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钱买不起学区房:二战欧洲东线战场4-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02:52

194211北方的“斯大林格勒”----大卢基战役1942.11.18~1943.1.15

194211挽狂澜于既倒的“北顿涅茨奇迹”--二战德国名将曼施坦因的经典之作

194212一场极其经典也是极其恐怖的战斗——德国第11装甲师“齐尔河畔的消防队”

19430705库尔斯克会战----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

19430813第聂伯河会战

19431124乌克兰战役

1944年苏联对德军的“十次打击”

19440103东线战役之----齐克塞战役-冰原血战

19440125切尔卡瑟战役----二战德军最悲壮惨烈的突围战

19440820东线战役之-----罗马尼亚战役

 

北方的“斯大林格勒”----大卢基战役1942.11.18~1943.1.15

 

    在1942年冬天,吃过第一年大雪亏的德国人,心里很清楚苏联人又要借助冬天大举进攻了,可是,苏联人究竟会从哪里下手呢?在南方的斯大林格勒是不必说了,苏联人必打,而这个时候,苏联人手头还有大量的兵力,显然在北方也有一场恶战,那就是后来朱可夫饱受诟病的火星战役,而在这两个大战役之间,还有一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残酷性丝毫不亚于斯大林格勒,甚至战斗过程都颇有几分相似的战役-大卢基(Velikiye Luki)战役,当时一度被称为“北方的小斯大林格勒”,可惜因为这次战役并没有真正的完全赢家,加上被斯大林格勒的悲壮和光环所掩盖,所以后来讨论不多。

  大卢基是一个战略要地,因为它,掩护着西方20km处的小城Novosokolniki,一个关键的铁路枢纽——维特伯斯克(Vitebsk)和列宁格勒(Leningrad)铁路和里加(Riga)到莫斯科(Moscow)铁路的交叉点,德军占据了这里,就可以顺利的在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之间调度兵力,为北方集团军群提供补给,而如果苏军能够成功切断铁路,北方集团军群将不得不停止对列宁格勒的围困,甚至会陷在里加湾不得脱身。所以,这个人口不过30,000的小城,成为了可能扭转整个北线战略局面的棋子,于是,一场双方都想到过,但结果都没有想到的恶战爆发了。

大卢基恰好为铁路枢纽Novosokolniki提供了足够的掩护,而此时,大卢基东方100英里处的勒热夫突出部正在承受朱可夫元帅的全力进攻,所以,此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捉襟见肘。

战役伊始
    "Attack! If you have no results today, you will tomorrow; even if you achieve nothing but the pinning of the enemy, the result will be felt elsewhere." – Joseph Stalin, February 1942

  其实在42年11月,中央集团军群(AGC)最北面的防区——大卢基已经向北伸出中央集团军群其他战线达70英里,(从Velizh城往北至中央集团军群北部防区边界)守军是59军,而要负担整个大卢基地区的防务,一个59军是远远不够的。结果整个战线有两个长达10英里的缺口,不过好在这两处是沼泽地带,水深大致2~4英尺,平时除了侦察兵可以轻装偷渡外,大兵团没法通过,但是到了冬天,问题就全然不同,寒冬让沼泽天堑变成了通途。在初冬(12月初),冰冻大约12英尺厚,湖面还不能行人,但是步兵已经可以跨过结冰的河流攻击了,12月中旬以后,冰冻达到20英尺,装甲车辆已经可以行驶在湖面上,而当大雪降临,则各种部队移动力都会大打折扣,只有滑雪部队如鱼得水。而苏联人挑选的进攻时间恰恰是冬天,而且是德国人无力将防线合拢的42年冬天。

苏军参战序列:

  在大卢基战役期间,苏军投入的主要兵力是第三突击集团军(3rd Shock Army,之所以把shock翻译成突击,是因为这个词是俄文“udarnaya”在英文中最直接的翻译,其实可能翻译成assault,更有助于从英文中理解,但是历史已经如此翻译,我们不妨了解照搬)。

  这个突击集团军下辖3个军:第二机械化军(the 2ndMechanized)、第五近卫突击军(the 5th Guards Shock),以及第八爱沙尼亚军(the 8th Estonian),这个军在这次战役中有非常有趣的表现,后面会介绍。这几个军都下辖若干个师和旅级作战单位,其中,第二机械化军是一个老式军,它更接近一个下属若干个师和旅的管理单位,而没有固定的下属部队,这和新式的苏联机械化军有很大不同,那些军事实上是一个师级单位,直辖4个旅。

  参与了对大卢基城围攻的部队,都是步兵,虽然城附近就有一个骑兵师,但是他们只是作为预备部队。而众多的坦克旅、机械化旅、滑雪旅和步兵旅也参与了整个战役,只不过这些部队更多的是在向西的作战中浴血奋战。

  同时,第三突击集团军还配备了大量的独立团和独立营,包括炮兵、装甲部队、工兵,他们被用来支持师旅级单位在重要地段的作战。

  也许大家都曾经注意过,在很多游戏里,苏军步兵被称为“rifle corp”而不是“infantry corp”,难道苏联人真的认为步枪集团军比步兵集团军更有气势?其实不然,这个“rifle”大有来历,在1918年后,苏军就把步兵单位称为“rifle”,因为在一战中,沙俄军队里,精锐部队都称为“rifle”,而infantry指的是普通部队。(因为沙俄军队大部分都只能装备滑膛步枪,线膛步枪只能发给精锐部队),所以在艰难的革命年代,给同志们换个名字有助于提高士气。

在1942年,俄国士兵利用冬季来对抗德军精锐部队,包括佩戴雪绒花标志的山地步兵,在大卢基,他们终于有了一次彼此较量的机会。

  到了1942年,所有的苏军“rifle”师都已经整编,服装装备编制一致,每个师有3个团,每个团有3个营,同时辖3个炮兵营,一个反坦克炮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侦查营,以及一些后勤部队。在这个游戏剧本里,你可以看见相应的部队配置。

  在42年,苏军仍然缺乏足够有经验的指挥官,而且部队经常是一次性部队,如果打光了,就拉到后方全面补充人员,等到再次返回战场,已经是很久以后了。不过到43年,情况大有好转,指挥官开始增多,而且很多原来的旅级单位开始扩编为师,这是后话了。参加大卢基战役的很多独立旅后来也扩编为师,但两个滑雪旅一直保持了独立单位到战争结束。

  参加大卢基战役的苏军近卫部队,包括第9/16/21/46近卫步兵师,第8近卫步兵师一个团,第五突击近卫军军属炮兵团,以及两个喀秋莎火箭炮团。虽然有些近卫部队战斗力超过了德军同等部队,但是大多数近卫部队战斗力到战争结束时也不如德军。在大卢基战役中,投入的近卫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一些部队几乎被击溃。

  虽然一些参战部队当时没有近卫番号,但是其作战能力是远超过普通部队的,例如150“斯大林”步兵师和257步兵师,在43年4月,257步兵师由于其在大卢基战役中的卓越表现,扩编为第九近卫步兵军,而150步兵师就是最终在柏林总理府上升起红旗的苏军部队。

  在大卢基战役中,投入的其他普通苏军步兵师包括:第7/49爱沙尼亚步兵师,第28/32/357/360/381步兵师,以及编入第三突击集团军预备队的第47/334步兵师(没有直接投入战斗)。

德军参战序列:

  相比苏军部队,德军在大卢基投入的部队番号可谓五花八门,事实上除了海军陆战队,几乎大家所熟知的,能在陆地作战的德军兵种都投入了战斗。国防军陆军部队自不用说,空降师和空军野战师也有投入,而党卫军部队更是火热的投入了解围战,其中包括大家少知的1SS摩托化旅,甚至还有一个RFSS(党卫队全国指挥部)独立营,而最令人吃惊的是隶属于情报部门的勃兰登堡特种部队(他们不归属国防军或者党卫军体系)也投入了此次战役,这么多兵种部队参战是在二战中不多见的。事实上,这也是因为大多数完整的预备队都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战斗,而到了大卢基,只能将一切能打仗的部队都拉到前线。

  在战役过程中,前线德军部队是直接受集团军指挥部指挥的,而第59军,担任了大卢基地区的主要防务,直到42年10月都隶属于第九集团军,随后升级为独立的集团军级作战单位:Chevallerie 战斗群,而大卢基战役期间,另外一个军级的指挥部:Wöhler 战斗群,负责解围,这个战斗群也隶属于Chevallerie 战斗群。

  这时的德军步兵师包括三个团,每团两营,三个炮兵营,山地步兵和摩托化步兵师两团制,每团三营。大多数装甲师有两个摩托化步兵团,每团两个步兵营;以及一至二个装甲营。而空军野战部队和1ss摩托化旅则有独立的编制。

  德军在大卢基地区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是第八装甲师,前身是38年成立的第三轻装师,参加了波兰战役,39年10月升级为装甲师,40年参加了法国战役,41年到42年归属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参加了列宁格勒战役。42年晚期,它由于损失严重,特别是装甲团,正在整补,当时只有32辆可以使用的坦克,其中27辆还是战前捷克生产的型号。

  另外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是第20摩托化师,它的前身是35年成立的20步兵师,两年后全部摩托化,参加过波兰法国战役,41年在中央集团军群指挥下参加了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战役,随后调归北方集团军群。参加了列宁格勒附近的战斗,在42年晚期,德军开始着手对所有摩托化步兵师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师,包括第20师。

  第三山地师,同样是个优秀的部队,拥有山地和冬季作战的特种装备。它在1938年由奥地利第5和第7山地师,加上德军人员组成。在39年参加了波兰战役,随后在挪威参加了特隆海姆和纳尔维克战役,41年在摩尔曼斯克附近作战,42年,该师主力移防大卢基地区,但是一个师属炮兵营和两个山地团留在了芬兰。

  1SS摩托化旅,是很容易被错解的一个单位,他们和1SS师没有关系。是在41年4~5月,从党卫军冗余人员中抽调编制而成的,初期,这个部队主要打算用来在俄国占领区执行后方安全任务,然而随着战事,这个旅却不断地卷入前线作战中,表现不错。42年此时,它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正在整补,然而其战斗力尚佳。

  德军参战的另外4个普通师是:83/205/291步兵师和第6空军野战师。前三个师不满编,每个师只有6个步兵营,而不是通常的9个,但是他们的成员富有经验,领导有效,战斗力不错。相比之下,第6空军野战师就差多了,在42年9月,整个空军冗余人员达到了20万,而格林舍不得把这些人送给陆军,于是成立了22个空军野战师。这些部队缺少陆战经验,缺少士官。

  德军参战部队中,最差的一个是331步兵师,这个师在41年晚期成立,全是由超龄人员构成,42年初就草草送上前线,和其他部队相比,表现非常差,在大卢基战役期间,它3个团长中的两个都太老,而且身体太差,完全不能指挥部队,后面会提到。

  在德军独立部队里,战斗力最强的莫过于勃兰登堡特种部队803团,这个部队有很知名的战斗历史,在攻打荷兰时,就曾经一举成名,他们的一个小队冒充荷兰部队,率先向德国哨所发起攻击,然后迅速撤退,直到过了国界上的关键桥梁,突然控制了桥,破坏了荷兰人的炸桥计划,随后在苏联境内也有多次成功表现,例如在对斯大林格勒的夏季进攻中,为了夺取一个重要的油田,一名队员冒充NKVD少校,成功混入了城内,而且和当地驻军司令打好了关系,第二天司令就带领他参观了全城的布防,第三天德军进攻,他趁机散布谣言说局面不行了,经过两天时间,大家对这个上面来的少校已经深信不疑,也相信他说的其他部队都已逃跑了,于是赶紧撤退,结果德军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了重要的油田。

  另外,在这次战役中,还有一支没有参战,但是距离作战地点仅有30英里的超级部队——第一伞兵师,如果这支部队早日参战的话,那么局面将完全扭转。

双方战略目的:

  按照苏联方面的预想,最佳的战斗结果是第三突击集团军迅速完成对大卢基的合围,扫清城内抵抗力量,并且顺利切断同向列宁格勒的铁路,掐断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从而与斯大林格勒交相呼应,因为德军已经没有后备力量,所以一旦缺口打开,很可能在43年初苏军向普斯科夫(Pskov)和里加(Riga)的突击无可抵挡。北方集团军群也将被迫放弃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而且很可能43年底就可以解放波兰。

  苏联方面自然也明白,人算不如天算,上述这个结果只是最好的,但未必是最可以实现的,如果不能切断铁路,那么至少第三突击集团军要在大卢基给德军沉重打击,并且能够威胁到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这样,在43年可以进一步进攻,将北方集团军群切割开来。同时,占领了大卢基后,也可以向南突击维特伯斯克(Vitebsk),43年底有望收复斯摩棱斯克(Smolensk)。如果这个目标也没有达到,那么至少要占领大卢基,能够形成对北方集团军群侧翼的威胁,并且为今后向斯摩棱斯克进攻提供机会。

  而对于德国方面,最理想的胜利自然是牢牢掌握大卢基,同时给与第三突击集团军以重大杀伤,这样在整个43年,大卢基都将处于德军手中,不仅成为一个苏军的眼中钉,而且稳固连接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还可以作为向东进攻的出发点。即便不能整个43年都守住大卢基,也至少要守两个月,并且阻止任何足够威胁到维特伯斯克——列宁格勒铁路的苏军接近补给线。尽管后期苏军可能组织新的进攻,但德军届时应该可以应付。无论如何,德军都至少应该能够守住大卢基城一部分,尽管苏军可能撕开一个确定,威胁到北方补给线。

双方战前准备:

  如果说大卢基对德国人重要,那么对苏联人就是非常重要,在41年8月,大卢基刚刚易手时,苏联人就组织了反攻,而德国方面也是从占领后就开始苦心经营防御,从第11装甲师夺下该城后,守军就开始修筑大量的水泥碉堡和坦克陷阱,还给这些碉堡起了德国名字:例如维也纳(Vienna)、诺德林根(Nordlingen,慕尼黑附近城市,银河英雄传里梅尔卡兹旗舰就是用的这个城市名字)、拜罗伊特(Bayreuth,慕尼黑附近城市)。在碉堡里积累了大量的食物和弹药,以备有一天城市被团团围住。

  大卢基虽然是个3万人口的小城,但是不要以为这个地方像果戈理小说里那样的外省小城一样土,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西方化”的城市,因为在这里,西方的宽轨铁路和东方的窄轨铁路交汇,列车行驶到这里必须换轨,或者转乘新的列车,而因此,去莫斯科的西方外交家和苏维埃政府的贵宾们往往要在这里停留一下,为了取悦他们,苏维埃政府在这里修建了一个西方化的旅馆——莫斯科旅馆,在那里,即便是全俄罗斯都看不到的奢侈品也有的销售。

  大卢基城被洛瓦季(Lovat)河一分为二,洛瓦季河源自白俄罗斯东北部的洛瓦捷茨湖,长536Km,是一条大河,最终汇聚成涅瓦(Neva)河,注入芬兰湾,这条河的特点是它其实是一个河湖系统,附近有很多湖,而且以雪水补给为主,可见当地冬季雪大。而这条河也为大卢基城的防守提供了天然屏障,河东是城市的主要部分,而最重要的战略地之一在城市东部的火车站,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车站被命名为大卢基西站,也许俄国人很早就体会到地球是圆的,并且想让世界知道他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吧。这里的碉堡数量和质量双倍于其他地方,而且补给也分外充足。而城西有一个古堡,称为城堡(Citadel),三面环洛瓦季河,而且对于炮火几乎是免疫的。守城的思路很简单,逼迫苏军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争夺,一旦前线即将失守,就后退到下一个碉堡,在这种战斗中消耗苏军。固若金汤的防守,让德军相信苏军的进攻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11月初,苏军就开始骚扰守军的补给,包括炮击和空袭,然而,和西方不同的是,苏联红军飞机很少深入到敌后20km进行空袭,因此虽然德国人补给有些小麻烦,但是铁路仍然保持畅通。

  这么一座坚固的要素,却在苏军进攻前,突然被削弱了。11月初,德第11集团军进入了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交界处,增援在苏军连绵不断进攻下严重受损的当地部队,德军士气非常高昂,因为11集团军是拿下了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的英雄部队,而且目前德军还有德国最伟大的元帅之一曼斯坦因来指挥,德军士兵们相信在霍尔姆(Kholm)和Velizh之间取得胜利是可能的。然而,第59军的官兵们没高兴几天,第11集团军连同他们的曼斯坦因就被调到斯大林格勒救火去了,第59军又被孤零零的抛在了大卢基。

  第11集团军的撤走,意味着大卢基南方,从霍尔姆(Kholm)到Velizh之间只有第83步兵师(守卫大卢基)和第3山地师(守卫大卢基南方),而第59军除了得到了一个空头的级别提升,升级为Chevallerie战斗群外,再没有得到实质的增援。

  由于缺乏兵员,当苏军部队切入大卢基南北时,没有遭到任何德军前沿部队的抵抗,因为,根本没有部队在那里。在北方,德军寄希望于茂密的森林,在南方第三山地师则被分拆开来,守卫20km的防线。这两个师在夏季战役中都遭受了严重损失,现在防线都过于松散,在大卢基西方沿一条名为Kuban小溪的防线,第83师每个连要负责防御3公里,而第3山地师在旷野上甚至没有一所民房可以御寒。

  第83步兵师来自东普鲁士,指挥官是Theodor Scherer少将,在41~42年的霍尔姆(Kholm)战役中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其中,守卫大卢基的主要是第277步兵团(加强了336安全营)。团长中校Freiherr von Sass,Sass中校还获得了几个小部队的支援,包括一个6膛火箭炮营,除了大卢基卫戍任务外,83师还要担负125公里防线的防守。另外有两个工兵营,以及一个从南方逃过苏军保卫进入城里的山地团。他们的人和装备都尚未得到补充,而且缺少冬衣,还要忍受霜冻和偶尔的解冻(在寒冷天气里温度变化容易引起病症)困扰。Sass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抓紧了最后几天时间利用尚未被切断的铁路和飞机补充给养,给部队换上在未来必要的冬装,有效地控制了不必要的冻伤冻病损失。

  苏联方面的部队状态也是参差不齐,很多部队都是重建的。前面已经介绍过,而且这里要说明的是,德军很多部队遭受了严重损失,苏军也是,例如249爱沙尼亚师,在42年1月霍尔姆(Kholm)战役中,损失高达82%,8000人战后只剩1400人,28步兵师也是在夏季战役中几乎损失殆尽,刚刚重建,几乎无整师协同作战性可言。

战役开始

"It is a curious thing that, although every inpidual soldier returning from the Eastern Front considers himself personally superior to the Bolshevik soldier, we are still retreating and retreating." – Joseph Goebbels, September 1943

第一阶段:苏军进攻

在大卢基和Novosokolniki,尽管损失惨重,苏军还是保持了从11月到12月的连续攻势。

  战役在11月15日打响,到11月24日,苏军对大卢基城的进攻开始了。强大的苏军迅速从城的南北两面形成了半包围之势,几乎没有碰到成建制的抵抗(因为本来也没有多少部队),苏军部队在零星的战斗中踏着雪地前进,到晚上,已经几乎形成了对大卢基城的合围。在Kuban小溪附近的德军撤退太快,以至于苏军第二天就可以展开对大卢基的进攻。然而25日的进攻让苏军伤亡惨重,26日,苏军继续加强进攻,但德国人仍然守卫着阵地,不过他们自己损失也很大。27日,苏军357步兵师完成了对城市的合围,那天Sass中校打给了司令部最后一个电话,此后,和城里只能通过无线电联系了。

  28日中午,苏军已经切断了Novosokolniki城南的铁路,达成了他们的战役目标,德军Scherer将军开始接管该城战斗指挥权,他把一切能找到的兵力都集合起来,打算坚守到最后一人,虽然前线将士从开始就意识到敌军比料想的强大许多,但是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内此时正在为斯大林格勒焦头烂额,根本没有多少精力顾得上这个小城市。

  在这时,德军的情势最为危急,从下图可见,大卢基附近的德军被切割成三块,被苏军包围在3个口袋里。现在大卢基以南的德军部队,主要由83步兵师和第3山地师零散的营级部队形成了两个战斗群:Klatt和Meyer,开始拼命和Novosokolniki附近的解救部队打通联系,这两个师部队的拆散,使得大卢基的防御组织更加艰难。

  由于中央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全部投入了勒热夫方向,根本没有力量支援大卢基,于是请求向西方突围,如果当时得以批准,那么德军可以不遭到多少损失轻松突出重围,代价只是德军防线后撤10到15英里,而重要的维特伯斯克(Vitebsk)——列宁格勒(Leningrad)铁路仍在德军手中,而且空间足以掩护该铁路不受威胁,撤退后,形成的苏军突出部可以在德军抽出兵力后,从南方进攻而解决。

  虽然希特勒没有多少精力来照顾大卢基的战斗,但是他却再次坚定的“照顾”了大卢基地区德军的命运,希特勒要求大卢基守军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到解围,而且也的确搜刮了附近能够作战的部队,但是当希特勒要求精锐的伞1师参战时,遭到了帝国元帅戈林的拒绝,这个精锐师的缺席,是德军没有成功解围大卢基的主要原因之一。(注:原文中戈林的理由是:“the pision remain intact in its present position”,根据其他资料考证,苏军在对大卢基进攻的同时,在周边地区发动了一些牵制性的进攻,第一伞兵师也被卷进去了,因此这句话很可能是“the pision remain contact in its present position”的笔误)

  虽然一时没有增援部队到达战场,但是能抽调的增援部队的确在从各处向这里疾驰,包括一些原本应该出现已经取消了的斯大林格勒方向曼斯坦因进攻计划中的部队。

  虽然最近的伞1师没有出现在战场,但是第8装甲师已经从列宁格勒启程,经过了长期的艰苦战斗,这个装甲师的实力大大削弱了,而且这个装甲师是以从来没有完成过预期任务而著称的。也许大卢基包围圈内的德军听到是第8装甲师来解救他们时,“心里瓦凉瓦凉的啊”。不过这次战役中,他们表现很出色。此外,本来应该调往列宁格勒的第20摩托化师也奉命南下,291和205步兵师现在已经不用参加曼斯坦因的作战计划了,因为进攻已经取消了,也一并向大卢基推进,他们将由东南方进入战场,去解救南部的两个包围圈内德军。

  1SS摩托化旅则奉命解救Novosokolniki,虽然他们也正在修整,但是战斗力还是很可观,但是格林派出的第六空军野战师就差多了,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331步兵师则更惨一些,如果说其是二线部队,都有些抬举,它本来是在西线执行后方警戒任务,随后又被调到东线一个安静的角落执行同样的任务。它的两个团长太老了,老到没有人扶都难以自己走出团指挥部,于是只好剩下一个稍微年轻力壮些的团长把时间分成三份,轮流指挥三个团作战。

  此外,两个装备105mm火炮的炮兵营,一个火箭炮旅和勃兰登堡团一个轻步兵营也投入了战斗。这些部队是可以给苏军重大杀伤的。

  双方都很清楚的认识到,大卢基城撑到援军到来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尽管Kuban小溪边的德军防御工事尚未清除完毕,苏军就发起了对大卢基的进攻,想赶在援军到来之前拿下城市。在坦克的支援下,苏军的进攻一波又一波,虽然给德军带来了严重伤害,但是自己损失也更严重。就像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一样,损失并没有影响进攻,虽然在缺少火力支援的情况下,进攻严密设防的城市是进攻方的地狱,进攻仍然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持续不断。

  虽然苏军重型火力支援不足,尽管加里宁方面军调拨了一个重型迫击炮团和一个重型炮兵团,因为大多数重型火炮都被调往勒热夫了,这也是进攻前苏联人所担心的。但苏联人的炮兵还是很有效的给与了守城德军广泛杀伤,炮弹像冰雹一样砸在城里,后来城里满天都弥漫着水泥碎块,德军受伤率也因此非常之高,但是由于被围困,受伤的士兵也没法得以治疗和补充。不过一旦前沿阵地突破后,苏军也只能依靠人海冲锋。

  尽管是在二战中最不惜代价进攻的苏军,也承受不起这样的消耗,到11月30日,参与主攻的第21和46近卫步兵师已经损失殆尽,不得不后撤整编,而第249爱沙尼亚步兵师,则士气低落到极点,几百名士兵甚至临阵倒戈,参加到德军一方,再也不愿意为斯大林战斗了。

  不过苏军的损失换来了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只不过3天,德军第343安全营快被打光了,幸存者不得不撤离城市。Sass意识到除非援军到来,否则早晚德军会被优势敌军消耗光。在12月15日,Sass电告Scherer:“士气仍然高昂……但是损失同样巨大,我们的补给不多,弹药有限……苏军蒙受了更巨大的损失,我们面前的爱沙尼亚各师士气很低,我们会坚守阵地,不会让战斗变成游击战……Sass。”

  苏军在猛攻大卢基的同时,向战役的最终目标Novosokolniki推进,从11月24日12月10日,优势苏军扫清了该城南北两侧的德军,正如上图所示,南方的两个德军战斗群也被分割包围,动弹不得。

  但是因为所有通向Novosokolniki的主要道路都要经过大卢基市区,而大卢基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夺下来的,所以在向西突击的路上,即便是师属炮兵也难以通过洛瓦季(Lovat)河,如果要拿下Novosokolniki,缺少了这些火炮是不行的。普尔卡耶夫最终,也是唯一的选择是坦克和步兵迅速杀开一条血路奔向Novosokolniki,将清场留给后面的部队。

  这样,只有先解救Novosokolniki,才有可能打开大卢基的局面,第三山地师重新夺回了Novosokolniki南方的铁路,而北方,第83和291步兵师的部队,到12月12日,也将苏联人击退了10公里。尽管如此,因为天气和大雪覆盖的地形,解救行动也仍然不易。第8装甲师,在北方的Gorki稍事休整就投入了战斗,他们这次非常拼命,和苏军争夺着每一寸土地,为了堵住它,苏军将能从大卢基和Novosokolniki抽调出来的部队,都扔到它前进方向上了。在如此强烈的狙击下,第8装甲师推进到一半就再也推不动了,它的步兵损失惨重,能开的坦克更少了。但第8装甲师的努力,使得苏军不可能再对Novosokolniki抱有幻想了,12月14日苏军决定放弃对Novosokolniki的进攻,铁路枢纽保住了。

第二阶段,双方整补,德军解围:

  现在,战线开始稳定了,而苏德两军都停下来整补疲惫的部队,苏军的伤亡惊人,21和46近卫师彻底崩溃了,9和19近卫师也几乎伤亡殆尽。249爱沙尼亚师则有1100多人逃离战场。德国方面的损失相对更为严重,例如,一个山地团22名军官中损失了20人,战前786人的名单,现在只剩了60人,到12月18日,291步兵师和20摩托化师总共只有6,200人。

  而德军能够得到的补充相当有限,因为在南线,斯大林格勒正在吞噬着德军的有生力量和补给,而德军能够得到的只有元首的口号,在12月16日,希特勒给Sass拍了专电:“我表彰你和你的士兵如此的勇敢作战,我相信你们会如钢铁般坚实,就像Scherer在霍尔姆一样等来援军。”作为一名勇敢的军人,Sass回电:“大卢基将坚守到最后一人”,同时,他请求空军空投更多的给养。

  虽然斯大林格勒方向吸引了大量德国空军,在大卢基方面还是经常有飞机出没,他们尽全力为包围圈内投下必要的药品和其他补给,因为城里没有机场,所以空投成为最常见的方式,结果很多都补给了苏军。对于体积较大的补给品,则通常采用滑翔机,在经过一片密布高射炮的森林(苏联人就怕这个,所以特地防范),后,脆弱的滑翔机会降落在城里满是瓦砾的街道。

  就这样,轻型反坦克炮和其他火炮,火箭炮弹药甚至整个班的特种人员被送进了大卢基,显然,这非常有效的延长了大卢基坚守日期,但是并不足以持续无限长时间。空军也损失惨重,整个大卢基战役期间,80架宝贵的He111和Ju52连同飞行员坠毁在这里。

  由于Chevallerie很难在指挥守城部队的同时指挥解围,第二支解救部队指挥部也建立了,以便缓解Chevallerie的压力,这就是Wohler战斗群,由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Wohler中将指挥,他们将从东南方向进攻。其下属部队从11月25日12月18日已经损失了9,940人,而补充只是那些还能上战场的伤员。尽管如此,Wohler还是决定全力解救大卢基,1943年1月4日,代号为托提拉(Totila,东哥特人君主)的解救行动正式开始。虽然缺少坦克突击炮和弹药,但是由于解救迫在眉睫,所以鲜血和意志取代了武器,让德国军人们为了包围圈内的同志毅然前进。

  而大卢基守军则只能眼巴巴看着围城的苏军换上了一批新人,而这些生力军再次给了他们重大打击,1942年的最后一天,城市被切割成两半,东部从此失去了和西部的联系,德军指挥官毫无办法,苏军为了拿下大卢基不惜血本,攻击规模从连到旅,无论遭受多大损失,他们总能获得新的补给,城市一天天被蚕食。

  但在新年后,Sass开始也仍然每天发出长长的战场报告,城里的情况一目了然。报告显示,几百名伤员被照顾的很好,完全没有被冻或者被敌人俘虏,但是他们得不到及时必要的治疗,连医护人员都不足,只好用俘虏的爱沙尼亚人充当护士,药品也几乎没有了。食物不足,储备的一点马肉也坏了,肠道疾病流行,弹药也快用尽了,而城里每次都遭到苏联人的弹雨,苏联空军也不分天气进行轰炸。与东部相比,西部情况较好,城堡成为了500名德军伤员的庇护所。

  看到城里的情况,解救行动一刻也不能耽搁了。而Wohler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解救大卢基南方两个包围圈内的德军,Wohler将他们交给了59军,命令他们自行突围,而最终他们也成功了。二是如何巩固现有战线,并且选择合适的突击点,由于现在德军防线最南端几乎不用考虑苏军的威胁,因为有空军第二野战军被部署在那里,而北面几乎是不可逾越的森林,所以,Wohler决定从中央打开通路。

  在地面进攻中,苏联人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掩护全部的防线,尽管1SS摩托化旅和20摩托化师在南线遭到了顽强的抵抗,但他们逼迫苏联人从更重要的中央防线抽调了部队。Wohler的预定目标,此时只能说是至多都部分达到了。相比两周后的德军解围行动,普尔卡耶夫一定会对自己在德军这次解围行动更加满意,因为他把一切能够阻止德军推进的装甲部队都顶在了德军面前,包括整个第二机械化军。但苏军对大卢基的进攻还在继续,情况在一天天的恶化。

  虽然苏联人在河西缺少重炮,使得他们伤亡更大,但是很快他们想办法把更多的炮和弹药送过了河,Wohler难以推进,必须增加兵力,而原定进攻的两个师里有一个是完全不适合进攻的331师,于是只有1个师投入战斗,而城里的情况日益危急,除非苏军撤退,否则坚守不了几天。虽然南方遭到堵截,北方的第8装甲师也回天无力,但由于苏军抽调了部队到南北线,使得中线的进攻还是卓具成效的,最终德军距离城堡只有3公里了,1月9日,第五山地猎兵营搭乘突击炮和卡车,在大白天英勇地突进了城堡(Citadel),(也有资料称是勃兰登堡特种营搭乘缴获的T34和德国突击炮进入城堡的)这成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但疲倦不堪的苏军迅速组织了坦克和步兵反攻,迫使进攻的德军转攻为守。

  现在东部想守住是不现实了,但是如果城堡(Citadel)能够守住,Sass可以率领他的部队向西突围,而且这里还将成为反击出发点。然而,解围行动兵力大大不足,如果再有一个营突入城堡,解围行动可能就成功了,但是没有更多部队了,而第五山地猎兵营的15辆装甲车辆不到1个小时就被苏联人的喀秋莎毁灭了,为了避免被歼灭,现在城堡守军只能向西突围了。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空军不情愿地投入了一个伞兵营,但是他们人数太少,来得也太晚了。在14日到15日夜,伞兵营拼命从西南向城堡突击,以便与包围圈内的第五山地猎兵营部队汇合,打开一条通往城堡的通路,然而,虽然有一名对地形非常熟悉的团长带队,在被苏军炸的面目全非的城区里,他们还是迷路了。而城堡里尚且可以行动的守军,则在第五山地猎兵营的带动下,竟然自行杀开了一条血路,经过血战后剩下的150名勇士,在早上出现在军司令部的面前。

  大卢基最终陷落了,1月14日,Sass来电,“现在我们只有最后两个碉堡了,敌人已经出现在我司令部前方。”1月15日, 4:40,Sass汇报说:“我们将不考虑突围,因为那样的话2,000名伤员将落入苏联人之手……请立刻解救我们,立刻!”在7:20,Sass再次来电:“请立刻解救我们!”在8:40,最后一条电报是“请立即向我们开炮!”此后一切都沉寂了。1月16日,官方宣布大卢基失守。虽然此后几天,西线还进行着战斗,但是已经无助于改变结果了。苏联人夺回了大卢基,而7,000德国守军覆灭,德国人则守住了西部,尽管防御态势大不如前了。

总 结

 虽然损失惨重,而丢失了重要的大卢基,但德国人在防守战中,仍然得到了一次战术胜利。在敌我5:1的兵力劣势、持续不断的空袭和炮击,没有连续防线可言的战斗条件下,Chevallerie将军避免了德军第一线薄弱的混合防线的溃败,而且依靠那些几乎无用的二线步兵,后勤部队和超龄服役人员,给苏联人极大的打击。

  然而,从整个战役角度而言,虽然德军在大卢基拖住了数倍于己,并且不断增加的敌人达六星期,也成功守住了重要的铁路线,但是大卢基的丢失,5000驻军全部覆灭,解围作战失败,解围中12,000人的伤亡(即使解围成功,这个代价也太高昂),都意味着德军在战略上的失败。如果按照中央集团军群的初期突围计划作战,德军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得到相同的结果。

  德国人估计苏军损失超过30,000人,受伤和被俘几千人。超过600辆苏军装甲车辆和400门火炮毁坏,击落63架苏军飞机。据估计,共有31个苏军单位被全歼。德国损失同样大,17,000人伤亡,其中5000人为大卢基城里的卫戍部队,12,000人为解围部队。数千人被俘,大卢基守军彻底覆灭,几百辆装甲车辆和运输机被毁。

根据《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苏联方面统计的双方伤亡数字为:

  大卢基战役中,德军伤亡5.9万人,被俘4,000人,损失坦克250辆、火炮和追击炮770门、汽车1,150辆以及许多其他武器和技术装备。6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遭重创。

苏军参战兵力突击第3集团军,8.67万,装备坦克200多,火炮0.2万

苏军纯减员31674,伤72348(与上面第3突击集团军一共8.67万人不符?待考证)

  战后列宁格勒仍然被北方集团军群包围,并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在苏联人看来,这次战役是去年冬天那次失败战役的翻版,因为战役目标过大,而后备力量不足。第24骑兵师和360步兵师就近在咫尺,如果他们参照,特别是机动力极强的第24骑兵师参战,Novosokolniki可能会被合围,大卢基几乎无药可救。然而历史上这两支部队却和德国的伞1师一样,坐视大好时机流失。不过突击第3集团军也牵制了近10个德国师,迫使希特勒统帅部给大卢基方向行动的军队加强了6个师。

  战后,美国人总结了大卢基战役,作为一次围城战值得借鉴的几点:(发表在1952年,对二战中的一系列围城战进行了分析,大卢基是第三篇)

1、 如果出现包围口袋,那么必定是进攻方实力远超过防守方。被围一方采用防守态势,只能在救兵有可能出现并且成功拯救的情况下有效,否则将全军覆没,对双方兵力对比产生进一步的恶劣影响。

2、 在作战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是最关键的,为了固守某个有利地形,防御工业基地或者为了宣传展的目的去大不利于自己的仗是违背战争原则的。

3、 希特勒曾经宣称东线的每一寸土地必须坚守,这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是并不能成为战争的主导思想。

4、 如果必须从外部解围,那么一定要用最好的部队。越快的解围,意味着越小的损失,和越大的成功概率。向包围圈突击的狭小缺口会给解围部队带来额外的损失,因为他们向前推进之外,还要应对两翼突袭的敌军,消耗过大,最后将不得不放弃进攻。

5、 速度重要,但是并不等于可以草率不经准备,解围部队应该精挑细选。而主持解围的最高司令官往往身处事外,依靠城里的报告来决定解围日期,这样往往会发出无法执行的命令。事实上,最可靠的解围指挥官应该深入一线。

6、 通过无线电和包围圈内部队保持联系非常有效,可以满足任何指挥需要。事实上,由于缺乏联系,有几次解围炮火反而打到了城里,通过联络机传递信息只在被围初期可行,此后就只能在夜里了。

7、 城堡守军在夜间在向解围部队方向,采取运动路径多变的突围收效良好,他们采取多条路径同时渗透,并且不停迂回前进的方法,可以很好的从敌人防线空隙钻出去。

8、 包围圈内的补给是很严重的问题,初期可以依靠原有的储存,很快就要依靠空投,而这远远不够,空军的作战的是勇敢的,但是目标是他们无法达成的,特别是大量的装备、给养,如果希特勒到前线看过,就不会再相信格林的承诺。

尾 声

在这次战役过后多年,它仍然被诸多爱好军事的人所反复讨论交流,而以此战役为题的军事游戏也是层出不穷,最早的游戏都是纸版的Board Game:

在80年代末,有一部早期的PC版Board Game,叫做White Death Battle for Velikiye Luki, Novermber 1942;

而到了92年,著名的atomic发布了V for Victory系列(共有4部,包括尤他海滩、大卢基、市场花园、朱诺海滩),里面再次对大卢基战役进行了经典刻画。

而到了21世纪,SSG公司的Korsun Pocket游戏中,也有第三方开发的大卢基战役剧本,今天解放军-ZSC把该剧本在考察了历史和进行了更多的参考对比后,转化为SSG公司引擎更先进的Battles In Normandy剧本,并且作了很多调整和补充,游戏性相比前作进一步提高,希望这个剧本能够给国内玩家带来乐趣,得到喜爱,我们也就不枉此次制作了。

双方参战序列

加里宁方面军Kalinin Front (索科洛夫斯基Sokolovski)

第三突击集团军(普尔卡耶夫Purkayev)
    21st 近卫步兵师
    28th 步兵师
    32nd 步兵师
    150th 斯大林步兵师
    360th 步兵师
    129th 坦克旅
    184th 坦克旅
    236th 坦克旅
    45th 滑雪旅
    23rd 步兵旅
    100th 步兵旅
    389th 自行反坦克团
    支援部队
    第二机械化军
    381st 步兵师
    33rd 坦克旅
    36th 坦克旅
    18th 机械化旅
    34th 机械化旅
    43rd 机械化旅
    44th 滑雪旅
    26th 步兵旅
    31st 步兵旅
    支援部队
    第五近卫突击军
    9th 近卫 步兵师
    46th 近卫 步兵师
    34th 突击坦克团
    257th 步兵师
    357th 步兵师
    92nd 坦克旅
    支援部队
    第八爱沙尼亚步兵军
    19th 近卫 步兵师
    7th 爱沙尼亚步兵师
    249th 爱沙尼亚步兵师
    45th 坦克旅
    支援部队

中央集团军群 Army Group Center
  Chevallerie 战斗群
  Wöhler 战斗群(Group Wöhler)
    大卢基卫戍部队
    8th 装甲师
    20th 摩托化步兵师
    3rd 山地师
    83rd 步兵师
    3rd 滑雪营
    205th 步兵师
    291st 步兵师
    331st 步兵师
    1st SS 摩托化旅
    459th 突击炮营
    RFSS 营
    丹麦自由军团Freikorps Danmark
    185th 突击炮营
    803勃兰登堡特种团
   空军第二军
    6th 空军野战师
    第七伞兵师一个营(疑为第七航空师)

 

194211挽狂澜于既倒的“北顿涅茨奇迹”--二战德国名将曼施坦因的经典之作

 

1942年11月下旬,正在苏德战场北翼筹划夺取列宁格勒的战役的德国名将、野战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陆军元帅,被希特勒紧急派遣到顿河前线,出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原来,在该方向上作战的“B”集团军群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国陆军野战第6集团军全部及霍特上将指挥的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33万人,已经在苏军发动的强大反攻中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地域。希特勒命令曼施坦因:在苏军的重围中撕开一条口子,救出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地域的第6集团军!

同死神赛跑

    希特勒之所以选择曼施坦因而非他人,乃是因为他对这位元帅的战略洞察力和指挥能力佩服之至。1940年,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仅仅44天内就横扫整个西欧,将自诩“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打得屈膝投降,取得上次大战苦斗四年半仍未到手的胜利,“曼施坦因方案”实在功不可没。苏德战场上,曼施坦因也迭创佳绩,最著名的是1942年初夏的克里米亚之役。5月,他指挥德军第11集团军先取刻赤半岛,俘虏苏军达17万之众,而自己仅损失7千余人。7月,再陷防御极其坚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俘虏苏军9万余人,而德军的伤亡不过2万余人。经此两战,使拥有3个集团军的苏军克里木方面军全军覆灭,导致苏军在战场南翼的战略态势急剧恶化,曼施坦因也因此而晋升为陆军元帅。

    然而这一次,曼施坦因明白,元首交给他的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顿河”集团军群下辖德国野战第6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里希特霍芬上将指挥的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的部分兵力,约500架飞机负责支援。然而,尽管架子很大,但它实际上根本算不上集团军群,在包围圈中的第6集团军受希特勒的直接控制,曼施坦因手中名义上虽然有30个师,但具有进攻能力的部队实际上只有两个不满员的装甲军,它甚至还比不上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时的一个集团军。

    曼施坦因凭着这点可怜的兵力,不但要在苏军的重重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救出被围的第6集团军,而且还要在苏军日渐增强的压力下,保障已深入高加索腹地的“A”集团军群两个集团军后方交通线,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曼施坦因根据进攻距离和自己的实力,认为第6集团军得向西同时突围,并通过打开的走廊撤离斯大林格勒,在顿河西岸建立牢固的战略正面。但希特勒顽固地坚持“吞下去的东西不能吐出来”的立场,不准作任何撤退。他只答应从高加索和西欧为曼施坦因调集部队。

    当时德军极端缺乏预备队,而能够拼凑到的部队在漫长的交通线上行进得又极其缓慢。因此,同获得强大增援的苏军相比,曼施坦因手中可调动的机动兵力实在少得可怜。就连他总部的警卫部队都是由一营哥萨克志愿人员组成的。

    曼施坦因最后只能将现有兵力编成两个战役集群,即:以装甲第48军为核心的“霍利特”战役集群(位于距斯城70公里的托尔莫辛地域)和以装甲第57军为核心的“霍特”战役集群(位于距斯城130公里的科捷尔尼科夫斯基地域)。他计划分两路向斯大林格勒实施向心钳形突击,由装甲第57军实施主攻,装甲第48军担任助攻,对苏军实施合击,以求出其不意之效。然而,由于苏军在齐尔河地区从北面不断施加压力,“霍利特”集群已被牵制得无法动弹,实际上只能由“霍特”集群单独担负起援救任务。

    希特勒调集的援兵迟迟不能到齐,原定于12月8日发起的解围战被迫推迟,而第6集团军的处境日趋危急。12日,曼施坦因怀着沉重的心情,严令“霍特”集群冒着大雪发起进攻。此举冒着极大的风险,苏军一旦突破“顿河”集团军群侧翼的脆弱防线,就可以攻抵截断德军南翼两个集团军群的一切后方交通线的致命位置。为救出第6集团军,曼施坦因已经是在拿“顿河”和“A”两个集团军群的命运来做孤注一掷了,他自己称之为“生与死的竞赛”。

    在最初一个星期的战斗中,曼施坦因进展顺利。“霍特”集群以230辆坦克为核心,突破了苏军防线,于19日攻抵梅什科瓦河畔,推进到距第6集团军只有45英里的地方。夜晚时分,被围部队已能看到大雪覆盖的草原那一边援兵发出的信号弹了。希特勒最高统帅部沉浸在一片乐观气氛之中。

    然而就在这紧急关头,苏军统帅部果断地修改了原定战役企图,准备向罗斯托夫实施深远突击的西南方面军现在转过来对付曼施坦因。12月16日,瓦杜丁上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主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部,共40余万人,1000余辆坦克,在空军两个集团军30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向负责掩护整个南翼德军,包括高加索方向德军深远后方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发起强大攻势。两天后,由7个意大利师和1个德国师扼守的意大利集团军的整个正面都被突破了,意军丧失了有组织的抵抗能力而狼狈溃逃,苏军开始向德军的防御纵深挺进。

    曼施坦因预感到这已是挽救第6集团军的最后一次机会了,遂鼓起极大的勇气,毅然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向保罗斯发出立即突围的命令。然而,性格软弱的保罗斯固执地按兵不动,放弃了这一线生机。

    此后,“霍特”集群在梅什科瓦河北岸遭到苏军新锐部队的顽强阻击,曼施坦因动用了最后的预备队也未能突破苏军防御。在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这里所发生的激战和后果,其历史意义是难以估计的。战后,德军将领梅林津在他那本著名的《坦克战》中认为,第三帝国命运的转折点就是在这里的战斗中被决定的。

    为了阻止苏军的进攻,德军不但动用了“霍利特”集群,投入了全部航空兵,而且还从苏德战场其他地段和西欧调来了8个师,但是,由于他们是逐次投入交战的,所以并未能扭转败局。到23日,瓦杜丁所部已南下180公里,直插托尔莫辛北侧,威胁着整个“顿河”集团军群的侧翼和后方。“霍利特”集群被迫从奇尔河向北顿涅茨河退却,德军战线在米列罗沃以北出现了一个宽达100多公里的缺口。

    捉襟见肘的曼施坦因,怀着沉重的心情,从“霍特”集群中抽出最精锐的第6装甲师转向西北,去阻止如潮水般涌来的苏军。直到月底,德军使出浑身解数,好不容易才守住了北顿涅茨河与亚速海之间的顿河下游,保住了最后的退路。但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均已被击溃,被俘者达6万余人。

    此时,“霍特”集群实力大减,坦克只剩下35辆,进攻已成强弩之末。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乘机于24日对德军转入反攻,战至26日,德军装甲第57军全部拚光,左右担任掩护的残余部队开始向后溃退。29日科捷利尼科夫斯基落入苏军之手,至此,德军已被击退到距斯大林格勒200公里以外的地区。救出第6集团军的最后的一线希望实际上已经破灭了。

    曼施坦因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道:“12月12日开始的救援第6集团军的作战遭到了失败,起码是暂遭到了失败。那么,在当时复杂的情况下,是否还有任何希望再做一次尝试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如今可以彻底研究集团军群正面整个事态的条件下,看来只能是否定的。”苏军已完全有可能从科捷尔尼科夫斯基沿着冬季草原上的道路突向罗斯托夫,攻入“A”集团军群后方,切断德军渡过顿河进入顿巴斯的最可能的退却道路。

    现在,曼施坦因只能放弃第6集团军,任其听天由命了。他现在主要考虑的怎样保障处境已变得相当危险“A”集团军群40万人马从高加索安全撤退的问题了。

    顿河中游和科捷尔尼科夫斯基地域交战的结局,使苏军在苏德战场的整个南翼都具备了发展进攻的条件。苏联最高统帅部认为,在外高加索发起大规模进攻战役的时刻已经到来了。同时,命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布良斯克和西南两个方面军的配合下,在顿河上游扩张战果,击破掩护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两方向的德军“B”集团军群主力,西南方面军则受命向北顿涅茨河推进。根据这个企图,南翼德军三个集团军群总数达一百个师的兵力要受到苏军新的打击。

雪崩北顿河

    1943年1月1日,叶廖缅科指挥的南方面军和丘列涅夫指挥的南高加索方面军,投入105万人,坦克1200余辆,在900架飞机支援下,发起北高加索战役,其主攻指向罗斯托夫,以图彻底击溃北高加索的德军“A”集团军群。7日,叶廖缅科的先头部队已攻抵距罗斯托夫60公里处,逼近“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

    曼施坦因痛感整个德军南翼的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如果罗斯托夫失守,两个集团军群都将一股脑儿地被装入“口袋”。而他手中已无可用的预备队,在苏军展开进攻的宽达700公里的地带内,德军只有18个师,战役战术密度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顿河”集团军群内的3个盟国集团军都已溃不成军,而德军根本没有现成的兵力来接替他们。因此,“顿河”和“A”集团军群的撤退已变得极为迫切。

    然而,被高加索的石油、顿涅茨盆地的丰富资源深深吸引的希特勒极不愿意作这种军事上合理的的撤退。曼施坦因和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都警告说,如果非要寸步不退,死守到底,两个集团军群势必全军覆灭,人地两失。最后希特勒终于同意撤退,但只是部分撤退,他还指望在顿河以南守住一条防线,在北高加索保住尽可能多的地方,至少可以保住迈科普油田。这时,坦克第1集团军距离罗斯托夫还有大约400英里的路程,曼施坦因被迫停留在顿河两岸,继续进行着艰苦的浴血战斗。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到了1943年1月中旬,东线南翼的作战情况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阶段”。如果不能给“顿河”集团军群增援足够的兵力,则前途不堪设想。

    就在曼施坦因苦苦支撑,局势日趋危急之时,灾难又一次降临到德军的头上,魏克斯元帅指挥的德军“B”集团军群在顿河上游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战线开始崩溃。

    1943年1月14日,在最高统帅部代表、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大将的亲自指挥下,沃罗涅日方面军4个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近30万人,900辆坦克,沿三个方向对“B”集团军群南翼实施向心突击,此即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4天后,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军以及德军装甲第24军,总计有13个师遭到合围,在猛烈的暴风雪中,大部被歼,德军装甲第24军军长汪戴尔上将战死。15天内,苏军就击溃和重创敌军21个师,俘虏8万6千余人。德军的溃败如此迅速,以至于其统帅部还来不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扎尔穆特指挥的德军第2集团军的南翼,这个集团军已深深地陷入沃罗涅日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包围中。

    此时,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上将抓住这一极为有利的战机,不待合围于罗索什的敌军被全部歼灭,就抽出第40集团军在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3集团军的配合下,于24日从南北两面,对沃罗涅日突出部的德军第2集团军两翼实施突击,以图围歼其基本兵力。此即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已陷于相当危险的境地的德军被迫放弃沃罗涅日城后撤。4天后,卡斯托尔诺耶失守,德军第2集团军的主要退路已被切断。7个德国师和残存的两个匈牙利师拼力向西突围,其中大部分部队冒着摄氏零下25度的严寒长途跋涉了120英里,其重型装备几乎损失殆尽。直到2月月中,德匈军才得以突围成功。

    仅仅半个月的时间,“B”集团军群就几乎全部被击溃,德军第2集团军伤亡惨重,丢掉了大部分技术兵器;匈牙利第2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损失10万人之众。意大利第8集团军只有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军的少数部队幸免被歼。在意军第8集团军地带内作战的德军只剩下几个师的残部。“B”集团军群同北侧的“中央”集团军群和南面的“顿河”集团军群已失去联系,接合部处于威胁之下。在德军防线上出现了一个宽达400公里的防守薄弱的缺口,苏军的重兵集团,现在正从这个巨大的缺口中势不可挡地向前涌进。

    战局的恶化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曼施坦因的处境已变得十分险恶。希特勒迅即撤销了“B”集团军群,将其所属部队分别转隶“顿河”和“中央”集团军群指挥。这样,曼施坦因所负责的正面扩大到700公里,可是和以往一样,负债总是比遗产更多.

险退高加索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在1月27日做出从高加索撤退的明确决定。克莱斯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一分为二,马肯森上将的坦克第1集团军奉命与曼施坦因会合并转隶“顿河”集团军群,耶内克上将的野战第17集团军则退到高加索西端的塔曼半岛,“以图吸引尽可能多的苏军兵力。”曼施坦因则获准撤退到顿河下游以西地区。

   德军的撤退形象地说,就是要把战线最南面向高加索方向伸出的巨大“阳台”收回来,退到罗斯托夫以西,拉直并且缩短战线,这样从收回的兵力中可组织起预备队配置在后方留作机动。从计划来看,撤退很简单,主要是将坦克第1集团军从东面跳到西面,但这种“蛙跳”具体实施起来难度极大。在撤退期间,曼施坦因所部无一日不处在惊涛骇浪之中,他们在战斗中早已疲惫不堪,在苏军的压力下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仍然死死坚守罗斯托夫,掩护坦克第1集团军从高加索撤出。最后连他们自己也差点陷入被包围的绝境,只好由克莱斯特返身回来求援。就这样克服几次危机后,坦克第1集团军带着大量物资装备,终于逃出高加索,2月14日德军才最后放弃了罗斯托夫。

    就时间、空间、兵力和气候条件而论,这场撤退的确可以说是一次极为卓越的军事行动,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称之为“奇迹”。曼施坦因的卓越指挥使他获得了一次很高的声誉,克莱斯特也因此晋升为陆军元帅。

    然而,曼施坦因所面临的危机并未就此消除,相反却继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1943年2月2日,被围于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彻底覆灭。苏军的重兵集团挟大胜之余威,继续从北面向西南方向实施大纵深迂回,以图围歼整个南翼德军集团。而根据德军的估计,“顿河”集团军群与当面的苏军相比,兵力已居于1:8的绝对劣势。

突向哈尔科夫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局,使得苏德战场的战略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急剧变化,它极大地增强了苏联统帅部的信心和决心。德国最强大的1个集团军和它的3个盟国集团军已被消灭,德军另外3个集团军损失惨重,德军及其盟军至少有50个师已不复存在,其他损失加起来大约还有25个师,技术兵器的损失相当于各兵种45个师的技术兵器的总和,也等于德军在苏德战场以往整个作战期间的损失。

    最高统帅斯大林在1943年1月25日下达的训令中指出,自从斯大林格勒反攻以来,在苏德战场全线,苏军粉碎敌人102个师,仅俘虏就达20余万,缴获的火炮就达1万3千门。敌人的防御已在宽大的正面上被突破,许多地点和地段空了出来,只由零散的战斗群掩护着,敌人的预备队已经枯竭,剩下的少量预备队正分散地和零星地投入战斗。

    与斯大林一样,许多前线的方面军司令员都认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所夺得的战略主动权仍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暂时还不可能夺去。此外,还认为在第聂伯河以东或者在苏德战线的中段,德军在最近的将来不可能采取什么大规模的反攻行动。

    根据这种估计,最高统帅部乐观地表示:“合围并各个歼灭顿巴斯、外高加索和黑海集团的有利形势已经到来了。”为此,应当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继续在苏德战场的整个南翼采取攻势,在多个方向上连续实施突击以发展胜利,迅速攻占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以及苏联迫切需要的顿巴斯。他们相信:沃罗涅日方面军向库尔斯克、哈尔科夫的进攻、西南方面军向顿巴斯的进攻与南方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在顿河下游及北高加索所实施的几次战役结合起来,必然导致敌军整个南翼的崩溃。

    这样,未经战役间歇,苏军就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和顿巴斯等几个方向上同时展开。而当时的情况是:各部队已进行了将近两个半月的进攻战斗,人员和装备严重缺额,全体人员已经疲惫,泥泞季节又已到来。苏军实际上已经接近攻势的极限了。

    2月1日,沃罗涅日方面军正式开始实施以夺取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地域为目的的“星”战役。其右翼的第60集团军于8日顺利地解放了库尔斯克。而方面军主力则前出到北顿涅茨河,于9日解放别尔哥罗德,10日进抵哈尔科夫接近地,在这里他们遭到了从西欧调来的党卫装甲第2军的顽强抵抗。戈利科夫拼出死力昼夜猛攻,德军抵挡不住苏军的强大压力,终于在15日放弃了哈尔科夫。

冒险的“跳跃”

    瓦杜丁在1943年1月初给总参谋部的报告中判定,德军“顿河”和“A”两个集团军群正大规模西撤至第聂伯河以西。根据这种判断,瓦杜丁建议,利用苏军对顿巴斯的有利态势,应组成强大的快速突击群,向黑海沿岸的马里乌波尔方向实施深远突击,将德军南翼两个集团军群的退路截断,围而歼之。

    由于瓦杜丁在此之前的各次战役中有出色的表现,总参谋部一直很尊重他的意见和判断。所以“德军在向第聂伯河以西逃窜”的误断不仅为苏军总参谋部所接受,而且为最高统帅部所认可。1月19日,代号“跳跃”的顿巴斯战役计划被批准。

    为了向马里乌波尔实施深远突击,建立了由方面军副司令员波波中将指挥的快速集群,其编成内有4个坦克军和3个步兵师,据苏方战后透露,它总共只有将近180辆坦克。这个快速集群与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一起,组成了方面军的突击集团,直接指向曼施坦因后方交通要点和第聂伯河各渡口。

    这一战役带有相当的冒险性,其目的是在顿巴斯合围一个比在斯大林格所合围的还要大得多的敌军集团,而西南方面军的状况远不适应这一相当复杂的战役的要求。此外,德军退向顿巴斯更接近自己的后方基地。而西南方面军则离基地越来越远,又无铁路可以利用,供应不得不用汽车运输,而汽车消耗很大,数量也很少。

    1月29日,顿巴斯战役正式开始。战役头几天,苏军进攻速度很快。至2月18日,突击集团前进了60到80公里,攻抵第聂伯罗河各主要渡口附近。刚刚死里逃生的南翼德军,似乎又要被收进苏军的罗网。

    然而,面对苏军从北面对“南方”集团军群实施纵深包围的危险,老谋深算的曼施坦因毫不惊慌,他早就注意到苏军的后勤补给线已经太长,侧翼相当薄弱。只要抓住时机,给苏军的侧翼狠狠一击,就能将苏军打个落花流水。但他手中没有现成的预备队可用,只有将部队从北顿涅茨河和顿河下游地区撤往米乌斯河一线,通过后撤收拢部队,才能攥成一个颇有力量的铁拳。

    经过不止一次的争取,曼施坦因终于在2月6日获准将“霍利特”战役集群撤往米乌斯河地区,并将坦克第4集团军从顿河下游调往集团军群左翼。这样,他得以腾出相当大一部分兵力来改善战役态势和建立预备队,在哈尔科夫西南顺利地变更了部署,建立了两个准备反攻的突击集群。

    到2月月中,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进攻能力已消耗殆尽,进攻逐渐停顿下来,部队损失重大。波波夫集群内完好无损的坦克已所剩无几,坦克第3集团军所属各旅的坦克已减少到屈指可数的地步。这两个方面军几乎完全得不到空中支援,因为靠近前线的机场已被炸毁,而远处机场的歼击机又不能给予进攻部队以可靠的掩护。南方面军解放罗斯托夫后,跟踪追击退却的德军,于2月17日进抵米乌斯河地区,在这里他们未能突破德军的稳固防御,进攻在此受阻.

    但是,戈利科夫每天都向最高统帅部报告说,敌人的大量部队正向西撤退。而瓦杜丁也认为德军的行动是向第聂伯河以西逃窜,尽管他的波波夫集群向南方发展突击的所有尝试均未奏效,而左翼助攻的各集团军也未能突破德军防御。德军为了变更部署而实施的调动仍然被误认为是逃跑,是避开在顿巴斯作战,是为了尽快逃往第聂伯河西岸。虽然苏军燃料弹药不济,运输日趋困难,连前线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半数都达不到,瓦杜丁却存侥幸心理,企望在攻击中取之于敌。在这种情况下,苏军统帅部决定继续进攻,给各个方面军下达了新的任务,企图击溃“南方”集团军群,并一直攻到第聂伯河直至基辅。

    现在双方处于这样一种戏剧性的态势中,苏军进攻的矛头已威胁整个南翼德军的后方交通线;已收拢起来的德军也威胁着苏军进攻部队的后方交通线。表面上看双方相互构成威胁。但实际上力量雄厚的一方才构成真正的威胁。苏军已成强弩之末,而此时,曼施坦因的反攻准备已行将就绪。

    2月13日,“顿河”集团军群正式改称“南方”集团军群,下辖坦克第1、4集团军以及“霍利特”和“肯普夫”两个战役集群,为稳定苏德战场南翼,希特勒给该集团军群增调了8个师。到2月18日,曼施坦因手中已拥有30个师,其中包括1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

顿巴斯之战

    哈尔科夫的失守使希特勒极为恼怒,2月17日,他飞抵位于扎波罗热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那里的状况已引起人们的恐慌,瓦杜丁的突击集团距第聂伯河已经只有30英里了。希特勒已打算解除曼施坦因的职务。

    然而,曼施坦因利用这个机会,向希特勒提出了他苦心筹划的反击建议:首先粉碎进逼第聂伯河的西南方面军,将其逐过北顿涅茨河,随后对哈尔科夫地域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实施突击,重新夺取哈尔科夫。曼施坦因认为。苏军在上一阶段的进攻中前进过快,已超过其支援和补给的距离,加之苏军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所以只要德军能及时集中兵力,反攻会取得成功。希特勒感到曼施坦因言之有理,便批准了他的计划。

    2月19日,曼施坦因使用早已作好反击准备、在罗斯托夫以西集结的第1和第4坦克集团军,对瓦杜丁的右翼打出了狠狠的一记重拳,参加反攻的德军共11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800余辆坦克,它们得到约750架飞机的空中支援。

    从20日起,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之装甲第40军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开始包围波波夫集群,双方展开激烈战斗,苏军损失严重。波波夫觉察到面临的形势非常危险,于是在当天夜间请求方面军司令员允许他后撤,但瓦杜丁当即予以拒绝,而是要求他完成原定任务,继续发展进攻。可是波波夫集群已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命令了,它总共只剩下25辆完好可用的坦克,不仅没有能力向优势的敌人进攻,而且连守住已占领地区也很困难。

    22日,曼施坦因又将坦克第4集团军之装甲第48军投入战斗,猛攻瓦杜丁的右翼。苏军第6集团军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向东退却,部分部队遭到合围。23日日终时,德军装甲第48军和党卫装甲第2军已在巴甫洛格勒地域会合,截断了孤军冒进到扎波罗热接近地的苏军坦克第25军的退路。

    苏军最高统帅部和瓦杜丁对面临的威胁仍然估计不足,迟迟未能作出后撤的决定。直到25日才决定将西南方面军右翼部队撤至北顿涅茨河地区。苏军被迫在德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仓皇后撤,损失极其惨重, 波波夫集群基本上被全部歼灭了。直到3月3日,瓦杜丁所部才退至北顿涅茨河对岸。

    曼施坦因在其回忆录中声称:此战,苏军共有8个军、10个步兵师和5个特种旅都被击溃,战场上遗尸2万3千具,德军缴获坦克615辆,火炮354门。由于德军兵力太少,不能构成一个连续的合围圈,所以大多数的苏军还是跑掉了,只有9千余人被俘。

    最高统帅部要求沃罗涅日方面军援助友邻。遭到极大削弱的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转而向南,但他们无法突破敌人的防御。这就使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战役态势大为恶化,它的左翼已经暴露,不得不停止了进攻,在全地带转入防御。

    此时方面军已极度虚弱,人员和武器损失巨大,总共只有70辆坦克,许多步兵师的人员不足4000人,后方运输线长达250到300公里,武器、弹药和燃料奇缺。没有战役预备队,从后方调集的增援部队尚在途中。鉴于哈尔科夫附近的形势急剧恶化,斯大林命令刚刚晋升元帅的华西列夫斯基返回沃罗涅日方面军,协助方面军指挥部抗击敌人的反攻。

重占哈尔科夫

    曼施坦因在变更部署后,指挥坦克第4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开始向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方向实施纵深突击。参加突击的德军共有17个师,其中有6个装甲师。

    3月4日,德军开始对苏军坦克第3集团军实施强有力的突击,苏军虽然奋勇抗击,但仍不能阻止德军的强大突击。9日日终前,苏军防御中出现了一个45公里宽的缺口,由于兵力不足,无法封闭这一缺口。最高统帅部从西南方面军和预备队中抽调了三个坦克军交给戈利科夫指挥,但是这些部队本身已元气大伤,因此也未能阻止德军的进攻。

    连续不断的战斗使苏军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极为疲惫,他们无力抗拒德军的突击,坦克损失惨重。这样,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情况变得异常危险了。并出现了德军可能进入中央方面军后方的危险。为了防止新的不幸,苏联大本营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将第21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团军调往别尔哥罗德以北奥博扬地域,从南面掩护库尔斯克方向,以解除对中央和沃罗涅日两个方面军后方的威胁,同时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第64集团军急速调给沃罗涅日方面军指挥。

    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3月14日,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冲劲十足的党卫装甲坦克第2军成功地合围了哈尔科夫城。当天晚上,戈利科夫被迫下令放弃该城。17日凌晨,坦克第3集团军突出重围,但其主力被德军歼灭殆尽,坦克第15军军长科普佐阵亡。该集团军残部退向北顿涅茨河并编入西南方面军。经此一战,沃罗涅日方面军后退了100公里以上。

    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失利使斯大林极为恼怒,他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赫鲁晓夫大加雷霆,并决心撤掉戈利科夫的职务。为挽救危局,朱可夫元帅奉命紧急赶往前线亲自指挥作战,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和友邻方面军中可能调动的部队都被用来堵塞缺口。

    曼施坦因极想乘此机会,与北面的“中央”集团军群一起,对库尔斯克实施相向突击,围歼突出部内的苏军重兵集团,并缩短德军战线。然而,面对苏军强大兵力的阻击,德军兵力有限,加之大地已经解冻,曼施坦因不得不在27日停止了进攻。

    叶廖缅科在《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中说,这场战役的失利是“因为油料不足和敌人于2月19日出乎意料地发起了反攻”,并承认是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而过分乐观,低估了德军实力所致。

    这场会战意义深远。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到的灾难性失败,导致其南翼集团面临被全歼的危机。曼施坦因在极为险恶的局势下,凭借其出色的指挥,挽狂澜于既倒,将一场艰难的大规模撤退战紧接着发展成一个成功的反击战,一举重创了苏军两个方面军,从而解除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所带来的南翼危机,德军重新获得该战线的战场主动权,稳定了战局。此役因此被称为“北顿涅茨河上的奇迹”。战后曾有人说过,如果不是这次成功的反击战,第三帝国的覆亡至少要提前一到两年。

    这一战役,充分体现了曼施坦因作战指挥艺术之高妙,在军事史上可供后人借鉴之处甚多,从而成为他的经典之作,无愧于“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战略家”之美誉。

 

194212一场极其经典也是极其恐怖的战斗——德国第11装甲师“齐尔河畔的消防队”

 

50辆坦克在两周内干掉苏军一个坦克军——歼灭700辆坦克,这就是著名的齐尔河畔的消防队——德国第11装甲师在巴克尔将军指挥下创造的众多优秀战例中最让人目瞪口呆的一个。

  1942年十二月六日,德军第336步兵师在齐尔河畔的下齐尔和苏罗维吉诺之间占领了阵地。当天,德军第11装甲师师长巴尔克将军来到下齐尔,勘察该师渡过顿河的地段,以便与霍特第4坦克集团军进行协同。但是德军在解救斯大林格勒部队方面没有起什么作用。十二月七日,苏军第1坦克军在德军第336步兵师的左翼强渡齐尔河,并向德军河岸防御阵地深远后方的第79国营农庄居民区推进。德军第11装甲师的部队还在由罗斯托夫前进中。他们奉命立即向国营农场转移,以恢复原态势。十二月七日下午,第15装甲团与苏军大批坦克部队在国营农场附近遭遇,并阻止苏军继续前进。

  显然,德军不能容许苏军停在国营农庄,因此,巴尔克奉命把他们赶走。第一步,他把他的指挥所设在第336师指挥所的旁边,在上索洛诺夫斯基,这样即可使两个师密切协同。

  德军第336步兵师师长要求巴尔克对国营农庄实施正面攻击,以便能尽快地解救他们的危急处境。巴尔克则认为,地形不便于坦克行动,而且任何情况下的正面攻击,只能把敌人击退,而不能歼灭敌人。他决定沿国营农庄以西和以北的高地实施主要突击,因为这里便于坦克通行;尔后令坦克插到苏军的后方,切断敌人退路。第15装甲团担任主攻,由第111装甲步兵团支援,而第110装甲步兵团则由西南进行牵制性的进攻。巴尔克把高射炮和工兵营配置在国营农场以南,以防苏军向这个方向突破。第336师的炮兵负责支援由东北翼进攻的部队。

  十二月七日夜里,德军第11装甲师根据巴尔克的命令调整了部署,各部队进入集结地域。十二月八日拂晓发起攻击时,苏军正准备向第336师后方实施突击,他们确信,德军是在他们的掌握之中。第15装甲团碰上了苏军由北面开来的摩托化步兵的长长的纵队并对这支纵队发起攻击,这使敌人完全出乎意外。当德军的坦克冲进纵队时,苏军惊慌失措,狼狈逃窜,运输车一辆跟一辆地起了火。整个纵队被德军歼灭,巴尔克师的装甲团随即在装甲步兵和炮兵的直接支援下,向防守国营农庄的苏军坦克部队后方推进。

  苏军打仗倒很勇敢,但是他们的坦克却落在德军的火网之中,想逃脱等于白费力气。当这个短短的冬日的白天过去的时候,苏军的坦克第1军彻底被打垮了,有五十一辆坦克被击毁。

  十二月九日至十三日,巴尔克师继续肃清齐尔河登陆场的苏军。空军野战师在第336师的左翼占领了防御,这两个师竭尽全力来防守第48坦克军所占领的齐尔河一线,该防线在奥布里夫斯卡亚和下齐尔之间,延伸四十英里。但是苏军不断施加重压,德军第11装甲师不得不一次再次地出击,以恢复防线。

  十二月十一日晚,巴克尔将军收到了以下的通报:“敌在里辛斯基和下加里诺夫斯基两点突破,两个突破口之间的直线距离二十二公里。”德军第11装甲师长决定先对里辛斯基之敌实施反击。装甲团经过一夜行军,于十二月十二日拂晓到达里辛斯基附近,并歼灭已突入的苏军部队。巴尔克定下这个决心,是因为他认为,第336师的防地对德军第11装甲师的尔后行动至关重要,因此应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一阵地。第336师业已充分认识到它的任务的重要性。该师以坚强的意志来对付每一次敌人的威胁,并竭力以自己的力量去抵挡一切,以使巴尔克在不需以坦克去支援步兵时,能以全师的力量实施反击。第336师师长卢希特将军从来不张惶失措,也不吁请德军第11装甲师的兵力支援,甚至在最危急的时刻也不这样作。如果没有两个师司令部在一起协调地工作,作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另外,军长每天晚上都会见巴尔克,全面地来讨论当时的形势。

  十二月十二日消灭里季斯基的苏军以后,德军第11装甲师向北转移。当天下午,该师行进十五英里以后,攻入下加里诺夫斯基的苏军登陆场,大大地压缩了苏军的阵地。

  十二月十三日拂晓,当该师正要向下加里诺夫斯基发起最后一次攻击时,苏军向其右翼进行了猛烈的冲击,造成了一时间的危机。一个营被包围起来。德军第11装甲师停止了向登陆场的突击,调过头来对付进攻的敌人,于是给这个营解了围。这场战斗,勿庸置疑是以德军防御的胜利而告终。遗憾的是,没有能够彻底清除苏军在下加里诺夫斯基的登陆场,正是这一点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德军第11装甲师在八天当中,夜里行军,白天打仗,极需进行休整。

  十二月十日,第4坦克集团军发起进攻,以援救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对这次进攻早已等得不耐烦了。这期间,负责对被围军队进行空中补给的里希特霍芬上将来德军的指挥所视察。根据他的看法,斯大林格勒的补给状况自十二月初以来一直不好,那时还是按第6集团军最低限度的需要量,即每天五百吨来供应的,现在最多只能给被围军队空投一百吨物资,当时Ju-52运输机的数量,跟巨大的任务相比,显然是不足的,因此不得不使用He-3型轰炸机。这种飞机只能载弹一吨半,而且前线非常需要它们支援地面部队。

  这时,霍特正在全力以赴地向斯大林格勒进攻。第48坦克军也要参加进攻,尽管齐尔河一线情况紧急也无法考虑。不幸的是,德军在下齐尔附近的顿河登陆场,在苏军不断攻击之下,已经失守,而在德军去执行任务并与第4坦克集团军会合以前,需要把这块登陆场夺回来。十二月十四日,齐尔河防线一天平静无事。十五日,德军第11装甲师从苏军加里诺夫斯基登陆场附近的阵地撤了下来,并向下齐尔转移,以便强渡半结冰的顿河,与霍特派的援兵会合。而对苏军加里诺夫斯基登陆场的地段,由空军野战师派出的应急部队(注:应急部队系指为应付紧急情况而组织的警戒部队。)所占领。

  十二月十六日,霍特的前卫已经到达阿克塞河岸,距第6集团军最近的部队不到四十英里。德军计划由德军第11装甲师于十七日打开一条渡过顿河的道路,继而向东南进攻,去支援霍特的左翼。就在这个时候,苏军统帅部对一些高级人员的任命表现出了它的战略远见。由朱可夫元帅统一指挥伏尔加-顿河前线的各集团军,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任他的参谋长(注:华西列夫斯基后晋升为元帅,一九四三年四月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一九四九年,任苏联武装力量总司令。)。他们没有把预备队集中起来去抗击霍特的突击,而是对顿河中游运气不好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进攻的正面很宽,包括了霍里德战役群(该群在德军的左翼接替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地,而且还包括了齐尔河一线的第48坦克军的阵地。德军军在这一防御地段的危机和意军的瓦解,不仅迫使德军第11装甲师放弃强渡顿河的进攻行动,而且还使得曼斯坦不得不大量收拢霍特第4坦克集团军的兵力,以便建立起掩护罗斯托夫的新防线,这就决定了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命运。

  十二月十六日,第48坦克军当面的情况一点也不清楚。苏军第5坦克集团军停止了沿齐尔河一线的进攻,似乎有可能渡过顿河,迎击霍特集团军。由于天气不好,德国空军的飞机已经有好几天没有起飞,空中侦察没有进行。到了十七日,情况明朗化了。正当德军第11装甲师要强渡顿河时,苏军以猛烈的攻击,突破了下齐尔以北约六英里的第336师的阵地。这时,除了把德军第11装甲师投入战斗别无他法,该师把苏军击回到河岸。十八日,德军第11装甲师继续攻击,以期清除苏军渡过齐尔河的立足点。若不是有消息说,另一股苏军又在西北十二英里的下加里诺夫斯基登陆场发起进攻的话,德军第11装甲师的攻击是会取得成功的。苏军的一个机械化军在宽大正面上实施突破,德军的“应急”部队的抵抗没起什么作用。诺贝尔斯道夫将军被迫令德军第11装甲师去封闭突破口。巴尔克是不同意这样作的,他认为在这样作以前最好是先消灭第336师当面的敌人。

  巴尔克受领命令后,决定即刻出发,经一夜的行军,于第二天拂晓,不等苏军出动即向敌人发起进攻。为此,第110装甲步兵团要由正面牵制敌人;第15装甲团攻击敌人的东翼;第111装甲步兵团则在右后方掩护翼侧,留作预备队。

  十二月十九日五时,一切均按计划行事,天蒙蒙亮,第15装甲团的先头分队看到,苏军展开成战斗队形的强大坦克部队正向南行进,由于德军装甲团荫蔽得很好,它仅有的二十五辆坦克就跟在苏军的后面,还没等苏军反应过来,就对苏军开了火,只几分钟击毁苏军坦克四十二辆。苏军这才明白原来象二梯队跟在他们后面的,是德军的坦克,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坦克。制高点148.8高地被德军夺了过来。在这个高地的另一边,也有展开成战斗队形的坦克在前进,它们的行动跟上边说的几乎一样。德军由莱斯特曼上尉指挥的坦克又一次由后边攻击了苏军,而在苏军还没弄清情况以前,已经被消灭了。就在这样短得出奇的时间内,二十五辆德国坦克消灭了苏军六十五辆坦克,自己却毫无损伤。这场战斗冲垮了苏军的进攻,其残部仓惶逃窜,没有敢再进行抵抗。

  十九日晚,苏军第3坦克旅对德军德军第11装甲师的左翼实施牵制性攻击,并占领了第110装甲步兵团第1营的阵地。但第15装甲团很快又夺回了这块阵地。

  十二月二十日,德军第11装甲师继续前进,以便将敌人驱赶到齐尔河的对岸。装甲师的进展起初很顺利,但到傍晚的时候,苏军对师的右翼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并突入第111装甲步兵团的后方。这一危急由装甲团给解除了,还击毁了苏军的十辆坦克。

  由于苏军的猛烈进攻,巴尔克将军决定于二十一日巩固防御阵地,并令各团利用夜暗调整部署。这天凌晨二时,两个装甲步兵团都报称,他们的防御阵地被苏军突破。一轮明月照亮大地,苏军的坦克和步兵趁德军调整部署之际突入了德军的阵地。第15装甲团立即发起反击,不久就由装甲步兵团那里传来了捷报。巴尔克派出第61摩托车营在第110和第111装甲步兵团的接合部攻击苏军,这股苏军似是敌人的主力。到了白天,情况已明:德军第11装甲师取得了防御战的重大胜利,苏军在德军的阵地之前丢下数百具尸体,德军的损失也很大。

  十二月二十二日,第48坦克军防地上一派宁静。事实上,德军在齐尔河一线的大规模防御战已告一段落。但是,由于意军第8集团军阵地的瓦解,这就在德军的左翼打开了一个口子,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的部队正通过这个口子源源而入。十二月二十二日,德军军部接到命令:撤离齐尔防线。率德军第11装甲师转移到西面九十英里处的塔钦斯卡亚。除非德军飞快地行进,是解救不了罗斯托夫的。

  在结束关于齐尔河战斗的叙述以前,必须对这位天生坦克指挥官巴尔克将军赞颂几句。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他的装甲师简直是一支“消防队”,它在两个步兵师后边行进,熄灭一次“大火”,紧跟着再去熄灭另一次“大火”。遇到步兵不能对付的苏军登陆场,巴尔克就以坦克兵的全部力量去猛击敌人,他在遵守一句古老的格言:“不必吝惜,只管猛击。”他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战果,是因为他能与两个步兵师和第48坦克军军部密切协同。巴尔克永远不让单一的坦克去直接支援步兵,因为他认为这样对十分需要的坦克是不利的,并且也是个浪费。而机动作战的战术常使形势转危为安,并使敌人遭到很大损失。这期间,在第48坦克军的行动地带内共消灭敌军坦克七百余辆。根据德军的所见所闻,德军认为,只要德军有沉着勇敢的士兵,有集中使用的坦克和火炮,就可以打败拥有大量兵力、兵器的苏军。

  下面是巴尔克自己关于这次行动的记载:

  德军第11装甲师以其决定性的英勇行动,在齐尔河一线取得了防御的胜利。如果该地段的防御被突破,苏军得以进军罗斯托夫,高加索集团军群的退路将被切断,这会使它遭到斯大林格勒德军集团军同样的厄运。这样,形势逼着德军第11装甲师要竭尽全力去完成受领的任务。

  所幸的是,经过历次艰苦战斗以后,那些没有经得起考验的指挥官,统统都由有经验的人替换了。留下来的指挥官都是绝对可靠的。

  连续几个星期,德军师都是夜间转移,拂晓前到达最易攻击敌人的位置上,而在敌人出动的前一小时攻击。使用这种战术要求部队要消耗很大的精力和体力,但是伤亡却很小,因为这种作法常常出敌意外。德军师的一句格言是“夜行军是救命星。”然而,人们要问,德军第11装甲师的军人究竟什么时间睡觉呢,这个问题恐怕永远也得不到明确的答案。

  命令毫无例外地都是口述的。师长于当晚定下次日的决心,并于现地给团长口头下达必要的命令。然后他回到司令部,再同第48坦克军参谋长商讨他的意图。如获批准,就给各团发电:“无变化”,于是一切均按计划行事。如有重要变化,师长即于当夜到各团去,重新下达口述命令。他由战场上的前进阵地指挥师的行动。师长的位置与实施主要突击的部队在一起,他每天都要到团里去好几次。师司令部稍靠后一点配置,在行动中一般不改变位置。司令部负责搜集和整理敌情材料,掌管部队的补给,并调动加强兵力。师长和司令部之间用无线电台保持通信联系,只在少数情况下才用电话联络。

  由沉着而能干的卢希特将军指挥的德军第336步兵师,由于防备严重不足而处于不利状态。如果该师拥有大量的反坦克火炮,就不可能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在这方面,德军的编制是不合乎要求的。

  双方都曾使新组建而装备很差的部队投入了战斗。如德军的空军野战师,尽管拥有较好的技术装备,只不多几天就垮台了。它的训练很差,另外也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官。这些师是戈林的创造,这种创造根本没有合理的军事上的依据,士兵们因为这种荒谬行径而送了命。

  苏军方面,坦克乘员,特别是机械化军的坦克乘员,根本谈不上什么象样的训练。这个缺点正是德军12月19日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篇纪事里,关于炮兵谈得不多,在高度机动和情况多变的作战行动中,炮兵不能及时到来执行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夜间,炮兵常常用来以集火射击袭击敌人的宿营地。这种战术的效果究竟有多大,也很难说。但是,苏军为逃避冬日的严寒,常常躲在村庄里,这样就可以设想炮击的效果了。

  齐尔河这一仗,由于苏军坦克第5集团军指挥部所采取的方法不当,使德军打起来并不吃力。他们投入战斗的各个军,发起攻击时在时间上并没有什么协同,大量的步兵师之间也没有协同好。这样,德军第11装甲师就能够打完一个军再打一个军,等到把这个坦克集团军削弱到一定程度,德军装甲师甚至可以撤下来,再去对付苏军的另外一个坦克集团军。

  苏军在齐尔河战斗中采用的战术给德军留下的最初印象。这些印象在以后的许多情况中进一步证明是正确的。

  实际上,苏军每次发起进攻以前,先进行广泛的渗透活动,由一些分队和小组“渗入”到防御阵地中来。在掌握这种作战方法方面,还没有人能赶上苏军人。虽然外围地域都在监视之下,苏军人却突然间就在德军阵地的当中出现,谁也没看见他们来,谁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甚至在那些通行特别困难的地方,他们都可能成群地出现,而且很快就挖了掩体。诚然,单个士兵渗入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因为德军的阵地只有薄弱的兵力防守,支撑点中间的间隔也很大。师的防御正面宽达十二英里。但是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是,尽管整个夜晚德军都在注视着,机警地张大眼睛望着,第二天早晨准还有整分队的苏军到德军的防御阵地里来,带来了全部武器和弹药,而且还挖了掩体。这种渗透的技巧是惊人的,几乎没有声音,一枪不发。这种渗透战术,苏军使用了数百次,取得了重大成果。对付这种行动的唯一办法是:加强守备力量,让那些值勤的机警士兵作纵深配量,并不断地进行巡逻,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足够的预备队随时作好准备,一有情况立即出动,赶走侵入的敌人。

  苏军另一个行动特点是,不论在什么地方,不管什么时间,都要建立登陆场,以作为尔后进攻的基地。苏军控制的登陆场的确是很大的威胁。忽略这些登陆场,或者不及时清除这些登陆场,都是很错误的。苏军的登陆场,初建时可能很小,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短时间内,他们就可以把它变成危害很大的阵地,不久就会成为难以克服的据点。晚间苏军一个连占领的登陆场,第二天早晨兵力至少要扩大到一个团,再一个夜晚就会变成一个装备了重武器的坚固据点,它可以具备所需要的一切,使它达到几乎坚不可摧的程度。苏军头天夜里建立了登陆场,用再猛烈、再集中的炮兵火力也不能把它赶走。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经周密组织的进攻。苏军“到处建立登陆场”的原则会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这是不能低估的。这里唯一可靠的,必须成为一条原则的办法是:若苏军正在建立登陆场,或者正在建立前进阵地,就向它发起冲击,而且立即冲击,猛烈地冲击,犹豫不决注定要失败。迟缓一个小时,冲击就可能受到挫折,迟缓两个小时就定然受挫折,迟缓一天就要召来大灾难。甚至是只有一个步兵排,只有一辆坦克,就要发起冲击!要在苏军立足未稳的时候,要在它刚被发现,好对付的时候,在它还没有时间组织防御的时候,要在它的重武器还没运到的时候,就对它发起冲击。推迟几个小时就太晚了。迟缓意味着失败;果断而及时的行动就会成功。

  苏军的战术是一个奇怪的混合物。尽管他们精于渗透行动,并特别善于构筑野战工事,但苏军进攻行动的刻板也几乎是众所周知的(有时苏军坦克部队也能打败较小的部队,这显然是例外)。愚蠢地对某一点反复地冲击,炮兵火力组织的公式化,以及不善于选择进攻的地形,都表现出在执行任务时缺乏创造性和思想上的僵化。德军的无线电侦听队曾多次听到这样急躁的提问:“现在德军干什么?”只有少数的下级指挥官在遇到情况变化时,能表示个人的看法。在许多情况下,本来是一次成功的冲击、突破或是已经完成了的合围,但却没有及时扩大战果,就是因为上级没有关照该怎么办。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

  日期: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3日

  地点: 库尔斯克

战前形势

  1943年初,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乘胜进攻,收复大量失地,但德军在溃败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军反扑。他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军深入,苏军在不断进攻中,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挥刚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至3月2日,西南方面军遭到了重创,其第5集团军遭到了毁灭,3月6日,德军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3月14日,苏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为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苏最高统帅部把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调,此外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被从斯大林格勒调至这些方向,此后,战线趋于稳定。

  曼施坦因的这次反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一带。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区。在突出部内的是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德双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展开。

战前准备

  德国:堡垒计划

  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又充满了信心,曼施坦因希望通过一次主动进攻来歼灭苏军。库尔斯克突出部很自然的成为他的首选目标。因为这个突出部犹如一个拳头从苏军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约250英里,而底部却不到70英里,曼施坦因计划通过一次南北两翼协调的钳形攻击,合围并歼灭整个突出部内的苏军重兵集团。并且这次战役的成功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曼施坦因的计划得到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和陆军总部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的反对。反对是有理由的,1943年春,德国在东线坦克损失巨大。而且作为主力的3号、4号坦克已被证明不是苏联T34坦克的对手,而新一代5号豹式坦克和6号虎式坦克,月产量分别只有50辆和25辆,数量上与苏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古德里安认为对库尔斯克的进攻将使坦克遭受很大损失,他的改编装甲兵的计划也将破产。希特勒对此也犹豫不决,他曾对古德里安说“自从我开始考虑这次进攻,我一直心情不好”。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采纳曼施坦因的计划,他于4月15日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决定德军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军队。作战代号为“堡垒”。

  “堡垒”作战按计划应于5月4日发动,但由于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的不足,作战计划不得不一再延期。在5月份的一次讨论“堡垒”计划的会议上,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带来了一叠航空照片,这些照片显示了苏军在德军计划的进攻路线上,已经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莫德尔认为进攻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了,苏军已经恢复了元气,“堡垒”计划应该放弃。希特勒再次显示出犹豫,但在克鲁格、蔡茨勒和曼施坦因等的坚持下以及对于“闪电战”的自信,“堡垒”作战最终被确定在7月5日发动。

  德军兵力及部署

  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莫德尔上将的第9集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该集团军共有21个德国师和3个匈牙利师,33.5万人,其中有6个坦克师,共有590辆坦克,424门火炮。

  在突出部的中部是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9.6万人,他们在这个攻势中,将起辅助作用,主要任务是保持突出部南北的德军间的联系。

  在突出部南部是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包括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第52步兵军、第48装甲军和第2党卫装甲军共22.4万人,925辆坦克,704门火炮;右翼的肯普夫集群,拥有10个师,12.6万人,344辆坦克和25门火炮。

  此外,还有约20个师部署在上述各突击集团的翼侧。第4、第6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援陆军。这样德军的进攻总兵力达到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辆,飞行2050架。德军为这次进攻还投入了大量新式兵器包括“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火炮,以及“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

  苏联的计划

  当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为“堡垒”计划争吵不休的时候,苏军也在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大将主张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以打乱德军的进攻准备并夺回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失去的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本人也倾向于这一方案,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则认为苏军应先保持防御状态,以坚强的防御消耗掉德军进攻能量,摧毁其装甲兵力,然后再发动反攻。此时,根据前线的侦查和间谍情报都预示德军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在4月12日的一次会议上,斯大林最终被说服,采纳了朱可夫的计划。于是苏军开始在库尔斯克转入了积极的防御准备。

  在前沿阵地,苏军精心地设计他们的防御,构筑了数道防线,防御纵深超过100英里,整个防御体系由大量互相紧密配合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火力点和反坦克沟壕以及雷区组成,在德军最可能的进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苏军兵力及部署

  苏联T-34坦克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正对着德中央集团军群方向的是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包括第70、第13、第48、第60、第65集团军以及第2坦克集团军,总兵力达71.1万人,1.1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78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由于苏军认为强大的德中央集团军群会担当此次德军的主攻,苏军在这个方向的力量也是最强的,朱可夫元帅也亲自在此坐镇指挥。

  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面对德南方集团军群的是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下辖第6、第7近卫集团军、第40、第38、第69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以及步兵第35军,总兵力62.5万人,8,718门大炮和迫击炮,1,70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后方是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它的任务是当前方两个方面军形势吃紧时,向它们提供增援,而一旦库尔斯克防线被德军突破,它将成为最后一道防线,而当苏军转入反攻时,它将提供新鲜的兵力。该方面军辖第4、第5近卫集团军、第27、第47、第53集团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3、第5、第7近卫骑兵军、第4近卫坦克军、第1、第3近卫机械化军。总兵力为57.3万人,8,510门大炮和迫击炮,1,63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这样苏方三个方面军对德国第9和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在兵力上占2.4比1的优势,在坦克上占1.9比1的优势。此外,索科罗夫斯基的西方方面军、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西南方面军的第57集团军和第2坦克军也被部署到了库尔斯克地区,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在军工方面,到了1943年,搬迁到远东的苏联军火工业终于开始达到并超过战前水平,同时英美等西方的援助也开始大量抵达。

战役开始

  一个个被认为德军可能发动进攻的日子都平安地渡过了,两个月来前线显得十分平静,时间到了7月4日夜,在突出部南部的苏近卫第6集团军捕获了德军第168步兵师的一个士兵,他供认德军即将在第二天开始进攻,7月5日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苏第13集团军俘虏了一个德军德国第6步兵师的中士,他也供认德军将在几小时之后发动进攻。为了打乱德军进攻步骤,苏军于5日凌晨率先向德军阵地实施了炮击,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德军的进攻

  南线:

  苏军的炮击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造成很大损失,虽然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小时。但德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仍然按部就班地发起了进攻。在损失36辆坦克后,德军艰难的越过了苏军的反坦克雷区,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的防线,面对德军3个师的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难以低挡被迫后退,瓦图京于是把方面军预备队调了过来,以期能把德军挡在第二道防线外。但不幸的是德军还是于6日在苏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并强渡了佩纳河。

  由于德军的进攻比预计的要猛烈的多,瓦图京被迫取消了原定于7月6日的反攻,而将计划用于反攻的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线后方以支援步兵进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侧翼打击德军。这一天,德国空军出击了超过1000架次,完全压制住了苏联空军。经过一天激战,双方都受到了很大损失。

  在6日傍晚,瓦图京向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增援,后者在得到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后,立即把草原方面军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2和第10坦克军353辆坦克调往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时瓦图京接到斯大林亲自打来的电话,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突破。在7日的战斗中,德军只向前推进了数公里,未能达成突破苏军防线的任务。第二天,德军仍然顽强地继续他们的攻势,而瓦图京也在计划反攻,为此他向最高统帅部请求把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调给他指挥,他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这些部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在制空权的争夺上,通过7、8两日的空战,苏联空军也逐渐扭转了劣势,完全夺取制空权只是时间问题。

  7月9日是库尔斯克会战关键的一天,瓦图京指挥部队继续在正面抵挡德军向奥博扬推进,同时在两翼连续发动反击,虽然这些反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败,但却使德军无法全力以赴的攻击他们的主要目标。德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斯将军见无法从正面突破奥博扬,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党卫装甲军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接下来的两天,德军的进攻还比较顺利,他们攻到了普罗霍罗夫卡城下,库尔斯克会战的高潮-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上演了。

  战后很长时间,史学家们一直认为在1943年7月12日苏德双方共有1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罗霍罗夫卡激战,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也因此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并闻名于世,成为一个传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资料的解密,尤其是冷战的结束,前苏联资料的公开,使得研究者们发现这次坦克大战的规模要比原先认为的小得多,双方直接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只有约600辆。其中德军不到200辆,苏军约400辆。7月12日晨,战斗打响,苏德双方几乎是同时发动了进攻,开始时,德军“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优势明显,而苏军T-34坦克的76毫米炮在同样距离下无法对德军造成威胁,因此苏军坦克开足马力以最高速度冲向德军。希望能接近德军的坦克,发挥T-34机动性的优势来战胜笨重的“虎式”坦克。在冲锋过程中,苏军坦克付出了惨重代价。当双方接近后,战斗变得更加惨烈,坦克一辆一辆地被摧毁,但在被毁的坦克旁,双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击,甚至互相肉搏。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最后因双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来,而战场上到处都是坦克残骸和尸体。

  在这天的坦克大战中德军虽然以相对较小的损失,摧毁了更多的苏军坦克,但他们却没能攻占普罗霍罗夫卡,而随后源源赶到的苏军援兵使他们的防线将更加坚固。

  北线:

  在北线,苏军的炮击也使德军的进攻比计划推迟了2个半小时,在几十分钟的炮火准备和空中轰炸之后,德第9集团按计划开始了进攻。

  莫德尔为了把苏军的注意力从德军的主攻方向上引开,先在左翼以3个步兵师实施佯攻,但被苏军阻止住了。在主攻方向,德军集中了4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兵力,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突破了苏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艰难地向前推进了5公里。但在两翼,苏军顽强地守住了阵地。在地面激战的同时,双方的空军也在进行激战,这一天德军出动了1000架多次,苏联空军也出动了600余架次。双方战至5日终了时,德军只向前突破不足10公里,却至少损失了70辆坦克。

  第二天,罗科索夫斯基开始发动反击,莫德尔也把预备队投入战场,于是一次大规模坦克战展开了。经过激战,苏军的两个坦克旅遭到重创,损失了约70辆坦克,德军一路乘胜前进,杀到苏军第二条防线前,但被苏第17近卫步兵军以及赶来增援的苏第17坦克军阻止住了。

  7月7日凌晨,德军再一次发动了进攻,企图夺取交通枢纽波内里,战斗是异常激烈,德军数次攻入市区,但都被顽强的苏军赶了出来,而苏联空军经过激战,夺取了库尔斯克北部地区的制空权,从此给德国地面部队以很大威慑。

  战斗到7月8日,德军虽给苏军造成很大损失,但苏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坚守住了阵地,在波内里城内,德军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占领了大半个波内里,但苏军仍控制着市内一些重要据点,使用德军无法继续推进。7月9日莫德尔以300辆坦克向苏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此时德第9集团军的攻击能量已耗尽,莫德尔被迫在10日转入防御。

  根据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精神,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由于意大利的局势的变化,德国在该地区的兵力无法抵御西方盟军的进攻,同时,库尔斯克会战不仅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且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第9集团军有被切断后路,重蹈斯大林格勒德军覆灭的危险。希特勒决意终止“堡垒”计划,抽调东线的兵力去意大利。7月13日他召集克鲁格、曼施坦因等人到他的 “狼穴”总部开会,宣布这一决定,由于中央集团军群现在糟糕的局势,克鲁格赞同希特勒的决定,但曼施坦因则强烈地反对,他认为苏军已是强弩之末,只要多坚持一下德军就能取得胜利。基于对曼施坦因的信任,希特勒虽然终止了“堡垒”计划,但他同意曼施坦因继续在南线进攻。

  但曼施坦因对苏军实力的判断是相当错误的,其多次进攻均未能达成目标,而此时库尔斯克北部以及意大利的局势却日益恶化,这促使希特勒最终取消了进攻,德军于7月17日开始后撤,到23日,双方基本恢复了交战前的态势。

苏军的进攻

  奥廖尔战役

  苏军的进攻率先在库尔斯克北部发起,当德军在的攻势在7月10日被阻止后,苏军决定于12日发动进攻,并以打败拿破仑入侵的俄国元帅“库图佐夫”的名字作为此次战役的代号。12日凌晨,苏军向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阵地实施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炮击,随后索科罗夫斯基上将的西方方面军和波波夫上将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一线部队开始进攻。德军则进行着顽强的抵抗,给苏军造成重点伤亡。15日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苏中央方面军的第70、第13和第48集团军也加入攻击。

  此时苏联空军也完全控制了制空权,法国“诺曼底”航空大队也在库尔斯克上空与苏联空军并肩作战。面对坦克和兵力都占优势的苏军,莫德尔无力阻止其进攻,他意识到失去奥廖尔只是时间问题。7月16日,莫德尔向希特勒请求放弃奥廖尔将德军后撤至“哈根”防线,但被希特勒否决。到了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退出战争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希特勒需要从东线抽调兵力去意大利,而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也面临被苏军合围的危险。在莫德尔和克鲁格再一次请求后撤后,希特勒最终同意弃守奥廖尔,并调第2党卫装甲军去稳定意大利的局势。

  7月31日德军向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线撤退,撤退途中,德军实行了残酷的焦土政策。8月5日苏军攻克了奥廖尔,并继续追击退却中的德军,10日解放了霍特涅茨,15日进入卡拉切夫,至16日苏军的进攻基本结束,战线逐步稳定了下来。

  在奥廖尔战役中,苏军歼敌20万人,坦克1044辆,火炮2402门,并向西推进了150公里,拉平了库尔斯克防线,但却未能完成战前制定的合围并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的计划,同时苏军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伤亡429,890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架。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

  在南线,当德军在7月23日和苏军脱离接触时,斯大林便要求苏军立刻发动反攻,但朱可夫认为经过连续的艰苦战斗后,在发动攻势前,苏军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这样苏军把进攻的日期最终确定在8月3日,这次作战的代号以七年战争中俄国名将“鲁缅采夫”的名字命名。担当此次进攻任务的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总兵力为90万人和2,8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此时曼施坦因还认为苏军已经濒临崩溃,取消“堡垒”作战是错误的决定。这使得德军对苏军的进攻完全没有准备。

  8月3日凌晨5点,苏军近万门大炮齐鸣,大量炮弹倾卸到德军阵地上,炮击持续了两多小时,最后以一阵喀秋莎火箭炮的齐射作为结束,随后坦克和步兵开始发起攻击。在炮击中幸存的德兵无力阻挡苏军的前进,苏军很快就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线,经过一天的战斗苏军各突击集团平均向德军纵深推进了10~15公里。 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德军的防守异常地顽强,苏军的坦克虽然继续向前突破,但步兵却被德军缠住,进展缓慢。至8月5日苏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鲍里索夫卡切断了托马罗夫卡德第255、第332步兵师和第19装甲师的退路,等待他们的命运将是被歼灭。但被围德军仍拼死抵抗,正是由于他们的顽强抵抗为曼施坦因将德军主力从别尔格罗德撤往哈尔科夫赢得了时间。5日苏军收复别尔格罗德,7日占领德军后方的后勤供应基地博戈杜霍夫,缴获大量德军物资和燃料。

  在6、7两日,由于苏军坦克队前进很快,而步兵忙于清除被包围的德军,苏军的坦克部队和步兵已开始脱节了。曼施坦因希望抓住苏军这个弱点,他开始有计划的撤退以赢得时间来集结兵力,等苏军进攻能量逐渐消耗后,实施反击。此时瓦图京对形势十分乐观,他认为德军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命令前线坦克部队继续进攻,切断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的铁路线,阻止德军逃脱。

  8月11日德军已经集结完毕,并补充了充足的弹药和燃料,曼施坦因开始反攻,而此时苏军的坦克部队仍处于追击状态,各部队之间分散很广,而步兵和炮兵仍在后方,且经过多日激战,弹药和燃料都已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苏军对德军的进攻未有察觉。苏军正在重犯5个月前在哈尔科夫战役的错误。11日晚苏第1坦克集团军的第49坦克旅和第17坦克团被德军围歼,由于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及时赶到,避免了第1坦克集团军的全军覆灭。12日在德军的进攻下,苏军被迫后退,随后苏第六近卫集团军的第六坦克军在14日被德军包围遭到惨败。

  战斗到8月17日,双方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德军的反击虽然给苏军以重创,但曼施坦因却没有力量进一步扩大战果,而苏军数量上的优势再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很快又恢复了进攻。其后德军的反攻再也没能给苏军造成威胁。19日苏军攻抵哈尔科夫西面的乌德河北岸,并于20日强渡乌德河,在南岸建立了桥头堡。攻打哈尔科夫的战斗异常激烈,强大的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最后只剩下了50辆坦克。22日晚苏第53集团军率先攻入城内,德军开始全面撤出哈尔科夫,退向第聂伯河的防线,沿途他们破坏了所有公路、铁路和桥梁,污染了水源、焚烧一切农作物,毁坏了建筑物。苏军于23日收复哈尔科夫。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中,苏军歼敌约20万人,自身损失也达255,566人,坦克1,864辆, 火炮423门,飞机153架。

会战结果及影响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30个精锐师包括7个坦克师被击溃,其余的遭受重创。损失兵力50多万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火炮和迫击炮3,000门,损失飞机3,700架。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

  苏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损失坦克6,064辆,损失火炮5,244门,损失飞机1,716架。但会战的胜利使苏军从此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这次会战后苏军又向德军发动了连续攻势,收复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了基辅,同时苏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艺术也越来越成熟,最终使苏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德军,在质量上也超越了德军。

库尔斯克会战----历史上最大的战车战

 

一九四三年夏季,希特勒为了重新夺回东部战线的主导权,在库尔斯克战线〔Kursk〕 发动

了“堡垒作战〔Operation Zitadelle〕”。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役中,双方都动员了上

百万的士兵以及数以上千计的坦克和飞机,其间还爆发了史上最大的一场坦克战。经过十多天的

血战之後,希特勒的野心被打上了休止符。

一九四二年冬季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Stalingrad〕德军遭受了空前的重创。估计德军大约有十一万人战死,五万人受伤,十万七千人投降,装备损失不计其数。经此一役,德军已呈露疲相。俄军的死伤虽然可能高达百万,但对资源跟人力皆充足的俄国来说伤害并不很大。

一九四三年一月至三月间,俄军一方面加紧对史达林格勒城内的德军的包围外,另一方面更对破碎的德军南翼展开大反攻。气势如虹的俄军一口气冲开了两百五十公里的正面。不仅瓦解了德军B集团军,前锋更突穿了将进两百公里,于二月十五日夺回了俄国第四大城卡尔可夫〔Kharkov〕。德军整条南部战线都面临了崩溃甚至被包围歼灭的危险。

乐观的俄军无视於长途进击的消耗,仍然命令部队不断的进击,希望能藉此造成德军更大的混乱。但是德军在顿河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因元帅〔Field-Marshell Manstein〕 的卓越指挥下,於二月底发动逆袭,成功的夺回卡尔可夫并且稳住了南部战线。自此整个俄国战线形成了一个以库斯科为中心的突出状态。德军中央集团军控制了奥略尔〔Orel〕附近的突出部。南方集团军仍保有大部份的顿内次盆地〔Donetz〕。两个集团军中间夹著库斯科的突出部。在三、四月间的泥泞融雪期间,德俄双方各自进行整补,计画著下一阶段的作战。

德军自一九四一年六月入侵俄国至一九四三年初,大约损失了两百万以上的兵员。除了历年的徵补外,希特勒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三日发布了“防卫第三帝国”的总动员令,其中把男子徵召的范围定在十六至六十五岁。如此一来,德军在一九四三年春仍然能在东线保有一百九十八个师。虽然素质不如往昔,但是仍旧不可轻忽。只是军备的生产一直赶不上作战的损耗,严重的影响德军的战力。例如一九四三年一月时,东线全部十八个装甲师竟然只有四百九十五辆坦克可用,其困境可想而知。

俄军方面自从史达林格勒的大胜之後,证明俄军不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接下来如潮水般的猛攻也解放了许多城市,从中获得广大的兵员。同时,俄国庞大的工业能力也源源不断地供给前线军备,使俄军能保持数量上的优势。更值得注意的是,俄军T-34坦克的出现使德军也渐渐丧失了技术上的优势。

面对东线的态势,转任南方集团军司令的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提出了两种选择:其一是放弃顿内次河〔Donets River〕 附近的土地以缩短正面并引诱俄军深入,待俄军战力衰竭後再予以反击。其二是趁俄军尚未完成攻势准备前先行发动攻击,藉由大规模的包围及歼灭战重创俄军。不过,此时疲惫的德军已经不可能发动全面攻势,只能采取战略守势,伺机发动强力的局部攻势。然而,不管是“先攻”或者“后攻”,对曼施坦因而言,充其量不过是在东线上造成一个和局罢了。

对兼任陆军总司令的希特勒来说,这个问题不仅是个战略问题,更是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史达林格勒大败之後,轴心国之间隐隐的产生了一些动摇。希特勒认为若是采取“后攻”,不仅将放弃广大的土地及资源,更会对巴尔干半岛上的轴心国家产生不良的印象。唯有采取主动攻势才能重新巩固德军无敌的神话,以加强盟国的向心力。而且此时土耳其的问题也很棘手,同盟国及轴心国都想争取土耳其加盟,德军势必要在东线有所表现。凡此种种因素,使希特勒作成了“先攻”的裁决,而库斯科战线的突出部份正是攻击的最佳目标。

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五日,德军拟定了第六号作战命令,取名为“堡垒作战”。计画由中央集团军及南方集团军库斯科一带的突出部份实施南北夹击,企图包围并歼灭其中大量俄军。依照曼施坦因的计画,攻势应当在五月初融雪期结束後发动,如果俄军尚未整补完成,德军将有可能重演一九四一年的大胜。但是许多的因素使得攻击发起日一延再延。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坦克的数量不足,尤其是重坦克更是如此。德军入侵苏俄初期虽然坦克数量居於劣势,但是仍能靠优秀的乘员及Ⅲ号、Ⅳ号坦克打败俄国坦克。但是随著战局的发展渐渐起了转变,俄军一九四一年底出现的T-34坦克无论在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都比德国坦克优秀。德军虽然不断地改良现有的坦克,但是对新坦克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

因此德军开发了Ⅴ号豹式坦克以及Ⅵ号虎式坦克。其中虎式坦克是搭载八十八毫米反坦克炮的重装甲坦克,甚得希特勒的厚爱。希特勒甚至认为一个虎式坦克营即抵得上一个装甲师的战力,因此坚持要等到拥有足够的虎式坦克才能发动攻击。然而此时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月产量不过各只有二十五辆而已。

不过这种窘状似乎在好转当中,一九四三年二月德军装甲部队之父古德里安将军〔Gen. Guderian〕 出任德军装甲兵总监,负起重建装甲部队的任务。另外斯贝尔〔Speer〕接任军需部长,统一并强化了德军的军需生产。这两人努力的结果使得德军装甲部队又渐渐恢复了元气。

另外,一九四三年五月在北非的二十五万轴心军向英美盟军投降,这对希特勒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并且接下来英美盟军将於何时攻击意大利也是个潜在的威胁。

在前线方面,越来越多情报显示俄军已经加强了库尔斯克一带的兵力。德军的攻势越往後延,俄军的防御工事就更坚固。况且此时俄国正以每月近千辆的速度生产T-34坦克。德军担任北面主攻的第九军团〔9th Armee〕指挥官摩德尔〔Model〕即不断要求增加部队以面对越来越强的俄军。

这许多因素使得希特勒一再延後攻击发起日。直到七月初德军才算完成攻击准备。曼施坦因因原来计划的时机早已不存在了。

相对於德军的情况,俄军也面临相似的问题,在红军最高指挥部〔STAVKA〕内,斯大林和以朱可夫〔Zhukov〕为首的俄国将军们也面临著“先攻”和“后攻”的抉择。然而俄军藉由“露西”间谍网的活跃,使朱可夫迅速的下决定。

“露西”是鲁道夫·李斯特的匿名。他在一次大战时即加入德军,但他却是个彻底反纳粹的人。纳粹兴起後,李斯特组织了十名反纳粹的军官,这十人都留在战後的国防军中。其中五人升至将官,八人任职於国防军最高司令部〔OKW〕, 另两人任职於德国空军。李斯特本人则住在瑞士,随时将手下得到的情报传到俄国,关於“露西”间谍网公开的资料并不多,只能由侧面得知该组织对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战役都有贡献。

早在一九四三年四月,“露西”即对红军最高指挥部提出了警告,俄军高层首脑们综合了各项情报,判断德军将在泥泞期结束後发动夏季攻势,而库斯科的突出部正是德军的攻击目标。由於情报周全再加上希特勒一再延後开战日期,俄军遂得以从容布置防御阵地静待德军的攻击。

库尔斯克位於中俄平原,是一座十二万人的小城。这一带的地形以草原及小丘陵为主,其间散布著小麦田、甜菜田、果树园以及农舍。俄军在库斯科一带的突出部正面约长二百四十公里,宽一百六十公里。突出部的顶端较窄,大约是一百一十公里左右。

俄军在这个突出部□集结了一百三十万名士兵、超过两万门火炮、三千五百辆坦克以及二千一百七十二架飞机。分属北边洛克索夫斯基〔Rokossovsky〕指挥的中央方面军〔Central Front〕以及南边的瓦图丁〔Vatutin〕指挥的佛洛尼兹方面军〔Voronezh Front〕。 另外突出部的北面有帕波夫〔Popov〕指挥的白扬斯克方面军〔Bryansk Front〕,南边是马林诺夫斯基〔Malinovskii〕的西南方面军〔Southwest Front〕。突出部後方的预备队则是科涅夫〔Konev〕指挥的斯帝普方面军〔Steppes Front〕。 总兵力超过二百万,坦克更多达五千辆,指挥官也多是一时之选。

    俄军的这项行动取名为“库图佐夫作战”〔Operation Kutuzov ,库图佐夫是拿破仑战争时的俄国名将〕。俄军在预期的德军进攻方向□,以层层的地雷、铁丝网、碉堡及战壕构成一个巨大的防御阵地。据估计平均每英哩正面埋下了二千四百枚以上的反坦克地雷以及无数的人员杀伤雷。密度是莫斯科防卫战的六倍,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四倍。

俄军一道道的壕沟及反坦克阵地布满了库尔斯克地区。光是中央方面军即挖了大约五十四公里的战壕。每个反坦克阵地有三~五门76.2毫米反坦克炮,五挺左右的反坦克枪,二~五门迫击炮,另外再配上若干步兵及机枪阵地。并有交通壕互相连系。俄军也将许多反坦克炮放在改装的农舍中,前线的坦克也开进战车壕中,仅露出炮塔射击。像这样的阵地通常厚达数哩,最厚处甚至达到二十五哩。

为了防御德国空军的攻击,俄军在突出部内集结了九个防炮师,四十个防空团,十七个防空营,甚至还有十列防空装甲列车。

德军至七月初完成所有的攻势准备。担任北面夹击任务的是克鲁格〔Kluge〕指挥的中央集团军〔Army Group Central〕,下辖第二装甲军团〔2nd Panzerarmee〕及第九军团〔9th Armee〕。担任主攻的第九军团由摩德尔〔Model〕指挥,辖有六个装甲师、一个机械化师及十多个步兵师。大约有九百六十辆坦克,二千四百门火炮。第二装甲军团则防守奥略尔突出部以掩护第九军团的侧背。

“堡垒作战”的南方攻势由曼施坦因因〔Manstein〕的南方集团军〔Army Group South〕担任。主攻的第四装甲军团〔4th Panzerarmee〕由霍特〔Hoth〕指挥,辖有五个装甲师、一个机械化师及五个步兵师。右侧是肯夫〔Kempf〕所指挥的肯夫军团,包含有三个装甲师及三个步兵师,有约一千五百辆坦克。

此外,再加上全线的防御及支援兵力,德军一共投入了九十万名士兵、二千七百辆坦克以及一万门火炮。这将近七十个师的兵力占德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强。

德国空军也全力支援“堡垒作战”。北方攻势主要由第一航空军负责,其下辖有七百架飞机。南方则由第四航空军担任支援,辖有一千一百架飞机,再加上辅助的部队,共约两千多架飞机。

在攻击发起前,双方的空军都加紧展开侦察工作。到了七月二日,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的总统大本营中召见了德军高级将领及主要的前线指挥官商讨战情。由於德军延後攻势,种种迹像都显示俄军已经增强了兵力。德军已经不可能再有奇袭的优势。曼施坦因原本倾向“后攻”方案,後来虽然勉强同意采取“先攻”,但拖到此时,情势已经改观了。以擅长防御闻名的摩德尔对这个攻势也颇感困惑,古德里安则是从头到尾彻底反对这样浪废他苦心重建的装甲部队,OKW司令凯特尔元帅〔Keitel〕则以政治上的理由持赞成立场,负则草拟此次作战的OKH参谋总长柴兹勒〔Zeitzler〕也表赞成意见。最後希特勒仍然下令於七月五日上午三时三十分展开攻击。

俄军最高指挥部代理最高指挥官朱可夫及参谋总长瓦西列夫斯基综合各项情报,於七月二日对各地方军提出警告。指出德军可能在七月三日至六日展开攻击,要各地方军严加戒备。七月四日,南部战线贝尔科洛〔Belgorod〕地区有一名奥地利士兵叛逃到俄国阵地。他声称他所属的工兵单位奉命除去德军战线前方的铁丝网及地雷。同时,各部队分发了五天份的乾粮及伏特加酒,预备於七月五日凌晨三时三十时分展开攻击。

到了当天晚上,俄军中央方面军第十三军团第十五步兵师的侦察部队发现德军工兵正在清除俄军的地雷带。双方发生小规模的冲突後,俄军带回了一名德军俘虏。该俘虏属於德军第六步兵师的工兵营,他也透露德军将於翌日凌晨三时三十分发动攻击,各部队已就战斗位置等等。有了这些情报後,俄军将领们更加具有信心了。

北方攻势

在突出部的北面,七月五日二时二十分,洛克索夫斯基大胆地下令俄军炮兵向德军阵地射击。德军对於这项突如其来的炮击似乎有些混乱,直到四时三十分左右才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反炮击。不过俄军的先制炮击只干扰了德军的观测及通讯系统,德军装甲车辆及步兵大多还在攻击发起线後方的集结区而未受损害。洛克索夫斯基仍然继续下令更多的火炮加入炮击,事後朱可夫在检讨该役时表示这项炮击嫌早了些。

清晨五时十分,德军第一航空军的三百架飞机开始起飞,指向主攻轴前方的俄军第十三军团阵地以及两边的第四十八军团及第七十军团。

五时三十分,摩德尔的第九军团以二十五英哩宽的正面,向俄军第十三军团的左翼进攻,该处正由俄军第十五及八十一步兵师防守。

摩德尔在第一波的攻势中投入了三个装甲师〔第九、十八、二十〕及四个步兵师〔第六、七十八、八十六、二九二〕,共约五百辆坦克。德军坦克梯队大都排成一个楔形,前端是十~十五辆装甲最厚的虎式坦克或是斐迪南式驱逐坦克,随後是数十辆的Ⅳ号坦克或者Ⅲ三号突击坦克,後面则跟著装甲步兵车辆。

俄军坚强的纵深阵地加上士兵英勇的抵抗使德军的攻势频频受挫,俄军伪装良好的反坦克炮通常直到德军坦克距离五百~六百公尺时才开火。德军坦克不但要提防地雷并且还要对付密布的反坦克炮,一旦停下来可能就立刻变成靶子。

德军第九军团属下的六五三、六五四两个重驱逐坦克营配有首次亮相的斐迪南式驱逐坦克。该车是当时德军装甲最厚的装甲战斗车辆。其正面装甲厚达两百公厘,几乎和巡洋舰相当。八十八公厘主炮更可以在一千八百公尺左右的距离击毁T-34坦克。但它在设计上却没有配备机枪。斐迪南虽然靠著厚重的装甲突破了俄军阵地,但俄军的轻武器射击将斐迪南和後续的步兵截断,一群群的俄军再潜进斐迪南的死角,一辆辆予以爆破,缺乏近战防卫机枪的斐迪南只能像待宰羔羊般的以悲剧收场。

在战场上空,俄军第十六航空军也不断支援第十三军团抵抗德军。德军的攻势於下午达到高潮,但是到了傍晚几乎完全停顿下来,德军花了相当大的代价却仅仅前进了数哩而已。俄军的地雷带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估计在第一天的作战中,德军就有一百辆左右的坦克中雷。德军往往为了避开地雷带而不得不进入俄军的反坦克火网中。到了晚上,俄军第十三军团又埋下了六千枚地雷,双方仅有一些零星冲突。

南方攻势

德军的南线攻势延迟到午後才展开,让松懈的俄军吃了一惊。德军在不足五十公里的正面展开了三个装甲军,由左至右分别是第四十八装甲军、第二党卫装甲军〔属第四装甲军团〕及第三装甲军〔属肯夫军团〕。

曼施坦因在第一波攻势投下了八个装甲师、一个机械化师及五个步兵师,由左至右分别是第三三二步兵师、第三装甲师、“大德意志”机械化师〔配有两百多辆新锐的Ⅴ号豹式坦克〕、第一六七步兵师、第一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装甲师、第二党卫军“帝国”装甲师、第三党卫军“骷髅”装甲师、第一六八步兵师、第六装甲师、第七装甲师、第一○六步兵师及第三二○步兵师。坦克共约七百辆。

俄军佛罗尼兹方面军原本希望对卡尔可夫附近的德军机场进行先制突击以瘫痪德军第四航空军,但是德军靠著新装备的雷达得知了俄军的意图。在一场激烈的大空战後,德军宣称击落了四百架俄机,德军也因此暂时取得了南部战线的制空权。光在七月五日这一天,第四航空军就出动了二千架次飞机支援地面部队的攻势。

霍斯的楔形坦克队在空军及炮兵的强力支援下,顺利的突破俄军第六近卫军团的阵地。傍晚的一场雨使得攻势暂时停了下来,肯夫的部队也在第七近卫军团的阵地前受挫。

对於第一天的战斗,红军最高指挥部於次日发布消息,宣称英勇的俄军阻止了德军的攻势,德军仅有少数部队占领了几处孤立的据点。俄军一共击毁了五百八十六辆德军坦克或自走炮以及二百零三架飞机,而战斗仍在持续当中。

第二天清晨开始,德军再次尝试突破俄军阵地。摩德尔的第九军团在伤亡惨重及弹药大量消耗下不得不放弃了前进。总计两天以来的战况,中央集团军仅仅前进了六~九哩而已,然而它却付出了死伤二万五千人、二百辆坦克和自走炮以及二百架飞机的代价。许多步兵单位除了士兵及装备大量损失外,军官的伤亡也很惨重。例如第九军团第七十八师一九五团在开战两天後几乎损失了所有的连长。

七月七日摩德尔投入了预备队,但德军发动的五次攻势都没能获得多大的进展。七月八日上午,摩德尔集结了三百辆坦克再度发动了猛烈的攻势。首当其冲的是俄军第三反坦克旅。俄军炮兵直到六百五十~七百五十码的距离才开火,并且大都能坚守炮位。其中一个营在摧毁十七辆坦克後,全营只剩三人存活。第三反坦克旅也几乎全灭。

向这样惨烈的血战持续到了七月十日,摩德尔已经用完了所有的预备队,并且损失了全军将近三分之二的坦克。洛克索夫斯基渐渐对德军展开逆袭,摩德尔只得转攻为守。

霍特的攻势则比较顺利。七月七日第四十八装甲军顺利的突破了几个据点,击退了俄军第三机械化军团。七月八日早晨,俄军第三机械化军团以四十辆T-34对德军第四十八装甲军展开反击,结果以大败收场。德军迅速前进,於七月十日接近了战略要地奥波杨〔Oboyan〕,严重的威胁到库斯科的南面。其间主力的“大德意志”师的豹式坦克频频产生机械故障,但是该师仍然能够发挥相当的战力。

位於攻击正面中央的第二党卫装甲军,与第四十八装甲军联手击退了俄军第一坦克军团〔Tank Army〕, 及第二、第五近卫坦克军〔Guard Tank Corps〕,迫使俄军後退并重整防线。同时肯夫军团也打通一条进路,巩固了第四装甲军团的右侧翼。到了七月十一日,南方集团军的三个军团都到达了奥波扬以及交通要地普洛赫洛卡夫〔Prokhorovka〕的前方。

在俄军炮兵及空军的强力支援下,瓦图京挡住了德军进一步占领奥波扬的企图,同时也向朱可夫请求增援。朱可夫於是下令可涅夫的斯帝普方面军向奥波扬及普洛赫洛卡夫增援。

德军到七月十一日为止,中央集团军大约突破了十二英哩,不过似乎已经无法再前进了。南方集团军则前进了二十多英哩,前锋部队仍然维持相当的冲力。

其间德俄双方都宣称己方获得了丰硕的战果。柏林的德国新闻局於七月八日发布消息,报导德军从南边的贝尔科洛和北边的奥略尔向库斯科夹击。德军强力的攻势突破了俄军花费数月构筑的工事。

在前三天的战斗中,中央集团军击毁了三百七十九辆俄军坦克,南方集团军则击毁了四百八十三辆。这总共八百六十二辆的坦克中,德国空军即包办了二百九十一辆。大部份是Ju87“斯图卡”〔Stuka〕 俯冲轰炸机、装备两门三十七公厘炮的“斯图卡”反坦克型以及Hs129“坦克开罐器”地面攻击机的杰作。而德国空军本身只损失了五十四架飞机而已。

莫斯科方面在七月八日也发表最新战况,指出德军在增援後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但攻击的结果只是造成更大的伤亡。在奥略尔的战线没有多大变化,在贝尔科洛方面,德军虽然成功的突破防御,但到傍晚逆袭的俄军又纷纷夺回了阵地。

德军又损失了大约二百二十辆坦克,其中有四十辆是虎式坦克。

到了七月十二日,国防军最高指挥部发布战报,宣称德军在十一日的攻势里击毁了二百二十辆俄军坦克及击落七十架俄机。自“卫城作战”发动以来,俄军已经损失了一千六百四十辆坦克、一千四百门火炮以及被俘虏了二万八千人。

这时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英美联军於七月十日登陆西西里岛,下一步进攻意大利也指日可待。意大利国内出现了不稳的局势,希特勒立刻紧急和墨索里尼开会,做成了增兵义大利的决定。然而此时大部份德军都在东线作战,西线海岸也要留驻相当部队驻守“大西洋防线”,防止盟军登陆,根本没有部队可调往意大利。

七月十二日,德军南方集团军对普洛赫洛卡夫发动了总攻击。如果德军能顺利进占该城,那麽进攻库斯科或许还有些希望。

德军担任主攻的是豪瑟〔Hausser〕 指挥的第二党卫装甲军,辖有近七百辆坦克,其中约一百辆是“虎式”坦克。党卫队是希特勒的私人军队,也是希特勒种族优越神话下的产物。加入党卫队的士兵不仅要有纯正的亚利安血统,也要求具备强健的体格。纳粹在宣传上总是将武装党卫队塑造成钢铁般的劲旅,但实际上武装党卫队缺乏有经验的各级干部,战斗的伤亡率颇高,并不见得比国防军的精锐队来得高明多少。不过武装党卫队的人员级装备补充都优先权,编制也比国防军的部队大。总之,武装党卫队仍然是德军引以为傲的部队。

在党卫军军团的左侧是身经百战的第四十八装甲军,右侧还有肯夫军团的三百辆坦克支援。党卫装甲军沿著一条铁路前进,两侧多半是平缓的丘陵,偶尔有些树林。自清晨发动攻击开始,德军就陆陆续续遇到俄军数个机械化部队的攻击,到了大约上午九点,两军的主力在普洛赫夫卡城的南郊遭遇。

     这些俄军是属於斯帝普方面军派来增援的部队,主要是洛多米斯托夫〔Rotmistrov〕指挥的第五近卫坦克军团,该军团拥有八百五十辆坦克,大部份是T-34。另外还有第五近卫步兵军团。这两个部队自七月初即被保留做为预备队,兵员及装备都经过充份的补充。

第五近卫坦克军团的T-34坦克以全速冲进德军的队伍中。德军的坦克炮虽然能在一千五百~一千八百公尺的距离开火,但是在俄军的全速前进下两军很快的纠结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虎式坦克强力的火炮及厚重的装甲都讨不到什麽便宜,反而是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转成了致命伤。不多久,草原上上到处都是坦克的残骸。浓密的烟硝弥漫了战场,战车行进和射击扬起的沙尘更阻碍了两军的视野,两军的士兵也混杂在其中互相搏杀。

俄军前仆後继的攻击带给德军很大的伤害。例如俄军第十八坦克军第一八一坦克旅第二营遭遇了德军“虎式”坦克营,营长史可布利金上尉〔Captain Skripkin〕发出了“跟我来”的命令后,便指挥著他的KV-1全速冲向德军。这辆KV-1的第一发炮弹击中了一辆虎式坦克的侧面,但同时另一辆虎式也击中了KV-1。立刻另一发炮弹让KV-1燃烧了起来。俄军驾驶及无线电手合力将负伤的史可布利金拖出KV-1,将他抬到一处弹坑中。这时一辆虎式向他们冲了过来,驾驶尼可拉耶夫〔Nikolayev〕 立刻奔回燃烧的KV-1,将它发动後全速撞上迎面而来的那辆虎式,一阵大爆炸之後,两辆车都陷入了熊熊的火海中。

像这种惨烈的战斗不断地在上演,炮声、枪声、爆炸声和哀号声处处可闻。车组成员侥幸的从燃烧的坦克爬出後,往往被迫拿起步枪像步兵一样的作战,有时双方的战车兵甚至用匕首肉博。

空中的战斗也和地面一样激烈。德军第四航空军和俄军第二、第十七航空军的飞机都尽全力支援地面战斗。德军的Hs-129B型地面攻击机以一门三十毫米炮〔三十发炮弹〕、两门二十毫米炮及两挺7.92毫米机枪一趟又一趟地支援地面部队。斯图卡和俄军的IL-2地面攻击机〔Sturmovik〕也不断出现在空中。 不过IL-2的装甲及飞行性能似乎比斯图卡要好一些,即使在迫降的情况下飞行员多半还能存活。

一般而言,德军飞行员的素质要比俄军高的多。但是俄军在两年的战斗中也逐渐培养出一些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像高若维兹中尉〔Lieutenant Gorovets〕 宣称在一场空战中击落九架德机,但他本人也战死在这场空战中。

地面的战斗除了党卫装甲军外,第四十八装甲军也遭遇了俄军第一坦克军团和第六近卫步兵军团。肯夫军团到了下午也投入了普洛赫洛卡夫的战斗。

这场普洛赫洛卡夫的大规模坦克战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在历经八个小时血战后,党卫装甲军和第五近卫坦克军团都损失了超过三百五十辆坦克,德军步兵伤亡多达一万人,俄军步兵损失不详。德军虽然控制了战场,但随後也不得不放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坦克战就这么结束了,党卫装甲军已经无力再前进了。希特勒的人种优越感被打的荡然无存,豪瑟也因此被解职。

曼施坦因认为德军击破了俄军十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的预备队,向前突破了二十~二十五英哩。而自“卫城作战”发动以来,南方集团军共俘获了二万四千名俄军、击破一千八百辆坦克、二百六十七门野炮及一千零八十门战防炮。

俄军的反击

七月十二日同时,北方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白扬斯克方面军及中央方面军开始对防守奥略尔突出部的德军第二装甲军团展开大规模的攻势,德军反而变成被夹击的对象。摩德尔为了防守第九军团的侧背,不得不抽出四个师交给第二装甲军团。甚得希特勒信赖的摩德尔也同时接掌了第二装甲军团以便统一指挥。

蓄势以久的俄军投入了大批的预备队,使得库斯科一带的俄军累计兵力多达二百六十四万人、火炮五万二千五百门、坦克八千二百辆,飞机也多达六千九百五十架。连日来德军也对库斯科增援,一共投入了一百五十四万人、十六万六千门火炮以及五千辆坦克、五千架飞机。

七月十三日,希特勒紧集召回克鲁格和曼施坦因到东普鲁士开会。由於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堡垒作战”是否还要继续打下去?希特勒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卫城作战”可能被迫停止。克鲁格也支持停止该作战,因为俄军已经开始攻进奥略尔突出部,突出部□有将近六十万德军,包括四十九万战斗部队。如果不及早将德军撤出该地区,极可能会重演斯大林格勒的悲剧。曼施坦因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就这样放弃苦战的成果未免太可惜了,他表示至少要把俄军的预备队全部击溃才罢手。最後希特勒同意让曼施坦因因单独继续作战。

然而曼施坦因因这次可能误判了战况。俄军不仅拥有超出他想像的预备队,同时俄军也准备进攻南方集团军的右侧面,该地面只有少数德军防守而已。但由於曼施坦因顽强的作战,严重打击了南线的俄军,可涅夫及瓦图京的部队一直要等到八月三日才能发动反攻。

在奥略尔方面,俄军以第十一近卫坦克军团为主,向德军第二装甲军团的阵地突破。俄军火炮的密度达到每公里一百五十~二百门,坦克密度也达到每公里十五~二十辆。然而即使是这么强力的反攻,俄军仍然无法重演斯大林格勒的大包围。摩德尔利用数道预备好的防线,巧妙地迟滞俄军的攻势,慢慢地将德军撤出奥略尔。

俄军用在奥略尔的兵力达到一百二十八万人、两万门火炮以及二千四百辆坦克、二千架飞机。摩德尔除了四十九万部队外,还有一千辆坦克及一千架飞机。直到八月五日俄军才终於收复奥略尔,大部份的德军已经安然撤退到下一道防线。而在南部战线,希特勒於七月十七日撤出了党卫装甲军前往意大利。曼施坦因因虽然非常不愿意,旦也无法更改元首的命令。最後南部战线只好改攻为守,俄军也展开了全面反攻。

经库尔斯克一役後,德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阻止俄军前进。不过德军得防御仍然可圈可点,减缓了俄军的前进。俄军於八月二十三日夺回卡尔可夫。直到十一月六日,俄军才进入基辅,接著光复了整个乌克兰。往後东线就是俄军不停地进攻,德军不断的防御,直到俄军攻入柏林为止。

因此,库斯科之役可说是二次大战的转折点。在战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会战。只是一般英美著作的战史多半偏重在有英军或美军参加的战役,如北非之役、诺曼第登陆及亚尔丁突出部之役。然而这些战役的规模及惨烈程度跟库斯科之役相较起来,不过是数分之一而已。

 

第聂伯河会战

苏德战争中,交战双方于1943年8~12月在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行的一系列攻防战役。会战以苏军发动进攻开始,目的是解放左岸乌克兰、顿巴斯、基辅,并在第聂伯河右岸夺取登陆场,以贯彻苏军最高统帅部在1943年夏秋战局中向西南战略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的决定。

战争背景

  1943年8月中旬,苏军为了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顿巴斯、基辅,夺取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发起第聂伯河会战。按照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沃罗涅什方面军从行进间渡过第聂伯河,夺取了基辅东南约140公里的大布克林登陆场。此时,德军组织强大的力量发起反击。经过两次大交战,苏军进攻受挫。最高统帅部代表朱可夫和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决定把主要突击方向转移到德军防御力量较弱的基辅北侧。命令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等主力部队,再悄悄地调回到第聂伯河东岸,然后沿着战线往北隐蔽行军,在基辅以北约40公里处重新渡河,从柳捷日登陆场发起攻击。为了掩盖这一行动,苏军编造了一个暂停进攻、就地转入防御的假命令,并有意让其落入敌手。与此同时,还广泛制造全线转入固守,以及准备从大布克林重新发起进攻的假象。在这些假象掩盖下,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到目的地。

战争过程

  1943年8月,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后实施退却并转入防御,利用中间地区的江河屏障顽强阻击,企图继续控制第聂伯河以东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区;同时在纳尔瓦河、维捷布斯克、奥尔沙、索日河、第聂伯河、莫洛奇纳亚河一线加紧构筑工事,建立一条称作“东方壁垒”的战略防线,并以第聂伯河一段作为防御重点。苏军参战兵力为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10月20日起分别改称白俄罗斯方面军、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司令分别为K·K·罗科索夫斯基大将、N·F·瓦图京大  将、科涅夫大将、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托尔布欣大将),共有兵力263万余人、火炮和迫击炮51200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400余辆、作战飞机2850架。此外,还有亚速海区舰队和敌后游击队配合作战。当面德军集团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克卢格元帅)所属第2集团军和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E.von曼施泰因元帅)所属第8、第6集团军,第4、第1装甲集团军,共计兵力124万余人、火炮和迫击炮12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00辆、作战飞机2100架。苏军在兵力兵器上均占优势。整个会战按其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彻底击溃德国法西斯军队后,红军从大卢基到亚速海展开了强大的进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苏军的基本战役将在西南左岸乌克兰实施,目的是消灭敌军东线南部集团,前出至第聂伯河,夺取河右岸的登陆场,以便尔后完成解放全部右岸乌克兰的任务。

  被迫在苏德战场全线转入战略防御的希特勒军队,竭力扼守已占领的领土并阻止苏军在韦利日、多罗戈布日、布良斯克、苏梅、北顿涅茨和米乌斯河等地区的进攻。一旦不能守住这些地区,敌人打算在杰斯纳河、索日河、第聂伯河、莫洛奇纳亚河地区固守。希特勒匪徒在所有这些地区都进行了紧张的防御作业。

  第一阶段(1943.8~9)苏军向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顿巴斯实施进攻,粉碎德军在这一地区组织防御的计划。8月13日,苏西南方面军首先发起顿巴斯战役,16日又从北顿涅茨河的登陆场转入进攻,至9月22日前协同南方面军解放顿巴斯,随后前出到第聂伯河,并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附近强渡该河。8月18日,南方面军转入进攻,突破德军沿米乌斯河构筑的坚固防御地区,于30日解放塔甘罗格,9月22日前出到莫洛奇纳亚河。8月23日,草原方面军在解放哈尔科夫后,继续向上第聂伯罗夫斯克发展进攻,经激战于9月下旬解放波尔塔瓦,并在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西北、克列缅丘格东南和上第聂伯罗夫斯克夺取登陆场。8月25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开始追击从阿赫特尔卡突出部退却之敌,9月2日解放苏梅并发展进攻,于9月下旬进抵第聂伯河,随即在大布克林地域和基辅以北的柳捷日地域攻占登陆场。8月26日,中央方面军发起进攻,向谢夫斯克、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实施主要突击,9月21日解放切尔尼戈夫,并前出到第聂伯河,随即在第聂伯河与普里皮亚季河之间夺取登陆场。德军无力阻挡苏军的迅猛进攻,9月中旬奉命退守“东方壁垒”,企图固守右岸乌克兰,继续控制各物产丰富地区、黑海诸港和克里木半岛。

  1943年8月11日,希特勒下达了关于加速构筑战略防御地区的命令,该防御地区从楚德湖北面开始,沿纳尔瓦河、普斯科夫、涅韦利、维捷布斯克、奥尔什以东,然后经过戈梅利,顺索日河和第聂伯河中游,再沿莫洛奇纳亚河至亚速海。

  法西斯统帅部特别重视沿第聂伯河防御的组织。这是自然的,因为第聂伯河水量大,河面宽阔,是继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之后的欧洲第三大河流。第聂伯河适于防御的另一个原因是,河右岸高,可控制左岸,左岸在很大一段距离上坡低而缓。9月底,敌人在这里构筑了工程完备、布满防坦克兵器和防步兵兵器的防御,这就是所谓“东方壁垒”的基本部分。在德军统

  帅部认为苏军可能渡河的地方,构筑了极为牢固的多地带防御。在第聂伯河左岸一系列地域,德国部队构筑了火力很强的桥头堡。在克列缅丘格、扎波罗热和尼科波尔地域,构筑了特别强大的工事。

  希特勒军队抓住第聂伯河,把它当作一根救命稻草。法西斯将军们认为,他们利用这道强大的天然江河障碍和在河上构筑的工事,将能阻止红军强渡第聂伯河。希特勒在丢失哈尔科夫后声称:“第聂伯河是一道700—900米宽的巨大江河障碍,右岸是连绵不断的永备发射点,攻不破的天然堡垒。除非第聂伯河水倒流,否则俄国人是克服不了它的。”

  在法西斯德国和希特勒军队中;戈培尔之流的宣传家们反复地说,第聂伯河战线将是稳固的,苏军克服不了这一深水水域。德国部队扼守第聂伯河的企图是明显的。守住第聂伯河与保住乌克兰南部富饶地区密切相关。乌克兰对于法西斯德国来说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希特勘明白,第聂伯河沿岸阵地的崩溃,将使法西斯德国失去乌兰克的粮食、克里沃罗热的铁矿、扎波罗热和尼科波尔的锰和有色金属。一句话,丢掉乌兰克,对于德国人及其盟国来说,就意味着丧失重要的原料基地。

  解放乌克兰的光荣任务由中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等五个方面军部队完成。大本营委派苏联元帅Г·К·朱可夫和А·М·华西列夫斯基协调诸方面军的战斗行动。

  8月12日,当草原方面军部队进抵哈尔科夫防御外廓,在博戈杜霍夫以南展开激战的时候,草原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指挥部就已收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训令,训令中下达了这三个方面军部队的尔后任务。草原方面军的预定方向规定为向克拉斯诺格勒、上第聂伯罗夫斯克进攻,快速部队应前出至第聂伯河并占领各渡口。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任务是进攻克列缅丘格,西南方面军部队应向巴尔文科沃、巴甫洛格勒总方向运动,前出至扎波罗热、波洛吉一线,截断敌顿巴斯集团向西的退路。

  为将德军赶出边境,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采取了一切措施。大本营拥有足够的预备队,认为能够而且必须加强我们各方面军。9月上半月,大本营将第60、第52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和2个骑兵军转隶中央方面军和袄罗涅日方面军;将第37集团军和分别从友邻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抽调的2个集团军转隶草原方面军。事件迅速发展。用于准备新的突击的时间有限,仍然采取了军队部署方面的必要措施,确定了任务,进行了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手中解放左岸乌克兰的战役组织工作。

  9月15日,希特勒作出了将军队撤过第聂伯河的决定。必须打破德军有组织退却的计划,最重要的是要占领第聂伯河各渡口。德国法西斯统帅部在作出将军队撤过第聂伯河的决定后,便竭尽全力赢得时间,因此在中间地区对苏军进行顽强的抵抗。敌人向基辅、卡涅夫、克列缅丘格、切尔卡瑟、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的水备渡口运动。法西斯匪徒在退却时按照预定的计划,野蛮地毁坏城巾和村庄、工业企业、桥梁,燃毁庄稼;牵走牲口,强行驱赶苏联人去当法西斯的奴隶。曼施泰因在他的一本书中恬不知耻地承认,他下达了一道只摧毁顿巴斯重要军事没施的命令。

  苏军对敌人穷追不舍。坦克、机械化和骑兵兵团神速地前出到敌人后方,截断了敌军的退路。各方面军航空兵对敌军纵队、道路枢纽和渡口实施了突击。切尔尼戈夫、波尔塔瓦、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顿巴斯等地区的游击队更为活跃。苏军的进攻在700公里的正面上展开。进攻极其艰难,因为必须克服许多河流,敌人则利用这些河流进行防御。谢伊姆河、索日河、北顿涅茨河、沃尔斯克拉河、奥列利河、米乌斯河、杰斯纳河等河流的河岸得到了仔细的加固。

  第聂伯河会战是苏军在克服大的江河障碍及其接近地上的强大工事方面表现高水平军事学术的一个典型例子。后来,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强渡过第聂伯河以后,舟桥比较迅速地架好了,并在保障用铁路运输工具运送各种物质器材,特别是运送弹药用于在右岸乌克兰实施进攻战役方面,起了重要作用。8月23日解放了哈尔科夫,但草原方面军部队仍然在城市的西面、西南面和南面进行激战。德军第8集团军拥有强大的坦克集团,并且进行顽强的抵抗。敌军将大量的兵力投入对进攻的近卫坦克第53和第5集团军实施的反突击。敌人利用梅列法河、乌达河、姆扎河、奥列利河、沃尔斯克拉河沿岸有利于防御的地形,柯筑了相当强大的防御地区,而梅列法、瓦尔基、克拉斯诺格勒、波尔塔瓦和其他一些城市,则变成了我军向第聂伯河进攻的路上的牢固文撑点。哈尔科夫地域战斗顽强而紧张的原因是,希特勒竭力使其顿巴斯集团摆脱苏军的突击。曼施泰因一直担心苏军将在德军退往第聂伯河之前前出到波尔塔瓦。

  1943年8月27日,曼施泰因在希特勒统帅部报告了该集群的巨大损失,并请求从顿巴斯撤军。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他在《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写道:“根据这一情况,我作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以现有的兵力不可能守住顿巴斯,并且对于东线整个南翼来说,更大的危险是在本集群的北翼。坦克第8和第4集团军无力长时间阻止敌军向第聂伯河的猛攻。”

  众所周知,对敌坦克第4集团军实施进攻的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对敌第8集团军实施进攻的是草原方面军。当敌军南翼在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突击下出现明显危机的时候,希特勒不得不作出了撤退“南方”集团军群的决定。

  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马纳加罗夫将军的第53集团军部队于8月29日攻克了柳博京市和车站,从而打开了通往波尔塔瓦的广阔道路。在解放梅列法时,造成了某些耽搁。敌军事先牢固地加强了该市地域,这一地域从南面掩护哈尔科夫,是哈尔科夫南面的一个主要防御棱堡。而且姆扎河及其陡峭的河岸也有助于组织强有力的防御。

  德军在丧失哈尔科夫之后,死守梅列法这个铁路枢纽站,因为它能保证该地域铁路列车的运行。担任攻占梅列法的任务的М·С·舒米洛夫将军的近卫第7集团军进攻发展缓慢。德国部队在乌达河地区顽强抵抗,该集团军为克服敌军防御苦战了5天,但效果仍然不佳。我驱车前往М·С·舒米洛夫那里,但不是为了对他表示不满,而是为了弄清情况并和他一起拟定有效措施,以便尽快拔掉梅列法棱堡。都进入了战壕,建立了周密的火力配系,顽强抵抗。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仔细地准备进攻,有组织地、坚定地实施进攻。首先必须建立炮兵集团,实施炮兵和航空兵密集突击,压制敌火炮和追击炮火力配系。同往常一样,必须斟酌情况,选定突击方向,而且应选定最有力的突击方向。要做到这些需要时间,需要动员兵力兵器。

  9月5日,近卫第7集团军部队解放了梅列法市和铁路枢纽站。这对于方面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近卫第5和第7集团军更快地向第聂伯河进攻开辟了道路。但是仍然面临着同德军第8集团军强大的波尔塔瓦集团的激战。在草原方面军的突击下,编有坦克第3、第47军和步兵第11军的德军第8集团军重兵集团,向波尔塔瓦和克列缅丘格方向撤退。

  第二阶段(1943年10~12)双方为争夺第聂伯河右岸登陆场展开激战,苏军实施解放和保卫基辅的攻防作战。9月底,德军统帅部急忙整顿部队,调整部署,将一些新编兵力特别是装甲部队从西欧调往第聂伯河前线,企图清除苏军夺得的各登陆场,在第聂伯河沿岸地区组织坚固防御,固守基辅及其附近地域。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各方面军以基辅方向为主要突击方向,继续肃清第聂伯河左岸的敌军残余桥头堡,并全力扩大在右岸夺得的各登陆场。10月12~15日和21~23日,沃罗涅日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两次发起解放基辅的进攻战役,在德军顽强抵抗下均未成功。方面军随即奉命变更部署,将主力由大布克林登陆场调到柳捷日登陆场,改辅助方向为主要突击方向,于11月3日发起基辅进攻战役,6日解放基辅,随后在基辅地域建立正面500公里、纵深150公里的战略登陆场。德军为夺回基辅,在该方向组织反攻,迫使乌克兰第1方面军于11月13日12月22日实施基辅防御战役。德军将近一个半月的进攻,仅推进35~40公里,最后因不堪疲劳和消耗而停止突击。与此同时,乌克兰第4方面军(南方面军)继续实施梅利托波尔进攻战役,突破德军在莫洛奇纳亚河的防御,前出到第聂伯河下游并封锁了克里木;白俄罗斯方面军(中央方面军)于11月中下旬实施戈梅利—列奇察战役,夺取日洛宾以南纵深约100公里的大登陆场,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以连续3个月的战斗解放扎波罗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并在第聂伯河右岸建立正面达450公里的第2个战略登陆场。在整个作战进程中,亚速海区舰队和作战区内的游击队对各方面军的行动给予了有力支援。

双方兵力

  希特勒同以前一样,将基本军队集团部署在西南方向上。在这里,与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对峙的是德军“南方”军队集群,编有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第8和第6集团军,以及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的德国法西斯第2集团军,总共62个师,其中14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8月15—30日,敌军有8个师补充编入“南方”军队集群,其中有2个坦克师。)。“南方”军队集群共有124万名官兵,12,600门火炮和迫击炮,约2,100辆坦克和强击炮,近2000架作战飞机。曼施泰因元帅指挥“南方”军队集群。

  苏军共有263万人,51,200门火炮和迫击炮,2,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850架飞机。因此,苏军为实施进攻战役而拥有的优势不大:人员为敌军的2.1倍,坦克为1.1倍,飞机为1.4倍,仅在火炮方面为敌军的4倍。

战争评价

  苏军在和平时期的训练是有助于战时顺利克眼江河障碍的。战前,军队就对强渡江洞障碍一直给予很大的注意。高级指挥机关和战役司令部还就克服江河障碍进行了特别认真的训练。

  在具有历史意义的第聂伯河会战中,红军的步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通信兵等各兵种,特别是工程兵战功卓著。苏军的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和英雄主义,各级指挥员、首长高水平的作战艺术,保障了渡河和在右岸夺取登陆场的光辉胜利。方面军部队在激烈的战斗中不仅扼守住了,而且顺利地扩大了已夺取的所有登陆场,并把它们变成了战略登陆场。在总结第聂伯河会战时,应该着重指出,经过一系列战斗,德军称之为固若金汤的“东方壁垒”被摧毁了,德军统帅部固守第聂伯河和以防御战斗赢得时间的所有战略计划和企图都被彻底粉碎了。

战争意义

  此次会战,苏军在预有准备的情况下,从行进间连续克服数道江河障碍,同时在几个方向实施进攻,重创德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完全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基辅,收复最重要的经济区,并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右岸夺得25个登陆场,从而为全部解放白俄罗斯、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并把德军逐出苏联国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乌克兰战役

1943年12月24日1944年4月1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期间,苏军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二次打击。 战役目的是粉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战略战线南翼,解放右岸乌克兰,并为尔后向巴尔干和波兰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苏军在右岸乌克兰的进攻,包括10个彼此之间由统一企图联系起来的方面军战役和方面军群战役,这些战役是在远程航空兵,国土防空军和黑海舰队(在濒海方向)参加下实施的。

1943年底前

在乌克兰作战的是乌克兰第1、2、3、4方面军。他们在第聂伯河右岸基辅以西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西占有两个宽大登陆场。德军在这两个登陆场之间卡涅夫地域扼守一小段河岸,并在尼科波尔地域第聂伯河左岸扼守一个登陆场。1943年年底前,德军主要战略集团在右岸乌克兰。在此行动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所属坦克第4、1集团军和野战第6、8集团军,“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德军独立第44军,以及第4航空队和罗马尼亚空军,共约180万人,装备火炮和追击炮168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200辆,飞机1460架。1943年底前,苏军4个方面军(不含在克里木方向展开的第51集团军)共有22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8654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015辆。苏联空军(含远程航空兵)有作战飞机2600架。苏军人员比德军多0.3倍,炮兵多0.7倍,航空兵多0.8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则比德军少1/11。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企图是以一系列强大突击分割“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兵力并予以各个粉碎。大本营通过其代表协调各方面军行动;苏联元帅朱可夫协调乌克兰第1、2方面军行动,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协调乌克兰第3、4方面军行动。

右岸乌克兰的进攻准备是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苏军正为扩大在第聂伯河既占登陆场而继续苦战,乌克兰第1方面军基本兵力则在基辅方向抗击坦克第4集团军的突击。强渡宽大江河障碍的准备受到重视,为此运用了从行进间强渡第聂伯河及其他江河的经验。   

苏军在右岸乌克兰的进攻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冬季攻势(1943年12月24日—1944年2月底),春季攻势(1944年3月4日4月17日)。战役是从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大将)在日托米尔附近实施反攻(参见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开始的,这一反攻的结果,使合围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突出部的德军集团成为可能。

科涅夫大将指挥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为遂行所受领的任务,于1月5—16日实施了基洛夫格勒战役并解放了基洛夫格勒。1月12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赋予乌克兰第1、2方面军的当前任务,是对突出部根部什波拉实施相向突击,以围歼德军防御集团。这一任务经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圆满地完成了。

在粉碎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地域的德军的同时,乌克兰第1方面军以其右翼兵力进行了罗夫诺—卢茨克战役,并在战役过程中为对敌“南方”集团军群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占领了有利地区。与此同时,分别由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托尔布欣大将指挥的乌克兰第3、4方面军进行了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占领了尼科波尔登陆场,并将德军从第聂伯河扎波罗热弯曲部赶过了因古列茨河。

在右岸乌克兰的冬季进攻过程中,4个乌克兰方面军粉碎了其当面德军的全部重兵集团,并彻底打破了德军统帅部在南部的防御计划。38个师(其中包括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即“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所辖师的41%的兵力被击溃,德军士气动摇。结果,苏军为实施深远分割突击和翼侧突击并彻底粉碎右岸乌克兰的德军,占据了有利态势。

苏军的春季攻势几乎在整个右岸乌克兰同时开始。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负伤牺牲后,3月1日起由苏联元帅朱可夫接任)于3月4日开始进行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夫策战役。乌克兰第2方面军于5日开始了乌曼—博托沙尼战役。乌克兰第3方面军于6日开始了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战役。11日前,苏军摧毁了德军在扬波尔至黑海宽大正面的防御。乌克兰第1方面军主要集团推进到捷尔诺波尔—普罗斯库罗夫一线,并纵深楔入德军坦克第4、1集团军之间。乌克兰第2方面军粉碎德军第8集团军之后,以各快速兵团先遣支队进抵南布格河,并切断了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南逃之路。乌克兰第3方面军突击集团解放新布格市之后,将德军第6集团军分割成两部分,并以快速兵团前出至该集团军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集团的退路上。

鉴于已取得战果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3月11日给军队明确了任务。所有3个方面军的任务纵深都大为增大。乌克兰第1方面军奉命从行进间强渡德涅斯特河并以主力向切尔诺夫策发展突击,而以右翼在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协同下向布罗德、利沃夫发展进攻。乌克兰第2方面军应从行进间强渡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攻占别利齐、基什尼奥夫地域并前出至普鲁特河。该方面军向德涅斯特河进攻时,应以主力配合乌克兰第1方面军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尔后将主要力量转向南方以配合乌克兰第3方面军粉碎德军滨海集团。乌克兰第3方面军受领的任务,是制止德军退到南布格河,并在康斯坦丁诺夫卡、沃兹涅先斯克、新敖德萨地段夺占该河各渡口,尔后向蒂拉斯波尔、敖德萨进攻。

乌克兰第1、2方面军遂行所受领的任务时于3月20至25日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分割成三部分。结果该集团军群坦克第1集团军被苏军两个方面军夹击于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地域,并在3月底前被乌克兰第1方面军合围(共23个师,内10个坦克师)。尽管坦克第1集团军残部于4月7日突出合围,但“南方”集团军群左翼和中路部队均被粉碎。于3月15日4月5日进行了波列西耶战役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粉碎德军北翼时给予了极大支援。

乌克兰第2方面军切断第8集团军与“南方”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联系后,将该集团军逐向西南(3月24日,第8集团军编入“A”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缺口。3月26日,苏军抵达温格内以北国界,从行进间强渡了普鲁特河,在战争期间第一次将战斗行动转移到敌国—罗马尼亚境内。至4月中,乌克兰第2方面军以右翼前出至喀尔巴阡山脉。以中路部队前出至雅西接近地,而以左翼前出至德涅斯特河、基什尼奥夫以东。乌克兰第3方面军3月间击溃了德军在南布格河的抵抗。经敖德萨战役,他们粉碎了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解放了黑海西北沿岸及最重要的港口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并前出至德涅斯特河。

  1944年4月17日,苏军在右岸乌克兰连续进行了4个月的战略性进攻,以粉碎德国东方战线整个南翼(不含被封锁在克里木的德军第17集团军)而告结束。这一进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展开的正面长达1300至1400公里。双方参加右岸乌克兰各次交战的共约40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454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强击火炮)4200辆,飞机4000余架。这是苏军方面所有6个坦克集团军同时参战的唯一的一次战役。在进攻过程中,“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10个师另1个旅被歼灭。其59个师损失人员1/2到3/4。苏军前进了250—450公里,并由于前出至喀尔巴阡山脉山前地带而截断了德军战略战线南翼。游击队有力地配合了军队。他们从后方突击德军,破坏其交通线,夺占渡口,搜集重要情报。在进攻过程中,苏军在春汛和流冰条件下从行进间强渡了很多江河,其中包括因古列茨河、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普鲁特河等宽大江河。4个乌克兰方面军的空军集团军,在1944年冬春出动66000余架次,比德军航空兵(约31000架次)多1倍,并给军队以有效支援;他们在空战中和机场上击毁飞机1400余架。运输航空兵部队在4月间17天内出动4817架次,运送油料、弹药670吨以及补充兵员和伤员5OOO余人。此次战略性进攻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解放了数百万苏联人和右岸乌克兰广大领土,苏军前出到苏联西南国界并将战斗行动转移到国外。

 

苏联1944年对德军的十次打击

 

二战后期,苏联军队为了把德国完全赶出自己的领土,进而把战争推向国外进行,迫使德国的仆从国退出战争,苏军从1944年1月中旬开始,从北起巴仑支海,南到黑海大约4500公里的防线上,连续对德国和它的仆从国实施了10次歼灭性的打击,即著名的“十次打击”

第一次打击

1944年1月14日3月1日,这一次战役即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1943年,苏军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打开了通向内地的道路,但并没有完全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威胁。  为了彻底解除德军对苏联第二大城市的威胁,歼灭战场北翼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波罗的海沿海第二方面军所辖的8个集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和远程航空兵的配合支援下,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展开了强大的攻势。  苏军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辉煌战果,解放了一大批城市,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900天的封锁。第一次打击的结果是苏军突破了德军长期构筑的防御工事体系,向西方和西南方推进了150公里—250公里,把德军赶到了波罗的海沿岸,共歼灭德军3个师,击溃23个师,使德军损失10万余人。不仅如此,这次战役还动摇了法西斯德国在芬兰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的地位。 

第二次打击

1944年1月初,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2月至3月在第聂伯河右岸地区对德军实施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在最高统帅部的统一指挥下,苏军乌克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方面军在北起萨尔内以西,南至第聂伯河口1300公里的宽阔正面地带,东起第聂伯河,西至喀尔巴阡山麓500公里的纵深地带全面展开进攻,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在北翼配合行动。1月24日,这次战役正是拉开序幕,到3月底基本结束,个别地区的局部战斗持续到4月中旬。双方激战的结果是苏军击溃了德军66个师,全歼其中的10个师1个旅,解放了整个的第聂

伯河右岸的乌克兰地区,在400公里的正面战场上攻击到国境线,兵临罗马尼亚国境,引起了德国东南欧各仆从国的惊慌。 

第三次打击

第三次打击分为敖德萨和克里米亚两个战役进行。 

3月26日4月14日,苏军实施了敖德萨战役。3月28日正式打响,经过了4天的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在160公里长的战线上的坚强防御,挺进了60公里70公里。与此同时,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在摩尔达维亚和罗马尼亚领土上顺利展开了攻势,德军被迫撤退至德涅斯特河一线。  德军统帅部在敖德萨西北集结了一个巨大的兵团,决意死守掩护着通向罗马尼亚中部的敖德萨地区,并与4月6日清晨开始反攻。经过两天的激战,苏军击溃了德国的多次进攻,歼灭了德军的6个师的残余部队。苏军乘胜追击,一路猛打,4月9日,突破德军防线,直指敖德萨城。4月10日,敖德萨城终于被苏军从法西斯侵略者手中夺了回来。 

敖德萨之战,苏军一举全歼德国的第6军,向前推进了200公里,解放了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州,为完全解放摩尔达维亚,并想罗马尼亚和克里米亚展开进一步的攻势创造了条件。 

4月8日开始,苏军实施了克里米亚进攻战,到5月12号结束,历时35天。  苏军在克里米亚的进攻非常的神速,战役打响后,经两天的激战,苏军就推倒了克里米亚辽阔的草原地带,把德军逼退到海边。3天后,一鼓作气又攻下了刻赤。被逼到海边的德军龟缩在塞瓦斯托波尔坚固的防御要塞里,试图负隅顽抗。4月16日,苏军进抵德军的防御要塞外围,5月7日,发起了决定性的攻势。经过三天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内外两线环城工事,于5月9日夜间冲进城内。这样,德军吹嘘的牢不可破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体系,被苏军短短的3天就彻底的摧毁了。在此布防的德军全部肃清,苏军成功的夺回了这个黑海最重要的城市。 

苏军对德军实施的第三次打击共歼灭德军12个师,并将克里米亚和敖德萨从德军手中夺了回来。至此,苏军在南翼战线上进一步强有力的打击德军的条件已完全成熟,苏军开始把战争转移向苏联国境线以外。 

第四次打击 

卡累利阿地峡位于列宁格勒北部,芬兰东部,南部分别与拉多加湖和澳涅加湖相连。在这次作战中,苏军实施了两个战役,一个是列宁格勒方面右翼部队在波罗的海舰队的配合下,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的维堡战役,另一个是在卡累利阿方面军的左翼部队在拉多加如湖区舰队和澳涅加湖区舰队的配合下,在南卡累利阿实施的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 

整个战役从1944年6月9日开始至8月9日结束,历时两个月整。双方交战的结果,苏军向前推进了160--250公里,再一次摧毁了德国,芬兰联军威胁苏联西北部和列宁格勒的强大基地,进一步改变了苏德战场北翼的威胁的战略局势,并迫使芬兰于9月初推出战争,从而减轻了对苏军北翼的威胁,同时也为苏军以后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五次打击

白俄罗斯对于苏德双方都具备重要的战略地位。德军统帅部试图不惜任何代价,依托完备的防御工事和天然森林,沼泽地区,死守此地。因此保住了白俄罗斯,德国远程航空兵仍然可以对莫斯科一带构成威胁,并可保证全线德军的协同作战。反之,不仅使华沙至柏林这个重要方向会很快受到苏军威胁,而且整个战场正面就会被苏军分割开,这对德军今后的作战行动大为不利。对苏军而言,解放白俄罗斯,对于迅速进入波兰,攻占东普鲁士和开辟通往本土的捷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于1944年6月23日开始对德军实施第5次打击,即展开白俄罗斯战役,战役代号是“巴格拉季昂”。  白俄罗斯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从6月23日发起进攻到8月29日结束,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苏军歼灭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击毙或俘虏德军官兵54万余人,战线向西方推进了600多公里,不仅解放了整个白俄罗斯共和国,立陶宛共和国的大部分领土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领土,而且解放了波兰东部的国土。这也是苏军在卫国战争期间所获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不仅促进了苏德战场局势的进一步改观,大大改善了苏军进攻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西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条件,而且苏军还进抵东普鲁士边境和维斯瓦河,占据了有利于以后在波罗的海,东普鲁士和波兰进一步发动进攻的重要阵地。 

第六次打击

1944年7月13日8月29日,苏军对德军实施了第六次打击,即利沃夫--桑多每日战役。当第五次战役激烈进行的同时,由科涅夫指挥的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南部同时发动了新的攻势。这一攻势的目的是利用白俄罗斯战役节节取胜的有利时机,歼灭乌克兰西部的德军,为此后向波兰南部进攻创造条件。这次战役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战斗行动多样化,各种战役机动样式得以广泛运用。在战斗中,苏军航空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在7月14日至31日的17天里,苏联空军就出动飞机3万多架次,连续不断的打击敌人。此外,炮兵在战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军以每公里正面达250门的火炮密度,压制住了德军纵深约10公里----15公里的防御地带,保障了步兵作战部队的突破和纵深战役的同时实施。

在这次战役中,苏军击溃德军32个师,其中彻底歼灭8个师,使得德军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被摧毁。仅在7月14至31日中,苏军打死,打伤,俘获德军官兵和就有20万人左右,同时缴获了各种口径的火炮2200多门,坦克500辆,汽车1万辆,火车车皮666节,马匹1万2千皮,各种仓库近150个。更为重要的是,苏军从德国手中夺回了利沃夫等一大批城市,彻底解决了乌克兰西部地区,在维斯瓦河西岸建立了强大的桑多每日登陆场,顺利完成了战役的预定的目标,从而随后在波兰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实施进攻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七次打击

第七次战役以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为主要组成部分,在苏联,罗马尼亚边境地区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境内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  纳粹德国非常重视对苏,罗边境的战略防御,因为德军一旦从罗马尼亚这条外国防线上败下来,其后果就不堪设想:德国不仅会失去其赖以支撑战争的石油,粮食和其他的物资的供应基地,而且希特勒的欧洲联盟也将会很快土崩瓦解。为此,德军统帅部在苏,罗边境的雅西--基什尼奥夫地域部署了实力强大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为了与苏军决一死战,德国和罗马尼亚的军队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这种防御是依天然地形和完备的工程建筑物,炮兵和破击炮的火力配系构成的,沿山地与河流总共建立了3道防御地带,并以战斗力最强的德军第6集团军坚守基什尼奥夫突出部,两翼侧由罗马掩护。 

1944年8月20日凌晨,苏军最高统帅部一声令下,严阵以待的苏军阵地上万炮齐鸣,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打响了。德军第6集团军是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主力,实力雄厚,加之工事坚固,因而与苏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了守住基什尼奥夫一线的战略要地,德军大本营急令德军增援这一地区。然而,久经战争考验而且越战越勇的苏联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精锐的突击集团于战役的第一天深夜就攻占了雅西,特尔古—弗鲁莫斯市。23日,苏军开进胡希地域。 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则从德,罗军的结合部发起进攻,并很快切断了德军第6方面集团军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联系,于23日挺进到普鲁特河一线。至此,苏军完成了对基什尼奥夫德军的18个师的合围,同时,在多瑙河舰队的配合下,对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也形成了合围。  在大军压境,重重围困的绝境下,罗马尼亚反动政府垮台。23日,罗马尼亚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法西斯起义。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对法西斯无比仇恨的心情,纷纷拿起了武器,与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一起参加了战斗。激战一天,起义队伍击溃了驻扎在布加勒斯特的德军,成立了新政府。第二天,即1944年8月24日,罗马尼亚新政府宣布脱离纳粹德国,退出法西斯侵略战争。与此同时,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停止了抵抗,并很快把枪口转向了德国法西斯。  为了继续将罗马尼亚绑在法西斯的战车上,希特勒当日即向德军下令,进攻布加勒斯特。德军的反扑并没有吓倒英勇的罗马尼亚人民,他们奋起保卫自己的城市,击退了德军的进攻,迫使德军丧失了重新夺取布加勒斯特的计划。  就在罗马尼亚军民奋起反抗德军反扑的同时,苏军解放了摩尔达维亚首都基什尼奥夫,接着以34个师的兵力歼灭被围德军。到27日深夜,苏军又在普鲁特河以东地域全歼德军。

至此,第一阶段结束。

8月28日9月20日,苏军实施了这次战役的第二阶段进攻。这一阶段战役的主要任务是歼灭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境内的德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军在围歼基什尼奥夫地域德军集团的同时,即以两个方面军的大约50个师的兵力,在合围的正面上向罗马尼亚腹地发动进攻。  1944年9月5日,苏联政府在给保加利亚的照会中向保加利亚亲纳粹德国的政府宣战。8月,苏军开始越过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边境。也在这一天,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和其他一些城市爆发了武装起义,9日,保加利亚建立了反法西斯的新政权,并向希特勒的德国宣战。15日,苏军开进索非亚,随后与保加利亚军队联合行动,向西方和南方挺进,到9月底,保加利亚境内的法西斯德军被全部清除出去。苏军的第七次打击一共击溃了德军和罗马尼亚军的47个师,使得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几乎全军覆没。苏军向前推进了800公里--1000公里,抵达南斯拉夫东部边界,这不 仅对巴尔干半岛法西斯军队造成了威胁,而且打开了通向德国在欧洲最后一个盟国匈牙利的道路。

第八次打击 

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对德国而言,它既掩护着东普鲁士,有保护着德国东海舰队的行动安全,同时,德国还可以从这里保持与北欧各国的联系。因此,德军大本营决心死守这一地区。然而,当时的总战局对德军不利,西线战场节节败退,芬兰和罗马尼亚已正式退出侵略战争,而苏军骤然改变战略主攻方向,使得德军措手不及,晕头转向,首尾难以相顾。第八次打击从9月14日,到11月24日止,费时多,规模大,虽然没有围歼大量的德军,但还是取得了可观的胜利,击溃了德军29个兵团,解放了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区,战线由1000公里缩短到250公里,从而苏军有可能腾出更多的兵力用于东普鲁士和柏林方向上的进攻。 

第九次打击

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是德国主要的粮食和航空工业原料供应的基地,而且匈牙利西部多瑙河沿岸又是从未受到大规模轰炸的军事工业基地。因此,希特勒决议稳定战场南翼态势,力保这些重要的基地,并拖住他在欧洲最后一个盟友匈牙利。为此,希特勒不得不放弃阿尔巴尼亚和希腊,并把那里的军队大部分都撤到匈牙利,以建立强大的预备队。同时,希特勒大本营还从法国,德国本土等地把大批军队调到匈牙利,重新拼凑成南方集团军群,与苏军的乌克兰第2,第4方面军对峙,而新编成的F集团军一方面掩护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两国通往南斯拉夫的道路,另一方面则对抗着苏军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

至此,希特勒的军队的抵抗达到了疯狂程度。因为战火离它的老巢越来越近了。另外,德国工业最重要的一些企业分布在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西里西亚。如果苏军一旦占领这些地区,将会对德军的军事工业形成致命的打击。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深知这一点,因此,面临行将灭亡的威胁,德军不得不做出拼死的抵抗。  1944年9月28日,苏军发起进攻。到10月底,第一阶段的战役结束,德军对匈牙利方向进攻的苏军侧翼的威胁已被完全解除,战线由1400公里缩短到700公里,苏军实施布达佩斯战役,解放整个匈牙利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4年10月29日1945年2月13日,是战役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战役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而且延续的时间也长,其中布达佩斯攻坚战就历时45天,使苏德军队的又一场硬仗,战斗异常激烈。经常浴血奋战,苏军终于在2月13日歼灭德军集团军,解放了匈牙利的首都。  在第九次战役中,德军有50多个师被歼,其中20多个师全军覆没。这次战役不仅为苏军以后在维也纳方向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苏军以后实施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次战斗的结果,扩大了欧洲的解放区域,匈牙利亲德政府已处在投降的前夜,希特勒德国在欧洲已被彻底的孤立,苏军具备了从南线直捣纳粹老巢的条件。 

第十次打击 

第十次打击的主要目标是北芬兰的佩特萨莫。这是原苏联的领土,1940年让给芬兰,苏德战争一开始,就被德军占领。3年来,德军在这里构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完备的纵深梯次配置,由3道防御地带组成,正面约60公里,纵深达150公里,左边临海,右翼暴露。周围铺设了无数的地雷,并挖了大量的反坦克壕沟。 

德军所以要重点防御这一地区,是因为它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地区盛产的镍和铜都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原料,佩特萨摩不冻港是优良的海军基地,是北海的一个重要的据点,不仅可以控制北海的航路,与北挪威的港口相呼应,而且还可以威胁和封锁苏联的摩尔曼斯克港口,而这个港口又是苏联重要的吞吐口岸之一,对苏联的军事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佩特萨摩还掩护了通往德军占领下的挪威北部的要道。  10月7日,苏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垂死挣扎的德军虽然极力抵抗,火力猛烈,但苏军第14集团军在北方舰队及海军陆战队的支援下,兵分两路实施夹击,致使德军覆背受敌。这样,苏军在部分地段攻破了德军的防线。随后,苏军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沼泽,湖泊,高山峻岭等自然条件带来的重重困难,经过3天的苦战,终于全线突破了德军的防线。苏军又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奋力向佩特萨摩的方向发起总攻,并于10月12日开始攻城。  佩特萨摩攻坚战是这次战役中最为激烈的战斗。德军奉命死守,抵抗异常顽强,曾一度扼制了苏军的攻势。然而,苏军攻城主力部队不仅得到了佩特萨摩以北海岸登陆部队的策应,而且得到强大的空中支援。经过3天3夜的激战,10月15日,苏军终于攻克了佩特萨摩城,到10月25日,连接拿下了德军在北极地区的最后两个据点。到10月抵,苏军按期完成了北极地区的进攻,向前推进了150公里,进抵挪威北部沿海。整个战役中,击毙德军3万人,击沉敌舰156艘,并解放了挪威。

苏军的十次打击,使德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失。1944年上半年,德军30个师友6个旅被全歼,142个师1个旅损失过半,共损失100多万病员和大量武器装备。1944年夏秋季节,德军又有96个师又24个旅被歼灭和俘虏,有219个师22个旅损失一半或一半以上。这一时期,德军共损失兵员160万人,坦克6700辆,火炮和迫击炮2万8千门,飞机1万2千架。除拉脱维亚一小块土地外,苏联几乎全部恢复了战前的国境线。

 

194401东线战役之----齐克塞战役-冰原血战

 

     齐克塞战役在1944年1月第三天,苏联方面则称这个战役为科尔松-舍普琴柯夫斯基战役,而在德国方面这个战役以“齐克塞口袋”之战而闻名,和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等著名的东线战役相比,齐克塞战役很少为人所知,但我认为它不该被遗忘,这个战役在苏德战争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役,这不仅表现在它是苏军1944年中所发动的第一个重大攻势,而且它清楚地表现出了苏德战争后期,双方军队作战的特点。

齐克塞战役-战争背景

    长久以来,苏联军队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在作战中只知道死板地遵守事先拟定的计划,而不能同时也不鼓励在战斗中依据当时的情况而调整部署。这个说法起源于战后出版的第一批所称的“v1德国革命战争回录”,在战后冷战的国际环境下,这个观点很快被英国和美国所接受。齐克塞战役的另一个特点是双方那种在理论上机械化部队根本无法运动的地形和气候环境中使用机械化部队的能力,大家一向认为二战中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战争只发生在东线,苏联战场上双方装甲部队所表现出来的爆发力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动能力总是让人们如痴如醉,在这方面,德国军队是先驱,它第一个把装甲部队的运用上升到艺术化的层次,苏联装甲部队只是到1944年才达到了这个层次,而在西线的英美军队从未达到这个境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场战役的失败首先是由于希特勒顽固地要求死守这个突出部,在这里希特勒显然把这个突出部的存在看成是一个机会而不是威胁。他本来计划通过这个突出部,割裂苏联2个方面军的联系,并将这里作为发动一个新的反攻的跳板,他显然没能意识到德军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力发动这样的一个攻势,这就意味着在现在齐克赛突出部只能是对德军的一个威胁。

除了希特勒以外,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斯坦因对这次失败要负什么责任?虽然他确实多次要求希特勒放弃突出部,而他的要求也确实屡次被希特勒拒绝,但作为一支军队的统帅肩负着对军队和祖国的重大责任,他和幼儿园中的小朋友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没有权力因为上级的失职而推卸自己本身应该负担的责任,这也许并不公平,但确实是事实。如果他确实象他在回忆录中那样重视齐克赛突出部,那样确认苏军即将在那里发动攻势,那么有几个情况无法让人得到满意的解释,为什么在那里防御的德军都呈现一线部署,整个防线毫无纵深?为什么他不要求将“维京”师撤出突出部?为什么他不但没有在突出部左翼部署任何装甲部队?要知道第3装甲军还是在战役开始前不久离开这个地区的,而正是这个部队后来不得不返回原地担任解围任务。最后,为什么在战役开始后第5天他才下定解围的决心?在这里我试图解释这些原因,由于德军在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后,彻底失去了在东部战场上的主动权,这意味着德军必须也不足的兵力防守一条漫长的战线,而作为进攻的苏军充份享有进攻者的特权,即有权力选择进攻的时间和地点。为了阻挡苏军,德军必须将他的有限的预备队放在苏军最可能的主攻方向上,而不管曼斯坦因后来怎么说,当时他显然并不认为齐克赛会是苏军的主攻,他很清楚这个地区是德军防线上的一个弱点,但在这里苏军已经连续作战了几个月,其损失已经很大了,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整补以前,他十分怀疑苏军是否有能力发动新的进攻,更何况当时在这里的天气和路况是如此之差,连德国装甲部队都很难运动,俄国人有这个能力吗?正是由于这种想法,他认为在这里的防线至少在比如1--2个月里不用过于担心,他很可能还希望在这段时间里能说服希特勒放弃突出部,的确以前希特勒也不是没有被说服放弃土地过。这样他疏忽了一些本来不应该被疏忽的事情,当一切都已经明朗以后,曼斯坦因开始全力营救被围的德军,自此以后,德军的表现可圈可点,几乎找不到任何错误,但他们在开局时已经落后太多,

齐克塞战役-战争过程

 1994年1月16日,齐克塞战役是在曼施坦因的最后一搏开始了,最先动手的还是包围圈外的第三装甲军,贝克重装团在原防区转交给第16装甲师第64装甲掷弹兵团之后,开动了自己所有可以一战的坦克——9辆老虎、9辆黑豹,向239高地进发,在抵近离目标地区不远的一个森林地带时,他们遭到了数辆T-34的攻击,但很快就都被虎式坦克的88炮摆平,但就在此时又有一支苏军从部队的另一侧袭来,疏于防范之下,曾在沃特雷乌卡村率领四辆老虎成功地与成倍的苏军周旋数日的范德萨克上士的虎式坦克侧装甲被来自T-34型的穿甲弹击穿,车组人员全部阵亡。这也是首次有记录的虎式坦克被T-34/85型坦克的85mm炮击毁。在搞定苏军小部队的骚扰之后,贝克重装团于上午晚些时候开始向239高地发起进攻,但苏军早已严阵以待,各种炮火交织成的弹网压得进攻的德军抬不起头,而老虎和黑豹则在远距离上和苏军的T-34/85对射,德国人用3辆黑豹交换了守军9辆T-34,可由于侦察部队报告有越来越多的苏军在向239高地靠拢,贝克在权衡利弊之后便决定停止徒劳的攻击,先行向德舒尔什内兹---239高地的公路退去,而在撤退途中殿后的503重装营虎式坦克又干掉了4辆追击而来的T-34。再来看看右侧第一装甲师这边,在得来自党卫军部队的增援之后,已经停滞多日的德国战车终于又能继续前进了,目标直指东北方向的十月镇,与此同时,苏军从239高地方向也调了20辆T-34去加强十月镇的防御,并为当地守军配署大量的反坦克武器,又是一场利剑和坚盾之间的较量。

日耳曼的疯狂和俄罗斯的顽强在十月镇的战场上尽显无遗,双方几乎是一个个工事、一间间房屋地展开争夺,一个上午有的阵地甚至先后易手三次,时至中午守军在第一装甲师的重压下开始渐渐不支,开始有组织的向东北方向退却,但十月镇的抵抗还在继续。正当十月镇行将易手之际,苏军第3近卫坦克军从其右翼发起的反击使得第一装甲师难以如偿所愿,尤其是从222高地方向出去的30辆T-34对该师的侧后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应付这一可能是致命的危机,第1装甲不得不从本已非常吃紧的十月镇的进攻部队中勉强调出由斯特里佩尔上士指挥的7辆黑豹去迎击这30辆T-34,德国人用熟练的配合和精湛的技术弥补了数量上的劣势,通过巧妙的布阵和果断射击敲掉了27辆T-34,而自己仅损失了一辆黑豹,再次上演了以少胜多的好戏,暂时化解了来自右翼的危机。仰仗着装甲兵们的杰出表现,曼施坦因终于能够稍稍喘口气,他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在当天下午彻底拿下十月镇,由于此时贝克重装团已放弃对239高地的进攻,曼帅马上命令隶属该部的503重装营的8辆虎式坦克向东南方向运动,加入到十月镇的攻坚战之中。得到了强援的德军随即从各个方向对十月镇发起总攻,残酷的巷战开始了,战至傍晚德军终于如愿以偿,但守城苏军的顽强让高傲的日耳曼人也低下了头,时值风雪交加的天气酷是冬季,双方战亡士兵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十月镇,德军第1装甲师的损失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竟然有一个装甲连的所有排级以上指挥官全部阵亡。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不会有胜者。

齐克塞战役-结束情况

 齐克塞战役结束之后半个月,经过短暂休整的苏军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春季攻势,先是朱可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于3月4日开始进行了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夫策战役,紧接着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又在乌曼—伯托萨尼方向展开攻击,在突破德军一线正面的防线之后,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主要集团已经前出至捷尔诺波尔一线,并纵深切入德军坦克第一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之间;而相应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在粉碎一线德军第八集团军的防御之后,成功抵近南布格河一带,深入到德军第一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 

因势利导的苏军指挥部门便以乌克兰第一、二两个方面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位于卡缅涅兹—伯多利斯基的德军坦克第一集团军,并在4月上旬左右将其包围,由于当时该德军集团的司令是赫赫有名的胡贝将军(此君曾在西西里岛率部阻击盟军并成功拖延了后者的进军步伐),所以又被德军方面称之为胡贝包围圈,被围德军有近20个师的部队,另外还包括503、509重装营等精锐部队。但基于在该地区的苏军本身的力量不足以一口气吃掉如此大规模的德军力量,所以在其后的德军突围行动中第一坦克集团军的大部都幸免于难,顺利冲出包围圈,只是几乎丢弃了所有的重装备,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503营的身上。 

齐克塞战役-战争分析

 纵观整个齐克塞战役,其实在曼施坦因错误的认为苏军的攻击矛头是指向奥拉托夫—文尼察方向时,失败的种子就已经埋下。此役中苏军投入的乌克兰第一、二方面军也是自库尔斯克会战之后马不停蹄连续作战7个月的疲惫之师,当时双方在战区力量对比上相差并不大,苏军根本不具备库尔斯克时的压倒性优势。曼施坦因的失算之处就在于将后来充当救援主力的贝克重装团、第1装甲师和党卫军第1装甲师先用于了其实并不重要的奥拉托夫或是其它战场,由于糟糕的路况,来回奔波时造成的坦克机械故障加上战事损失使得贝克重装团和党卫军第1装甲师投入救援行动。其实只有原先一半的实力,而第一装甲师情况稍好点,但它在进攻的同时又要兼顾整个第三装甲军的右翼,战力不够是德军救援部队后来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反观苏军这边,真实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在竭力阻挡德第三装甲军不断实施反冲击的同时自身力量也收到了很大削弱,以致最后不得不冒着很大风险数次从包围圈上抽调部队去加强打援的部队。而在16日齐克塞被围德军开始突围时,最后的4万多人中竟有3万人后来回到了德军阵地。其余1万多人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承受不住天寒地冻的考验倒在了路上。可见当时第三装甲军正面苏军也已经拼得差不多了,此外贝克重装团在撤离奇什尼兹—239高地公路时苏军也未作任何干扰,其实并非朱可夫无心,实在是无力追击,他手上的预备队早已全部用上,难不成让他带着自己的警卫兵去追击虎式坦克?其实俄国冬季糟糕的路况也是导致救援行动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有人会说天气和道路的影响对战争中的双方而言都是一样的,这样说对于在进攻一方的德国并不公平,毕竟在战斗中进攻的部队所要做的机动和转移要远多于防守的一方,造成的机械故障等等非战斗装备损失自然也要大些,更何况当时苏军装备的T-34和谢尔曼在战场路况适应能力要远强于德国人那些四五十吨的老虎黑豹。 

应该承认在齐克塞德军败得确实可惜,如果曼帅不出败招,直接将贝克重装团等精锐部队用于齐克塞方向,双方的实力对比又将是另一番景象。且不说突破苏军阻碍打进包围圈,至少可以离包围圈走更近一些,接应出更多的被围部队,诚然作为德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曼施坦因元帅有过闪击西欧的辉煌,也有过在哈尔科夫力挽狂澜的经典之作,但他在库尔斯克和齐克塞两役中对于战局的判断、战机的把握和用兵的时机上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而曼施坦因在自己回忆录中的说法更是不光彩,竟然将齐克塞之役失败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希特勒身上(说他贪恋土地不肯放弃突出部队以拉直战线,给了苏军可乘之机),全然不提自己对当时南线苏军主攻方向判断的失误。无论如何比起库尔斯克,显然德军在齐克塞离胜利更近些,只可惜当时整个战局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不在德国人这边了。苏军的胜利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和红军将士的精彩表现,但更多的还是一份运气。

齐克塞战役-社会影响

 直到50年代后,由于战时所造成的敌意逐渐消退,英美等国才开始比较客观地评价二战中的德国军队。同样一直到80年代末期,苏联逐渐开放并最终解体,冷战的敌对气氛逐渐减弱,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二战东部战场的史料开始同时引用苏联和德国双方的资料,从而开始比较客观地描述这场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一本战史是否包括双方的资料是区分严肃的史料和“革命战争回忆录”的重要区别之一,也许有许多人更喜欢"德国革命战争回忆录"而讨厌"苏联革命战争回忆录",但对笔者来说"革命战争回忆录"就是"革命战争回忆录"。令人遗憾的是,这些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出版的作品很少能和国内二战爱好者们见面,我们出版社的许多编辑的职业水准之低下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在已经是21世纪的现在,国内有关苏德战争的最权威的作品居然还是Albert Seaton出版于60年代 的“苏德战争”!不过话说回来,你能对那些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例如“艾森豪威尔在法国帮助布莱德雷夺取巴顿的战功”,苏联政府残酷镇压和德军浴血奋战的弗拉索夫将军的部队等大作的编辑老爷们抱什么指望呢!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除非是完全由白痴组成,否则决不会不允许在战时依据实际情况改变作战计划。在战争初期,苏军并非是只知道死守计划,而是他们的反应太慢,这既是由于当时苏军各级军官缺乏经验,也是由于苏军缺乏一个良好的通讯系统,这导致指挥员无法及时了解前线的情况,而上级的命令无法及时传达到下级。随着苏军各级军官经验的增长和通讯设施的日益改进,苏军的反应也将越来越快。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的齐克塞战役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双方指挥机构的能力考验很大,这场战役对于苏军来说,是在仓促中准备的,对德军来说,是突然间被卷入的。双方的作战准备都十分草率,双方的作战计划都是几乎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看着双方将领们如何调整作战计划是十分有趣的事,在此期间,双方都犯过不少错误,其中有些错误是如此低级,以致让人无法相信这是出于朱可夫和曼斯坦因这样世界级名将的手中。

 

齐克塞战役-------冰原血战

发生在1944年1月的齐克塞战役,苏联方面称这个战役为科尔松-舍普琴柯夫斯基战役,而在德国方面这个战役以“齐克塞口袋”之战而闻名,和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等著名的东线战役相比,齐克塞战役很少为人所知,但我认为它不该被遗忘,这个战役在苏德战争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役,这不仅表现在它是苏军1944年中所发动的第一个重大攻势,而且它清楚地表现出了苏德战争后期,双方军队作战的特点。 
    长久以来,苏联军队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在作战中只知道死板地遵守事先拟定的计划,而不能同时也不鼓励在战斗中依据当时的情况而调整部署。这个说法起源于战后出版的第一批我所称的“德国革命战争回录”,在战后冷战的国际环境下,这个观点很快被英国和美国所接受,说来十分有趣,我发现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历史学家在描述敌人的时候,想象力十分贫乏,他们的敌人一般被冠以“只知道死板地执行命令,而不知道随机应变”的帽子,后者被认为是英美军人的长处。比如在二战期间,德国军人就被认为是“虽然训练有素,但只会机械地服从”,以至于巴顿将军声称,由于善于随机应变,“一个美国小伙子抵得上10个德国佬”。直到50年代后,由于战时所造成的敌意逐渐消退,英美等国才开始比较客观地评价二战中的德国军队。同样一直到80年代末期,苏联逐渐开放并最终解体,冷战的敌对气氛逐渐减弱,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二战东部战场的史料开始同时引用苏联和德国双方的资料,从而开始比较客观地描述这场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一本战史是否包括双方的资料是区分严肃的史料和“革命战争回忆录”的重要区别之一,也许有许多人更喜欢“德国革命战争回忆录”而讨厌“苏联革命战争回忆录”,但对笔者来说“革命战争回忆录”就是“革命战争回忆录”。令人遗憾的是,这些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出版的作品很少能和国内二战爱好者们见面,我们出版社的许多编辑的职业水准之低下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在已经是21世纪的今天,国内有关苏德战争的最权威的作品居然还是Albert Seaton出版于60年代的“苏德战争”!不过话说回来,你能对那些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例如“艾森豪威尔在法国帮助布莱德雷夺取巴顿的战功”,“苏联政府残酷镇压和德军浴血奋战的弗拉索夫将军的部队”等大作的编辑老爷们抱什么指望呢! 
    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除非是完全由白痴组成,否则决不会不允许在战时依据实际情况改变作战计划。在战争初期,苏军并非是只知道死守计划,而是他们的反应太慢,这既是由于当时苏军各级军官缺乏经验,也是由于苏军缺乏一个良好的通讯系统,这导致指挥员无法及时了解前线的情况,而上级的命令无法及时传达到下级。随着苏军各级军官经验的增长和通讯设施的日益改进,苏军的反应也将越来越快。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的齐克塞战役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双方指挥机构的能力考验很大,这场战役对于苏军来说,是在仓促中准备的,对德军来说,是突然间被卷入的。双方的作战准备都十分草率,双方的作战计划都是几乎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看着双方将领们如何调整作战计划是十分有趣的事,在此期间,双方都犯过不少错误,其中有些错误是如此低级,以致让人无法相信这是出于朱可夫和曼斯坦因这样世界级名将的手中! 
    齐克塞战役的另一个特点是双方那种在理论上机械化部队根本无法运动的地形和气候环境中使用机械化部队的能力,笔者一向认为二战中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战争只发生在东线,苏联战场上双方装甲部队所表现出来的爆发力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动能力总是让我如痴如醉,在这方面,德国军队是先驱,它第一个把装甲部队的运用上升到艺术化的层次,苏联装甲部队只是到1944年才达到了这个层次,而在西线的英美军队从未达到这个境界。

自从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就开始了向西方不间断的进攻,1943年11月,苏军从第聂伯河的桥头堡中冲出,他们攻克了基辅并将德军向西方和西南方向逐退了100公里,1943年12月,苏军又发起了一系列新的攻势,这个攻势直到1944年1月中旬才告一段落,这个攻势也导致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防线向西方弯曲,从而在苏第1和第2乌克兰方面军之间形成了一个从西北伸向东南的突出部,这就是德国人所称的“齐克塞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割裂了苏第1乌克兰和第2乌克兰方面军之间的联系,对企图进一步发动攻势的苏军来说,这个突出部犹如莽刺在背,但同时对苏军来说,这个突出部的存在也是一个机会,一个通过两翼包抄以消灭突出部中德军的机会。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斯坦因元帅十分忧虑苏军对齐克塞突出部的攻击,在他眼中这个突出部是德军防线上一个弱点,他曾多次向希特勒提出放弃这个突出部,以拉平德军的防线,但希特勒没有同意,希特勒认为这个突出部的存在是在苏军两个方面军之间打入了一个钉子,如果能守住这个突出部,就可以严重阻碍苏军的下一步攻势。对此曼斯坦因表示了自己的怀疑,问题是德军是否有能力守住这个突出部?但既然希特勒已经下达了命令,作为一个军人,曼斯坦因只能服从。不过令曼斯坦因感到安慰的是当地的地理情况,齐克塞地区地形十分复杂,多河流,沼泽,道路情况很差,在1月份当地多雨雪,尤其在夜晚经常雨雪交加,大风呼啸,能见度很差,而道路结冰情况十分严重,但一到白天,气温开始回升,地面化冻,使得道路成为“无底的泥潭”,使得机械化部队很难在这种地形中运动。这些情况显然对防守者有利。 
    德军在齐克塞地区的部署是这样的,在突出部的左翼德第1装甲集团军第7军,这个军在突出部根部由下往上部署了第75,第34和第198步兵师,军预备队第82步兵师部署在防线后方的左翼。第7军上方,突出部的左半部是第1装甲集团军的第42步兵军,该军的左翼是第88步兵师,这个师占据的防线很长,实际上对一个师来说是太长了,为了加强该师的实力,德第213警卫师的2个营和第168步兵师的1个营被补充给该师,在第88师右翼是B战斗群,这个战斗群由第332,255和112步兵师组成,在这3个师中,除了第112师比较完整以外,其余各师都在以前的战斗中受了重创,这个战斗群实际的兵力只相当于一个加强步兵师。 
    占据突出部右翼的是德国第8集团军,该集团军将第11军部署在突出部右半部,在该军防线左翼和42军B战斗群相邻的是由保加利亚志愿者组成的党卫军"Wallonia"旅,该旅右翼是第5党卫军“维京”装甲师,这个师是党卫军4个王牌师之一,该师奇装满员,共有90辆坦克,在“维京”师靠近突出部根部由北向南分别是第57,72和389步兵师。在第11步兵军的右翼是第47装甲军,该军的部署由北到南分别是第3装甲师(只有20余辆坦克),第106和第320步兵师。 
     在苏军发起进攻前,德军的防线已经构筑完毕,整个防线相当坚固,但其弱点是缺乏纵深,很明显地在第一线德军后方,根本没有预备队存在,在突出部的左翼,德军没有一辆坦克!但在我看来,德军兵力部署最大的错误是将实力最强大的“维京”师部署在突出部内部,即使一个军校学生也会知道当向一个突出部发动进攻时,通常用的方式是以一个钳形攻势,从两翼切断突出部的根部,在这种情况下,理应将手头最强大的装甲兵力部署在突出部的“肩部”,或部署在二线,以阻止敌军突穿防线,而将装甲部队部署在突出部内部这种做法是一种不能被原谅的错误,这种错误在战斗打响以后,根本无法弥补。 
     在德军在加强防线的同时,苏军正在准备对齐克塞突出部发起攻击,苏联最高统帅部的想法十分简单,既然德国人因为某些我们无法理解的原因不愿意放弃这个突出部,那么我们就应该尽快地发起进攻,以消灭突出部内的德军,以防止万一德国人忽然改变注意,从那里撤退。虽然苏军自库尔斯克战役后几乎不停顿地战斗了6个月之久,部队已经十分疲劳,而且在以前的战斗中遭受的损失还来不及加以补充,但为了不丧失战机,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冒这个险。 
     苏军计划以2个方面军的部队参加这个拟定中的战役,在突出部左翼是由瓦杜丁将军的第1乌克兰方面军,在突出部右翼的是科涅夫将军的第2乌克兰方面军,整个行动由朱可夫元帅亲自协调指挥。 
瓦杜丁将军是苏军中著名的智慧型将领,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他一向以考虑周到著称。在接受了任务后,他决定这样部署他的部队,在左翼是第27集团军,这个集团军只有3个步兵师和一个筑垒地域,共28,000人,该集团军面对着德第1装甲集团军第42军的88步兵师和B战斗群并几乎覆盖了整个突出部的左半部,为了在最大程度上集中兵力,27集团军将它的两个师(第180和337步兵师)集中在右翼,而在其他地段上只部署了第206步兵师和第159 筑垒地域。 
     在第27集团军的右翼,正对者突出部左翼根部是第40集团军的两个军:第47和第104步兵军共33。700人,第47军两个师(第167,359步兵师)面对着德第198步兵师,第104军两个师(第133和58步兵师)正对着德第34步兵师,此外在德军防线后方,一支有苏联第13近卫步兵十和第6摩托化旅组成的部队在上一次攻势中被德军切断在德军防线后方,这些部队在苏联空军的支援下,击退了德军所有消灭他们的企图,仍然在德军后方坚守。瓦杜丁手中 的坦克部队是新成立的第6坦克集团军,这个坦克集团军辖第5近卫坦克军,第5机械化军和第233坦克旅,共有坦克190辆。由于是一个新成立的单位,这个坦克集团军所属各部即不满员同时也缺少所应有的支援单位如炮兵,反坦克炮,高射炮,工兵等单位。瓦杜丁决定把第6坦克集团军用于第104步兵军的地段上,由于没有任何担任支援步兵任务的独立坦克部队,瓦杜丁只能决定让第6坦克集团军在第一天就参加战斗,其第5近卫坦克军和第5机械化军将各出一个坦克旅,担任掩护步兵突破的任务,为了协调指挥,第6坦克集团军司令克拉夫岑科将军将同时指挥第104步兵军,瓦杜丁的问题是他手头的预备队很少,只有第233坦克旅一个旅! 
     担任向德军右翼发起攻势的苏第2乌克兰方面军由科涅夫将军指挥,科涅夫也许是唯一在二战中亲手击毁过德国坦克的苏联高级将领,那是在1941年7月13日,当时担任第19集团军司令的科涅夫上将在赴西方方面军司令部的途中,和一队德国坦克遭遇,当时他身边只有他的副官和司机几个人,他幸运地首先发现了德国人,于是他命令丢弃他的汽车,准备向公路边的树林中躲避敌人,这时他意外地在路边发现了一门被苏军丢弃的反坦克炮,于是一次大战中炮兵出身的科涅夫决定“问侯”德国人一下,当德国坦克接近时,科涅夫突然开炮,击毁了1辆德国坦克,然后在其他德国坦克发现他之前,他躲进了树林,并摆脱了敌人。 
     作为一个高级将领,科涅夫在1943年前的战绩总得来说是败多胜少,他在军事生涯上的转机是从库尔斯克战役开始的,他是在那以后才通过一系列伟大的战役奠定了他世界级名将的地位。作为一个炮兵出身的军官,科涅夫十分擅长于对炮兵的运用,德国人都知道,科涅夫组织的进攻总是意味着规模庞大,组织巧妙的炮击。除此以外虽然科涅夫从未直接指挥过坦克部队,但他对坦克部队的运用十分重视,并且也颇有心得,他曾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承认我十分偏爱我的坦克指挥员” 
     在这次攻势中,科涅夫的第2乌克兰方面军拥有远比第1乌克兰方面军更强大的坦克兵力,在科涅夫手中有一个坦克集团军,罗特米斯特洛夫将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这个坦克集团军很奇特的不是由通常的2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组成,而是包括第20,29和18三个坦克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实力为197辆坦克。除此以外,科涅夫还有126辆坦克可以用来支援步兵突破。 
     科涅夫将军所作的兵力部署如下:在他的右翼是第52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拥有3个师(第294,254,353步兵师)共16,000人,它将部署在一条很长的防线上,面对着德党卫军“Wallonia”旅,“维京”师,第57和72步兵师。科涅夫将军将攻击主力集中在第52集团军左翼,第4近卫集团军的2个军(20,21近卫步兵军,共46,000人,52辆坦克)和第53集团军的2个军(第26,75步兵军54,000人),在这里科涅夫将集中4个军12个师的兵力攻击由德国第389步兵师和第3装甲师2个师的防线,其中主要打击力将落在第389师身上。 
     和第1乌克兰方面军的计划不同的是,科涅夫并不准备在完成突破前投入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这支兵力将只用来向德军纵深突破。在攻势发起以前,科涅夫将军最担心的是当地恶劣的地理环境,如果说在整个突出部的地形十分糟糕的话,那么在第2乌克兰方面军的地段上,地理环境尤其恶劣。科涅夫十分担心他的步兵和炮兵无法跟上坦克部队前进的速度,于是他在最后一刻修改了作战计划。按苏军作战惯例,在对敌人进行包围作战时,应该建立两层包围圈,即阻止包围圈内敌人突围的对内正面和防止包围圈外敌人解围企图的对外正面,通常最先建立的是对内正面。但现在由于担心步兵滞后,科涅夫决定一旦达成突破,他将首先投入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第20和29坦克军,这两个坦克军将一旦和第1乌克兰方面军的部队会合后,将立刻向为扩展首先形成外层包围圈,然后“希望”步兵和骑兵部队迅速赶上,以形成内层包围圈,虽然我理解科涅夫的这个办法出于无奈,但我仍然感到这个地方是苏军计划中最让人发笑的地方。最后科涅夫将军将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18坦克军和第5近卫骑兵军作为方面军的预备队。 
    在这次攻势中苏军总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在突出部右翼的第2乌克兰方面军将于1月24日发起攻击,预计在第一天突破德军防线,当天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进入突破口,第二天该部将抵达Shpola,然后继续向前突破。同时在突出部左翼的第1乌克兰方面军将于1月26日发起进攻,他们也将在第一天完成突破,第6坦克集团军在进入突破口后,将于1月27日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在Zvenigorodka会师,然后迅速向外扩展,以形成外层包围圈。整个计划显得十分乐观,而我们也将马上看到它是否行得通。 
     为了将德军的注意力从突出部引开,苏军在战役前夕进行了大规模的欺敌行动,在整个战线上,苏军各个部队奉命不顾疲劳,不断地给当前的德军施加压力,当时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并不在突出部附近,而是在战线的南方,苏军决定直到最后一刻才把它运往进攻区域,在此以前,该部奉命不断和当前德军保持接触。直到1月19日,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才开始向北运动。与此同时苏军在它原来的驻地放置了200辆以上足以乱真的假坦克,而部队的运动完全是在夜间进行,一路上保持无线电静默。而在原地则建立一个电台网以试图给德国人造成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还在原地的假想。1月21日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进入攻击位置。虽然苏军采取了种种措施,德国盖伦将军领导的军事情报部门东线外军处还是于1月22日准确地发现了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已经向北移动,于是德第8集团军立刻做出了反应,第11和第14装甲师奉命调往突出部“右肩”(第11装甲师坦克不超过30辆,第14装甲师坦克数量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要多于第11装甲师,但少于“维京”师),同时全线德奉 命进入戒备状态。 
   双方的兵力对比,在这场战役中,苏军投入的兵力为245,000人,坦克513辆,德军的兵力为130。000人,坦克180-200辆,这样苏军在兵力上占将近2:1的优势,在坦克上占了2。6:1的优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坦克上的力量对比很快将会改变,在战役发起后,苏军首先将第2坦克集团军投入战场,第2坦克集团军辖第3和16坦克军,但这个集团军远未达到满员,只有100辆坦克。在战役后期,第1坦克集团军第11近卫坦克军也来到战场,这个坦克军只有30辆坦克。这样苏军在这场战役中投入约650辆坦克。在这些坦克中,我知道第6坦克集团军第5机械化军装备的是美制M4A2谢尔曼式坦克,其余苏军坦克部队主要装备着 T-34/76和一些轻型坦克。 
    同时德军也将向这个地区投入新的坦克部队,他们将在突出部右翼投入第13和第24装甲师,在左翼则将投入第16,17装甲师,第1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装甲师,第1装甲师和贝克装甲团,最后德军坦克总数将达到约500辆,其中至少有150辆是“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

1月24日上午,第2乌克兰方面军的战线上苏军的大炮开始怒吼,这一场炮击持续了几个小时之久,不过由于当时天气条件不佳,原来计划中的苏联空军的轰炸计划被迫取消,由于当时苏联空军已经在东部战场取得了制空权,这个变化自然对德国人有利。
    当炮声逐渐平息了下来时,第2乌克兰方面军第4近卫集团军和第53集团军的4个军12个步兵师,离开了自己的战壕,向德军防线冲去,在这里科涅夫以第53集团军第75军的3个师攻打德第3装甲师的阵地,集中其余3个军9个步兵师攻击德第389步兵师的防线,攻击的结果让科涅夫十分震惊,在苏军的反复攻击下,德国第389步兵师犹如海中的巨石一样,屹立不动!直到24日夜晚,苏第53集团军最右翼的26步兵军和第4近卫集团军最左翼的第21近卫步兵军只前进了约2公里,其它地段苏军几乎没能前进一步!第389师的防线虽然略微向后弯曲,但总的说,苏军在第一天的攻势中完全没能达成突破。
    24日晚,科涅夫第一次修改了作战计划,由于在第一天未能按计划达成突破,于是他命令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第20和29坦克军于25日直接投入战斗,这两个军将分别从第26步兵军和第21近卫步兵军之间一个宽4公里的地段上进入战斗。同一天,德第8集团军也开始调整部署,第11和14装甲师开始向苏军突破方向移动。
    1月25日,苏军的攻势进入了第二天,在一整天中,德第389步兵师遭到苏军几乎不停顿的攻击,但几乎每次攻击都被389师击退,一直到傍晚,苏第20和29坦克军终于在第389师的防线上突穿了2个小口子,于是这两个坦克军开始自这两个口子强行突破,在这个过程中,苏军遭到德军从两翼发出的密集火力射击,损失惨重。同一天,德第11和14装甲师仍在苏军突破口南部集结,而在北方的第8集团军第11军第57步兵师接到命令准备南
运动,以作为预定于26日发动的德军反击的北方攻击主力。
    1月26日,德第389步兵师的防线终于被撕裂,苏第20和29坦克军全部进入德军后方,但德第389步兵师仍然死死拖住苏军的步兵,使之无法前进。在战役开始以来,德第389步兵师以一个师的力量,抵抗苏军2个坦克军和9个步兵师的集中打击,竟能阻止苏军的前进几乎达3天之久,这个师的战斗力之强让人难以置信。苏军攻击受挫除了是由于德军的顽强抵抗,另一个原因是当地地形十分恶劣。在双方老兵的回忆中都提及了这点,
    苏联坦克军官Dmitriy Loza这样回忆道“这里根本不存在道路,有些地方的泥浆可以深达膝盖,所有的轮式车辆几乎无法前进,为此部队征用了几乎所有能在当地找到的牛,马,驴等牲畜来拖带大炮,弹药和给养,我们的坦克也好不了多少,在路上经常有坦克陷入泥潭,动弹不了,只能靠别的坦克把它拖出来”Loza所在的部队是位于突出部左翼的第6坦克集团军第233坦克旅,而在突出部右翼的道路情况要比左翼还要恶劣。
    科涅夫在得知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完成了突破,以及步兵尚无法赶上的情况后,他立刻命令罗特米斯特洛夫将军立刻向德军后方突进,同时由于步兵的滞后,他决定第20和29坦克军全力向Shpola前进,在攻占了该地后,第29坦克军将单独向南旋转以建立外层包围圈,而第20坦克军将继续前进和第1乌克兰方面军的部队会合,并建立对内包围圈。
    道路情况的恶劣是一个双刃剑,它同时也使得德军用以反击的第11和14装甲师行动十分困难,直到26日下午,德军的反击才开始了,这场反击以德第11和14装甲师在南,第57和389步兵师在北,夹击苏军突破口的两翼,经过激烈的战斗,27日上午苏军的突破口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被关闭,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2个坦克军被切断在德军后方,同时由德第14装甲师的10辆坦克,一个装甲步兵营和一些突击炮组成的一个德国战斗群成功地和第57步兵师会合。
     在这个情况下,科涅夫面临了一个选择,他是否应该召回罗特米斯特洛夫?科涅夫最后的选择是不!他“感觉”到德军的这个反击的力量并不太大,他有把握依靠手头的力量化解这个危机,于是他再次命令罗特米斯特洛夫:“不要管你的后方和两翼,前进!”然后他命令他的预备队第18坦克军和第5近卫骑兵军进入战斗。于是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开始了向德军后方的迅猛前进,由于德军在纵深地带部署的兵力十分薄弱,苏军的前进速度非常快,28日凌晨,第20坦克军攻克他们第一个目标Shpola,然后继续向"大奖"Zvenigorodka急进。
    在第2乌克兰方面军的突破口上,苏第18坦克军经过苦战于28日再次打开了突破口,接下来这个突破口越来越大,德军一切企图封闭它的行动都失败了,在激战中德第14装甲师几乎损失了所有的坦克(它的那个战斗群被切断)从此它只能担任保卫德军侧翼的任务,而第11装甲师尚保持了相当的战斗力,仍能在重新集结后,再次投入战场。
    同一天,德第8集团军命令在南部的第320步兵师北移,在苏军突破口以南占领阵地,这是为德军下次反击,预备一个出发阵地。苏第2乌克兰方面军在28日最后的一个行动是以第5近卫骑兵军迅速通过突破口向Shpola前进,这个军将接替第20坦克军担负的建立对内包围圈的任务。至此,苏第2乌克兰方面军的完成了它的突破。
    现在我们转过头来看看第1乌克兰方面军的攻势,1月26日苏第40集团军第104步兵军2个步兵师在第6坦克集团军的支援下,反复攻击德第34步兵师的阵地,但一整天,苏军的进展微乎其微,全线推进了2-3公里,德军的防线远远没有破裂。在104步兵军的左翼苏第40集团军的第47步兵军的攻势则比较顺利,在这里苏军以2个步兵师攻击德第198步兵师的防线,苏军在这里前进了7-8公里,苏军进展最大的是第27集团军的第337和180步兵师,他们攻击的德第88步兵师的防线过于漫长,苏军因而能突入德军防线约12公里。
在当天晚上,第6坦克集团军司令克拉夫岑科将军在衡量了整个局势后,向瓦杜丁建议于第2天将他手头的预备队第233坦克旅投入第47步兵军的地段,如果达成突破,他将会把整个第6坦克集团军从104步兵军的地段上撤下,投入到第47军的方向上。瓦杜丁立刻批准了这个建议,并把第47军也划归克拉夫岑科将军指挥。
    27日,第233坦克旅在第47步兵军的地段上投入战斗,其结果是“如快刀切入了奶油”,德第198步兵师的防线立刻被突破,该旅迅速地和被包围在德军后方的苏军会合,然后向德军后方迅速推进,于当天晚上占领了苏军第一个目标Lysyanka。同时苏第6坦克集团军的第5近卫坦克军和第5机械化军开始撤出第104步兵军的地段,向北运动,他们计划在28日通过第233坦克旅突破造成的缺口。整个苏军坦克部队的行动显得干脆利落。这种敌前机动本来是德国人的拿手好戏,现在苏联坦克部队也已经能熟练地掌握它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苏军忽然采取了一个奇怪的措施,大家一定记得在苏军发动这次战役的同时,在其他战线上的苏军奉命继续向当前的德军施加压力,现在某个地段上的苏军遭到了一个危机,于是第6坦克集团军第5机械化军奉命立刻前往那个地段。这是一个莫名其妙也可以称得上愚蠢的命令:在苏军主攻方向即将达成突破的关键时刻,几乎一半的坦克部队竟然被派往别的地段!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第5机械化军抵达那里时,那个危机却已经过去了,于是第5机械化军又奉命返回原地。就这样在战斗关键时刻的整整3-4天内,第5机械化军在无所事事的武装大游行!我不知道是谁应该对这个命令负责,可能是瓦杜丁,也可能是朱可夫,但即使是瓦杜丁发出的命令,如此重大的决定不可能没有经过朱可夫的批准,我无法知道朱可夫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苏军十分幸运,他们所犯的这个错误被德国人犯的一个更大的错误抵消了,读者一定发现了自战役开始以来,德国人对苏军进攻所做出的反应都是来自当地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本身,那么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在哪里呢?在这场战役中,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斯坦因元帅的反应之迟钝让人难以理解,自24日苏军发动攻势以来,他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笔者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最后觉得这只有一个解释,由于当时苏军在所有的战线上都在发动规模不一的攻势,在决定投入手中掌握的预备队前,曼斯坦因必须找到苏军的主攻方向,由于齐克赛地区当时天气和道路情况十分恶劣,曼斯坦因不认为苏军会把主攻方向放在那里,而苏军最初攻势的受挫更坚定了他的这个看法。
    28日,突出地区德军的形势急转直下,在左翼,第5近卫坦克军进入突破口,第233坦克旅继续向前突击,28日1100时该旅抵达Zvenigorodka,并和几乎同时到达的第2乌克兰方面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20坦克军会合,在比计划晚了24小时后,苏军两翼的铁钳在突出部德军后方合拢了。
当得知这个消息后,曼斯坦因元帅终于觉察出了苏军的企图,于是在28日他做出了向齐克赛突出部投入手中所有可以调动的预备队的决定:第13和24装甲师将投入到突出部的右翼,第16,17,第1党卫军“阿道夫 希特勒”装甲师,第1装甲师和贝克独立重装甲团将投入突出部的左翼,晚了,太晚了!

虽然增援计划已经拟定,但执行起来则是另一回事。曼斯坦因发现他预定作为援军主力的第1装甲师和贝克重装甲团离突出部太远,即使一切都很顺利,这些部队也无法在2月8日以前抵达目的地!这无疑太晚了,曼斯坦因绝不能允许苏军有如此长的一段时间来巩固阵地,否则当全部援军集结完毕时,苏军阵地也可能变得坚不可摧了。于是曼斯坦因决定采取分阶段解围,首先当据突出部比较近的第13,16和17装甲师抵达时,将由他们发动第一次解围行动。届时将由第13和11装甲师在突出部右翼,第16和17装甲师在左翼,同时向苏军外层包围圈发动攻击,曼斯坦因明白这次攻击的兵力是不足的,但由于可以希望抢在苏军完成防御部署前发起进攻,仍有一线成功的可能,而且即使这个攻势失败,德军仍可以取得将相当数量的苏军从内层包围圈引开的目的,否则苏军很可能在解围德军到达前,先解决被围的德军。德军第一次解围行动预定在2月3日开始。
    与此同时,苏军也在加强他们的双层包围圈,对他们来说,既然肉已经到了嘴里,可千万不要被迫吐出来。1月28日-2月2日,苏军将第4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骑兵军接替了原来担任内层包围圈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20坦克军的部队,从南面包围了突出部,同时第52和27集团军开始在炮火掩护下,向突出部内部步步“挤压”其中尤其数第27集团军对德第88步兵师的进攻最为成功,这使得德军防线左翼深深地向内凹陷,对此被围的德军开始调整部署,他们首先将防线向内收缩,以防止整个防线破裂,同时德第11军将原在右翼第72,57和389步兵师在突出部南部建立一条新的防线,德军的这个行动非常快,到2月1日,一个完整的环形防线基本完成。在同一时间内,苏军的外层包围圈也于2月1日基本完成,在这里苏军的防线呈两个半弧形,第6坦克集团军和第40集团军的2个军面向西南方,以应付来自德军左翼的德第3装甲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3集团军的2个军则面向东南方,以准备对付来自德军右翼的援军,在这里苏军在拼命构筑阵地,苏军的防御工事一天比一天增强。同时,朱可夫第一次考虑向突出部投入新的兵力,第6坦克集团军第5机械化军开始返回,此外包括第2近卫伞兵师在内的一些步兵单位将在以后几天内陆续到达。朱可夫正确地判断出德军援兵的主力将在德军左翼,他计划将这些援兵都投入在这个地点。
    在叙述德军解围行动以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被围德军的情况,据曼斯坦因在他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的说法,被围的德军第11和第42军很多单位都不满员,据统计,被围的德军人数是54,000人,但实际数目可能还要少一些,因为一些后勤单位在包围圈外。可惜我手头的资料并不支持这个说法,被围的德军部队是第1装甲集团军第42军第8集团军第11军,第42军辖有以下单位:
   1。第88步兵师,这是个满员的步兵师,并且还加强有第213警卫师的2个营和第168步兵师的1个营。
   2。 B战斗群:包括第112。332和255步兵师,除了第112师比较完整以外,另2个师都残缺不全,合起来大概相当于1个半步兵师的实力
   3。军直属部队:第239突击炮营和第213工兵营
第11军属下有如下部队:
   1。第5党卫军“维京”师:这个师齐装满员,该师有90辆坦克,到2月16日,这个师仍然有12,000人!
   2。党卫军“Wallonia”旅,这个旅由2000名比利时志愿者组成。
   3。第57,72和389步兵师,这3个师中至少第72和389师是满员的。
   4。军直属部队:第842加农炮营,第108榴弹炮团第1营,第800重炮营第2连,第228突击炮营,第666机械化工兵营,第155和410建筑营。
   5. 第14装甲师的10辆坦克和1个营的装甲步兵
   所以被围的德军相当于6个师1个旅,再加上直属单位,据德方记录人数在6万人以上,扣除苏军突破中德军遭受的损失,被围德军约在57,000人以上。2月初,德军调整了包围圈内的部队结构,“维京”师和“Wallonia”旅被转给第42军,整个被围的德军由经验比较丰富的第42军军Stemmermann将军指挥。

1月29日以后,战场稍微平静了下来,在以后几天内,双方都在加紧时间完成各自的作战部署,苏军的部署是以第4近卫集团军的2个军(第20和21近卫步兵军)在突出部南部建立防线,这样整个突出部内的德军被苏军27,52集团军和第4近卫集团军所组成的内层包围圈所包围,苏近卫第5骑兵军作为机动部队,组成内层包围圈的苏军约为7-8万人。这个包围圈在2月1日基本完成。
     在内层包围圈外面,苏第2乌克兰方面军将原在第53集团军左翼的第49军3个步兵师的兵力横越整个防线,调入突破口内,面向东南建立了一条防线,以阻止任何来自德军右翼的援军,在49军后方,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第29和18坦克军占领了阵地。在突出部左侧,苏第40集团军第104和47步兵军共4个师占领了面对德国左翼援军的阵地,第6坦克集团军第5卫坦克军和独立第233坦克旅部署于步兵的后方,在中央实力虚弱的第13近卫步兵师和随后赶到的第2近卫伞兵师组织了一条很稀疏的防线,而第20坦克军作为整条外层包围圈的预备队,同时第5机械化军也在加速返回途中。苏军的外层包围圈也在2月2日基本完成。
    在苏军加紧部署兵力的同时,德国援兵源源不绝地抵达,在右翼第13和11装甲师于2月1日完成集结,他们和第14装甲师的一部计划于2月2日开始向西北方向发动攻击。在德军左翼,第16和17装甲师将于2月2日完成集结,他们将于2月3日和第34,198步兵师一起发动攻击。
    2月2日,在突出部右翼,德第11和13装甲师发动了攻击,这场攻击一开始就遇到了苏第49步兵军的激烈抵抗,对德国人来说问题在于德军的两个装甲师都十分虚弱,每个师大概只有20辆坦克,所以毫不奇怪的,德军的进攻犹如撞在一堵墙上被弹了回来,德国人本来寄希望于计划于2月2日抵达的拥有50辆坦克的第24装甲师于3日或4日加入战斗,但由于我在后面会提到的原因,这个希望落空了。2月3日,曼斯坦因已经很明白,在突出部右翼的进攻已经失败了,但德军仍奉命继续他们的攻势,因为这样可以拖住大量的苏军兵力,以掩护在左翼发动的主攻。
    2月3日,在突出部左翼德军以2个装甲师和2个步兵师的兵力发起了攻势,本来为了在通过最短的途径和被围德军会合,德国人应该向东北方向发动攻势,但曼斯坦因预料到苏军会把大量兵力部署在那里,于是德军故意向正北方向攻击,以强渡这里最后一道天然屏障Gniloy Tikich 河,然后向东旋转以连接被围的德军。这个攻击确实出乎苏军意料之外,当时苏第6坦克集团军和第233坦克旅都被部署在德军东北方向的第47步兵军背后,现在面对德军攻击重点的只有没有任何坦克支援的第104步兵军的133和58两个步兵师而已!
    在第一天的攻势中,德第16和17装甲师将苏第104步兵军的防线几乎一切两半,深深地切入苏军后方,当天德军抵达Gniloy Tikich河并成功地在河对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但是在这关键的一天里,苏联第5机械化军赶到了。2月4日,正当德第16和17装甲师准备继续前一天的成功攻势时,在他们的右翼立刻遭到了苏第5机械化军的猛烈反击,由于这个反击加上正面苏军第104步兵军的抵抗,德军的攻势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停顿了下来,在这一天中,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一整天。
    利用争取到的时间,朱可夫和瓦杜丁开始调整部署,首先第233坦克旅奉命向西加入对德第16,17装甲师右翼的攻击,而第2坦克集团军(第3近卫坦克军,第16坦克军,共100辆坦克)和第1坦克集团军第11近卫坦克军在2月4日得到命令,立刻出发前往突出部,不过他们需要2-3天的时间才能抵达。
    到2月4日晚上,形势已经很明显,德军在突出部左翼的攻势也已经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在苏军越来越大的压力下,德军开始缓缓后撤,但在这里的战斗将持续到2月10日左右,因为曼斯坦因发现为了应付德军的这次攻势,苏军将越来越多的兵力集结在北部,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苏军在那里拖更久一点呢?因为他已经决定在担任这次解围行动真正主力的第1装甲师和贝克重装甲团到达后,他将沿最短的途径,向东北方向发动全力的进攻。
    在这次德军的解围行动中,双方的损失都很大,担任苏军反击主力的第5机械化军在战斗结束时只剩下不到40辆谢尔曼坦克。很不幸我手头没有德第16和17装甲师在作战开始时的拥有坦克统计数目,但我知道到2月8日,第16装甲师有坦克31辆,2月9日,第16和17装甲师分别有坦克19辆和4辆,到2月15日德国第二次解围行动结束时,这个数目下降为4辆和1辆,所以我估计在发动第一次解围攻击时,第16和17装甲师合起来大概有坦克70-80辆。
    事实非常清楚,德军以现有的实力无力完成解围任务,要想成功只有期待更多援兵的到来,但援兵抵达的速度慢得令人痛苦,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和路况的极端恶劣,在这里我来引用一段来自德第24装甲师战史中关于这次“悲惨”行军的文字,相信读了它后,读者对这里的情形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第24装甲师史中写道:
   “1月份的乌克兰几乎每天都在下雨或下雪,只有在晚上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路面才会冻结一会,而一到白天气温回升,道路立刻成了泥潭!在这种环境中,即使履带车辆也十分难以运行,没有生临其境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当时的困难。第24装甲师于1月28日接到出发的命令,我们立刻分成6个梯队出发了,在一开始情况还能忍受,第一梯队在15个小时内前进了75公里,但接下来路况越来越差,我们前进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了,最后我们每天只能前进10公里,即使坦克这样的履带车辆每小时竟只能走2公里!更困难的是后面的几个梯队,本来就够糟的道路被前边的部队压得情形更坏。一辆又一辆的车辆陷在烂泥里动弹不得,我们只能用坦克当牵引车把它们一辆辆拖出来,但抛锚的车辆越来越多,根本拖不胜拖,最后连许多坦克也陷在那里了。到了晚上,地面结冰后,那些陷在泥里的车辆干脆被冻结在地面中,这些车辆很多后来只能报废了。这时很多单位开始掉队了,最先掉队的是后勤部队,这使得我们的情形雪上加霜,因为现在一旦车辆出了故障,就很难得到修理,有时我们只能将因抛锚而挡住道路的战斗车辆炸掉!为了减轻车辆的负载,士兵们被迫下车徒步前进,人们的体力消耗殆尽,在这种情况下,车辆耗油量激增,一缸油只能跑很短离。
    1月29日,第一梯队到达Ustinovka,师主力到达Krivoy-Rog,30日,第1梯队到达Novoukrainka北19公里的地方,第二梯队到达Bobrinets,第三梯队到达Ustinovka,后面的几个梯队混杂在一起,更糟的是他们在这一天遭到了苏联空军的猛烈空袭,情形更为混乱(mars注:这里是在战役初期双方战史中唯一一次提到的有关空军的作战行动,由于天气极差,双方空军在这个阶段基本没有出战,后来德国空军主要是以运输机部队向被围德军提供物资,而苏联空军只是到2月11日后,天气有所好转后才开始大规模轰炸德军目标)
    1月31日,先头部队开始抵达集结地点,2月1日和2日,后续部队陆续抵达,2日晚奉命前进到Yampol准备加入攻势,这次夜行军的后果是灾难性的,198辆APC和各种车辆抛锚在路上,到2月3日,真正准备好发动进攻的只有这些兵力:原有的50辆坦克只到达了12辆,师炮兵团到达了一个炮兵连,两个装甲步兵团到达的只有不成编制的几百人,另外加上一个工兵营。 显然以第24装甲师这种状况根本无法参加战斗!”
2月5日,第24装甲师奉命返回原驻地,在这次悲惨的行军中他们损失了70%的作战车辆,其中55%报废!除了少量是毁于苏联空军以外,绝大多数是毁于那“该死的道路和鬼天气”!
    当然在谈论天气和路况所造成的阻碍时,我们应该记住地形和气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德军在事后总是说苏联坦克在这种地形下机动性要强于德军坦克,这无疑是事实,但我们还要记得这个优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当德国坦克陷入泥潭时,苏联坦克还能健步如飞,事实上在双方老兵的回忆中,都有着对当地地形和天气同样的咒骂。
    在突出部左翼,道路情况要比右翼好,这意味着双方坦克部队都比较容易机动,但德军集结速度仍慢得让人痛苦,很显然德军无法按计划在2月8日发动进攻,由于当面苏军显然立足已稳,曼斯坦因无意发动一次准备不周的进攻,他很不情愿地将进攻日期延后到2月11日

正当外层包围圈炮火连天时,在内层包围圈中的形势也在起变化,在这里苏军第4近卫集团军和第52,27集团军将德军紧紧包围,由于曼斯坦因的解围行动自始至终给苏军很大压力,迫使苏军将主力放在外层包围圈上,在内层包围圈上的苏军只有7万余人,相对于被围的57,000德军来说,并不占太大的优势,而且这些苏军无法得到任何坦克部队的支援,因此在整个战役期间,苏军并没有对被围德军发起过总攻,苏军采取的战术是以大量炮兵为后盾,一次只注重攻取眼前的一两个阵地,逐步将被围德军向包围圈中心“推挤”,在10余日的战斗中,位于德军左翼的苏第27集团军表现相当出色,虽然这个集团军实力不强(在战役开始时只有28,000人)但它的进攻稳定而坚决,在它的攻势前,德军左翼逐渐向内凹陷,包围圈每天都在缩小。
    包围圈逐日缩小的另一个原因是负责指挥被围德军的德第42军军长Stemmermann将军在有意识的缩短防线,Stemmermann将军是一个有经验的军人,在他的部下中威望很高,在包围圈中,他成了被围德军的灵魂,他的部下回忆道“将军总是出现在最困难的地方,不管如何艰难的情况都不能使他失去冷静,他总是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Stemmermann 关心的事实在太多,被围德军的弹药暂时还不成问题,但他不久就感觉到了粮食和燃料的短缺,为了解决这个危机,德国空军尽了最大努力,运输机部队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冒险在包围圈内的野战机场降落,在整个被围期间,德国空军向包围圈内运送了大量物资,并后送了2000重伤员。虽然Stemmermann将军一再得到保证,援兵会来解救他们,但他对此并没有太大把握。事实上在2月5日,他已经接到电报询问被围德军是否有能力在2月10日突围,但由于遭到苏军的压力很大,而且路况有如此糟糕,Stemmermann只能回答他可能无法在这个期限前做好突围准备。在随后几天里,Stemmermann开始了突围准备,“维京”师开始逐步后撤,这个行动很困难,因为“维京”师担负的防线太长,2月8日,Stemmermann手中最完整的步兵师第72步兵师开始向后方转移,一旦突围开始,第72师和“维京”师将担任前锋。Stemmermann对形势没有任何幻想,他确信最后也许只有自己才能救得了自己。
    Stemmermann将军有记日记的习惯,每天不管战事多么繁忙,他都会抽时间将一天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这份日记成了研究齐克塞战役的宝贵资料,可惜我手头只有它的片断,在他的日记中他会记下他对当前战况的判断,他下的决心,他接到的命令,部下官兵在作战中表现出来的英勇和他们遭到的不幸,在他的日记中提到在包围圈中德军平均每天伤亡300余人。
     在包围圈外,德军正在加紧准备新的解围行动。第1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师于2月3日开始陆续抵达,在离开它原来所在的德第48装甲军的地段时,由于当地的局势仍十分紧张,该师将24辆坦克(4两MK IV,10辆MK V“豹”和10辆MK VI“虎”)留了下来,所以当它抵达突出部时,这个师只有32辆坦克(20辆 MK IV和12辆MK VI “虎”)和15门突击炮。
     在2月7日开始抵达的贝克重装甲团和第1装甲师的状况要好得多,贝克重装甲团是曼斯坦因精心组织起来的一个拳头部队,它是南方集团军群最重要的预备队,它只会被用于决定性的地段,它属下有2个装甲营,分别装备着45辆“虎”式坦克和45辆“豹”式坦克,此外还有1个突击炮营,1个榴弹炮营,1个原属于第25装甲师的装甲步兵团,以及工兵,通讯兵单位,其战斗力要在普通装甲师以上。
     同时到达的第1装甲师是德国著名的王牌部队,在退出原来防线时,这个师只有35辆坦克, 但在一路上它不断接受新的装备,到达目的地时,它已经是一个相当满员的装甲师了,它所拥有的坦克数量也上升到了85辆,其中大约一半是“豹”式坦克。这个师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的,我们将看到虽然它的装备不如贝克装甲团,但它却将取得更好的战绩。
     在这些兵力开始集结的同时,德军的作战计划也在曼斯坦因元帅监督下完成了,曼斯坦因曾考虑过让被围的德军同时突围,但由于上面提过的原因,最后他还是决定至少在开始时这场援救行动将首先由包围圈外面的德军发动。他决定在突出部右翼第第11,13和14装甲师将向西攻击,和在左翼的德第3装甲军会合,由于右翼的德军实力过于薄弱,曼斯坦因对这个攻势的成功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他真正的意图是让这个攻势尽可能地拖住苏军,为主攻创造条件。在左翼,德军将分三路攻击,左路仍由第16和17装甲师发动,中路是“阿道夫希特勒”师,右路是贝克装甲团和第1装甲师,攻击的方向将指向东北,这是和被围德军会合的最短途径。一旦突破苏军防线后,第16,17装甲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将向左旋转以挡住苏军的侧击,而贝克重装甲团和第1装甲师将直接冲向目标!最后曼斯坦因十分希望苏军的兵力仍集结在他的正北方。这样他计划的成功就更有把握。
     苏军在同一时间也在调整部署,为了统一指挥,苏军将突出部地区的部队分成两个部分,由科涅夫负责指挥内层包围圈的部队,而朱可夫元帅亲自指挥外层包围圈的苏军,朱可夫知道德军正在准备一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解围行动,他虽然并不清楚德军的具体兵力,但他准确地判断出德军的攻势将指向东北,所以他只将兵力薄弱的第11近卫坦克军(30辆坦克)部署在德军左翼,而将其余的第5近卫,第3和第16坦克军以及第5机械化军都部署在德军的东北方向,苏第104和47步兵军抓紧所有时间建造防御工事(mars注,别忘了这是在泥潭里构筑工事)。同时他判断德军左翼对他的威胁不会很大,所以原在那个方向 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也奉命做好准备,随时向西北进军在第6坦克集团军后方占领阵地。
     显然曼斯坦因的进攻将面临一场苦战。在战斗开始前,作为两个伟大的统帅,朱可夫和曼斯坦因为了取得胜利,已经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现在要看士兵们是任何作战的了。

2月11日,天气开始有所好转,气温开始回升,这一切都对即将发起进攻的德军不利,因为天气好转意味着苏联空军终于可以出动了,而气温回升意味着道路更为泥泞。但无论如何,德军的攻势已经箭在弦上了。11日一早,在对苏军阵地的一阵猛烈炮击后,第16和17装甲师在“阿道夫希特勒”师的支援下,率先发起了进攻,德军迅速通过了苏第47军的防线然后开始向左旋转,以保护作为德军攻势主力的贝克装甲团和第1装甲师的左翼,而德第 34和198步兵师在德军攻击矛头的后方拼命抵挡苏军对德军装甲矛头的侧击,这两个师自战役开始以来就从未曾停止过战斗,现在虽然名义仍是一个师,但实际上兵力只不过相当于一个加强营,其中步兵更是只有150-250人!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师还是尽了最大努力,以保障德军装甲部队的后方不受威胁,使他们能全力向前进攻。
     第1装甲师和贝克装甲团在当天稍后也加入了攻击,在这一支生力军的重击下,苏军渐渐抵挡不住了,在德军对面的苏第6坦克集团军的第5机械化军和第5近卫坦克军在连日来的激战后,实力已经很虚弱了,但他们仍在全力抵抗,整条战线上战斗呈白热化状态,双方军人在这里表现出同样的坚定,一方急于要解救被围的同伴,一方决心不让被围的敌人逃脱,在德军前进的路线上,每一个阵地都要反复易手。在这里德军和苏军都同时有两个对手,一个是敌人,一个是当地的道路。我曾读过双方参战人员对这场恶战的回忆,他们无一不提到恶劣的道路情况对作战的影响“夜晚地面冻结,车辆还勉强可以行驶,但一到白天,路面就象融化了,车辆如果停止不动的话,很快就会陷入地面以下”这种路况使得进攻一方难以机动,使得防守的一方难以构筑工事和组织反击。这里让人吃惊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这两支军队打的仍然是一场运动战!作为进攻的德军并不是把全部兵力固定在一点上,而是不断派出小而精干的部队对苏军的整个防线进行试探性的进攻,一旦发现弱点,德军的主力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那里,而苏军在发现德军在某处突破时,就会首先把手中掌握的步兵急速派往德军下一步可能前进的方向,以建立一条薄薄的防线,他们的任务是尽可能地降低德军的冲力,一旦德军攻击的方向被确定,苏军的坦克部队就会向其侧翼发起反击,双方的这些行动都是在几个小时内完成的,双方部队反应之快让人惊叹不已,我根本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在这么差的道路情况下完成这些机动的,我相信在当时,世界上没有第三个国家的装甲部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2月11日傍晚,德第1装甲师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到了Gniloy Tikich河南岸,Gniloy Tikich河宽30米,水深流急,是和被围德军间最后一条天然屏障,第1装甲师的前锋部队在一次果敢的突袭中,成功地从苏军手中夺取了一座桥梁,可惜这座桥梁负重量不足,坦克无法在上面通过,所以只有一些步兵和轻型火炮被运过桥去,在对岸建立了一个小型桥头堡,
     德军还来不及巩固阵地,苏军步兵就在约30辆坦克支援下发动了一次逆袭,德军经过苦战才击退了他们。但德军扩大桥头堡的企图遭到了顽强抵抗,更糟的是德国人发现此地河水流速太急,无法筑桥!正在焦急的时候,在第1装甲师左翼5公里作战的贝克装甲团传来了一个情报,他们的一个侦察分队发现在这两支德军中间Lysyanka地区有一座桥梁尚未被破坏,而且那座桥梁足以承受重型坦克!但苏军在那里有重兵把守,现在贝克装甲团正陷入苦战,一时无力分兵夺桥,你们有没有兴趣?在得到这个情报后,德第1装甲师师长立刻决定抓住这个战机,如果能够成功,德国人就能在最短时间里把坦克运过河去,更何况Lysyanka本身也是德军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德军决定对苏联守军进行一场奇袭,他们将在半夜发动进攻,因为在夜里苏联空军无法出动,因而也无法提前通知当地守军。
    2月12日凌晨,德第1装甲师突然出现在Lysyanka,当地苏联守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当即被击溃,但就在第一辆德国坦克就要登上桥梁前,随着一声巨响,那座桥梁被炸成两截。苏军迅速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了过来,他们的反击变得越来越凶猛,双方围绕着Lysyanka展开了历时两天的激战!
    从2月12日起,朱可夫元帅对苏军防线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对他来说,现在德军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了,现在要做的是要在离被围德军尽量远的地方将德军援兵挡住,于是他命令新到战场的第41近卫步兵师(约7000人)迅速赶到Gniloy Tikich河北岸建立防线,以尽可能长的阻止德第1装甲师的前进,同时原在苏军内层包围圈南部的第4近卫集团军第21近卫步兵军和第5近卫骑兵军立刻前往Lysyanks地区,在第41近卫步兵师后方构筑一条新的防线。本来担任对德军右翼防御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也将前往同一地区。本来在德军左翼的第2坦克集团军第3近卫坦克军将从苏军后方绕到德军突破口的左侧,并于13日发起攻击。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朱可夫将原担任包围圈南部守卫任务的部队调离的决定,朱可夫做出这个决定一方面是由于德国援军的压力非常大,而苏军在这场战役中所占的兵力优势又不大,所以他只能采用这种挖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一个误判,因为按情理讲为了和援军相配合,被围德军理应同时发动突围,但既然他们至今未曾发动,那么显然是由于他们已经太虚弱而无法突围了,所以朱可夫放心地将部队调走了,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朱可夫的这个决定对战役结局的影响。
     12,13日两天,德军和苏军整日激战,在突出部右翼,德第11,13和14装甲师发动的攻击由于实力太弱而进展极微,他们不但无法突破苏军的防线,而且无法阻止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北上。在突出部左翼,德第1装甲师和贝克装甲团逐渐扩大了他们在Lysyanka的优势,并于13日最后占领了该地。德第1装甲师于12日本来已经将一小支部队送过河去, 但由于无法将重武器运送过河,所以无法扩大桥头堡,但13日他们意外地发现有一段河床水深只有1。2米,德军立刻从这个地点将重武器运过河去,同一天贝克装甲团在第1装甲师左侧也成功地渡过了Gniloy Tikich河。
     在渡河成功后,贝克装甲团的左侧立刻遭到了苏第2坦克集团军的猛烈攻击,双方损失惨重,苏军这次攻击的结果是使得贝克装甲团从此再也无法前进一步,现在只有第1装甲师还在推进,第1装甲师的前进正好遭遇到了刚刚进入阵地的苏第41近卫步兵师,这个师表现非常出色,它在两天中使得德第1装甲师只能缓慢地向前推进,这为苏第4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抵达争取了时间,为此第41近卫步兵师付出了沉重代价,在3天的战斗中它损失了2000人。
     2月15日,德第1装甲师已经攻到了距离被围德军约10公里的地方,这是德国援军切入苏军防线最深的地方,但在经过4天4夜几乎不眠不休的战斗后,第1装甲师已经精疲力竭了,全师的坦克数量从进攻开始时的85辆下降到10辆!另外25辆无法行动的坦克只能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在他们的前面,苏第4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已经进入了阵地,德军的前进越发困难了,第1装甲师的一个连长Stove回忆道“我们发起了若干次试探性的进攻,但面前俄国人的防御太强了,他们部署了大量反坦克炮,并且有数十辆坦克的支援,我们的进攻被击退了,但我很奇怪俄国坦克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却并不追击我们。”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有许多苏联坦克也是同样动弹不得了。
     很显然,德第1装甲师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现在它已无力继续前进了。德第3装甲军军长Breith将军做了最后的一次努力,他命令“阿道夫 希特勒”通过第1装甲师的区域发动攻击,这次攻击将关系到德军此次行动的成败,(mars注:从 Breith将军决定让“阿道夫希特勒”师发起这次攻击,而不投入距离比较近的贝克装甲团,这显然说明了贝克装甲团也已经快打光了。)“阿道夫 希特勒”师对这次攻击非常热心,因为被围的德军中包括了他们党卫军的弟兄,该师集中了所有的坦克和一个加强团的装甲步兵通过德第1装甲师的防线三次攻击苏军最后一道防线,但这些攻击都失败了,“阿道夫 希特勒”师的党卫军官兵们损失惨重。
     这时,曼斯坦因不得不做出一个痛苦的结论,他精心组织起的援军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现在已经无力前进哪怕一步了,德军的损失是骇人听闻的,以“阿道夫希特勒”师为例, 据该师的老兵在战后编写的该师战史“阿道夫 希特勒师”记载,当该师在战役结束后,奉命前往比利时休整时,全师实力只有3辆坦克,4门突击炮,41名军官和1188名士官和士兵。 曼斯坦因可以肯定苏军的损失也非常惨重,在战后他声称在这第二次解围行动中,第3装甲 军至少俘虏了2000名苏军,并击毁苏联坦克700辆。我并不怀疑被俘苏军的数目,但德军声称击毁苏联坦克的数目显然过高,因为参加这场战役的苏联坦克总数不超过650辆。但这里的问题并不在于苏军的损失有多大,而是苏军最后守住了防线,而德军的进攻在胜利似乎就在眼前时,却无力为续了。现在只能靠被围的德军自己走完这最后的一段路了,由于包围圈中的德军除了“维京”师外,机械化程度非常差,他们是否有能力在如此差的路况下,通过苏军的层层阻截,达到己方阵地?曼斯坦因并没有把握,他唯一能确定的是这次突围将在2月16日夜晚开始。

在包围圈中Stemmermann将军正在焦急地观察着形势的发展,自从于2月5日接到要求被围德军准备突围的命令后,他一直在紧张地工作着。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因为他即要为准备突围而集结兵力,同时又要保持他的环形防线不至于崩溃。最近几天来,苏军的攻击越来越凶猛了,显然苏军急于解决他们。唯一值得Stemmermann将军欣慰的是由于战前准备充份,和德国空军运输机部队不顾恶劣的气候向包围圈内运输了大量物资,这使得包围圈内的德军从未饿过肚子,而且弹药也很充足,这是他们能坚持到现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现在包围圈越来越小,很快德军野战机场就会处于苏军炮击的范围之内,更糟的是现在天气逐渐好转,苏联空军开始大量出现在德军上空,他们不但使得德军饱受轰炸之苦,而且已经有不少运输机被击落了。Stemmermann将军明白,他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
    2月9日,一个苏军中校携带着由朱可夫,科涅夫和瓦杜丁签名的劝降书来到了Stemmermann 的司令部,在信中朱可夫要求Stemmermann将军结束无意义的抵抗,立刻投降,而苏军将尊重投降德军的生命和荣誉。看完信后,Stemmermann将军命令尽可能地找出好酒好菜,招待苏军军使饱餐一顿,然后打发他回去了,对于苏军的最后通牒,Stemmermann未作任何答复。第二天,“自由德国”领导人Seydlitz将军(mars注Seydlitz将军是德国名将之一,他 在1941-1942的对苏战争中战功着著,他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苏军俘虏,随后开始和苏联合作,并成为主要由被俘德军官兵组成的“自由德国”组织的领导人)给Stemmermann将军写信劝降,同一天苏军释放了50名德国战俘,他们都携带着Seydlitz将军写给他们指挥官的信,因为被围德军中有许多军官曾是Seydlitz将军的老部下,同时苏联空军也开始在德军阵地上空投大量劝降传单。苏军这些努力未曾获得任何效果。
    2月12日,Stemmermann将军十分兴奋地得知第1装甲师攻克Lisyanka,他发出电报要求德军继续向Petrovskoye前进,一旦解围的德军攻克该地,他就将率部突围。但接下来的两天援军进展让人失望,到14日形势已经很明显援军已经无法前进了。同一天,包围圈内最后一个野战机场陷落。在最后一架德国飞机从机场紧急起飞前,Stemmermann将军来到飞机旁,将他的日记交给飞行员,“也许外面的人用得着它”。14日晚上,Stemmermann将军最后决定把突围的时间定于16日晚上2300时。
    随着突围的日子的临近,天气又开始变坏了,但德军十分欢迎这个变化,因为这意味着德军的行动会更隐蔽而苏联空军干涉的可能性则变小了。Stemmermann将军是这样拟定他的突围计划的,突围的德军将分成两个梯队,第一个梯队由左至右是“维京”师,第72步兵师和B战斗群,他们的任务是在苏军的防线上打出一个缺口,然后由第88,57和那个英勇的第389师组成的第二梯队将随后跟进,他们同时也担负起后卫的重任。德军的突围方向指向西南Lisyanka方向,以和第1装甲师会合。为了加强第一梯队的攻击力,除了“维京”师以外,第72步兵师和B战斗群将部队分成5个梯队,第一梯队由一个步兵团,一个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组成,第二梯队是突击炮和反坦克炮部队,第三梯队是有除一个营以外的其余步兵和师属工兵,炮兵单位,第四梯队是所有能行走的伤员和那个剩下的步兵营最后一个梯队是后勤部门。Stemmermann将军将突围时间定于2300时是由于那时地面冰冻, 比较有利于行军,同时当地晚上能见度极差,有利于德军隐蔽自己的行动。为了注意保密,Stemmermann将军取消了炮火准备,他命令担负攻击任务的步兵一律步枪上刺刀,“不要主动开火,尽可能隐蔽前进,直到将刺刀顶在俄国人胸上”,最后Stemmermann将军 宣布他将随同德军后卫部队一起行动,“祝大家走运,我们包围圈外见!”在场德国军官们肃然地向Stemmermann将军敬礼,他们知道将军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
     突围时间临近了,Stemmermann将军仍在对部队的准备工作作最后一次检查,在此期间,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他不得不下令将2000名重伤员留下来,他们将和少数志愿陪同他们的军医一起等待俄国人的到来,他们的前途将任何?Stemmermann将军不愿想下去,他知道东部战场上有一个惯例,德国和苏联军队几乎都不收留重伤的战俘。他对突围的准备工作是满意的而当晚的天气很糟,括着大风,下着雨雪,对德军的行动有利,但Stemmermann也十分担心 突围的德军能否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面保持对部队的控制?对此他并没有把握。使他满意的是部下的士气,在饱餐以后,德国官兵们都在紧张地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每个人看上去情绪都很高,显然德军士气没有受到苏军劝降攻势的影响,想到长久的等待已经过去,马上就要生死一搏,德军上下显得士气高昂,对此Stemmermann将军十分欣慰,他现在唯一 能指望的就是这些老兵了,他们在任何时候都知道该干些什么。
     突围的时间到了,“维京”师的装甲车辆开始轰鸣,在步兵的行列中,连排长们几乎同时发出了同样的命令“全体-上刺刀!”2300整,第一批德军踏上了突围的道路。德军最初的突围行动顺利地出人意料,由于苏军将大量本来在包围圈南部的部队调去阻击德国援军,剩下的苏军兵力不足以封锁全部道路,而且由于一连数晚天寒地冻,有许多阵地上根本无法住人,有许多苏军在晚上都回到条件较好的主阵地上,等天亮后才回到原先的阵地,而当晚又括着大风,德军车辆的噪音也被风声掩盖,这使得德军最初穿过一些苏军阵地时几乎未遇任何抵抗。17日黎明前,B战斗群的先头团抵达第1装甲师的防线,一路上该团“未发一弹,未折一人”。德第1装甲师的Stove上尉回忆当时的情景,“我们的哨兵发现有人接近,就大声喝问‘谁’,回答他的是一阵欢呼声‘是我们,我们到家了’,然后我们发现一整团的德国士兵在我们面前出现了”,当时的情景是十分感人的,在经受了如此大的磨难后,双方终于会师了,即使那些身经百战,铁铮铮的汉子也禁不住抱头痛哭!不是每个突围的德国人都如此幸运的。
     第一批突围的德军几乎未受阻挡地通过了苏军的防线,但如此大规模的突围行动要完全掩人耳目是不可能的,很快苏军发现了德军的行动,他们立刻开火了。德军所原定的突围方向是西南方向的Lisynaka方向,因为那里离德军防线最近,但那里自然也是苏军部署兵力最密集的地方,虽然现在由于能见度太差,苏军无法离开自己的阵地,但他们却向原先就已标定好的区域倾泄大量炮火,于是德军突围的行列开始渐渐向南方偏离,这时Stemmermann 将军原先最担心的情况发生了,在黑暗中原先不同部队的德军逐渐地混杂在一起,而且由于通讯设备要么损坏,要么由于通讯兵和指挥官失散,德国军官们开始对部队失去了控制,到天亮时突围的德军中连以上的建制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了。于是整个战役中最为悲壮的一幕拉开了,随着天越来越亮,苏军发出的火力也越来越猛烈和准确,紧接着苏联作战飞机出现在德军上空,他们不顾恶劣的气候向德军投下炸弹和低空扫射,德军的作战车辆一辆接着一辆起火燃烧,更多的车辆又陷入了烂泥之中,原先乘车前进的人只能跳下车来,在几乎没膝的道路上挣扎地前进,苏军炮弹不断在德军行列中爆炸,越来越多的人倒了下去,但其他人坚定地向前走着,经过一夜在天寒地冻的野外的行军,德军体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现在支撑着他们的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爬也要爬回自己的防线去!上午,第一批反击的苏军出现了,当得知德军开始大规模突围后,朱可夫立刻下令将步兵和骑兵部队前往阻截德军,重新封闭突破口。但这个调动在如此恶劣的气候和路况下,需要相当多的时间,于是科涅夫只能下令以连营为规模在少量坦克的支援下,向德军侧翼发动不断地反击,以延缓德军前进速度,以争取时间,等待援兵的到来。
      对于德军来说,由于各级指挥官对部队已经失去了控制,应付这样的反击就变得十分困难,德国军官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主动性,随手召集起周围不管是那个单位的士兵,来抵挡苏军的攻击,德第11军军长Lieb将军就曾集召集了约2个连的德军,并亲自带领他们反冲锋,从而打退了一次苏军的攻击。
中午时分,突围的德军来到了Gniloy Tikich河北岸。在这里河宽达30米,水深流急,河水 冰冷刺骨,河上没有任何桥梁。一开始,“维京”师仅剩下的几辆坦克冲下河去,但河水太深,这几辆坦克无一例外地沉入河底。渐渐地河岸边聚集的德军越来越多,他们拥挤在岸边,注视着眼前的这一切,耳边传来越来越近的炮声,他们的脸色也变得越来越阴沉。忽然有人开始向河水跑去,他们跳进河里,开始向对岸游去。一旦有人带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跟了上去。从古今中外的战史看,在这种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军队是非常容易瓦解的,但在这里德国人特有的纪律挽救了他们,许多德国军官们自发地站了出来维持岸边的秩序,他们大声鼓励士兵们“坚持住,过河就到家了”在他们的指挥下,德国士兵们开始了渡河,他们有的带着简陋地救生工具,有的互相帮助,会游泳的帮助不会游的,强壮的帮助体弱的,甚至伤员也大多被强壮的士兵抬着游过河去,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因体力不支,沉入了河底,至少有数百人淹死。下午德国人在下游某处发现了一段河水较浅的地段,于是许多德国人得以比较容易地从那里渡过河去。
      17日1700时,第一批渡河的德军到己方防线,接待他们的德国人对他们的状况感到震惊,那些突围成功的德国军人,衣杉褴缕,他们个个精疲力竭,许多人在突围中或者受了伤,或者被严重冻伤,此外他们丢失了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
傍晚苏军最后一次封闭了包围圈,仍陷在包围中的包括第二梯队突围的德88,57和389师几乎全部兵力,以及其他德军各个部队各一部分,在原先被包围的57,000德军,在突围 前的战斗中损失了约1万余人,其余德军约有3万人突围成功。“维京”师参加突围的12,000人中,生还者8000人,党卫军Wallonia旅2000人中,只有600人幸存了下来。在突围成功的3万人中,近三分之二需要接受入院治疗。
    在包围圈再次合拢以后,苏军并没有立刻进攻,一整夜他们都在对被围德军进行炮击,显然他们在等待天亮,在寒冬的野外待了一天两夜后,包围圈内的德军状态可想而知。当18日白天来临时,苏军开始发动了总攻,最先出动的是第5近卫骑兵军,在二战中,苏联是运用骑兵最成功的国家,苏军总是在地形复杂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运动的地方投入骑兵,在这里骑兵实际上被当作机械化步兵使用,也就是以马匹代替卡车,真正作战时,苏联骑兵们都是下马作为步兵战斗的,在整个战争中,骑兵骑马冲锋的例子很少。但这次苏联骑兵们得到的是“上马,冲锋!”的命令,对此科涅夫事后回忆到“我派出了骑兵部队,我让他们放手去砍,爱砍多久就砍多久,我们的小伙子把有的举手投降的德国人的手都砍掉了。我曾给过他们一次投降的机会,谁让他们拒绝了呢?”战斗到这时,已经不能称为战斗了,这已经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战斗结束了,沿着德军突围的路径,德国人尸横遍野。在众多的尸体中,苏军找到了Stemmermann将军的尸体,据说他至死手中仍紧握着一支步枪,他的勇敢赢得了对手的尊敬,科涅夫亲自下令以全副军礼下葬了他。
     事后科涅夫来到战场,眼前的情景使他十分震惊,他在战后回忆“我在战争中见过数不清的血腥场面,但很少见过在如此小的区域里有那么多德国人的尸体” 在同一地点,一个普通的苏军士兵,第78步兵师的Gabriel Temkin也同样感到震惊,Temkin已经是一个老兵了,他本是波兰犹太人,德国入侵后为了逃避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他和未婚妻逃往苏联(mars注,在战后他得知他和他妻子一家,除了他和他哥哥两对夫妇以外都死于纳粹的大屠杀下),在战争爆发后,他应征入伍,随后他经历了被俘,逃脱,再次入伍等经历,在前线他几经出生入死,他自认为已经没有什么事能让他感到惊讶了,这次他所在的第78步兵师来到战场时,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后来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况“我一开始就发现有些事不对,但我一时无法知道是什么,我看着我的四周,在我所在的一个盆地周围也许有几千具德国人的尸体,此外田野上到处是被抛弃的坦克,汽车和大炮,甚至还有几架被击落的飞机,但这些情景我以前已经见多了,应该不会引起我的惊奇了。那么我感觉到不对头的事是什么?最后我才忽然发现那些被打死的德国人竟然个个一丝不挂!这时我身旁的人察觉到了我的惊奇,就告诉我德国人所采取的焦土政策搞的当地居民一无所有,所以现在有许多平民来到战场,剥取战死的德国人身上的衣服。这个说法很快被我自己证实了,我发现一个妇女,披着一件德国军大衣,她一手拿着一把斧子,她的怀里鼓鼓囊囊不知道抱着什么东西,她看见我注视着她,于是她解开大衣,我检查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她怀里竟然是一对被砍下来的大腿,腿上还穿着一双上好的军用皮靴!她只是简单地告诉我,她很喜欢那个被打死的德国军官的靴子,但由于冻的十分结实,她无法把它取下来,她又不想弄坏那双靴子,于是她只能把那个德国军官的两条腿砍下来,希望拿回去化冻以后,能脱下那双靴子!”
     战役中双方损失,苏军损失了80,188人,其中阵亡和失踪24,286人,受伤55,902人,德国人的损失我只有大致的数字,德第11和42军共有6万余人,在战役中损失约5万人,其中阵亡和失踪约3万人,加上其余德军部队的损失,德军的损失数字很可能也不少于8万人,其中阵亡和失踪将近4万人。我手头没有双方坦克损失的数字,但我估计 双方都至少损失了投入坦克数量的50%以上。

在这场短暂而激烈的战役结束后,我们来看一下交战双方在这场战役中的得失,对于苏军来说,齐克赛战役的发动是十分充忙,其准备工作进行得十分草率,为了在战机消失前发动进攻,苏军牺牲了他们一直强调的集中兵力的原则,在这场战役中,无论是人员还是坦克数量,苏军都几乎不占什么优势,更何况苏军原本拿手的欺敌计划,失败得几乎无话可说。但苏军在这场战役中所得也很大,在1943年前的苏联坦克部队通常动作比较笨拙,它们更多的是以本身的“重量”取胜,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军坦克部队在机动性和灵活性上的进步,我尤其欣赏第6坦克集团军在突破德军防线时那记干净利落的左钩拳,从制定计划到完成不到24小时,德军的防线因此而瓦解。如果我们更深入来看,就会发现整个苏军的指挥机构也变得更为灵活,苏军开始按战场形势迅速将部队在各个方面军之间进行转换,比如当第1乌克兰方面军在德军左翼进行突破时,第6坦克集团军就奉命指挥第104和47军,而当内外包围圈完成,为了加强统一指挥,科涅夫不但指挥原第2乌克兰方面军的部队,原第1乌克兰方面军所属的第27集团军也改归他指挥。在我以后将会写的“东线战役”系列中,大家会发现,苏军将越来越经常使用这种指挥方式,这使得苏军的指挥越来越灵活,而部队的反应也越来越快。如果说苏军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他们的通讯联络尚不够畅通,步兵和机械化部队的配合尚未到完美的境地,这尤其在战役临近结束时,朱可夫将原在包围圈南部的部队调往阻截德国援军,他显然低估了包围圈内德军突围的能力,但这还不是最后相当多德军突围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因为德国援军最后的攻势非常猛烈,如果这些兵力不加强到外层包围圈,也许援兵已经打通了进入包围圈的通道。苏军的问题是部队在经常转换位置时,指挥官对部队的控制能力不足,这使得在最后苏军的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了,这导致未能及时封闭包围圈,从而未能全部歼灭被围的德军。事后苏军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东线战役中看到苏军是否作出了改进。
      对于德国人来说,这场战役的失败首先是由于希特勒顽固地要求死守这个突出部,在这里希特勒显然把这个突出部的存在看成是一个机会而不是威胁。他本来计划通过这个突出部,割裂苏联2个方面军的联系,并将这里作为发动一个新的反攻的跳板,他显然没能意识到德军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力发动这样的一个攻势,这就意味着在现在齐克赛突出部只能是对德军的一个威胁。除了希特勒以外,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斯坦因对这次失败要负什么责任?虽然他确实多次要求希特勒放弃突出部,而他的要求也确实屡次被希特勒拒绝,但作为一支军队的统帅肩负着对军队和祖国的重大责任,他和幼儿园中的小朋友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没有权力因为上级的失职而推卸自己本身应该负担的责任,这也许并不公平,但确实是事实。如果他确实象他在回忆录中那样重视齐克赛突出部,那样确认苏军即将在那里发动攻势,那么有几个情况无法让人得到满意的解释,为什么在那里防御的德军都呈现一线部署,整个防线毫无纵深?为什么他不要求将“维京”师撤出突出部?为什么他不但没有在突出部左翼部署任何装甲部队?要知道第3装甲军还是在战役开始前不久离开这个地区的,而正是这个部队后来不得不返回原地担任解围任务。最后,为什么在战役开始后第5天他才下定解围的决心?在这里我试图解释这些原因,由于德军在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后,彻底失去了在东部战场上的主动权,这意味着德军必须也不足的兵力防守一条漫长的战线,而作为进攻的苏军充份享有进攻者的特权,即有权力选择进攻的时间和地点。为了阻挡苏军,德军必须将他的有限的预备队放在苏军最可能的主攻方向上,而不管曼斯坦因后来怎么说,当时他显然并不认为齐克赛会是苏军的主攻,他很清楚这个地区是德军防线上的一个弱点,但在这里苏军已经连续作战了几个月,其损失已经很大了,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整补以前,他十分怀疑苏军是否有能力发动新的进攻,更何况当时在这里的天气和路况是如此之差,连德国装甲部队都很难运动,俄国人有这个能力吗?正是由于这种想法,他认为在这里的防线至少在比如1-2个月里不用过于担心,他很可能还希望在这段时间里能说服希特勒放弃突出部,的确以前希特勒也不是没有被说服放弃土地过。这样他疏忽了一些本来不应该被疏忽的事情,当一切都已经明朗以后,曼斯坦因开始全力营救被围的德军,自此以后,德军的表现可圈可点,几乎找不到任何错误,但他们在开局时已经落后太多,以后虽然奋力追赶,也已经于事无补了。
     在这场战役中,德军暴露了两个弱点,首先作为闪击战的首创者,德军在战争中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这使得他们犯上了历史上胜利者通常会有的毛病:我用我的方法打了那么多胜仗,所以我的方法是世界上最好的!连我也做不到的事别人肯定也做不到!这表现为德军在这场战役中严重低估了苏军装甲部队跨越复杂地形的能力,显然对于德国人来说,凡是“苏军装甲部队的通过复杂地形能力已经比我们强”的说法即使是想一想也是罪过他们通常对此的借口是苏军坦克的越野能力比德国坦克强,这无疑是事实,但这个差别到底有多大?苏军的机械化步兵和炮兵是如何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跟随坦克的?后勤单位是如何保证对装甲部队供应的?德国人似乎并不感兴趣,显然他们想的是“那些俄国佬,能有些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在阅读44年以后东部战场战史的过程中,德国人不止一次让我想起了一次大战后的法国人。有趣的是在44年6月苏军发动的白俄罗斯战役, 和德国在1940年发动的法国战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正如40年法国人认为阿登森林是坦克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44年德国人也认为白俄罗斯的沼泽地区是坦克无论如何无法通行的,而当苏联坦克部队突然在那里出现时,德国人将同40年的法国一样遭到一次完败。
     德国人另一个弱点表现在他的骄傲装甲部队身上,44年的德国装甲部队给我的印象有如一个享有盛誉但已年华老去的拳王,他的步法仍然矫健,反应仍然灵敏,但致命的是他的出拳已经不再有力了。在这场战役后期,德军投入的装甲兵力不可谓不强,但他的表现已经不再能和以前相比了,不但苏军坦克部队战斗力逐渐提高,给了德军更大的威胁,而且苏联步兵部队所部署的反坦克武器越来越多,其反坦克能力越来越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装甲部队甚至在突破没有坦克掩护的苏联步兵防线也越来越感到困难了,一个苏联老兵是如此评价德国装甲部队“德国人的装甲部队是他们的精英部队,他们武器精良,训练有素,他们作战勇敢,无论局势多么恶劣,都无法动摇他们的斗志。但如果说起他们在战争中有什么变化,那么在43年前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威胁,43年后他们带给我们的是麻烦。”

 

切尔卡瑟战役----二战德军最悲壮惨烈的突围战

 

切尔卡瑟钢铁合围战

  1943年,东部战线上的苏军开始逐渐扭转战局,将不久前还势不可挡的德军打得节节败退。到1944年初,战略主动权已被苏军牢牢抓住。但形势的好转并不意味着大局已定,事实上自开战已来,苏军阵亡,,,,失踪人员已经高达780万,而德军仅损失了近200万人,在物质损失上,苏联同样数倍于德国。当时,苏联的后备力量已近枯竭,而德国相对还比较雄厚。因此对苏联而言,在敌方后备力量充分发挥出之前,一定要利用现有形势和兵力优势置敌于死地,而1944年初东线南翼的切而卡瑟地区的形势恰好为苏军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自1942年夏天以来,南线一直是苏德战场上的焦点,双方最大最强的主力集团在这里展开着激烈的厮杀。1944年初,苏联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下间称乌一方)占据基辅以西的大登陆场,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下简称乌二方)则近至切尔卡瑟登陆场并占据基洛夫格勒,对两登陆场间的卡涅夫突出部德军形成挟击之势。为了取得向南布格河自由行动的权利,苏军决心拔除这个突出部。时值冬春,雨雪不断,道路泥泞翻浆,不适合大部队作战,可苏联人却偏偏选定这个时候进攻,在他们看来,恶劣的气候恰恰是攻击突然性的保证。

  苏军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对这时的德国统帅部来说,固守东线是最重要的任务,面对卡涅夫的危险形势,无论是陆军总参谋部还是在南翼作战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曼施坦因都有所认识。但一方面由于希特勒坚持保住这个突出部,另一方面德国人也没有料到苏联人会在解冻季节动手,因此德军几乎没有采取防御措施。

苏军的合围行动

  卡涅夫突出部宽130千米,面积大约10,000平方千米。苏军计划以乌一方从该突出部底部北面,乌二方从南面实施向心突击,合围德军。为此,红军集结了乌一方40集团军(以下简称集)一部、27集、坦6集、乌二方52集、近卫4集、近卫坦克5集。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自行火炮370辆(门)。扼守突出部的德军步42、11军,辖步第88、168、198、57、72、389师及相当于一个师的“B”集团军群(步112,255,332师残部),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和党卫军 “华洛尼”装甲掷弹旅,总兵力说法不一,但估计应在10万以上。德军拥有坦克和自行火炮,而“维京”师由于刚从装甲掷弹师改编过来,仅有90辆Ⅲ、Ⅳ号坦克。德军在人数上比苏军少50%,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也劣于苏军,但在基洛夫格勒以西他们拥有第3、11、14装甲师,至少150辆坦克(一半是

  “豹”式,这只部队一旦加入战斗,力量天平将出现大的倾斜。1月24日,苏军进行了侦察进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时间短促(苏军大本营只给了5--7个昼夜准备时间),到这时苏军尚未完成进攻准备,好在德方也未构筑完工事。地二天,苏军发动了总功。

  攻击首先由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发动,苏联只进行了短短10分钟的火力准备,然后便将由坦克掩护的步兵投入了进攻。战斗进展得异乎寻常的顺利,苏军很快便在德军第一防御地带上打开了一个口子。当天下午,曾在库尔斯克与德国最精锐的党卫装甲军激战于普罗霍罗夫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坦克第20、29军便顺着这个口子突入德军纵深,直扑德军后路兹维尼哥德卡。面对苏军的进攻,德国人迅速做出反应。第二天,“维京”师从东面,装甲3、11、14 师从西面向破口上的苏军进攻。苏军则派出了近卫军坦5集第二梯队的18军迎战。数量上占有优势的德军装甲部队充分发挥“豹”式坦克和88炮的火力,击毁了苏军大量的T-34坦克,苏军在坦克战中失利。到了21时,德军封闭了突破口,并将此前突入的苏军坦20、29军合围。

  对苏军来说,形势真是急转直下,本想包围德军,结果自己反被包围了。被困的坦20、29军各旅与集团军司令部失去了联系,并遭到了部分分割。可这两个军毕竟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反而做出了一项令德国人大吃一惊的举动:将坦20军的坦克开足马力向原定目标继续突击。一路上,德国警戒部队四散奔逃,苏军如入无人之境。1月28日13时,坦20军与由背面乌一方派出的坦233旅穿插部队回合于兹维尼哥罗德卡,形势又一次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被围苏军反倒切断了德军的后路。一时间德国人乱了阵脚,乌二方乘机组织进攻,将德军装甲部队打退,重新打开了突破口。经过一系列后续战斗,终于将德军2个军部、10个师,约8万人合围于卡列涅夫突出部。

德军的救援行动

  两个精锐军被合围的消息传到德军最高统帅部后,才令他们如梦初醒。陆军元帅曼施坦因急忙飞回前线,这位德国较为优秀的战略家作出了一个与他手中所握势力不符的决定:不仅要救出被围部队,而且要重创苏军。为此,他下令停止德军在乌曼、文尼察地区的反击作战行动,并抽出整个东部战线三分之一强的装甲力量从西、南两个方向对苏军进行合围。这个大胆的计划在准备阶段便遇到了极大的麻烦,调动中的坦克和车辆在泥泞的道路上举步为艰,走走停停,到原定的进攻日期2月3日,西面德军大都还在路上,南面单独进攻的德军却碰了个头破血流,总功时间只好推迟。

  苏军在发觉德国人正在抽调比被围德军要强大得多的装甲部队解围后,意识到这场战役正在演变为一场对整个战局有着重大影响的决战。为此,苏军也向这一地区调配强大的增援部队(包括坦克第2集团军),在恶劣条件下构筑了一道双层防线,外层用以抗击救援德军,内层用以阻击被围德军。

  2月10日,德国军事史上空前庞大的救援部队集结完毕,西线有第3装甲军的第1、16、17、“希特勒”师、“贝克尔”重装甲团、步34、198师主力,南线有第47装甲军的第11、13、14师,共有500~600辆坦克。仅“贝克尔”装甲团就有34辆“虎”I、47辆“豹”式。除第17装甲师外,各装甲师均编有“豹”式坦克。苏方抗击兵力为乌一方40集一部,坦6集、乌二方近卫坦5集、53集步49军,计22个步兵师,2736门火炮、迫击炮,坦克和自行火炮307辆。从对比看,德方在装甲力量上占有较大优势。

  2月11日,天气稍有好转,在德卡涅夫天空中出现了德第8航空军轰炸机群,空中突击后,两只庞大的德国装甲群开始压向苏军阵地,他们的预定突破口是雷相卡。双方很快就爆发了激战,从南面进攻的第47军遭到了苏军坦克的猛烈反扑后被迫后撤。而第3装甲军虽然在苏军反坦克炮阻击下损失惨重,但仍不顾一切的向前突击,并最终在乌克兰第一方面军40集团军地段上打开一个突破口,并使该集团军指挥失灵,以至苏军不得不在其后方用另一个集团军的司令部进行指挥。很快,德国坦克推进到了雷相卡附近的239.0高地的格尼洛伊提基河,而被围德军也向这一方猛冲,双方相距不到10千米,眼看德军就将突出合围。再这千钧一发之际,近卫坦5集再度成为苏军的救星其坦20、29军及233旅火速赶到雷相卡,其先头部队于2月12日凌晨与德装甲1师遭遇,据说德军一个坦克排(7辆“豹”式坦克)再交战中巧妙地击毁了27辆T-34。但这一战术胜利并未给德国人带来成功。苏军主力赶到后,双方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239.0高地地域展开了残酷的战斗。在彼此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后,苏军最终还是将德军阻止在了格尼洛伊提基河。

  其后几天,德军又进行了几次新的尝试,却未能成功。2月15日,曼施坦因无奈地电告被围部队:救援部队力量以耗尽,你部只能自行突围。

暴风雪之夜的血战

  凄风苦雨中的被围德军心情极为沮丧。自被围以来,他们在上级鼓励电报的激励下,拒绝了苏军的劝降,一直浴血奋战。如今他们弹尽援绝,被压缩在饱受苏军火力覆盖的一小块地域内,而曼施坦因的这封电报无疑于敲醒了他们的丧钟。尽管如此,他们仍要作困兽之斗。

  2月16日夜降下了暴风雪,能见度仅10--20米。被困德军丢弃了所有火炮、辎重,烧毁文件,集合起所有能拿枪的人(两个军的司令部人员也编成了战斗群)。他们以“维京”师为先头,在坦克掩护下企图悄悄突围,但很快就被苏军发现,在照明弹照射下,苏军坦克和夜航轰炸机向德军纵队猛烈开火,暴风雪之夜突起腥风血雨。德军车辆在炮火中燃起了熊熊烈火,大批的士兵和战马被苏军坦克碾成肉饼,紧跟其后的骑兵又冲上来猛砍猛杀,甚至连投降德军举起的双手也被劈掉。当幸存德军密密麻麻地拥到苏军阵地前,又被机枪成排扫倒(据说一个女集体庄员就用轻机枪射杀了上百名德军)。然而苏军这时却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他们认为德军突围人数仅有2万人,而实际上却有4万以上。判断失误导致苏军阻击兵力严重不足。突围的德军冲上了239.0高地,经过残酷的白刃、肉搏后,被围德军终于再2月17日中午冲到了格尼洛伊提基河,在丢弃了重装备后,他们从那里

  渡河逃出了合围圈。突围的4万余名德军官兵中,有一万多人遗尸荒野,其中包括被围德军最高指挥官施特默尔曼上将。

战役结果与评述

  战斗结束后的切尔卡瑟地区到处都是阵亡官兵的尸体和技术兵器残骸。苏方宣称德军遭到全歼,而事实上8万德军约有3万得以逃脱,其中有2万名伤病员,在合围圈外,德方还丢了2万具尸体和500余辆坦克。相比之下,苏军阵亡失踪2.4万人。苏军得胜利不仅仅体现在伤亡对比上,从战术上讲,他们获得了向南布格河挺进的自由的同时,重创了对德军来说极为宝贵的装甲部队,使其遭受了重大损失。再战略上,此役打乱了南线德军的全盘部署,为苏军最终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而言,苏军在各方面显然有很大进步,特别是在机动和协调能力上,而近卫坦5集的突出表现更是反应出苏军装甲部队战斗力的日益提高。德军表现最突出的是被围部队,他们不仅在恶劣条件下坚持到底,并且最终依靠自身的力量突出重围。另外,德装甲部队的一些部队在个别战斗中也有很不错的表现。但其在优势条件下既未打退苏军进攻,也未打破苏军防御,足见其战术素养已大不从前。而作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统帅的曼施坦因,且不提他对苏军进攻时机的错误估计,单看他组织的这场兴师动众却劳而无功和损失惨重的救援行动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就可见他这次失算的代价。不过曼氏还尚有自知之明,没有硬说这是一场“大胜仗”(当然他把失败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希特勒)。

切尔卡瑟战役----二战德军最悲壮惨烈的突围战

1944年1月,东部战线上的苏军开始逐渐扭转战局,将曾经势不可挡的德军打得节节败退,其战略主动权形势好转,1944年初,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占据基辅以西的大登陆场,乌克兰第2方面军则近至切尔卡瑟登陆场并占据基洛夫格勒,对两登陆场间的卡涅夫突出部德军形成挟击之势。为了取得向南布格河自由行动的权利,苏军决心拔除这个突出部。时值乌克兰冬春之交,雨雪不断,道路泥泞翻浆,不适合大部队作战,但苏联人却偏偏选定切尔卡瑟一带这个全年气温最低的时候进攻,在他们看来,恶劣的气候恰恰是突袭成功的保证。苏军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对这时的德国统帅部来说,固守东线是最重要的任务,面对切尔卡瑟的危险形势,无论是陆军总参谋部还是在南翼作战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曼施坦因都有所认识。但一方面由于希特勒坚持保住这个突出部,另一方面德国人也没有料到苏联人会在解冻季节动手,因此德军几乎没有采取防御措施。

切尔卡瑟突出部宽130千米,面积大约10,000平方千米。苏军在此集结了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兵力对决是2:1),苏军计划以乌克兰第1方面军从该突出部底部北面,乌克兰第2方面军从南面实施向心突击,合围德军。从军事上讲,德军应该放弃这个突出部,拉平战线较为有利。但是希特勒却不允许那样做,他认为这个突出部在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第2方面军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甚至于还幻想以此为跳板对苏军发起反击。由于其固执己见,曼斯坦因只能下令德军不得后撤,务必死守切尔卡瑟突出部。
     乌克兰第2方面军首先发动进攻,在希特勒的间接帮助下,苏联人如愿以偿地将德军(第11、42军所属各师、武装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在内约6万人,其指挥官是第11军军长威廉-施特莫尔曼少将)合围于切尔卡瑟突出部。被困当晚5时,希特勒得知德军被围,他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他严令切尔卡瑟的德军固守待援,同时命令曼斯坦因组织精锐装甲部队解围,歼灭围困切尔卡瑟的苏军(希特勒的超级梦游),解围的任务交给胡贝中将的第3装甲军团下属的第1、16、17装甲师和武装党卫军“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
   
   
2月10日,所有被围德军在苏军进攻的压力下已龟缩到1个宽约7、长8公里的,并处于苏军火炮的射程内的狭小地域内,苏军开始敦促被围的德军投降,并保证人身安全给予人道待遇云云。从2月3日到15日,解围的德军部队连续突击,但在各个方面均占优势的苏军面前损失惨重,也不能继续前进,只能靠被围德军自己的力量突围了(为了拯救被困的同胞,“希特勒警卫旗队”师流尽了最后1滴血。当该师奉命后撤休整时,全师只剩下3辆坦克和4门突击炮)。此时德军统帅部的将军们已经明白在切尔卡瑟的德军要突破苏军包围已无可能,2月14日包围圈内最后一个野战机场陷落。在最后一架德国飞机从机场紧急起飞前,施特莫尔曼将军来到飞机旁,将他的日记交给飞行员,“也许外面的人用得着它”。2月15日,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曼施坦因无奈地电告被围部队:救援部队力量已耗尽,你部只能自行突围。心情极为沮丧的施特莫尔曼将军最后决定把突围的时间定于16日晚上23时,因为那时地面冰冻, 比较有利于行军,同时晚上能见度极差,有利于德军隐蔽自己的行动。

    2月16日有暴风雪,能见度仅10-20米,施特莫尔曼将军是这样拟定他的突围计划的,德军分成两个梯队,第一个梯队由“维京”师,第72步兵师和B军集群组成,他们的任务是在苏军的防线上打出一个缺口,然后由第88,57和第389师组成的第二梯队将随后跟进,他们同时也担负起后卫的重任。德军的突围方向指向西南的雷祖卡,以和第1装甲师会合。为了注意保密,施特莫尔曼将军取消了炮火准备,而且宣布他将随同德军后卫部队一起行动,“祝大家走运,我们包围圈外见!”在场德国军官们肃然地向施特莫尔曼将军敬礼,他们知道将军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最让施特莫尔曼将军感到痛苦的是他不得不下令将2000名重伤员留下来,他们将和少数志愿陪同他们的军医一起等待俄国人的到来,他们的前途将任何?东线战场上德国和苏联军队都没有善待对方战俘的传统(在战俘营中美军看守用木棒送德军战俘驾鹤西去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在饱餐以后,德国官兵们都在紧张地等待着,显然德军士兵没有受到苏军劝降攻势的影响,想到长久的等待已经过去,马上就要生死一搏,德军上下显得士气高昂。

      突围的时间到了,“维京”师的装甲车辆开始轰鸣,在步兵的行列中,连排长们几乎同时发出了同样的命令“全体上刺刀!”23:00整,在夜幕的掩护下第1批德军踏上了突围的道路。由于异常恶劣的天气,德军几乎未受阻挡地通过了苏军的防线,在17日黎明前,B军集群的先头团抵达第1装甲师的防线,一路上该团“未发一弹,未折一人”。德第1装甲师的施特芬上尉回忆当时的情景,“我们的哨兵发现有人接近,就大声喝问‘谁’,回答他的是一阵欢呼声‘是我们,我们到家了’,然后我们发现一整团的德国士兵在我们面前出现了”,当时的情景是十分感人的,在经受了如此大的磨难后,双方终于会师了,即使那些身经百战,铁铮铮的汉子也禁不住抱头痛哭!
   
    但如此大规模的突围行动要完全掩人耳目是不可能的,很快苏军发现了德军的行动,他们立刻开火了。德军所原定的突围方向是西南方向的雷祖卡方向,因为那里离德军防线最近,但那里自然也是苏军部署兵力最密集的地方,虽然由于能见度太差,苏军无法离开自己的阵地,但他们却向原先已标好的区域倾泄大量炮火,于是德军突围的行列开始渐渐向南方偏离,在黑暗中原先不同部队的德军逐渐地混杂在一起,到天亮时突围的德军中连以上的建制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了。德军官兵在几乎没膝的道路上挣扎地前进,苏军炮弹不断在德军行列中爆炸,越来越多的人倒了下去,但其他人坚定地向前走着,经过一夜在天寒地冻的野外的行军,德军体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现在支撑着他们的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爬也要爬回自己的防线去!科涅夫大将在德军的突围方向摆了五道阻击线,前两道是步兵,第三道是炮兵,第四、五道分别是坦克和骑兵。德军突破苏军前三道防线时仅遭遇微弱抵抗,都以为已经安全脱险,个个朝天鸣枪,欢呼雀跃。2月16日早上大约6点,在突围的德军到达一片开阔地时,埋伏多时的苏军坦克和骑兵出现了。T34坦克排成密集的队形冲进了德军拥挤的行军纵队中,肆意碾压着已经散开队形的德国人,将卡车撞翻,从拖车和马车上碾压过去,象压碎一个个火柴盒,车上的德军伤员和马匹都被碾在坦克履带下面。苏军坦克都尽量不开火射击,以免误伤身边的坦克。而骑兵跟在后面,追逐着逃散的德军士兵,挥动战刀猛砍猛杀。战斗到这时,已经不能称为战斗了,这已经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德国军官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主动性,随手召集起周围不管是那个单位的士兵,来抵挡苏军的屠杀。

    17日中午时分,在苏军炮火和坦克履带下余生的德军来到了格尼洛伊季基奇河北岸。这条宽达30米的河是德军突围路上最后一道障碍,只要过去就可以到达安全地带了。但河上没有任何桥梁。这时苏军的炮弹开始在河岸上爆炸了,德军官兵只有一个选择:游过去!尽管气温是零下5度,但德国人还是争先恐后的跳入河中,开始向对岸游去。从古今中外的战史看,在这种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军队是非常容易瓦解的,但此时德国人特有的纪律性挽救了他们,许多德国军官们自发地站了出来维持岸边的秩序,他们大声鼓励士兵们“坚持住,过河就到家了”在他们的指挥下,德国士兵们开始了渡河,他们有的带着简陋的救生工具,有的互相帮助,会游泳的帮助不会游的,强壮的帮助体弱的,甚至伤员也大多被强壮的士兵抬着游过河去,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因体力不支,沉入了河底,至少有数百人淹死。下午德国人在下游发现了一段河水较浅的地段,于是许多德国人比较容易地从那里渡过河去。
   
    傍晚苏军最后一次封闭了包围圈,让德军高层感到安慰的是,这场战役没有成为第2个斯大林格勒。被围的近6万德军官兵中,最后有4万人脱险,但包括第11军军长施特莫尔曼少将在内的剩下人员都长眠在雪原之上。党卫军“维京”装甲师和“瓦隆人”旅总共14000人中,生还者8000人,“瓦隆人”旅2000人中,只有632人在战斗中幸存。   
    战斗结束了,沿着德军突围的路径,德国人尸横遍野。苏军统帅科涅夫大将来到战场,眼前的情景使他十分震惊。他在战后回忆中叙述道“我在战争中见过数不清的血腥场面,但很少见过在如此小的区域里有那么多德国人的尸体” 在众多的尸体中,苏军找到了施特莫尔曼将军的尸体,他手中仍紧握着一支步枪,他的勇敢赢得了对手的尊敬,科涅夫亲自下令以全副军礼厚葬了他。

    第五“维京”师
    德国党卫军第5“维京”(Viking)师组建于1940年12月,其基本构成是一个主要以被占国家志愿兵组成的“德国”团。

     第28“瓦隆人”志愿兵
     " Viking",原意是“来自峡湾的人”。维京人今天通常泛指生活于公元800年——1066年之间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维京人所居住的北欧地区,终年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冬天严寒难耐,生存环境极为残酷。可供耕种和放牧的土地只有少数一些地区,资源非常缺乏。斯堪的纳维亚本土的居民为了生存,无时无刻都要与大自然搏斗,因此他们一方面易怒难训,崇尚勇敢,具有狂暴野蛮的野性,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养成了勤劳俭朴、生命力强等优良传统。由于缺乏资源,他们懂得怎样最有效利用每一分有限的资源,决不轻易浪费,日后维京人的扩张无论在狂暴的大海中航行、还是向未知世界进发寻找新的居住地,他们即使在极为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生活的很好,这应该归功于他们这种文化和传统。
    维京人是强悍的战士,因为他们人数较少,于是就得依靠周密的策划与出其不意的突袭。在战斗中他们又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狂热,他们的攻击常分成两节:先在远距离上投掷长矛、发射火箭,然后用剑和战斧做近距离的了断。在海上相遇时,海盗遵守古老的传统,一声不吭的将船系一起。在船头搭上跳板,然后依次上场单挑,每个走上跳板的人都面临这样的命运:或者将对方统统杀光,或者自己战死,由后面的同伴替自己复仇。如果感到害怕,可以转身跳进海里,没有人会追杀逃兵,但放弃战斗资格的人与死者无异,从此连家人都会忽视他的存在。
    793年6月,维京海盗出现在英格兰北海岸的林第斯法恩岛登陆,袭击并掠夺该地的修道院,屠杀了大量教士,并驱使当地的教士和居民成为他们的奴隶。这场出人意料的袭击对基督教欧洲来说犹如晴天霹雳,这一事件也宣告了海盗时代的来临。维京人因此被描绘成杀人如麻的掠夺者,但实际上他们既是开拓者又是侵略者,既是伟大的探险家又是无恶不作的强盗,既是勤劳的商人又是冷酷的征服者,他们在进行开创的同时也在实施着毁灭。
   
    党卫军第28“瓦隆人”志愿装甲掷弹兵师,该师成员由讲法语的比利时的瓦隆人组成,成员大多是右翼组织,民族主义分子,基督徒,反共产主义分子组成。前身是瓦隆人志愿军团,在第5“维京”师属下作战,1945年5月向盟军投降。在切尔卡瑟突围战中,“瓦隆人”旅的指挥官利普特中校阵亡后,瓦隆人志愿兵决定不让自己指挥官的尸体落入敌人之手。比利时人在白刃战中抢回了利普特的尸体,并将其固定在两块木板上像抬担架似的抬离了战场。值得称道的是,在渡过格尼洛伊季基奇河时,他们用防潮布将其指挥官的尸体包裹起来一起运过了河。

 

19440820东线战役之-----罗马尼亚战役

 

1944年的春季,战场上的形势对于德国人来说是十分险恶的,在东线刚刚结束了其冬季攻势的苏军显然正在准备更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在国内战场上,英美空军展开了越来越猛烈的轰炸,在西线英美联军显然必定会在本年的夏季发动在法国的登陆。为了挽救危局,当前德国唯一的出路是尽力在东线维持一条连贯的可以防守的防线,然后在西线挫败英美的入侵,再集中兵力与东线的苏军作战。但要在东线维持一条防线谈何容易!不用多么大的天才也可以了解到在东线,德国人有两个必须要确保的方向,其一是通过白俄罗斯或乌克兰北部进入波兰,然后通往德国本土,其二是通过乌克兰南部进入罗马尼亚,前者关系着德国的本土的安危,后者关系着对于德国至关重要的罗马尼亚大油田,一旦失去德国将会被剥夺主要的能源来源。对于德国人来说很不幸,他们缺乏足以同时保卫这两个方向的兵力,于是在南方,德国人不得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它的盟友,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和斯洛伐克人。而随着德国在战场上的失利,这些盟友的忠诚越来越值得怀疑了。 
    1944年初在东部战场上,苏军的攻击似乎放在乌克兰的南部,从1943年12月24日起到1944年4月17日,苏军在乌克兰南部发动了他们所称的“乌克兰右岸会战”,这个会战包括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进攻战役,我在“东线战役”第一部所述的“齐克赛口袋之战”也是其中之一,在这里苏军前后投入了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第1,2,3,4乌克兰方面军共250万人上的兵力,即使在原来传统上应该休战的春季泥泞季节苏军的攻势也没有停止,在这里苏军有2个目的,首先他们想要解放南部苏联的领土并威胁罗马尼亚的油田,其次由于苏联最高统帅部并不指望德军会相信苏军的夏季攻势会在大量集结在苏联中部的德军威胁其侧翼的情况下攻击位于南部的罗马尼亚,但至少俄国人想要通过在南部的攻势使得德国人相信苏联的夏季攻势将指向乌克兰北部而不是通过白俄罗斯,这个目的达到了。 
     到44年4月中旬,苏军在南方的攻势终于告一段落,这次攻势的结果是苏联几乎解放了全部南方的领土,第2乌克兰方面军从北部,第3乌克兰方面军从东北部隔着Dnestr河逼近了苏联和罗马尼亚的国境线。为了实现这个战果,苏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4个月中参战的5个方面军共损失了1,109,528人,其中阵亡和失踪270,198人,受伤839,330人,损伤坦克 和自行火炮4666辆,飞机676架。
    苏军下一个打击落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德国陆军参谋总部曾试图劝说希特勒主动放弃这个半岛,但希特勒认为克里米亚半岛尤其是塞瓦斯托波尔在军事上十分重要,从传统上看谁控制了赛瓦斯托波尔,谁就控制了黑海,如果任由苏军控制了它,那么苏联的空军和海军将立刻对罗马尼亚油田造成直接的威胁,而且由于克里米亚半岛已经是罗马尼亚所能保存的最后一个战利品,一旦失去,很可能罗马尼亚人会丧失最后的斗志,最后如果能尽可能久的守住克里米亚也可以牵制苏军对罗马尼亚本土发动的攻势。虽然希特勒由于顽固地拒绝放弃土地而不止一次给德军带来了灾难,但我认为他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苏军对克里米亚的攻势于44年4月8日发动,参加攻势的苏军部队是托尔布欣将军的第4乌克兰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共40余万人,防守的德军是由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混合编成的第17集团军共15万人,到4月16日,德国守军逐渐退回了赛瓦斯托波尔,虽然希特勒寄希望于德军能长时间的据守这个要塞化的城市,但德军却没能坚持太久,5月6日苏军发起了总攻,经过惨烈的战斗到5月12日,赛瓦斯托波尔落入了苏军手中。在整个克里米亚战役中,苏军共损失了84,819人,其中阵亡和失踪17,754人,受伤67,065人,损伤坦克和自行火炮171辆,飞机179架。15万德国和罗马尼亚守军中,只有不到3万人通过海路撤退到罗马尼亚。事实证明希特勒的担心是很有理由的,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场战役对于罗马尼亚人的影响。 

    罗马尼亚王国的实际统治者是安东尼斯库元帅,在1941年,被德国迅速取胜的可能所鼓舞,怀着对建立“大罗马尼亚”的憧憬,他随同德国投入了对苏联的战争,但3年来,罗马尼亚付出了大量牺牲,30万罗马尼亚军人战死在俄国,整个国家为战争的重担所拖垮,而胜利却越来越渺茫了,为此罗马尼亚人深深地怨恨对将他们拖入战争的德国和安东尼斯库元帅,不用太多的天才,安东尼斯库也能想象到一旦战败,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于是早在1943年秋,他就开始秘密地和英美联系,试图能利用西方盟国对苏联占据巴尔干的忧虑,而能和他达成一项单独的和约,以避免苏联的入侵。1944年4月12日,他得到了美国的答复,只有在罗马尼亚满足以下条件,才有和平的可能:1。罗马尼亚将切断一切和德国的联系,停止向德国供应石油,不允许德国军队利用罗马尼亚的领土和资源和盟军交战,换一句话说,就是向德国宣战。2。罗马尼亚将释放她手中的一切盟国战俘并交出所有盟国的叛徒。3。罗马尼亚将向苏联支付战争赔款,并永远失去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与此同时罗马尼亚不能阻止包括苏联在内的盟军通过罗马尼亚领土和德国交战。这样的条件是安东尼斯库所无法接受的,但话说回来,以罗马尼亚的“份量”,安东尼斯库居然幻想让英美为了她而得罪强大的苏联,实在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结果既然是这样,安东尼斯库只能决定继续站在德国一方打下去。 

    负责保卫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是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它的司令是Ferdinand Schoerner将军,Schoerner将军也许是除了戈林元帅以外德国高级将领中最有争议的人,他是希特勒的宠将,在军队中他以粗暴的态度,和对敌人和自己人同样残忍的个性而广受批评,在战后他的名声变得如此之差,以致完全掩盖了他作为一个军人所具有的勇敢和细致的优点。在1944年春季,当德国在苏联南方的防线几度面临破裂的形势下,正是由于他超人的努力,才使得德军避免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并使得防线逐渐稳定了下来。当时Schoerner十分正确地认识到要守住这条防线,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罗马尼亚人合作的态度,除非他能重新点燃罗马尼亚人保卫祖国的战斗意志,他并没有取胜的可能。而迭经失败后,罗马尼亚人的士气已经降到了最底点。Schoerner认为作为单个的士兵来说,在个人勇敢的方面,罗马尼亚士兵并不比德国人差,影响罗马尼亚军队战斗力的主要是由于落后的装备,以及缺乏良好的训练和优秀的领导。这使得罗马尼亚军队在战斗中的表现良锈不齐,有些罗马尼亚部队在绝境中仍能以崇高的勇气战斗到底,而有些却是未经战斗就溃退了,其中有些溃退的部队是由于“我看见相邻的部队跑了,于是我也跑了”。Schoerner将军利用战线上比较平静的3个月时间,以很大的努力来加强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力,在部队部署上,他有意将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间隔地部署,他相信德国部队在战斗中是不会后退的,而他们做出的榜样也将鼓舞罗马尼亚人的斗志。同时他将大量德国军事顾问派遣到罗马尼亚部队中,以德国人的方式训练罗马尼亚人,另外他尽可能地以德国武器装备罗马尼亚部队,以提高其作战能力,他为此曾重点训练了一些罗马尼亚的“样板”部队,其中有全部德式装备的罗马尼亚“大罗马尼亚”装甲师,有时Schoerner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牺牲对德国部队的装备供应,来优先提高罗马尼亚部队的装备水平,因为他手中的德国部队中老兵的比例很高,这些老兵即使武器差一点也能打仗,而掌握着优良武器的罗马尼亚部队,不但其战斗力为有提高,而且其作战信心也会提高。在Schorner将军的精心调教下,罗马尼亚人的战斗力逐渐有明显提高,在44年4月到7月,罗马尼亚人成功地击退了几次苏军小规模的攻势,并在一些小的战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除了罗马尼亚人以外,Schorner将军另一个担心的地方是他所处防线的位置,因为他的防线正面临苏军从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夹击的威胁,为此他多次向希特勒建议将防线向南移动。他的建议被希特勒否决了,希特勒的理由有两个,首先德军的北部防线是依托东西走向的山地建立的,那里机械化部队的运动是困难的,而如果后撤到平原上,岂不是让苏联机械化部队更容易行动?第二,现在德军的方向大致是在罗马尼亚边境上,如果不经一战放弃,将会给罗马尼亚的士气多么大的打击,如果罗马尼亚人因此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意志,那么这个恶果足以抵消德军收缩防线所带来的好处。 

     虽然十分失望,但Schorner将军决心尽最大努力以完善他的防线,他要训练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他要补充德国部队的损失,他要加强他的防御工事,他发现要完成这些事简直难如登天。首先对南方德军的供应并不占据优先位置,他不但要想尽办法搞来自己需要的物资和人力,还要十分警惕别人要抽调他手头的资源。同时他发现他手下的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互相敌视,他后来说“这两个国家是世仇,似乎他们更愿意在他们之间爆发一场战争”(mars注,后来在匈牙利战役时,罗马尼亚军队已经加入了苏联一方,由于士气低落,对于苏德双方来说,罗马尼亚军队和匈牙利军队都不是一支可以靠得住的盟友,但俄国人知道当进攻匈牙利人的阵地时,罗马尼亚人是极其勇敢的,而德国人也知道,当和罗马尼亚人交战时,匈牙利人是绝对可靠的。在攻克布达佩斯时,一支罗马尼亚部队奉命进攻一个由匈牙利军队防守的地段,其战斗之惨烈使得德国人和苏联人都十分吃惊,当最后由于伤亡过大,那支罗马尼亚军队奉命后撤休整时,那些罗马尼亚士兵居然“颇有怨言”!),最后罗马尼亚的铁路交通是德国人所遭遇的最糟糕的,不止一次整列满载物资的列车消失得无影无踪,德国人不得不出动轻型飞机沿着铁路线寻找,当找到后,那些罗马尼亚铁路官员们往往直接了当地向德国人索要“买路钱”,奉命实行“睦邻友好”政策的德国人只能支付这种勒索,然后火车才能继续上路。后来Schorner的一个参谋在40年后回忆到“当时我们同时在和3个敌人作战:俄国人,我们的盟国和德国总参谋部”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Schorner将军做到了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他建立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他提高了罗马尼亚人的作战能力,同时他使得德国部队从以前的激战造成的损失中恢复了过来,在他手下几乎每个德国师在人员和装备上都达到了满员的程度。 

     1944年6月,战场上的形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6月6日,西方盟军在诺曼底登陆,6月22日苏军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动了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这次攻势的结果对德国人是一场灾难,这里有一个十分有名的插曲,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所属部队之一是著名的德国第9集团军,(mars注:如果要我从德苏两军中各选一个战斗力最强的步兵集团军的话,我会选德国的第9集团军和苏联的第11近卫集团军),6月27日,即苏军发动攻势5天后,德国第一批援军第12装甲师赶到战场,前来迎接他们的第9集团军参谋长对该师师长说的第一句话是“很高兴见到你,第9集团军已经不存在了!”7月13日,苏联在北乌克兰发动了又一个巨大的攻势,这两次攻势结果是德国在东线实力最强的两个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被消灭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遭到重创,随后一直到8月底,苏军几乎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波兰挺进。外部的危机引发了内部的危机,7月20日发生了行刺希特勒的事件,这个事件的后果之一是名将古德里安临危受命,担任了陆军总部参谋总长。上任后,古德里安的首要任务是稳定波兰的战局,当时他所唯一能抽调的兵力只有来自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不顾Schorner将军的强烈抗议,5个装甲师和6个步兵师被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走,不久Schorner将军本人也离开了那里,由于白俄罗斯战役后,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被苏军切断了和德国本土的联系,为了稳定那里的局势,那里需要一个坚强的指挥官,于是希特勒决定任命Schorner将军担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而原北方集团军群司令Hans Friessner将军奉命转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虽然比较缺乏经验,但Friessner也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军人,在以前一次由他主持的军事会议上,他对战场形势所作的分析是如此精彩,以致当时在场的希特勒不由自主地从椅子上跳起来,用双手握住他的手,连声说“这是我所听过的最好的军事报告!”在上任后,Friessner预感到苏军很可能在他的防线上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而由于原属于该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被大量抽调,他手头只有第13装甲师和第10装甲掷弹兵师两个装甲单位,这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于是他也屡次要求将防线后移以缩短防线,他的要求受到了古德里安的支持,但希特勒仍在犹豫。 

    44年8月5日,安东尼斯库元帅来到德国会见希特勒,作为一个首脑,他是希特勒所信任和尊敬的仅有的3个人之一(另两个是意大利的莫索里尼和芬兰的曼纳海姆元帅),为了表示对他的支持,希特勒甚至容忍了安东尼斯库对企图发动政变的罗马尼亚铁卫军的残酷镇压(照理说,铁卫军是一个更纯粹的纳粹组织)。在和希特勒见面前,安东尼斯库首先和古德里安进行了会谈,在会谈中,安东尼斯库主动提出了收缩防线的意见,这使得古德里安十分高兴,他对此表示了完全赞同。古德里安是一个出色的将军,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他似乎从没考虑到在德军新遭惨败的情况下,安东尼斯库提出这个建议十分有可能是为了试探德国有没有保卫罗马尼亚的信心!不管安东尼斯库是怎么想的,在随后和希特勒的会谈中,希特勒成功地鼓舞起了他的信心,希特勒称以前的失败是因为“一小撮叛徒”,而现在他已经清除了那些叛徒,而德国的军事潜力将逐渐发挥出来,德国人有信心保卫她和她的盟国,敌人一定会被击败!于是安东尼斯库再也不提放弃领土的事了。在会谈结束,安东尼斯库座上汽车离开时,他忽然从后视镜中发现希特勒一路小跑地追了上来,他急忙命令停车,在车外希特勒气喘吁吁地喊到“元帅,记住千万不要去王宫!”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虽然这次会谈是成功的,但似乎希特勒并不完全放心,他随后批准了在德军防线后方建立第二条防线,但条件是尽可能不让罗马尼亚人察觉,同时只有当发现苏军即将进攻时,才允许向第二条防线撤退。这两个条件都是十分可笑的,首先莫非希特勒指望在后方建立一条足以容纳数十万人的防线居然能不让罗马尼亚知道?其次,希特勒有没有考虑过一旦等苏军完成进攻准备,当德军放弃了第一道防线正在向第二道防线撤退时,苏军发起了攻势会导致什么样的混乱局面?从后来情形的发展来看,德军在7月底开始准备第二道防线已经太晚了。 

     在战役开始前,Friessner将军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共有50万人其中大部份兵力分布在第6和第8集团军之中,此外他还可以得到40万罗马尼亚军队的支援,在苏军发动攻势前,部署在德军防线上的是德国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8集团军的右翼,共有27万人,此外还应该包括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共22万余人,Friessner将军的一线总兵力约为50万人,他所拥有的坦克和突击火炮数量大概在350-400之间,其中大部分属于德国第13装甲师,第10装甲掷弹兵师(这个师大约有50辆坦克)和罗马尼亚“大罗马尼亚”装甲师所有。

    1944年8月初,当时战线所在地区地形是这样的,在北方德军左翼依托着喀尔巴仟山脉,在那里德军没有被迂回的危险,正北面是一道东西走向的山地,过了这道山地后,地形逐渐向下延伸,接着又向上重新抬高,形成第二道东西走向的山地,在这两道山地之间,坐落着Iassy 市,过了第二道山地就进入了平原,在东北方地形比较平坦,因而比较有利于机械化部队的运动,但同时3条由西北流向东南的河流(由东向西分别为Dnister 河,Prut河和Siret 河),如果能够善加利用的话,它们能有效的成为阻碍机械化部队突破的屏障。

  当时隔着北方第一道山地和德军对峙的是马利雅夫斯基的第二乌克兰方面军,而托尔布欣将军的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则在Dnister 河东岸占领了阵地,并且在西岸夺取了几块小规模的桥头堡。

  即将在这次攻势中起主要作用的马利诺夫斯基将军是一个从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将领,在苏联军界,他被认为是一个十分聪明和勤奋的人,他对部下十分宽厚因而博得了部下的爱戴,他用兵也是以稳健见长,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一旦他下了决心,也许除了斯大林本人以外,没人能让他改变注意。当战线在4月中旬起逐渐稳定下来后,马利诺夫斯基就在思考下一步作战计划,逐渐地他开始倾向于实现一个大规模的钳形攻势,在这个攻势中,他将以手头的机械化兵力迅速突破德军在北方的防线,急速进入德军后方从背后将德军主力包围在Prut河以东并消灭之。这个计划魄力很大,但问题是他发现手头缺乏实现这个计划所需要的兵力和物资,现在苏联最高统帅部的目光正投向了白俄罗斯和北乌克兰,对于南方马利诺夫斯基的部队的需求,至少是在目前更本不会被作为重点。这个情况一直到7月中旬才逐渐改变,随着在中部战场的情形逐渐稳定,苏联最高统帅部开始考虑在南方的攻势,补充的兵力和物资逐渐涌入这个地区,但这些补充来的新兵绝大多数是从新解放地区临时征发来的,他们平均接受训练的时间不超过2个月,而这样的新兵总数高达265000人!于是在第二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的一线队伍中充斥着这样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有一个也许是有些极端的例子,在第三乌克兰方面军第5突击集团军的一个师,在战役开始前的兵力有7000人,其中老兵只有2500人!这是造成苏军在作战中第一线步兵伤亡据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些新兵主要是分布在步兵部队中,在技术兵种如炮兵、工兵和装甲兵中,老兵的比例要高得多。

  由于第二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并不处在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优先供应名单上,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方面军直到战争结束,在所得到的武器装备上,无法和直接向德国本土进攻的苏联方面军相比,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凑合着过日子”,比如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后来都拥有二个坦克集团军,每个坦克集团军拥有坦克高达700~900辆,而第二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合起来只有1个坦克集团军,而且这个第6坦克集团军只有2个军,坦克数量只有可怜巴巴的400辆,并且其中一半(第5机械化军,也就是后来的第9近卫机械化军)还是装备着比较落后的美制M4A2“谢尔曼”坦克!

  对于这种情况,马利诺夫斯基自然感到十分无奈,但他知道报怨也没有用,于是他抓紧战役开始前的每一分钟训练他的部队,他尤其注重的是训练他的装甲部队通过复杂地形的能力,他清楚地知道未来战役的胜负取决于他的装甲部队能否迅速通过德军防线。为此他特意将受过特殊训练的工兵部队配属给他的装甲部队,一旦攻势开始这些工兵部队将紧随着机械化部队行动。在战役开始前,马利诺夫斯基的第二乌克兰方面军机动部队除了第6坦克集团军的2个军(第5近卫坦克军和第5机械化军)以外,还有第18和23坦克军以及第5近卫骑兵军,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只有第4近卫机械化军和第7机械化军,显然第二乌克兰方面军将充当主力。此外为了弥补协助步兵突破的独立坦克部队的不足,苏军为各个担任主攻任务的步兵部队配属了独立的自行火炮部队。至于说苏军这个地区中装甲部队武器质量,很遗憾我手头资料不足,我十分肯定地知道,新式的T-34/85坦克和JSU-152自行火炮都装备了部队,但有鉴于参加白俄罗斯战役的苏军机械化部队尚无法保证装备100%的这些新式武器,我认为这些新式武器在这个地区的苏军装甲部队中不会超过50%。

  在我具体叙述战役过程以前,我先来比较一下双方的兵力,第二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实际兵力共有131万人,但参加这次战役的兵力只有886491人(第二乌克兰方面军537856人,第三乌克兰方面军348633人),光以人数来看,相对于50万德国和罗马尼亚联军,苏军只占有约1.8:1的优势,对于进攻一方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个很明显的优势(虽然22万罗马尼亚人战斗力无法和德军相比,但苏军中那26万新兵也绝对好不到哪去),苏军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在火力上的优势,苏军的两个方面军共有坦克和自行火炮1800辆(第二乌克兰方面军1283辆,第三乌克兰方面军591辆),在这方面苏军占了几乎是5:1的优势,在76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数量上,苏军的优势更高达10:1,在空军兵力上,苏军共投入各种飞机2000架以上,而德国空军在苏联发起攻势时,在本地能运作的飞机只有43架轰炸机,57架攻击机和72架战斗机,苏军几乎占了15:1的优势(在战役开始后,大量德国飞机被派往那里支援,但即使如此,苏联空军在数量上仍有4:1到5:1的优势),这个实力对比从一开始对于德国人来说就充满了不祥。

在战役开始前,德军的部署情况是这样的,在北部防线上是Wohler将军的德国第8集团军右翼部队和罗马尼亚的4集团军。为了巩固防线,在这里德军采取了将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间隔地部署的方法。在德军防线最左侧是罗马尼亚第7军,它在喀尔巴阡山脉上占据了防御 位置,德国第8轻步兵师在左,罗马尼亚第104山地步兵旅在右,而罗马尼亚第4山地步兵旅 作为军预备队在后方占据了阵地。罗马尼亚第7军右翼是罗马尼亚第1军,这个军占据了从喀尔巴阡山脉山脚延伸到第一道山地的间隔地段,这个军以罗马尼亚第20,6师组成第一道防线,而罗马尼亚第8步兵师作为预备队部署在防线后方。罗马尼亚第1军右方是罗马尼亚第5军,这个军的防线由左到右部署着罗马尼亚第1近卫步兵师,第4步兵师,第1步兵师和德国第46步兵师。再右边是罗马尼亚第6军,该军以罗马尼亚第5步兵师和德国第76步兵师占据防线。第6军的右翼是罗马尼亚第4军,该军防线由罗马尼亚第7步兵师,罗马尼亚第 5骑兵师,德国第79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第11步兵师组成。最后方是德国第7军,这个军以第376,370和106三个步兵师占据第一线,以德国第258步兵师作为军预备队。 


    在第一道山地后方,德军以德国第57装甲军作为机动部队占据了两道山地之间的地带,如苏军突破了第一道山地防线,这些机动部队将对苏军进行阻击,以掩护第一线部队撤往第二道山地防线,这些机动部队部署情况是这样的。“大罗马尼亚”装甲师部署在罗马尼亚第5军后方,罗马尼亚第6军后方是罗马尼亚第18山地步兵师。德国第10装甲掷弹师和罗马尼亚第3步兵师则位于罗马尼亚第4步兵军后方。 


     最后在第二到山地防线上德国人由左到右部署了罗马尼亚第13步兵师,第101山地步兵旅, 第3步兵师和第102山地步兵旅。在这道防线后方是最后一个德国部队,第20装甲师,这个装甲师在白俄罗斯战役中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于不久前刚刚调到罗马尼亚进行整补,现在虽然在人员上得到了一些补充,但其武器装备远远没有到位,整个师只有1辆坦克!显然这个师在即将到来的战役中是帮不了什么忙的。

 
     说道这里,我们应该发现德国在北方的防线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弱点,自古以来,对于在战场上战斗力较弱的部队的使用方法通常是这样的,在进攻时,这些部队通常会被赋予保护两翼的任务,在防守时,这种部队通常被部署在第一线。这样做的用意是以那些不大可靠的部队尽量吸收进攻一方的动量,然后由充当主力的部队在第二线和敌军决战,同时这样部署也有防止前者溃退的作用。所以永永远远不要将不可靠的部队部署在第二线,否则一旦当第一线被迫后退时,那些占据第二线的二流部队很可能会产生恐慌,“既然他们也抵挡不住,我们能干什么!”,这样他们很容易不但不去反击进攻的敌军,反而率先逃跑从而造成全线崩溃的危险。在这里我无法理解的是,虽然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有了提高,但他们毕竟尚未经受大规模作战的考验,为什么Friessner将军会放心地将担任第二线反击和防御的重任几乎全部交给罗马尼亚人?从德国人的部署情况看,其二线部队除了德国第10装甲掷弹兵师以外,究竟有那个是靠得住的?我如果是Friessner将军,我晚上是会吓得睡不着觉的!

 
     在东北防线上,德军在左翼部署了Fretter-Pico将军的德国第6集团军,右翼是罗马尼亚第 3集团军。在德军防线最左端和德第8集团军第7军相邻的是德国第44军,该军的防线是德国各军所占防线最长的,从左到右部署着第14罗马尼亚步兵师,德国第62,282和335步兵师,该军右方是德国第52军,该军防线沿着Dniester河由西北伸向东南,这条防线上部署了德国第161,294和384步兵师。52军右方是德国第30军,这个军的防线十分短,在这个预计苏军可能的主攻方向上德军密集部署了第302,257,15和306步兵师,这是4个德军战斗力最强的步兵师,并且德军在这个地区唯一成建制的装甲师第13装甲师就部署在这4个师后方。在德国第6集团军右翼是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该集团军左翼是德国第24军,该军的防线由左至右是罗马尼亚第4山地步兵师,罗马尼亚第21步兵师和德国第9步兵师。 第24军右边是保卫德军防线最右端的罗马尼亚第3军,该军的右翼依托黑海,其防线上部署 了罗马尼亚第15步兵师,第2步兵师和第110步兵旅组成。在整个防线后方,作为德国第6集团军预备队的是德国第304和153步兵师,以及罗马尼亚第1骑兵师。

 
    从德军总的兵力部署来看,德国人显然认为苏军的主攻将来自东北方向的第3乌克兰方面军,所以大部分德国部队都被密集地部署在那里,并且唯一的一个完整的德国装甲师也在那个方向,显然德国人对苏军计划集中机械化部队通过北部的山区向南突击估计不足,虽然从军事上看一旦苏军从北部达成突破,位于这个地区的德军主力将后退无路。德国人为什么忽视了这一点,显然德国人认为苏军更可能在比较适合装甲部队机动的东北部投入其装甲部队主力,他们再一次低估了苏军装甲部队快速通过地形的能力,这在战争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德国人在白俄罗斯遭到如此惨败后,竟然还犯这同样的错误,简直让人无法理解! 


    在战役开始前,苏军的部署是这样的,在北部防线,苏联第2乌克兰方面军的最右翼是第40集团军,这个集团军只有4个师和1个筑垒地域,在本次战役中,这个集团军只被赋予监视喀尔巴阡山脉中德军的动向并保护方面军右翼的安全的任务。在第40集团军左边是第7近卫 集团军,该集团军包括第24和25近卫步兵军共7个师,这个集团军将比方面军主力晚一天发动进攻,在突破德军(罗马尼亚第1军和第5军)的防线后,这个集团军计划向右旋转,切断德军任何企图通过喀尔巴阡山脉向东增援的通道,同时也作为防止德军向西突围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第7近卫集团军后方,马利诺夫斯基部署了作为方面军预备队的由第5近卫骑兵军和第23坦克军组成的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第27步兵军以及罗马尼亚共产党组成的罗马尼亚第1师。在第7近卫集团军右方是第27集团军,马利诺夫斯基决心以这个集团军作为方面军的主攻力量,这个集团军所属3个军以第104步兵军和第35近卫步兵军在第一线,以第33步兵军为第二线,共9个步兵师,其全部攻击力量将落在对面罗马尼亚第6军第5步兵师的防线上,在第第27集团军后方,马利诺夫斯基部署了整个第6坦克集团军和方面军预备 队第57步兵军。按计划,第6坦克集团军将于战役的第一天晚上投入战斗。为了保证突破马利诺夫斯基在第27集团军的进攻地段的每公里正面上部署了76毫米口径以上大炮450门, 而苏联空军也将集中轰炸这个地段。从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出苏军集中兵力于突破点的作战特点,在这里苏军以一个步兵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外加大量炮兵攻击仅仅由1个罗马尼亚步兵师防守的地段,这样苏军几乎可以保证可以达成突破,顺便说一下,这也是德军在战后往往误以为每次作战苏军数量都是他们10倍以上的原因。

 
     在第27集团军右翼是第52集团军,该集团军辖第21,73和48步兵军,共9个步兵师,他们计划进攻由德国第76步兵师,罗马尼亚第7和第5步兵师以及德国第79步兵师防守的地段,当敌军防线被突破后,第18坦克军将在立刻投入战斗,这个坦克军的任务是迅速向Prut河突击,占领渡口并和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部队会师,以形成对德军的内层包围圈。

     在第2乌克兰最右翼是第4近卫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拥有第78步兵军和第20近卫步兵军2个军,该集团军将整个第78军集中在集团军的右翼,在战役中该军将和第52集团军并肩发动进攻,仅用第20近卫步兵军负责保卫一条100余公里长的防线,并与第3乌克兰方面军保持接触。最后第53集团军作为方面军 总预备队部署在第52集团军后方。 


     在东北部苏第3乌克兰方面军最右端的是第5突击集团军,这个集团军以第26近卫步兵军和第32步兵军共7个师的兵力占领了一条长达100公里以上的防线,同第4近卫集团军一样,它以第26近卫步兵军防守大部分防线,而集中第32步兵军于防线的最左端,该军奉命在进攻发起前,尽量保持“活跃”试图把德军的预备队吸引到它的地段,但这个企图没能成功。 


     在第5突击集团军左侧是第57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的进攻地段十分狭窄,以致该集团军的3个军(第63,第9和第64步兵军)只能分3个梯队排列,他们将攻击由德国第257和15步兵师防守的地段。在第57集团军的右方是作为第3乌克兰方面军主攻的第37集团军,这个集团军 以第6近卫步兵军和第66步兵军为第一线,以第82步兵军为预备队,将进攻德第15和第306步兵师防守的防线,作为方面军机动部队的第7机械化军部署在该集团军后方,该军计划在 进攻发起后第二天中文投入战斗,然后直接冲向Prut河东岸的渡口和第2乌克兰方面军的第18坦克军会合。第37集团军右侧是第46集团军,这个集团军集中第31近卫步兵军和第37步兵军于集团军最右翼,而仅以第34步兵军保卫漫长的直到黑海的防线。另一个方面军机动部队第4近卫机械化军计划在进攻发起的第二天中午从该集团军右翼投入战斗,然后视情况,该军可以向右旋转帮助第7机械化军或向左旋转如第6坦克集团军一样向罗马尼亚纵深前进以形成外层包围圈。最后第10近卫步兵军作为方面军预备队被部署在第37集团军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军逐渐完成了进攻的准备工作,这次攻势预定在8月20日凌晨发动

    8月20日凌晨5点,苏联第2和第3乌克兰方面军同时发起了进攻。在北部战线上,苏第27和52集团军的防线上苏军的炮群齐声怒吼,猛烈地炮击持续了1个半小时之久,同时苏联空军的轰炸机和攻击机也在这里倾泄了大量弹雨。首当其冲的罗马尼亚第5步兵师,德国第76 步兵师,罗马尼亚第7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第5骑兵师的阵地在这阵炮火的无情轰击下颤抖。


    当苏军的炮火开始延伸时,苏第27集团军和第52集团军第一线的4个军开始了进攻。在苏军的主攻方向第27集团军进攻的地段上,罗马尼亚第5步兵师进行了拼死的抵抗,但遭受了如此猛烈的炮击后,这个师的许多防线已经软化了,现在又遭到苏第27集团军一线的2个军(第104步兵军和第35近卫步兵军)的轮番攻击,虽然罗马尼亚第5师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顽强,但他们的抵抗很快被压倒了,到中午时分,苏军已经达成了突破。在第27集团军左翼的第52集团军以第21和73两个军的力量猛攻由德国第76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第7步兵师,以及罗马尼亚第5骑兵师的防线,这里德国人和罗马尼亚人并肩进行了十分顽强的抵抗,虽然在苏军的猛攻下,德军的防线开始向后退却,但他们仍能够保持一道比较完整的防线,一般来说,在被部署在第一线的罗马尼亚人表现不错,虽然他们伤亡很大,但仍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当马利诺夫斯基将军于20日中午发现第27集团军已经达成了突破,他当即决定提前半天将第6坦克集团军投入突破口,于是当天1300时,第6坦克集团军以第5机械化军在左,第5近卫坦克军在右,通过第27集团军第一线的步兵进入了突破口,然后便开始向德军纵深前进。这时一件对德国人来说十分严重的事发生了,部署在第二线的罗马尼亚部队几乎未经战斗就崩溃了!尤其是德国人曾寄予厚望的“大罗马尼亚”装甲师不但没能达到反击苏军装甲矛头的作用,反而几乎是一枪未放就溃散了。于是苏军几乎是未遭到任何抵抗向前急进,当时配属于苏军的罗马尼亚共产党员们向漫山逃窜的罗马尼亚士兵喊话“我们是来打德国人的!罗马尼亚人不要怕,站在那儿别动,我们不会伤害你们!”这更增加了罗马尼亚人的混乱。到20日夜晚,第6坦克集团军的先锋已经接近第二道山地,在他们前面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罗马尼亚第101山地步兵旅!


     对于德国第8集团军来说,苏军攻势之猛烈,德军防线崩溃速度之快都出乎其意料,但尽管 如此,第8集团军司令Wohler将军还是尽了最大努力来挽救局势,他命令第10装甲掷弹兵师和第258步兵师由东向西攻击苏军突破口的左肩,这个攻击十分坚决,但由于德军首先要突破苏第52集团军才能“够上”苏军攻击的主力第27集团军和第6坦克集团军。这个任务 对于只有约50辆坦克的第10装甲掷弹兵师来说未免过于艰巨。更何况属于第52集团军的苏第18坦克军尚未投入战斗!德军另一个行动是迅速将本来阻挡苏第52集团军的德国第76步兵师从防线中撤下来,然后将它绕过德军后方,在苏军攻到第二道山地前,抢先接替罗马尼亚第101山地步兵旅的防线。德第76步兵师接到这个命令后,将自己的阵地交给了罗马尼亚第7步兵师,然后以强行军向后方急进,到当天晚上苏军第6坦克集团军抵达第二到山地时,德第76步兵师已经在他们前面进入了阵地。这个机动真是漂亮,太漂亮了!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在敌军进攻面前进行部队机动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在当时的一片混乱中,德国人居然做到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当第二天苏军开始试图突破第二道山地进入平原时,他们将面临顽强地抵抗。但在苏军装甲矛头前毕竟只有一个德国步兵师,很难想象光凭他们就能迫使苏军停止进攻。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多只能是将苏军尽可能地“挡一下”,以等待进行反击的援军,我们将会看到德第76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第101 山地步兵旅将联手挡住苏军几乎达一天之久,但是德军反击的兵力在哪里?在德军防线后,唯一的德国第20装甲师仍然只有1辆坦克!


       托尔布欣将军的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攻势则没有那么顺利,在他面前,德国部队比较多,而且苏军也必须强渡Dniester河。当苏军空前猛烈地炮击开始时,苏军一线步兵中的新兵们惊讶地看着眼前的情形,他们很难相信会有人在这样的炮击中生存下来,而老兵们则一声不响,通过以往的经验他们知道无论炮火是如何猛烈,德国人都会做好准备,等着他们的!炮击结束了!整个苏军阵地上响起了“乌拉”的吼声,苏联步兵开始了他们的进攻。


     苏军第57集团军由于战线很窄,它的三个军是分3个梯队部署的,这天最先投入战斗的是第一梯队的第68军,面对该军的是德国第302和257步兵师,以及第15步兵师的左翼,这几个师的防线,尤其是第302和257步兵师的防线十分坚固,事实上是太坚固了!到当天晚上,苏第68军的3个师都已经投入了战场,但他们向前推进不到1公里!当天德军的报告中说到“苏军的每次攻势都被击退,我军防线完好无损,苏军损失严重,并至少损失了10辆以上新式T-34坦克”。这个报告除了击毁坦克的部分以外和苏军的记录完全符合。当时属于苏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坦克部队第7机械化军和第4近卫机械化军在20日都还没有投入战斗,而且这两个军也都不属于第57集团军,所以唯一的可能德军击毁的是苏军的自行炮,却把它们当成了T-34坦克。这是一个交战双方都经常犯的错误。不管怎样,第57集团军在第一天中未能达成突破,只是在德第15步兵师的地段上取得了一点进展。


     在第57集团军左侧,苏第37集团军的战果要好得多,该集团军投入了第一线的2个步兵军(第6近卫步兵军和第66步兵军),在他们的猛烈攻击下,德国第15步兵师和第306步兵师的防线破裂了,苏军开始扩大突破口。出乎意料的是在苏第37集团军左翼苏第46集团军两个军(第31近卫步兵军和第37步兵军)的猛攻下,罗马尼亚第4山地师和第21师表现得相当顽强,虽然被迫逐渐后退,但他们的防线没有破裂。


     当20日夜晚来临时,德第6集团军司令Fretter-Pico将军发现虽然他的防线遇到了危机,但局势尚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命令集团军预备队第13装甲师和第304步兵师前往迎击苏第37集团军攻击所造成的突破口,同时下令从北部第384步兵师中抽调约三分之一兵力去加强第302和257步兵师的防线,也就是说扼守住苏军突破口的“肩部”,防止它进一步大。


      20日晚上,苏德双方都在为第二天的战斗紧张地作准备,他们都很清楚,第二天的战斗将决定这场战役的胜负。

8月21日,德军在北部防线的形势进一步恶化,在苏联第27集团军的右翼,苏第7近卫集团军的第25近卫步兵军开始投入战斗,而由第5近卫骑兵军和第23坦克军组成的骑兵-机械化集群随后跟进,并将在当天下午投入战场。在第27集团军的地段上,苏第6坦克集团军开始攻击第二道山地上的德军防线,德第76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第101山地步兵旅在这里抵抗地相当顽强,但到傍晚时分,苏第6坦克集团军终于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开始向山下的平原冲去。在德军防线右翼,由德国第10装甲掷弹兵师,第79和258步兵师组成的几个德国战斗群反复攻击苏第52集团军的左翼,企图封闭突破口,但当苏第18坦克军于中文投入突破口后,德军的一切努力都失败了,于是德第10装甲掷弹兵师开始进行一系列逐次抵抗作战,以掩护前线的德军和那些还在战斗的罗马尼亚部队退却,当天经过一场短暂而血腥的激战后苏第52集团军攻克了Yassy。到当天晚上,苏第18坦克军绕过了德第10装甲掷弹兵师,也抵达了第二道山地。


      同样在这一天,由于发现苏军在北部已经形成了突破,而德军后方的运输线正直接处在快速前进的苏军的威胁之下。于是德第20装甲师接到命令,立刻派出一个战斗群,占据南方的铁路枢纽Birlad,可是这个坦克师仍然没有坦克!在绝望之中,该师派人到附近的铁路上去,拦截任何载有武器的列车,正好有一列载有约20辆坦克的列车正在驶往前线,这些坦克被强行拦截了下来。于是第20装甲师得以组成一个由10辆坦克,数辆突击炮,一些师属炮兵和一个加强营的装甲步兵构成的战斗群前往Birlad,该师其余的部队和大约10辆坦克则奉命在第二天侧击向前突破的苏军右翼。


     在东北部战场,第57集团军仍无法突破面前的德军防线,在21日,属于该集团军第二梯队的第9步兵军也投入了战场,但德国第257和302步兵师的抵抗十分强烈,苏军一整天都未能取得进展。苏第57集团军右翼的第37集团军在第一天的攻势中进展最大,在该集团军面前的德第15和306步兵师的防线基本已被突穿,但21日上午德军以第13装甲师和第304步兵师对第37集团军进行了猛烈反击,这次反击虽然未能击退苏军的攻势,但大大减低了苏军前进的速度。位于德第6集团军右翼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集团军在20日尚能守住他们的防线,但在21日这条防线在苏第46集团军右翼的2个军(第31近卫步兵军和第37步兵军)的攻击下,终于被突破了。见到这个情况,托尔布欣将军下令投入他的机械化部队,第7机械化军将通过第37集团军的地段,第4近卫机械化则通过第46集团军的地段进入突破口。同时鉴于第57集团军攻击受阻,托尔步欣下令将第57集团军第三梯队第64步兵军转到第37集团军地段。第7机械化军的前进非常不顺利,由于在第37集团军面前德军抵抗十分强烈,这使得突破口未能扩大。于是当第7机械化军向前推进时,他们和也在前进的集团军预备队第82步兵军的部队拥挤在有限的几条道路上,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以致第7机械化军无法按计划于21日中午投入战场,一直要到接近21日半夜,该军才得以进入突破口。显然第37集团军司令Sharokin将军有失职守,在战役结束后,苏军内部总结中,托尔布欣和Sharokin将军都因此受到严厉批评,集团军后方道路道路情况不是形成如此严重的交通堵塞的理由!因为苏军将领在战役前就知道这些道路的情况,如果管理得当,绝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俄国人要感谢苏联空军已经完全掌握了战场上空的制空权,否则很容易引来一场大祸的!


     在苏军最左翼的投入突破口的第4近卫机械化军的进展则十分顺利,他们迅速突破了匆匆赶到的德国第153步兵师的拦截,开始了向Prut河的突破。8月22日,在北部战场上,苏第7近卫集团军已全部投入战斗,其所属的骑兵-机械化集群也进入了突破口并开始向右旋转,德第20装甲师和第46步兵师徒劳地企图侧击苏军,在随后的几天中,这些德军被迫一步步向喀尔巴阡山脉退却,最后这两个师和德第8轻步兵师一起扼守喀尔巴阡山上的几个山口,这不但是为了防止苏军突入匈牙利,同时也是为了撤退的德军保留最后一条通往安全地带的通道。


      同一天上午,苏第6坦克集团军和第18坦克军已经完全通过了山地进入了平原,第6坦克集团军得到的命令是“不要和沿途的德军纠缠,向南前进!”于是该集团军一路横扫德军的后勤单位,绕过大的城市向前挺进,沿途只遭到轻微地抵抗。而第18坦克军已经开始向左旋转,该军以第170坦克旅为前锋,直扑Prut河。在这两支苏军装甲部队身后是全速前进的第27和53集团军的步兵部队,而在第2乌克兰方面军最左翼的第4近卫集团军也开始加入了攻击。


     22日在东北部战场上,苏第5突击集团军也加入了攻势,但德军的抵抗仍没有减弱的迹象,苏第57集团军仍然未能突破德第257和302师的防线,但在南部苏第4近卫机械化军的攻击取得了成功,该军以主力向北旋转,攻向Prut河上的Leovo前进,以第5近卫摩托化旅向南旋转,切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背后的铁路线,同一天苏联黑海舰队以2个旅的海军陆战队的兵力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右翼登陆成功。于是在前有苏联第46集团军的猛攻,右方有苏联海军陆战队的威胁,后方交通线又被切断的情况下,罗马尼亚军队开始了瓦解。


     通过对当前战场形势的分析,Friessner将军震惊地发现自己的部队面临被合围的威胁,苏第18坦克军接近Prut河,而现在第4近卫机械化军也向Prut和狂奔,Prut河上的渡口!一旦这些渡口被封锁,整个德国第6集团军将后退无路!于是Friessner立刻下令第13装甲师撤出战斗,抢先前往Leovo以占据这个重要的渡口。而第13装甲师的离去,立刻减轻了苏第37集团军所遭受的压力,于是第7机械化军也开始快速前进。


      22日傍晚,Friessner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他命令第6集团军各个师以一部分阻击当前的苏军,其主力开始向Prut河后撤。已经太晚了!

8月23日,战场上的形势继续向对苏军有利的方向发展,苏第6坦克集团军继续向南急速前进,其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前锋第20近卫坦克旅已经接近了重要的铁路枢纽Birlad,我在上文提到过,守卫这个要地的德军只有德第20装甲师的10辆坦克,少量炮兵和1个加强营的装甲步兵,而他们面对的苏军是由1个坦克旅(65辆坦克),1个自行火炮团(16门自行火炮),至少1个“喀秋莎”火箭炮营,一个机械化步兵营,和附属高炮、反坦克炮以及工兵单位组成的苏第6坦克集团军的前锋部队,这场战斗的结果不问可知!Birlad这个铁路枢纽的失守标志着整个德军的后勤供应系统被彻底切断了。在攻克了Birlad后,马利诺夫斯基将军命令第6坦克集团军继续向南推进,而第27集团军则奉命紧跟在第6集团军身后向罗马尼亚内地前进,“你们的任务是尽你们所能地向前推进,不要和沿途的德军纠缠!”同时苏第18坦克军则奉命向Prut河畔重要的渡口Husi前进,德第10装甲掷弹兵师和德国第76、79和258步兵师拼命企图阻挡苏军的前进,但苏第18坦克军根本不和他们交战,只是凭借它优越的机动性绕过沿途的德军,并于当天晚上前攻克了Husi,而苏第52集团军的步兵部队紧紧地跟随在第18坦克军身后,这样在Prut河西岸德军向南撤退的道路被封闭了,在此以前,只有德第10装甲掷弹兵师的部分兵力在缺口被封闭前得以抢先一步向南撤退到Leovo和已经在那里的德第13装甲师会合。

  在第2乌克兰方面军左翼的第4近卫集团军在23日进展很快,这个集团军是第2乌克兰方面军唯一在Prut河东岸的部队,在该集团军的猛攻下原属德第8集团军的第7军一步步向南退往德第6集团军的地段。

  德第6集团军在接到全线撤退的命令后,于23日开始向Prut河后退,同时他们仍在奋力阻挡当前苏军的突破企图,他们的抵抗是如此顽强,以致苏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第5突击集团军和第57集团军仍然无法达成突破!但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机械化部队在这一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第7机械化军在通过第37集团军的地段后,以全速向Prut河前进,抢在德军以前到达了河边,和第18坦克军隔河相望,然后该军迅速以第16机械化旅和第41近卫坦克旅为第一线,第63机械化旅和第64机械化旅为第二线在河边占领了阵地,这样德第6集团军通过Husi渡口向Prut河西撤退的道路被封闭了。同一天苏第4近卫机械化军也已经接近了Leovo 渡口,这是德军手中所剩下的唯一渡口!而苏第46集团军于23日开始向左旋转,从而切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德军的联系,并断绝了该集团军后退的道路。

  同时德军继续向Prut河退去,沿途他们遭到了苏军远程大炮和苏联空军的无情轰击,因而损失惨重,40余年后,一个德军幸存者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尤有余愤“我们整天遭到苏联空军的轰炸,可是我们的空军呢?整个战役期间我一架德国飞机也没有看到过!”他的回忆对德国空军并不公平,包括著名的鲁德尔的中队在内的德国空军部队在战役过程中从未停止过战斗,他们只是被占绝对优势的苏联空军压倒了。对德军地面部队来说,苏联空军的轰炸造成的另一个后果是使得德军各个部队之间的通讯逐渐陷于瘫痪,而德第6集团军司令Fretter-Pico将军将司令部设在Kishinev200公里以外的 Foscani,(Mars注,在我看来,在如此重要的战役期间,将司令部设在离前线如此远的地点,这种行为几乎等同于犯罪)更使得德军的指挥系统变得十分紊乱。

  德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Friesssner将军对战场形势忧心如焚,当天上午他会见了安东尼斯库元帅,在这次会谈中,安东尼斯库许诺将尽其所能稳定战场局势。在会谈结束后,安东尼斯库接到了罗马尼亚国王的召见,“汇报当前局势”,当他进入王宫后,就立即被扣留。23日22时,罗马尼亚国王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宣布罗马尼亚从当天起退出战争。当得知这个情形后,Friessner 将军深感震惊,他立刻向罗马尼亚军队中威望很高的Dumistrescu 将军呼吁不要服从停火的命令,但后者回答到“作为一个军人,我必须服从国王的命令”,事实上这个命令只能传达到驻守在罗马尼亚内地的罗马尼亚军队,而在苏军的包围圈中的罗马尼亚军队由于通讯系统被毁,有许多部队根本没有接到这个命令,所以罗马尼亚军队的抵抗要到25日才停止。

  希特勒得到罗马尼亚发生政变的消息后,非常愤怒,他叫道“我警告过他不要去王宫,他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他立刻下令Friessner 将军以手头一切兵力进攻布加勒斯特,解救安东尼斯库并“消灭那些叛徒”,对此Friessner 将军十分为难,他手头最精锐的野战部队正在前线苦战,在罗马尼亚内地他只有少量的守卫部队、高炮部队和海岸炮兵部队,他非常缺乏步兵和装甲兵,来完成希特勒的任务,而罗马尼亚在其国内还有将近20万军队,虽然这些军队质量不高,但用来自卫还是绰绰有余的。当发现Friessner 将军的犹豫后,怒气冲冲的希特勒干脆绕过Friessner ,直接通过戈林,命令德国空军轰炸布加勒斯特,于是罗马尼亚于25日向德国宣战,在罗马尼亚内地的罗马尼亚军队奉命解除各地德军的武装,这样一场小型的战争在德军后方开始了。

  24日,在北部战场,第2乌克兰方面军第18坦克军在将Husi交给随后赶来的第52集团军的步兵后,开始向南部的Leovo ,这样防守这个渡口的德国第13装甲师,第10装甲掷弹兵师和第153步兵师遭到了苏第18坦克军和第4近卫机械化军的夹击,到当天晚上,这些德国部队终于抵挡不住苏军的猛攻,放弃了Leovo向南退去,由于Leovo是当时在Prut河上唯一尚未被苏军封闭的渡口,一旦弃守,等于将河东岸20余万德军陷于死地,所以Leovo 的德国守军本来是应该战到最后一人的,在战场上因为战败而后撤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但为了自己活命而陷战友于死地则绝对是一件可耻的行为,这种行为如在罗马帝国时期是足以被施以“十一格杀令”的!

  在Prut河东岸,苏第2乌克兰方面军第4近卫集团军前进十分迅速,他们于24日已经和第7机械化军会合,第3乌克兰方面军最右翼的第5突击集团军和第57集团军开始逐渐将德军向Prut河“挤压”,德军在这里令人吃惊地仍然进行着顽强抵抗,虽然仍在后退,但依然能保持一条完整的战线。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步兵部队中,24日进展最快的是第37集团军,该集团军的任务是迅速从侧翼超越撤退中的德军抢先到达Prut河,以建立一条防止德军沿着Prut河向南退却的防线,为了弥补部队机械化能力的不足,集团军决定以配属各师的独立自行火炮部队为核心,每个师以1个营左右的兵力搭乘在自行火炮和所有能找到的车辆上向河边急进,一旦到达指定位置,立刻就地构筑工事死守,师主力则以最快速度随后赶来,苏第37集团军以这种“先占点,后连线,最后扩大到面”的方法成功地在24日在Leovo 的北部形成了一条防线,并打退了德军最初几次向南突围的企图。第3乌克兰方面军最左翼苏军第46集团军已经完全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包围了起来,罗马尼亚部队于25日全部放下了武器。

  这样到25日凌晨,苏军基本上完成了对德军的包围,在Prut河两岸,德军被分割成两个部分,在河西岸较小的一个包围圈中是德国第76、79和258步兵师,在河东岸的较大的包围圈中是德第8集团军的第7军和第6集团军的第64、52和30军,共包括376、370、106、62、282、335、161、294、320、384、302、257、15、306师共14个师全部和第154师一部,外加集团军直属部队。当时苏军的包围圈的唯一缺口是在位于Leovo 和Husi两个渡口之间的河道,虽然河上的桥梁已经被摧毁,但通过简易的浮桥和小船,部队仍有可能渡过河去,虽然这意味着抛弃所有重武器。为了防止德军渡过Prut河向西突围,苏军所要做的是命令第4近卫集团军迅速南下,接替第7机械化军的阵地,使该军能继续南下以封闭这唯一剩下的缺口,但就在这个时候,苏军犯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错误。首先,由于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第5突击集团军进展缓慢,使得原属于第2乌克兰方面军的第4近卫集团军进入了原属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进攻地段,这使得第3乌克兰方面军司令托尔布欣将军十分不满,他认为第4近卫集团军的“擅自行动”严重干扰了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作战计划,因此他向苏联最高统帅部要求以Prut河作为第2和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分界线,将第4近卫集团军撤过Prut河,投入河西岸的战场。这是一个十分荒唐的建议,在这种情形下更合理的方法是将第4近卫集团军转拨给第3乌克兰方面军,虽然这显然会给方面军带来诸如重新划定各个集团军分界线和重新拟定后勤补给计划等困难,但方面军养了一大群参谋就是干这个的呀!而命令已经占据一个绝好的位置的第4近卫集团军撤到Prut西岸实在是一个最糟糕不过的主意,但更加出奇的是这个建议居然被苏联最高统帅部批准了!

  由于附近Prut河上的桥梁已经被摧毁,于是第4近卫集团军只能于25日撤离阵地,向北前进,然后从那里几座有限的桥梁上过河,重新集结,再向南前进,整个过程将持续2~3天!这个愚行再加上第5突击集团军因故不能很快接替第4近卫集团军的阵地(原因我稍后会解释),这使得被围德军在北方受到的压力大大减轻,从而能把更多的兵力用来突围。从此前和以后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托尔布欣并不是一个寻常之辈,我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不过这也许就是他在以后的战争中只能充当类似马利诺夫斯基的“副将”的角色的原因。

  25日,由于和上级的联系基本中断,德国第6集团军所属的第64、52和30军的3个军长在第30军军部开会,在会上他们制定了突围的计划,虽然不清楚总的形势,但他们十分肯定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如果在这一,两天中不能突出重围,那么一切都完了。经过协商,他们最后决定突围将于当天发动,方向是南方以试图和Leovo 的守军会合(Mars注,显然他们还不知道Leovo 已经失守了),德国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他们的大炮或者在撤退时被抛弃了,或者被摧毁了,那些侥幸留下来的由于后勤供应线被切断,所留下的炮弹也不多了,德国人最后的决定是当突围开始后,那些残留的大炮将把剩下的炮弹全部射出去,然后将大炮破坏,随后那些失去大炮的炮兵将作为步兵参加战斗!

8月25日德军的突围是以猛烈地炮击拉开了序幕,每一门德国大炮的炮手们都得到了不要节约炮弹的命令,德军的炮弹雨点一般落在挡住德军南下的苏第37集团军的阵地上。苏军立刻做出了反应,其炮群和空军轰炸机群对德军的炮兵阵地,部队集结地点和各条前进道路进行了密集攻击,尚未接近苏军的阵地,德军已经遭受了很大损失。而当德军终于能向苏第37集团军的阵地发起攻击时,迎接他们的是由一道由各种口径大炮,迫击炮,机枪和步兵轻武器的火力形成的“火墙”!

  25和26日,在包围圈南部的战斗是极其残酷的,被围的德军已经杀红了眼,他们已经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如果不能迅速从苏军的防线中打开一条通道,他们必将全军覆灭!同时坚守阵地的苏军也决心绝不让德国人通过,对他们来说,仗已经打成这样,只要再坚持一下就可以拿大奖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的处境就越来越绝望,特别是当其炮弹打光后,他们只能凭借血肉之躯去冲击苏军的防线,一波接着一波的德军向苏军防线扑去,结果成批成批地被打倒在苏军阵地前,我曾读过参加这次战役的苏联老兵的回忆,他说“当时德国人在我们阵地前尸体堆积如山,甚至妨碍了我们射击!”但尽管遭到了如此惨重的伤亡,但后面的德军仍踏着倒下的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进!(Mars注:这是不是一个很熟悉的情景?加上我前面提到的德军的后勤系统被切断,通讯联络系统被摧毁,以及彻底丧失制空权后的惨状,简直就是苏德战争初期情况的翻版,读史读多了,常常会感叹历史是会重演的!)

  德军的攻势变得是如此猛烈,以致苏第37集团军的防线几度岌岌可危,只是当托尔布欣于26日将他手中最后一个预备队第73步兵师投入到第37集团军防线之后,才终于守住了防线,至此德军向南突围的企图失败了。

  在同一时间,包围圈北部的形势却忽然起了变化,我在前面提到过,苏第2乌克兰方面军第4近卫集团军于25日早晨奉命撤出阵地,向北移动,准备过河,而本来应该来接替其阵地的第3乌克兰方面军第5突击集团军却突然接到了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命令,由于苏军在波兰和德军陷入苦战,十分需要援兵,于是第5突击集团军奉命撤出战斗,重新集结,准备调往波兰,苏军的这个举动几乎等于是主动解除了对德第6集团军北部的包围。首先抓住这个机会的是属于德第8集团军的第7军,由于德军的通讯系统被毁,导致包围圈内的德军缺乏一个统一的指挥,因而第7军根本不知道属于德第6集团军的3个军准备向南突围,现在这个军忽然发现面前的苏军开始撤离,唯一留下的苏第7机械化军虽然仍然牢牢扼守住渡口,但光凭这一个军的兵力根本无法封锁整条河岸,于是德第7军立刻开始用各种办法,向西渡过Prut河,虽然在这个行动中,德军被迫放弃了大部分重武器,部队的建制也被打乱了,但这个军的主力则能安全地抵达Prut河西岸,和被包围在那里的德军会合,而德第6集团军发现向南突围难以成功后,从26日早晨起,越来越多的第6集团军的部队也开始转而试图渡河西去。德国人的渡河行动要比第4近卫集团军快速得多,因为后者既要绕道,又要保留重武器和部队编制。

  当越来越多的德军渡过Prut河时,出人意料的,苏联最高统帅部又一次帮了他们一个大忙。对苏联最高统帅部来说,罗马尼亚人的忽然投降,不光是出乎德国人的意料,就连苏联人自己也感到措手不及。根据苏联原先的计划,是首先消灭德军野战部队主力,然后向罗马尼亚内地进军,现在一切都被打乱了。首先苏联现在必须考虑罗马尼亚境内重要目标的安全问题,尤其是著名的普罗耶什蒂大油田和黑海上的重要港口Constanta ,俄国人十分担心德国人在撤退前会彻底毁灭它们。另外在罗马尼亚南边是保加利亚,在德国的欧洲盟友中,保加利亚是唯一没有对苏联宣战的国家。在历史上,保加利亚曾长期被土耳其所奴役,在19世纪是在俄国的大力帮助下保加利亚才获得了独立,并且当本世纪初当保加利亚在巴尔干战争中战败时,又是俄国使她摆脱了困境,所以在保加利亚人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亲俄情绪,所以在苏德战争中,保加利亚政府虽然加入了德国一方,但拒绝直接卷入和苏联的战争,现在随着战场形势的发展,保加利亚共产党在国内的势力有了极大发展,他们不但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在保加利亚军队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们本来就在准备发动一次起义,而现在罗马尼亚的忽然崩溃,使得这次起义也被提前了,为了确保这次起义成功,苏联必须派遣一支军队进入保加利亚。最后,在南斯拉夫,由铁托元帅所领导的游击队正在向德军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根据以前和苏联政府制定的协议,苏联有义务派军队援助南斯拉夫人民军。而要完成以上这三个任务,苏联最高统帅部需要兵力,而且是马上需要!所以苏联最高统帅部开始对战役的拖延开始感到不耐烦了。

  26~27日,托尔布欣接到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一连串命令:第3乌克兰方面军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尽最大努力将德军歼灭于Prut河东岸;同时属于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第46和57集团军全部,第37集团军的第4近卫机械化军和第66步兵军立刻撤出战斗,向保加利亚边境进军!我不知道接到这些命令时托尔布欣的心情如何,但想必不会太好,即使从逻辑上看,这两个命令也是互相矛盾的。扣除这些被调走的部队,托尔布欣手头只有第37集团军的3个步兵军(第6近卫步兵军,第64和82步兵军)外加第7机械化军来解决包围圈中的德军,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防止德军向西渡过Prut河,更别提将他们消灭在东岸!虽然在Prut河东岸的战斗将持续到8月28日,但大部分德第6集团军的兵力得以渡河加入在西岸的德军,对于托尔布欣的第3乌克兰方面军来说,他们已经失去了拿大奖的机会。

  正当大量德军涌向Prut河西岸时,苏联第2乌克兰方面军也接到了苏联最高统帅部的立刻派部队南下的命令,只要看一下战场形势图,我们就可以发现苏联第6坦克集团军和第27集团军几乎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一直作为方面军预备队的第53集团军奉命于26日进入战场后几乎毫不停留地向南方前进,甚至当德军于27日开始大规模向西突围时,这个集团军也没有作任何停留,此外原来部署在Prut河西岸防止德军向西突围的第52集团军中,第18坦克军和2个步兵军(第73和21军)从25日起,也开始向南方进军,而这时第4近卫集团军的2个军(第78军和第20近卫步兵军)与26日渡过了Prut河,但部队集结和南下至少还需要1天以上的时间,这样27日凌晨时,担负阻止德军向西突围的苏军就只剩下第52集团军的第48军1个军3个师,加上军直属部队,不到3万人,而包围圈中的德军在15万人以上,即使在以战场形势瞬间万变著称的东部战场,这种稀奇古怪的情况也是很少见的!

  包围圈中的德军在拼命做着突围的准备工作,他们严重缺乏重武器,而且根本没有时间去集结那些在渡河时打乱编制的部队,他们知道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在苏军做出最后一击前,以全力打开一条道路,然后向西横着穿过整个苏军的防线,渡过Seret 河,通过喀尔巴阡山脉上的通道,进入匈牙利。这个计划看上去实在是疯狂,但这是德军唯一的活路。

  德军的突围于27日开始了,德国人把突破口选在苏第48军最南边那个师的防线上,由于本来在第48军南边的苏联第73军已经开始向南进军,第48军不得不将它的防线向南延长,这使得德军的攻击正好打在苏军防线最为薄弱的地方,我不知道德军选择这个地段作为突破口是预先计划好的还是纯粹凑巧,如果是前者那么德国人眼光未免太厉害了,如果是后者那么他们的运气未免太好了!德军的攻击很快就获得了成功,一旦缺口被打开,潮水一般的德军涌入突破口,这个缺口立刻变得越来越大,苏联第73军虽然已经南下,但它的后勤单位大多数还来不及移动,现在这些后勤部队几乎被德军一扫而空,有许多车队整个被德军俘虏,德国人从而俘获了许多他们急需的弹药和食品。

  当得知德军突围的消息后,马利诺夫斯基将军立刻采取一切措施来挽救这个局面,他命令第4近卫集团军全力南下攻击突围德军的右翼,命令第48军全力坚守阵地,防止突破口被进一步扩大,另外第52集团军的第21和73军立刻停止南下,这两个军加上第53集团军的第25近卫步兵师立刻回师北上攻击德军左翼,苏军奉命采取一切措施,将突出重围的德军重新包围消灭。同时苏联空军也接到命令全力攻击向西突围的德国部队。但要把已经突围的德军重新装入罗网是谈何容易,虽然二战中,最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是发生在东部战场,但事实上苏德两方的步兵部队的机械化能力非常低,远不能和西线的美军相比(Mars注笔者一直很想知道,如果苏联和德国的步兵具有如同美国军队那样高的机械化程度,东部战场会变成什么样子)他们是名符其实的“步兵”,现在德军一旦夺得先机,苏军要赶上他们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为了提高追击速度,苏军各个师都组织了一些突击队,通常是让连级规模的步兵搭乘在少量几门自行火炮上,以最快速度赶上并袭击德军侧翼,而师主力则随后全速赶来。但这样的袭击虽然能给德军带来损失,却无法降低德军前进的速度。

  27~29日,德军一直在全速向西前进,沿途他们遭到了苏联空军几乎不停的轰炸,由于不用担心德国空军的拦截,而地面的德军几乎没有任何重型高射炮,苏联空军几乎毫无顾忌的向德军的队伍狂轰滥炸,尤其是那些重甲的伊尔-Ⅱ攻击机,更是使得每一条向西的道路都变成了屠场。撤退中的德军遭受的痛苦是难以形容的,除了遭到轰炸以外,由于通讯设施的瘫痪,他们根本无法明了周围的情况,上级不知道下级在哪里,下级也无法向上级报告情况,每时每刻敌人都可能在任何一个方向出现,随时都可能爆发战斗,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战斗后,几乎每一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但休息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不再有任何得到补给的机会,弹药逐渐耗尽,食品也快吃完了,一旦负了伤,根本没有接受治疗的可能,只能留下来接受命运的安排了。现在唯一支撑着德国人继续前进的是强烈的求生欲望,Siret 河已经越来越近了,只要能渡过这条河,就可以抵达喀尔巴阡山,那就是到家了,大家再坚持一下吧!

  8月29日,突围的德军终于抵达了Siret 河东岸,而且在岸边并没有发现苏军!立刻在德军的队伍中爆发出了阵阵的欢呼声,许多人的脸上多日来第一次出现了笑容,兴奋使得他们几乎忘掉了疲劳,当天晚上德军就开始了渡河,到30日早上,大部分德军已经来到了Siret 河西岸,在这里喀尔巴阡山脉已经在望,要不了一天,他们就安全了!

  但就在这时,忽然从前方远处传来了一阵阵雷鸣般的轰鸣声,那些久经沙场的德国老兵立刻辨认出那是苏联T-34坦克的履带声!原来由苏第7近卫集团军,方面军独立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第27集团军组成的第2乌克兰方面军的右翼部队在战役开始后,向右旋转,前进到喀尔巴阡山脉东侧,以防止德军通过喀尔巴阡山脉上的通道增援被围的德军,当马利诺夫斯基发现他的部队无法在Siret 河东岸及时拦住德军,于是他下令第23坦克军和第27步兵军立刻回师向东,这两个军自战役开始以来未经激烈战斗,几乎完整无损!

  在即将重获生机的时候,忽然重新陷入绝境,德国人的绝望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更糟的是他们能听到在河东岸炮声越来越响,追兵也已经赶到了!事已至此,实际上德国人应该放下武器投降了,因为继续作战已经毫无意义了。但正如当一个人在绝望时,他既可能丧失斗志,也可能把一切都豁出去了,现在遭到命运如此的戏弄,德国人几乎人人怒火三千丈了!他们几乎是发疯般地战斗到最后。虽然根据苏联官方战史把这场战役的结束日期定在8月29日,但这绝对是不正确的,因为在Siret 河两岸德军有组织的战斗一直要到9月3日才结束,而苏军更不得不再花1~2个星期的时间才能肃清那些躲在田野里的零星德国士兵。

  当罗马尼亚北部的战火逐渐停息下来的时候,罗马尼亚内地的战斗也接近了尾声,自25日罗马尼亚向德国宣战以来,罗马尼亚军队奉命解除境内的德国部队的武装,有一些德国人未经战斗就向罗马尼亚人投降了,有一些德国军队则进行了坚决地抵抗,一直等到苏联军队赶到,他们才停止抵抗,显然他们宁可向苏军投降,因为对他们来说,俄国人是敌人而罗马尼亚是“卑鄙的、背后捅刀子的小人”。也许唯一的例外是驻守在普罗耶什蒂大油田的德国驻军,这支守军主力是一个88毫米高射炮团和一些轻型高炮部队和警卫部队,他们不但拒绝放下武器,反而夺取了足够多的卡车载运他们的大炮,就这样他们全副武装地上了路。一路上许多驻罗马尼亚各地的零星德国守军、罗马尼亚军队中的德国顾问、德国裔的罗马尼亚人和一些亲德国的罗马尼亚人跑来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最后他们共有2~3万军人和平民通过喀尔巴阡山脉南端进入了匈牙利。虽然我读的德国人的回忆文章中极力赞扬这些人的勇敢,但我十分怀疑他们和罗马尼亚人订有某种协议,即如果德国人不破坏油田,罗马尼亚人就放他们安全离去。不管事实真相如何,Friessner 将军张开双手欢迎他们的到来,现在他需要每一个人都来堵塞他的防线上的缺口。

  战役结束后,当Friessner 将军在统计他的损失时,他一定感到不寒而栗,在Friessner 将军于9月初向希特勒提交的有关德国南方集团军群(Mars注,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于9月1日起改称南方集团军群)损失报告中称,集团军群的兵力从战役开始前的50万人下降到只有20万人,参加这次战役的德军主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8集团军右翼部队共27万人中,只有第6集团军司令Fretter-Pico将军率领的第15装甲师、第10装甲掷弹兵师、第153步兵师和集团军直属部队的残余兵力约1万人能够回到德军防线(Mars注,这位Fretter-Pico将军仗打得不怎么样,可跑得挺快!)。根据苏方公布的战果,在这场战役中,德军阵亡15万人,另有10万人以上被俘,双方的数字几乎完全相符,也就是说,在这场战役中,平均每天阵亡的德军高达1万人!至于罗马尼亚军队的损失数字,据战后罗马尼亚政府公布的数字是8305人阵亡,24989人受伤和153883人失踪(大部分是被俘)。在武器装备上德国共损失了坦克和突击炮830门(这个数字包括德军投入战场,支援罗马尼亚军队以及在后方修理工厂和输送中心来不及后撤的坦克和突击炮数量),飞机330架,大炮3500门和各种车辆35000辆。作为这场战役的胜利者,苏军付出的代价是人员损失67130人,其中阵亡和失踪13197人,受伤53933人,损失坦克75辆,大炮108门和飞机111架,苏军以如此小的代价,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在整个苏德战争中,仅此一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