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恶衣恶食者耻的意思:汉语新诗鉴赏(116)刘诚?吴龙川?老点?黄春明?冯雪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52:53

汉语新诗鉴赏之一一六

刘诚/吴龙川/老点/黄春明/冯雪峰 

 

 

刘诚(1956-),本名刘树之,陕西洋县人。著有诗集《走向人群》、《愤怒》、《词语的暴动》、《命运九歌》等。

 

通用的悼词    

 

悼念你们,被屠杀的动物和将要被屠杀的动物,今天的寂静是屠杀前的寂静,充满杀机
    悼念你们,处以极刑的人、坐牢的人和病死在监狱里的人,国家机器吐出的碎屑,为了秩序,

你们的生命已 经献出,可是仍将献出
    悼念你们,误入路面的蚯蚓,你们由十世修成,为一次报恩而来,在公路上
    留下大约两厘米长度的痕迹;而成群的鼠类和蛇类的尸体,被一些人抛上
    马路,再被南来北往的车轮碾碎、碎成粉尘,随风飘逝
    悼念你们:疫区被扑灭深埋的动物,愿你们的灵魂在某个地方得到安顿
    悼念你们,被砍伐的树木、即将被砍伐的树木及其子孙,你们众多而且美丽,
    遍布每一块大陆,可是除了年轮的秘密记录,没有历史
    悼念你们,天下恶行和善行,神的语言,诗歌只是你们的某种形态
    悼念你们,所有美好的事物和善的事物,从北美州到南美洲,从大洋洲星罗
    棋布的群岛,到非州的丛林,从北半球积雪皑皑的冰峰,到南极洲隆起的
    冰冒,从大陆的高山和丛林,到阴冷、深邃、充满巨大张力的海洋内部,
    你们一刻不停地消失;我们的罪,经由文化的辩护得到宽恕
    悼念你们,因人类的存在提前离去的事物,你们美好,可是你们提前离去:
    不是被生活的过程消耗,就是被迫离开,如同畏惧

 

(选自:新浪搏客)

 

[赏析]

哀悼死者的言辞称之为悼词,可以在各处使用的即为通用。《通用的悼词》悼念何物?被屠杀的动物和将要被屠杀的动物、蚯蚓、树木、天下恶行和善行……《通用的悼词》何以通用?借用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扉页所引用的约翰·多恩的文句即是“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谁在宣布悼词?八个喷射而出饱含郁愤的“悼念”前面隐身的诗人主体作为制造死亡的人类中的一员,因其清醒地感受到人类的屠杀本性而饱含良知的折磨,这折磨来自于人类对自身残酷的自我辩解——文化——经由文化这张时而天使时而魔鬼的脸,人类有了集体的化妆意识在需要时可以不断变幻身份:魔鬼的屠杀和天使的悲戚。人类不仅屠杀异类,也屠杀同类;不仅在北美洲实施屠杀,也在南极洲实施屠杀……全诗按捺不住的控诉语气烘托出了诗人主体几近自暴自弃的心理挣扎,这来自绝望的挣扎是彻骨的因为他对同为人类的同类没有控制能力,他没有能力阻止屠杀的发生,他的悼念于此也显出一种返回内心的欲哭无泪。萨特说,当我们制造了识别世界的对象的必要工具时世界的对象可能在未被看见的情况下存在并在事后被揭示出来。那么什么是识别的工具?《通用的悼词》告诉我们:屠杀!人类用屠杀识别出了人类的阴暗、人类的血腥,也识别出了人类与宇宙万物的不同。一个幽灵般的嘲讽,诗人说“悼念你们,因人类的存在提前离去的事物,你们美好,可是你们提前离去”。但是,终究会有人类中的一员因着自我救赎的觉悟和对人类病理特征的疗治而出面揭示并指证,他说“悼念你们,悼念你们,悼念你们……”

刘诚说“那些在日常生活里终将湮灭的事物,都可以在诗歌里挽留;不能一一亲历的梦幻,都可以借助诗歌经历。”《通用的悼词》似可视为刘诚实现良善愿望的努力。 (安琪/文)

 

 

 

吴龙川(1967-),新加坡籍汉语新诗诗人。生于马来西亚。诗作散见各大报刊。

 

梯子

 

(一节一节自有风骨)

 

梯子是极端自我的

撑开拥挤脏乱的地球

永远向墙外  向星空

张望

 

无论何时何地

我拥有自己的梯子

弃置着  或仅偶尔攀登

在电梯我忙着

把世界藏进密封的箱子

跟随没有方向感的后臀

扭动超载的楼梯  拼命

蛇曲往上

“不管何时何地

我是可以让你

永久停留的-”这是

难以领悟或实现的

梯子倔强的沉默

 

 

有人将它合十在背后

让时间的齿轮辗轧

让历史的浪涛冲蚀

最后  抓住一把空白

 

(选自犁青、野曼主编《国际华文诗人精品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

 

[赏析]

《梯子》这首诗,表现了三个意象,诗人将“风骨”喻为“梯子”,也许和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吴龙川目前在台湾花了15年在台湾先后考取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为了支付学费,他曾当过工地工人、搬运工友、罗里跟车员和作文教员,甚至当过试新药的“白鼠”。也许是这样的一位诗人才能写出关于风骨的这么一首好诗。

诗人用“极端自我”来形容“梯子”的形象,看似不是在表扬梯子,却是用它来撑开拥挤脏乱的地球,寓意着“风骨”是不受外界污浊之气所感染的,它可以打破污浊的外界,用明亮的心去眺望外面的世界。

诗人写到梯子的特点——倔强的沉默。“不管何时何地,我是可以让你永久停留的”,这让我想起我曾看过的另一首关于“梯子”的诗《相遇》,全文如下:“在楼梯/我低你一级/你高一级/瞬间/有多少话语/都未说出/我仰头看你/在沉默中/擦身而过/听得见对方的呼吸/突然/有一句话要告诉你/回头一看/我高你一级/你低我一级。”在这里,楼梯不仅代表着风骨,还有了更多的寄寓——人生处在不同境遇和地位的象征。同一个人,因为位置不同,立足点不同,对人对己都有了不同的看法,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感受。之所以想到这首诗,是因为这首诗中的“梯子”和吴龙川所表达的“梯子”的蕴意正好相反,这首《相遇》所表达的是人在梯子上,毕竟只是一种短暂的停留,站在哪一级台阶上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心态,是保持好不以高喜,不以低悲的心态。人在梯子上,我们可以看到纷纷的背影,看到无数的脸谱,并生出万千感慨。但最终我们仍然要回到平地,平视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切。而吴龙川所表现的则是“梯子”的那种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是你最坚实的靠山,都可以让你永久的停留,也许这也是要表达风骨永远是人最深的依靠,这一蕴意吧!

最后一节,诗人所要表的应该是生活就像梯子一级一级的错格一样,人也会在梯子上产生悬空感,迷失自己。忘记了自己的身高,以为脚下的台阶就是大地。如果,你不能让梯子发挥它应有的效用,而目空一切的话,那么最后你将永远的失去最后的那一点依靠。   (齐奕霖[学生]/文)

 

 

 

老点(1970-)河南邓州人,现居新疆阿克苏,媒体记者。著有自印诗集《昂天而歌》。

 

沙上书

 

我从塔克拉玛干沙漠经过

在一处沙丘上歇坐

沙丘上又多了沙粒一颗

众星如沙独捧一月

脚下的星球也不过是沙丘一座

顺手在沙上写下

 

就转身走了

 

过不了多久

风之手就会把它们平平擦过

 

(选自:亚新网)

 

[赏析]

这是一首好诗!如果你有所怀疑,请再读一遍,最好低声默念。

它是智性的、哲思的、参悟的,触动了大荒与寂寥中的一点真实。所谓沧海一粟、命如草芥、恒河沙数等等,此诗就是一份证词。人在沙丘上歇坐,只是沙丘上又多了沙粒一颗,而脚下的星球也不过是沙丘一座。在天、地、人、我这一神圣的四重结构中,“我”无限缩小自己,化为卑微的一颗沙、一粒尘埃,从而获得了与天地万物对话与交融的可能。无限小,才有可能面向无限大。

无限小,直至被风的手轻轻抹去,这看起来就彻底了。一首好诗要节约空间,一个好的诗人也同样。有人曾问艾略特:“诗歌究竟有什么好处?”艾略特回答说:“节约空间!”当诗人化身为一粒沙,就是对空间和自我的双重节约。

老点说:“虚无是最高状态的真实。”“人是短暂的易碎品,是大地和众多事物的秘密通道。”“我把一些不朽的人吐出的诗称之为‘神之蜜’,我把真正的诗人都看作替神酿蜜的虫。”这些表达可以视为这首诗的旁注。

读这首诗,使我想起昌耀的《斯人》,那种虚无的苍茫、时空的通透和心灵的交感。老点是热爱昌耀的,称他是“永怀地火的苦行者”、“一颗震进光轮的金钉”。而“羞涩与庄严”,是周涛对昌耀的评价。如今想来,这是多么可贵的诗歌品质。老点的部分写作,保有一种以昌耀为尺度的品质。  (沈苇/文)

 

 

 

黄春明 (1939-),笔名春铃。台湾诗人,出生于宜兰。诗作散见各大报刊。

 

圆与直的对话

 

在宇宙间,圆与直偶然在一处切点交会。

直轻视圆说:

“纵然一圈是百年千年,你还是在那里绕圈子。”

“我有一个圆心,也叫作中心的东西啊。”

“什么圆心中心不中心的,在宇宙中只有无限的前头。”

“无限的前头是什么?”圆问。

“永恒啊!这你也不懂。”

“你看看四周的星星,那些星座。”

“是啊,她们始终在那里绕圈子。”

圆突然叫起来:

“看!十点的方向。”

“是一颗流星。”直淡淡的说。

“看他飞得多快,一直向前头……”

直线一离开切点就没听清楚圆跟他说了什么。

他心里头嘲笑着圆:

“这个圆,连流星也要大惊小怪。”

 

(选自:2005年3月21日《自由时报》副刊)

 

[赏析]

写小说的台湾诗人,如隐地、黄春明、林文义,他们都具有双重身分,他们的诗作其实都保留着小说家原有的视野、习性、风格,要从一种习惯的文类中全抽身而出,原非易事。不过,这也构成另一种小说家加诗人的风格,这种风格,或者说这种观察事物的角度、观点,却也是纯诗人所欠缺的。

<圆与直的对话>以对话的方式演示观念,可以视为小说家习性的留存,但是这种以观念推演,不以现象演出,却已经不是小说家处理题材的方式。圆与直是两个抽象的名词,他们在交会时会有什么火花擦撞出来?黄春明以此设计对话,探讨“永恒”。

“永恒”是什么?“直”的观点是“无限的前头”,一直一直向前冲过去就可能见到永恒。

“圆”的疑惑却在流星出现时:“看他飞得多快,一直向前头……”一直向前头奔驰过去,那就是永恒吗?

一直向前头……,无限的前头,是永恒吗?——流星是永恒吗?

一直向前头……的流星,是不是跑出圆的弧线?月亮、地球的公转是直线还是圆?算不算是永恒?

黄春明不给答案,小说家不给明确的结局,团圆还是不团圆?小说与诗的趣味都一样出现在阅读后那开阔的思想空间。 (萧萧/文)

 

 

 

冯雪峰(1903-1976) ,本名冯福春。淅江义乌人。著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等。

 

落 花

 

片片的落花,尽随着流水流去。

 

流水呀!

你好好地流罢。

你流到我家底门前时

请给几片我底妈;———

戴在伊底头上,

于是伊底白头发可以遮了一些了。

请给几片我底姊;——

贴在伊底两耳旁,

也许伊照镜时可以开个青春的笑呵

还请你给几片那人儿,——

那人儿你认识么?

伊底脸上是时常有泪的。

 

        杭州,1922,3,10

 

(选自:诗集《湖畔》,湖畔诗社1922年版)

 

[赏析]

湖衅诗社的四个青年诗人,都由衷地热爱大自然,尽情地抒写他们对大自然的爱。就连他们合出的诗集名字也叫《湖畔》或《春之歌》,漾溢着一种自然的情趣。此诗题名为“落花”,而落花本身也恰恰是一种自然景致。

不过,此诗名为写落花,实际上是写人,是诗人托流水将落花献给自己所怀念的三个女性,并表示了对她们的美好祝愿。

此诗作于1922年3月10日,那时作者离开自己的家乡义乌县不久,正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家乡亲友的面容还时时萦回脑际,在杭州一看到随水飘流的落花,马上联想到了家乡的亲人,这也是很自然的事。至于联想到的都是女性,那也很正常,因为落花的形状毕竟和女性形象的关系更大一些。

据诗人的家属回忆,诗人出生在偏僻小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很穷,而父亲又常打骂母亲,所以,诗人自幼就非常热爱自己的母亲,在他早年含泪所写的《睡歌》一诗中,就曾尽情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对她遭遇的同情。因此,他将落花第一个献给自己的母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由母亲联想到自己的姐姐,那也是顺理成章的。至于自己心中热恋的女友,作者反把她放在最后,这并不是说她不重要,而是因为她的身份特殊一些,特别是从一首诗的角度来说,这样安排似乎更有余意。

然而,作者所怀念的虽然都是女性,但他还是抓住了她们各自不同的年龄、身份和特点,对她们祝愿的内容也各有不同;由于母亲含辛茹苦,白头发出现得比较早;所以他只希望能把落花戴在她的头上,使她的白头发能够遮挡一些对于姐姐,他只希望能把落花戴在她耳朵两旁,让她照镜子时能够高兴—些;对于自己的心上人,他虽然没有明说,只说她的“脸上是经常有泪的”,但这样写似乎更好;仅此—句,便说明对方也苦苦地在思恋着他。这是一种虚写的手法,但这里的虚写实在要比实写好。

冯雪峰作此诗时只有十九岁,青春年少,稚气未脱,他借助于落花将对三位女性的一片思念之恶性肿瘤串连了起来,使得全诗天真委婉,曲折多姿,自有成年人所不可企及之处。 (孙琴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