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三国在线阅读:环境激素和人体疾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51:19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ers/endocrine disruptˉing chemicals,EDCs)对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EDCs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的主要危害是造成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异常、失调,突出表现是生殖异常。同时EDCs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内,作用于内分泌器官,如甲状腺,改变了人体的激素平衡状态;也可作用于神经组织,干扰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可通过各种细胞信息介质联系,因此EDCs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改变机体免疫功能和增加自身免疫性的作用。已观察到人暴露于DES、有机氯农药等时,可出现免疫抑制反应或过敏反应。生理浓度的雌激素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较大剂量则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会。实验显示,小鼠经雌激素处理后,体内T细胞功能减退,而B细胞功能亢进,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减少,促进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外源性的“扳机”,如环境雌激素、杀虫剂等都是诱发的危险因素;妇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增加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雷诺综合征的机会。可见,EDCs引起的免疫功能改变,表现在降低及抑制免疫能力,加速自身免疫性病变的发生和引起胸腺萎缩,其免疫损伤是不可忽视的。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作用机制


 1. 与受体直接结合 包括:(1)雌激素受体(ER)介导的反应。EDCs中以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物质研究得最为清楚。这些物质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作用于DNA中的雌激素反应元件(ERE)激活基因的转录,然后产生雌激素效应。这些化学品的效应与17β-雌二醇(E 2 )等内源雌激素相似,包括:DDT、PCBs、烷基苯酚等。但可以看出其结构各不相同,说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能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产生作用。有的化学品如σ、ρ’-DDT可阻塞E 2 与ER结合,具有抗雌激素效应。(2)某些化学品可与雄激素受体结合,阻碍雄激素与受体的结合,表现出抗雄激素效应。迄今为止,已鉴定出的具有抗雄激素活性的杀虫剂有3种,即烯菌酮、杀虫剂〔N-(3’、5’-二氯苯基)-1、2-二甲基环丙烷-1、2-二甲酰亚胺〕和p、p’-DDE。


 2. 与生物体内激素竞争靶细胞上的受体 通过竞争的结果,环境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减少受体对天然激素的吸附或阻碍天然激素与受体结合,从而减少了天然激素的作用。天然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受环境激素的阻碍,进而影响激素信号在细胞、器官、组织的传递,导致机体功能失调。


 3. 有些内分泌干扰物可产生类似雌激素的效应,却与雌激素受体的信号传递途径无关。芳烃受体(AhR)即为性激素受体外的一种信号传递途径,它可以与许多环境污染物如PCBs、二英和呋喃结合,产生抗雌激素活性,包括增加雌激素代谢(降低内源雌激素水平)、降低ER的结合活性以及降低 ER介导的基因表达等。


 4. 影响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调控作用 内分泌系统紊乱使其他系统受到伤害,从而引发致癌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以及生殖毒性。


 5. 影响受体数量 受体的数量决定于它们的合成和分解代谢率,而它们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会受到一些化学物质的干扰,例如,TCDD能对雌激素受体的表达的增加或减少发生作用,进而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


 6. 影响激素的合成、储存、释放、运输和排出 对于哺乳动物来说,雌激素增加血浆中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浓度,而雄激素却使之减少,这可以影响激素的释放、运输和排出的过程以及效率,内分泌干扰物可能有类似的作用。

引用资料:
中国皮肤性病网http://www.chinaderma.com.cn/view.aspx?id=1573 环境荷尔蒙简介   摘自www.cneac.com 2004-9-30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20世纪后期,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出现了各种异常。人类内分泌系统异常的突出表现是生殖异常,总的趋势是“阴盛阳衰”,男性精子密度减小,质量下降,不育比例上升,睾丸癌患者增加;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症增加;“阴阳人”现象日益严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工业化的产物

  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能根据自身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合成各种代谢调节物质,即内分泌激素。正是因为有了它,自然界中的生物才得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世代相传。然而,近些年来,人类不断发现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有时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就将之称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

  “环境激素”一词是1996年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所著的《被夺去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它的产生却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DES),用作药品。这种合成雌性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近7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今年以来让欧洲人闻之色变的二恶英,就是环境激素中的一种。

危害不可小视

  体内荷尔蒙在分泌后,与细胞中的受体结合,进而深入细胞核,诱发遗传基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维持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而环境激素进人体内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

  男婴出生率下降。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率下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美国科学家说,这可能是杀虫剂等污染物干扰了人类生殖激素的结果。

  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男性不育症增加。从1986年到1995年,印度男子精子数目平均下降了43%。而1995年之前的20年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5倍,环境污染却增加了4倍。据统计,俄罗斯目前有400万男子患有不育症。

  动物雌性化现象严重。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研究人员认为,排人何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另外,专家在日本沿海北起北海道、南到鹿儿岛的22个县的93个点对荔枝螺进行了调查,发现87个点的荔枝螺的生殖系统出现异常,研究人员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有机锡。

岂能掉以轻心

  环境激素究竟出自哪些化学物质呢?据日本环境厅的一项调查报告说,防止海藻和贻贝附着在船底上的三丁锡、三本锡以及滴滴涕、氯丹、水银、汞、镉、酞酸酯、源于塑料添加剂和洗涤剂的壬酚、垃圾焚烧场排出的剧毒物质二恶英、苯己烯、氯联苯、石棉等70多种有害物质被怀疑是环境激素。目前,人造化学物质约有10万种,每年还会产生大约1000种有害物质。因此,人类已经生活在“环境激素的海洋”里了。
  特别报导:我们已经陷入“环境激素的海洋” 文/李绪兴
李绪兴,中国水产科学院鱼类专家
摘自人民网

什么是环境激素

 人们对“激素”这个名词并不陌生。然而,对“环境激素”可能还不太了解。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脊椎动物能根据自身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合成各种代谢调节物质,即内分泌激素,如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卵巢、睾丸等。虽然体内激素的含量极少,但正是因为有了它,自然界中的生物才得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然而近些年来,人类不断发现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具有与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能扰乱生物正常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当这些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后,会很容易与它们的“受体”相结合,诱使机体渐渐改变某些生物化学反应,这类物质就称之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

 “环境激素”一词日本在1977年提出过,后来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戴安·达玛诺斯在1996年所著的《被夺去的未来》一书中又提出来。但是,它的产生应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DES),用作药品。这种合成雌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近7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其毒性作用的潜伏期长,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

 动物世界面临雌性化危机

  体内激素在分泌后,与细胞中的受体结合,进而深入细胞核,诱发遗传基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维持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而环境激素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造成生物体的激素分泌失调和生殖器官畸形甚至癌变,影响后代的生存和繁衍。它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体带来任何异常影响,而是以激素的面貌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会导致生物内分泌失衡,并具有潜伏性、持久性和不可逆转性,在短期内人们不易察觉它的危害。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的第三大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

  动物世界已面临雌性化危机: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在诺福克郡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研究人员认为,排入河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雌激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另外,专家在日本沿海北起北海道、南到鹿儿岛的22个县的93个点对荔枝螺进行了调查,发现87个点的荔枝螺的生殖系统出现异常,研究人员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有机锡。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佛罗里达州的鳄鱼雄性生殖器发生异常,阴茎变小,生殖能力低下,孵化率从90%减少到18%;日本、英国河川中的一种鲤鱼出现雌雄同体化,日本从东京附近多摩川捕捉到的13条鲤鱼中,发现有12条生殖器官畸形;荷兰的海豹免疫机能低下,个体日渐稀少;出现了全球范围的“阴盛阳衰”。

 雄性何以会退化?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雄性个体发育畸形是因为其体内正常的激素水平受到干扰。近几十年来,世界上成千上万家企业在生产激素制剂,并在人类活动中大量使用合成激素和杀虫剂,通过食物链传递到生物体内,这类激素便干扰了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环境激素来自何处

 环境激素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含有环境激素的污染物种类很多,目前怀疑对生物体有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约有200种,已被专家们证实列入环境激素的有防止海藻和贻贝附着在船底上的三丁锡、三苯锡以及源于塑料添加剂和洗涤剂的壬酚、垃圾焚烧场排出的剧毒物质二恶英、苯乙烯、多氯联苯、石棉及滴滴涕、氯丹、汞、镉、酞酸酯、有机氯、有机磷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汽车尾气等70多种有害物质,其中有7种最危险的多用来制造人们日常用的涂料、洗涤剂、树脂、可塑剂等。目前,人造化学物质约有10万种,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还会产生大约1000种有害物质。因此人类已经生活在“环境激素的海洋”里了。


 如何防治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滴滴涕到用于制造塑料容器的化工原料、含苯乙烯的聚苯乙烯快餐盒、金属罐头内的金属防腐膜、合成洗涤剂、化妆品、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及垃圾焚烧产生的污染物等,几乎无处不在。基于对环境激素危害的认识,很多国家重新审定和制订了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卫生标准,垃圾焚烧最多的日本,1997年颁发了控制二恶英的新指南,对二恶英排放超标的垃圾焚烧厂进行了强制改造。因为在目前已经认识的环境激素中,毒性最大的是二恶英。

 环境激素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防治环境激素的根本对策是不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杜绝环境激素产生的源头。不焚烧垃圾;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同时应尽快立法,严厉打击滥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的生产单位,以保证人类的食物安全。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范环境激素的危害: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食品;不用聚氯乙烯包装材料在微波炉中加热食品;不要购买塑料婴幼儿用品;慎用含有激素的药物;要少量食用近海鱼,因为小鱼和微生物摄取了海中的化学物质,然后又被大鱼吃掉,这种食物链的作用,在金枪鱼和青花鱼等大型鱼类体内浓缩的化学物质非常多,日本人通过食物摄取的这类化学物质总量中约60%来自鱼类;要多食用谷物和黄绿叶蔬菜,日本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容易使环境激素从体内排出的食物有糙米、荞麦、菠菜、萝卜、小米、黄米和元白菜等。

  日本开展了一些消除环境激素影响方面的研究,通过实验发现,有些水生植物能吸收被称为“环境激素”的有害化学物质和净化水质。我国目前对环境污染和有毒化学品的危害还缺乏全面的调查和评价,也没有对环境激素形成有组织的系统研究,在如何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其危害上,更是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