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全面战争攻略大全:大成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5:09
技击大师王选杰 李 康 李 健[/COLOR]   王选杰先生,大成拳正宗传人,我国著名武术家,素以实战享誉武坛,著作等身,桃李三千。其为人谦逊温和,又极具风骨;眼光锐利老辣,能使奸人现形。先生精通佛学儒学,旁通道学等传统学术,兼擅书法,尤喜颜体。为“文革”后首次在媒体上公开谈及大成拳之第一人。常只身或率徒南征北战,千里传艺,勇于实战,广泛交流,身经百战,鲜有败绩,被誉为“技击大师”,“大成拳中兴之主”。在全国乃至海外掀起了大成拳学习热潮,使世人打破了“花拳绣腿等于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没有实战价值”等错误观念,为武坛吹入了清新的务实之风,功莫大焉。先生为学拳传拳,放弃了京城铁饭碗,终生未婚,堪称胆识过人。其一生大名在外,轰轰烈烈;察其内心,宁静淡泊,大隐于市,怡然超脱,生平艺业事迹颇具传奇色彩。   先生祖籍山东,1939年2月17日出生于北京一户书香世家。先生四岁发蒙读书,读完了《论语》和《古文观止》等典籍。1945年进入东教场小学读书,1951年就读于北京三中。因自幼体弱多病,其父只好让王选杰学习武术,以增强体质。经文执介绍,初随月朗禅师习禅门内功、立禅功、弹腿及少林五形拳,选杰先生遵师密嘱苦习打坐站桩,精神逐渐饱满,内劲滋生。复闻熊德山先生勇力过人,跤艺卓绝,遂拜其为师学艺,如鱼得水。一日,先生与同门试艺,连连获胜,被在旁的大成门高手李永琮先生瞧见,颇为嘉许。盖李先生只喜胆识过人之智勇之人也。后经先生兄长王选良先生介绍,被李先生收录门下,自此得识大成拳学。李永琮先生剑胆侠骨,视刀剑如草芥,功力深厚,在当时北平武术界堪称一代勇士,曾只身怒惩恶名昭著的流氓团伙“三十六友”于西单商场,人所共仰。人见之,均敬呼“李二爷”以示尊重,有“大成门实作第一”之称。在李先生倾力栽培之下,王选杰先生技艺大进,渐渐体会到了中国武术的精髓。同时,王选杰先生亦得到了有“大成门推手第一”之称的杨德茂先生倾囊相授。选杰先生天资聪慧,锻炼刻苦,毅力超常,尊师重道。尤为难得的是勇于实战验证,故深受李师喜爱,遂举荐给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精心培育,以期大成。   1958年至1960年,先生在南口铁路工厂工作,为专心习拳自动辞职。此后三年,先生经常在西城山门胡同芗斋先生处度过疲累而又兴奋充实的时光。三年磨剑,出匣惊人。先生终得大成拳学心法,功臻大成。1964年入西城福绥境房管所工作。   自五十年代中期,选杰先生遍访各派名家高手,频繁实战,验证大成拳法,打出了大成雄风,在北京武术界声名大振。   先生22岁时收下了第一个徒弟和振威先生。当时和先生年方十九,如今和先生已是海内外著名的大成拳家,在欧洲授徒数千人众。1968年前后,先生又收下了张宝琛、朱之琦等人。这些早期入室弟子,是王选杰先生手把手带出来的,拳艺拳理极为精深。如和振威先生以深厚的实战功夫屡屡制服人高马大的洋人,并出版了英法等国文字的大成拳专著,在海外影响很大。   1957年,王芗斋在中山公园教拳,学员中有一杨式太极名家李福寿,精于推手及摔跤。当时芗斋先生众多弟子与之推手,竟无一人能胜之,芗斋先生颇为不悦。选杰先生见状,遂主动上前与李福寿搭手试技,放李于丈外;后又比试摔跤,复胜;令人惊诧的是第三场比试断手,选杰先生让李福寿随便攻来,自己则运用高巧之内劲控制对方,但不反击。这种境界正是内家武学所谓“打人容易放人难,放人容易管人难”中最难的“管人”功夫。这次比试被京城武林传为“王选杰三胜李福寿”。此后,选杰先生先后战胜闻名京师的硬功大师吴长印、全国中量级摔跤冠军李柳根、吴氏太极名家舒玉清、北京市散打冠军刘小雨和泰拳高手香港刘胜等多名技击高手。   改革开放,百业共举,先生率风气之先,在《百科知识》、《武林》、《体育报》、《人生》、《精武》等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大成拳学;与此同时,美国《时代报》、香港《新晚报》、北京《北京体育》以及日法等国报刊纷纷对王选杰作了专题报道。   198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在北海公园豪濮涧,美国拳击家乔治与王选杰先生不期而遇。乔治精通拳击,身高力猛,他邀请周围的几位中国武术师进行友好比试均遭谢绝,失望之余,对中国武术作出了无实战意义的评语。选杰先生看在眼里,主动要求切磋。乔治突用左直拳冲刺王先生面门,王先生以极其快速的身法避闪到对方左外侧,同时抬手一挂乔治左臂,乔治迅即栽倒于地。二次比试,乔治运用右勾拳进攻,王选杰双手一抖,乔治跌飞丈外。再试,选杰先生伸出一个手指贴身一抖,乔治仰面跌倒。比武结束后,乔治真诚的表示心悦诚服,由衷地感到中国武术深奥无比。著名武术家杨鸿尘先生为之赞曰:“一指扬国威”。   1986年,王选杰第一本专著《王芗斋与大成拳》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短短数年内,广州出版社、香港上海书局、香港海峰出版社、奥林匹克出版社、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大成拳法要集成》、《大成拳实作绝技》、《大成拳学》等9本专著。其中,《大成拳学》还被译为英文出版发行。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佛学院、北京商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先后举办讲座,请王选杰先生讲授大成拳学。   大成拳在海外的影响亦随之扩大。海外一些武术机构团体先后来电来函邀请先生出国讲学。一些拳界人士纷纷来到中国,向先生学习大成拳的养生与技击。在这些人高马大、威猛过人,又怀着种种心态的老外面前,选杰先生不卑不亢,以诚待人,以实力服人,先后战胜郑义松、明山、鹈沼宏树等国外技击好手,有力的促进了海内外文化交流,后来上述人士均拜入王门学习大成拳。至此以后,海外学子来访络绎不绝。美国技击名家黎达冲和心意名家徐谷明、黄耀桢等人对先生评价极高。其中美国武术协会副会长、旧金山国术馆长黄耀桢先生是南拳高手,复随王芗斋先生得意弟子“神拳”尤彭熙先生习拳,自在北京与师叔王选杰先生会晤后,由衷的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大成拳”。   1989年7月,大成拳高手云集湖南湘潭,全国性的组织“王芗斋大成拳研究会”正式成立。在此次大会上,由于王选杰先生功深德望,被一致选为会长。稍后,大成拳研究会会刊发行全国。   90年代初,《精武》杂志正式邀请王选杰先生举办全国大成拳函面授工作。在一年一度的面授班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成拳学子,见到了王选杰先生身如游龙、气势磅礴、浑元重厚的大成绝学——健舞。在芗斋先生的传人之中,能真正作健舞者仅数人而已。   王选杰先生不但注重实践,还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完善大成拳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了《大成拳七妙法门》、《大成拳技击十八法》、《八擒八拿十二打》、《大成拳、泰拳临战精神境界与因素之比较》等前人未有的技术及理论体系,提出了拳禅不二的拳学思想,使大成拳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而更加丰满。   为了弘扬大成拳学,选杰先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四十年的授拳生涯,培养的人才辈出。其早期弟子深得真传,早为人师。中晚期弟子中也涌现了众多优秀人才,如王尚文、王红宇、张礼仪、李照山、宋琰琪、王一俊、玉海昆、赵祯永、聂秀东、苏海波等等。   同时,很多其它门派的高手亦曾受益于先生,很多意拳名家的弟子亦曾暗自问艺于先生。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选杰先生宣布离开喧嚣的武术界,“隐居修禅”,以乐晚年。大部分时间用于修禅、读经、课徒、著书,这期间,绝大多数拜师者都被先生转荐给京城其它传人或自己的弟子。在最后的数年里,先生只收下了王红宇、苏海波、李康、唐成根等数位弟子。   因为教授拳功,选杰先生在“文革”中遭到迫害,使心脏严重受损。但他依然乐于授拳,以致积劳成疾。2000年3月16日,先生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63岁。 [/SIZE]砺剑2008-5-12 20:43:04 追忆先师王选杰 李 康[/COLOR]   先师王选杰先生去世三周年了,回首前尘,不胜悲怆。老师高怀清抱之德,孜孜探索之志,悲天悯人之情,气吞万里之功,一直使我感动,为之激动,难以释怀。无庸置疑,王先师将影响我的今后乃至一生。   第一次见到王选杰先生是在1998年的夏季。在此之前,先生的大名早已是如雷贯耳。当时,为了探索内家武学之奥义,以及丹道与内家武学的关系,已经接触大成拳数年了,并曾随某意拳名家学习,虽有提高,但觉得与理想中的境界相差太远,一直没有找到中国功夫所追求的一触即发的“劲”。于是拜访选杰先生成了我的强烈愿望。   缘份所致,使我终得赴京面谒先生,并与先生爱侄法振居土结为挚友,十二天后举行了拜师仪式,介绍人是王一俊、聂秀东师兄和法振居士。   “你要好好练,我会好好教。”先生的两句“法言”,至今宛在耳畔。   在见到王选杰先生之前,我练过意拳、心意拳,接触过一些武坛名人,并与河南省拳击冠军、新乡市的穆飞先生交过手,但我觉得还是王选杰先生的拳技更有威力。这不是谁能胜谁的问题,而是功夫层次和认识境界有大的差异。一次,先生在椅子上盘腿坐着看电视,叫我摆个格斗式随时准备进攻,他的双手腕在我两小臂上轻轻一挂的瞬间,我眼前一黑,金星乱舞,待我回过神来,先生依然自得的在看节目呢!我深深地感到在老师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然而先生告诉我,他只用了二分劲。   先生乐善好施,同情弱者。有一次,一位边远地区的失学少年来了一封信,诉说失学之苦和习拳之奢望,先生立即取出300元钱,让我去邮局汇寄。我问先生,如果是骗子怎么办?先生说“先把钱汇过去,同时让他把有关贫困证明寄来一份,我们失钱事小,人生失望事大,他还是个小孩子嘛!”   对于王选杰先生的了解,大多数人仅限于他老人家叱咤武坛的比武事迹,和弘扬大成拳的杰出贡献。其实在我心中他是一位很不平凡的平常人,他有超人的思维和决断,也有常人的情感和无奈。生活上他是一个人,但在武功上,他是我心目中的一尊神。 [/SIZE]砺剑2008-5-12 20:43:39 李荣玉与《大成拳论》 李 康 李 剑 梁媛媛[/COLOR]   当前,大成拳界出现了一个令人忧虑的奇怪事实。大成拳风行世上,习者众多。然而,大成拳学之最高经典《大成拳论》却绝少有人能真正读得懂,更无全面理解、体认、贯通,甚或更不能进一步用于指导训练了。《大成拳论》好像成了一本天书;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真实的反射出了当前大成拳界的普遍水平。   其实说穿了并不奇怪。类似情况在其它领域亦有存在,如丹道界,大家都知道《参同契》、《悟真篇》二部丹经的地位和价值,知道书中所叙乃道家古哲先圣千百年来辗转相传之金丹内秘。然而,纵观天下求道者多如牛毛,又有几人明之?据笔者辛勤参访十数年之所见所闻,海内外仅数位前辈能真正读懂,如果条件具备的话,能用来指导修丹。丹道界自古有句行话:“得着诀来好看经”。也就是说,求道者只有获得明师真诀,方能读懂丹经。研习大成拳等传统武术更不例外,只有先得明师真传,方能通过苦练逐步理解、印证拳谱拳论,进而融会贯通,在今后的训练或教学中方能加以运用和获得指导之益。   《大成拳论》世乏知音是铁的事实(近来有关大成拳的争鸣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但至少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技击大师李荣玉先生——一个用功夫诠释《大成拳论》的人。他诠释该拳论,既非引经据典,又非训诂考据,而是用自己高深纯正的大成拳功和切实体认来全面剖解个中真诠。换句话说,李荣玉先生的功夫和作拳时的一举一动,或者说李荣玉先生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大成拳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技击是验证拳学真伪、功夫高低的试金石。李先生认为,辨别真假大成拳的最好办法就是实作。这种认识绝非单纯的片面的拳头论高低,而是内行看门道。如果一个人能打出大成拳的风格,重现当年王芗斋试艺风采,那么他的东西肯定是真正的大成拳,否则其拳其法只能是形似而质异。例如,弄人丈外不一定就是大成真功。如一个人一抡拳头能把人掼出丈外,而另一个人搭手之间只能将人惊弹至三尺之地,这时得出前者法正功高结论的只能是外行人。   数年之前,著名大成拳家王选杰先生曾在《大成拳法要集成》一书中坦诚相告:现在的一些意拳人土在实作上已经失去了大成拳的本来面目,并暗指其基本功法亦为错误。此语虽惊天下,然除了颇招人忌之外,竟未能引起广大拳友的深入思考,实在令人遗憾。我们无意批评广大大成拳爱好者的素质,但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和接受能力,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认真地想一想大成拳实作的本来面目究竟什么样?当年,王芗斋先生身躯并不魁伟,四肢亦不发达,他若靠抡着拳头闪展腾挪能赢那么多身高力壮,快若疾风的海内外各派高手吗?并且赢得干净利落,轻松自如,一二个照面,胜负立判。谈到这里,我想诉说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初,我第一次拜谒李荣玉先生时,曾一口气连提二十二个问题,李先生均一一作答,并指出所提问题并非关键。我闻之,不禁心中愕然!因为这些问题均是自己多年习拳中发现的疑难,是有一定深度的。不得已,我大胆请教李先生,说:“我再问一个您可能觉得比较幼稚的问题,即王芗斋先生为什么总能在实作搭手之间放人丈外而取得胜利?”说心里话,在提问时我心中甚是忐忑。因为这个问题许多大师都不屑一顾,最多扔出一句:那是因为王老功夫深。哪知李先生一听,甚是高兴的回答说:“孺子可教,这才问到了点子上。”因为笔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一点也不幼稚,正触在了大成拳实作的本来面目之上。而这一点恰恰正是正确认识大成拳的开端。   原来,大成拳和形意等许多传统拳术一样(有的拳派例外),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拳脚重,速度快,也不是在实作中靠组合拳、“连珠炮”取胜,大成拳追求的是“整体发力”,“一触即发”,拳脚更重,变劲更快。大成拳着重于人体技击运动能力的发掘和培养。例如整体发力的能力,发自然力的能力,微动或不动发力的能力,持重发力的能力,舒适得力的能力,鼓荡的能力,懂劲的能力,空灵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能力。只有拥有了整体发力的能力,才能在实作中力透敌背,一击必杀;只有具备了微动或不动发力的能力,才能做到在实作中不抡拳头;只有具备了持重发力的能力,才能在双方搭手或接触时仍能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道;只有具备了鼓荡的能力,才能发力无断续;只有具备了懂劲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控制敌人,更安全的保护自己,才能更好的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力,顺力逆行等方法和原则,更漂亮的战胜对手。只有全面具备了上述能力(功夫),才能做到实作中“双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搭即是断,断即是搭,搭断不二,搭断是一”。才能达到把握胜利的必然性,即拳论所谓的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   李荣玉先生对《大成拳论》体会极深,绝非一般拳家可比。诸如松紧、虚实、含蓄、动静、遒放、螺旋、单重、双重、伸缩、提顿、吞吐、蓄弹、惊炸、四如等拳学要点,李先生均有切实的体认,这些字眼在《大成拳论》中均甚为简明,甚至一笔带过。其实这些东西都有具体实在的操作方法,不得明师口传心授,就容易默然滑过,以至终生无成。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详加论述,下面仅举三例即可窥见一斑。   目前,筋骨训练在拳界传得沸沸扬扬,但练之有成的却少之又少。当李先生的梢节一受外力作用,全身大筋立即腾起,仔细观之,其筋要比常人粗了许多,一击之下,皆震颤不已。拳论所言“筋长(粗)力大”,“筋如弹簧骨如针”,在李先生身上体现的极其直观而生动。   有人对“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提出了质疑,而李先生就能在实践中做出来。我们且看他的诠释:“鼓荡是拳学中较深层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二个‘劲’的连接,内在的‘劲’要比外形动作快的多,一个动可以作出多个‘劲’。比如外形一个崩拳,内在的‘劲’可以有二个三个或更多,所谓‘挑打’、‘按打’、‘挂打’,指的都是劲,甚至外形不动都可以打出几个‘劲’,两个‘劲’连接的非常顺畅,可以做出一个发力就是鼓荡,只要两个‘劲’的连接做好了,多个‘劲’的连接也能达到,这时可称之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形意拳论所讲的‘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也是这个含义。要体会出鼓荡,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即‘筋如弹簧,肉如惊蛇’。”   又如《大成拳论》所讲“大气呼应”,有人未达此功境,解释为是指呼吸不失衡而言。其实不然,李先生很早就对此有着真实不虚的体认,习者经过艰苦的站桩摸劲,习之有得之后,人体渐与大气发生联系,感觉周身全被大气笼罩,要克服阻力才能动,此为发力之始(发力刚入门),动即是发,发即是动。使出与大气阻力相当的力微微一动即是发力,只有全身与大气相呼应,才能发力自然,无过无不及,才能大面积发力,否则只为片面力。真达此境方能体会出芗老所言发“自然力”,“抒发感情”之真义,芗老诚不我欺!   李荣玉先生注重实践,且工作繁忙,故文字行世较少,目前仅有《论大成拳的自卫》刊于《武魂》。其文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大成拳的自卫功用,纵观全文无一引用《大成拳论》原文,但句句都是李先生的切实体认和认真总结,充分体现了《大成拳论》所论自卫原则与方法,是李先生用自己的功夫,对《大成拳论》之局部所作的上佳注解。由于该文真实透露了许多大成拳秘密,一位大师善意的劝告李先生,别把金子全拿出来,就是拿也要掺些沙子一起拿。但李先生不同意,原因在于李先生自己的学拳经历也颇为曲折,还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遇到了常志朗先生,才得以洞悉拳学奥秘,深知学拳之不易。   由于背离了《大成拳论》及《意拳正规》等经典的指导,绝大多数大成拳学练和教者均把大成拳练成了站桩加拳击,放松了加意念,在实作上均是你来我往,闪展腾挪,或瞅冷子,打空档,或横冲直撞,靠桩冲杀,以蛮力服人。胜负的偶然性很大,而且稍遇强手,即使能取得胜利,自己也累得趴了下来。究其原因,不是功夫下得不够,而是路子有误,这样的练法即使一百年也不会成功。量变引发质变必须有一个大前提:方向正确,方法无误。鉴于此,李荣玉先生下定决心拿起笔来,潜心著述《论〈大成拳论〉》等大成拳系列著作。届时,广大拳友学者会一睹大成拳之本来面目。昔岁,王芗斋先生曾雄视武林,纵论天下英雄。他明确指出:“我在国内参学万余里,拜见拳家逾千人,堪称通家者仅有两个半,即湖南解铁夫,福建方怡庄,上海吴翼辉耳。”其师兄张占魁(与王芗斋先生感情甚笃)等人均未能入选,得罪了不少拳界大师。很多人会觉得王先生失之狂放,但李荣玉先生却认为王先生可谓是一位千古难遇的至诚之士,“通家”是指真正懂拳的人,这三位与王先生的武技在伯仲之间。大家都知道,并非除了这三人,当时国内就一定没有能战胜王先生的高手了。但“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规道”(王芗斋语)。所以他(们)称不上通家。李荣玉先生技击功夫高妙,比武事迹颇丰,击败过不少各路好手,其中既有国家级散手运动员,也有现在活跃在武坛的大师,但是他最引为自豪的,是他懂大成拳,他是中国传统拳学的明白人。   太极拳名家沈家祯说过这样一段话:“太极拳谱《行功心解》和《太极拳论》是太极经典论著,一为练习之用,一为技击之用。学者必须刻苦钻研,并经常指导自己练拳,定得正果,千万莫离开此谱原则而另辟其源,否则尽管技击高妙,就不是太极拳,只能称之为其它拳类”!沈先生此语发人深省,我等大成门人闻之,是否应有深刻的感触呢?现在有人把大成拳传成了站桩加拳击,放松加意念,抗打加散打,有人在其它项目中引入了大成拳功法,在先后天条件不错的情况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一点只能证明大成拳具有较广的应用性,而真正的大成拳绝不能脱离《大成拳论》的指导,绝不能违背《大成拳论》的原则。   有感于世人对大成拳的认识水平,李荣玉先生认为,要面对现实,莫唱高调。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师对大成拳学的“开发利用”、“发展创新”,李先生认为,做学问讲究真才实学,要脚踏实地,不能浮躁,广大有识之士尽可大力开发大成拳的应用领域,造福于世,本就是拳学一道的责任和应备的主题,但也必须有一批有志之士全面继承大成拳的真髓。发展要以继承为基础,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应以发展为前提,没有发展也谈不上继承。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继承。李荣玉先生表示,愿意为做好大成拳学的继承工作而尽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目前,李先生正不辞辛劳,脚踏实地的培养拳学人才,其弟子有李康、李剑(健)、梁媛媛。受过李先生精心指点的有李凤林(李先生师弟)、袁延胜、阎启奎、杨东、于鸿坤(阿龙)等诸多大成名家。 [/SIZE]砺剑2008-5-12 20:45:10 大成拳系列功法 王红宇[/COLOR]   摩擦步      摩擦步又称之为蛇形步、摩擦步试力,既是步法,又是腿的试力,乃大成拳中最基本的步法。选杰先生曾有诗曰:“身形端正头顶悬,步若鸡形体略偏;进退自如凭肩胯,膝纵足兜起波澜。”   目的:   通过身体及手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移动,将桩功的规模扩大,在符合桩功要领的条件下,把身体各部连贯起来,从而体会自身各项力量的配备与大气之间的空气阻力感。   动作要领:   身体放松,自然站立,两臂左右分开置于身体两侧,与自身约成60度角,两手十指自然分开,两臂两肩放松;膝盖略有弯曲,有“纵膝”之意,上体正直,含胸拔背,平心静气,呼吸自然,精神舒放,头往上领,臀部下坐,两手掌心犹如按在两只大气球之上,慢慢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呈半弧形由内往外平行慢慢的向前移动,脚尖向前,脚掌落于身体右外侧,两脚距离约一脚之长,前脚着地踏实后,慢慢将重心移至右腿,重心完全移到右腿后,再慢慢移动左脚,左脚也如右脚由内往外做半弧形平行移动,落于身体左侧,如此左右脚交替进行练习(见图1、图2)。      注意事项:   练习摩擦步时动作应缓慢均匀,腿移动时要缓慢用肩胯之力将脚向前送出,两肩不能晃动,两眼应平视前方,不可低头看脚步,前脚落实以后要有能抽回来的劲再奔前走,脚移动时脚脖子要挺上劲,要体会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的感觉,同时又要有“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切记要用可以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去试着奔前问,单纯外形的协调,用处是不大的。      大势蛇形步      因大势蛇形步气势宏大,步法及身形的运动似蛇蜿蜒行进而得名。   目的:   增强腿的力量,提高腿在发力时与身体的整体配合,在实战中发挥脚法威力。   动作要领:   身体呈丁八步自然站立,两手徐徐抬起置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前,双手十指自然分开,肘部弯曲,两肩放松;然后,身体重心缓慢前移,身体稍侧,以肩带动腰胯,当重心完全移至前腿之后,后腿缓慢提起,膝盖经胸收至最高时再往前蹬,慢慢落于身体的侧前方,脚掌着地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此腿,重心完全移至此腿以后,再将后腿前移,膝盖尽量往胸部收至最高再蹬出去。如此周而复始,左右交替练习。   注意事项:   1、移动身体时要以肩带动腰胯将脚送出去,脚掌要往回勾,落地时要以脚前掌着地,足趾抓地。   2、膝关节要放松,尽量往胸前收,身体要往前探,脚要从嘴或鼻子处蹬出去。   3、膝盖能松下来,肩腰胯膝脚都走顺之后,可意念身后有棵大树缠着一条细皮筋与我掀起的脚相连,前行脚抬起时皮筋被逐渐拉开,要用意不用力,只用脚脖子那点劲往前拉带。初级阶段,左右腿在互换掀起时要连绵不断。   附:      蛇形腿试力      目的:   在大势蛇形步有了一定基础后,需练习蛇形腿试力,其目的在于训练上手控制住人的情况下起腿踢人的功夫。   动作要领:   身体呈桩功状态的丁八步站立,两手前伸护住自身中线,双手臂下按犹如按一物,要按实,依靠手臂的力量,把脚掀起带出,将身体重心缓慢移至前腿,当重心全移到前腿之后,后腿再缓缓往回收,膝盖放松,脚脖子挺住劲,在膝盖抬至最高处之后再缓缓蹬出,此时脚尖往上挑,脚掌往回勾,脚掌落于身体的前侧方,然后再将重心移至此腿,待重心将要出尖时再将重心往后腿转移,移至重心全落于后腿时再将前腿往回收,回收时腿自然提起,落于身体的右后方。如此周而复始,左右交替练习。   注意事项:   1、身体要放松,特别是两肩及腰胯膝要放松。   2、一定要在手按住了再起腿,这样方能体会出点重身松的要领。   3、往前移动时要以肩带腰胯,左腿移动时右肩用力,右腿移动时左肩用力。   4、前脚回收时离地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约为20~30公分为妙,膝盖要与站立的那条腿的膝盖摩擦,即所谓的“摩胫”。   5、动作宜缓慢轻柔,越慢越好,体会全身筋骨相争的力量。      试力      当桩功有了一定基础,能够在站桩时感觉到力的存在后,即可转入试力训练。试力乃大成拳关键性的训练内容。芗老在《大成拳论》里曾言:“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又言:“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   大成拳的试力主要有三种,即前后试力,上下试力,左右试力。待功夫练至高级阶段,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具有上下、左右、前后之争力,也就是“浑元力”。   一、前后试力   前后试力又名钩锉试力。   以左势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微曲,两手缓缓抬起于胸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距约两拳,前后相差一手,掌心向下,手指自然分开、微弯曲并指向前方,后手腕距身体约尺余,肘部微下坠,小臂保持有一个坡度,两肩放松,用身体催动双手向前斜上方缓缓推出,指尖朝前,手臂虽然也有屈伸运动,但要保持弯曲状态,始终不可伸直,可意念推动水中一艘大船,待到形将破体时(当前膝与前脚尖之连线快要达到与地面垂直时),两手掌缓缓向内翻转,掌心相对,用身体将手臂缓缓拉回,身体向后运动到重心不能再向后移的程度时,再翻转手掌呈掌心向下,用身体催动手臂前行。如此周而复始,循环练习(见图3)。   练习时动作一定要缓慢、均匀、连续,要做到身体松沉,筋肉空灵,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养成双手时时护住自身中线,而指向对方中线的习惯。   二、上下试力   上下试力又名浮球试力。   以左式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略微弯曲,两臂徐徐抬起至胸前,掌心向下,两臂略微弯曲,两肘横撑,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距约为两拳,前后相隔半手掌之距,后手腕距离身体应大于一尺,手指自然分开、略弯曲并指向前方,两手犹如按住水中两个浮球,球在水中起伏不定,轮转不已,周身松沉,两肩放松,用身体带动两手臂随浮球的运动起伏而不断下按上抬,随时控制水中浮球的运动变化,体会身体随球的运动而作出反应时的感觉。   练习本试力,身体可以缓缓下蹲,手的位置和形状不变,利用身体的下蹲带动双手将浮球按入水中,身体直起时双手姿态不改变,控制浮球,不让其浮出水面。动作一定要舒展,缓慢,均匀(见图4、图5)。   三、左右试力   左右试力又名风帆试力。   以左式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略弯曲,两手抬起置于身体左右两侧,与肚脐同高,两臂略弯曲,两肘横撑,两手掌心朝前,手指自然分开、略微弯曲并指向斜下方,两肩放松,头往上领,用身体催动两手臂慢慢的前后摆动,自身犹如旗杆,两臂如同风帆,感觉自身双手好像被风吹动之帆。可以先求大动,后求小动,最后练至外形不动而有内在的真动。   试力时应注意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体皆非点”,芗老的这一练功原则要贯彻在试力当中,做到形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含棱。   习练试力全身要均整,筋肉空灵,动作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止,止乎不得行之意。   初级试力要体会出控制放人及双臂间沉、托、分、闭等各种劲力,刚开始时身上的虚点很多,动作不连续,前推时双手要有回拉之意,回拉时要有前推之感,上下左右尽皆如是,均应做到“力意相逆”,这样在今后的推手中才能听得住对方点上的力,极快的感应出对方点上力的变化,而不会被对方所乘。要体会出推断手中控制对方再打击对方的能力。比如欲放对方,先用身体带动臂回挂对方,对方若往回急拉,重心不稳或往后以僵劲抗之,此时上步发放,必将我之力与对方之力相合,才会放得干脆利落。   到了高级层次的试力时,旁观者感觉是断续的,但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细微的发力组成的,哪一个位置都是实发力点,而外形可能什么也没有。此乃“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试力时身体要保持含蓄,尤其是体会身体在运动中的含蓄之势,养成含蓄的状态。只要一有力量接触,立即就能爆发。   更高层次的试力是在身体已经能体会到点上的细微发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可以体会空气的阻力,用全身的毫毛去听劲,能感觉到全身各部位都有阻力,从而产生与大气争空间之争力,直至感觉身体被大气固定起来,不用力根本动不了,用力时,用能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就行了,此时一搭手试技,即能感觉到自身各部位都能发力,一动而无不动,妙不可言。此正是拳论中所讲的“周身无点不弹簧”,炸力无断续。      托婴桩      托婴桩又名托宝贝桩、勾挂桩,因其双手在身体前上方,而手上有夹抱及上托下挂之意,似抱婴儿状而得名。此桩属大成拳技击桩,有一定基础者方可习练此桩。   目的:   托婴桩劲力意念较强,力度较大,间架结构比较紧凑,易出整劲,可有效训练上肢、肩、背等部位,站低桩时,对下盘腰、腿、膝、脚等均有有效的锻炼,对增长自身功力效果较明显。   动作要领:   以左式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向前迈出一小步,呈丁八步站立,两腿屈膝下坐,双手缓缓抬起置于头的前上方,十指自然分开,拇指在上,小指在下,手指指向前方,两手掌心相对,前手略高于后手,两手距离可自由调整,舒适即可,两手一前一后,相隔约一掌之距,两手掌由腕部向小臂回拉,同时指尖往前指,手指稍微用力,手腕要有上托下挂之意,前手掌与眉同高,目光从前手掌处平行视出,注意目光含蓄,两肘微曲成大钝角,腕与肘要有一个向下的坡度,两肘稍外撑,后手掌根距面部约尺余,两手好似托着一婴儿,手要高过肩,肩高于肘,两肩放松,即所谓的“沉肩坠肘”。头往上领,臀往下坐,将身体吊起来;左膝往前顶,右胯内裹,形成前后争裹之力(见图6)。   注意事项:   1、体会手的上托、下沉、前指、后挂、分合之力。   2、体会自身头、肩、腰、胯、膝、脚等的连接关系。   3、练习此桩颇费力气,须有一定基础者方可练习。      伏虎桩      伏虎桩属于大成拳之高级桩法,对功力增长有非常大的作用。由于要求太高,非有技击桩之基础方可习之。   目的:   伏虎桩步大身低,宜于锻炼下盘功力,能有效求出伏虎时的大无畏气势,当技击桩有基础后可作辅助桩法训练。   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两脚呈“丁八步”自然站立,左脚尽量前伸,把步子放大,以自己能下坐为度。臀部下坐,前脚尖略向左分,前膝向前顶;后脚尖内扣,后膝向内裹,前膝后胯形成前后之斜面争力,上体正直,两手向前伸展,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手位于前腿内侧,手指指向身体斜下方,手心朝右,手背自腕部向小臂回拉,肘部弯曲向外撑,肘高于手,肩高于肘,手背距离前腿内侧一拳左右,手高于膝约一拳;后手位于后腿内侧,手掌心向左,与左手心相对,指尖亦指向身体的前下方。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隔两拳左右,前后相距约一拳,后手腕亦回拉,肘部微弯曲,肩高于肘,肘高于手。身体的重量可大部落于右腿,具体可为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头往上领,臀下坐,形成上下二争力,含胸拔背,两肩内扣,同时又需放松(见图7)。   注意事项:   1、站此桩可意想身坐虎身,手掐虎颈,悠然自得,任其自然,豪气纵放,纵虎疾驰,但虎的野性未驯,精神不可散乱。   2、由于此桩对下肢锻炼有非常大的效果,同时也易造成不良的僵紧,应多在松静上进行调整。   3、此桩应左右互换,以防单面练习而成畸形。      降龙桩      降龙桩属大成拳高级功法,是大成拳技击桩中两手两脚距离最远,体位最低的桩功,比伏虎桩的要求更高,锻炼力度更强,是大成拳最难之功法。   目的:   降龙桩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为众桩之首,对功力的增长也大于其它桩法。除对下盘有显著的功效外,还对腰、臂以及整体的训练有强大的作用。 [/SIZE]   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迈一步,步子尽量放大,前脚掌朝外拧,脚尖指向左前方,脚跟不动,膝盖弯曲并前顶,后腿蹬直,脚内侧实着地,外侧虚起来,脚尖指向右前方,脚跟不能离地。身体往前下方倾斜,与前大腿成锐角,头向左后扭转,两眼目光从左手指尖望出。右肩在前下,左肩在后上,右手抬起置于面部前下方,手心向前,左手上抬置于身体左上方高过头,手心向左后方。两手手指自然分开往外推,后手高于前手,两手距身体的位置可适当调节。右势相反(见图8)。   注意事项:   1、由于训练强度太大,没有一定的技击桩基础者不得练习。   2、此桩体能消耗太大,容易造成兴奋,不宜在睡前练习。   3、应左右互换练习。   4、练习此桩应循序渐进,以免因身体过度损耗而受伤。      独立桩      独立桩又称金鸡独立桩,属于象形桩法,因单腿独立而得名,与“子午桩”等有相同功效,但难度更大。   目的:   独立桩可较为迅速的提高自身功力、整体力、协调力和自控力等,重点训练腿的踩、踢、蹬、趟等各项力量,可配合穿裆脚、跺子脚、蛇形腿等练习。   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右脚不动,左脚往上抬,膝盖弯曲稍大于90度角,膝部尽量往上提,置于身体左前侧,小腿往里扣,脚掌往后绷,脚趾往上挑,脚尖在上,脚跟在下;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右腿,膝盖稍曲,臀部稍下坐,身体向左侧扭转,右手往上抬,置于身体右前方,与眉同高,手指自然分开,手心向前,肘微曲,左手抬起置于左胸外侧,手指也自然分开,肘微曲,两手与身体的距离可自由调整,前手高于后手,前手距身体的距离比后手大,双目自前手内侧平行视出,目光含蓄,头直项竖,臀部往下坐,身体自然放松(见图9)。   注意事项:   1、本桩可意念两手臂伸入一弹力极大的口袋当中,用双手臂将口袋撑起来,肩部要尽量放松,要有似撑非撑之感,手的位置也可略高于头,前手要护住自身的中线。   2、左脚要往上抬,右脚往下踩,形成上下之二争力,同时,左脚应体会蹬、踢、踩、趟等力。   3、初练不易掌握平衡,身体容易僵紧,要求姿势应尽量的正确,身体放松。   4、应左右互换练习。      提抱桩      目的:   提抱桩适合身体较弱、肢体不能放松的学习者练习,通过本桩的站立,可使肢体初步放松,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并能在桩功过程中体察到手部腕关节和各指关节间的伸缩感觉。   动作要领:   身体自然站立,呼吸自然,全身肢体放松。两脚分开比肩稍宽,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膝略微弯曲,臀部稍下坐,身体略微后靠,头部往上领,下颏微收,嘴微闭,两齿相扣,舌抵上腭;两手指尖相对环抱于腹前,两手间距可以适当调整,但不得小于25公分,肘部微上提,同时,肩部要放松,肩撑肘横,两眼目光平视前方,目光含蓄,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练习本桩功可意念双手指间拉着五条皮筋,体会皮筋的松紧和手掌各指关节与腕关节开合、拉伸的感觉,但不要真的用手指去拉,要用意念保持在若有若无之间,待手指关节和腕关节有了明显强烈的感觉后(如指间的透电感、腕部的膨胀感和伸缩感等),可进一步体会肘关节的感觉(见图10)。   注意事项:   1、站本桩除小臂以前可稍用力以外,全身肢体皆须放松。   2、意念拉细小的皮筋,如果一开始就拉大皮筋,会使力量全部捆在身上。   3、初练者可把手放在腹部,待肩部能放松,肘、腕、指关节感觉明显之后方可把手抬高一点,继续体会以上感觉,如果有了再往上抬,最后定势为高不过眉、低不过胸,也就是大成拳的浑元桩。   4、练习本桩要任其自然,不要有意识地追求感觉,待身体发生生理变化后,坚持练功就不会再失去,这就是“功深无拳,理明无法”之意蕴。      抱球桩      抱球桩又名矛盾桩,属于大成拳桩功中的技击桩。通过本桩的练习,可以获得丰富的拳劲。同时,本桩又具有养生祛病、强身健体的效果,有志于技击的爱好者,当浑元桩有了一定基础,肢体能放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抱球桩的训练。身体强壮者也可直接站立本桩。   目的:   在站桩的过程中,通过正确的间架结构的定型,将周身大筋挑起,使骨骼发生生理性变化,从而出现两手的强烈抱劲、双腿的合力和整体的弹性力,对自身的均整、松紧、虚实、含蓄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动作要领:   以左脚在前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双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45~60度,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不得小于一脚之长,两腿站成半丁半八字形,即所谓的“丁八步”,身体下坐,重心大部落于右脚,力量分配可以为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前一后九,左脚脚趾抓地,脚跟虚起,膝盖往前指,右大腿往里裹,前膝与后胯形成斜面争裹,两臂环抱,十指分开,自然弯曲,掌心向内呈抱球状,前手高度在眉与嘴之间,右手与胸同高,肘微下坠,两手十指相对,距离稍大于一尺,前手必须高于后手,两手构成一个斜面,鼻尖与左手腕、前脚尖形成一条直线,两眼目光从左手腕关节部含蓄望出,身体稍向后靠,小腹松圆,挺胸拔背,头直项竖,头部毛发如有细线上提之意(见图11、图12)。   站立本桩可意念两手抱着一个气球,两手梢节稍微用力,细心体会各关节的里抱外撑,不能让汽球破裂,也不能让汽球飞走。还可有“重”的意想,意想下肢从小腿肚到足趾皆有沉重之感,这样练习桩功梢节紧了,浑身大筋如皮筋般迅速被拉开撑起。   注意事项:   1、身体的含蓄是本桩的要点,好像整个人靠在一个弹簧绳上,保持发而未发之感,要发力时随时可以发得出来,总保持得劲的状态。   2、习练本桩应左右交替,以防止畸形。   3、遵守浑元桩的一切注意事项。      浑元桩      目的:   浑元桩起点高,上功快,一开始就讲“抱元守一,独立守神”,通过锻炼,能达到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本桩也是通往技击途径的基础桩,能够让肢体放松,去除拙力,出现本能活力,为今后练技击桩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作要领: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重心落于两脚之间,两脚掌平行,十趾抓地,意感抓有海绵,可用足趾用力抓捏一两下,有个意思就行。膝弯曲,臀下坐,膝盖不超过脚尖,两膝向上提,两脚往下踩,但不可用力,此亦为桩功中的提顿。小腹松圆,身体正直,稍微往后靠,下颏微收,头往上领,好似头部有细线上拉之意,两手徐徐上抬至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停住,两手环抱于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上提之意,腕部两大筋要挑起,手指尖可稍微用力,两手间距比头稍宽,离胸部一尺左右,肩部放松,肘微下坠,即所谓的“沉肩坠肘”。两手十指撑开,略微弯曲,好似搂空气似的,不让空气从自己身前漏掉,同时肘部要向左右撑住,身体含蓄,上下齿相扣,好似咬着一块橡胶皮,舌抵上腭,两眼平视前方,神光内敛,心情平和,呼吸自然。   站立浑元桩全身肌肉要放松,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站得肩膀极松,两手好似被吊起来似的。这也是求得梢节重的一个关键。双脚可以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在一条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感觉两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体会后即可马上转入大成技击桩的练习(见图13、图14)。   注意事项:   1、站桩应尽量把桩架放低,尽量把练功时间延长。   2、脚腕手腕要带上点劲,即所谓的“四项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   3、脖子和腰一定要挺上劲,其具体要求是,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但没有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种感觉,身体各部位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的大筋要是挺住了,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   4、目光要含蓄,要做到神不外驰,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5、站桩期间和刚站完桩时不能说话,以免耗气。   6、站桩时有唾液要吞下,有痰要吐出来;收功时要将唾液吞下,如口腔干燥,搅动舌头,即可产生唾液。   7、收功后双手应握拳,用拳背搓命门两侧肾的部位直至发热。      抓球桩      抓球桩是大成拳中极为重要的桩法之一,历来倍受识者珍视,绝不轻传。   大成拳一代宗师王选杰先生说过,抓球桩主要有助于技击,它和矛盾桩(抱球桩)、托宝贝桩(托婴桩)、扶云桩配合在一起,才能练出实战中所需要的各种劲力和精神威力。   抓球桩能有效锻炼出大成拳中抓、拿、捋、带的手上功夫,还能使全身筋络开展、拉长、连接、增粗,因为抓球桩的意念是两手抓两个铁球,开始意念抓汽球纸球,进而把意念变作抓木球,随着时日的延长,内力的增强,即可意念抓铁球,这样能有效地锻炼出点紧身松的功夫。王选杰先生说过,要想练出点紧身松的功夫,只有在站桩或摸劲之时,使根节尽量地放松,让梢节尽量地紧,有了点紧身松的功夫,梢节的力量就沉重,杀伤力也极强,而且与对方搭手时能干脆利落的发放击打。   抓球桩还有一个优点,是矛盾桩所不具备的。有人站矛盾桩怀抱大山,或意念怀抱大树、大铁球等等,往往只能练出一身拙力,一身僵劲,练得双重,呆滞,永远也发不出力来;而抓球桩意念抓铁球却不会僵紧,双重。当然,练抓球桩也要循序渐进,其意念要随着功力的增长,循着按纸球→木球→铁球的锻炼规迹来实施假借。   动作要领:   丁八步站立,后胯后拉里掖,前脚掌着地,足跟虚起,前膝前顶,后膝里裹,头顶项竖,臀部如坐高椅,肩撑肘横,腕部稍下弯,五指舒展分开,掌心虚涵,虎口撑圆,双手如抓两球,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每次可练功45分钟,每天2次。身体弱的练习者可以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时间,练任何桩法都要左右式互换练习(见图15)。 [/SIZE]砺剑2008-5-12 20:46:33 大成拳推手要义 王选杰[/COLOR]   推手,又称揉手、搭手、打手。是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八卦掌、太极拳、大成拳、鹤拳等诸多拳法均有推手练习。大成拳推手是大成拳“七妙法门”之一,可以这么说,“力由站桩而得,由试而知,由推手而懂”。这里所说的力不是简单的力的概念,而是特指大成拳之劲力。换句话说,不经过推手训练,在实作中就不具备大成拳的本质特征。王芗斋先生说过:“搭断是一,搭断不二”,“执于推手,操拳必败,离开推手,上乘拳法”。“推手是拳术的升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成拳是纯粹而典型的功夫拳,它的一切都建立在“改造生理”之后“得力”的基础之上,推手这种功技合一的内容和形式亦不例外。   推手,按意图分为搭手和理手。   搭手,是指在推手中,双方可以训练出察觉对方虚实、强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也就是说,对方的拳术素质在一接手之际便摸得一清二楚。在此种情况下,在松紧互为的变化中击败对手。不需双方手上断开,即可产生技击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推手是放慢的实作。   理手,是指在推手中,通过双方两手臂的接触,来体验自身是否舒适得力,俗称是否“得劲”,力量是否均整圆满,在运用中,是否能够把握主动,得机得势。如有不得劲之处,则通过这种训练进行纠正和改进。这种训练,从实质上说,是双人试力。   从形式上说,推手有单推手、双推手,其中又包括定步推手、动步推手、自由步推手等多种。不管是哪种推手都要体现大成拳练用原则,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成了为推手而推手的单纯推手而与技击脱离关系。或者表面上与技击有关(如在推手中使用摔跤、断点等法),实际上与大成拳技击素质无关,这些都应该在训练中加以避免。      一、推手要领      1、守中用中,间架得当   “守中用中”是大成拳体用中应贯彻始终的重要原则,推手亦当遵守。所谓“守中”,就是护住自身之中线,使之不被对方所攻击,中线即人体前面正中之部位,亦即中医经络之中“任脉”位置。一方面,中线皆为要害部位;另一方面,人体的重心通过了任脉所在的矢状切面。故而控制了任脉,也就控制了对方的重心,这样就能控制对方,或打或放皆由己定。守护己方中线即为守中,控制对方中线即为“用中”。在推手时要注意时刻做到“守中用中”,这就需要一定的功夫和间架,结构要合理。即双手不论做何动作,总有一手护住自身中线,同时控制对方中线。与站桩、试力要领近似,要求“腋半虚,臂半圆”,肩撑肘横,头顶项竖,胸窝含蓄,小腹常圆,双手均不能低垂或闲置。   2、精神含蓄,力若牵牛   含蓄是大成拳体用之重要原则。含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要含蓄;二是劲力要含蓄;当然,目光也要含蓄。所谓含蓄,是指无论精神还是力量能发不发,能放不放,保持住这个态势。大家在《动物世界》中看到狮子老虎之类猛兽,在扑食猎物时瞬间的骇人状态就是“含蓄”。王芗斋先生说:“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此即含蓄之奥。在推手时,不要把控制对方中线理解成指向对方,而是精神及力量要有回收之意,要做到力若牵牛,才能控制住对方重心。这一点目前大多数大成拳练习者都理解有误。   3、身形中正,肩胯灵活   推手时要求立身中正,即拳经所谓“尾闾中正”。“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脊柱是人体枢纽之所在,只有尾闾中正,才能不失重心,放人发力时才能做到“力由脊发”。要注意胸窝微有含蓄,但切忌低头猫腰,左歪右斜。所谓“低头猫腰,其艺不高”,其原因就是失去了上下抻拔枢纽之力。也只有立身中正,头顶项竖,才能精神放纵,气势袭人。   大成拳推手与太极拳不同,不但不要求,而且要尽力避免腰部单独拧转。因为那样很难护住自身中线,自己力量易向外侧无用方向偏斜,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同时也难于控制对方中线,违反了“守中用中”之原则。大成拳推手要求肩胯同动,活若机轮,用自身的柔化之力及重心的改变来化解对方的力量,这就要求肩胯灵活,使自身形成一动无不动的整体运动,不丢不顶,力量无过无不及。   4、点紧身松,我独知人   所谓“点”,就是在推手或断手时,自身与对方相接触的部位。在推手时多用自己的小臂与对方的小臂相接触。推手时只有点紧,才能叫僵对手,才能控制对方,使对方像一根拐杖一样托着自己,同时体会对方之力量大小及方向变化。若点上放松,则上述目的难以达到,若无限放松,则与断开无异,且造成推手训练出的能力和拳学素质无法应用。因此,点上松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在做到点紧的同时还要做到身松,只有身松,自身才能变化,才能发力,从而做到打对方的劲。即自身力量之变化总在敌先,拳谱谓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5、不丢不顶,沾粘连随   所谓“不丢”,就是在推手时不要丢开对方不管,自己撤回手臂,或松软无力,要保持适当的掤劲。“不顶”,就是不要顶住对方,不让对方进入,使双方处于“顶牛”状态。而是在撑住对方的同时大胆的把对方放进来,但又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推手过程中,只有做到不丢不顶,才能随时感知对方的劲力及变化,并随时控制对手,打击对手。   6、重在功夫,技术其次   大成拳之推手重在功夫。即在站桩、摸劲上下一番大功夫。在刚进入推手训练之初,要重在单推手,单推手练好了,双推手稍加熟练即成高手。而单推手则重在“打重轮”的功夫。通过“打重轮”的艰苦练习,才能练出“头沉把轻”、“棉里裹铁”的功夫。当然这应是建立在站桩得力的基础之上的。      二、推手的三种境界      1、小乘的推手   小乘的推手,亦即推手的入门阶段。在此阶段,首先要明了推手之路线及自身之间架配备,和身体各个部位要领的掌握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渐体会对方力量的变化,并能用自身柔化之力化对方的劲,在运动中保持自身间架及均整之力。这一阶段应单纯练习单推手。   2、中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应保持上一阶段的训练成果,在此基础上体会如何控制对方,但不放人,即“定人”训练。在此阶段应加入加大双推手的练习。   3、大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主要训练目的是体会沾粘连随的内在力量,并做到随时随地得机得势,大成拳谓之“舒适得力”或“得劲”。要随时调整重心,破坏对方重心,造成自己得劲而对方不得劲,在此基础上夺位放人。   4、上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练习者已达“听劲”灵敏,有感皆应,力量不空亡,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   5、最上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练习者毋须考虑别的因素,已达“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之境。即一触即放人于丈外,把握胜利的必然性。      三、注意事项      1、练习时应注意肩胯带动小臂,避免腰部单独扭动。2、在双推手中,应特别注意单双重的问题。切忌双手用力平均,力量不分虚实。拳学术语称之“双重”。一旦出现双重,双手就失去变化,灵敏度降低,难以控制对方。重心放在两脚之间,叫“双重”。两脚双重,步法必死,身法必滞,而且也发不出浑元整体之力。手与脚用力在一条线上,大成拳术语叫“单重”。单重容易产生偏面之力,力量不能圆满均整,易被对方控制。   3、以上所述单双重,并非只体现在双推手之中,它在站桩和单推手之中也存在,是必须解决及重视的问题。   4、在推手训练过程中,有的人因不易掌握要领而以体力补充;有的人则以摔跤等技术相补充。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虽能掩盖其不足,或一时取得小胜小效,但绝难走向拳学正轨,终难达“推断不二,搭手放人”之境。      四、身体各部位要领      1、头   要做到“头顶项竖”“顶头悬”,“头直目正”。好似头部把全身吊起似的。   2、肩   要做到“肩撑肘横”,只有肩撑,腋若容球,才能形成自身间架“腋半虚,臂半圆”,则上肢筋络宜开展,同时要避免肩部僵死,双肩要松活。这样,气血和力量则可直达梢节,练出“把轻头沉”之功。   3、肘   在推手练习中,要求撑住对方向自身回来时,肘要横,要撑。这样力量方能圆满,保持间架。而在推向对方或放人之时,则要求垂肘与肩配合起来。要做到蓄力时肩撑肘横,发力时沉肩坠肘。这一点,世人多有不知,而流入片面之途。   4、手   在推手过程中,手要半握拳,切忌用力握死,这样在技击时伸掌握拳或放或打极易相机而动。   5、胯   推手时要紧胯,只有紧胯才能使上身更好地得以放松,全身松紧得当,有松有紧,产生惊弹之力。   6、膝   双膝微曲,前膝似有上提之意。   7、足   在定步推手中,双足一定要稳固(但重心依然变化)。在活步推手中,足的要领与“摩擦步”相同,动则若兜泥,静则趾抓地。   8、脊   脊柱为人体之枢纽,上下抻拔之力不能失,只有“尾闾中正”,才能产生弹力,气贯周身。最终做到力由脊发。   9、胸   胸部放松,空胸下气,使肺活量增大,同时胸窝要微含,这样才能发出整体之力。   10、腹   腹部要充实,通过训练,自然达到逆腹式呼吸,但不可造作,小腹应常圆,发力时要实腹。   11、身   推手时立身要中正,八面支撑,六面得力,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两头动中间攻,牵一发而动全身。   12、眼   双眼要含蓄,目光要冷静。双目不可游移弋慌乱,亦不可目露凶光。在发力放人的一瞬间,精光外露,方可慑人心神,这在拳学上叫“收放”之法。   13、耳   要做到“敛神听微雨”,因为只有听,心才能静下来,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及技击。      五、单推手具体练法      从前述可知,推手训练重在单推手。   1、定步单推手   甲乙双方以技击桩之步法站立,双方以右小臂相搭,由左向右缓慢的弧形运动,不可忽快忽慢,力量要匀,不可忽大忽小。推手时两手半握拳,左手护住自己的下颏部位。练习时要牢记前述要领、原则及注意事项。此为右式,左式与此相反,要领相同。   2、动步单推手   其要领大体与定步推手相同,同样以右式为例。甲乙双方以站桩步法站好,右小臂相搭。在推手时以半鸡形步作相应的配合。也就是说,手往前去时,不仅要做缓慢的弧形运动,还要以左脚为动力,右脚略往前划动,左脚立即跟上,两脚间距要始终保持一致。动步时要稳当自如,以辅助肩胯带动小臂。手往回撤时要有外撑的力量,同时以前脚为支点,后脚略向后滑,前脚随即后撤,以配合完成手上运动,达到上下齐到。要注意动步距离不得超过手的活动范围。   3、自由步单推手   要领与动步单推手相同,但所用步法不限于半鸡形步,摩擦步、三角步、圈步和划步均可使用,但上下要齐到,全身齐动。以步法辅助肩胯带动小臂,将对方中线始终控制在自己手上,进步要攻击对方中线,退步要威胁对方中线,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左右两式的原则及其要领尽皆相同。 [/SIZE]砺剑2008-5-12 20:47:45 大成拳形意李 康 李 健   一、形与意      大成拳的锻炼包括了形、神、意、气、力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它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演习和套路的串联,而注重自身良能(先天)的发掘和运动能力(后天)的培养。   所以,每位大成拳演练者、探索者,都要切实注意体认练习的过程,不要只盯着结果。   形与意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对矛盾解决好了,练大成拳定能“百日一小成,千日一大成”。   形与意的问题,历代名家都非常重视,大成拳的母拳以之为名,就充分说明了其重要性。犹忆芗老早年得意弟子赵道新先生曾云:“一些人讲究形骸成癖,一些人追求意念成疯。前者被三节、四梢、五形、六合……捆成了五花大绑,后者则躲到幽处独享精神激战。”出现这种错误,就在于习拳者没有把握好形与意之间的关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   对于这个过程,前人虽多有述及,但语焉不详。下面特作具体介绍,以增强大家对锻炼过程系统性和预见性的把握,防止以偏概全,久习无功现象的发生。   就形与意来说,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锻炼阶段。   1、无形无意:指初习拳和不习拳者,既不知拳形,更谈不上拳意。   2、有形无意:习拳者经明师授以真传,主要是摆架子,掌握正确的桩架、动作。实践证明,这一关至为重要。大成拳讲究掖胯、挺腰、足跷、腕挺等等,要努力一个劲一个劲的练出来,最后在一个桩或一个动作中全体现出来,最后形成整体劲,浑元力。现在大部分意拳或大成拳爱好者,往往直接跨过了这一关而流入意幻之虚。   3、有形有意:在形的物质基础上,可产生正确的意感(意自形生),这时可适当的加强意念,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来练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达真正的“形与意合”,有的前辈称之为“站出神了”。   4、得意忘形:习拳者对自身运动能力的把握和良能的开发已达较高程度,只要脑子一想,身上就有了。因为自身筋骨、气血、肌腱、神经、脏腑、大脑等都已得到充分的协调训练。虽然是“但求意神足,不求形骸似(王芗斋语)”,但自然是“筋含劲力骨存神”。现在很多人一上来就追求这一层次,只能是枉费心机,水中捞月。   5、无形无意:可从三方面讲,从发力方面来说,习拳者可以作到微动发力;从技击方面讲,习拳者可以作到推断不分;从反应方面讲,习拳者可以作到有感即应。《大成拳论》称之为“空灵”化境。前人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亦指此而言。   从表面看去,对形与意的理解、体认和把握经过了五个层次。从本质上看,其过程只是无形无意→有形有意→无形无意。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会出现第一阶段的某一特征,但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其拳学水平实有云泥之别。拳学进步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      二、不练不得,不练自得与练而不得      练大成拳要懂得这个道理。有些东西不加练习就得不到,有些东西不去练习而自然得到,有些东西练了反而无所得。   现举例说明之。梢节要练,四梢都要练,指要练(挑、抓、撑、争等),腕要练(四腕挺劲力自实),小臂要练,趾要练(顶挺等),小腿要练,肘以后,肩胯不能练,想都不能去想。大成拳讲肩胯,要作到肩撑肘横,肩沉中有撑,肘坠中有横。但有些人练拳不是耸肩就是压肩,越练肩,越是错谬百出,这就是违背了“不练自得与练而不得”的规律。实践证明,只要桩架大体正确,注意四梢,时间一长,肩部自然达到舒适得力的正确状态。   另外,在站桩和试力时,要练向上的劲,千万别练向下的劲。向上的劲包括头向上顶劲、腕子向上提劲、腰向上挺劲。经过一段时间苦练,松紧得当之后,胯部自然下坐,从而形成上下争力。所以,习拳时胯部下坐不能去专门练习。一语概之,向上的劲不练不得,向下的劲不练自得,若故意专练向下的劲,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上述两例,关键是告诉大家要弄通这个道理,用以指导习拳,努力探讨习拳要练什么?什么能练?什么不能练?什么要努力去练?什么是水到渠成,练而不得。了解并运用了上述规律,能避免“倒果为因”的现象发生,从而找到练功的目标和重心,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习拳效果。砺剑2008-5-12 20:52:02 大成拳实作王红宇   很多人把实作断手视为寻常之举,更有人大谈某武术家在打斗中把对方的牙打掉了三五颗。其实,这在拳术层次中水平是相当低的,有功夫出拳接触对手体重能追出的人,被击中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偶见双方因琐事在街头发生争斗,一方以拳掌抡击对方头部,对方亦不过口鼻出血而已。   能把断手做漂亮的人太少了。有幸与高手试试,或目睹一次便会眼界大开。然而真正享有大名的武术家是绝不会轻易与人比试的。很多上了年纪的有名拳师,在年轻人找上门来要求比试时,往往以身体早不如昔,因病已退出拳界多年为借口来婉言拒绝。倘若有熟人带着进行友好的所谓听听劲尚可,如果不明来意,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时的老拳师出手会使尽平生之力,为捍卫半生的荣誉,凭着丰富的经验,原地不动的三两下发力绝对相当重,因为他在撕扯中只有两三下的机会(这里所指的拳师,是真正掌握拳术整体性的人,那些摇头晃脑大谈拳理而从不起身小试身手的人不列于此)。另外,同名气很大的武术家当众比试,绝无小说中所谓听劲一笑即分胜负或点到为止之说,当是举手不让步,抬腿不留情的。   一日,我的一位练了近三十年八卦掌的朋友神秘地对我说:“当年我师父讲,程庭华与人比武一招塌掌,打在对方肋骨上,对手当场口吐鲜血,功夫真是太深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此绝对外行杜撰,不知此友是吹捧老先生呢!还是在糟踏中国武术。像程庭华那样的武学大师,连芗老都有“余幼年时曾与程庭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之感悟。何况程老先生那样的好功夫,一旦接触就会夺了对方的位。从没听谁讲过芗老与人比试时给谁一记栽拳或圈锤的,如果那样,老生先晚年绝对放不了人。拳谱曰:“所谓力者,天然涨成,其效用随年龄疾病而增减。所称劲者则不然,由于多年苦练而成,其效用不因年事疾病而减退。”   有相当多的人是不适合做实作断手的,练功多年却在打斗中输给常人所说的“掼打”,这是功夫练错了,老师讲得太少了。当然,精神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断手中有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情况发生。有的人功夫很好,但也极有可能在徒手搏击中遭受惨败。   欲在实作断手中取得胜利,先要在平时下大功夫练功,见到的手要多,才有可能在实战中少受伤。各门派的好手(黑手)太多了,你没有那“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功夫就先要见得多。   有的人是文字上悟了,这不是真明白,有的人是在实际打斗中悟了。比如说让他守住中线,他就是不注意,也明白不了。中线为人体之重心所在,技击实作中丢掉中心,失去重心,就等于失败。在实战中对方被击,鼻子出血了,下次不用说也就知道守住中线了。那就要在站桩中真正体会出自身的“中”,方才可以明白控制对方的中线。在实战中要做到连——不间断,爆炸无断续,身上劲的转换变化;严——间架防护,身如弓弩,蓄势待发;准——力量变化,有准确攻击对方之重心;重——有份量,接触对方有身体奔里追的劲。   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平时练得不错,还没跟人家比心里就怕了,这就已经输了大半。功夫真正练对了,身体有连通性,有拳术的真劲,遇到对手时会很轻松,感觉对方很弱,身体同薄纸一样,一捅就破了,根本不会构成威胁。草原上的狮子,有的睡觉时四脚朝天,天生就是吃人的,谁敢吃它呀!   大成拳实作技击要有感皆应,头欲撞人,手要击人,足要踢人,步要过人,神要逼人,气势要袭人,手足齐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手、肘、肩、胯、膝,无处不贴人,整体配备,协调变化。人们见过不少练大成拳的,但真正懂拳的人太少了,真正的大成拳技击就是直取,高水平没有什么路线招法形式、闪展腾挪,全看对手出劲接触之间,撕扯变化击出对手。下面就进一步谈谈实作技击。      一、关于手不空出,力不空回      拳术接触对手时,劲要透进去,好像自己的拳或掌是铁,而对方是吸铁石,我一接触对方便贴着对方走。如果进击时一下没击倒对方或被对方格挡,此时不可以抽手,撕扯上运用刁、锉、勾、叉、挣、拧、扯等身体变劲再次进去,即使回手也要抓着东西回来。倘若出拳后又迅速收回,既费体力又没有任何意义,实与拳击无异。似此徒手搏击,再快的点击又有何用。再者,若遇高手,出去的拳是根本抽不回来的。这只有在徒手搏斗中真正拼过命的人才最清楚。      二、关于戴拳套与徒手      练习传统拳术不提倡多戴拳套对抗,在桩中摸出手与身体的变劲,在推手中摸出控制撕扯变劲,戴上拳套比划拳会很别扭,拳劲也无法发挥,戴拳套打惯了,徒手做时就没有一两下击倒对手的意识。徒手比拳不可疏忽大意,头脑和动作要清楚,很多人欲打击前先攒劲,应该越想打越放松。   开始练习徒手打,可以在攻击对手时抡身不抡胳膊,肩胯摆动,中轴不要动,身上摆,手不摆,胯奔回收,不论对手怎么抡,你只管直步前上,半步直着走也可以,靠身上的劲走当中进攻对手。要把自身松紧配合节奏掌握好,在击中对手时身体整个一挺,手奔外送,落在对方身上是一个节拍。      三、关于踢法      踢法进攻有很多弊病,抬腿进攻的刹那间身体重心不稳,此时就怕对方冲撞我之中线。俗话说:“抬腿半边空,抬腿就怕虎扑子。”运用踢法时要遵循明拳暗腿的原则。上手必须控制压迫住对方,在对整体吃劲无法变化时才能借助敌上手之力运用踢法,此乃明拳暗腿。用脚要巧妙,拳脚穿插,对手跑时踢是最佳的时机,踢完即刻拳上去,踢完再调整进攻来不及。   另外,踢法的运用必须遵循上领下随,下动上领的原则。发力伸腿的劲来源于全身的整体配合,光凭腿的力量,好比空中楼阁。平时可以坐着奔起踢,或单腿悠着踢,膝盖放松,脚脖子挺上劲,会感觉份量极重。      四、关于“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鼓荡是拳学中深层次的概念,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它是习拳者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感觉,简单的说就是两个“劲”的连接。两个“劲”的连接不等于外形两个动作的连接,内在的拳“劲”要比外形动作快得多,一个动作可以做出多个“劲”。比如外形一个崩拳,内在“劲”可以有两个三个或更多,所谓的“挑打”、“按打”、“挂打”,指的都是接触上“劲”的转换,或者外形不动都可以打出几个“劲”,两个劲连接得非常自然顺畅,可以做几个发力,就是鼓荡,无数个“劲”的连接转换,其实就是两个“劲”的连接转换,只要两个“劲”的连接做好了,多个劲的连接也就能做好,这时就可以称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形意拳所讲的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就是这个意思。要想体会出“鼓荡”,必须先做到全身筋骨能全天候挑撑起来,肌肉有如惊蛇之状态,才能体会出鼓荡的感觉。      五、关于均整与“一触即发”      均整就是把人体的各部位锻炼成一个整体,就是把人体的头、两臂两腿、躯干等,通过科学的方法锻炼为一个整体。   从外部看,人体是由头和两臂两腿及躯干组成;从内部看,则由筋、骨、肉(肌肉)、血(气血)组成。习练者通过站桩、摸劲、推手等方法,可以全面锻炼筋骨气血。只要训练得法,久而久之,即可练出内部一体的大成拳;通过严格正确的桩法练习,可使人筋骨挑撑起来,肌肉有效地放松下来,从而使气血灌溉人体梢节,只有气血灌溉到梢节,方能得到全面正确有效的锻炼。   有人认为,整体锻炼是全身肌肉的锻炼,把人体各部位肌肉都练到了,就称为整体的锻炼。这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国拳学思想。老祖宗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的筋、骨、气、血的锻炼方法,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可以说,练习大成拳就是继承传统文化。   “一触即发”是人们的一种自卫本能,当你练到筋骨可以全天候的挑撑起来,肌肉锻炼得有如惊蛇,即具备了一触即发的能力。这是真正的自然力,是身体各部位遇到阻力时自然发出的力。      六、关于实作中的“精神要真”      恩师选杰先生讲:“只有在精神上的一往无前,没有任何可负担的条件下,再配以拳技和力量,方可使自身达到神勇之境也!”较技者首重精神,技击实作都是在精神要真的基础上来谈的,没有精神就无从谈技击。但精神不是万能的,学拳之人万不能觉得精神的重要而一味求“玄”论“神”而忽视实力的练习。只有精神加物质,才是完整的。芗老在拳论中讲:“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抱定肯、忍、狠、谨、稳、准六字诀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之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      七、关于拳术中的叫人      在推手和断手中,可以刹那间把对手叫整叫僵,叫他动作有一定方向时正好出击。可以说,让对方精神、力量、体位、重心出尖和有点不平衡正在找平衡时,正是你发力的时候。如果对方已经不平衡奔前栽了,你又给摆正了,等对方摆正了你再放,两人就顶上了,做在二上,劲没连续性。下面介绍三种叫人法。   精神叫人。精神出尖等于叫对方精神力量有出尖。我们从开始练习大成拳就经过严格的含蓄锻炼,无论精神眼光,也无论周身肌肉骨骼,都应养成一种含蓄的习惯,从而在与对方照面时,会从精神上给对手一种压迫感,犹如狮子扑猎物前的瞬间含蓄状态。使敌未曾与我接手,便从心理上先输了一筹。   动作叫人。通过常年站桩、摸劲和推断手的练习,使自身的动作非常的整合,相当的协调。使对方感觉我动作起来相当高大威猛,给对方一种压迫感。   劲叫人。叫对方的力量有一定的方向。敌我双方搭手接触的一瞬间,我利用点重身松,把体重瞬间压迫在对方身上,这时除了水平较高的对手,一般都会被整体叫僵,这便是我发力击敌之最佳时机。   上述三种叫人之法皆是在自身具备很大功夫的人才能做得出来。砺剑2008-5-12 20:54:42 大成拳试力王红宇   “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芗斋老人曾说:“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由此可见,其在大成拳系列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试力”是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求出了力(内劲)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项训练。在此所指的力,主要指筋骨之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筋骨主要起着连接和支撑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主要靠筋骨的力量才得以站立和行走,四肢才能屈伸。站桩是通过间架的定型,从而达到全身筋骨起生理性变化而出现的拳术之力。此时身体已逐渐变整,能慢慢体会到桩功的愉快。笔者在随王先生习练大成拳期间,是在一年之后方得先生传授大成拳试力之法的。   观当今大成拳界,刚开始站桩就进行试力练习,很多练习者居然能感觉到空气的阻力,还与大气溶为一体,其实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在意念的诱导之下的肌肤敏感而已,找一个从不练功的人随便在空中划动,也能划出空气的阻力来,但身体内在的筋骨并没有发生生理性的变化,也没有产生拳术的力量,力从何而试?再试也不过是耍动两个胳膊。如此练习,简直是本末倒置,形同枯井取水。其实,芗斋老人在《大成拳论》中已明确指出:“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后,则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习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在此所谓的基础,是指通过站桩而使自身发生生理性变化而产生的拳术之“力”。   然而,当今社会浮华喧嚣,名利诱人,吸引人们的活动日益增多,已没有多少人能静得下心来站桩了。况且信息社会,工作效率提高,大家都想着速成,希望仨两月,甚或三两日,就能搭手飞人,但对于大成拳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站桩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间架结构的定型,达到改变体内肌肉、筋腱、骨胳等的生理结构,从而产生内家拳的力。也就是所说的“内劲”。“试力”则是在动的状态中体认各种力的运用。“试力”即是运动的桩功,一切都遵循桩功的要领。“试力”与站桩相辅相成。可以说,站桩是大成拳的基础,它贯穿于大成拳的系列功法之中,是通往技击高级境界的唯一途径。“试力”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大成拳桩功修炼所达到的层次不同,所以造成各阶段的试力训练也有所不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找整体的大的协调感。求身体各部(头、手、肩、腰、胯、腿、脚等)的配合,把动作做顺。刚开始时可能不大自然,要慢慢的去体会,时间长了自然也就顺了。不要一上手即求细微的变化,那样将会陷入局部。   此时要求身体身然放松,不得使用拙力、蛮力,同时又要做到松而不懈,有力而不用力,不用力而力自生,做到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注意形不能破体,力不能出尖。此阶段属于炼形的阶段,动作要舒适大方,缓慢均匀。由于有了桩功的基础,身体已逐渐的变整,已能感觉到力的存在,只需很短时间即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在外形做顺了的前提下,可以体会控制放人及双臂间的沉、托、分、闭等各种劲力,这一阶段的试力也还是形体上的动作,运动当中虚点太多,力还显于外形。要求练习者在肢体运动的同时要有向相反方向的意念。即双手在前推的同时要有回拉的意念,左右和上下也同此原理,这样才能练出深厚的内劲,在今后的推手中方能听得住对方点上的“劲”,可以极快的感觉出对方点上劲的变化,而不被对方所乘;如对方突然断点偷袭或滑点,还要体会出今后在推断手中控制对方,再做动作打击对方的能力。例如欲偏对方,可先回拉,使对方重心不稳再偏,要把对方整体问动了,否则偏过去对方也会撞进来。再如欲挂对方,先用身体带动手臂手腕回挂对方,对方若往回急拉,重心不稳或往后以僵劲抗之,此时上步发放,将我之力与对方之力相合,定能放得干净利落。   第三阶段:在经过了上一阶段的训练之后,即可进入本阶段的训练。能进入本阶段的训练,即可以说自身的功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层次。上一阶段的试力,要求在形体连续的情况下做出力来,而本阶段在形体上可能令观者觉得是断续的,但它是由一连串的细微发力所组成,无论哪一个位置碰上都是实点发力。即所谓的“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反之,连绵不断的外形可能什么都没得。   这时的试力则应细心体会身体能不能动,能不能发出力来,发力是否能得劲,能动再动一下,身体要保持高度放松的含蓄状态,犹如拉满弓的箭一样,体会在运动中的含蓄之势。   在初级推手时,往往一个动作给对方偏动了,只需要再给一下就能把对方扔出去。然而,动作就是跟不上,做不出来,只有再调整自身。但此时对方也调整过来了。这是因为自身没有养成含蓄的习惯状态,所发的力是单向的,没有在试力中体会出点上的细微发力。   第四阶段:在上一阶段的试力过程中能体会到身体各部位细微发力的情况下,可进行本阶段的训练。本阶段主要体会整体的配合。由于桩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身体各部位已能细微发力,此时就应该体会身体的每个部位一动,其它部位是否都能配合,各骨骼关节肌肉等是否都能同时相挣发力,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刚上手时可以先体会一两个劲,等熟练以后再慢慢加劲,随着桩功功夫的提高,逐渐就能体会出全身骨骼关节肌肉都能很好的配合,身体会因外部环境的需要而同时出现各种劲力,再通过站桩的强化训练,在试力时渐渐地能感觉到头、手、肩、腰、胯、腿、足等在运动中能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   有了相当的认识之后,进一步可以体会空气的阻力,可意念全身毛发都竖了起来,体会身体与空气的摩擦阻力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感觉身体被空气紧紧裹住,固定起来,不用力根本动不了,用力即用能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就行,此时用力就是发力的开始,动即是发力,一搭手试技才能感觉到自身各部位都能发力,一动而无有不动。随着练功的深入,即会出现芗斋老人所说的“全身毛孔无不有穿堂风往返之感”。这种真实的感觉到了身上,才真正的是妙不可言,其乐无穷,也正是达到了拳论中所讲的“周身无点不弹簧,炸力无断续”。至此,即可进一步研究技击之法了。砺剑2008-5-12 20:55:17 大成拳劲力李 康   王芗斋先生搭手飞人的神技,张恩桐先生一触即发的功夫,常志朗先生“身上四把刀”,王选杰先生劲吐人跌,李荣玉先生发力如车撞,均得益于大成拳的劲力。      一、大成拳劲力之特点      大成拳劲力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冷、脆、快、重(透)、无断续、无方向、具体、受阻才发等八点。   冷。指发力非常突然,但绝非偷打人。劲力冷,能使对方猝不及防。与这样的高人搭手,你根本就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如果他愿意,可陪你玩两下;如果他想施放,或许你一下就完了。有的人飞跌于地爬起来一个劲地埋怨对方,说“我还没有准备好”之类的话,或者内心责怪自己“精神不够集中”等等。其实这一切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对方的劲太冷了。劲力冷,使对方把握不住节奏,往往造成对方无备(实际上就是准备了亦无效果)而受击,因此能造成对方心理恐惧。   脆。指发力干净利落,转瞬完成,绝无拖泥带水、拉拉扯扯的现象。   相比之下,快与重就较易理解了。但要知道,仅仅力量重、速度快就是大成拳的话,那大成拳也就豪无宝贵可言了。因为任何一种搏击运动,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摔跤,都讲究力量重,速度快。但反过来说,大成拳之劲力当然既重(透)又快(如恩师李荣玉先生曾以拳轻触我胸,当时我胸部尚有一棉枕保护,结果其劲又重又透,令我咳喘不止,且全身几乎崩溃)。   无断续。王芗斋先生常说“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目前来说,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坊间流传的假大成拳和假形意拳,其练习者所发之力都是断续力。但内家拳的宗旨和特点都是力无断续。如果内家拳练习者只能发断续力,那么,内家拳的技战术运用只能是空想而遭到迎头痛击。只有力无断续,才能做到“发力总在敌先”,才能充分发挥“变招不如变劲”的内家威力,才能真正做好“顺力逆行”,“借力打力”。断续力的特点及其与无断续力的区别,可以拿拳击的例子来说明。拳击手无论其水平多高,他发出一拳总是一松一紧而发力,一拳之后放松收回,才能发第二拳,其两次发力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而大成拳高手因为做到了“松紧紧松勿过正”,所以其第一次发力结束的状态,正是第二次发力的蓄劲状态,其两次发力的时间间隔极短,因此称作“无断续力”。这就是社会上流传的“外家拳的招法再快也没有内家拳变劲快”的真实原因。无断续,不是指行云流水般之外形,真正的力无断续在外形上反而是断续的,行云流水般的大师可能连一个劲也发不出来,遑论力无断续了。   无方向。王芗斋先生多次谈到“含蓄”和“力不出尖”,“力有方向就是出尖”,即指此而言。未发力时处于含蓄状态,即含着劲,王芗斋先生称之“犹如翱鹰下鸡场”。发力时则“遍体皆挣力,无处不弹簧”,谓之“浑元爆炸”。因此,从某一角度讲,大成拳的劲力在发放前是无方向的,在发力时亦无方向。换言之,又是包含了任何方向。   具体。真正的大成拳劲力非常具体,发力出劲就像斧子刃似的,每一点都是清楚具体的,极其细微的。王芗斋先生谓之“持环而得枢”。在大成拳学里,力无方向和力具体是辩证统一的。   受阻才发。即“一触即发”。一触即发不是指刚一擦着人就被击出了,更不是什么“生物电击人”或“沾衣十八跌”。而是指发力者一瞬间接触磁实后受到真实的阻力,全身各关节互为根本,互为动力,浑元一争,力量马上就爆发出来。只有能一触即发,才能不抡拳头,甩胳膊,这才是拳击、外家拳与大成拳发力的根本区别。那种靠距离的惯性发力不是真大成拳。一触即发并不代表大成拳练习者在与人交手时不能大动了,而他们在未接触时是灵活多变的,一旦受力就应感而发。大成拳所谓“打实不打虚”,即指此而言。   以上从八个方面谈到了大成拳劲力的特点。其实这八大特点并非完全各自独立的,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大成拳劲力划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多种,诸如螺旋力、杠杆力、二争力、吞吐力、滑车力等等,但从其本质上说,只有一种力,即整体惊弹力。一句话,整体惊弹力具备了上述八大特点,也只有完全具备了八大特点,才具备、获得了大成拳的劲力——整体惊弹力。众所周知,王芗斋先生与人交手,一触之间,对手就飞跌丈外,甚至昏迷过去。在旁观者看来,王先生的身体在发力的一瞬间,外形几乎是不动的。后人常常练习,一生无所得,百思不得其解,只好称“芗翁给后人留下了神秘课题”云云。其实,过去形意大家也是这样的,如郭云深、尚云祥等。在外形不动或微动的情况下把对方抖放出去,且使对方如受电击,不知自己是如何被击出的。这种现象只有发力者具备了较强的整体惊弹力才会发生。   可以尖锐的指出,凡不具备整体惊弹力的,即使能“弄”人丈外(原谅我不敢恭维其为“放”),也只是“抡、掼、摔、推”罢了,绝非真正的大成拳。这种拳,这种“劲力”,只能在表演中使用。这就是为什么王芗斋、张恩桐、常志朗、王选杰、李荣玉诸位先生能推断合一的关键所在。而目前的“大师”们却“推是推,断是断”,“推手”时挺潇洒(遇力大者则顶牛),断手时只能抡拳头打人。这也是很多人练了多年内家拳和坊间大成拳却无力实战的原因。      二、大成拳劲力的求取方法      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具有上述八种特征的整体惊弹力呢?两个字——站桩。李荣玉先生曾无数次告诫我们:“大成拳劲力的唯一途径就是站桩。”选杰先生在留给笔者的遗作中郑重地说:“拳学之道离开站桩别求它法,无有是处。”由于99.9%的人未识真法,发现经过长期站桩(其实站桩是一个空壳,形似而质异)也未得力,效果微乎其微,最多“闹个好身体”,于技击一道作用不显。于是猛练大动和小动,把主要精力放在试力和发力上,认为过于重视站桩是步入了误区,结果虽经长期锻炼,与人对搏仍是抡拳头,拼体力;与人比器械时因力臂的延长,其不足更加明显,只是大砍大劈,完全失去了大成拳实作之风采。对于这样的大成拳,有人称作“站桩加拳击”,其实只能称之为“错桩加胡抡”。   站桩在真大成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不站桩或站桩不过关,是无法获取整体惊弹力的。那么,站桩站到什么程度?有何标准?答曰:必须站到能在外形不动,不伸缩肢体,不依靠距离和惯性的情况下发出强大的力量,瞬间将人击出,才算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惊弹力。能初步发出惊弹力,一般人须苦练3年左右。但是,这时的惊弹力仍还是较弱的。   当年王芗斋先生针对每日钟情于盘架行拳、开砖破石的各派“大师”,对弟子们说:“他们没站过桩,哪能发出这个劲?”如今我要说的是,现在很多人每日站那种错误的桩功哪能发出这个劲(整体惊弹力)?   在能于不动时发出惊弹力后,就要继续学习在小动或大动中能随时舒适得力,随时把劲含着,要发随时能发,更重要的是能变劲。这就要进行试力的练习了。试力的本质是变劲(当然其外形动作本身在技击当中也有技术作用)。真能在大动中随时发力,变劲得心应手,方可谓功臻上乘。达此境界,王芗斋先生谓之“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对于上述原理,王芗斋先生早有明训。《大成拳论》说:“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此处是讲无功夫的人大动的技击效果没有有功夫的人小动或不动的技击效果好。《拳学要义》说:“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对各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浑身处处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小动亦可,不大不小亦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此处是讲大动小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获得真劲与没有真劲之间的区别。《大成拳精义》说:“不会动的人,初练时更不应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此处是讲大成拳的训练程序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整体惊弹力只能由正确的站桩获得;二是大成拳的练功程序绝不能胡乱倒置;三是读拳论不能死抠字眼和断章取义,没有明师指点和切实体认,是绝对无法真正理解的。      三、大成拳的劲力对大成拳家战术原则的决定性影响。      大成拳的劲力有了上述八大特点,就决定了大成拳家在技击中应采用的战术原则。   大成拳的劲力具有冷脆快重的特性,才能在技击中力透敌背,一击必杀;具备了微动(不动)发力的能力,才能在技击中不像拳击那样抡拳头;具备了一触即发的能力,才能在双方搭手或纠缠时更好地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道;具备了力无断续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打击敌人;做到了“出手不空回”,方能不靠组合拳和“连珠炮”取胜;具备了无方向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摆脱“以招破招”或“某式克某式”的困境;具备了具体的特点,才能准确攻击对方的中线和重心,真正做到“守中用中”,使对方拔根,遭受重创。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搭手作人;二是不抡拳头;三是打实不打虚;四是硬打硬进无遮拦;五是出手不空回,不靠“连珠炮”取胜;六是胜负的必然性增强,偶然性降低,能做到“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      四、大成拳劲力的物质基础      大成拳劲力的特点具有众多优胜因素,因此大成拳重劲不重招,属于典型的功夫拳,而不是“上打咽喉下撩阴”的技术拳(当然,这种说法是相对的)。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武器致胜论”。   获得大成拳的劲力,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王芗斋先生当年反复谈到:“改造生理,发挥良能”。这二词八字,前一词与后一词是因果关系,内涵极深,颇堪玩味。只有通过训练,使生理得到改造优化,才能发挥良能,获得真劲。   大成拳着眼于人身筋、骨、气、血、肉、精、神的整体练习。首先通过站桩使人的精、神、气、血得到充实。精是人体精微物质,精足方能气旺,乃至神全。凡精不足者,体必弱多病,精力不佳,更何谈拳学。站桩者必先保精,然后逐步增强人体元气,使气血川流,百脉畅和。气血充盈,力气倍增;五脏充实,抗力增加。站桩炼气,增加肺活量,使膈膜动力增强,发挥出“呼吸弹力”。站桩使人体抑制系统与兴奋系统得到优化与平衡,从而起到养中练,练中养,整饰神经的效果;达到神清气爽,反应灵敏,自控力增强,能迅速进入应激状态。   站桩练筋。“筋粗(长)力大”乃拳学要言。大成拳劲力的基础是整,而整的基础就是筋拉长增粗并连接贯通全身。常志朗先生和李荣玉先生的筋比常人又粗又长,一受力就腾然而起。所以大成拳不是软绵绵的拳,王芗斋先生谓之“遍体筋撑弹簧似”。这样才有发人如草芥之威力。形意大师尚云祥先生晚年也说过:“我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阳劲。”其含义就是指注重筋骨的练习。拳学上所说“一动无不动,一挣无不挣”,若没有筋的连接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站桩练骨,能使骨小板重新排列,骨质密度增加,髓满坚实,拳学上谓之“骨重”。   站桩练肉,通过松紧的锻炼,逐步达到“松紧紧松勿过正”的高级状态,形成“肉如惊蛇”,“力无断续”。   王芗斋先生留有四如之说:“整体如铸,筋肉如一,毛发如戟,体如灌铅。”此乃真实境界,不是喻指。所说正是大成拳劲力所必需的物质基础。砺剑2008-5-12 20:56:14 大成拳的“含蓄”“虚实”“动静” 王红宇   一、含蓄      芗斋老先生在拳论中所描写的“含蓄”,在实作中,遇敌好似虎扑羊(老虎在扑猎物前瞬间呈现的含蓄状态)。势如龙驹扭丝缰(烈马被骑手拽住缰绳,使马首回扭时马所处的含蓄态,这时骑手一松缰绳,马就会飞奔出去)。势如翱鹰下鸡场,蓄势待发等等。   众多的大成拳练习者习练多年终无所成,对芗翁拳论无数次的阅读,反复的揣摩,对“含蓄”的理解仍然似是而非。今仅以个人之浅见,将大成拳的所谓“含蓄”、“虚实”和“动静”向广大武友读者简介一二,如有欠妥之处,还望指正。   人在发力之前都本能地有一个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在大成拳系列训练中称之为“含蓄”。前辈拳家在与敌人或野兽的生存斗争中深深地认识了“含蓄”的重要性,把发力前的这一准备阶段专门提炼出来,作为一项特定的训练内容。   大成拳的“含蓄”包括两个内容,即“神意”含蓄和“劲力”含蓄。   “神意”的含蓄又称之为“精神含蓄”,是指在功法训练中的“两眼平视前方,神光内敛,呼吸自然,舌舐上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神意”含蓄来源于道家炼丹术的“和合四象”。   “劲力”含蓄是指在大成拳功法训练中的发而不发,发而未发的状态,大成拳讲练“遒”不练放,练“收”不练发。   大成拳在训练中要求“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使之体内气血鼓荡,外示安逸之态。   “含蓄”贯穿于大成拳从桩功至实作的一系列功法,它需要在每一步功法中长期刻苦修炼,使自身身体和意识精神不管在任何姿势和环境下都能处于含蓄状态,使含蓄成为一种本能,一种习惯。经过这一方法的训练所发出的力量是相当快的,非常迅速、冷脆,对技击有很大的用处,并能在交手试技中迅速调整自身重心。   人处在“含蓄”的状态之下随时都能发力打击对方,比没有接触对方即怒目圆睁,舞姿弄势对敌人构成的威胁要大得多。当然,神意与劲力能否含得住,能含多长时间,这就要看所下功夫的大小与明师的指点了。含蓄只要练到了身上,就会在技击和养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运动在发力前都要有一个准备阶段,都没有脱离平常人发力程序的规律。西方科学较为发达,但他们在揭示人体本能比起我们的传统拳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西方拳击、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尽管动用了不少科学手段来指导训练,但在发力这一点上仍脱离不了准备发力这个程序,尽管他们用放松来使发力准备阶段的时间尽量缩短,但放松终究代替不了“含蓄”。      二、虚实      虚实一道足可使拳术家为其琢磨一生,可谓其乐无穷。要懂得拳术中虚实的对立与调和、虚中有实的生发、实中有虚的转化、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只有深谙此道的拳道中人,在做动作时方能真实体会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芗斋老先生拳论讲:“习时需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与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在站桩、摸劲的一些阶段,要有假想之敌向我攻击,我在与敌人周旋扑打中,以求虚中求实。实际断手较量中,要视对手很渺小,不要等到把对手看得很清楚(敌人只不过两只胳膊两条腿、一个身躯一个头),我只随意一击即可摧毁对方间架,此正可谓实中求虚。   在站桩、摸劲、推手时,自己感觉能发力,能有变化时为实,相反则为虚。初练时实点很少,相反则虚点极多。随着自身功夫的不断加深,能够体会出实点越来越长,虚点越来越短,但人不可能没有虚的地方,虚实永远在相互的变换之中,关键在于桩功功夫的深浅。桩上功夫大的人虚点变化非常快,而且实点相对很长,虚点短不易被对手发现。芗斋老先生拳论曰:“何为实,何为虚,虚即是实,实即是虚,虚实变换枢纽处若非久历永不知”。恩师选杰讲:“如作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变,此是大成拳实战的初级阶段。”      三、动静      静是动之体,动是静之用。不管是内在的动静还是外表的动静,都互为根本,静即是动,动即是静。   静是因,动为果。以站桩为例,“静”即是外形不动,外形不动即为外在的静,通过外在的静而求取内在的动,也就是在自身体内摸索各种劲的转换。例如撑抱、拧裹、撕挣、提踩等。无论体会出何种劲力都是内动,都是外部静的结果,只要身体内部的气血、骨骼、筋肉动了起来,必然需要外部的静,外面不静是不可能有体内的真动的。   “动”是指摸劲而言,摸劲时外形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动,在外形动的时候体会内在的静、体会各种劲的变化,身体内部肯定是静的,只有内在静的时候才能体会出外在的动。   动静看似矛盾,实则原为一体。在实作断手中亦有动静之分,在平时练拳和断手中一样要分清动静。断手较量时要像换了个人似的。正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与敌相较未接之时,要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至。恩师选杰先生讲:“做拳时以静待动,虽后发制人而力总在先,触敌发力之时,由速动而反归于静,此所谓‘一动一静互为根用’。”砺剑2008-5-12 20:56:53 大成拳筋骨的锻炼王红宇   一      当今大成拳界,谈功法者有之,试力者有之,推手、发力、试声、实作等等均有之,然而对筋骨的锻炼却闭口不谈,无人提及,仿若筋骨锻炼是大成拳习练的“禁区”。其实,筋骨的锻炼并不神秘,它贯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所占比例较少。我师王选杰在教导弟子时,第一课就讲大成拳炼的是筋骨之力。   我们知道,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就是连通的,如果不连通的话,人就残废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用力习惯,使自身的筋骨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不能有效地用力。通过大成拳站桩,可以改变和调整人们的用力习惯,除却后天的拙力,从而出现本能活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筋骨之力。   众所周知,大成拳练的是整体,要想把身体炼整,首先必须在桩功中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生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大变硬,就是俗话说的“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大成拳可以运用桩功中的肌肉放松和间架结构的定型来达到改变筋骨的目的。   在谈骨肉放松和间架定型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又富于弹性。因此人体四肢能够伸缩,五指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大成拳中爆发出来的弹抖劲,除了气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言“筋为刚”,都讲了筋的作用,说明了人的力量来源于筋和腱。所以说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缩转动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发生处(当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   骨骼和关节在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说“骨为干”。这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骨架,在人体起着“支”和“撑”的作用。骨骼与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大,劲力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小,所发挥的劲力就弱。   由于人们后天生活和工作的用力习惯,用力时肌肉容易紧张,阻碍了筋骨劲力的传递,更妨碍了筋骨的有效锻炼。肢体的放松是大成拳锻炼筋骨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放松不是绝对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在意紧的情况下松,即所谓的“意坚形松”,“肌松力绷”。我们知道,筋腱生存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它起着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体的筋腱上包裹着许多的肌肉纤维,这些肌肉纤维呈现无序状态,粘在人体的筋腱上面,当我们用力时,肌肉纤维开始无规则拉扯,分化了我们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传递,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桩功中的肢体放松,主要是让部分肌肉纤维有序化,帮助筋腱传递筋骨的力量,让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纤维剥离筋腱,防止其阻碍筋骨力量的传递,再通过紧梢节的锻炼,很快就能将周身大筋挑撑起来(在此指小臂以前,小腿以下部分)。俗话说:“指为筋梢”。指又称之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称指(趾)为筋梢。在肢体放松,手指足趾稍紧的情况下,通过长时间的桩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撑起来,就好像一张弓,弓的两头用弓弦一拉紧,弓身自然绷了起来。   身体放松是前提,桩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关键。只有放松而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础,要想迅速快捷的将周身大筋挑起,必须要有标准的间架结构。可以说,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就不可能练好大成拳。   在练功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肢体处于一个正确角度时,我们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绷起来。也就是说,筋腱的拉伸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在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长时间的定型,经过量的积累,从而产生筋腱的生理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将筋腱拉伸放长,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以技击桩为例,前手在眉和嘴之间,肘部微下坠,肩部放松。在这个角度下,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侧大筋容易拉起,臀部下坐,头往上领,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掖胯、敛臀、含胸、拔背、项竖等锻炼,能很快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形成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会迅速拉起。在掌握桩功要领的前提下,再经过长时间的间架定型,全身大筋连通以后,身体方能变整。   周身大筋的挑起,并不只是凭身体的感觉,而是明显的呈现于体表,手能触摸得到,肉眼也能观察得到。以前,芗翁著名弟子张恩桐背侧大筋高高挑起,连走路时两手都是往外张开的,他的腿一绷劲,腿上筋立即腾了起来,跟钢筋似的。笔者在教学时也时常让学员触摸和观察我的腕部、大臂和后背及大腿的大筋,以提高学员对筋骨的认识。   身上大筋挑起之后,就跨进了桩功的又一个新台阶。即骨的锻炼。我们知道,骨骼之间的软组织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只有通过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增强骨的密度,骨的密度变大以后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谓的“骨重筋灵”。再经过长时间的桩功锻炼,就能达到骨节争鸣的高级境界了。   大成拳伸筋拔骨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坚强的毅力。笔者在追随王红宇先生练功的日子里,一直都是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的。先生对弟子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一个桩一站就是两小时,这其中的痛苦简直难以言表。在筋骨变化的过程当中,肢体会出现诸如麻、痒、酸、胀、软、痛等等功效反应,根本没有舒适得力的时候,特别是筋骨、肌肉的疼痛,有时让人感觉好似火烧身,有时又如同刀割锥扎痛难忍。肌肉的酸痛刚过,又会出现肌肉纤维断裂剥离筋腱的裂痛,接着又是筋腱拉伸的疼痛和骨骼发生生理变化的胀痛。此部功结束后,就会明显感觉到功夫上了身,一旦与他人搭手,即会产生对手很软的那种感觉。此时此刻,喜悦之情定会让你忘掉一切苦痛。   桩功的功效会因修炼者身体素质的好坏,有无桩功基础,以及年龄和对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异。能否经常得到老师或明家指点,也是导致功效优劣的原因。再者,练功量的大小和练功时间的长短,也是造成功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      大成拳修炼是“形、神、意、气、力”并重的系统训练,练的是筋、骨、气、血、肉、精、神诸类人体要素,周遍百骸。筋骨锻炼充分集中的体现在“形”的锻炼之中。王芗斋先生在《拳论》中曾有论述。   拳学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锻炼主要是通过“伸筋拔骨”进行的。传统功夫中,站桩和走架要求身体及四肢拧裹、对争,这样在静态和缓动状态下更易把关节伸开、骨缝拉开、筋腱拉长。此类训练方法,真传形意拳谓之“处处龙折身”(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仅腰部才是龙折身),真传大成拳谓之“拧裹”。   相比之下,大成拳的训练之所以科学完善,其重要体现即是筋骨的锻炼,站桩要求肩撑肘横(这两点有别于传统功法)、膝顶、胯坐、项拔、足扒、裆圆、掌扣、指抓。动作要领真正合乎要求,做到位了,自然全身大筋撑起,身形稳固挺拔,骨节间节节相抵相扣,含蓄有力(有力撑、拧、争、抱等),使筋骨以及气血等自然得到充分锻炼。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要点在入门的第一天就必须注意,把这个原则一直贯穿大成拳锻炼的始终,是把身体练整,获得整体力的唯一途径。否则就如芗翁等前辈所云:“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永难获得整体力,浑元劲。   经过长时间站桩、摸劲,全身筋膜腾起、筋腱坚韧、内气充盈、小腹充实、五脏坚实、肌肉如棉筋如铁(即所谓“棉里裹铁”),与别人搭手硌得对方痛彻骨髓,最后渐达“四如”之境。此时技击应敌,一触即胜。拳论有云:“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抓之所到,皆可奏功。”   然而,这一切必须是在舒适得力,不失松和,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逐渐达到的。即通过锻炼使筋骨坚韧;肌肉富于弹性,骨骼中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质及结构得到优化;关节囊与韧带厚度增加;筋腱连接贯通。王芗斋先生说得好:“筋肉不练而身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当然,明师在授徒时首先要注重“形”的传授。实践证明,初学者一般都有松紧不当的毛病。即该松的地方(部位)不能松,该紧的部位不能紧。而这一矛盾是锻炼筋骨所必须解决的,需要学者重视起来。一般情况下,如有明师或师兄调理,经过努力是可以度过这一难关的。初习时,千万不能完全松懈,掌指要撑,可微加用力,手如扣碗,“五个脖子”(指两手腕、两脚脖和颈)要紧,肩、腹、胸要尽量放松,勿努勿弊,时间一长就会松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一切都是在桩功姿势正确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身心松和,又锻炼筋骨;才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养练合一,养生和技击并举。砺剑2008-5-12 20:57:23 大成拳的养生桩李 康   大成拳学首次提出了“养生是技击的基础,技击是养生的究竟”这一崭新的拳学观念,也引入了让学人很好地做到养中练,练中养的拳学思路,并创设了一系列功效卓著的具体桩功,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练习大成拳在入手阶段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为健身阶段,以祛病养生健身为目的;第二步为寻求理趣、技击自卫阶段,以探索拳理,“制人而不制于人”为目的。众所周知,大成拳有养生桩和技击桩之区别,其实这是针对初学者而言,对于像王芗斋、张恩桐、常志朗、李荣玉、王选杰这样高水平的大成拳家,养生和技击就成了一码事。例如,晚年的王芗斋先生只站平步浑元桩,或来回走几步,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完成了养生桩与技击桩。可以这么说,大成门中能养生者未必能技击,真正懂技击者只要遵守日常养生原则,必能养生。   对于初学者而言,养生桩和技击桩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除了养生桩一般是平步,技击桩是丁八步等外形上的区别之外,其本质区别在于养生桩重在气血精神之调养,技击桩则致力于筋骨血肉精气神之统一的锻炼。   下面从养生桩健身机理和养生桩与丹道的关系略作阐述。      一、养生桩健身机理      养生桩站桩之初,从正形开始,要求将全身间架配备妥当,内清虚,外脱换,松和自然,要求头直、目正、身端、项竖、神庄、力均、气静、息平、意识远望,发挺腰松。这种形态能使人涵胸宽腹,周身气脉经络畅通无阻,为气血流动提供了良好的结构条件。   练习养生桩要松静自然,能使人的中枢神经得到有效修整和优化。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人体绝大部分时间总是处在紧张状态,有的人坐在椅子上,腿还在不停的抖动,特别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心理生理疾病屡见不鲜,实是人体健康之大敌。精神紧张时,机体器官多处于紧张状态,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加强,血压增高,耗氧量增多,代谢率上升,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而松静自然状态则是节能蓄能的过程,能有效解除疲劳,缓解紧张造成的不适。生理实验表明,松静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减弱,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从而使正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功能趋于合理与平衡。从而使中枢神经功能优化,增强对人体内环境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的控制与调整,使人体逐渐“合理”地迈向健康。   锻炼养生桩过程中有运用良性意念的要求。如“身在温泉之中”、“阳光和煦”、“微风吹拂”、“鸟语花香”等等,这样以良性意念逐渐代替紧张情绪,烦恼心事以及其它一切杂念,不但起到了以一念代万念的静化心神的效果,而且可使人轻松愉快,使体内在某个时刻或时间段产生快感因子,逐渐增强练习者的免疫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之目的。   王芗斋先生曾说过:“精满浑元身,充实如太仓”。精气神是人体三宝,精足方能气旺,气旺乃至神全。在练习养生桩的过程中要注意节欲固精。气的锻炼有两个含义:一是自身之元气,二是呼吸之气,这一点笔者在《大成拳劲力探微》中已有论述,不再赘言。   一般通过一周乃至一月的养生桩练习即能产生以下效果:睡眠改善、食欲增强、精神转旺、力量增加、动作敏捷等等。若是有识有志之士,用心钻研,苦习不辍,则会发现养生桩实乃入道之门径,它与丹道是息息相通的。      二、养生桩与丹道的关系      二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及丹道经典《黄帝内经》有云:“自古有真人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寥寥数语,即将站桩的内涵阐发的一清二楚。这便是关于站桩的最早记载。   在丹道修真一脉,历来重视心法,但外形在入手阶段能与心法做到最佳结合则易于进步,这一点和大成拳学是相同的,大成拳在初中级阶段十分重视形与意的结合,在高级阶段“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了”。   脊柱正直是修习丹道的最佳体型,丹道入门之要诀是“端直其体,空洞其心,真一其意”。端直其体这一要点在大成拳站桩中极受重视。要求坐胯收颏敛臀,脊柱自然正直,能使五脏得位,气血放松,又能做到虚心实腹,气归黄庭,最为自然。在站桩过程中做到似笑非笑,似尿非尿,诱导全身放松,使任督二脉更为自然有序,逐步达到先天婴儿状态,启发生机。《性命圭旨》称之为“立禅”。   实践和科学研究发现,站忘(即指站桩达到物我双遗之境)比之坐忘更有利于生理与心理的谐同作用与进步,而长时间盘坐则容易造成关节受损;更有甚者,因气血受阻会形成肉眼看不见的细微血块,经过心脏时易造成栓塞。当然,这种现象和危害只发生在超长时间的盘腿打坐之中。   其实,自古以来,站桩就是丹道养生家的用功一途。古人云:“行则措足于坦途,站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抱脐下之珠”。讲的正是行走坐卧皆可用功。如丹道古贤、北七真王玉阳先生,站桩九年而入大道,邱长春(龙门派祖师)赞之曰:“三夏迎阳立,九冬抱雪眠。”时人称玉阳为“铁脚先生”。当然,近代也有一些大成门人虽未得技击心法,但于养生一途不倦追求,最终亦强身健体,甚至达到了丹法层次。   综上所述,丹道并不是需要千奇百怪的姿势,复杂的手印等许多花样,真丹道是朴实的、科学的、平易近人的,大成拳养生桩就是步入丹道之门的最佳途径之一。恩师张义尚先生就对养生桩极为看重。他指出:大成拳之养生桩是由武入道之珍品。zhejiang1232008-5-12 21:30:46 狂顶一个慢慢看!天城赌侠2008-5-12 21:55:12 顶一个砺剑2008-5-13 12:45:08 王选杰拳学答问作者:李 康 李 健     一、泽井健一曾在日本创“太气拳”,请问其人其艺如何?   答:泽井健一先生的大成拳水平不错,但还不是真正的大成拳。因为他的基本功不符合大成拳的原则。譬如他练“太气拳”所站的浑元桩,两小臂的姿势是“沉肩坠肘”,而不是大成拳要求的“肩撑肘横”。再有,站桩时身体重心放在中间或偏前方,这样对技击没有意义,只有把身体重心放在后面,才能往前方发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二、练习大成拳怎样正确使用意念?   答:意念不能过重,不能总想它,过于执着是不对的,但又不能没有意念,妙在有意无意之间,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船。   三、王芗斋先生艺业曾受过谁人影响?   答:先生幼随郭云深先生习形意拳,得郭老独授心法。先生非常人,毅力智力均有过人之处,用功刻苦一般人难以想象,更无法承受,因此自弱冠功成即罕遇敌手。后在随军南游期间借机遍访名家隐士,有方恰庄、金绍峰、谢铁夫等人,武技及见识能与先生精良互见。心意六合八法名家吴翼辉先生亦常与先生交流,互换心得。尤值一提的是,先生曾在四川遇到川水道人,名陈方舟。陈方舟武功精绝,别开生面,先生潜心求学,受益极深。      四、王芗斋先生的弟子中谁的功夫最棒?   答:王先生弟子众多,成名者较多,这些弟子的实力均非一般拳家可比,技击风格各有千秋。但功夫最棒的是张恩桐先生。张恩桐追随王先生终生,深得法奥,下的功夫极大,断手实作达到一触即发,力量很整,有王先生的味道。   五、您曾提到王芗斋先生自身有着独特的练功方法,只不过鲜为人知罢了,请谈一下这种方法?   答:站桩,这种方法就是桩要正确,要在桩里面找出真劲,找出虚实的劲。   六、您常在著作中提到“无节不顶,无曲不夹”,怎样求得?   答:初习大成拳应首先做到“三夹两顶”。三夹指腋下、裆内、颌下要夹,但不可执着。裆内似夹一平放圆木,牢不可拔,腋下及颌下似夹一气球。两顶是头要上顶,膝盖前顶。随着功夫的加深,周身更加全面照顾,做到全身“无节不顶,无曲不夹”,纵横牵连,六面得力。   七、拳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答:通过某种途径发挥良能,大成拳就是本能之学。      八、大成拳桩法众多,最主要的有哪几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1、矛盾桩,可以求得整体真劲;2、扶云桩,能求得实战状态;3、托宝贝桩,能增加放人的能力;4、抓球桩,不但增强指力,而且能练出点紧身松的功夫;5、降龙桩,主练身法变换中不失整体之力。这几种桩配合在一起,方能求得大成拳均整灵变之力。   九、站桩在大成拳学中的位置?   答:王芗斋先生说过一句话:“拳学之道,离开站桩别求它法,无有是处”。   十、推手在大成拳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没有推手绝不是真正的大成拳。推手的技术是建立在站桩得力的功夫之上,推手就是要自己得劲,要对方不得劲。功夫高时,胜负只在一搭手之间。所以芗斋先生说:“离开推手,小成拳法”。   十一、王芗斋先生跟陈方舟学过哪些功夫?   答:主要学的步法,包括摩擦步、三角步、梅花步等。通过步法的锻炼,芗斋先生在实战中身法非常灵活,常常是步子一趟,对手即跌丈外。   十二、大成拳和拳击的异同?   答:有人说大成拳就是站桩加拳击,这是外行话。大成拳是典型的中国武术,与拳击有质的区别,无论在训练思想、训练宗旨、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上都有显著区别,当然一些人愿意吸取拳击打法及训练手段,这是应用问题,效果如何你们可以自己验证。在学术上要分清,泾渭要分明,否则就成了“四不象”,从而失去了传统真义。   十三、如何发力?   答:发力训练方法是站桩和摸劲,发力是一种能力,芗斋先生称作良能。因此大成拳的发力和一般运动的发力是不一样的。获得发力只能是“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芗斋先生称之为“自然力”。自然力的来历和含义就在于此。老先生第一次放人就很脆,他自己都不知是咋回事。那时,先生哪练过发力啊?这才是真正的自然力,大成拳求的就是这个劲。(李康李健)   (注:本组照片摄于选杰先生中年时期,十分珍贵。)砺剑2008-5-13 12:46:13 王选杰先生谈拳语录作者:王红宇     一、养生桩   (一)身上哪疼哪不舒服哪就紧了,哪舒服哪放松就对了,千万不能使劲。   (二)浑元桩要站透了,身上要有松沉笃实的劲。   (三)站桩要很舒适,自然得劲,忘记呼吸都可以,但触觉要灵活。   (四)眼光先往远处看,再收回来。   (五)站桩可以先紧一下再松一下找找感觉。   (六)养生桩在某种意义上讲,与技击桩是一念之差。   (七)手脖子要保持往上提的劲。   (八)站时要把胯掖起来。   (九)头上有虚领顶劲,脚下有五趾抓地,脚脖子挺住劲,体现了上下伸拔之意。   二、技击桩   (一)开始站桩,架子要撑起来,最关键是头要领起来。   (二)裹胯,后脚尖在一定程度中尽量不过膝盖,后大腿外侧吃劲就对了。   (三)站得脚有力了,打一拳,劲自然拥上去。   (四)矛盾桩前手不是往前绷,而是往回搂着劲。   (五)站桩时一次保持的时间要长,尽量多体会。   (六)站桩应配合相应的神意活动,使之通过神活而达到力活,再由力活而使周身产生错综复杂的力。   (七)桩上下的功夫一定要多于动的。   (八)站桩出来的东西无形中拳非常重。   (九)要体会出浑身无处不在的阻力感。   (十)要把要求、意念全变成力。   (十一)不站桩时也有桩劲的感觉方可站矛盾桩。   (十二)站桩要改变人的生理变化,否则等于没练,出不了功夫。   (十三)如果手形不对,筋梢不通,那全身不对的地方可太多了。   (十四)臂半圆,腋半虚,才可以将关节和韧带伸展开。   (十五)站桩要有点修炼的心态,感觉烦了不要强忍。   (十六)要养成站桩的习惯,站对了才可以得到拳术的真劲。   (十七)站桩过程中不要动,站就不动,动就不站。   (十八)劲有奔起提的感觉,接触对方等于要把一百多斤的物体移走。      三、试力   (一)手前推时要沉肩含胸,用身体前摧。   (二)双手回拉时意念要往前,前推时意念要往回。   (三)推拉试力放人时不是平放而是点放。   (四)直拳摸劲要打对方中线,要有坡面,打一个点,肩胯动,中轴不动。   (五)要想着手比身上重,用手把身体带起来。   (六)平常可以试试手按着东西,把身体给悠起来。   (七)摸劲是摸本身的劲,站桩到一定程度才可摸劲。   (八)身体意念要奔起提,不是形式上奔起提,而是劲奔起提。   (九)试力高级阶段是手底留痕。   四、步法   (一)要兜泥,要和对方联系,把泥扔出去。   (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棒,得配好马,让他骑个驴也不成,所以腿要好。   (三)桩上没功夫是走不好步子的。   (四)摩擦步要用脚脖子保护着这个劲走。   (五)有些步子要擦着地皮往起踢。   五、推手   (一)单双推手点上一定要紧,要重,才有意义。轻搭着还不如自己练呢!何必让对方如拐棍一样托着你。   (二)推手是断手的放慢动作。   (三)发力要发自脊柱,要配合步法。   (四)劲随时要蓄着,力都是向回的,不能向前,打人如牵牛。含蓄也有很多变化。   (五)不是指着对方中线,要控制对方中线。   (六)推手要学会听劲,要多在打轮上下功夫,意念要多放在对方身上。   (七)推手不要平行,要有高低顿挫的变化。   (八)推手不要怕输而顶着对方,要敢于把对方放进来,听着对方劲的变化,打对方的劲。   (九)不要学牛羊的顶撞劲,要学狮虎的控制劲。   (十)接触就要让对方不得劲,有劲使不出来。   (十一)接触人身,要松才能发出力来。   (十二)要像鱆鱼似地把人捆住,用身体摧起来。   (十三)推手当中要有身体劲的变化。      六、实作   (一)拳打在对方身上,前胸后背都疼,神意足,这和李广射虎同理。   (二)平时练得不错,还没比心里就怕了,这就已输了一半。“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三)接触对方时身体要有变化。   (四)要八面精神六面力。   (五)越想狠打应该越松,一般人越想打越紧,成了棍了。   (六)技击意识差,你功夫一定要比别人大的多。   (七)要在虚无中求真切,角度中求变化。   (八)有了拳术的真劲,功夫大怎么做都对。   (九)真打实作就是功夫大的赢功夫小的,不对都对了。   (十)进击当中,对方在架你防你手的过程中要把他赶起来。   (十一)双手结合迎面击,要堵着对方的劲走。   七、杂谈   (一)大成拳练的是原则,用的是变化。   (二)不是筋长力大,是筋粗力大。   (三)老虎不考虑怎么吃你,只是吃不吃你的问题。   (四)大气碾子撞不伤人,可以顶着人跑,不要练成气碾子。自行车都能撞伤人。   (五)练重不如练轻,练轻不如练空。   (六)孙子兵法讲打,从开头到结尾总结“不打就胜利”是最高的。   (七)中国拳术和文化有一个共性,即讲一个整体性。   (八)武术和拳击不一样,拳击精神不好也许输了,功夫今天赢你明天还赢你,除非你功夫比我棒了。   (九)自己跟自己比,不跟第二个人比。   (十)搞学术最重要是学风。   (十一)一时胜败在于利,千秋胜败在于理。   (十二)人要想成才,方方面面好才成。   (十二)猎人要杀狗熊太容易了。干什么要了解什么,干什么有什么学问。   (十三)王芗斋说:“你想赢我时我就把你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