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武将系统:谭本仲在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7:45:46
谭本仲在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1-04-27 访问次数: 271 信息来源:谭本仲 字号:[ 大 中 小 ]

同志们:

    这期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之所以举办这次培训班,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反腐倡廉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形势和任务都在变化,我们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都需要与时俱进。二是纪检监察工作创新争先的需要。今年是全市纪检监察创新争先年,要增强创新能力,实现争先目标,必须加强队伍培训。三是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的需要。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一大批同志长期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年如一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挑重担、任劳任怨,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得到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但也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纪工委监察分局成立后,又有大批干部进入到纪检监察队伍中,其中大多数同志对纪检监察知识比较陌生,开展培训,是为了使大家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工作需要。因此,举办这次培训班,是同志们再学习、再锤炼、再提高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好好把握,力争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借这个机会,我谈一些想法,概况地讲就是五句话,解决五个问题,同大家交流,与各位共勉。

    一、解决精神不振、激情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是一种高昂的激情,一种奋进的思维,一种向上的状态。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有一种精神作支柱,纪检监察工作更是如此。当前,我们大多数纪检监察干部都在抖搂精神干事业,但也有少数同志精神不振,对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出现迷茫,产生了一些不良心态。一是攀比心态。有的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发展变革给个人带来的“得”与“失”,在攀比中产生心理失衡。有的比待遇高低,总觉得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与优势部门相比差距很大。有的比职位,觉得自己提拔晋升不快,害怕遭遇“天花板”效应。有的比岗位轻重,总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产生一种不被领导重视的失落感。二是倦怠心态。面临日益繁重的纪检监察工作任务,有的同志感觉身体能量被耗尽,无法振奋精神、充满活力地工作,有的同志事业价值观衰落,找不到工作成就感,失去了工作的热忱和期待,因而显得精神疲沓、暮气沉沉。三是畏难心态,有的不能正确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片面地认为反腐败积重难返,反不胜反,因而悲观压头,甚至怨天尤人。四是敷衍心态。有的同志缺乏一种敬业守职意识的磨砺,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标准不高,满足于一般化。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社会由人组成,事业靠人创造。纪检监察是一份奉献的事业,纪检监察舞台是一个寂寞的舞台。但同时也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一个神圣的舞台。今天,我们党之所以能有50多年的红色江山、20多年的太平盛世,离不开我们纪检监察干部的忠诚守护,我们应当有一种光荣感和成就感。《致加细亚的信》中有一句名言:“一盎司忠诚相当于一磅的智慧”。原南江县委纪委书记王瑛说:“选择一种信仰,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命运。”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应该忠诚于这份事业,就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忠于职守,干好工作,在纪检监察这个光荣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要不断进步,事业要获取成功,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信念,二是激情。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就是坚定信念,“心中一盏明灯”。不忧,就是丢掉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不良心态。不惧,就是有直面困难的勇气。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决定了他的事业高度。正如林肯所言:“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泉。”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在砌一堵墙,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在砌墙”,第二个说“在盖楼”,第三个说,我们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则成为前两个人的老板。我们常说: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人生结局。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教育人、关心人、爱护人、挽救人的工作,我们每个纪检监察干部都把它当成不平凡的事业来干,就会越干越振作,越干越执著。

    有了信念,就能点燃工作和生活的激情。牛玉孺被誉为“最有激情的干部”,他始终认为“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高昂的激情往往体现在具体的职业行为中,正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所说:“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激情能激发灵感和才智,能改变平庸和卑微,成就人生和事业的辉煌。如我们看的电视《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个时候那么多困难,但他们有激情,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纪检监察干部要激发激情,发之于心,见之于情,付之于行。在市纪委这个大团队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激情满怀,我们的事业就生机勃勃。

    二、解决学风不浓、业务不精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和能力

    有两句话对纪检监察干部特别适用,一句是:“魔高一尺,道必须高一丈”;一句是:“你不能高人一等,但要胜人一筹”。道高一丈、胜人一筹,就要求我们在素质能力上要超群。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长期的学习积累,没有其他捷径。当前纪检监察干部读书学习、钻研业务的状况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不好读书;二是忙于事务,应酬往来,不勤读书;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同志认为干比学重要,读不读书无所谓。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已有的知识差不多了,不用读书学习也能应付工作。有的认为纪检监察任务太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有的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太多,需要的是关系而不是知识,书读多了反而适应不了社会,照书上的道理做会吃亏。正是这些“无所谓”、“差不多”、“没时间”、“会吃亏”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一些干部的读书学习。

    心理学家欧森曾提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锯木工人面对堆积如山的木材,他埋头不停地锯,锯子都有点钝了。好心人劝他:“你应该先停一下,磨磨你的锯子吧!”锯木工人却不耐烦地说:“你没看到我有这么多木材要锯吗?哪有时间去磨锯子!”我们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确有少数人如同这个锯木工人一样,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只顾埋头工作,而不愿意加强学习,把自己手中的“锯子”打磨得更加锋利。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恩格斯45岁时学微积分,毛泽东晚年还自学英语,他们都不把工作忙、年岁大作为不再学习的借口。毛泽东还讲过两句非常通俗的话:“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读书学习应该是贯穿人生全过程的一种行为,而不是生命某一阶段的事情。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蓄电池理论”,认为人们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地充电,才能持续地释放能量。哈佛大学图书馆有几句训言很值得体悟:“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学习的痛苦是暂时的,不学的痛苦是终身的”;“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要多读以下三个方面的书。一是多读马列主义理论著作。毛主席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丁玲蒙冤关在监狱里,认真地研读了《马恩选集》,后来深有感触地说:“革命导师为我们写了那么好的书,如果我们不认真去读,岂不是枉来这个世界走了一遭?”马克思的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即使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东西方许多国家仍然从马克思的书中寻找良策。将来,只要世界还有不平,就仍然还会有马克思主义。二是多读纪检监察必需的各种书籍,全面掌握一些现代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机关和各纪工委分局虽然工作职能不同,但对干部素质的要求都基本相同,就是“提笔会写、开口会说、遇事会思、处事会办。”特别是新进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更应该通过加强学习实践,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钻研业务技能,成为行家里手。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坚持边学边思,边思边干,实现从必然向自由、从此岸到彼岸的飞跃,我们才能更好地做人和做事,完成好担当的使命。三是多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人文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中国历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有人讲:“要有新观点,就去读经典。”温家宝堪称学习的楷模,无论开会、作报告,经常引经据典、博闻强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答记者问时,他随口吟来的古今诗句达八处之多。我们要多研读文化经典,陶冶道德情操,塑造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三、解决作风不实、合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营造真抓实干、和谐奋进的环境。

    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我们这支队伍的作风整体上来说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有些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有的同志作风飘浮,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检查工作习惯于听汇报、看材料,重过程、轻效果。有的同志执行政策只唯上、不唯实,不敢触及问题和矛盾。有的纪律松弛,自由散漫,上班时间办公室或开着门却无人在岗,大唱“空城计”;或大门紧闭、不知去向,存在严重的脱岗、虚岗、串岗现象。有的上班不务正业,上网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股市行情,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有的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工作上总是慢半拍,委局领导安排的工作,不催个三遍五遍不着急,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推一下动一下,不推就不动,落实不迅速,反馈不及时。有的全局观念不强,遇事推诿扯皮,不讲协作。比如,有的室和分局在承接工作任务时怕“吃亏”,不愿意主动承担,特别是对工作职责不明确的,能推则推,能“踢”就“踢”,即使是领导交办的工作,也推诿扯皮,愿意的就搞,不愿意的就讲价钱、讲客观。

    邓小平说:“世界上的事情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说:“我们许多事情没有干好,不是失之于道理不明,也不是招法不对,而是缺乏实干苦干。”一位打破了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说:“我举得起打破世界记录的杠铃,但我举不起平时滴下的汗水。”冠军奖牌是用汗水换来的,干部也是干出来的。在委局机关,我们要大兴实干创业之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自由散漫、拖拖拉拉、不负责任等衙门习气。实干,要注重从小事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见微知著,坚持把小事做大;严谨细致,坚持把小事做实;尽善至美,坚持把小事做好。特别是年轻干部,一定要吃得下苦,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漂亮,自然会苦尽甘来。如果大事做不了,小事看不来,整天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就会在浮躁中虚掷年华。实干,要有高效率。立说立办,雷厉风行,干净利索,今日事今日毕。否则,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既误了事业,也误了自己。实干,必须强化责任。守责履责尽责,是机关干部的本份。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领导难以对他放心,下级也难以对他服气。我们要保持“一事未办完,寝食不安;一事未办好,夙夜忧叹;一事有闪失,如芒刺背”的心态,经常用一种 “自责之心、愧疾之情”去激励自己。

    干部齐心、团队和谐,是一个单位最大的软环境。当今社会,没有一个人能独自生存,也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功。事业的发展靠的是所有人的参与和配合。“如果你想走得快,可以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就得一起走”。我们要争先进,创一流,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各室与各室之间,各室与纪工委监察分局之间,全体干部之间,既要有分工又要重协作,千万不能分什么“楚河汉界”。人与人之间要讲包容、讲沟通。大智者必宽容,小智者才斤斤计较。“沟通是管理的浓缩”。合作共事常交流,才能形成合力,促进和谐。

    四、解决正气不足、原则性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无私无畏的战斗精神。

    儒家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但是当前党内讲正气的氛围不那么浓了,出现了一种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讲圆滑,不讲正气讲和气的倾向。正气不足、甘当老好人的问题在我们纪检监察机关也有所表现。有的奉行“多裁花、少栽刺”的处世哲学,对一些违纪违法案件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实在躲不了推不掉的,就采取“和稀泥”的办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说情风,不敢批评,不敢抵制,有的甚至拿原则作交易,办关系案、人情案。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在办案过程中向涉案人员通风报信,甚至帮助出谋划策,逃避党纪国法的制裁。

    现在,社会上一方面人人都急切地呼唤好人,另一方面,又为好人主义的泛滥所深深困扰。纪检监察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要抵制“好人主义”的侵袭,的确不容易。但是仔细分析,“好人主义”的本质是讨好人,目的是放“春风”、收“夏雨”,结果是以一已之私利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好人主义”决不是什么好主义。一个人在家里搞“好人主义”,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不良言行不批评不制止,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子女就很难成器成才。在我们纪检监察机关,绝不能让“好人主义”占领市场。要破除三字,涵养三气。一是要破除“怕”字,涵养“虎”气。邓小平说:“管干部的干部,要很公道,很正派,不信邪,不怕得罪人。”一曲包公戏,从古唱到今,不是包公位高权重,而是他主持正义,敢唱黑脸。《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文中写道:“干纪检,怎能不得罪人?查办案件,你能不得罪人?打破关系网,顶住说情风,你能不得罪人?”怕得罪人,不敢得罪人,就是一种失职,就不配做一名纪检人。二是破除“软”字,涵养锐气。办案遇到阻力、压力并不奇怪,关键是要顶住压力、冲破阻力,该教育的教育,该查处的查处,这是职责所在,我们问心无愧。要坚持原则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什么人什么单位,都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公正公平处理,增强执纪执法的刚性。相反,如果不敢坚持原则,人家一个电话一说情就软了,或者人家搞一点小恩小惠,就“法外施恩”,必然使自己的人格侏儒化、平庸化。三是破除“歪”字,涵养正气。纪检监察机关一定要是讲正气的机关,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是讲正气的干部,决不允许有任何歪风邪气。原武汉市公安局局长杨世洪因受贿被判死缓,他在反思时说:“自己这样的执纪执法机关领导干部,就像是球场上的球门,老是处于被人攻门、破门之中”。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坚持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坚决不让别有用心的人从我们身上打开缺口,突破防线。当然,我们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既要讲胆略,又要讲策略。

    五、解决律已不严、形象不佳的问题,进一步打造过硬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我们的队伍中,确有少数同志不太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形象。有的频繁出入高档娱乐场所,吃喝玩乐;有的沾染上奢糜之风,讲排场,铺张浪费;有的不注意公众形象,屡屡违反午餐严禁饮酒的规定,喝酒失态误事,言行出格。纪工委监察分局才成立三个月,我们就接到群众反映,有干部到联系单位联系工作时大吃大喝,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同志特权思想严重,认为纪委机构高半格,对外高人一等;有的认为我们是专门管人的,专门检查别人的,就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趾高气扬,对人架子大,说话口气大,态度生硬,官气十足。有的打着纪委的旗号办私事,到处招摇张扬。社会上对我们个别干部这种作派非常反感。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形象,损害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威信,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知道在适当时候管住自己的人,才是一个聪明的人。”全国纪检监察标兵杨正超说:“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敢于碰硬。”纪检监察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要以更高的标准管好自己,要象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形象,切不可自毁形象。一是要学会低调做人。所谓低调,就是身居要职而不显摆,颇有本事而不张扬。古今中外都是崇尚低调做人、谦虚处事的。“不自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功;不自矜,故长。”不自我表现反而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却超凡出众。老子也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的关键是淡泊名位。古人说得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只有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才能自在从容。二是要懂得自我控制。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欲字旁边是“火”,控制不好,会毁掉一切。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频繁出现在昆明市“海鲜街”的豪华包间里,和社会上各式各样有脸面的人物来往。此酒店老板为此断言:“我用脑袋担保李嘉廷早晚有事。”应该清醒地看到,筷子虽短,能打倒人;杯子虽浅,会淹死人;票子虽轻,能压跨人。有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会经常请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吃饭喝酒,洗脚按摩,为此,我们不能“盛情难却”,而要“盛情要却”。要知道有些饭不好吃,有些地方不能去。三是要自觉接受监督。现在外面有人说,纪委没有人监督。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纪委就是红色保险箱。事实上,监督无处不在。我们有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党委政府的监督,有人大政协的监督,有群众的监督,还有内部监督。要想一想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我们,当面不说可能走了就说,当时不说不等于以后不说。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监督,严格按制度规定办事,使纪检监察机关成为最有规矩、最讲规矩、最守规矩的机关。坚持推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干部提醒谈话制度、干部执行公务回访调查制度等,把纪检监察干部的行为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对违纪违规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这里,我还就搞好这次学习培训,提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静下心来,力求学有所获。做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扎扎实实地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真正做到学习点东西、掌握点本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开动脑筋,力求学有所思。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要带着问题学习,养成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三是联系实际,力求学有所用。我们办这个培训班不搞纯理论的灌输,而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课程,大家要联系实际学,结合工作学,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祝这次培训班圆满成功,祝大家学习愉快,事业有成。

    (作者系市纪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市监察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