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1全面神庙:地震来了怎么办(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51:33
《地震来了怎么办》一书图文并茂,用简捷、通俗、准确的语言从“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开始讲起,详细地介绍了地震常识,特别强调了“地震来了莫慌乱”,“应急避震要注意什么”,“如果被埋压怎么办”,“灾后生活注意什么”等方面的知识,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实用的防震减灾常识,掌握简单易行的震时应急避险措施及震后自救互救的方法,提高人们面临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有助增强心理承受力。
“加强震后救援技术方面的指导,加强震后地震知识的普及宣传。”是温家宝总理于5月16日晚向地震部门特别强调的近期工作任务。地震出版社全体员工以及离退休的地震专家昼夜工作,在确保图书质量的前提下争取以最快的出书速度,补充前线所需。经过夜以继日的全心努力,《地震来了怎么办》首批印制7万册,并在5月19日本书5万册发往四川灾区,其后迅速投放于全国市场,及时满足人们地震知识补充之需。同时《地震知识100问》等系列图书也即将出版发行。
《地震来了怎么办》一书图文并茂,用简捷、通俗、准确的语言从“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开始讲起,详细地介绍了地震常识,特别强调了“地震来了莫慌乱”,“应急避震要注意什么”,“如果被埋压怎么办”,“灾后生活注意什么”等方面的知识,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实用的防震减灾常识,掌握简单易行的震时应急避险措施及震后自救互救的方法,提高人们面临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有助增强心理承受力。
防震减灾,让我们共同面对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惨重灾情,举世震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党政军民迅速应对,华夏子孙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在中华大地上悲壮地展开。
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必须不断强化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地震虽然可怕,但人在震灾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像汶川这样的毁灭性地震毕竟不多见,当破坏性地震来临时,如果人们掌握了一定的防震减灾知识,大多是有
能力保护自己的。
《地震来了怎么办》是在地震出版社所著的《防震减灾常识》读本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衷心希望它能帮助广大读者认识地震发生的成因,了解一些实用的防震减灾常识,掌握简单易行的震时应急避险和震后自救互救方法,增强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防震减灾,让我们共同面对,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本书编写组
2008年5月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应该知道的地震的常识
3.震级和烈度
4.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
5.地震能预报吗
6.怎样做好防震准备
7.怎样识别地震宏观前兆
8.地震来了莫慌乱
9.应急避震要注意什么
10.在家里怎样紧急避震
11.在学校怎样紧急避震
12.在公共场所怎样紧急避震
13.在户外怎样紧急避震
14.在野外怎样紧急避震
15.遇到次生灾害怎么办
16.自行脱险后应怎样做
17.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18.灾后生活注意什么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1)沧海桑田的变迁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山山水水都镌刻着大地沧海桑田变迁的足迹。
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古往今来,人们无不赞美它的雄浑伟岸,“稳如泰山”更为许多人所称道。其实,泰山并不稳定,100万年以来,它已升高了500多米。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
这一切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喜马拉雅山至今还在升高,只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大多十分缓慢,因此人们并不觉察。
(2)地震的发生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出现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引起地球表层的振动,就是地震。
人为的原因也能引起地表振动,如开山放炮、地下核爆破等。但我们更关心的是容易造成灾害的、由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震,即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构造地震对人类的威胁最大,下面介绍的都是与构造地震有关的问题。
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地下的岩层受力时会发生变形。开始,这个变形很缓慢;但当受到的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破裂所产生的振动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我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等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一两次。
由此可见,地震和风、雨、雷、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3)板块构造与地震
在地球的最外层,由地壳和地幔最上面的部分构成了厚约100多千米的岩石圈,它像一个裂了缝的鸡蛋壳,包括好多块,这就是岩石圈板块。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板块边界板块运动方向
地球上的板块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均属此类;而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发生的原因更复杂些,既与板块之间的运动有关,也与局部的地质条件有关。
应该知道的地震常识
(1)有关构造地震的几个概念
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也称震源区。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
震源深度 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称为震中区。
构造地震名词示意图
震中距 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2)地震的深浅
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也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
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
(3)地震的远近
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观察,震中距是不一样的。地震可按震中距不同分为三类:
地方震 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近震 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显然,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4)地震序列
一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继发生;这些成因上有联系的地震就构成了一个地震序列。根据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三种类型:
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震群型地震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
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
根据有无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为以下三类:
主震-余震型地震没有前震活动,主震和最大余震震级差大致在1级以上。
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有前震活动,其他特点与主震-余震型相同。
震群型地震序列中没有震级突出大的单个地震。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
1988年1月山西大同5.8级地震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
震级和烈度
(1)地震震级
地震有强有弱,科学家用什么“尺子”来衡量地震的大小呢?
用来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叫做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与震源释放出的弹性波能量有关。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震级每相差一级,能量约相差30多倍。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地球上的有感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1%;中强震、强震就更少了。
(2)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虽然只有一个震级,但它在不同的地区所造成的破坏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后,可以划分出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炸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一般情况下人无感觉;
——三度:少数静止的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门窗作响,吊灯摇晃;
——六度:人们仓皇出逃,房屋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破坏或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区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多数地区地震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的地震烈度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震级和烈度关系示意图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
(1)世界地震活动带
世界上的地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地区。从世界震中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这个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这个带上的地震震级不太大。
各地震带上地震发生的时间分布也不均匀。有的时期,地震相对多而强;有的时期,地震相对少而弱;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地震的活跃期和平静期。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欧亚地震带;③海岭地震带
世界地震带的分布
(2)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看一看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再看看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受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西南和西北都处于欧亚地震带上,因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拥有长达3000多年的关于地震记载的史料。
看看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便可知道,我国约有20多条地震带,地震分布很广。有记载以来,我国除贵州、浙江外,其他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60%的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
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
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¾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
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已达50多万人,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3)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
造成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首先是地震又多又强,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至几十千米。
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华北北部、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基本烈度七度或七度以上地区,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处于七度或七度以上地区的达70%;北京、天津、太原、西安、兰州等均位于八度区内。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市,建筑物的质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地震能预报吗
(1)什么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要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 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 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2)微观前兆与宏观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使用地震仪观测地震
(3)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
地震预报研究,在世界和我国大约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例如,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2月4日发生于辽宁海城的7.3级强烈地震,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大大减小。
但是,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4)地震预报由谁发布
地震预报的社会影响是很大的,为了不致造成混乱,我国政府于1998年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地震预报只能由各级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认真学习《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听信谣传,一定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学。
怎样做好防震准备
(1)检查住房的环境和条件
•看一看居住的环境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有时,你家的住房本不该被震倒,但可能会被周围其他倒下的建筑物等砸坏。这时须更加注意加固住房,必要时应搬迁或撤离。
•房屋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应拆掉。
拆掉高处易倒重物
•房屋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
加固危险房屋
(2)做好室内的防震准备
•家具物品摆放要安全
——防止掉落或倾倒伤人、伤物,堵塞通道;
——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间,便于震时藏身避险;
——保持对外通道的畅通,便于震时从室内撤离。
组合家具要连接,固定在墙上或地上
高大家具要固定,顶上不要放重物
把悬挂的物品拿下来或固定住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屋门口和走廊不要堆放杂物
•卧室的防震措施最重要
地震有时可能发生在夜间,人在睡觉时对地震的警觉力最差,并且从卧室撤往室外的路线可能较长,因此,按防震要求布置好卧室至关重要。
——床的位置要避开外墙、窗口、房梁,安放在室内坚固的内墙边;
——防止室内重物落到床上;
——床要牢固,可能时加个抗震架。
床铺不要放在房梁下或窗户边
床要远离悬挂物或易倒易碎物
做个抗震架加固睡床
•仔细放置好家中的危险品
清理家里的危险品:
——易燃物:煤油、汽油、酒精、油漆、稀料等;
——易爆品:煤气罐、氧气瓶等;
——易腐蚀的化学物品:硫酸、盐酸等;
——有毒物品:杀虫剂等。
把用不着的以上物品尽早清理掉。
必须留下的要存放好:
——防撞击,防破碎;
——防翻倒,防泄漏;
——防燃烧,防爆炸。
易燃易爆和剧毒物品要妥善安置
(3)准备防震物品
•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
——要结实,以便安全使用和不易剐破;
——放在家里便于取放处。
•防震包里装些什么物品
——饮用水、食品、衣物、药品;
——手电筒、火柴、蜡烛、收音机、干电池等。
防震包应备物品
(4)进行家庭防震演练
地震往往突如其来,震时应急,好多事都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或困难的环境下做完,如紧急避险、撤离、疏散、联络,等等。所以,必要的家庭防震演练很重要。
•练习“瞬间紧急避险”
•紧急撤离与疏散演练
•约定好家人震后怎样团聚
家庭防震演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