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锦琼天怎么获得:别让官员毁了两院的净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17:24
别让官员毁了两院的净土【时评】http://www.hzu.net.cn  作者: 雅虎评论  来源:雅虎中国  日期:2011-5-27  点击数:298  5月25日,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11年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了多位在职或卸任的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其中就有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原中石油副总胡文瑞,中电投副总张晓鲁。【详细】

  而两年前的院士增选,中科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

  一方面学界的人向官场靠拢,一方面官场的人向学界靠拢。本应是学术圣殿的两院,而今几成“官学通吃”的名利场。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院士评选不清洁

  学而优则院士,“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总听人说,如今有的人评院士要花钱了——“你要当院士,没有几百万元的公关费拿不下来”。每到快评院士的时候,一些院士候选人就以邀请开会等名目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接触,好吃好喝好招待。此外,有的单位或个人还很会包装——把很多人的成果集中到一个人头上。在一次院士增选中,一名院士候选人提交的材料令很多老院士瞠目结舌:此人6年之内获得了5项国家大奖!
 
  现在,参选院士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一些候选人所在的单位,也加入到“跑院士”的行列。院士是一级教授,申请项目容易。一个单位能培养出一个院士是巨大的荣誉。因此,如今只要是稍微像样点的大学,都有培养院士的规划。而到了院士评选阶段,更是需要“组织出面”。

  官而优则院士,两院成“老总俱乐部”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是一个年轻的学部,成立于2000年9月,但从成立伊始就备受质疑。正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潘家铮所称,“当时很多院士都质疑这个学部的院士全是高官和企业家”,“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防止这个学部成为官员和企业家的俱乐部”。但遗憾的是,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工程管理学部依然有成为官员和企业家俱乐部之嫌。

  据统计,2001年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第一次增选院士,首次增选产生5位新院士,包括铁道部时任部长傅志寰;2003年增选时,工程管理学部产生54名有效候选人,其中汇集了34名高官和企业家;2005年42名工程管理学部有效候选人的名单中,有29名官员和企业家;2007年,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等进入12名候选人名单。

  院士评选刮歪风,根源在体制不能导行良善

  院士的江湖

  前些日子与北京一位行业内知名教授聊天,对方说了一些很容易理解的事实。如今的院士推荐需要五名院士联名,于是就存在很多所谓的“同门传帮带”作用。上海与东北某省有两所高校,在某个领域同属我国顶尖,实力不相上下,但是东北该校由于早期拥有院士,在每次的院士推荐评定过程中,总是孜孜不倦地培养自家的院士资源,却屡屡给上海的那所高校增设障碍,导致如今两所水平相当的高校,一所院士硕果累累,另一所却空无一人。笼罩在庞大裙带阴影下的中国院士推荐评定制度,其能代表多少中国最顶尖的学术水平?【详细】

  权力通吃的学术行政化狂欢

  在学术行政化的侵蚀无所不在的当前,学历和头衔已经异化为官员装饰门面的道具。权力可以通吃,手握权力者觊觎被视为“功成名就”至高荣誉的院士头衔,掺杂水分、名不副实的官员们挤压和掠夺本应属于那些真正学者们的有限资源,损坏纯正的学术环境不说,还将造成这些宝贵资源的浪费。长此以往,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何以为继?

  应该追问社会性、体制性、整体性的原因

  毫无疑问,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排除会有人意图通过不端行为获得好处。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一个领域或者一定阶层,品行不端、干犯规则乃至法律的人和行为都频频出现,多到人们形成了习惯,多到做的人不以为耻、看的人不以为怪,这就主要不能归究于个人道德,而应该追问社会性、体制性、整体性的原因。

  没有象牙塔,没有洁净场所,没有精神高地,无处不江湖,无非是道场。无处不在的伦理陷落,显示着一种时代精神的困境。有人归责于时代变化,有人归责于民族性的恶劣,有人归责于没有信仰。而我始终相信,我们缺乏的首先是体制的导善能力。院士评选的歪风,终究只是体制不能导行良善的一个局部表现而已。

 两院净化之道:改革行政化评审程序

  建议将院士荣誉与经济和行政收益剥离

  在我国,院士是终身制,一般享受国家、省市及所在单位的三重津贴。据介绍,在北京之外的一些地方,院士享受相当的特权,年津贴一般不少于十万,有的甚至超过百万,有些地方还给院士分房子、配车、配秘书、配私人医生等等。至于灰色收入就无法计算了,拥有最高学术称号的院士成了各界争相炒作的目标。

  院士终身制是一种弊病。院士终身制背离了优胜劣汰原则,减弱了推动创新的竞争强度。据了解,除俄罗斯外,美、英、日、德、法等国的科学学会的会员(身份大致等同我国的院士)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会员身份是对他们科研工作的承认,同时学会也为会员的科研活动和交流提供一些便利。因此,建议将院士荣誉与职业生涯分开。荣誉可以是终身的,但院士的职业生涯应遵循科研能力与年龄变化的客观规律,并应在退休年龄上作出限制性规定。 【详细】

  掌控资源的高管高官理应回避参评的机遇

  针对批评,有一种“一视同仁”的辩护理论。据工程院学部工作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不少企业老总仍在承担部分科研工作,掌握前沿的工程技术,故不能因职务身份就将这些人拒之门外。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高管高官有参评的权利,也不能否认他们可能有的学术能力。然而,如果院士评选是唯学术水平论,那么,达到院士水平的高管高官不论什么时候参评,都应该评得上。而如果被选为院士,除了水平,还有机遇的话,那么,为公平起见,掌控资源的高管高官理应回避这样的机遇。

  尘归尘,土归土,让权力归位,给学术自治的空间

  两院也好,别的学术机构也好,并没有良好的学术共同体制,其权力来源受制于行政体系,经费和评审机制也倚靠权力部门。于是,学术向权力献媚也就不足为奇,一些沽名钓誉的官员也就热衷于戴上最高学术荣誉的帽子,难免出现一些“官员院士”了。唯有让权力归位,科研学术领域建立起良好、值得信任的共同体,院士增选才能保证公开公正公平,官员候选也才不会遭受非议。

  后记:缅怀历史上的那些清明与神圣

  济济多士的“中央研究院”

  中国的国家级科学院于1928年由国民政府建立,称为“中央研究院”,著名学者蔡元培出任第一任院长。它网罗了中国学术界大部分的优秀人才,这些院士代表了当时中国学术的最高水平,可谓大师云集。【详细

  慎用“院士”称号的年代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中,对院士的定义是“国家设立的”自然科学技术方面或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时,选聘院士96名,到2003年,工程院院士达到663名。在短短的十年间,工程院院士就达到了与中科院相当的规模。迄今为止,中国先后有1938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而1955年,中国科学院筹备学部时,之所以称学部委员而不是院士,就是因为考虑到院士的称号是很神圣的,必须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如果为了需要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搞出一批院士来,不仅难以服众,在国际上影响也不好。”
  结语:
  “官本位”不除,两院欲得清净?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