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魔刹石补丁下载:《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11:41
《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方案 2008-03-24 14:42 作者:武汉市新洲区教学研究室课题组 点击: 767

 

一、 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的专业性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更有较高的教育学识、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改善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全面实施。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升综合国力的成功策略,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首选途径。

    当今世界各国教师成长向培养培训一体化方向发展。英国在国际教育会议上提出的“师资培养三段制”;日本着重强调教师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地方的公立中小学或学区合作成立了一种师资培训学校,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教育的职前培训计划,给在职教师提供专业训练和职业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师专业化机制,进而改善整个教育质量。我区是武汉市的新城区,全区教育人才资源现状从人才总量来看,基本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但从教育人才质量要求来看,还有一定缺口;在现有的教育人才资源中,也存在着分布不够合理现状。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老年化,职称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同市内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骨干教师更是与农村教育大区极不相称。优质师资目前比例过低,国家、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过少,且分布不尽合理。多年来,农村中小学校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补充新的师资,加之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少数青年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工作,留守农村中小学的多为年龄偏大的本地教师,教师平均年龄正趋向老化。由于受经费、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教师们得不到较好的培训学习,大部分教师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基于以上情况,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围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努力创设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和办学效益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我区所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新洲区中小学教师;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自己专业化成长中碰到的问题。即教师从自己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结症,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然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研究,尝试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反思与改进。另一层意思是整个课题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我们从教师自己提出的专业发展计划入手,找出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的内容。接着制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总体计划及每学期的研究计划,然后按计划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整计划,使之逼近问题的解决。最后进行总结与反思。两层次的行动研究流程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研究我区教育人才资源现状,为促进我区教育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明确新城区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研究。

    3、探索系统的符合新城区地域特点的促使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研究等方面自主成长的有效模式。

    4、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措施和管理机制。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新城区教育人才资源现状研究。

    开展对全区教育人才资源总量分布、公办学校专任教师结构、公办学校优质师资分布、公办学校校级干部、公办学校人员编制、公办学校非教学人员结构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2、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研究

(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围绕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观念、监控能力以及教学与非教学行为表现等素质内容,针对我区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教师自我完善的近期和中期目标,即:

    ①养“一个习惯”  即促进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学习研究习惯。

    ②到“两个热爱”  即热爱教育,把育人作为毕生需要;热爱学生,把热爱“后进生”作为最高精神境界。

    ③备“三种品质”  即先进的教育观念、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批判精神。

    ④握“四种知识”  即较全面的教师职业知识,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较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较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知识。

    ⑤成“五种能力”  即搜集、整理、提炼、开发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并从理论高度进行科学论证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能力;进行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

(2)拓宽培训内容

    教师培训,必须打破常规,与时俱进。坚持新视角、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体现针对性、综合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在培训的内容上进行拓宽,坚持以师德培训为先导,以学历提高培训为基础,以“三新”培训为重要内容,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培训为突破口。实现师德和“三新”培训全员化,学历提高培训普及化,骨干教师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的制度化。同时特别注重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训练。一是注重训练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二是注重训练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三是注重训练教师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培训力求做到,小专题,大容量;薄教材、厚激发;老问题,新视角,向思想要高度,向方法要深度,向相邻学科要广度,向前沿学科要新度,实现知识轻量级向重量级,单一性向综合性,封闭性向开发性的转变。

(3)突出培训重点 

    一是狠抓青年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采取带徒学艺的办法,办好研修班和评选排头兵等举措,使得青年教师学艺有导师,练功有课堂,学习有楷模。同时,大胆提拔青年教师带双班课,当班主任,当备课组长,当“说课”主讲人,上“教学成果展示课”,参加区校“三优”评选,培养一大批教学精英。二是注重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政工实力。在队伍管理上,大批量启用中青年骨干教师上岗带班,并对落伍对象实施再提高;在业务提高上,实施典型示范和理论研讨相结合,推出一大批优秀班主任和班级管理的有效模式。三是促进教研队伍的壮大和提高。以区教研室为龙头,发挥专、兼职教研员的作用,对各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实行业务垂直领导体制。加强实行对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骨干教师的管理。每年通过开展通读一本专著、研究一个专题、开展一项教学实验、撰写一篇论文的“四个一”活动,使他们成为校长的办学谏友,教师的教学诤友,学生的良师益友。

3、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研究

(1)研究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更加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反思以往的教师培训,我们感到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知识本位化倾向比较严重。第二、培训方式比较单一。第三、培训模式与培训目的脱节。比如习惯性地采用“名师讲学员听”的模式,难以培养实践能力。第三、漠视教师原有的认知基础,采用“一刀切”的培训方式,忽视青年教师的差异性。

    ①研究如何立足课堂教学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②研究如何立足班级管理方式的变革与策略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③研究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合作教研、创新交流的新模式。

    ④研究建立符合新课程特点的校园网络平台,支持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2)研究在新课程下如何促进教师谋求自主发展。

    ①研究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评价激励机制。

    ②研究建立促进教师开展自修自研的长效机制。

(3)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机制研究。

    提高教师素质,机制是动力,管理是保障。

    ①实行目标管理  教师培训纳入区、镇(街)、校三级目标管理,实行年初定目标,年终搞考核。

    ②实行分类指导  根据教师区域和个人素质差异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努力克服培训工作中的“重集训,轻自学;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不断优化培训方式,引导教师过教学基本理论关,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关,攻理论升华的创新观。

    ③实行优先投入  拓宽经费渠道,保障优先投入。教师培训科研经费以教师工资总额的0.5%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区教育局每年拨专款20余万元解决市区两级骨干教师培训科研费用。

    ④建立激励机制  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对在任期内不能履行职责,不能承担任务,不能发挥作用的,经考核不称职的人员,取消其称号。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06年10月到2009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起始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组建课题研究组,确定主要研究人员;

    2、组织调查研究,制定研究计划:

    ①设计调查问卷

    ②选校调查

    ③整理分析调查材料

    ④拟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9年1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也不例外,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包括预期专业社会化和继续专业社会化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指个体为适应将要承担的职业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后一阶段是指个体在承担某种职业角色之后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而进行的社会化。因此,本课题在具体实施研究过程中,分两阶段进行,重点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一)预期专业社会化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月)

    1、技能熟练模式

    ①专家新手比较,挖掘学习专家优秀品质。

    ②实践锻炼,通过实践训练教师的教学技巧。

    2、联片研讨模式

    ①校级校本教研

    ②协作区校本教研

    ③镇级校本教研

    ④城乡校本教研

    3、师徒结对模式

    我们把教师分为三个年龄段和职业发展层次:即“成长、成熟、成就”型教师。

    对中年教师(成长型)指路子、结对子、压担子。

    对中年教师(成熟型)架梯子、搭台子、树名子。

    对老年教师(成就型)换脑子。

    4、教学比武模式

    ①说课讲课比赛

    ②案例编制比赛

    ③知识演讲比赛

    5、专业引领模式

    ①专家引领

    ②名师引领

    ③同伴引领

    ④期刊网络引领

(二)继续专业社会化阶段(2008年2月——2009年1月)

    1、教学反思模式

    ①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反思

    ②在教学全过程中反思

    ③在合作研究中反思

    ④在反思之后再反思

    2、问题会诊模式

    ①集中会诊

    ②反复会诊

    ③定格会诊

    3、课题研究模式

    ①抓选题立项,编制设计研究方案,对教师进行科研基本知识的“入门”训练。

    ②抓具体研究任务,让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亲历、体验、磨炼、提高。

    ③抓鉴定评价,让教师了解成果表述、展示之目的 要求、类型和特色。

    4、评价考核模式

    通过一些条例、规章制度的实施和考核评价,保证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有序化、规范化、高效化。

    5、阶段总结,及时调整研究内容、方式和方法。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8月)

    ①对研究所得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

    ②对照研究目标,查找薄弱环节,开展有重点的深化研究;

    ③撰写研究报告,编辑有关成果;

    ④召开课题鉴定会,结题,实施推广。

六、保障措施

    本课题全部研究人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具有从基层到高层、从教学到管理、从教研到科研方面的经验。“九五”期曾承担湖北省级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并顺利结题,其成果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十五”期间承担武汉市市级课题“小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研究”顺利结题。大多数研究人员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所有研究人员都具备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本课题由教育研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直接承担,具备组织研究和管理的条件;区教育局主要领导直接挂帅,集全区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课题组,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为课题完成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与此同时在经费和物力方面也为本课题顺利完成提供了条件。

七、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2、论文集。3、音像集。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来宝,全面主持课题申报立项及其研究策划工作,组织研究实施,全过程参与研究。

成员分工:

    陈志良、刘汝明协助课题负责人组织实施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主持课题研究阶段小结、工作布置,督导和验收,具体负责新洲区教育人才资源现状的调查,完成课题研究初始阶段的调查及调查报告。

    汪文涛负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研究,收集整理有关研究论文,形成阶段性成果《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和机制》论文集的录工作辑。

    雷友发负责调控课题研究进展,收集整理教师成长个案,最终形成《教师成长个案集》

    刘仲华、熊玉成、朱幼菊分别负责各学段子课题研究工作,负责及时收集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形成《教师专业化成长理论与实践研究》文集。

    尤小群、熊月炳负责收集整理《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研究》,全面收集档案资料,及时归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