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e文件关联修复工具:2004——2011年湖南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03:02

2004——2011年湖南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

200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这道题继承了往年的古诗鉴赏,但往年注重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把握。2002年是对折柳二字的评析,2003年是找出诗眼并加以简要地赏析。而此次是要求对最后一句的赏析,这是一道创新发展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读懂全诗,把握整首诗的风格和意境;二是读透前三句的赏析,从中得到启示,并且答案要紧扣前面;三是要熟知诗歌的常用表达技巧;  四是要准确运用文学性较强的鉴赏语言,表达得生动深刻而流畅。                 

本题学生应注重答出5个要点,赏析才算全面:一是末句是寻访不得后的想象;二是与首句呼应;三是通过写花而写出乐声;四是一字用得好,好在何处;五是用视觉写听觉(运用通感),这五个方面是分别从意境到技巧加以鉴赏。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能力。命题为了降低解答难度,对其它几句诗作了鉴赏,为鉴赏第四句作了提示,但也提出了要求,即应该象前三句那样说明诗句内容,又鉴赏其技巧。如果只解说诗句内容是不合题意的。

 

 200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首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字,李诗之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在末句(位置),虚写置身峰头(写法),收束全篇(作用),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思想感情,体现特点)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情感内涵),诗人在比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表现手法),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感情的表达形式)。

     此题的设计沿袭了2004年湖南卷诗歌鉴赏试题“因析作答,随文会意”的模式,强调在特定情境中(诗歌情境,赏析情境和对比情境)来完成余下的赏析任务,由去年的开放性、单一性赏析过渡到今年的聚敛性、对比性赏析,考察指向明确,能力和知识的检测目标具体,思维方法趋向综合性,的确是一道千锤百炼,精雕细琢的典型题目。优点有四:(一)选材典型,可比性强。两首诗歌的写作情境大致相同,均是文人政客贬谪之身的抒愤之作,而且文字浅显,不须注解,意思晓畅,一读即懂,不过,对于广大考生而言,柳诗显得熟悉,李诗显得生疏。不过这种一生疏、一熟悉的材料安排,正好可以帮助考生构建温故知新,彼此沟通的联系,考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课内所学和相对熟悉的背景材料来推演、比照课外未学,相对陌生的李诗,这样理解李诗的思想情感也并非遥不可及之事。(二)选点准确,可控性强。此题两个小题,分别考察体会炼字的好处和把握意象的情感内涵两个能力点,属于理解、分析、解读类型的测试题。统观全诗,炼,选点小而实,紧扣诗歌特点,突出鉴赏重点。两首诗歌的重心都在于登高望远,见山发感,一副神情,一番感受(均为想象虚泛之辞)诉说诗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平心怀。命题抓住了这两个非常关键而极具包孕性的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诗,可以促使考生思考整首诗歌的情思意蕴。(三)赏析规范,暗示性强。今年湖南卷诗歌鉴赏试题采用的是“随文就境、补全赏析”的形式,即每个小题给定一半赏析文字,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根据对给定赏析文字的把握来补全另一半赏析文字。这种题型表述暗示性较强,指向也很明确,考生必须弄清给定文字的内容要点,表达思路,赏析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一一对应补全赏析。(四)答案准确,操作性强。 

 

2006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今年湖南卷诗歌鉴赏试题仍然采用比较思考、补全赏析的形式,来检测考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导引清晰,层次分明;选点准确,要求显豁;品味词句,见情见态;着眼整体,突出能力:的确是一道平易朴实而又不失庄重典雅的优秀试题。具体说来,其特点有三:。首先是对能力迁移的要求。古诗词赏析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占有很大比重,考生平时也花了不少功夫。一般情况下,考生能较好地完成一首唐诗或宋词的赏析,但今年湖南卷的古诗词赏析,选了《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两首《咏白海棠》,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导向性是很明确的。特定情境下能否完成一首诗词的赏析呢?这里有个能力迁移的问题。这道题的设置也就要求考生不要简单地猜题、押题,而要扎扎实实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其次是延伸性学习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提出了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建议,《红楼梦》不仅是《教学大纲》所推荐的阅读书目,而且其选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占了整整一个单元,古诗词赏析中设置这道题,意在引导考生加强课外阅读,提醒广大师生重视课外阅读。第三是对古诗词赏析的一种导向。近年来,高考诗词赏析题大多着眼于局部,考点多为诗眼”“词眼修辞手法。这几年来,湖南卷一直强调:古典诗词的欣赏要整体把握;要体现赏析的特点,不能写成简答题;要掌握赏析的基本方法。为了达到这一要求,2004年,命题采用加引导语的方法,先对绝句前三句进行赏析以作示范,然后要求考生独立完成第四句的赏析。2005年,命题采用了对比欣赏的方式。今年,命题依然延续了对古诗词赏析的基本要求,但对引导语作了改进,我们在引导语中不仅提供了赏析的基本方法,也设有思维的激活点,同时在对比赏析之中,又有一定限制,考生不能简单地依样画葫芦地照前面的引导语仿写。不过,综合思考,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试题有许多需要规范和完善的地方。首先是赏析(不管是导引赏析还是参考答案)宽泛,模糊不清。导引赏析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从绘形写神两个方面着手,先形后神,形神兼顾,思路清晰,层次明了,但是对神韵的赏析有严重缺漏。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这个,不仅仅指事物的情韵、精神,更指由此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思,特别是诗人的性情、品质、风度、气韵。试题所选用的两首诗,同为《咏白海棠》,但作者不同,作者的身份、地位、性情、品格、才思、气度各不相同,她们笔下的白海棠形象自然也就千差万别;反过来说,不同的白海棠形象也就折射出不同作者的情思意韵和性格品质。导引赏析揭示了白海棠朴素本色,冰清玉洁的精魂,却没有联系特定作者薛宝钗分析出白海棠的人文意蕴和诗家情结——薛宝钗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导引赏析的最后一句话改为诗歌以花喻人,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即可,因为,这才是薛宝钗心目中的白海棠的真正神韵。同样,补充赏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也应揭示出林黛玉心目中的白海棠的真正神韵,建议在参考答案最后加上一句诗歌同样以花喻人,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清高超拔,空灵飘逸的品性。”  此外,导引赏析部分诸如新颖别致”“情韵神态”“意味深长这些词语的运用,均给人以堆砌术语、宽泛不实之感,内容不具体,赏析不到位,考生看了以后还是不明白相关词字的妙处何在,反倒产生不知所云、无所适从之感,这会严重影响考生对后一首诗颔联的赏析表述。其实,导引赏析部分,完全可以解说得具体明确一些。薛宝钗的《咏白海棠》颔联用了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强调白海棠天然去雕饰的倩影和冰雪铸精魂的神韵,常规语序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颔联的两个动词用来写花,当然是拟人手法,表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暗示薛宝钗修养身性、淡泊自守的心志追求和素洁雅致、沉静端庄的生活姿态,这才是真正的情韵神态。秋阶露砌两个词词义相近,包含”“给人以清爽、洁净、明丽、寒凉之感,给人以纯洁、透明、闪闪发光之感,两个词语互相映衬,突出了白海棠高洁素雅的形象,这才是深长的意味。同样,参考答案中对于偷来”“借得二词的分析,也有必要明晰化,具体化。偷来贬词褒用,意趣盎然,突出白海棠的洁静娇羞,柔美可人;借得朴词见新,灵动飘逸,突出白海棠的香魂四溢,芳芬诱人。二词配合,巧用拟人,见姿见态,见色见韵。以上解读意为充实导引文字和参考答案的宽泛赏析,当然作为规范的命题和精准的答案,需要慎重推敲词句表达,力求赏析简明扼要,精当传神。                  

其次,导引赏析暗示性强,限制有余,开放不足,不利于检测考生的多元解读和创造性体验。导引赏析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绘形、写神和关键字句;参考答案也是按照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暗示来设计的,其中对字词的分析是:偷来”“借得巧用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考生能够抓住这两个词语来赏析固然不错,可是,如果抓住来分析,比如诗歌用数量词一缕来限定,超常搭配,传达花香幽幽扩散,沁人心肺的特点,暗示白海棠芳香高洁、孤傲脱俗的品性;如果从这两句诗虚实结合的角度来分析,比如前句侧重于写实,比照梨花,突出白海棠的色泽白净鲜艳,后句侧重虚写,比照梅花,赞扬海棠的神韵气质,风骨品性……还可以从其他一些角度切入赏析。这些分析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可是导引赏析和参考答案实际上是限制了赏析的角度、对象和内容,不允许考生创造性的发挥,其实,诗歌鉴赏更多的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创造性体验,不可能也不应该过实过死地限制考生的思维,湖南卷2004年、2005年的诗歌鉴赏试题也是过细过繁的限制,这不符合文艺鉴赏的心理规律,也不利于培养考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007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郡。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提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简析】本诗言浅情深,让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真挚的感情。参考答案:颔联:①供笑语表现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两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②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待别的伤痛。颈联:①自怜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痛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解释】①示长安君——写给长安君看。王淑文,是作者的大妹妹,受到了长安县君的封号。②这两句说:少年时候久经离别,想念的情意原是不轻的;如今老了,就是相逢,也免不了有些悲伤。怆(chuàng)情——悲伤。③草草——随便准备的。杯盘——指的是酒和菜。全句说:在不太亮的灯光之下,互相谈谈家常。⑤这两句说:自己正感伤兄妹们隔湖隔海分别了好多年,如今又要冒着风沙到万里之外去出使。⑥欲——要。后期——后会的日期。⑦这句说:我在北方寄信回来时,应该是见到鸿雁南飞的秋天。(辽国在北方)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出使辽国临行时写的。诗里只是一些家常闲话,情意却非常亲切真挚。嘉佑五年(1060),王安石出使辽国,临行前与妹妹话别,写下了这首诗。多年来,王安石仕履匆匆,其妹也随夫远宦,两人离多会少,此番又是短聚,也不知后会何期。诗人只把这番情景娓娓道来,言语浅显寻常,道出了兄妹间真挚而又亲切的感情。草草一联写相聚闲聊的情景,最为亲切生动,十分感人。三年万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表现兄妹分别易而会面难。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
  王安石的这首七律抒写兄妹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却饱含深情,少年时就已经伤感离别,人到中年,这种离情别绪,教人更加难堪,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呵!颔联似有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那种意境。兄妹相聚,还管它什么盘飧市远无兼味,只要有谈笑风生就可以了;哪怕它幽光耿耿草堂空,只要能畅叙亲情就行了。诗虽朴素无华,情却真挚深沉,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当时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相阻隔,更为即将远赴异国与亲人相别而伤情。过去是三年湖海久隔,而今是万里尘沙远离,诗人以时空交叉的方法极言兄妹相见之难,分离之苦。尾联的出句融合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和卢纶《送李端》中风尘何所期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所表达的意思,和这差不多。
  读完这首诗,不禁想起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不难看出,此诗在结构和取材上受李益的影响颇深。足见王安石是很有亲情的。(有借鉴)

 

200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龙标野宴

李 白              王昌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 [简要题析]: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如此理解:从考查内容(角度)上说,鉴赏这个点,对象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大的方面,评价这个点,对象指思想内容,当然,鉴赏评价常常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从考查形式上说,可以就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鉴赏单独设问,可以对上述三方面综合要求,还可以将鉴赏评价结合起来作考查要求。从要求上说,只需对作品本身概要性的初步赏析。当然,古代诗歌赏析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阅读赏析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并且,还与思想认识能力有关。

  本题要求比较分析两首诗中字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是对语言含义、艺术效果、思想内容的综合鉴赏。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诗之是远谪之;作者以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简要题解]:解答这道题,从题干要求分别分析即可。主要分析两首诗中字的不同含义及其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可两两对照作答。计分点在怀人之愁(对友人不是对自己)诗眼统摄远谪之愁”“衬托正衬”“比衬等,铺垫也注意到了字与上下句的关系,也可得分)旷达之情豁达”“乐观均可)等为5个计分点。本题人均分2.05分,得分率为41.0%

             

 

 2009湖南省高考诗歌鉴赏题

14.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秦诗之理趣__【参考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须遗憾,夏天树木遮蔽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____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疏雨”“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14.【试题解析】湖南卷的阅读题特别强调整体阅读,也就是说,考生要准确答题,先得要读懂文本并形成自己的理解。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中国历代情感丰富、感触敏锐的诗人,对于春天的逝去,总是无限伤感,但本诗却能翻出新意,给人以哲理启示。节物相催,这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节候变迁,新物萌生,起句直写作者的感悟,格调积极,继而痴心儿女挽留春,不欲春归,写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春将逝去时的怅惘心态,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景逝去何须遗憾呢?夏天树木浓阴遮蔽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豁达、健朗顿出。元好问的《点绛唇》词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却说旁人以唱留春,何其痴态!本句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的惜春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之处。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花落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而本句中,则不仅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以唱留春,留之不得,继而问春,问而无答,渺渺予怀,怀抱难消,则继之以寻觅、远眺。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极目远望,烟树漠漠,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梦中寻春罢了。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可见作者眷春之深情,体现执著情怀和感伤惆怅情调。

1)题考查对作品的整体赏析。从理趣情趣的角度进行了提示,限定了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这意味着解答本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其理趣情趣,要在读懂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赏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如何表现,应从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加以思考赏析。命题形式是对中断了两年的比照赏析题型的轮替。(2)题解答,一要在读懂全词的基础上着重鉴赏尾句,二要分析已给提示并依此确定答题的赏析角度:颇有艺术特点的赏析角度;深婉有致的艺术特色;沉迷于春景”“无奈的内容与情感;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的表达作用。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2010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二字的巧妙之处。(4)

    答: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解析: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

    答: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

【注释】 湓口:古城名。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汉初灌婴始筑此城。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后改名湓城,唐初又改浔阳。为沿江镇守要地。    散花洲:地名,古时还有散花滩之名。古战场。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舆地纪胜》载:世传周瑜败曹操于赤壁,吴王迎之至此,酾(shī,斟酒)酒散花以劳军士,故谓之吴王散花洲。”      白蘋,汉典中的解释:《尔雅翼》蘋似槐叶,而连生浅水中,五月有华白色,故谓之白蘋。              芡(qiàn),汉典中的解释:鸡头也。——《说文》按:花似鸡冠,实苞如鸡首,故名。生于池沼中的一种一年生大水草,体表有刺,叶圆而大,浮于水面,花茎伸长于水面上,顶生一花,紫色,浆果球形,果内胚乳白粉质,可食用。     【翻译】    在湓口乘船归乡,黄昏时分,就停留在散花洲准备夜宿。两岸长满了白蘋红蓼,映衬着渔夫身上蓑衣的一抹绿意。        只要是能打到酒的地方我便可以视如家乡一般,只要四季都有丰足的菱芡。明天又将乘风前行,管他今日是在江南还是江北。        【鉴赏】  这首诗作于诗人54岁罢官东归途中。陆游(1125-1210)在50-63岁之间: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淳熙十三年,知严州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陆游写这首词《好事近》,是在由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专管福建茶盐专卖的)改任提举江南西路(在今江西省)时所写(淳熙六年,陆游正好54岁)。   上片一开篇即描写出发时的情景,从湓口放船而归,晚上到散花洲住宿。诗人朝发湓口,夕宿散花洲。行程交代十分清晰。爱国诗人陆游两次夜宿散花洲,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自家乡到夔洲(今四川奉节县东)去,八月中秋的第二个晚上在散花洲泊舟夜宿。他在《入蜀记》写道: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直。前夕,月犹未极圆,盖望(农历月之十五)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              三、四句描写舟行途中所见,描绘了陆游欣赏到的薄暮中散花洲两岸的美丽风景。这里应该是写的春夏之交时的景色。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色彩明丽的白蘋红蓼与绿草相映衬,又仿佛将新绿映上绿蓑,格外润泽!一个字,十分传神,把景与情紧密勾连,景物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引人入胜。这两句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的美,可以想象出画面,像一幅山水画。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样的诗句,诗人旷达自适的情感不言自明。这就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下片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几句,抒写诗人生活别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有沽酒处便为家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而菱芡(即菱角和芡实)四时足,又把诗人生活不求奢华的个性写足。罢官之后,也只能这样做旷达状,其实,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愤懑仍能隐约浮现。          接下来,承上片放船归,写明日乘风破浪,顺流而下,纵流飘荡,任意东西的情状,一个字,再次把诗人的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表达得十分传神、形象而耐人寻味。

 

 

2011年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