,并在有效期内用完;②在饲料使用时,添加油脂;③发病时在饲料中拌喂氯四环素或螺旋霉素;④使用非氧化类消毒剂全池泼洒2个疗程。

    3、肝坏死病

    肝坏死病在整个养殖期均有发生。发病时,黄鳝体表粘液分泌过多,背部及两侧皮肤发黑,下颌部经常伴随有炎症,炎盖骨表皮有时腐烂成一圆孔,并露出头骨。解剖发现,肝明显肿大、严重时甚至无腹水。病鳝一般游动无力,常游于水草上。

    黄鳝肝坏死病主要是由于饲料脂肪氧化、酸败和变质以及B族维生素缺乏所引起肝中毒症状。

    目前,国内黄鳝饲料生产为降低成本,大量使用未脱脂鱼粉,这类鱼粉经高温加工和一段时间贮存后,其所含脂肪几科全部氧化和酸败。油脂氧化后对黄鳝危害很大,可引起肝病变和肝组织坏死。

    黄鳝养殖池在高强度投喂情况下,残剩饵料及排泄粪便大量蓄积,产生高浓度有毒物质,并渗入黄鳝体内。在一般情况下,肝脏作为机体解毒器官,肝细胞能通过分解或结合等方式来处理各种内、外源性有害物质,但如果有毒物质在肝脏的蓄积程度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就会引起肝病变。

    【解决方案】①选用优质、新鲜的脱脂鱼粉配制黄鳝饲料;②拌喂维生素C、肌醇及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4添加;③改善水质。
三、养殖后期及越冬阶段病害

    1、出血病

    黄鳝出血病一般出现于9月份以后。黄鳝体表局部或全身皮下弥漫性出血,与脱水性出血有类似,但出血病体表无脱水症状。解剖发现内脏亦有出血迹象,常伴有腹水,病鳝一般会游出潜伏区或伏于水草上,有呼吸衰竭症状。随着病程发展,体表发生继发性炎症。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发病率可达40%以上,发病死亡率90%以上,病程约为15天左右。

    引起黄鳝出血病,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参与机体代谢的部分维生素缺乏,主要是维生素C、烟酸、VB1、VB2等维生素严重缺乏。另外继发性血液凝血因子缺乏,如黄鳝患肝病时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合成不足,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酶原的合成也能引起出血。

    饲料中相关维生素添加不足或加工工艺的影响以及贮存时间过长会造成上述维生素的缺乏。

    ⑵由于水体大量氨的蓄积,氨经由亚硝酸单胞菌的硝化作用,被氧化为亚硝酸盐,一旦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达到一定值,就会渗入鳝体血液引起表皮充血。这一类出血情况在网箱黄鳝养殖中出现较多,这主要是由于用于黄鳝养殖的网箱一般都在10-30平方米,网箱均用7-9目聚乙纶或聚乙烯网片加工,这种网箱在水中放置不到一个月,就会被青苔全部封住网眼,失去箱内外水体交换能力,而养殖全过程又无法清洗网衣,加之箱内设置大量水草,水草异常繁殖,布满整个箱内水面,整个养殖期内的残剩饵料、排泄物及腐败水草不断累积在箱底,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而这一趋势随着养殖进程不断加剧,所以此类出血症状在养殖后期和越冬期,表现尤为严重。

    【解决方案】①改善养殖池水质,施用水质保护剂,并注意在养殖期内经常清除残剩饵料;②拌饲投喂维生素C、VB1、VB2、烟酸、维生素K、胆碱等单体维生素。③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并尽可能在有效期内用完。④非氧化类消毒剂全池泼洒。

    2、类痉挛症

    黄鳝类痉挛症主要发生在养殖后期及越冬期,即每年9月份以后,其中9-11月份是高发期,类痉挛症与鳝苗的痉挛症具有类似特征,开始阶段表现停食,接着有易受惊和窜跳现象,但不如痉挛症明显,4-5天后黄鳝开始有打圈运动,并游出水草潜伏区,整个身体呈盘曲状,并撕为30%-50% ,比痉挛症要低得多。发病池在不治疗情况下,约需一个半月停止死亡,并恢复摄食,但摄食率比发病有有明显下降。

    黄鳝养殖过程中一般在以下几种因素组合后会出现类痉挛症:①长期投喂高能高蛋白饲料,黄鳝获得快速增长,个体肥满度极高,体内贮存丰富脂肪。②养殖池水质污染较为严重,黄鲜机体内在机能始终处于代尝状态。③外环境的稳定状态被突然破坏,比如养殖水体突然更换、分池、并池以及异常气候更替,使黄鲜处于应激状态。

    【解决方案】①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②饲料中拌喂有机铬、L-肉毒碱、胆碱;③饲料中拌喂抗痉剂两个疗程;④养殖后期减少高能饲料的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