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美容整形医院排名:宋明理学对中国现代哲学之影响-中国哲学思想史-CSSCI学术论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08:53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公元960—1127年)160余年,外患频繁,烽烟不熄;人民流离,民生凋蔽;党同伐异,内忧不已。但是,这个国力衰微、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哲学发展的光辉时代。其标志是理学的发生、发展和形成。
  一、宋明理学的形成
理学发生于北宋,当时出现了五位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他们对理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世称之为“北宋五子”。周敦颐讲学濂溪,成立了“濂学”学派;程颢、程颐讲学于洛阳,成立了“洛学”学派;张载讲学于关中,成立了“关学”学派;邵雍专治周易,发展了象数学。这五位哲学家对理学的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建树,其中,对理学的形成影响最深的是张载的“关学”和程颢、程颐的“洛学”。
宋、元、明、清理学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三个流派:一,张(载)王(夫之)之学。北宋张载建立了“气一元论”哲学体系,经明清两代不断发挥,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总其大成,将“气一元论”哲学体系推上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高峰。二,程(颐)朱(熹)之学。南宋朱熹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以程颐建立的“理一元论”为主体,兼采张载“气”的学说,为中国古代哲学建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缜密的哲学体系。三,陆(九渊)王(守仁)之学。南宋陆九渊继承和发挥北宋程颢重视“心”的思想,创建了“心学”。明王守仁附和,形成陆王“心学”。
以上宋明理学的三个流派,以张王之学、程朱之学为主体。而程朱之学,在元明清三个朝代成为“官方哲学”,影响最深。陆王“心学”虽然东传日本,对“明治维新”曾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在中国,其影响不及张王、程朱之学。
  二、现代中国哲学中的“接着讲”
近半年世纪以来,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的事实表明,建立于8 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古典理学,仍有一定的生命活力,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中国现代的著名哲学家,如张岱年先生,今已年高八十六,仍笔耕不辍,他自称他的哲学思想,是继承张王之学,在新的历史时代中“接着讲”。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贺麟先生在几年之前都已作古。冯先生在生前曾说,他的哲学思想是继承程朱之学,在新的历史时代中“接着讲”。贺麟〔1〕先生是著名的西方哲学史家,尤精于黑格尔哲学, 但是他在中国哲学上,亦可以说是继承于陆王之学,在新的历史时代中“接着讲”。
三位中国现代哲学的先辈,在继承宋明理学上虽各有所宗,但在方法上“接着讲”却一致。冯先生说:“我们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宋明理学讲的。”(《新理学·绪论》)“接着”讲和“照着”讲,仅一字之差,却有本质的不同。“照着”讲,是不顾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新,死捧着前人的教条,奉之为圭臬,这是一种教条式的、保守的历史文化观。而“接着”讲则是从历史的变迁,时代的不同,以继承和创新前人的哲学思想,建立一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哲学。这是一种的反教条的,进步的历史文化观,与唯物史观一致。
由于宋明理学的主体为张王之学和程朱之学,下文就这两个学派在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张岱年先生与张王之学
张岱年先生推崇张载和王夫之的哲学,他写过《张横渠的哲学》、《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王船山的唯物论思想》(均收入《张岱年文集》第4卷,1992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张自称,他的哲学继承于张王之学,并“接着讲”。
  (一)张王之学——“气一元论”哲学
“气”是中国哲学中古老的概念。在《管子》书中有“精气”说,《心术下》篇云:“其精气之极也,一气能变曰精。”《内业》篇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气”是构成人和世界的基本粒子。《内业》篇又说:“凡物之精以此为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精气”之说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重大影响,唯物的哲学流派多以“气”作为基本哲学范畴。北宋张载总前人之大成,建立了“气一元论”哲学体系。
张载的哲学认为,宇宙这个寥廓的空间(“太虚”)是无形的。但是它不是“真空”,而是充满了“气”。“气”有聚有散,聚之而成万物,散之而复归于太虚。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容形尔”。又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
张载说:“太和所谓道”(同上)。“气”有聚有散,运动变化,阳阳消长,保持和谐的最佳状态。“道”即为宇宙中“气”的变化流行的弘大历程,他说:“由气化,有道之名。”(同上)而这个“气化”的历程又是有规律的,亦称之为“理”。张载说:“万物皆有理”“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同上)。但是,“顺而不妄”的“理”是存在于事物之外,或存在于事物之中?张载认为:“理不在人而在物”(《张载集·语录上》),“理”是物之理,它存在于客观的物之中。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张子正蒙注》,以注释张载《正蒙》一书来阐发自己的哲学。他说:“天下惟器而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周易外传》)张载谈唯“气”,而王夫之谈唯“器”。“器”是“气”之聚,张、王之学同属唯物论。
张王之学在清代的影响很深。稍晚于王夫之,有颜元及其弟子李塨,清中期有戴震,他们的哲学思想都与张王之学一脉相承。
  (二)张岱年先生的“接着讲”
张岱年先生的哲学体系完成于1942—1944年,包括《哲学思维》、《知实论》、《事理论》及《品德论》、《天人简论》,凡五篇,合称为“天人五论”(收入《张岱年文集》第3卷,1992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事理论》中,张岱年先生对他的哲学体系中的主要范畴:实有与存在、理、物等都作了明确的界说。他说:“实有是有征验之有,即可由经验而断定其独立之有。是故实有仅有二类:(一)个别感相之个别的外在所待;(二)个别感相共有之恒常的外在所待。前者谓之‘事’与‘物’,后者谓之‘理’与‘性’。实有、凡有,亦皆可谓之存在。”张先生认为,实有和过去以及现在一切的有(凡有),都是存在。它是可由经验所证实、独立于主体之外、客观存在的有。它包括两类:1、 “事”、“物”:即指可由人认识而获得个别“感相”〔2〕的那些个别的外在存在(或实有)。2、“理”、 “性”:即指可由人认识而获得个别“感相”的那些为事物所共有的永恒不变的外在存在(或实有)。从以上分析,可见张岱年先生的哲学体系是唯物的,而且与辩证唯物论一致。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阅读链接: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zhongguozhexuesixiangshi/8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