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毛微整形管多就: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6:04

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论   

内家拳术以养气为主养气之德须致力中和。太极者虚中也八卦者变中也形意者直中也太极者以虚灵为体以柔化为用故练太极拳者不当独力轻松连贯气体浑圆使习技者不知不觉中无形象不着迹疲徐徐增其强度而健其体魄武道者之上乘也八卦掌拳始称连环绵掌为道光年间董海川先生所创发明先生初学少林身手敏捷急如鹰隼后游江南遍访名家又随神拳李能然先生习形意而自创为一家采河洛书之理所取周易卦交之义八步八方以象卦形综错变约层出不穷闪烁迷离刚柔互用其动作矫若游龙连绵不断用气着力具鼓荡气血之功亦内家武术之上乘功者至吾道形意拳术本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等法形意废气运形有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培养先天太和真气浑浑沌沌浩然湛然且其养气练功之法站坐行卧四功之外则有五行十二形等拳其为用也先刚后柔以健筋力由柔再刚以养神气及其临敌制胜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欲刚则刚欲柔则柔临实则刚遇虚则柔临近则刚临退则柔制柔以刚克刚则柔所谓刚柔相济虚实互用动静相辅阴阳相生内外相虚上下相连气德丹田温养祖气健身心强体力去恶癖疗百疾祛病延年返老还童超凡入胜透禅 涅磐之机无惧无忧之胱死生恐怖之域盖武道中之无上上乘禅功秘谛也苦董海川郭云深杨露蝉同时在故京为王邸西席其弟子辈刘凤春刘德宽程廷华杨班侯及敝师祖李公存义等复因道谊相契传意形之太极八卦形意遂由三门而别为两派近当代武术钜公如孙禄堂姜容樵诸君本其三世师弟嬗授渊源并出己身数十载学业心得笔之于本书将武当终南两派武术融入一炉许禹生纪子修吴监泉诸君于民初在北平创办体育社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名武师如佟联吉杨梦祥刘恩绶刘彩臣等全列该社教席化除门户之见别之私廿有余其间虽几经波折然精尽不已再接再励卒成今日国术之业武道于斯焦大成矣健侯定一幼拜尚师云祥练习武术不学无术亦不善为文但就所学所知拉杂笔记特以本书之研究形意拳术而作对于太极八卦两门略而不备容当再附管域可耳。


李洛能先生论形意拳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
足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手也难防,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
左右全凭盖势到,束长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
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
把打起落手头当,降龙伏虎霹雳闪,
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
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抢步变势难,
尾打落意不见形,猛虎坐卧藏洞中,
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
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
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
与人较勇无计备,去意好似卷地风,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
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
腹打去意要占阴,好似反弓一力精,
丹田久炼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

  步法手法五恶:
  步法者,寸步、垫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远近则且寸步;三五尺远则用垫步;六革尺远则剪步;八尺远则用快步。步法中为快步最难,是起前足则后平飞而去,如马之奔,虎之践,步法者足法产之要意是起翻落钻,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阴,落钻如石之沉水,夫足之进忌踢,进则用踩,踩者如鹰捉物也。
  手法者,单手、双手是也。单手起往上长身而钻,往下落缩身而翻,形如鹞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飞;双手上起,两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举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恶:即抓、扑、裹、舒、抖也。抓为毒,扑如虎,形拟猫扑鼠,裹为护,身不露,抖要绝,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总而言之,手不离足,足不离手,手足不能离身,分而言之则为万法,合而言之则乃归一气,三回九转是一势,正此之谓也。
  上法以手足为妙,进步以手足为厅,以身为纲,其运用进身而发势,三节要明,四梢要齐,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随,远近应时而用,心一动而即至,其理法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承上接下,势如连珠箭,何虑他有邪术,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战手要法:
  二人初见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气,审查敌人五行之虚实(精神体格),注意敌人这动静,贴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形,占左上右,上右进左,进步退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翻浪,发拳要擤紧,拳紧增气力,发掌要扣手心,掌扣气力增,三节四梢要相齐,心李虚空而狠毒,不毒无名,俗云:“人无伤虎心,虎生食人意”,气要上下三田联络往返,精气能灌溉四肢,以心为主宰,以眼为统帅,以手足为先锋,不贪、不欠、不即、不离、胆要大,心要,面要善,心要毒,静似书生,动似雷鸣,审查来人之形势,彼刚我柔,刚柔相济。进步发掌,先占中门,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束身而起,长身而落,随高打高,随低打低,远发手足,近发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两肋在中心,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操演时面前似有人,交手时面前似无人,拳经云:“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齐方为真,身似蛟龙,拳打烈炮,遇敌好似火烧身”。起无踪,落无影,手似毒箭,身如弩弓,全凭后足蹬,进退旋转灵活妙,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云散,雨打尘灰净,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
  形意摘要:
  一要塌腰,二要垂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要横顺知情,七要起钻落翻分明。
  塌腰者,尾闾上提,乃阳气上升,督脉之理,又谓之开督。
  垂肩者,肩垂则气贯肘,肘垂则气贯手,气垂则气贯丹田。
  扣胸者,开胸顺气,乃通任脉之良箴,能将精气上通泥丸,中通心肾,下通气海,而至于涌泉。
  顶者,头顶、舌顶、手顶是也,头顶而气冲冠,舌顶而吼狮吞象,手顶而力推山。
  提者,谷道内提也。古人云:“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顶上飞”。而又谓之醒醐贯顶,欲得不老,还精补脑。
  横者,起也。顺者,落也。起者钻也,落者翻也,起为钻,落为悉,起为横之始,钻为之终,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足起而钻,足落而翻。腰亦然,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是真起落也。无论如何,起钻落翻,往来总要肘不离肋,手不离心,了洞入洞紧随身,手起如钢锉,手落如钩竿,起者进也,落者退也,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堕字,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旦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怯敌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象之用也。
  至暗劲之时,用法现妙,起似蜇龙升天,落如劈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以寸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 四梢要合全 浮心意随时且打破身势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有无穷之妙用也。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形影 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于饮食之间,皆可能且,或有人处,或无人,无处不用,所以无人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随通,无可无不可,此是三步化劲,神化之功用也。
  然而所用三步功夫,虚实、奇正,也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用于彼,已性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落如钩竿,谓之实。彼手不着我之手,用劲将彼手闰回,谓之虚,并非专用意于虚实,是在人之形势感角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化,如循环之无端,所用无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非奇拳,正谓之此意也,学者深思能悟此理,而要意得矣。


郭云深论形意拳

    郭云深先生(1820~1901)形意拳大师,又名峪生,河北省深县人。虽身材矮小,但体格强壮,性情刚毅。幼年好习少林门拳术,但习之数年,所获不多。清代同治初年,得遇河北形意门之祖李飞羽,谈及形意拳形式简单而道理深奥,遂拜李为师习形意拳术。先练崩拳,后学全艺。师骑骡外出,他常在骑后打崩拳相随。经12年刻苦研习,除深明形意拳体用规矩及明劲、暗劲、化劲之奥妙外,对刀、枪、剑、棍等器械亦得其精要,尤擅崩拳。
    光绪三年(1877)设教于西陵,旋为六陵总管谭崇杰府中武术教师;继为清宗室载纯、载廉等人教师;后为正定府知府钱钖采的幕宾,授其子钱砚堂拳术。云深为人尚侠好义,嫉恶如仇,时有"土太岁"窦宪钧为害乡里百姓,深仗义剪除,且自行投案。官府素知窦恶,仅以误杀他人罪将其囚禁3年。因有脚镣手铐行动不便,在狱中只能练打"半步崩拳",艺极高,故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之说。
    出狱后,遍游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诸省,未遇到过敌手。为尝试其技,令5名壮汉各持木棍顶其腹,他一鼓腹,5壮汉皆腾身跌出丈余。正如孙禄堂编著《拳意述真》所言:"先生所练之道理,腹极实而心极虚。形式神气沉重如泰山,而身体动作轻灵如飞鸟”。云深曾去京城与八卦掌名家董海川、太极拳名家杨露禅切磋技艺,不分高下,遂以武会友,结为金兰之好。他们取长补短,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互相融合、渗透,共同为这些拳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云深文武全才,还谙兵法、文词,对形意拳理法研究尤有造诣。晚年隐居故里,授拳著说,有《解说形意拳经》面世。一生授徒甚众,名徒有李魁元、钱砚堂、王香元、孙禄堂、许占鳌、王芗斋等。

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
一、练精化气。
二、练气化神。
三、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二、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三、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种练法
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亦即此意义也。
一节 明 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二节 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三节 化 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之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完全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渺,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形意拳内功周天法

紧撮谷道内中提,
尾闾一起皱节骨。
玉枕难过目视顶,
来到丹田存消息。
往前又是鹊桥路,
十二时中降下池。
锁住心猿舍意马,
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世快乐无穷尽,
返本还原心自知。
久练自成金刚体,
百病皆除如童子。

周天法是心意堂珍藏之《六合拳谱》(乾隆十五年之手抄本)的高级内功心法之一,是习练形意拳必须的功法之一。拳经云: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 元,以肾为蒂,归于一,终离不开呼吸。内功是以意念导引气血循环于人体经络的一种秘术,古来一直是道家的内传之术,一般人极难得到真传。形意拳之内功也采 用了部分道家的功法,前辈们对此多不轻易传人。拳经亦云:武芝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得此不可妄传人。 

周天法主要是以意念导引内气在任督二脉中循环,便得气血得以通畅,使人益寿延年的一种功法,也是培基固本的基础功法。人之任督二脉同出一源,一行于 身前,一行于身后,如同天地之子午。丹书谓,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任督二脉可分可合,分之为 二,合而为一,周天法的实质就是把任督二脉合而成其一脉。道家练丹讲进阴符,退阳火。肾之精气通过练功运至乾顶(泥丸宫)还精补脑,为进阴符。心之精气沉 至海底(下丹田)玉液还丹,为退阳火。是谓人之真气升降之道。人之身中有二窍,一曰玄关,二曰牝尸。玉皇经云: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根深。 任督二脉,一阴一阳,任脉为阴血之母,督脉为阳气之父。任督二脉一通,百脉皆通,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如同江河。任督二脉如同长江、大河,奇经八脉如同沼 泽、湖泊,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故《六合拳谱》中只讲周天法,而不言其大小周天就是此理,即小周天一通,大周天亦通矣。练此功法时,应清心寡 欲,心内空空然,茫茫然,如无物一般,道家广成子云:丹灶河车休砣砣,鹤胎龟息自绵绵。盖人身自有天地,一呼一吸,水升火降,息息自有根蒂,任督二脉随气 运转,乃天地自然盘旋。故此功法之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要逐步达到细、长、匀、慢、无声及无息。前辈在此功法练习时专有入静法诀:先定心,心定神宁,神宁 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为;无为绝象,绝象觉明;神气相通,万气归根,合成一气(此即道家之无极势)。故练功时,必须心神安定,全身放松,不思不想,无我 无它,好似木鸡植中庭,又如扁舟泛巨海,使大脑完全宁静下来,只想着真气运行的路线。 

紧撮谷道内中提 
撮谷道使真气由任脉之源撮抵督脉之中。谷道即肛门(魄门),是练习内功的重要部位之一,练习时,紧撮谷道如忍大便状。内提气,外提肛。吸气时,前后二阴同时上提,要提紧以不泄气为好。此为真气走行督脉之第一关。 

尾闾二起皱节骨 
尾闾在尾骨之尽头,即长强穴。真气运至尾闾时,翻龟尾使真气上行,提胸肋,使真气上冲夹脊(辘轳关),此为真气走行督脉之第二关。 

玉枕难过目视顶 
玉枕又称铁壁关,乃颈后高骨,是真气行走督脉之最后一关。真气行至玉枕关时,目上视使其顺利通过到达泥丸。 

来到丹田存消息 
真气通过玉枕后直上泥丸即上丹田,真气到上丹田,即达到了还精补脑的目的。 

往前又是鹊桥路 
真气在上丹田稍稍运行,即直下泥丸到印堂,通过鹊桥(舌)与任脉相接,真气过鹊桥时,舌需抵上腭,以接督脉之气,督脉之气化为水(津液)以意送下。 

十二时中降下池 
真气化作甘露(津液)过十二重楼(喉部十二关节)直达下丹田(华池穴)。华池及藏精之所,主炼精化气,其上下各有一窍,上通内肾,下通外肾,上窍上通可达脑,主还精补脑,下窍通外肾主以泄身内之浊精。 

锁住心猿舍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 
习练周天法主以意念做为导引,这就要求心无杂念,一心只以意念导引真气之走引,使丹田之气逐渐充盈。 

一世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 
真气充盈,任督二脉贯通,就会使内气畅通无阻,使人精神饱满,神态威武,仪表光泽,身体健康,就能使人寿命增长。 

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如果经常练习此法,就能使内气充盈,内劲十足,使身体得以强壮,文可以养生,武可以御敌,从而达到年虽迈而气不衰,形虽朽而精不枯的境界。

心意六合拳内功内气  
   
一、炼气的阶段和呼吸法
  练拳术的人,首要的是炼气,其次才练筋骨肌肉和关节韧性的发达。如果只在拳术形式上追求而不结合炼气的实际,将来拳术恐怕是没有成就的,对祛病、延年益寿的效果甚微,拳技也不能达到上乘。
  1.浅呼吸  六合心意拳在炼气方面,是以呼吸作用为功、以气与力合为用而进行拳术运动的。初学六合心意拳,首先用后天自然呼吸,使肺活量和肺容积增大。气壮力大,勇敢过人,这是第一阶段。
  2.中等呼吸  当第一阶段有了功夫,然后再练后天返先天的腹式呼吸,使气深而藏,气量更加增大。鼻吸丹呼,鼻呼丹吸,此谓腹式逆呼吸,呼吸时必须带呼声畅气。因为逆呼吸所起的是吐故纳新作用,一旦肺气充足肺部扩大,便不能含胸、降气、气沉丹田,而肺细胞的过分膨胀,容易使肺出血,使身体反受其害。所以炼气必须得法,这是第二阶段。
  3.先天呼吸  两个阶段呼吸得法,使拳术工、顺、真,再把气故意松开,放至足底涌泉穴,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前任后督,气行滚滚。庄子云:“真人之息通于踵。”这是第三阶段的“先天呼吸”,也称“胎呼吸”,是儒道两家追求达到的“大周天”气运全身法。  
二、丹田功
  山西六合心意拳是内功拳,全凭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必须在炼内功的基本上练外功即练拳术。
  丹田功有七种: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等。这七种丹田功,互为结合,不能严格分开。
  开始站立,两足与肩平。先入静,“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乃神(即意)气相通,万象归根,合成一气”。入静以后,进行周身运气(也叫贯气)。贯气的方法是:两眼闭上,内视祖窍(眼与心合),稍停即向上意视,至囟门与意合一,这叫心与意合。以意引气,向后往下降气,经玉枕、大椎、大杼、肺俞、气向下行,垂肩,沉肘,塌背,尾闾回收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行达涌泉,此时两手随之下搂,两膝微屈而稍下蹲。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此乃阴气下降),即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身也随之而起,恢复原状。意气到两胯环跳穴时,两胯内缩,意气由此而直抵会阴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由两肋上行,到璇玑穴再分由两耳后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祖窍。稍停,由祖窍至喉头,从体内直抵夹脊,再直通心窝至降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过尾闾(并提肛),经夹脊、玉枕至泥丸,下降至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经口内入气管至中丹田而达下丹田,复提尾闾,经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往中丹田收,下丹田也往中丹田收,将气都集中在中丹田,只收气,不出气,这叫伏气(指的是丹田之气不是呼吸闭气)。然后静守丹田,准备进行练习丹田功。
  1.竖丹田  按上法贯气,气伏丹田后,以意导气,由中丹田起至上丹田,手随气之上行而升起,五指并扰,手背向前。升到不能再升时,手随意气由上丹田下降中丹田而下落,降时手用抓劲。单双手升降或先练单手后练双手均可,练单手时左右手替换升降。无论练单手或双手,当升起时身体直立,当降落时身稍下蹲,如骑马势。丹田与手之起落升降,反复练之不拘次数。
  2.搂丹田  当意气回到中丹田时,手也随之而回。回时勾手指如拳状用搂劲。其搂法是:从上往下搂、从左右直搂和两臂外伸转圈回搂或从前面向回搂均可。  练从上往下楼,可与竖丹田结合而练。意气与手升起时为竖,降落为搂,身也下蹲。与练竖丹田不同的地方是手要搂至中丹田前,左右直搂,转圈搂,从前面往回搂,身体皆下蹲为骑马势,气伏于中丹田不动,出手如刀枪(直而硬),回手似勾杆。练时上下、左右、前后可随意变化,不受次序限制,不拘次数。
  3.坐丹田  心坐中丹田不动,身为骑马势,以意导气降到下丹田和涌泉,身不蹲,手掌向下随之而下按,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时复升至中丹田,手也随之抓力而上起,身复原。单手单脚练和双手双脚练均可。单手单脚的练法:以意引气经下丹田顺左腿达涌泉,身下蹲,左手随之向下按劲,左脚踏实,为阴;右手虚放胸前,右腿虚立,为阳。气降到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按,意、气与身、手、脚即升起。左右互换练习,方法相同。  双手脚练法:以意引气经下丹田顺两腿下达涌泉,双手随之由正前方或左侧、右侧而下按均可,身皆下蹲,气降到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按,意气与身、手即升起,意气上升至中丹田时,双手似抓力提起,身体上升为骑马势,一上一下全以意气带动,如此反复练习。
  4.闸丹田与开丹田  这两种练法前后是连接的,全是炼内气的功夫。贯气以后,以心意将气收回丹田,只能往里收不能放出,如同关住水闸一样,将水蓄住不动,如古书上说:“内气不出,外气不入”。这就叫闸丹田,也是聚气和伏气。将闸伏于丹田之气,用意向四肢和周身散发,这就是开丹田;即将丹田之气发散于全身(不是发散于体外),也叫运气。静守一会,以意将气贯满全身,它就会自动运行起来。
  5.逞丹田  这不是一种单练功夫。由于按以上功法久练,丹田之气越来越足,周身气力也就越大,练功发动以后,如同生龙活虎。
  6.养丹田  练功达到动静自如的程度以后,静守丹田以养气,也不是单练方法。古人云:“气为力之本,有形者为姿势,无形者为气功,二者必备,否则无用。”要真正练好六合心意拳功,必炼内功,否则,单以体力和后天之气真正练好拳术的,几乎没有。因此,养丹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