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御景天成 合唱:秦代“传国玺”沦落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8:57

  在历代王朝使用的玺印中,秦代以“和氏壁”制成的御玺最为名贵,代代相传,被奉为天命的象征,称之为“传国玺”。然而,它在流传1000多年后,却神秘地失踪了。几千年来,有关它的传说也无不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相传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发现一块宝石,便把它献给当时在位的楚厉王。不料粗心的玉工却把它看成寻常的石头,于是卞和以欺君之罪失去了左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前往进献宝石,结果又以同样罪名被削去右脚。到楚文王时,卞和抱着宝石痛哭于荆山之下,文王派人询问原因,卞和回答说:“我并不为失去双脚伤心,伤心的是宝石被说成寻常石头,忠诚被说成欺骗。”文王取回宝石,命人剖开,果然是块宝玉。后经玉工雕琢成璧,取名“和氏璧”。

  几十年后,和氏璧出现在赵国。秦昭襄王获悉和氏璧在赵国,假意用秦国15座城来交换,并派军队来威胁,实际上逼迫赵国交出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无奈,遂派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出使秦国。蔺相如临危不惧,不辱使命,设计“完璧归赵”,秦昭襄王的阴谋未能得逞。但61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成秦王的囊中之物。

  秦王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改定制度。选用和氏璧,命廷尉李斯制作皇帝御玺,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由李斯篆书。秦始皇想让这块玉玺也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湖口,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将传国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遏风浪。8年后,使臣从关东来,夜过华阴平舒道,突然有人持璧拦住使臣说:“为吾遗池君,今年祖龙死。”使臣愕然不解,再欲详问,那人放下玉玺璧便不见了,传国玺由此失而复得。其事真假难辨。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兵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传国玺落入刘邦手中。西汉建立后,“代代相受”,称“汉传国玺”。西汉末年,王莽专权,皇帝孺子年仅2岁,传国玺置于长乐宫,由元帝王皇后代为掌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其弟安阳侯王舜入宫索取传国玺。王皇后大怒之下,将传国玺摔在殿廷,玉玺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王莽被杀,玺为校尉公宾所得,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给尚在南阳的更始帝刘云。刘云为赤眉军所掳后,传国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后来随着刘盆子的投降,传国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所得。东汉末年,外戚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为宦官所害。何进部下袁绍领兵入宫诛杀宦官,宫中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查无下落。随后发生董卓之乱,少帝被杀。董卓拥立汉献帝刘协,并强迫迁都长安。关东各地军阀纷纷起兵讨伐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在城南甄官井中捞出一具宫女尸体,颈下发现一朱红小匣,匣内藏着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正是丢失的传国玺。孙坚获玺之后,心生异念,但不久与江夏太守黄祖作战身死。孙坚之妻吴氏扶椁归里,扬洲刺史袁术拘留吴氏,强取传国玺。其后,袁术称帝不成,忧郁而亡,广陵太守徐戮又从袁术之妻手中夺玺,献于曹操,由曹操转交汉献帝。

  曹魏代汉,传国玺作为“君主神授”象征,落入曹丕之手。西晋受禅,又落入司马氏手中。西晋末年,五代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在血腥的残杀中不断易主。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31年),晋怀帝为刘聪所掳,玺为前赵所有。石勒灭前赵,玺属后赵石氏。冉闵杀后赵皇帝石鉴,夺得传国玺,建立冉魏政权。不久,前燕慕容俊灭冉魏,宣称冉阂之妻已献传国玺,封她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正式建国。实际上,当时传国玺在冉阂部将蒋干之手。不久,被东晋征西将军谢尚购回,献给晋穆帝。传国玺归东晋后,经南方宋、齐、梁、陈四朝,公元589年,陈朝灭亡,为隋朝所有。

  隋朝灭亡后,隋炀帝皇后萧氏与其孙杨正道携带传国玺逃往突厥。唐初另铸御玺,改称“御玺”。唐太宗即位,又自刻御宝,上刻“皇帝景命,有德者昌”八字。直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萧后与杨正道来归,传国玺才为唐朝所得;朱温灭唐,玺为后梁所有。后梁灭亡后;传国玺落入唐庄宗李存勖之手,经后唐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归于明宗养子后唐废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举兵叛乱,进围洛阳,后唐兵败,李从珂与其家人登楼纵火自焚。后唐灭亡。令人可惜的是,传国玺此时突然失踪。宋高祖陈桥兵变后受禅,仅获后周两方宝印,并未得到传国玺。

  但传国玺的命运却没有到此结束。宋、元、明、清各朝,均有真真假假的“传国玺”不断问世,屡经发现。

  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咸阳人段义在河南乡掘地修舍,获得一方玉印,玉印“色绿如兰,温润而泽”、“背螭纽五盘”,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官员探查之后,奏称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玺。靖康之变,为金朝所有。“然自金取于宋之后,宝玺出处得失,亦未见明说”。

  元代也曾发现“传国玺”。据《元史》及《辍耕录》等书记载,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正月,太师国王木华黎之孙拾得家人手持一块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夺目,呈青绿色,方圆四寸,“面有篆文八字,刻画捷径,位置匀适,皆若虫鸟鱼龙之状”,经御史中丞崔或、监察御史杨桓鉴定,竟是秦以来历代相传、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文的传国王玺。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在明军进攻之下,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传国玺也随之流落漠北。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陕西户县人毛志学在泥河滨获得一块玉印,据称为传国玺,由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但明孝宗对此深表怀疑,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漠北的传国玺,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败之后,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清初,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玉玺被称为传国玺。但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钦定25方御玺时,却将这块玉玺剔除在外。由此可见,这是一块“传国玺”的赝品。直到1912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警察总监张璧和鹿钟麟等人仍在追寻这块传国玺。

  自五代时期传国王玺失踪,这块国宝真假难辨。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哪里?无人能回答。也许有朝一日能够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