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租房,二室一厅:小学数学三维目标的定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25:06

三维目标(数学培训材料)

杨二庄校区   张小芳

 

实施三维目标的意义

所谓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往往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这一个目标,忽略了过程性目标与情感体验这两个目标。其实,过程性目标与情感目标应与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重,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举个例子来说吧(把知识比作鱼)结合数的合与分讲。这说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们再注重一下情感目标呢,效果就又会不同了,出示一个9问: 9有好多奥秘小朋友门想知道9的奥秘吗?这一句话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又说明了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如果我们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你不让他学都难。这还不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愉”为第一,如果我们稍一动心思,在课堂上多注重一些情感,让学生在游戏、儿歌等一些愉悦的氛围中去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性,那么课堂效果应该是可想而知了。因此课堂教学四境界排名应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授人以欲不如授人以愉。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想到在课堂上实施三维目标的重要性与新课程改革落实三维目标的必要性。有的老师要问什么是三维目标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主要是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活动方式,一般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知识与技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技能,没有技能,知识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既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两者不能偏颇。知识与技能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到的结果,即学生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结果性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创新。所谓过程,就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这里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方法相对应的就是结论,所谓结论就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结合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过程与方法目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亲历体验。体验是知识的升华,体验的信息可以成为日后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所以学生在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并最终内化为个性化特征。传统教学也重视过程与方法,但是传统教学仅仅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服务于结论的手段,学习的目的还是掌握结论。虽然理解并掌握正确的结论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如果学生没有经过一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结论很难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基于此,新课程改革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经历过程和探索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是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都比那些具体的结论更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其中,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它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1]态度是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之一,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2]价值观就是对某一知识、事物的价值判断,就是对某一知识、事物有用无用,有多大用处等认识的价值取向。其中情感决定并形成态度,而态度体现情感,往往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消极的情感形成错误的态度。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战胜消极的情感,用科学的态度去克服消极的态度,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和态度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没有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就不会有科学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情感和态度的升华,并决定了人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都有一种共同的功能,就是对师生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优劣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有巨大的调控作用。因此,把三者放在一起,称之为体验性目标。

三维目标的关系:

    一、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三维”之间是立体横向的结构,是并列交融的关系,不是前后继承的关系,所以不是线性的、纵向的而是交叉融合的关系,是立体结构。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同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缺一不可一样,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是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学生要学习知识与技能就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不管是科学的方法还是不科学的方法;也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可能是主动探究的过程也可能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还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认真的态度还是敷衍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说,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目标,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如何在教学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如何将这种追求统整于课堂之中呢?这是一个需要教学智慧的问题。

上课伊始,老师说:“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套圈的游戏好吗?请同学在横线后向木桩上扔圆圈每人仍3个,谁套的多谁就获胜”。如图示的样子,生2套了3个圈,生1和生3个各套了1个和2个,教师宣布:“生2获胜,因为他讨得圈最多”。

 

 

 

 

 

 

1

 

2

 

3

 

同学们一片哗然,生1激动地说:“这不公平”

 

“为什么不公平?”老师问。

“因为生2比别人离木桩近,容易套上。

 

“哦,原来生2靠的近,你们靠的远,你们感觉不公平,那你们觉得怎样才公平?”

生3说:“我想和生2交换一下位置。”

“那不行,这样我就离木桩远了。”生2立即回应。

生3说:“我们可以轮流到离木桩最近的点去扔圈。”

眼看同学们达成了协议,老师又说:“我们不想轮流套怎么办呢?”

同学们唧唧喳喳的议论后,一名同学回答:“将其他人站的点向前移。”

“移到木桩那儿吗?这么近,直接套上就不用比赛了。”老师接着说。

“不,要使这些点到木桩的距离和生2的点到木桩的距离相等才行。”

老师听后在木桩上拴一根细绳按这位同学说的量出许多点。然后说:“这些点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同学们一起回答:“无数个。”老师拉绳转一圈画出了个圆。问:“这是什么?”

“圆”,同学们齐声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老师随手板书课题:圆的认识。[3]

案例中老师通过套圈游戏,巧妙地将同学们置身于一个充满趣味、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活动情境之中。以游戏为载体,自然的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圆的特征:圆的所有半径相等)、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知识的形成,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圆的兴趣、游戏的公平性)有机的融为一体,即比较完美的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

三维目标虽然是对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整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内容里,“三维”中的每一维度并不是均衡的。三个维度更应该是教学目标拟定的总体思路,而不是机械的把三种维度照搬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成为新课程对教学目标设计的统一要求。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目标很难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落实方法和途径。不同的教学内容蕴含的价值不同,不同的课型蕴含的价值也不同。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包含三个均等的维度,也不是每一堂课都包含三个均等的维度。可能某节课体现了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也可能只突出反映其中的一维或二维,教师不必牵强附会,“在一些任务趋动型、研究性课题的教学中,三个维度可能体现的更明显一些,但它们不是这种模式应用的结果,而是由课程内容决定的。”[4]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三维目标意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设计三维目标。

 

  如何处理“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

  “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与之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学会与会学等关系。

  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即重学会,重过程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而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应该具体表现为: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了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当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所特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地表述出来的,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中.

三维教学目标的陈述

(1)知识水平(结果性目标)分类

了解——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来这一对象。

行为动词:说出、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理解——。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行为动词解释、概括、判别、猜测、推断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判断、区别、提供、预测、估计、推断、收集、整理等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行为动词:掌握、懂得等

应用——灵活应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行为动词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2) 技能水平(结果性目标)分类

模仿——在原型示范或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行为动词:模拟、重复、再现、例证、等

 

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

 行为动词:检验、归纳等。

 

迁移——在新情景中使用已有技能,或是同一技能在不同情景中使用。

 行为动词: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3)   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

经历——经历 (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行为动词:经历……的过程

 

体验——体验 (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经历知识的形成,并能对知识作一定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行为动词:体验……的过程

 

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行为动词:探索……的过程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

感受——经历学习活动后建立的感性认识。

  行为动词:感受、感悟。

 

认同——经历学习活动后表达感受、态度及价值判断等。

 行为动词:接受、同意、采纳、拥护、怀疑、抵制、反对等。

          

内化——确立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行为动词:养成、树立、具有、追求、塑造等。

三维目标的关系既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并不是一种知识与技能对应一种方法与过程、对应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在设计和陈述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基础背景的实际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整合统一。目前三维教学目标的陈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教育界的专家及学者们的意见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将教学目标明确分开,标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然后再确定每个维度的层次目标。第二种陈述形式就是不再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截然分开,而是根据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来陈述。教学目标中一句话可能包含一个维度也可能包含两个维度甚至是三个维度。这两种陈述形式并没有优劣之分,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师得风格来具体选择。

例如: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5]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回忆、比较、反思等过程,体验小数加减和整数加减之问的内在联系,从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3)情感与态度:通过数学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上例子就属于第一种形式,将教学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开来陈述的,这样陈述是为了能使师生更立体的审视它,更清晰的理解本节课应该达到的目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这三方面是一体的,是不能完全割裂的。

《方向与位置》教学简案

 

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

2、             在现实生活中能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3、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30--32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过程。

2、             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00万有多大》教学目标[6]

(1)通过小组活动,学会用估算的方法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能对大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经历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大数的感悟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通过本节课小组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体会到数学应用的价值,并愿意和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上述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并没有将三个维度截然分开,而是将三个维度融合在一起表述。目标(1)包含两个维度,“通过小组活动”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估算的方法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能对大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目标(2)中,“经历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大数的感悟过程”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4)中包括三个维度,“通过本节课小组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是一个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到数学应用的价值,并愿意和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陈述三维目标时要做到:

 1.明确行为主体,习者是行为主体,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
   2.明确行为指向,学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要可以观测。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不确定的语言

3.明确行为条件,学目标要明确行为条件,即对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要明确地陈述出来。

4.明确表现程度
教学目标要对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程度或要求作明确陈述。

应避免

1.指向不明确
    比如有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①通过复习(行为条件不明确),扎实掌握(行为指向不清晰)本单元的生字与生词。②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行为主体模糊)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行为指向不清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事物立体变化的理解能力。
2.目标过多、过杂
    比如有位教师在其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部分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利用学习软件探究数学运算定律,师生合作找出乘法的分配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至少一组气候资料,绘制“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给学生建立统计与概率的建模思想;交流(口述)与展示(网上论坛)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并对其他小组的结论进行质疑。⑤能够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的分工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究尽可能多的数学问题这样的目标不仅目标过多,而且过高、过大。不能够实现。
    3.目标笼统、空泛、模糊
    比如,有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①知识目标: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并知道他们的特点。②能力目标:渗透图形的分割和组成,培养学生的个性。利用多媒体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③情感目标:利用多媒体游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设计过于笼统,教学目标失去了对教学实施应有的重要作用。
    4.缺乏阶段性和层次性

每一课时,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它的阶段性与层次性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