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爱容整形医院:哲学的使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10:46

哲学的使命

(2008-06-25 18:02:32)转载 标签:

哲学

一般规律

时代精神

爱智

希腊

杂谈

分类: 散文路书评路短论

原载《北京科技报》1989年2月11日、18日、25日

 

  人们已经认识到,批判和创造是哲学生命的源泉,既非批判的武库又无创造的活力,哲学就会枯萎。但是批判什么、创造什么,却远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哲学是必须批判现实的,但不是批判社会文化的感性现实,而是批判哲学的现实,通过批判理论现实而批判感性现实;哲学是必须创造的,但它不同于科学、艺术和宗教(伦理)的创造,它并不试图发现规律、创造美的作品,目的更不在于制造上帝或准上帝、制定伦理纲常,它特定的创造在于申辨、论证和强化真善美的价值准则与价值取向。因此,批判哲学现实,创造和论证表述时代精神的价值体系,选择和强化代表着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这就是哲学的使命。

 

1、课题内容、思维技巧和进步机制

  特殊的课题内容使哲学思想成为人类意识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偏好,这就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总的观点、态度和意向,在哲学史上,这种特殊的课题内容在古典哲学之前一直理论化、系统化地表现为两种企图:统一世界和规范人性,并且后者从属于前者。

  统一世界的哲学企图与把握外在世界的科学同步并进,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论题方面。古代,科学与哲学不分,哲学通过直接把握外在世界而统一世界,本体论发达;近代,科学与哲学分离并显示它的有效性和现实力量,哲学则转而通过研究人怎样认识世界来统一世界。相应于第一种企图的内容方式的变化,规范人性的企图在古代是通过伦理学,将人拟物化:通过伦理规范人,这意味着人类作为类(社会规范)的意识的觉醒,将人拟物化,这是希腊时代伦理学与物理学相类比的结果;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不断滋长着的个体意识并未立刻在当时的哲学中表现出来,与注重认识论相应,人被规范为思维主体(“我思故我在”);康德第一次全面的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提出人的主体性的理性规范,是集从前哲学史上第二种企图的大成。

  自然科学对外在世界日益深刻的认识,使企图用思辨来统一世界的努力变得浅薄而又空洞无聊,现代心理学和认识科学(包括生物学、心理学、控制论和计算机科学在内的横断科学)的发展使哲学对人类认识规律的研究(认识论)相形见拙。科学以它神奇的力量将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统一世界的哲学击得粉碎,宣告了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外在世界有浓厚兴趣且保持着一种理性眼光的哲学家,开始将哲学转向研究真正的方法论(培根时代的方法论基本上是论方法),即什么样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认识方法,由于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科学所确立的至高无上的认识地位,因此,这个问题又等效于科学方法何以是最为有效的认识方法,由此形成了对科学诸方面的哲学研究,是为科学哲学。

  一方面是传统的规范人性企图所依赖统一世界企图的破灭,另一方面是个性觉醒的哲学回声,使得理性的类的人性规范,走向了非理性的个体的人生体验和对人的独特存在的理解。这构成了本世纪以来人文主义诸哲学流派的主题。

  现代哲学的课题内容终于摒弃了对世界的规律性论断和对人之普遍本性的规定,而转向以人的此在为价值聚点的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判断。

  特殊的思维技巧使哲学有别于其它任何一种精致的理论活动,科学与哲学都具有概念的抽象性和理论结构的逻辑性,但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实证(实验印证)为其根本方法,后者则以诡辩思维为其根本方法。诡辩之诡在于它违背常理,诡辩之辩在于它为违背常理的东西提供一种理由、道理和说明,诡辩就是对超常识的命题予以逻辑论证,因此,诡辩就是爱智之术。诡辩在概念与概念之间以及概念与实在之间进行,古希腊时代,第一方面的诡辨主要是通过故意制造逻辑谬误来进行的,智者学派最为著名(他们在客观上促进了形式逻辑的发展),但随着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建立,这一方面的工作被人唾弃;第二方面的诡辩当时主要抓住了一般与个别的矛盾(事实上概念与实在的关系远不止这个方面,希腊哲学家也发挥了其它方面如芝诺),苏格拉底首先进行系统阐述,并且在西方哲学史上由此演化出了一个很大的哲学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由于哲学家以特殊的思维方式而著称,哲学因之被称为爱智之学。

  近代,哲学成为形而上学,这既是因为哲学的形上内容,更是因为它玄妙的思维方式。利用一般与个别的永恒矛盾以及概念与所指的不确切关系,哲学制造了各种各样的体系、学说、范畴、规律,这其中的许多规律被科学的发展证明是荒谬的,哲学的反思也发现,导致这许多规律的思辨方法本身是模糊(指谓不确或无所指谓)和混乱(逻辑与诗思相混杂)的。

  很显然,哲学思维依然要就观念(概念)与实在(所指)的关系进行诡辩,但是,它要超越智者学派,使自己逻辑清晰明了(这是基本要求),也要求超越苏格拉底以来的思辨哲学,使观念与实在的关系不局限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同时使概念在使用中有明确的意义。在此要求下,当代哲学要实现价值转换,就必须采用新的诡辩术:层次超越。在同一层次中,概念都有固定的指谓和意义,但在不同的层次,概念的指谓和意义发生变化,概念的指谓和意义是同层次相联系的,这就保证了在明确概念的指谓和意义同时诡辩的可能性,思辨哲学恰恰是只顾后者不顾前者。层次超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逻辑系统是不完备的(哥德尔定理),实在可以对应无限多个逻辑系统(如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而且同一个逻辑系统也可以现出不同的层次意义。

  由于哲学研究基本上是思维操作,形上内容无法实证,所以〖HTH〗哲学的进步就主要是通过哲学上的理论批判和观念转换来实现的〖HT〗,这种哲学进步显示了人类智慧的极度深邃和无限深化的可能性。但是,哲学的批判只有在超越层次时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导致进步的批判,这种批判有两种途径,一是就层次内部的逻辑无矛盾和完备性进行分析,一是就整个层次的意义进行抉择,在这整个过程中诉诸逻辑的、语义的、历史的、审美的和伦理的诸因素,因而表现出逻辑与诗思并举的方法,但由于层次不可混淆,从而逻辑与诗思也有一个明晰的区别。批判是不断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因而层次的超越永无止境。

 

2、永无终结的现实批判

  首先必须严格区别现实与此在,现实是凝固、僵化了的历史垃圾,此在却是生机勃勃的不断展开的历史画卷(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现实必须被不断批判的内在依据。

  但是哲学,它批判现实就不是批判人类社会文化直接的感性现实,而是批判它自身的现实,哲学因为是时代精神,所以不直接接触感性时代,不能指望由哲学给出批判和改造现实社会的真理命题,把“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于哲学是不正确的。然而另一方面,哲学正因为是时代精神,哲学理论的批判也就不简单是自我更新、修复和完善,而是在更深的意义上否定旧的时代现实,因此,要把理论批判提到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使之获得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意义,所谓理论的力量也正在于此。

  现行教科书哲学,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它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应用),它由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部分组成:世界是物质的(唯物论),物质是运动的(新唯物论),运动内在的遵从辩证规律(辩证法),客观规律能被认识(认识论),认识反过来改造世界(实践论)。这里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唯物论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无机结合、简单移植,认识论的机械唯物主义特征,只见认识主体的实践不见人的实践,以及由范畴的内在运动即在抽象向具体的逻辑行程中巴结子概念的体系建筑方式,等等等等,都已有人提出并进行了讨论分析,但造成这些缺陷的一个总的根源却没有引起哲学界注意,这就是:以把握到的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作为原则和出发点,逻辑推演出具体结论以指导具体科学和各种工作,也就是所谓实现世界观(一般规律)和方法论(指导)的统一。而这,正是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片面和不正确的理解。以提供一般规律为使命(世界观功能),以指导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为职责(方法论功能),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哲学观。

  这种哲学观有其传统文化心理的痕迹,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由于体系的大体框架是凝固和静止的,所谓哲学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实际上就是用不断涌现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新知识为既定的一般规律作见证,这构成了哲学界的第一方面工作;建立范畴体系,用以推演具体结论,这是第二方面的工作;对具体工作说三道四,指指划划,这是第三方面的工作。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哲学社会学现象(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社会科学社会学现象)。

  先看一般规律问题。

  任何规律的抽取对象必须是多样且可重复的,抽取对象虽然有限,但规律作为规律都具有普适性,所以任何规律都是表达的一般。又因为抽象对象有限,所以规律都是有条件的。正因为如此,以规律的一般程度来区分科学与哲学是不可能的。

  发现超科学的最一般规律是统一世界企图中最为虚幻的一种,哲学以此为课题是误入歧途。

  哲学以所发现的最一般规律作为出发点,所构成的体系必然是空对空,所谓从一般规律到个别规律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这种体系的构造方式使无系统思想者或思想贫乏者,也能给出一个完备的系统,这从外部欺骗迷惑学生,内部则繁琐、空洞。

  规律属于知识判断,而知识判断必须诉诸科学,这是哲学不能以规律判断作为自己任务的根本原因。至于最一般规律,它已经表决了规律的内在规定,因而在客观上,现行哲学也只是在维持某一种价值判断,如“世界是统一的”信念,但很苍白无力,又如“哲学高于优于科学”,而这是错误的。

  如前所述,世界观实际上已经从规律性进到了价值认识,基本上是一种价值选择,哲学流派的差异应该使人产生价值选择对立,否则,哲学的对立就毫无意义,从而是虚幻的。

  再看指导问题。

  哲学作为学术,有它自身的独立规范和独立地位,不必以指导来显示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实用价值。

哲学作为精致文化的一种,与科学、艺术、宗教享有平等地位,它决不是最高贵、高尚、高级的形态,它不占有霸主地位,从而没有当然的资格去指导。

  随着科学的成长,以知识判断为理论特征的古典哲学已经终结,以规律指导规律成为不可能。

以虚幻的最一般规律去指导具体规律就会使思辨谬误得以流传,因为在它们之间实际上没有逻辑通道。对宇宙无限性和物质无限可分性的逻辑论证就是一例。

  方法论并不是论方法,方法论的哲学应以论证科学方法的求真价值,树立知识领域里的唯科学主义标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哲学不必是对全部世界总的看法,也不必指导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哲学的全部特征就在其系统的、理论形态的价值体系。它可以运用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知识手段和艺术方法去创造价值,因此从手段方法上讲,可以说哲学是科学加诗。

 

3、创造表述时代精神的价值体系

  哲学创造的不是规律、美和伦理信条,也不创造宗教权威,而是价值,在旧层次的重组中发现意义,并将这些意义和价值系统化、理论化。

  哲学尽管目的在于发现价值,但并不是以价值为对象,从价值概念及其一般定义出发运用范畴运动滚雪球的构成价值学范畴体系,相反,哲学是在研究具体问题中贯穿并发展总的价值原则,当问题系统化后,产生一个高层次的突现,从而明确而突出地展现了价值取向和它的系统性、逻辑性,而不是由抽象原则向具体问题的逻辑演进。从具体问题出发,使价值判断感性具体而又丰富生动,可以避免使原则教条化和僵化,让它处在不断形成之中,使不断形成的价值体系呈现开放性和生命活力。价值体系可能是精致的概念体系,也可能是一系列文化领域里的价值判断,在这些判断中的基本概念,是借具体问题的研讨而得以开发并获得意义的。

  作为人类头脑的哲学应该为个人开辟出多元的价值取向,由于时代精神不是对时代本身(硬件)的反映,因此哲学之作为时代精神,既是表述某种存在着的精神,亦是在呼唤引入一种新精神。软件因为是比硬件更高层次的东西,它可以有多样的折射、多样的意义和理解,这是价值多元取向的内在根据。

  人类精神的多元化是促使智力发达、观念进化的必要条件。进化论指出,只有变异、只有多种多样的变异才使自然选择成为可能,才使生物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成长出最佳结构和性能成为可能。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的自由的必要条件。如果人不拥有多样的价值取向,那么它的自由就是空洞抽象和潜在而非此在的,只有在生活中有多种价值意义并存,人们才有选择,才能体验到自由的愉悦,哲学每开拓一个新的价值取向,就为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维度。由此观之,随心所欲不逾矩不是自由,而是自觉奴性。

  多元取向是指整个哲学领域而言,它必须靠不断产生出独创的崭新的体系而实现,这些体系的独创性在于它们有明确的立场和原则,有独立甚至偏激的立论,因此,多元取向不能放在具体的理论层次上,否则就容易使理论流于空洞的齐一,最终使哲学领域中的多元取向落空,甚而成为抵制思想的工具,这就彻底败坏了多元取向的本来含义和宗旨。

  作为高扬一种时代精神的哲学,必须有明确感人激励灵魂的力量,它必须在时代的精神冲突中举起自己的旗帜。在当今中国,中西文化的冲突,科学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冲突,是时代进程中两大主旋律,对此冲突的是估价当今哲学的重大课题。我认为:

  第一,必须在知识领域树立唯科学主义方法论的价值观,这是因为科学所造成的物质力量,显示了它是人们在处理任何问题时最为可靠有效的手段。它在征服自然时所召唤出来的财富,确立了人作为类的优越性,它把理性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坚实基础上,使科学理性不致于误入歧途(如西方的宗教理性,中国的实用理性),所以科学成为理性的唯一支柱。

  第二,必须强调人的价值,个人存在的独特性和此在的无上意义,人是目的,包括科学在内的其它一切外在措施都只是手段,不允许在此问题上颠倒,在把对人的价值的高扬由泛泛的高扬深入到对人所处的文化现实的批判之中。揭露其中对人的贬低和践踏的因素,这是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核心内容。应该承认,资产阶级在其上升时期所创造的人文主义理想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财富,中西文化比较就是要把西方文化中核心的优秀的部分作为参考系,来批判“吃人”的传统文化。

  第三,必须指出科学文化对于树立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积极意义。当前有许多人一味发掘科学与人性的冲突,殊不知,人文主义理想正是在科学的蒸蒸日上时期相伴而生的,人们“总想起卢梭与启蒙主义的矛盾”,可为什么就想不起卢梭与启蒙主义的一致呢?所以,深刻论证科学文化的人文意义,不仅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而且对于改造中国文化是更有意义的。文化作用的转换机制最终诉诸科学,因为科学既有极为强大的现实物质力量,又有改造文化的特殊功能。

  哲学的使命就是证明自己的存在和魅力是真实而非虚幻,是深刻而非浅薄的真实的存在,深刻的魅力来源于其批判的力量、创造的活力,在今天人们飘摇于追逐时髦而昙花一现的新奇观念和沉浸于文化现实的无意识之中的时候,哲学,你当担负起你真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