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国崛起的原因:中医经典妙语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42:49
心、肝、脾、肺、肾逐个说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舍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由酸枣仁和灵芝配伍的睡宁胶囊可明显改善失眠多梦、神经衰弱;而心慌心悸、心律不齐、冠心病等人群,则适宜服用百通胶囊;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嘘(x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对于肝系统功能失衡的人群,服用百通胶囊,可以缓解肝风上炎引起的高血压,减轻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使用枸杞胶囊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能够减轻眼干涩、目赤肿痛等症状;而对于长期饮酒,有脂肪肝、酒精肝的人群,则需多服用久宝纳豆胶囊。
后天之本:脾胃
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脾土系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则伤脾。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因为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呼(h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黄色。饮食上应多吃黄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呼(hu)”这个音对脾胃功能也有帮助。声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实一点都不玄,中医的音韵养生与西医的音乐疗法有相似之处。《史记?乐书》中说: “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可见声音的确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能够促进疾病康复。
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如民间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鸡”的说法,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
在中药养生中,灵芝、人参、纳豆、白术、茯苓獐宝都是益气健脾的良药。经过高科技提取浓缩而成的中药保健品则更优于药材本身。如灵芝胶囊,通过调节五脏平衡而逐渐减轻消化不良、食后腹账、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促进胃炎、胃溃疡的修复;对于胃炎、胃溃疡症状明显者,则可选择胃康,来促进粘膜修复;小儿的脾胃系统较弱,常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现象,而影响到小儿的生长发育,服用入脾胃系的獐宝可明显改善上述症状;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便秘经常是困扰生活的一大难题,由便秘带来的皮肤晦暗、色斑、失眠使女性更加痛苦,选择通宁或者长青纳豆胶囊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人体的宰相:肺
《黄帝内经》说:“肺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因此,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故过悲则伤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悲伤情绪,否则有害于肺。
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出入失调而不得解,常见以下症状出现:咳嗽、气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时间长了,气郁化火就会造成皮肤粗糙、痤疮等。
按五行学说,白色、辛味、呬(xi 声同"细")这个发音都一与肺相关,归属于肺金系统。因此白色的银耳、百合、梨均是养肺阴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葱、香菜等可开肺气,风寒感冒时服用最佳。生活中多发“呬(xi 声同"细")”这个音对肺功能也有帮助。
在人体经络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的,常按摩这个位置,有效防止鼻炎;膻中穴是调理肺之气机的要穴,常敲打此处,对于多种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调养肺脏的仙草中,养肺阴枫斗第一;补肺气冬虫夏草最佳;灵芝功效最全,既能养肺气又能调理肺气。对于易感冒、咳嗽者和慢支、哮喘人群,可长期服用久润枫斗晶养肺阴而减轻呼吸系统症状。慢性咽炎人群适合服用以莲子、川贝母为主要成分的咽爽含片。由于肺主皮毛,患有家族性色斑的女性,通过调理肺气而减轻色素沉淀。
先天之本:肾
《黄帝内经》认为肾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为生命的发动机,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如果生殖系统出现问题,比如说出现前列腺肥大,就说明肾的精气不足了,要赶快补充精气。
老百姓常说“耳大有福”,背后的原理就是肾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大饱满、精力充沛,做事业自然拼劲十足、无往不利。曾国潘说“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即是此意。经常耳鸣或者听力下降的人,就是表明是肾气不够用了。
什么是肾主骨呢?中医认为,人的骨骼强健与否,由肾精气盈亏所决定。骨质疏松的人要补养肾的精气,肾的精气足了,骨骼就强健有力了。
人散步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满口生津。这代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面唾液归属于肾水。所以肾阴虚的人口里会经常干,缺少唾液,这就是肾精不足了。
那么肾精气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常见的有腰膝酸软、手脚冷、体虚乏力、耳鸣、脱发、牙齿松动、骨质疏松、夜尿多、前列腺肥大、性功能减退、不孕不育、肾亏、更年期综合症。
按照五行养生学说,黑色、咸味、吹(chui)这个发音均与肾相关,归属于肾水系统。咸味的海产品多补肾,以海参、海虾为代表;黑色的黑芝麻、黑小豆、乌鸡都是补肾佳品;另外猪腰子、核桃、韭菜也是补肾佳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吹(chui)”这个音对肾功能也有帮助。
腰为肾之府。中医认为腰膝酸软就是肾虚。经常转动腰,对肾就有好处,传统养生里面叫“晃龙”。太极拳或者气功站桩,都有一个要点叫松腰,就是通过松腰来调养肾气。在腰上有个要穴叫肾俞穴,经常拍打肾俞穴,对肾的精气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补肾仙草中,力量温和持久而不伤身的枸杞、玛咖为第一,对于肾气不足虫草最佳。元气藏于肾之间的命门,而灵芝大补元气,故久服灵芝可有效调养肾气。对于男性人群,可长期服用玛咖胶囊和枸杞胶囊,来补充肾气,提高体力、精力等。肾虚不只在男性常见,女性到了一定年龄也会同样发生,可服用枸杞胶囊来补充肾气,减轻腰膝酸软、手脚冷、耳鸣、眼花等症状。

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
学医难,学中医尤难!--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
而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
学习中医最关键的是什么?是"实(寒热燥湿风)、虚(阴阳气血津)"这两大系统(共10项要素),再辅之于脏腑(心肝脾肾胃)系统,基本上构成了中医的全部基础。
由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可以推导、叠加出中医所有的内容。
事实上,要掌握中医复杂的基础理论,只需通读如下八个名医治病的真实故事,就能够轻松熟知中医经典的"八纲辨证、五邪六淫、治病八法、中药方剂"等基本内容。
中医故事之一:死则甘愿偿命!(清代名医 徐大椿)
清朝名医徐大椿碰到一位这样的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而且"脉微肢冷,面赤气短"。众多医生按照"热症"来治,给病人开出"寒凉之药"。
徐大椿的诊断却完全相反,认为这是"寒症",必须服用"温热之药"。--结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难色,不知道该听哪位医生的话。毕竟,夏天酷暑,病人大汗,似乎按照"热症"来治更加稳妥一些。而徐大椿则开出完全相反的药物,万一有误,岂不是火上浇油?!
徐大椿斩钉截铁地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
结果病人勉强喝下徐大椿开的"大热之药",结果一剂药汗就止住了;冷凉的身体变得温暖,也能够很好地睡觉了。随后,调节药方,不到十天就病愈了。
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热之药,是因为:这个病人虽然有"大汗、面赤"等热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这是从"祛实"的角度来说的。
从"补虚"的角度来说,病人因热而大汗不止而产生"亡阳"这种阳虚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补虚药物进行救治。
徐大椿也很慎重地总结,如果病人不是有"肢冷"等寒症症状,则仍是热症,误用热性药物即死!
关键词:祛寒(补阳) 参附汤 [温法(补法)]
[医案原文]
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医者仍作热证治。余曰:"此即刻亡阳矣,急进参附以回其阳。"其祖有难色。余曰:"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亦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死则愿甘偿命。"方勉饮之。一剂而汗止,身温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起。同时,东已许心一之孙伦五,病形无异,余亦以参附进,举室皆疑骇,其外舅席际飞笃信余,力主用之,亦一剂而复。但此证乃热病所变,因热甚汗出而阳亡,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误用即死。(《洄溪医案》)中医故事之二:夫有是病,则有是药!(清代名医 王孟英)
有位姓石的病人在夏天患病,广泛寻找名医,结果病势每日都在恶化,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这时才请王孟英诊治。王孟英根据各种复杂的病症诊断后,说道:“这是暑热致病,服用寒凉的‘白虎汤’就能马上治愈,怎么拖延了这么久呀?”
古代之人大多都懂一些中医。——病人的父亲因为病人大便溏泻,属于医书上说的寒病,见王孟英开的方子属于寒凉之药,就不敢给儿子服用。——王孟英解释说:“看病要对症下药,这个并不用这个药方,就没有更急稳妥的药方了!”病人的父亲听了,很有些姑且服用这种药的意思。
但他的儿子,也就是病患者自己拿过方子一看,说道:“我觉得胸中一团冷气,汤水都得热烫才能喝下,这种寒凉要怎么能服用呢?”——结果病人自己坚决不肯服用。
最后,病人家属广泛征求天下名医,讨论是否能服用这种药?座中有医生说到:“王孟英肠热胆坚,非常值得信赖,如果还不信,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其他很多医生也这样说。
最后,王孟英用“白虎汤”进行加减(即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对个别药进行增加或削减),一剂药喝下去,咽喉立刻就畅通了,三剂药喝下去,各种病症都消失了。——因为这个病症非常复杂,综合判断,还是属于暑热留在肺部,所以,要用寒凉的白虎汤进行祛热。
关键词:祛热 白虎汤 [清法]
[医案原文]
暑热稽肺
石诵羲,夏杪患感,多医广药,病势日增,延逾一月,始请孟英诊焉。脉至右寸关滑数上溢,左手弦数,耳聋口苦,热甚于夜,胸次迷闷,频吐粘沫,啜饮咽喉阻塞,便溏尿赤,间有詀语。曰:此暑热始终在肺,并不传经,一剂白虎汤可愈者,何以久延至此也?乃尊北涯出前服方见示,孟英一一阅之,惟初诊顾听泉用清解肺卫法,为不谬耳。其余温散升提,滋阴凉血,各有来历,皆费心思,原是好方,惜未中病。而北涯因其溏泄,见孟英君石膏以为治,不敢与服。次日复诊,自陈昨药未投,惟求另施妥法。孟英曰:我法最妥,而君以为未妥者,为石膏之性寒耳。第药以对证为妥,此病舍此法,别无再妥之方,若必以模棱迎合为妥,恐贤郎之病不妥矣,北涯闻而感悟,颇有姑且服之之意。而病者偶索方一看,见首列石膏,即曰我胸中但觉一团冷气,汤水皆须热呷,此药安可投乎?坚不肯服。然素仰孟英手眼,越日仍延过诊,且告之故。孟英曰:吾于是证,正欲发明,夫邪在肺经,清肃之令不行,津液凝滞,结成涎沫,盘踞胸中,升降之机亦窒,大气反能旁趋而转旋,是一团涎沫之中,为气机所不流行之地,其觉冷也,不亦宜乎。且予初诊时,即断为不传经之候,所以尚有今日,而能自觉胸中之冷,若传入心包,则舌黑神昏,方合吴古年之犀角地黄矣。然虽不传经,延之逾月,热愈久而液愈涸,药愈乱而病愈深,切勿以白虎为不妥,急急投之为妙,于是有敢服之心矣。而又有人云:曾目击所亲某,石膏甫下咽,而命亦随之。况月余之病,耳聋泄泻,正气已亏,尤宜慎用。北涯闻之惶惑,仍不敢投,乃约异日广征名士,会商可否,迄孟英往诊,而群贤毕至,且见北涯意乱心慌,情殊可悯。欲与众商榷,恐转生掣肘,以误其病,遂不遑谦让,援笔立案云:病既久延,药无小效,主人之方寸乱矣。予三疏白虎而不用,今仍赴召诊视者,欲求其病之愈也。夫有是病,则有是药,诸君不必各抒高见,希原自用之愚。古云:鼻塞治心,耳聋治肺,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澼,是皆白虎之专司,何必拘少阳而疑虚寒哉!放胆服之,勿再因循,致贻伊戚也。座中顾听泉见案,即谓北涯曰:孟英肠热胆坚,极堪倚赖,如犹不信,我辈别无善法也。顾友梅、许芷卿、赵笛楼亦皆谓是。疏方以白虎加西洋参、贝母、花粉、黄芩、紫苑、杏仁、冬瓜仁、枇杷叶、竹叶、竹茹、竹黄,而一剂甫投,咽喉即利。三服后,各恙皆去,糜粥渐安,乃改甘润生津,调理而愈。(《王氏医案》卷二)中医故事之三:从“卧病待尽”到“亲知见骇之”!(清代名医 张子和)
清代名医张子和有个亲戚,患有大便燥结的病症,除此以外,别无他病。常常不敢吃饱,如果吃饱了,那么解起大便就非常艰难。
服用过巴豆等大泻之药,结果泻完了又燥结。如此很多年了,结果怕药性太暴,不敢服用,只能卧病等死。
后来,张子和为这位病人诊断,发现他两手的脉息,都滑实有力,就判断病人属于燥症,就用“大承气汤”这种药,并随后让病人服用“麻子仁丸”等药,还让病人吃润肠的食物,结果病人在百余日重新强健起来,所以亲眼看多他的人都非常吃惊于前后的变化。
关键词:祛燥(补津液) 大承气汤(麻子仁丸) [下法(补法)]
[医案原文]
戴人过曹南省亲,有姨表兄,病大便燥涩,无它症,常不敢饱食,饱则大便极难,结实如针石。或三五日一如圊,目前星飞,鼻中出血,肛门连广肠痛,,痛极则发昏,服药则转剧烈,巴豆、芜花、甘遂之类皆用之,过多则困,泻止则复燥。如此数年,遂畏药性暴急不用,但卧病待尽。戴人过诊,其两手脉息、俱滑实有力,以大承气汤下之,继服神功丸、麻仁丸等药,使食菠葵菜,及猪羊血作羹,百余日充肥,亲知见骇之。呜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种:燥于外则皮肤皴揭,燥于中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咽鼻焦干,燥于下则便溺闭结。夫燥之为病,是阳明化也,水寒液少,故如此。虽可下之,当择而药之,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湿,大黄、朴硝可以下燥。《内经》曰:“辛以润之,咸以软之。”《周礼》曰:“以滑养窍。”(《儒门事亲•燥形》)
看了楼主帖子,精神为之一振,奇经八脉为之一畅,楼主年纪轻轻,就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智,天佑我大中华,沧海桑田5000年,英雄手持双斧,二目如电,一斧,混沌初开,二斧,女娲造人,三斧,小生倾倒.得此大英雄,实乃民之幸也,民之福也,怎不叫人喜极而泣.......中医故事之四:血通气畅,故病霍然而愈!(清代名医 王清任)
江西巡抚已经74岁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却只能露胸而睡,这种症状已经七年了。最后,巡抚派人名医王清任去诊治。王清任分析到:这位患者年高体弱,夜间睡觉胸部不盖被子,拖延治疗这么久,可以推知:胸中窒闷,气滞血瘀,胸中必有血瘀(属于“湿”类病症的一种),需用祛湿的“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淤。结果服用5付药后,果然,血通气畅,此病霍然而愈。
关键词:祛湿 血府逐瘀汤承气汤 [消法]
[医案原文]
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付痊愈。(《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医故事之五:先生之术,可谓神矣!(近代名医 曹颖甫)
有一个姓叶的人,在大暑之夜,游览大世界屋顶花园,凉风徐徐,又吃了很多冷饮,当时特别惬意。
可以不一会儿,就觉得怕冷,头痛,急忙回家躺下睡觉。可恰又逢有朋友来访,勉强起身坐在院中与朋友周旋。夜深,朋友散去,后背更觉寒冷,头更痛了。
自己服用紫苏、生姜等发汗的药物服用,只出了微汗,但还是不管事。第二天早晨来请曹颖甫看病,病人刚被家人搀扶到楼下,就立刻急呼关窗户(怕风),而且病人吐出很多绿色痰浊。病人的两个手臂出汗,摸上去有些潮湿。
曹颖甫诊断为根据病人头痛、怕风、汗出等症状,知道病人是因感受风邪而致,所以开出祛风的“桂枝汤”加减。
第二天,病人没有再来复诊。后来,有一天曹颖甫走在路上,又碰到了这位姓叶的人, 他拱手相谢:上次的病仍你一次治愈。先生之术,可谓神矣。
关键词:祛风 桂枝汤 [汗法]
[医案原文]
治一湖北人叶君,住霞飞路霞飞坊。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食,当时甚为愉快。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适有友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次早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色痰浊甚多,盖系冰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随疏方用:桂枝四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生姜五片、大枣七枚、浮萍三钱。
加浮萍者,因其身无汗,头汗不多故也。次日未请覆诊。某夕,值于途,叶群拱手谢曰:前病承一诊而愈,先生之术,可谓神也。中医故事之六:“诸证悉愈”与“不可不慎”!(明朝名医 薛立斋)
有位叫做李序庵的老人,有学生赠送他“坎离丸”的丸药,老人很高兴地服用。名医薛立斋知道这件事后,对老人说:你的肝肾两脉,数而无力(数:即脉来急促;数而无力:多见阴虚证或其他虚证),所以,你身体属虚,应该补。
你所服用的“坎离丸”,是“黄柏”(祛热/清热燥湿)和“知母”(祛热/清热泻火)构成,你服用能让你的火气减少。——老人不听,结果,服用“坎离丸”将近两个月,脾气渐弱,不断发热,小便涩滞,大腿肿痛。
老人以为自己得了“疮毒”。薛立斋对他说:“这是肝肾两经亏损,导致的虚火所致,应当采用‘补虚’的方式进行治疗。”
于是,薛立斋早晨让老人服用“补中益气汤”(补虚/补气;补脾胃)、晚上让他服用“六味地黄丸”(补虚/补阴;补肾/肝)。最后,各种病症全部痊愈了。
薛立斋作为明朝大临床学家,在他治疗所用的药物中,补中益气和地黄丸合用,特别常见。他著有《内科摘要》,全部病案都是以五脏为主来分辨。
关键词:补阴/补气 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 [补法]
[医案原文]
阁老李序庵,有门生馈坎离丸,喜而服之。余曰:“前丸乃黄柏知母,恐非所宜者。《内经》有云:‘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今公之肝肾二脉,数而无力,宜滋其化源,不宜泻火伤气也。”不信。服将两月,脾气渐弱,发热愈甚,小便涩滞,两拗肿痛。公以为疮毒。余曰:“此肝肾二经亏损,虚火所至耳,当滋补为善。”遂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地共丸,诸症悉愈。余见脾胃素虚,肝肾阴虚而发热者,悉服十味因本丸。与黄柏、知母之类,反泄真阳,令人无子,可不慎哉!(《明医杂著注•医论》按语)中医故事之七:“恐成痿废,求为诊治”的故事!(近代名医 张锡纯)
有位姓高的老人,年过六十,渐渐觉得两腿无力,时常感觉晕眩、昏沉、健忘。老人很害怕,到名医张锡纯那里求治。
张锡纯诊断为气血虚之症,就给老人开出了补血的“当归补血汤”,连服十剂,两腿比以前有劲了,健忘的症状也治好了。
关键词:补血 当归补血汤 [补法]
[医案原文]
脑贫血治疗医案例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P416)
高姓叟,年过六旬,渐觉两腿乏力,浸至时欲眩仆,神昏,健忘。恐成痿废,求为诊治。其脉微弱无力,为制此方(指当归补血汤)服之,连进十剂,两腿较前有力,健忘亦见愈,而仍有眩晕之时。再诊其脉,虽有起色,而不任重按。遂于方中加野台参天门冬各五钱,威灵仙一钱,连服二十余剂始愈。用威灵仙者,欲其运化参,芪之补力,使灵活也。(《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当归补血汤》中医故事之八:“诸证悉愈”与“不可不慎”!(宋代名医 许叔微)
有人患伤寒已经五六天了,但有时候,头出汗,从脖子一下却没有汗,手脚冰冷,大便干结;有时候,四肢冷,但又出汗。这种病症实在是很复杂。
名医许叔微给病人诊脉,脉沉而紧。许叔微就说:“这种病实在是让人疑惑,病又在表又在里,按表病来治吧,解决不了里病;按里病来治,又解决不了表病。——对于这种半在利半在表的病,就要用和解的方剂——小柴胡汤来治疗。”
结果,给病人服用了小柴胡汤之后,病人很快就痊愈了。
关键词:半表半里 小柴胡汤 [和法]
中医是怎样诊断病情呢?上面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我们看到老中医说“伤寒”(也就是感受“寒”邪)、“中风”(也就是感受“风”邪)、“风湿”(也就是“风”+“湿”)、“阳虚”、“津亏”(也就是“津液”虚)……也就不难于理解了。
让我们再进一步学习,判断病情的“实与虚”只是找到了致病的原因,还要把疾病的部位找准。一般来说,中医对疾病的部位简单的分为“表、里”,而更精确的分法是:“心、肝、脾、肾、胃”五大部分(注:还包括经络)。
举例来说:上述中医故事之六名医薛立斋医案中提到那位误食药物老人的病症应该是“肝肾阴虚”。“阴虚”的病症读者们已经略加了解,那么,这位老人所患病症的部位是哪里呢?是“肝+肾”。——这样,把病性和病位结合在一起,才算构成了完成的中医辩证结果。所以,我们看到老中医开出的方子,上面写着:“风热犯肺”、“寒湿困脾”、“心肾阳虚”、“肝血虚证”等等,也就不能够很轻松的解读了
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差异导致了这两种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根本性区别。
一、    产生的时代不同
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根据考古,10万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使用植物药治病了,中医真正将漫长过程中的药物应用经验总结形成成熟理论的时代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经典理论是《黄帝内经》。由于那个时代科技还很落后,故中医理论如果要求它象西医理论那样使用现代名词术语、运用其它自然科学来进行解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此。如果偏离了这种观察思考的角度,处方用药必将变得毫无方向。所以中医学是以理论为第一要义的,经验只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的积累。离开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即使用中药治病,也只能是简单的经验医学,不能归入中医纯粹的辨证施治体系了。
西医是随着解剖学与化学的发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起点远离了直接的生命体验,导致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机械主义倾向。一般来说,西医是把人体当作一部机器对待的,西医的治疗方法除了作用于诸大系统的内科化学疗法外,外科的方法更像是木匠或裁缝工作。这样就忽略了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个人的生命力的能量存在状态,及其作用于人的直接或即发性病理状态。由于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局限,导致了西医治疗学体系的重大缺陷——无法正确诊断能量状态的非常态客观存在。常见的现实如:病人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得到自身的某种不适症状,但经过西医病理检查,却被告知没有病,于是,对于病人来说很现实的客观症状就被歪曲成了一种主观错觉。还有诸如手术后病人已经死亡,却得出了手术非常成功的荒谬结论,等等。
二、思维方式、解释疾病学理不同
中医是一门哲学,其理论充满了辩证法,它的病理解释是用运动的、变化的、联系的观点。当然你不可以说西医没有哲学,只不过西医解释病理,是用静止的(只知道疾病结果不知其过程)、片面的(认为一些疾病单由微生物导致)、孤立的(只看到一个组织/一个脏俯)、机械的(只见内脏、细胞、细菌不见有人)观点。
当然,你可以怀疑中医用五行解说五脏之间互相联系有些牵强附会,但你可以当它不是用科学定义和概念来进行解说而是用直观的形象比喻来进行解说,这种直观形象比喻是当时人们比较易懂的、较为流行的五行学说。甚至可以这么说,因为中医先有用药治病的经验总结(归纳),为了要进行解释这种药为什么能治病,而假托五行学说来进行演绎。故中医解释药理时往往使用取象比类法。这种病理或药理解释,你可以说它不科学,但你只要是进行业内研究,沿着这种“假托”的思路进行治病,会发现它有许多说法是正确的(例如藤状植物象人的肢体,故用之治肢体病,如风湿病等)。可见不科学的东西不一定是错误的,真理不等同于科学,同样科学不等同于真理。
现代西医解释疾病当然要讲物质了,什么微生物、矿物质,但西医无法解心脏的血为什么能周流全身,仅仅有物质就可以吗?如果不借助于能量,物质是死的、静止的,它不会自动地运动。世界上任何物体能够运动,必然是存在一种外力,比如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是因为它受一种重力---地心吸引力使然,这种重力会使物体产生势能。人吃了食物会产生热量,热量就是能量,能量能够互相转化,可西医却不用能量来进行病理解释,大概是觉得能量很“虚”,看不见摸不着,要使用仪器测试,也需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的原理或工具,但目前的科技水平未能提供可以测试人体细微能量的工具。如果西医否认人体内存在能量,那西医无法自圆其说地解释安装心脏起搏器或者当心脏停跳时所采用的锤击起搏方法的原理,这种治疗方法无非是给予病人能量,并不给予病人物质。
三、    治病思维方式不同
因为西医强调物质说,所以它探寻病因就沿着寻找物质这条思路深入下去。这个病有没有致病微生物?这个病血液里增加或者缺少了什么物质?于是对病人进行生化检查,试图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在找到了微生物后,就研发、使用化学药物消灭这些致病微生物;发现病人缺少了某些物质,就采取体外输入进行补充维持方法进行治疗;发现人体内局部坏死了,就进行置换或者切除。如果说西医治疗由于微生物致病的疾病是对因治疗还勉强说得过去外,对于非微生物致病或者由微生物、其它心理的、理化因素共同作用而致病的疾病则无法做到对因治疗。事实上,人类大多数疾病并非是单纯由微生物所导致的,所以西医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只能是支持疗法,即平常我们所说的“治标不治本”(严格地说应该是治果不治因),简单例子是,缺钙/缺铁,西医治疗的办法是补钙/补铁,并未对造成缺钙的原因进行探寻和治疗;各种血液病,西医治疗还是采取输血的支持疗法;糖尿病打胰岛素,也是支持疗法;尿毒症进行透析,也是支持疗法;器官移植,也同样是拿别的器官来嫁接,仍然属于支持疗法;各种疼痛,给你打止痛针,如杜冷丁等,一会儿神仙般舒服,药效过了又来痛,这叫对症治疗吧,并没有消除疼痛的原因;又如肿瘤病,西医治疗不外是采用放射的、化学的、手术切除的办法消灭或者缩小肿瘤组织,但并未弄清楚肿瘤的病因,根本未能发展到对因治疗---消灭肿瘤的成因。所谓现代医学进步神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神话,《财富》杂志就指,对于癌症的治疗水平,30年来原地踏步,癌症死亡率直线上升。为什么治疗肿瘤的仪器设备不断涌现出新,而还说西医治疗肿瘤的水平原地踏步呢?恰恰是因为那些仪器设备不外是工具,新仪器所起的作用不外是提高放射的准确度、减轻对人体的损害,但并不是对因治疗,新仪器设备治疗原理与旧仪器设备毫无差别。西医只要未能发展到对因治疗,在临床上就无法有进步,我们现在所看到西医学进步,不外是实验室上对动物试验的进步、分子研究等基础理论的进步(说不好听的话,就是书呆子的进步,因为你如果叫实验室的大师们去搞临床,可能一个病人也治不好,那些实验室的医生不过是“兽医”、“分子医”、“细胞医”、“论文医”,但绝对不是人医),而真正落实到临床上的,西医一百年前不能治的疾病现在也不能治疗,原因是什么?原因是西医100年前未明病因的,现在也绝大多数未弄明病因,西医100年前采用支持、对症治疗而非对因治疗的疾病现在仍然如此。
由于西医的以上局限,它治病的办法特别是支持疗法(仅起维持生命,延长生命时间作用)多数是烧钱办法,相当于美国打伊拉克,一粒导弹要几百万美元,天天发射导弹,天天烧美元,一直把病人家庭的钱烧光而作罢。因为不是对因治疗,病人到医院接受治疗当然是没完没了。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支持疗法的作用,对于急救,我们确实也需要支持疗法。否则人已死了,还谈什么治疗?中医把这叫“留人治病”。
那么中医治疗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呢?
中医有几句名言,不得不让你佩服:
“病向浅中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疾病在轻微时治疗最易愈,花钱也最少。有些疾病,在中医看来已经是病,在西医看来还不是病——即检查不出有什么异常时,使用中医治疗,能够杜绝疾病向更深层次发展。比如功能性疾病就是。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古人已经知道疾病会在脏腑间转移,故先要提高将要转移的那个脏腑的免疫功能。此中包括联系的观点。
“肝胆相照”、“疏肝利胆”:肝病常影响到胆,肝功能不正常有可能会黄疸;胆病常影响到肝,切除了胆囊的人患肝癌几率大。故中医治疗肝胆常顾及胆,治疗胆病常顾及到肝。此中包含联系的观点。
“治病必求本”,虽然中医所说的“本”---病因,也许你会觉得没有科学性,但我们可以把中医理论当作一种“假说”来看,沿着这种假说探寻病因进行治疗确实能够取效。比如,鼻出血,用中医理论辩证原因为肺热时,我们使用清肺热的桑白皮、白茅根治疗很快就能止血,但如果用西医辩证病因属于虚寒性出血,我们使用以上两味药止血不但没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这时我们就得换其它药,比如人参,常用来治疗产后大出血和各种虚性出血。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即年纪大的人常会有这种经历:有时牙齿松动、牙痛并没有炎症,不是西医所说的任何牙病,这种病中医辩证病因属于“肾虚”(包括肾阴虚和肾阳虚),治疗是使用补肾药(如肉桂、骨碎补等),结果牙齿真的不痛了也不松动坚固如常了,如果用西医治疗此种牙齿松动、牙痛会如何?西医的牙科医生肯定告诉你:拔掉再镶。因为中医讲究治病求本,故治肝病也下脾药、胆药、肾药,治鼻炎使用清肺、胃热药,治眼结膜炎使用清肝药,治耳聋使用肝药、肾药、心药,治糖尿病使用肾药、脾药......只要辩证“本”在哪个脏腑就使用归那个经的药,结果疗效也应验。你说,中医这种理论会是胡言乱语吗?我有时甚至觉得这种“不科学的胡方乱语”比标榜为“科学”的西医理论更具实用价值。
四、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
(一)在诊断上:
1、西医对部位比较明确。但由于两种理论的不同,西医所说的部位是指发生器质性(有形实体)病变的部位,而中医所指的部位是按功能分类进行归纳的部位,不一定与发生器质性病变的部位重合(既包括有形的实体又包括无形的功能)。因为许多业外人士没弄通这一点理论区别,故常常无理指责中医关于脏腑理论的荒谬。西医有现代科技所生产的仪器设备(影像检查)帮助以及它的理论是针对实体器官组织的,故对部位的明确自然比中医优,但这种诊断方法,对于一些未产生实质病变的疾病无能为力,解释不了。
2、西医多运用量化指标进行诊断,医生容易把握。虽然西医确诊疾病仍然需要综合各项指标并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但除了医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考虑症状体征)外,其它的基本上都是量化指标。而中医的诊断指标都是定性化的,且由于中医理论本身的古奥,令行医者在把握标准(说中医诊断没有标准的人都是行外人士,中医不是没有标准而是这些标准都是定性而非定量的)时常会出现偏差。
(二)用药上
1、西医的药物临床双盲试验,并没有给西医带来多少优势。主要原因出于双盲试验的样本过小,试验时间过短,所得出的数据没有代表性。多数药物在试验时没有发现的毒副作用在临床过程中逐渐出现(如息斯敏等药),药物的剂量也不一定是合理的常需修改(如别嘌醇等)。化学药物由于其不可避免的耐药性,使得西药各领风骚三五年就销声匿迹(阿期匹林这种百年老药是极少数例外),更新换代的研发成本昂贵,这些成本必然转嫁到患者身上。而中药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观察,所记载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可靠性高,且中药是取之于大自然,成本低。
2、西药治病是使用单一成分的,使得它无法兼顾多病种进行治疗。如果一个病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则西医治疗往往顾此失彼,况且西医如果同时使用多病种药物,由于其双盲试验时没有进行此种试验,故无法预知两种以上药物对病人的会产生何种效果:有协同作用还是抵销作用?增强了毒性还是减轻了毒性?而中医由于其理论不同,对多病种集于一身时,只要找出“本”脏---主要矛盾进行施治,则次要矛盾迎刃而解,同时由于中医使用复方治疗的年代久远,有经验兼顾多病种用药。比如一个病人既有糖尿病,又得了高血压,还有高血脂症,病人常感头痛,西医如何治疗呢?肯定是给降糖药,并且同时给降压药,又要止痛药;但中医不必如此麻烦,中医辩证此人属气血虚,不必理会他得的诸多病种,直接治气血虚就行了,开出八珍方加黄芪,方中黄芪、人参既补气又能降压,方中川芎既行血又可以止头痛。一个方子兼顾了多病种,你说妙不妙?这就是中医辩证治病与西医辩病治病的区别。
(三)治疗上
1、对于基本上由微生物单一因素致病的疾病治疗,西医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确比中医见效快。
这里所说的“基本上”,意指,世界上任何疾病病因本来都不是一维的或者说单一因素的,但当其它次要因素对疾病形成影响过小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假定为单一的微生物致病。例如细菌性肺炎,当病人的免疫功能尚好时,滴注抗菌素恢复得很快。这里说“免疫功能尚好”就是指病人的免疫功能对病人恢复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可把病因归结为感染了致病菌单一因素。但当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此时免疫功能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举足轻重作用时(病因变成二维而非单一因素),西医治疗就不那么拿手了。例如老年人肺炎或者艾滋病人肺炎,因为他们免疫功能斧正,单纯使用抗菌治疗,收效小甚至无效。此时如果使用中药提高病人免疫力,再配合少量抗菌素滴注,则收效快。
2、病毒性疾病,由于西医使用的是对抗杀灭方法,目前尚无杀灭病毒特效药,往往只能消极使用支持、对症治疗方法。而中医采用的是抑制、排泄、增强病人防护屏障功能办法,优于西医。例如病毒性肝炎,中医治疗在改善症状体征方面优于西医,且中药对肝脏的毒性比西药小。
3、多因素致病、或者多病种时则西医不如中医。西医对多因素或多病种是采取简单的合成办法,1+1+1,但可能1+1+1<3;而中医将其抽象出最原始的病因:气血阴阳进行治疗,有可能实现1+1+1>3。
4、西医的一些支持疗法,甚至可以说不是治疗。西医补钙、输血只能说是维持生命,不算治疗。中医治疗则必须找到“本”在哪,比如根据肾主骨,骨生髓,髓造血的循环链条,径直以补肾的办法治疗骨质疏松、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中医的补钙,补肾中还辅以健脾胃增强吸收功能,补肾作用不外是防止钙的流失,吸收与贮存两个环节都考虑到。
5、对于外伤性的疾病,西医的手术,起的作用也不外是复原作用。当然中医也不排斥手术,扁鹊就是中医外科手术鼻祖,华佗进行了发展,但后继无人在手术治疗上没有多大进步。对于肿瘤病的放疗或手术,根治性治疗少,起的多是姑息作用(延缓扩散、恶变时间),并非对因治疗。但目前尚无分组对比以证实放射、手术治疗确起延长寿命的充足证据。手术治疗是加速扩散了还是延缓扩散,放疗、化疗对人体的损害大还是治疗作用大,病人是被肿瘤害死的还是被西医治死的,哪个西医生都说不清楚。有的中医治疗癌症,其生存期比西医还长,这并非没有确切的案例(此种案例已不少)。
中西医孰优孰劣,面对不同的具体病种、面对不同素质的医生,有不同的答案。毕竟造福人类是医生这一职业神圣的使命。
医学常见名言
1 、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明李梃《医学入门习医规格》)
2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晋 王叔和《脉经序》)
3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晋 王叔和《脉经序》)
4 、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汉 华佗《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5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万病》)
6 、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7 、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孔穴主对法》)
8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9 、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序》)
10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序》)
11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针灸上》)
12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清 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13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清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14 、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清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15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清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6 、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17 、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
18 、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清 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19 、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明 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20 、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清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卷二十二》)
21 、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22 、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清 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23 、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清 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24 、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5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 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
26 、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清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27 、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清 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28 、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清 程国彭《医学心悟》)
29 、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清 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30 、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清 吴尚先《理渝骈文》)
31 、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清 吴尚先《理渝骈文续增略言》)
32 、医之临病,胜于临敌。(清 怀远《医彻卷四医箴疗医》)
33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清 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33 、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旨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与医乎?(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34 、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传中录京师水火说》)
35 、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明 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
36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 吴瑭《温病条辨 自序》
37 、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清 赵雄驹《伤寒论旁训?序》)
38 、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南齐 褚澄《褚氏遗书》)
39 、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清 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40 、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清 吴瑭《医医病书》)
41 、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清 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42 、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清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43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晋 杨泉《物理论》)
44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清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45 、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46 、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明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47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明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48 、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 山东省 第六类 方论 外科杂集》)
49 、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金 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卷三》)
50 、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清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卷五》)
51 、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序》)
52 、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明 王肯堂《肯堂医论 卷中 杂记》)
53 、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传忠录 论治篇》)
54 、人知君相不易为,不知医士不易为。盖君相之生杀人也,其道显而共闻;医士之生杀人也,其道微而难辨。(明 李中梓《诊家正眼 尤序》)
55 、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清 顾仪卿《医中一得》)
56 、学到知羞,方知艺不精。(明 张景岳《类经 论治类 四失》)
57 、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明 李中梓《医宗必读 用药须知内经之方法论》)
58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齐 褚澄《褚氏遗书》)
59 、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金 张从正《儒门事亲 卷二 攻里发表寒热殊涂笺》)
60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清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61 、医本期于济世,能治则治之,不必存贪得之心。近率以医为行业,谓求富者莫如医之一途。于是朋党角立,趋利若骛。入主出奴,各成门户。(清 赵学敏《串雅内编》)
62 、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清 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 病机赋》)
63 、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清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贯众》)
64 、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论治篇》)
65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 张机《伤寒论 原序》)
医古文学习十二法
作者:唐书生(河北省磁县肿瘤防治研究所)董瑞霞(河北省磁县肿瘤医院)
医古文,是学好中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通向打开祖国古典医学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医古文学习中,根据亲身体会,总结出一些学习方法,用其学习古典经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概述为医古文学习十二法,供初学者参考,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中心概述法:是指学者在学习每篇课文前应首先了解课文前“说明”中交代的时代背景、作者、文章出处、中心大意等。这样,学者不但能做到胸中有数,在学习中逐步深入,而且对不同时代的字词大意和文章风格还能有所鉴赏。
例如学习“《脉经》序”时,就必须知道本文出自《脉经》,作者王叔和,魏晋之际的医学家。《脉经》共十卷,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本文指出了脉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说明编著《脉经》的原因及其内容体例,勉励后学者深入钻研,赶上前贤。知道了这些后,就能很轻松地边阅读边理解到文章大意。其次,根据文章“说明”,还可提供两种学习方式:一是根据交代的年代,可将文章按时代先后次序排列一下,然后可按文言的接近程序归为三大类。一类是先秦两汉文章,如医师章、秦医缓和、“素问”三则、异法方异论等;二类是晋代至宋金时期的文章,如《脉经》序、《甲乙经》序、养生论、极言篇等;三类是明、清两代的文章,如赠医师葛某序、医原、诸医论、《本草纲目》原序等,通过这种由古到今、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可以了解和鉴赏到不同时代的文言变化和文章风格。二是根据说明中交代的体裁和内容,可将文章分门别类,常可分为医史文献,如秦医缓和;医家传记,如华佗传、李时珍传;医著序文,如《伤寒论》序、《类经》序;医学论文,如标幽赋、小儿则总论;医案医话,如医案三则、医话二则等等。通过这种分类学习,综合对比,便于集中学到同类有关知识和写作技巧,可以提高古汉语的阅读能力,上述从纵横两个方面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初学者从宏观上把握到学习门径,利于知识积累、比较,便于掌握语法规律。
二、准确朗读法:是指通过准确、熟练、富有感情的阅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含义。准确朗读是获得古代汉语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而感性认识是学习医古文的必要条件,感性知识越丰富,越深刻,理性知识的掌握也就越牢固、越熟练。
正如俗话所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现代汉语是这样,古代汉语更应如此。
初学者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默读,更重要的是要朗读,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含义,才能理解得深,记得牢。对于一些文理优秀的文章,最好能全篇背诵,如“大医精诚”、“《伤寒论》序”等都是较好的思想教育篇。既学到了语言,又学到了思想,实为一举两得。医古文是学习古典医籍的文学基础,如初次印象错误,将怡害不浅。特别是古汉语中的古今字、假借字通用,它们有音同字异的,有音同义否的。如“解蔽”篇中“水动而景摇,人不以定美恶”句子“景”字(同“影”)就得念影,方能译出原文的真实意义。故在阅读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字音,切不可望文生义,对于一些生字,要借助古汉语字典予以解决。
三、字词辨析法:是指对文章中的字词认真归纳、比较,准确理解其含义。古汉语由于时代的不同,使词义范围发生了种种演变。词义范围演变有三种形式,即扩大、缩小、转移,注意从这三方面分析词义的变化,对于正确地掌握词义,是很有益的。如“菜”,古代专指蔬菜,今则蔬菜、鱼肉蛋等统称为菜,即诃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如“禽",古代泛指鸟兽,现则专指鸟类为禽。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涕”,古代指“眼泪”、“哭泣”,现在专指“鼻涕”。另外还要注意对一词多义、同义词、词类活用等加以辨析。在学习中,要注意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把一些字词的意义、用法加以归纳、比较,通过前后文对比、古今对比,找出其相同之处与不同之点,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摘录在笔记本上,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虚词“夫”字,就有三种意思:
①置在句中,作代词,多起提示作用,常译为“那”或“这”。
②置于句首,作助词,有提起全句,开启议论或承括上文继而议论的作用,一般不对译。
③置于句末,作语气词,表示感叹。译为“何”、“么”、“哪”等。
再如文言“走”字,现代称“跑”,现代的“走”字,古代称“行”。通过古今对比,便了解到了相互区别。全国高等医学院《医古文》教材文末均列举了重点单词,对初学者很有帮助。由于虚词关系着语句的修饰、限制、关联、组织和语气,因此,理解虚词,对文章的全面了解,尤其对作者深含之义与弦外之音的揣摩,每每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人称代词“之”“其”,特殊的助词“者”和“所”,介词“以”“于”“为”,连词“而”“则”“然”“且”,疑问代词“何”“安”“孰”“胡”“焉”“曷”,表语气的助词“也”“矣”“乎”“哉”“焉”“耳”等要能熟练地掌握其使用范围。另外在进行字词辨析时,还必须掌握一些汉字常识,如汉字的构造、古今字、通借字、异体字、繁简字等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层次分析法:是在辨析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逐层分析课文,推敲其中大意。它包括句中词组的结构,句子的类型、句子的形成、每句话的意思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要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就必须了解各类词组的不同结构关系。
如联合词组、偏正词组、述宾词组、述补词组、主谓词组、复指词组、介宾词组等。在分析述宾词组时要注意对具有使动关系,如“生之”、“药之”,意动关系,如“业医”、 “轻身”,为动关系,如“殉物”等复杂关系的辨别。实际上,我们在课文中接触到的各类词组往往比较复杂,只要注意在上述基本词组基础上分辨,是不难区分的,初学者最好用图示法练习一下复杂词组的结构关系,对分析课文很有帮助。句子类型按用途来说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按结构类型来说可分为主谓句、省略句、无主句等,区分了这些,有助于体会语感和加深对句子的理解。经过上述分析后,还需判别单句、复句类型(如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和句了构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总结句子的意思,分析出上下句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每一自然段的段落大意。不过古汉语句子构成成分与复句类型与现代汉语基本一样,只要稍借助参考资料,是不难理解的。可见层次分析是语法的具体应用,是进行译文的基本功,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其次,初学者还应多做一些句读练习,为将来阅读古医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为只有句读正确,才能更好的进行层次分析。
五、提纲挈领法:经过层次分析,将课文分为若干大的段落,总结出其中的中心意思,然后即可提炼出全文中心思想。这是学习每篇课文的关键所在。如在学习“用药如用兵论”时,要知道本文根据意思可分为四段。如第一段(圣人……其道同也)大意:用药目的和误用危害。第二段(故病之为患也……所以捣其穴)
大意:知已知彼,多方以制之。第三段(若夫虚邪之体……振威武也)大意:攻补原则。第四段(然而选材必当……尽之矣)大意:方法众多,难以言尽。这样就不难看出全文的中心思想了。即使全文学过很久,从脑海中也易提纲挈领的反映出全文概貌。另外,学好古汉语基础知识,也是学习医古文重要组成部分。古汉语基础知识均编在书末,往往易被自学者所忽视。笔者体会,在学习前先看一部分古汉语基础知识,如“工具书”、“汉字”、“今译……”、“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对课文中所遇的部分难点可以迎刃而解,或边学课文边参阅基础知识,可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六、词汇集锦法:古代医家很多都具有较深的文学修养,从每篇课文中可见一斑。全国统编《医古文》收录文章体裁广泛,语言比较典范,且词汇丰富,对于我们写文章时布局、措词等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好的词汇要分类的摘录在笔记本或卡片上,以备今后参考。如学习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论》序)”、“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大医精诚’)”“抗志以希古文,虚心而师百氏(《温病条辨》叙)”“耽嗜典籍(‘李时珍传’)等,编写类;如“奋切编摩,心殚厘定,凡有攸关,糜不收掇(‘李时珍传’)”,“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温病条辨》叙)”等等都是很好的词汇。另外医古文中引用的成语和典故也相当多,如《医方集解》序中“金针不度”“空谷足音”、“致远钩深”“尝鼎者不仅一脔”“得鱼者忘筌”,《类经》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壁影萤光”“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河海一流”“泰山一壤”,《温病条辨》叙中“按图索骥”“指鹿为马”“当名辨物”“听然而笑”“阳春白雪”等要在理解原义的基础上记忆,集中摘录,可以解决医古文很多障碍。
七、句式摘要法:掌握句式是进行古代汉语译成白话文的重要途径。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句子与现代表达方式有别,如选择其重要给予记录,学一课摘录一些,日积月累,必有大效。如常见的句式:“奈……何”、“如……何”、“若……何”、“以……为”、“何以……为(奚以……为)”、“不亦……乎”、“有以……”、“无以……”等,在学习每篇课文时,要加以理解掌握。如在学习《脉经序》“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一句中,就必须明确,“以……为”、有“把……当作”的意思,可译作“把缓脉当作迟脉,危险就立刻出现”。再如在学习《医方集解》序“运用之妙,在于一心,何以方为?”一句中,要知道“何以……为”的意思是“为什么要用……呢?”可译为:“处方用药的奥妙,全在心中的灵活运用,为什么还要医方呢?”另外对于某些特殊句式的表示更应留心记住,如被动句、判断句、句子成份的省略以及实词活用所形成的句式。
八、信达雅译法:“信”、“达”、“雅”是清末翻译家严复(1853~1921)倡导的翻译三原,是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的标准。“信”指准确,“达”指通顺,“雅”指优美。三者在译文中缺一不可,但其核心是“信”,这就是说,首先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思想、感情等。翻译的方式有两条:一是直译,二是意译。
一般初学者以直译较好,虽然生硬,但容易紧扣原文。个别地方,有时也可结合意译,不然译出的意思就不好明白。如《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幸遇真经,式为龟镜”一句,如直译可能不好理解,如意译就易明了。可译作:很幸运地获得宝贵的经典,便把它作为指导学习、解决问题的依据。不论直译还是意译,总的原则不能脱离“信”、“达”、“雅”。有人说,译文是再创作,可见译好一篇文章并非易事。因为语译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凡是古今汉语的各种知识,如词义、语法、句读、词序、分段等,在语译中都要正确地处理,综合地表现于译文当中。
所以要想学好医古文,还必须具备一些现代汉语知识,否则就会译出不伦不类的文章。
九、再造想象法:是指依照课文的描述在脑海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在学习“《扁鹊仓公列传》”、“华佗传”、“郭玉传”、“孙思邈传”等名医列传中,根据文中所描述的举止言论,加以想象,就会如临其境,深受其教,均可作为今人之楷模。丰富的想象,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再如学习“大医精诚” 篇时,孙思邈先生向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精”,即技术精湛,二是“诚”,即品德高尚。并以“心”“体”“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描述,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如能边读边思,一个“大医”的美好形象就会在脑海中形成。对于今天的每一个临床工作者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十、问题启发法:学习每篇课文时,要开拓思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从“言在此,意在彼"中启发思路。如在学习“鉴药”篇“食精良弗知其旨”句中,还要联想到古代与“食”字相似表示“吃、喝”意义的其它词,如尝(上古神农始尝百草)、饮啜(煮炼有节,饮啜有宜)、饮(饮是以上池之水)、啖(长耽典籍,若啖蔗饴)、服(服是中以瀹昏烦而锄蕴结)、饵(予受药以饵)、瞰(恣瞰甘肥)。在阅读课文中,如发现有与以前学过相同的字或词,就要想到原来课文中在字词的意义。如在学习《串雅》序的“殆亦柏云所兴许焉”句中,“殆”是“大概”的意思,而在学习《鉴药》篇中“促和蠲毒者投之,滨于殆,而有喜”句中,“殆”则为“危险”之意,这样前后参照,纵横比较,就可以掌握一个字的多种意义。
十一、联系实际法:在学习课文中,要注意联系当前中医理论与临床,以加深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异法方宜论”时,就可以了解到掌握各种治法因人、因地制宜,是临床必须遵守的准则,故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此类临床实例举不胜举。再如“用药如用兵”篇,文章采用类比的方法,以用兵之道来推论用药之道,并借此提出用药的攻补原则,强调辩证施治、依人裁方等的重要性,读后对于指导临床用药,确有很深的教育意义。从名医列传篇中,我们还可学到他们的精湛医术、良好医德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于激励我们增强民族自尊心,学好中医,振兴中医,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十二、文以载道法:文以载道,载道者,载医道也。这是学习医古文之精要所在,也是上述十一法之目的所在。不论学哪篇课文,都要从不同角度学深学透,将其中蕴含的医中哲理及医理精华,加以提炼、吸收,以免成为“深入宝山、空手而归”的憾事。如《医古文》中所选“《素问》三则”、“《灵枢》三则”、“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标幽赋”、“小儿则总论”等篇,就是很好的医理文章;“尽数”、“精神训”、“养生论”、“病家两要说”等文又是富含哲理的文章,对今后学习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都有很大帮助。通过学习,可获得如下主要收获:①了解到很多古代医籍及其主要内容。②熟悉了部分不同时代名医简历、成才之道及学术观点。③掌握到古汉语的基础知识及有关医古文的特点。④古代医林风事人情。⑤医论文章的写作技巧与特色。⑥医德医风教育。⑦医理与哲理等等。总之,通过学习医古文,要真正掌握到其中的 “道”,对提高今后阅读古医籍能力,学习基础与临床,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上述十二法,限予篇辐,言犹未尽,仅为初学者提供些学习门径。乍看条目缕析,实乃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如能将十二法融会贯通,则可学无不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发掘祖国医学宝库,振兴中医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腧穴应景诗和子午流注经穴即事诗(精)
2009-03-30 17:48:10 被17人转藏 |
小贴士:教你把口袋放到自己的桌面上吧!
五腧穴应景诗
一、渔翁——手太阴肺经
少商湖海一渔翁
鱼际太渊任转篷
漫道经渠不可测
还教尺泽起蛟龙
二、茅屋——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茅屋二三间
合谷阳溪第几弯
九曲池边云影淡
满天星斗浴波澜
三、秋风——足阳明胃经
秋风厉兑内庭西
陷谷冲阳过解溪
三里未知何日到
几番翘首欲思齐
四、野寺——足太阴脾经
隐白寺中一老僧
大都离俗少人憎
几回太白商丘过
汲尽阴陵泉几升
五、班师——手少阴心经
少冲少府把师班
兵马神门得胜还
灵道战书前日发
尔今少海已归山
六、观涨——手太阳小肠经
浮萍少泽任东西
前谷渊源绕后溪
腕骨又通阳谷涧
交流小海欲倾堤
七、茅亭——足太阳膀胱经
茅亭结起至阴边
通谷浮云四望烟
束骨近同京骨峙
昆仑遥与委中连
八、闲眺——足少阴肾经
秋高闲眺涌泉边
然谷太溪豁眼廉
复溜一帆阴谷去
江山览胜碧连天
九、孤雁——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孤雁彻云霄
几度劳宫破寂寥
转过大陵来间使
深渊曲泽莫招摇
十、蝶飞——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桃李液门栽
中渚阳池次第开
花落支沟香满涧
一天井字蝶飞来
十一、别恨——足少阳胆经
窍阴别后恨相牵
几侠溪临泣杜鹃
怀抱丘墟情未毕
烦君阳辅寄陵泉
十二、烟霞——足厥阴肝经
云霞烟锁大敦峰
忘却行间转太冲
坐望中封无路入
曲泉流水听淙淙
子午流注經穴即事詩訣
一、訪漁(詠手太陰肺經五穴)
少商何處訪漁翁,魚際太淵一草蓬,誰識經渠垂釣叟,曾以尺澤引蛟龍。
二、農舍(詠手陽明大腸經六穴)
商陽尋遍二三間,合谷陽谿路百灣,九曲池中蓬萬朵,擎天綠葉映波瀾。
三、偶遊(詠足陽明胃經六穴)
偶遊厲兌內庭西,陷谷衝陽接解谿,三里短短展望眼,青松綠葉未能齊。
四、樵隱(詠足太陰脾經五穴)
椎夫隱白雲中臥,不向大都遂利名,太白商邱醉酒訪,陰陵泉冷卻難尋。
五、兒戲(詠手少陰心經五穴)
少衝少府子成班,遊戲神門自往還,靈道揮鞭馳竹馬,蕩船少海又登山。
六、閒吟(詠手太陽小腸經六穴)
徘徊少澤夕陽西,前谷尋詩到後谿,腕骨懶題陽谷壁,沉思小海與隋隄。
七、山行(詠足太陽膀胱經六穴)
至陰一望綠無邊,通谷松風萬樹煙,束骨不知京骨冷,崑崙踏遍委中連。
八、山村(詠足少陰腎經五穴)
槿籬茅舍湧泉邊,然谷太谿竹一簾,復溜水清陰谷靜,此間勝此桃園天。
九、元宵(詠手厥陰心包絡經五穴)
中衝鬥巧鬧元宵,龍捲勞宮不寂寥,多少大陵間使訪,萬家曲澤光波搖。
十、別墅(詠手少陽三無經六穴)
關衝梧碧腋門裁,中渚陽池樓閣開,九曲支溝水不竭,望天井外鳳飛來。
十一、望夫(詠少陽膽經六穴)
竅陰與俠谿相牽,臨泣只因聽杜鵑,閒步邱墟陽輔遠,雲鬟心印陽陵泉。
十二、針訣(詠足厥陰肝經五穴)
大敦不是尋常峰,足倦行間勿太衝,歧伯中封傳扁鵲,曲泉誰悟仙人蹤。
此為为明万历梁大川题李南丰《医学入门》之作,近代任应秋先生与吴棹仙先生曾論而润色之,益其醫理﹐增其意境﹐並附于吴棹仙先生所著之《子午流注说难》书后。今列于下供大家比較參考。
老中医的顺口溜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樊正伦中医经典妙语录
1  什么叫药?为什么不叫饭?有其特殊的含义,我们用的药和"钥"同音,同音就同源。门打不开了,找大夫配把钥匙。好的大夫配得特别好,钥匙捅进去门就开了。如果门开得好好的,天天拿钥匙捅什么?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药当饭吃,本来门好好的,没事瞎捅,把一个很好的门就捅坏了。
2  我当时就告诉他们:过了5月23日 "非典"可能就过去了。为什么?不是我能掐会算,《黄帝内经》上有:5月22日、23日是农历小满,一进入小满以后,气就发生了变化,到时候,主气变成了少阴,少阳相火。学中医的都知道,相火是风,相火带有了风火的性质。北京的风就起来了。你说我们的祖先有多么的聪明!
3  西医治疗的理念跟他们打仗的理念是一样的:伊拉克乱了,我就把萨达姆打掉,一个萨达姆倒下去,千百个萨达姆站起来,更麻烦了!
4  为什么叫月经,我们古人叫"月信",就是月亮呀,一圆一缺的规律。她是象征着你正常的生命规律。所以女孩子来月经的时候,是天上最黑的时候,因为它的血在下行;在两次月经中间的时候,是月亮最饱满的时候,女孩子在两次月经中间的时候,她情绪特好,世界特美好;要来月经和月经中的时候,世界特别黑暗,月亮没了。
5  为什么"非典"之后又来了"禽流感"?
大家知道鸡类和禽类都属火。什么叫候鸟?候鸟是追着太阳跑的鸟,太阳向南它向南,太阳向北它向北,所以鸟类叫朱雀,代表南方,所有的禽类都具有风火的性质,你去看看为什么要斗鸡而没有斗鸭子的?因为鸡的火气最盛。2004年地球是以风火为气候的环境和条件,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是"同气相求",即在这样的情况下致病因子就得到了发展的土壤,又与其最接近的物种中进行了发展,这就是为什么2004年"非典"下去而鸡瘟(禽流感)又起来的原因。
6  最壮实的鸡最容易得禽流感,因为风火之气旺盛,这个时候老奶奶拿纳鞋底的锥子给鸡的翅膀下面放血,放一个活一个。我们的祖先无论在治疗人还是禽类的疾病都用同样的思维,把体内火气放出去,给了邪气出路,所以禽就活了。现在全世界普遍都采用圈、禁、埋掉的方法,这不是中华民族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方法。
7  禽流感来了,人类接触之后谁最容易得呢?是小孩儿。因为小孩儿的风火之性最旺,发育特别快,阴常不足,一发烧就到39度,现在看看世界上出现禽流感的病症中,孩子的得病率,死亡率都是非常高的。
8  好多人喜欢吃瓜子,为什么吃葵瓜子嗓子干,而西瓜子就不干,是因为葵瓜子是向日葵来,火性非常大,而西瓜水气重,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就是同气相求。
9  我经常这样说,大自然赋予中药各种不同的颜色,有绿色、有黄色、有红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偏性。关键的是什么?一个好的医生能用药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把你被打破的平衡调整过来。所以我有时候常说,你们外国人没进来以前呀,活在中国的细菌病毒比外国活得轻松,因为它不会紧着变异啊,你老想杀死它,不变异它怎么活下去啊?大自然没让它死,它就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
10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现抗生素到现在,全世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了七千多种西药,而现在临床上还在使用的西药不过几百种,其中还在应用的抗生素不过就十几、二十种,大部分用不了了。为什么啊?因为细菌变异得太快了,再也不怕它了。
11  而两千多年前的中药现在还有效,为什么?因为它从来没想杀死谁,它要求以和为贵,你只要不侵犯我们人类就行了。当我用药物把你身体的状态调整到最好,不适合致病因子在我这儿发展了,它对我又有什么威胁呢?
12  现在滥用医药、滥用保健药问题严重危害了我们的养生。过去困难时期,家里存点粮食。现在没人存粮食,但药柜里什么都有:维生素、鱼油、降压药等一大把。很多正常人早上一把药、中午一把药、晚上一把药,然后跟我说大夫我胃不舒服,我说您这是胃,不是锅炉。
13  父母给你的元气,这是先天的,如果后天不用谷物来补充的话,人就能活七天,这些元气只够维持七天的生命。而这些谷物是为了减少元气的消耗。如果天天都正常的饮食起居,人类的最高寿命应该是120岁。
14  先天的元气需要不断有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自然之气来补充。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所受于天,这个天是谁?就是生你、养你的爸爸和妈妈。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是你元气的整个概念。
15  母壮则子肥。如果爸爸、妈妈身体都非常好,你的元气就会像一个新罐装的煤气罐一样,非常充盈;如果父母体质不好,那么给你的元气就不足,就像有时候,你从煤气公司取回来的半罐气。
可是,虽然爸爸、妈妈给了你一罐很充足的元气,如果你的阀门开得很大,你的寿命就很短;如果爸爸、妈妈只给了你半罐气,但是你使用得很节约,你的寿命就会很长。
16  元气是一个定数,元气耗尽的那一天,一定是你离开世界的那一天。当一个人的元气耗尽的时候,就算拿人参堆着他,他也活不了。这就是我们中医的基本理念。那么,医生干什么呢?
医生的责任就是把你元气的消耗降到最低,这就是大夫!
17  说起癌细胞对于我们人体的影响,就像我们的社会环境,好人和坏人是相对存在的,当社会秩序很正常的时候,有几个毛贼没关系,他不会兴风作浪,因为你的整体状态是好的,足以控制这几个毛贼,不让他们发展起来。
反之,整个社会秩序都乱了,警察全变成小偷了,那坏人就会发展起来,当他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就大乱了,我们说的癌症也就表现出来了。
18  现代医学不管用化疗、放疗、手术……不管用任何药物和手段,只要能杀死癌细胞的,都能杀死正常细胞,就像子弹射出去能够打死好人也能够打死坏人一样。所以很多做完癌手术,或放疗、化疗的病人,甚至比不做手术的病人死得还快。
癌细胞是杀死了,同时,大量的正常细胞也被杀死了,造成病人整体机能低下。
19  西医是怎么看"病"的。感冒了,到医院去查,西医所有检查手段的目地是什么?他要找,到底你这个疾病是由于细菌造成的,还是病毒造成的。当他找到了是谁制造的混乱,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武器库里有没有能杀死细菌或者病毒的武器,如果有杀死它们的武器,西医就觉得有办法。
20  其实我们现在去医院所做的一切检查,都是在找:萨达姆在哪儿?本·拉登在哪儿?用句简单的话讲,就是要找到致病的因子是什么?这是现代医学的一种基本思路。西医认为把制造混乱的物质杀死了,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其实事物并不是那么简单。
21  按中医的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阴阳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即使遇见了大风大雨异常的气候变化,你也不会得病。如果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让你自身的正常状态被打破,你赋予了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了,它就从10个变成100个,100个变成1000个。当它达到一定数量时,它就危害你了。你自身又没办法抵抗它,你就病了。
22  我们的祖先伟大在什么地方?借用佛家的一句话:"因缘相合则为果"。致病因子不管是细菌、病毒还是癌细胞,它是客观存在,这就是因,得病是结果。那么因和果之间一定有一个条件,这就是佛家讲的缘。
中医是什么?中医治病是从"缘"入手的,是从条件入手的。
23  中医学所有的药物,中医整个治病的过程,是用药物的偏性去纠正人体的偏性,也就是说我用药物的偏性把你被打破的平衡调整过来。当人体的平衡被调整过来了,那你癌细胞又耐我何呢?它就没有办法了,因为我这儿不再给它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了。当把这个条件调整过来,那它自然就从一千退回到一百个,再从一百个退回到十个,你们俩又开始重新的和平共处了。这才是中医治病的根本理念。
24  你看八路军伤员靠什么养好?小米粥。为什么中国女人生孩子都要喝小米粥?就因为维持人的生命不仅仅靠脂肪蛋白质,更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你想这一碗小米,种地下就长出一大片啊,那一碗老玉米种地下才长出几十棵啊,它俩能同日而语吗?它的生命力极强,是用它的生命力来维持你的生命力,所以你生完孩子以后就要喝小米粥。小孩脾胃弱,腹泻,可以用小米粥油来解决,它味甘、色黄、入脾胃,具有极强的生发之力,所以他气往上提了,腹泻不就止了么。
25  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认为:象中必然有数,也就是象数学问。说起来很简单。一开门儿,进来一老太太,你一看她,就说了,六七十岁吧;进来一个小姑娘,你一看,也甭问她,十七八岁。象的后面就带着数呢,这就是:观其象知其数,因为她长到什么年龄的时候就得是什么状态。
26  我给北大的学生们讲课,他们问中医、西医有什么区别,我说最简单地说,咱夏天买西瓜,想买一个好瓜,你把那瓜拿起来,不管你会不会,拍一拍,听一听,看看样子,看嘛呢?对瓜望、闻、问、切。对不对?我说如果一个很有经验的老瓜农,都不用拍,他一看,他就告诉你,这瓜是生的,那瓜是熟的,为什么?观其象,知其数。西医怎么办,要不就切开观看,要不就从根那儿抽点水,从上面抽点水,再从中间抽点水,到实验室化验一下。然后告诉你,这是熟的,这是甜的。你要问他是砂瓤还是肉瓤,那得用X光照一照。老瓜农不用,他把它的产地弄明白,把今年的气候弄明白,他就敢告诉你,这瓜就是沙瓤,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27  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西医依靠指标治病,而人不能完全靠指标活着。因为指标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反映你的状态,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不管西医检查没检查出来,这时候你都需要加以调整。
28  我们说现代西医发达,但对生命的认识还差得很远,因为生命不可能像机器似的能够重新组合起来,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医学的很多理论与认识,都是从人类生命过程中提取出来的。比如说: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五脏的损伤,这对西医来讲没法理解,大怒伤肝,这肝和怒有什么关系啊?
29  肝主怒,大怒则伤肝。很多女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尤其是30多岁的女同志,月经要来的时候世界就特黑暗,见谁烦谁,生气。这种情况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女同志的整个生命过程是一个曲线,女同志以血为主,每一次来月经前一周血下行,气上浮,血下行,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就容易烦躁。但两次月经间血充盈的时候,情绪就特别好。所以如果脾气本来好,后来特别容易发怒,就要好好调理肝了。
30  还要调节情志,男人女人都要宣泄,郁闷了要疏散。我常跟有些 女士说,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了,什么时候把你气哭再走,别气半截,因为生气的时候肝气特别旺,一哭,肺气上来了,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肺气一通肝气就调达了,如果气一半,肝气没下来,回来还得接着打不说,还容易得病。我们说五脏是相互制约的,如果可以很好地调整情志,就可以少得好多病。
所以过了35岁的女同志就要注意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情绪了。
31  我们的祖先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说五谷是养命的,人的生命不仅仅靠脂肪、蛋白质来维持,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不论什么民族,哪怕是以肉食为主,他也必须吃粮食,不吃粮食是活不了的。为什么?种子是什么?种子是生命的延续呀。您看我们从马王堆里挖出来的那个种子,已经上千年了,还能发芽,说明种子是有极强生命力的东西。
现代很多人说我天天不吃五谷,我光吃菜,我就为了减肥,那就面有菜色了。
32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是以纤维食物为主的民族,这和外国人不一样。你看外国人吃饭,一手拿刀子,一手拿叉子,大叉子叉上羊肉一烤,刀子一割,小叉子一叉就吃了。这是外国人的生活对吧?因为他以游牧为主,他们几千年的遗传基因,对肉类的消化能力要比中国人强得多,几千年来他们就是这么吃出来的。
33  我们祖先在过去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这是几千年遗传基因的结果,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而今天,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天天去消化什么牛排啦、鸡腿儿啦……或者不是天天吃菜就是天天吃肉,结果不是糖尿病就是血压高。由于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
饮食结构不是一代人能改变的,我想这是我们国人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34  男同志以阳气为主,他的数是偶数,是8。女同志以阴为主,她的数是奇数,是7。《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女同志每7年转一圈,28岁是女同志的顶峰年龄,28岁以前一直往上走,过了28岁就往下走。35岁阳明脉衰,再美的女同志也要开始烦恼皱纹的问题了。
35  很多的女同志说,我们真倒霉,为什么男同志老得就慢?因为他们8年转一圈,你女士7年转一圈,女的28岁相当于男的32岁。男同志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以后发福了,其实是代谢缓慢了,体内存积的东西多了,看似发福,不是个好现象。男同志过了32岁,女同志过了28岁,这时候要注意了,早上中午的饭要吃得好一点,晚上的饭要尽量少吃,因为代谢的缓慢主要在晚上,老年人尤其如此。
36  如果血脂、血压、血糖已经高了怎么办?我建议大家吃一点云南的三七粉。在所有的活血药中,只有三七粉活血而不破气。它和人参是同一科属的,一个长在东北,一个长在西南。贫瘠的土地是不长人参的,东北是木气和水气比较重的地方,肥厚湿润的土地其性属阴,长出来的人参是三枝五杈,它那个枝叶全是三和五,三、五是奇数,是阳数。它是一个从阴引阳的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精化成气,如果精不化气的时候,用点人参,马上气就出来了。如果肾精已经很亏损了,你再吃点人参,本拔则木摇。
37  西南是土气很重的地方,也是很肥沃的土地,三七生在西南,长在地下,所以也是三枝五杈。它外面的颜色是青的,里面的颜色是黄的,青可入肝,肝是藏血之脏;黄可入脾胃,它可以益气统血。很多人把三七当止血药,甚至药典上说三七只能吃3克,多了就不行了,因为它止血,多了血就不流了。
38  到了北京,很多人都愿意吃烤鸭,那个鸭为什么要烤?到了广州呢,要煲老鸭汤,为什么不拿嫩鸭子煲?因为鸭子在水中,习性偏寒,你如果不拿火烤,不吃那老鸭,那么吃完就可能拉稀。鸡就不用烤,炖鸡汤时越壮实的鸡越好。
39  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他们吃的大米是在水中生长出来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麦,小麦是冬天种,阴历五月收,它的阳气最重,其性是温性的。
40  遇到寒性的胃溃疡的人,我就不让他吃药,回家吃烤馒头片去。烤馒头片坚持吃一年,胃溃疡就好了。虚寒性的溃疡病,你让他吃偏寒性的大米饭,他一吃完就难受。你让他吃馒头片,小麦粉本来就是温性的,在里面放点碱,再发起来,就很容易消化。你再给它烤糊了,它就更温了,温胃散寒。
41  七、八月出来的茄子下锅就烂,因为紫色的茄子正好是湿热环境下生成的,这时候就应该熟。你要吃反季节,春节时你买大棚里的茄子,怎么在锅里煎都不烂。中医讲不仅要吃其型,还要吃其神,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只有型,没有神。我们过去讲冰凌响、白菜长,冬天是白菜生长最旺盛的时候,现在大棚出的大白菜包饺子吃是苦的。
42  西方人用两只手吃饭,我们中国人用一只手吃饭。筷子给你的时候,叫一双,这叫"道生一",用的时候必须一分为二,这是"一生二","二生三",什么是"三"?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一阴一阳为之道,这就是"三"。两根筷子这么一动,什么芹菜、韭菜、花生米……你全夹捡起来,这就叫"三生万物"。
43  你要两根筷子都不动,什么也夹不起来,两根筷子都动,什么也夹不起来。我们祖先把用筷子的传统延续下来就已经告诉你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就是老子说的"道"。
44  我常常跟他们讲,医生的医为什么叫一不叫二?中国字同音就同源。你看繁体字的医,他这边其实是一个手,这边拿着一个盾牌挡这个箭,底下是一个酒,所以中医人不会喝酒,不知道酒怎么用,也是个缺憾。酒是一味挺好的中药。(笑)
45  中医这个医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你看古代的这个病字啊,不是一个"疒"嘛,底下是一个"丙"字,"疒"在古代就是病的含义了。他这个病呢,这边是个床,中间有三个点,这边是个人,人出汗了,靠在床上,他不能自我调整了,得靠医生,所以医生的第一个含义是病人的"依靠",是病人的靠背,所以当一个好医生别怕麻烦,只要患者找到你了,你选择这个行业了,就是病人的椅子,你没有任何理由不让病人靠在你身上。
46  第二个含义,中医整个治病的过程是什么?治来治去的结果,要制造"一"的状态。 "一"是什么?阴和阳的结合,我们刚才讲"道生一",在它的不断运动中逐渐形成了二,治病到最后,要治到阴平阳秘的状态,阴阳协调的状态,这就是医生的医。如果医生治来治去,治成二了,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病"好"了,人死了,医生的责任就没尽到。
47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是极其深刻的,你比如蔬菜的蔬字,下面是疏通的"疏"字,所以多吃蔬菜,你的胃肠道就会疏通;你再看荤菜的荤字,他下面是个"晕"字,你越吃脑袋就越糊涂。所以我觉得研究中医就是研究人的状态,小孩有小孩的状态,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状态,青壮年有青壮年的状态。
48  因为现在的人失去自我了,也失去自信了,更多需要依靠医生和药物。很多人问我他该吃什么药,找什么大夫治病。我作为中医,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人不能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任。因为你是人,不是动物。当你自己觉得睡不好觉、不舒服、情绪异常变化的时候,口味发生变化的时候,不管大夫是否检查出来了,你都要找好的医生帮你调理。
49  很多外国人来学,来抄方子。我说抄方子就像把那一棵树上的树叶一片一片摘下来放到筐里,这个树叶在我手里头是活在树上的树叶,我想动哪儿片树叶,哪儿片树叶就动。当你把树叶一片一片摘下来放在筐里的时候,开始还有型儿,说这病来了我用老师这方子,那病来了用那方子,三年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这个树叶长在树上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不在根本上下功夫,你就等着树叶结果?
50  其实我们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生下就笑的小孩儿活不了,撒着手的小孩也活不了。那你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
让你攥着拳头干吗?就是要干活的,而你所挣到的钱就像你手上的油泥天天洗,天天来。
51  人是依靠五谷滋养的,那你老不吃五谷……我曾经看过一个小女孩,一年不来月经了,来的时候脸色就像白骨精一样,就是刚才说的,减肥减出来的,结果怎么办?我就用的什么呢,用的是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吃了一年,月经来了,小脸红扑扑的了(笑)。为什么?就是她血的生化没有源泉,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你老不给它谷物的滋养,脾胃生化不出血来,她不闭经怎么着?所以我觉得这些疾病吧,饮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52  我给很多成功人士看过病,他们都问我怎么才能长寿?我说你什么时候觉得功名利禄快攥不住的时候,离八宝山就不远了,所以要赶快把手上的油泥洗掉。自己洗掉,对你的心态和生命一定有好处。中国文化讲"舍得",舍了才能得。舍是情愿的,丢是不情愿的,舍了你一定会得到回报。得了也别高兴,得了之后就是失。所以上联叫"舍得",下联叫"得失",中间叫"自在"。如果你这么体味人生,你就不觉得有什么过不去的事,你只要认认真真地按照事物的规律做事,坦坦荡荡做人,潇潇洒洒做事,你的心态就特别好。
经典的中医临床一句话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中医谚语集锦绣145句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39、法不过仲景《伤寒论》,理不过黄帝《内经》学。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阳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123、治湿不远温
124、治湿不利气机,非其治也。
125、以枝达肢
126、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127、咳在肺,非独肺也,五脏皆令人咳。
128、针灸不好,补泻不巧;针灸不灵,穴位不明。
129、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咳不喘。
130、善治痰者,必先顺其气,气顺则痰消。
131、方不在大小,贵在对证;发难分高下,妙在善用。
132、独处藏奸
133、肝为五脏六腑之贼
134、气行湿自化,脾健湿自绝。
135、疟属少阳
136、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37、介类潜阳,虫类熄风。
138、无积不成痢。
139、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140、气行水亦行,治气即治水。
141、百病以胃气为本,药能中病,大黄亦圣剂;药不中病,人参亦毒。
142、穿山甲、王不留行,妇人食了乳长流。
143、新病从苔,久病从脉。
144、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145、白花偏于凉、黄花解毒强、中空能去风、梗红活血好、叶有毛消肿、子仁主滑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