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诸葛亮:夏阿国副秘书长在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会议上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03:21
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  夏阿国

(2008年6月18日)

 

这次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会议,是在我省各地新一届政府换届结束、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召开的。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总结过去几年农民培训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进一步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天上午,会议专门组织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云和县的农民培训工作,刚才,丽水、云和、上虞、泰顺介绍了他们的工作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几年来农民培训工作的成绩

自2004年省政府启动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以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和“把广大农民改造培育成为适应分工分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应该说农民培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近两年来,全省培训农民340.1万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61.8万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27.7万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38万人,后备劳动力培训12.7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103.7万人,培训转移率81.2%。通过农民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部分农民的素质,转移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培训的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各市的交流材料来看,大多数的市县在农民转移培训方面已经超额完成了省里的预定计划。二是各级党委政府把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来抓,书记、市、县(区)长亲自过问,党委政府集体讨论,无论是领导精力投入,还是资金投入都很大。三是各市在这项工作当中都各有特色,勇于创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农民培训工作经验。这些工作经验不但为全省继续实施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全国提供了经验,成绩要充分肯定,经验也值得总结。

各地在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 认真做好深化、创新、整合、规范、提升的文章,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深化工作思路,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2006年以来,各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培训需求变化,着力推进农民培训从适应性、数量型向战略性、质量型转变,把培训的重点放到了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上,通过培训让农民切实掌握一门技术,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促进更多的农民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同时,认真抓好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有新拓展,培训质量有新提高。

为抓好培训工作,各地着重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各地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前我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已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用工市场需求调查”、“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能力调查”等四项基础调查,基本摸清了我省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能力,为培训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夯实了基础。

二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农民信箱”、“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浙江农网”等现代传播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农民培训、政府买单”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玉环县专门制作培训政策宣传片,结合电影公司的送电影下乡活动,开展“百场农民培训宣传”活动,印发《致农(渔)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和《致全县工业企业的公开信》3万多份,分发到村企和农(渔)民手中,使每个农(渔)民都了解培训政策。各地还通过在农村集市日摆摊设点、建设文化长廊、在人口集中地带建立信息橱窗、文化园地和张贴悬挂字幅等方式,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政策。

三是技能比武促进培训。2006年省里举办了全省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了车工、计算机操作员、中式烹调师和服装车工等四项职业竞赛。技能大赛检验和展示了“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的成果,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技能培训。宁波、绍兴、金华、台州等市和淳安、嵊州、新昌、遂昌等县(市、区)都定期举办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参加培训转移就业的热情。

(二)创新培训方法,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效不断提高。

各地根据市场用工需求、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大力探索创新培训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操作、集中授课和送教上门、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结合产业加强培训。各地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对各类专业大户、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和农家乐经营者、特色园区业主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专业和服务技能培训。金华等市都把农民培训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设置了家政服务、法律知识、烹饪、普通话、导游礼仪、安全防范、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和销售等系列培训项目,增强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后劲,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二是加大扶持促进培训。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工种结构,对当地产业急需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高补贴额度,提高了培训效果。舟山市明确对已参加转移就业培训的渔农民,就业后又向主导产业、紧缺工种转移的,可再次享受培训补贴,对参加重点产业定向订单式紧缺职业(工种)的培训,其培训费用由原来定额补贴800元改为全部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承担。

三是创新形式搞活培训。各地通过“建立企业培训联络点”、“校企联姻”、“比武竞赛”、“建立推介就业奖”等办法,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推动培训。杭州市萧山区等地在失地农民中开展了SYB创业培训班,培养创业致富的成功典型,带动农民共同致富。龙游县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开展笋竹栽培等技术培训,把集中培训、自学与考试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乡镇和县两级知识竞答比赛,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参与农业专业技能培训。

(三)整合培训资源,市场化培训形式不断健全。

各地以提高培训实效为导向,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使农民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速形成,逐步建立起了“政府购买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的培训供给机制。

一是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加入到农民培训的行列。民办培训学校的加入促进了培训机构间的竞争,使各类培训机构更加关注市场需求,更加关注培训质量。天台县天成职业技术学校充分发挥民营培训机构机制灵活、密切联系市场的优势,与县内外160多家企业建立联结,形成了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体系,全年免费推荐就业达1000多人,2006年该校还被农业部、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年劳动力转移先进单位”。

二是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培训。杭州市率先开展了面向本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农民定向培训,在此基础上,根据杭州下沙工业开发区企业用工的需要,2007年又将培训对象扩大到衢州、丽水、温州等地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采取这种方式,去年杭州市已定向培训了850人,其中,省内其他地区550人,经半年以上的培训后全部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实现了转移就业。

三是着力开展省外异地集中培训服务。丽水市莲都区、武义县等地针对外出就业劳动力多、且相对集中在全国大城市郊区从事种养业、开小超市和工商经营店的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在省外开展培训和提供服务,此举不仅深受外出务工人员的欢迎,也得到了外出人员所在地政府的高度赞扬。

(四)规范培训管理,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和就业市场对农民工需求的不断提高,省里及时制定培训标准,规范培训质量要求,修订培训考核办法,完善培训补助和奖励办法,使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按照省里的要求,各地出台了不少规范管理的办法,确保了培训质量。新昌县积极探索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规范化、系统化、职业化,以制茶工培训为重点,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课时要求,统一师资队伍,统一鉴定标准,两年来,已有1427人获得了评茶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力地推进了新昌茶业的发展和茶叶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了茶农增收。云和县全面实施以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程式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训涉及食用菌、茶叶、蔬菜等13项特色产业。通过全程式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推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为了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提升培训质量,各地都认定了一批重点培训基地,并实行动态化管理,结合培训实绩对基地给予补助奖励。去年,诸暨市取消了5家考核不合格的培训基地,同时新增了一批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学机构作为农民培训基地。各地还进一步完善训前审批、训中监督、训后考核和跟踪调查制度。金华市严格考试、考证管理,实行训考分离,由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劳动部门或职业技能鉴定单位进行考试发证,培训结束后以不低于5%的比例,对培训学员进行抽查,跟踪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满意程度和就业去向,并将检查情况进行记录归档,以此作为评价培训基地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

(五)提升服务水平,培训转移农民的稳定就业率不断提高。

各地通过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规范就业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劳动力交流大会、建立劳动力培训和企业用工信息网络等途径,搭建转移就业平台,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

一是大力开展就业和创业服务。各地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创业就业项目,鼓励农民勇于创业。上虞市根据本地块状经济特色和商贸业发展需求,邀请上海黄浦区劳动保障局创业培训专家和相关部门领导,帮助设计了近百个创业项目,同时,对群众自荐和企业推荐的300余个项目,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开展创业指导,拓展了农民创业就业的平台。

二是加强培训就业信息化服务。各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新闻媒体和村级培训联络员、农民信箱联络员、远程教育终端管理员等资源,建立健全培训就业网络,成立就业服务中心和镇(街道)劳动保障站,帮助农民创业就业。慈溪等市(县)专门创办了内外网结合的“培训就业网”,基本实现了培训和就业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既方便农民自主选择培训专业,也方便了培训机构办班申报,管理部门实时监督检查。

三是积极开展训后跟踪服务。各地积极实行培训后跟踪服务,延伸和拓展培训就业服务内容。台州市椒江区除了依托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召开各类转移就业洽谈会外,还经常组织开展农民工培训学员联谊会等活动,了解农民工就业状况,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援助,既促进了校企信息交流,也促进了农民稳定就业。

二、认清形势,拓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任务

我省是农民转移就业启动比较早的省份,也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力度比较大的省份。与四年前相比,当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同时,农民培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正确把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及发展态势,认真分析培训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从而研究对策,制定措施,是下一阶段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的基础。

首先,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面临新形势中有利和不利的方面。

一是有利方面。目前大家都很关心农民培训是不是要继续搞下去,是不是要告个段落了。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没有新的提法,“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还没有完成。当然接下来的实施难度会越来越大,但搞好这个工程有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第一,这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和省委对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下半年中央要专门召开全会,专题研究“三农”问题。这主要是基于粮食问题和四川大地震暴露出来的农村基础薄弱问题。召开全会来讨论“三农”问题近几年来还没有过。第二,今年,省委对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问题有非常实质性的重大举措,全省民生问题“六大”行动计划中,省农办牵头的就是“低收入农户增收行动计划”,并有三个重大的加强。一是下山搬迁的补助力度明显加大,从原来的人均补助3,000元统一提高到今年5,600元,并且首次设立专项小额扶贫贷款,省县两级捆绑,财政对小额扶贫贷款给予贴息。二是用于村庄整治的资金补助明显加大,从去年的2亿多元增加到今年的4亿元。三是省财政对农民培训的补助力度今年又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对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了补助标准。

二是不利方面。目前应该有四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培训缺乏生源的问题凸显。目前,我省农民培训的对象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省农村劳动力一共是2000万,其中真正从事农业的占24.1%,有四分之三的人已从事二三产业。当然各市的情况有差异,如宁波、温州从事农业生产的只占12%左右,衢州、丽水比例要高一点。由于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富余劳动力大大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缺乏生源,使得一些地方适应性培训仍占相当比例,培训与就业难以对接。目前存在着一个很担忧的问题,就是该培训转移的基本上都已经培训转移了,留下来的都是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培训难度比前几年明显增大。

二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务农劳动者素质不高的问题凸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我省务农劳动力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突出。现在浙江农村的常住人口是2380万左右,其中600万流到省外去了。在农村居住的流动人口有672万,占农村常住人口的22%。目前六百多万务农劳动力中,其中437万来自外省,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达79%(其中50岁以上达53%),文化程度是小学文盲的达71%,分别比全国高23.4和20.6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18.7和24.4个百分点。特别是我省的低收入农户值得我们重视。低收入农户中18岁以上的农民,文盲、小学文化程度比例更高。务农劳动者年龄大、文化程度低,使得先进实用技术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难度大大增加。

三是随着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和产业提升,农民工素质较低的问题凸显,加强农民工素质培训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从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看,技工、熟练工相当紧缺,而多数农民工由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只能从事初级工种。同时,现在全省农业生产经营户中,兼业户居多,有一部分时间去种田,一部分时间出去打工,由此导致收入低,或是不能稳定就业,但至今对务工农民培训尚缺乏有效抓手,培训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四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不景气,将会影响培训内容的拓展。因原材料提价,汇率变动,资金短缺,好多外贸企业欠债,难以为继。这一情况发生后,来料加工订单就会减少,也将影响农民培训的针对性,这就需要开展多能培训,努力做到一人多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根据上述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民培训工作要围绕创业创新总战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创新创业,进一步拓展培训领域。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认真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全省“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要着重在加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建设上,有新的拓展和深化。

一是突出抓好农民创业培训,以创业促进就业。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的培训,“两创”里面最难的就是农民的创业,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的创业增收。其中尤其要加强针对农办在抓的农家乐经营人员的培训。现在农家乐遍地开花,但真正上水平、上档次的还不多,大多数农家乐有硬件,缺乏软件,缺乏经营人才。农家乐是现在农村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我们的培训任务就要跟上去。要加强对经纪人和加工户的技能培训,把来料加工作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一个重要的举措继续抓。同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购销经纪人、农村社区服务业经营者等人才的培育。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带动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

二是积极实施“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实施“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建设并稳定一支宏大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要求到2010年,全省农村种养加生产能手达到30万人,各类经营能人达到40万人,能工巧匠达到30万人,乡村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要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特别是创业培训密切结合起来,把一批农村能人培育成为新的创业者和新农村建设服务者。这就是两创对我们农民培训的新要求,这个任务必须要完成。

三是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省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不相称。省政府领导对此非常重视,要求通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培训,让受训农民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和成人学历证书,既掌握就业技能,又兼顾学历提高,改变过去那种零打碎敲和应急性的培训,逐渐使农民培训规范化,从而逐步提高我省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同时,针对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要加大对住到新型社区农民的法律法规和市民意识的培训。

四是针对农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加大对从事一产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我省人多地少,耕地紧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田会越来越少,浙江粮食的出路在于提高农田复种指数。最近,省农业技术基金会已经把稻田养鸭等六种新型农耕种植模式刻制成了光盘,下一步要把这些内容充实到教材里面去,作为农民培训的教材之一,光盘要免费送到各乡镇,送到村。通过新型农耕种植模式培训,不断增强农业专业技能。

(二)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要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一是注重提高就业率,继续下力气抓好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突出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培训就业率考核,积极开展跨区域的订单式异地培训,努力实现全省转移就业培训获证率达到80%以上、获证后转移就业率达70%以上的目标要求。

二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改变围绕单一生产环节开展“一事一训”的传统培训模式,积极推行“一业一训”全程式、系统化的专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合作社骨干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鼓励各地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明确培训标准和要求,编写适用的乡土教材。要提高培训质量标准,种植、养殖的分品种培训一般理论与实践课不少于80学时,并按照不同品种可适当增减培训时间,生产实习与参观学习不少于5次,使经过培训的农民真正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拥有专业技能、熟悉农村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三是以实现稳定就业为目标,大力加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无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让拥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更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升他们的务工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要切实发挥企业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将培训高素质高技能的务工人员作为发展企业生产、提升企业档次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继续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引导和督促企业确保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的投入。

在重点抓好上述培训的同时,要根据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的实际,重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村干部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和培育新型农民、新市民的工作纳入培训工作。

(三)完善培训管理,进一步强化培训服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提高补助标准,改进培训方式,延长培训时间,提升培训质量”的要求,财政扶持要从原来相对粗放的“以奖代补”模式向更加精细化的“认证管理”模式转变。对通过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实现初次转移就业的农民和经过系统化、全程式培训获得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证书的农民,要提高补助标准,各级也要根据当地财力予以配套补助。除对初次受训农民完全实现免费培训外,对参加主导产业和创业就业技能二次培训的农民,也要尽量做到免费培训,或提高补助标准,促进培训就业工作的优化提升。

要将全程式管理作为提升培训服务水平的重点工作来抓。各地都要在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培训档案管理,完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搭建集培训主体需求信息、培训机构专业信息、用工市场需求信息、就业中介服务信息于一体的服务平台,省里也将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信息监测系统,努力形成省、市、县三级联通、内外网配套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跟踪服务管理体系。同时,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网上培训就业供需对接平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从培训到就业的全程化一站式服务。通过全程式跟踪服务,及时把握培训质量,掌握农民和企业的需求变化,调整和优化培训结构,努力推动农民培训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四)打造培训品牌,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培训机制。

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开展特殊工种的培训工作。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品牌效应,努力打造和提升如“云和师傅”、“新昌码头工人”、“洞头船员”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并在省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培训品牌。

要鼓励和支持省内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的订单式跨县域异地培训。按照省内异地培训的要求,将在省内选择一批场地设施优良、管理服务规范、师资力量雄厚、培训实绩突出的培训机构,作为省级异地培训基地。通过异地培训,要实现“3个1”的目标,即获得l张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签订1份合同期在1年以上的企业就业工作岗位;按照《劳动法》规定,获得1份有效社会保障,充分享有劳保、卫生医疗及工伤等保险和福利待遇。这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有难度也有挑战,劳动力输入、输出地区都要高度重视,特别是劳动力输出地区,更要加强配合和协作。同时,对于外出劳动力相对集中的在省外就业的本省籍农民,各地也要组织力量开展上门培训服务。

要探索和发展网络化远程培训,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共享、系统开放、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优势,逐步形成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培训体系。

三、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确保“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顺利实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扎实推进“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是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具体行动和重要途径。各级农培办要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一如既往地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做到机构不散,人员不少,力度不减,并要按照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深化和内容拓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充实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强化农民培训的宣传发动工作,用农民培训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教育和发动干部群众,进一步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农民群众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作用,宣传党委政府的培训政策,协助村干部做好农民培训的组织、联络工作。

(二)创新载体,不断深入。针对目前培训资源还比较分散,合力不足,资源浪费的现象,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云和县的做法,真正把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权威的工作体系。一是要结合双证制教育的需要,加强对现有农民培训基地的管理,各市农培办要增强责任感,定期进行检查淘汰,省里适时抽查。二是要充分运用好农科教三结合和远程教育这两个载体,扩大电化教育内容。三是要充分发挥公司加农户的产业链作用,运用企业的力量来开展培训。平阳的梅花鹿养殖模式,天台山康能保健产品公司的油茶树种植模式等,都为我们提供了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培训,提高种植技能水平的典型。要把能带动农户培训的企业纳入到财政培训补贴中来。四是要把换届以后的村干部培训纳入到千万农民培训工程中来,要优先培训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村干部和低收入农户。五是要充分发挥农培办在“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中的协调和领导作用,要协调和发挥好各级各类技校和农口部门,包括团校和妇女培训中心等培训资源的作用,通过奖励考核的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加强合作,增强合力。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目前,全省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通、条块配合、协调一致的培训工作格局,为扎实推进农民培训工作,省市县各有关部门要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增强条块间的合力。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分头抓好培训工作。各级农培办要加强调研,不断完善培训政策,加强部门间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对培训机构进行认定和考核,用好管好农民培训资金,开展经验交流和督查考核等工作。要协助劳动部门适时研究制订农民培训就业的导向性计划,引导培训机构按照市场需求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对受训农民加强就业服务,同时,加强对企业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的指导和监督。要协助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农村后备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不少于6个月的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要指导农口部门按照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系统化、全程化的要求,围绕我省十大主导产业和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要求,抓紧制订《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大纲》和特色乡土培训教材,规范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调整培训结构,确保培训质量。加强与供销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联系和协作,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继续立足自身职能,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相关工作。

省、市一级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指挥中心和中枢,要继续重点做好调查研究、完善思路、综合协调、业务指导和检查督促等工作;县(市、区)一级是培训工作的中坚,要继续着重抓好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掌握、培训网络建设、乡土培训教材编写、培训计划制订、培训组织实施、转移就业服务等工作;乡镇一级是培训工作的基础,要继续着力在宣传发动、组织引导、信息沟通、跟踪服务上发挥作用。

(四)增加投入,提高效率。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公共财政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机制,设立了财政专项资金,并得到了较好的运用。省里从去年下半年起调整培训资金使用结构,改培训工作考核以奖代补资金为以培训获证率和就业率实绩为基数发放的补助资金,并将使用重点安排在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补助上,同时提高了培训补助标准。今年起,除将补助与培训职业证书获证率、就业率和成人学历证书发证率挂钩外,对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再进行补助。同时,每年开展县自查,市核查,省抽查活动。今后也可考虑加大电化教育和教材编印的补助力度,不断完善补助办法。各级财政也要继续加大资金补助力度,除省里补助项目外,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对其他培训项目进行补助。有条件的县区要调整培训资金的支出结构,列出专门资金用于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的补助。各级农培办要与财政部门一起,进一步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挪用资金的行为发生,确保培训补助资金足额到位用到受训农民的身上,使培训补助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调研,不断拓展。要把农民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作为调研工作的重点,不断创新培训思路,拓展培训内涵,深化培训工作。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创造出来的新典型、新经验和新做法,推动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要积极吸收和借鉴省外、国外农民培训的好办法、好举措,不断开阔农民培训的新视野,拓展农民培训的新思路。各地要结合当地的重点培训项目,适时开展技能大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读书竞赛、劳动竞赛等相关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