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宏股份: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21:20:51
  

 

第五章 中国与阿盟的政治合作

 

第一节 政治合作的基础

 

    从丝绸之路开始的中阿友好交往绵延两千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交往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中国处理同阿拉伯各国关系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中阿关系发展的指导原则,为中国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牢固基础。20041月,胡锦涛主席访问阿盟总部时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双方一直保持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我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已建立起真诚、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政治上是相互支持的好兄弟,在经济上是互利合作的好伙伴,在国际事务中是协调配合的好朋友。”这段话高度概括了21世纪中阿关系所赋有的时代内涵,也指明了中阿关系在新阶段的历史定位。可以肯定地说,友好与合作是中阿关系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一、阿拉伯官员论中阿关系基础

    中阿双方对中阿关系发展所依赖的坚实基础有着广泛的共识。一代一代的阿拉伯领导人一再发表相同的看法。在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阿拉伯各代表团团长的发言更集中地反映了这种看法。

    阿联酋外交国务部长谢阿里说,历史和文明的根源、价值和文化遗产,将阿拉伯人和中国结合在一起。中阿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不仅有助于开创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合作的新局面,而且亦可为创造新的理念和原则做出贡献,使其成为各国和各国人民间合作的文明典范,成为实现繁荣及各国人民向往的和平的一个标准。

 

    阿尔及利亚外交国务部长贝加维说,历史上,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有着为收复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相似历史。今天,为了发展,为了世界和平与安全,双方更加团结,相互尊重。因此,双方要携手前进,在共同选择的建设性道路上进行具有特色的经济合作。阿方非常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希望借鉴中国的经验,大力推动阿拉伯各国振兴经济。他说,目前双方应明确目标,建立新型有效、形式多样的合作,落实共同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赋予中阿双方大力倡导的南南合作以实质性的内容。

    沙特阿拉伯外交国务大臣迈德尼说,阿中合作论坛体现了阿拉伯国家集体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愿望和意志。这种伙伴关系赖以建立的基础是平等、尊重主权、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为了和平、安全和实现全面发展进行建设性和富有成果的合作。他说,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共同点,都要求我们巩固合作,深化对话和交往,以建立战略友好关系,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苏丹外交部长阿加文说,阿中关系源于两千多年前。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间的历史互动和两者间的互补,构成了生活方式、思想和风俗习惯上的很多相似之处。两种文化共同构成东方文明。目前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研究并协调阿中立场。我们高度赞扬阿拉伯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高度赞赏中国对阿拉伯问题的援助立场。

    叙利亚外交部长穆阿利姆说,阿中关系有着牢固的历史根基,这有利于推动这一关系继续发展。所有迹象都表明,阿中合作在未来时期将会有很大发展,这将对双方产生积极影响。他说,叙利亚与中国的关系历史悠久,从丝绸之路时期起一直延续至今。19568月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揭开两国关系史新的一页。20046月巴沙尔·阿萨德总统访华,使两国关系有了质的飞跃。

    伊拉克外交部亚太非洲司司长扎瓦迪说,阿中人民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历史年代。近代明显的标志就是阿拉伯世界支持中国的解放运动;与此同时,中国也支持阿拉伯的解放运动。因此,阿拉伯国家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事实上,两个文化集团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坦诚和尊重的基础上的。阿中集团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战略、经济地位。黎巴嫩外交与侨民部长萨鲁赫说,阿拉伯民族和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并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阿中双方在世界上都享有特殊的国际地位,共同面临挑战,发展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他说,阿中间的友好合作与交往源远流长。这种关系的发展现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双方在各领域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基础,必将为世界的和平、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巴勒斯坦外长扎哈尔说,巴勒斯坦与中国的关系已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支持巴国人民的斗争,一贯采取肯定我国人民权利的原则立场。自1949年以来,中国又有效地参加了国际社会为发展巴勒斯坦经济所做出的努力,为巴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卡塔尔外交事务国务大臣兼内阁大臣阿勒马哈茂德说,阿中关系源远流长。现在中阿已经建立了双方真正合作的机制,这些都是以相互利益、共同发展为基础,旨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维护双方人民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阿曼外交副大臣布赛义迪说,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与阿曼有着牢固的历史关系。大约在1200年前,阿曼航海家艾卜·奥贝德就到达广州,完成了阿曼和中国间第一次海路联系。阿中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体现了阿中关系新的开始,希望借此能加强阿中集体合作和伙伴关系。

    在会议期间,其他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团长也都纷纷发言。他们发表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从历史、现实、国际、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阿关系所具有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二、中阿学者论中阿关系基础

    在“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上,中阿双方的学者们对中阿关系的基础深入地进了探讨,发表了有价值的看法。他们认为,中阿关系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开启的丝绸之路是中阿两大民族友好相处、和平交往的象征。学者们引证了大量史料,说明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之路,也是相互了解、寻求友谊之路。他们指出,中阿两大民族都为人类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但近代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两个民族有相同的历史遭遇,命运与共。两个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友谊。当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面临着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肩负着维护稳定、加快发展的共同任务。他们得出的共识是,中阿长期培育的传统友谊和牢固关系是相互之间坚固的纽带,有理由对中阿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

    中阿学者们认为,中阿合作有着深厚、广泛和坚实的战略基础。第一,历史因素。两千多年的中阿友好交往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深深扎根于中阿交往沃土中的友谊之树必将更加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第二,战略因素。中阿双方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第三,政治因素。中阿双方都坚持相互尊重,真诚相待,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第四,经济因素。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挥中阿经济互补性强的优势,不断扩大经贸合作是双方的共同要求。第五,文化因素。双方都主张文明的多样性,倡导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倡导各民族、不同文明长期共存、和平相处,相互学习和借鉴,实现共存共荣。第六,安全因素。主张尊重各国的政治选择,支持各国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反对外国侵略,不干涉别国内政。学者们对中阿合作所具有的这些战略基础达成了广泛共识。

    中阿学者们对中阿合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充分发表了看法。第一,国际因素。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政治上敌视,经济上封锁,这对广大阿拉伯国家有很大影响。新中国顶住了压力,冲破了封锁,逐步与阿拉伯国家建交。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际上美苏争霸,这对中阿关系也带来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中东,推行霸权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阿关系带来挑战,影响中阿关系的正常发展。第二,西方的歪曲宣传。西方有些媒体散布中国威胁论,共产主义信仰与伊斯兰教格格不入等论调,并散布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盛行恐怖主义、原教旨主义等,这对中国和阿拉伯的广大群众都有负面影响。第三,目前中阿双方的了解和沟通多限于上层和知识界,双方下层群众相互了解程度有限。第四,在某些方面,阿方对中方期望值过高。这就要求中阿双方都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清醒地看到问题,理智地面对现实,并采取正确的政策,妥善地处理这些问题。与此同时,应该看到,中阿合作的有利条件占主导地位,应该扬长避短,不断推动中阿关系健康发展。

 

第二节 中国对阿盟重要议题的立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贯支持阿拉伯国家和人民进行的正义事业,对阿盟的重要议题主持正义和公道立场。

 

    一、在阿拉伯正义斗争问题上的立场

    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阿盟宗旨的一项重要内容。阿盟成立时,仅有几个阿拉伯国家获得独立,其他国家人民都在为反抗外国控制,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而进行斗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十分珍惜自己的独立和主权,并大力支持被压迫国家和被压迫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支持阿拉伯人民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及国家主权所进行的正义斗争。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布,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国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叶到60年代,阿拉伯地区争取和维护独立及主权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这些正义斗争都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支持。

    195610月底,英国、法国和以色列以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为借口,发动了侵略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也称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支持埃及的正义行动。19568月初,周恩来总理宣布,中国完全支持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决定。同年917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埃及首任驻华大使拉加卜,表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尽一切可能支持埃及人民维护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毛主席说:“我们的帮助没有任何条件。你们有什么需要,只要我们能力所及,一定帮助。”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坚决予以谴责,表示坚决支持埃及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神圣斗争。同年113日,毛主席提出关于埃及反侵略战争的军事部署和战略方针的建议,由周总理转告埃及政府。同日,北京近50万人和全国上亿群众开始了连续三天的集会游行,谴责英、法、以的侵略,声援埃及人民的正义斗争。1110,周总理致电埃及总统纳赛尔,表示中国坚决支持埃及人民的英勇斗争。1122,纳赛尔总统在给周总理的复信中,对中国的支持给予高度评价。

1954年11月1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掀起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20世纪中叶,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一场正义斗争。阿尔及利亚爆发抗法武装起义后,19565月底,阿盟秘书处照会中国政府,希望中国政府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斗争。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作出了积极响应,表示中国人民站在阿尔及利亚人民一边。中国始终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斗争,直到他们取得最后胜利。

    196765,以色列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国政府即表示,全体中国人民坚决支持阿拉伯人民抗御以色列的侵略,永远作阿拉伯人民忠实可靠的战友。此时,战火在埃及、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燃烧。从668日,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各种形式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斗争,抗议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周恩来总理分别致电埃及总统纳赛尔、叙利亚总统阿塔西和巴解组织主席舒凯里,对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表示支持。与此同时,北京100万群众连续三天举行示威游行,表示中国人民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斗争。中国政府向埃及、叙利亚和巴解组织各提供了一笔紧急援助。1973106,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11,周恩来总理分别会见埃及和叙利亚驻华大使,请他们向两国总统转交中国领导人的支持电,并通知他们,中国决定向埃及、叙利亚各提供紧急的现汇和粮食援助。周总理对埃、叙不顾外国干预采取果断行动表示钦佩,称赞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的团结精神。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在这一时期,中国对黎巴嫩、伊拉克、也门、叙利亚、摩洛哥、突尼斯、苏丹等国人民的正义斗争都给予了有力支持。中国的立场赢得了这些国家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及人民的好评,成为中阿关系史上光辉的历史篇章。

 

    二、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历史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曾在此居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地区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殖民统治者支持犹太人复国主义运动者不断移往该地区。19471129,联大通过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该决议,并于1948514宣布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194712月,阿盟成员国的总统和外长在开罗举行会议,发表了反对联合国关于巴勒斯靼分治决议的声明。因此,阿拉伯国未成立。1948321,阿盟发表了关于暂时托管巴勒斯坦的声明。此后,该问题一直是阿盟的一项中心工作。

    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与以色列国的建立加深了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后,在该地区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形成了旷日持久的中东问题,而其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占领了大片巴勒斯坦土地,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世代居住的家园,沦为难民。巴勒斯坦人民为收复失地、恢复民族权利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

    新中国成立时,第一次中东战争已经爆发,中东形势非常紧张,阿以冲突、巴以冲突问题十分突出。中国认为,巴勒斯坦人民斗争的实质是亚非拉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伟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始终给予支持。

    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行武装斗争时期,中国明确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进行反对以色列侵略扩张的武装斗争,无偿向巴解组织提供军事援助,为巴方培训人员。中国领导人还反复向巴解领导人介绍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向他们提出一些忠告和建议。在1974年联合国大会讨论邀请巴解组织出席联大讨论巴勒斯坦问题时,中国代表团给予了有力支持。19826月,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野蛮屠杀大批无辜的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平民,中国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同年底,中国领导人表示,中国永远是巴勒斯坦人民可信赖的朋友。不管巴勒斯坦的斗争出现什么情况,中国将始终如一地对巴勒斯坦事业给予坚决支持。

    巴勒斯坦的斗争进入和谈时期后,中国对巴勒斯坦事业继续给予支持。19829月,第12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非斯召开,会议通过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统一方案,被称为非斯方案。该方案既坚持以色列必须撤出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和巴勒斯坦人民享有自决权,又确定了以外交政治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含蓄”地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中国高度评价非斯会议为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和推动中东问题及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所作出的积极贡献,支持非斯方案。

1981年10月9日,由亚西尔·阿拉法特率领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团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

 

    巴解组织领导人经常访华,都受到热情友好接待。邓小平曾对阿拉法特说,斗争到一定阶段,政治斗争比军事斗争更复杂,更困难,也更重要。他希望巴勒斯坦领导人不断地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制定斗争路线和策略。邓小平表示,中国永远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1988115,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中国政府立即予以承认。同年1120日,两国建交。以后,中巴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向巴勒斯坦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20004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巴勒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巴勒斯坦。2001年,阿拉法特对中国进行第14次访问,江泽民称他是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的一面旗帜。20041111,阿拉法特去世。胡锦涛主席向巴勒斯坦领导人发去唁电。回良玉副总理出席了在开罗为他举行的追悼会。2005515,接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的阿巴斯访华,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了会谈、会见。胡锦涛主席等中国领导人表示,中国将继续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将继续发展与巴勒斯坦人民的友好关系。双方签署了有关协定,中方向巴勒斯坦提供了新的援助。

 

    三、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

    19809月,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爆发战争,简称两伊战争。此后,伊拉克经历了一连串的重大事件,一直是世界上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成为阿盟议事日程上的一项重点工作。

    对于两伊战争,各国态度不尽一致,支持伊拉克者有之,支持伊朗者有之,火中取粟者也有之。中国始终采取中立劝和的立场。中国一再表示,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中国的友好国家。战则两伤,和则两利。中国表示希望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和平解决争端。中国领导人劝导交战双方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解决纠纷,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中国积极配合联合国、阿盟、伊斯兰国家、不结盟运动及有关大国对两伊不懈地进行劝和工作。

两伊战争

 

    199082,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从而引发了海湾危机。1991117,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战争。对这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中国根据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采取了坚持原则、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立场。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中国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伊拉克入侵和吞并科威特,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尽快从科威特撤军,恢复科威特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合法政府。1990821128,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审议海湾危机局势,通过了11项决议,旨在通过政治、外交和经济手段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尽管伊拉克多次请求中国反对这些决议,但中国从自己的原则立场出发,都投了赞成票。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科威特城大街上的伊拉克坦克和士兵。

1990年8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并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

 

    在海湾危机发展到是战是和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派钱其琛外长出访伊拉克、埃及、约旦、沙特、科威特等国,重点做伊拉克领导人的工作,探讨和平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中国为促进伊拉克同美国及联合国秘书长对话,尽了自己的努力。海湾战争之前,美国向安理会提出一项含有使用武力的决议案,并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提出,要求中国支持美国的提案。但中国按照既定方针投了弃权票。

    海湾战争结束后,中国根据自己一贯的原则立场,对战后安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主张,地区各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各国内部事务应由各国自己解决,海湾事务应由该地区国家协商解决,联合国安理会应当对地区战后安排发挥应有的作用,外国军事力量应该撤出这个地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应提上日程,尽早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以便实现地区的持久和平。当伊拉克当局对联合国表现出合作意向并采取一些执行安理会决议的措施时,中国主张应公正、客观评价伊拉克执行安理会决议的态度,根据其执行决议的情况,并从人道主义考虑,逐步取消对它的制裁。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中国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中止了与伊拉克的经贸、军事往来。海湾战争后,中国根据安理会“石油换食品”计划与伊拉克进行了一些经贸交往。

    2003320,美国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爆发了伊拉克战争。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显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战前,中国一再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分岐应该以和平、政治手段加以解决,不应诉诸武力。中国与包括阿盟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为阻止这场战争做出了不懈努力。在联合国安理会范围内,中国再三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不给美国动武开绿灯。但美国等国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战争爆发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对战争的爆发表示严重关切,并表明,“中国政府一直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要求伊拉克政府全面、切实地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同时认为伊拉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中方强烈呼吁停止军事行动,避免伤害无辜平民,使伊拉克问题重新回到政治解决的正确轨道上来。出于对伊拉克人民的同情,中国政府在战争期间通过约旦向伊拉克难民提供了500顶帐篷等人道主义物资,中国红十字会也向国际红十字机构捐款10万美元,用于援助伊拉克难民。

    伊拉克战争后,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阐述中方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他们着重指出,中国主张伊拉克的统一、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应得到维护,应尽快实现“伊人治伊”;伊拉克新政权应具有广泛代表性,奉行睦邻友好政策;联合国应在伊拉克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际社会应积极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各方在伊拉克的合法权益也应得到充分尊重和维护。在安理会通过涉及伊拉克问题的决议中,中国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受到各方重视与好评。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伊拉克重建捐助国会议,并宣布向伊拉克提供2500万美元人道主义援助。战后,中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与伊拉克的传统友好关系,使中伊关系实现平稳过渡。双边政治交往不断,并开展了经贸交往,两国关系逐渐得到恢复。

 

    四、在洛克比问题上的立场

    19881221,泛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英国洛克比上空爆炸,造成270人死亡的惨剧。19911114,美英公布调查报告认定,空难系利比亚两名情报人员所为,要求利比亚将此2人引渡到美英审判。次日法国宣布,1989919造成170人丧生的法国联航公司一架客机在尼日尔上空爆炸也与利比亚有关,并提出了引渡有关4名嫌疑犯的要求。利比亚对此坚决否认,拒绝了引渡要求。联合国安理会于1992年初先后通过第731号和第748号决议。第731号决议要求利比亚与有关的调查进行合作,并限期交出嫌疑犯。中国对此决议投了赞成票。第748号决议涉及对利比亚制裁,中国等国家在讨论过程中对草案进行了多处修改,并投了弃权票。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投票时作了解释性发言。他说,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并强烈谴责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我们曾多次严厉谴责上述炸机恐怖主义活动,并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深表同情。我们同其他国家一样认为,恐怖主义分子应当受到应有的惩罚。中国主张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有关原则对炸机事件进行认真、全面、公正、客观的调查,并对有关罪犯予以应有的惩罚;主张国际争端通过和平协商解决;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和其他方面发挥斡旋作用;原则上不赞成安理会对利比亚采取制裁行动,因为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使该地区有关国家蒙受严重经济损失。一些不结盟国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对决议草案规定的制裁措施表示严重关切,并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对此,我们表示支持。中国代表团呼吁有关各方能继续进行努力,呼吁利比亚方面采取合作态度,以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分歧。我们希望联合国秘书长发挥积极作用。我们真诚希望国际社会继续努力,以促使这一争端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避免对利比亚的各项制裁措施。

洛克比空难飞机遗骸

达尔富尔难民

 

    利比亚对中国的立场表示赞赏。1992930,利比亚总人民大会在锡尔特召开特别会议。在会上,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将“九一革命”勋章授予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代表,以表彰和感谢中国在洛克比问题上所采取的正义立场。

    在长达近7年的岁月中,联合国安理会多次讨论解除对利比亚制裁问题,中国对此持积极态度,但因遭美、英坚决反对未能做出决定。阿盟、非洲统一组织、伊斯兰大会组织等国际组织及一些国家领导人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19994月,利比亚将两名嫌疑犯交给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法庭,按苏格兰法律程序进行审判。接着,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停止对利比亚制裁。海牙国际法庭经过长期审讯做出判决,宣判一人无罪释放,另一人有罪判刑。20038月,利比亚表示愿支付27亿美元巨额赔偿金。同年9月,安理会通过解除利比亚制裁的决议。

 

    五、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立场

    达尔富尔位于苏丹西部,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其中7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长期以来,该地区部落之间因争夺水草等自然资源不断发生冲突。自2003年以来,冲突加剧,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和难民问题。西方国家指责苏丹政府支持的“金戈威德”民兵组织攻击当地黑人,造成大规模人道危机和难民潮。在美、英等西方国家推动下,联合国于2004年以来多次审议达尔富尔问题,安理会通过近10项决议。达尔富尔问题成为国际上一大热点问题。

2007年8月24日,中国政府援助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第五批人道主义物资在天津港启运。

2004年8月8日,阿拉伯联盟在埃及开罗总部召开紧急外长会议,磋商苏丹问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并一直为该问题的解决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中方一贯主张应充分尊重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通过平等协商和对话政治结局达尔富尔问题,充分发挥非盟、联合国和苏政府三方机制的主渠道作用,平衡推进达尔富尔地区维和行动和政治进程,帮助苏丹改善达尔富尔地区人到和安全局势,尽快实现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中国指出,尽早妥善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符合全体苏丹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也有利于保持非洲之角的稳定与发展。阿盟也在这个问题上不断作出努力,得到中国的合作与支持。

2006年1月21日,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吕国增访问苏丹达尔富尔地区。

2007年5月22日,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访问达尔富尔地区,实地了解当地形势。

 

    2003年达尔富尔问题升温以来,中国政府通过互访、派遣特使、通电话、参加国际会议等各种途径做包括苏丹政府在内的有关各方工作,并加强与达尔富尔问题主要各方在安理会的协调。向达尔富尔地区人民和非盟特派团分别提供了多批物资援助和捐款。

    200722,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对苏丹进行国事访问。他在与苏丹总统巴希尔会谈时谈到达尔富尔问题。胡锦涛表示,中方赞赏苏丹政府、非盟、阿盟、联合国以及有关国家为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作出的努力,希望这一问题能早日得到妥善解决。中方认为,处理达尔富尔问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尊重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解决达尔富尔问题,必将有利于苏丹全国民族和解进程,有利于维护苏丹国家统一,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二,坚持对话和平等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有关各方应着眼大局和长远,彼此尊重和照顾对方的合理关切,通过对话和谈判,找到共同的利益基础,推动问题的公正持久解决。三,非盟、联合国等应该在达尔富尔维和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有关各方应运用智慧和创造力,提供各种协助,增强在达尔富尔地区维和的效能,为实现和平创造条件。中方支持政治解决达尔富尔问题进程。四,促进地区局势稳定,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条件。当务之急是实现达尔富尔地区全面停火,加速政治谈判进程,吸收未签署《达尔富尔和平协议》的派别尽快加入和平进程。同时,确保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发放到位,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条件,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逐步发展。为帮助达尔富尔地区人民改善生活条件,中方决定再次向达尔富尔地区提供价值40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巴希尔总统感谢中国支持苏丹实现和平稳定的立场和努力。

    20075月,中国政府决定派315人的多功能工兵分队参与达尔富尔维和行动。目前,工兵分队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中国政府将根据联合国的安排于10月初开始陆续部署到位。20075月,中国政府还设立了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与有关各方就达尔富尔问题加强沟通和协调。

 

    六、在反恐问题上的立场

    9·11”事件后,美国把反恐和维护本土安全作为布什政府的中心任务,并构筑国际反恐联盟。美国以反恐划线,把中东阿拉伯地区伊斯兰国家作为反恐的重点。此后,出现了文明冲突与文明对话之谈。美国又抛出“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其矛头指向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东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国家。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对此极为反感,该地区人民的反美情绪非常强烈。该地区有关国家为避免涉嫌支持恐怖主义和安抚国内民众的反美情绪,举措谨慎。

    阿拉伯国家就反恐问题一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其重点是,阿拉伯国家明确反恐立场,并为国际反恐作出自己的努力,但反对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地区、国家、民族和宗教相挂钩。有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倡议召开反恐问题国际会议,有的国家提出应在国际会议上界定恐怖主义的标准。

    中国高度重视反恐问题,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中国发表了《中国关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立场文件》,其主要内容是:恐怖主义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国政府反对并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将恐怖活动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主张在联合国主导下建立国际反恐机制,强调联合国和安理会在反恐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各国尽快加入并切实执行现有国际反恐公约;反恐应标本兼治,努力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根源等。

中国反恐特种分队在进行突袭演练

 

    19911112,联合国安理会就反恐问题召开部长级会议,会议以第1377号决议形式通过“全球努力打击恐怖主义宣言”。中国外长唐家璇与会并发言。他在发言中表示,恐怖主义不仅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也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各国应采取政治、经济、司法等措施加强对恐怖主义的惩治,认真履行安理会有关决议,积极开展国际反恐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要目标明确,避免伤及无辜;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并有利于世界和地区长远和平与稳定。中国反对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宗教和民族挂钩;认为在反恐问题上不应有双重标准;打击恐怖主义应标本兼治,妥善解决贫困、地区冲突、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问题将有助于铲除国际恐怖主义。中国支持联合国和安理会在反恐问题上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多年来,中国领导人经常就反恐问题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直接交换意见,强调中国支持联合国和安理会在国际反恐中发挥主导作用,主张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提高发展中国家反恐能力建设,反对搞双重标准,或简单地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国家、民族或宗教挂钩。

    中国重视在反恐问题上与阿盟及其成员国进行磋商与协调。阿拉伯国家提出在联合国主持下召开反恐高级会议,中国表示支持这一动议,并认为该会应准备充分并具有实质内容。200661在北京发表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公报》有反恐的条款。该条文载明:“谴责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将恐怖主义与特定民族宗教挂钩,加强双边、地区和多边领域的反恐合作。肯定在联合国主持下召开国际反恐大会的呼吁。支持沙特国王阿卜杜拉于2005258日在利雅得召开的世界反恐大会上提出的建立国际反恐中心的建议。”

    此外,中阿双方共同强调,所有国家都应该遵守有关禁止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际公约。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提出的中东无核地区。中国积极参与中东阿拉伯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在黎巴嫩、叙利亚等问题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所采取的举措受到各方的赞赏和欢迎。

第三节 阿盟在涉华重大问题上的立场

 

    一、在建交问题上的立场

    19565301990721,阿盟22个成员国先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其中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是在与台湾“断交”后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的。中国与每个阿拉伯国家谈判建交的过程不尽相同,但在谈判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与台湾“断交”问题。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国家中最后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建交前,中沙关系的主要障碍就是台湾问题。1946年,沙特与中国当时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总领事级的外交关系,双方签订了“友好和睦条约”,双边交往密切。1957年,台、沙关系升格为“大使级”。由于政治、宗教和意识形态等原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沙特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均无外交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与沙特的贸易额不足2亿美元,而台湾与沙特的贸易额高达20亿美元左右。因此,沙特曾表示,台湾是沙特的老朋友,在数十年的交往中,台湾从未做过对不起沙特的事情。但最后沙特还是毅然决然地与台湾“断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

    对于阿拉伯国家采取这一立场的因由,阿盟驻华代表处主任穆罕穆德·萨基特(大使衔)作了明确阐述。他阐述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5方面因素。第一,基于中阿人民悠久、绵延的文明关系与往来这一良好的历史背景。第二,中国一贯遵守周恩来总理访问开罗时宣布的中国处理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第三,20世纪后半叶,国际环境极为困难和复杂。有些国家在处理各种国际问题时常常使用双重标准,干涉内政,践踏主权,使用武力,提出带偏见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结束外国控制,统一国土,捍卫主权,实现公正和平的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中阿双方相互团结。受此影响,双方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大的相似性。第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及对目前形势的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对阿拉伯问题一贯、明确地给予有影响力的支持。中国作为世界的主要力量之一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种支持在国际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中国政府多次在不同场合宣布,她把巩固和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要部分,对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合作给予高度重视,她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建立与阿盟及所有阿拉伯国家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稳固关系。第五,自1946年至今,在阿拉伯各国国王、首脑会议的决议中强调了以下几点:阿拉伯人出于公正地捍卫国家的立场,他们以支持阿拉伯人反抗在阿拉伯世界的犹太复国野心行动为基础,协调同其他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他们希望遵守万隆会议原则的亚非国家在阿拉伯人的正义斗争中,给予他们真诚的支持和帮助。万隆会议原则很明确地提出了要与殖民主义作斗争。人民的公正事业及他们的自由、自决、摆脱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权利是不可分割的。亚非合作是阿拉伯政治的坚定原则。阿拉伯各国政府必须在此领域采取统一的行动。强调为实现经济和社会进步,必须建立国家间公正的经济关系,相信大家的利益是连在一起的。在实现发展计划时,有义务团结互助。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阿拉伯国家必须付出有效的努力,从而在各方之间建立平等、公正、深入的经济关系,取消依附性,停止榨取第三世界的资源。鉴于此,应强调关注阿拉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系,保证中国继续对阿拉伯问题给予支持,并向阿拉伯国家尽可能地提供各种帮助。与此同时,阿盟理事会决议呼吁其成员国,无论是政府或民间或阿拉伯的专项组织层次上,发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各个领域的关系,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同时,在21世纪支持阿拉伯在中国各层次的存在。

 

    二、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的立场

    阿拉伯国家非常重视发生在1949年至1971年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取恢复其政府在联合国代表席位的问题,认为当时这个问题代表着一种威胁中国稳定、统一乃至生存的敌对包围。同时认为,没有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参与联合国事务及其作出的决议,亚洲乃至世界就不可能实现安全与和平。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代表问题,曾是国际关系中使用强权政治的特殊例证。对此问题,阿拉伯的立场主要依据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不结盟国家会议的决议,主张所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国家支持其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利。阿盟政治委员会在其1961917召开的会议上决定,在联大提出此问题时,给予每个阿拉伯国家选择其立场的自由。因此自1965年起,不但多数阿拉伯国家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席位,而且一些阿拉伯国家还向联合国提交了有关此事的决议草案。在1965年的联大会议上,阿尔及利亚、索马里、叙利亚向联大提交了支持新中国政府代表席位的决议草案。1969年,6个阿拉伯国家参与了提交该决议草案的行动。此前,即19691114,阿拉伯国家在纽约专门研究了此问题。会上,阿尔及利亚代表提出,阿尔及利亚参与该决议草案的拟定,是出于其过去和现在一贯坚信的原则,即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参与,联合国就不可能解决世界的各种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阿尔及利亚,支持阿尔及利亚的革命。当时,一些国家对接受阿尔及利亚的立场犹豫不定。

    在联大第26届会议上,有8个阿拉伯国家参与了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决议草案,它们是: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民主也门、索马里、叙利亚、阿拉伯也门、毛里塔尼亚。当时有23个国家参与提交此决议。

    在联大对此问题进行表决时,其余阿拉伯国家基本上都投了赞成票。

    19711115的联大会议上,摩洛哥驻联合国常任代表在讲话中代表所有阿拉伯国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表示欢迎。他说:“多数阿拉伯国家包括摩洛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仅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在合作和贸易领域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是友谊的最好基础。”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上发言。

 

    阿尔及利亚代表在会上强调,当北京政府被非法剥夺在联合国的权利时,台北当局一直以非法的途径在联合国的各个机构中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代表讲话。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说有两个中国存在,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法律指定的代表。这件事不能歪曲为将一个成员国驱逐,而应是驱逐一个代表少数分裂当局的代表。

 

    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长期以来,阿盟恪守一个中国立场。阿盟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省。自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交以来,阿盟全部22个成员国都持同一立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交公报中,都有这项内容。在联合国及其各机构的活动中,阿盟及其成员国也都坚持这一立场。

    阿拉伯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的立场一致。阿拉伯思想家们为支持中国的立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自几百年前,台湾就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中国政府取消了与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签署的条约后,台湾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些条约包括1895年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辛丑条约。

    1942年的开罗声明和1945年希特斯达姆声明,并非两个意向性声明,而是两个承诺和履行其内容的双方有义务遵守的国际协议。

    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在台武装部队投降并开始行使主权后,台湾就成为法律上和事实上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件事自1945年至1950年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台湾与中国统一的问题是内政,将通过适当的军事或和平手段解决。中国政府反对在联合国范围和其他国际会议上讨论此问题。

    中国一直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一直作为一个统一国家处理其国际关系,参与国际会议,签署国际条约。所有的中国人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非分裂出去的国家。

    1950128,埃特利和杜鲁门提出必须通过和平方式、保障台湾居民的利益、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在联合国范围内实现解决台湾问题的声明。这与1931年日本在满洲实施成立满洲国一样,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鉴于这一立场,阿拉伯国家反对少数国家提出的要求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的申请。同时,阿拉伯国家还反对有关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建议。以此为出发点,阿盟秘书长艾哈迈德·马吉德博士谴责了李登辉提出的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应建立在国与国基础上的说法,强调这将有可能导致外国势力插手,而使该地区的紧张气氛升级。以此为出发点,阿拉伯国家完全支持中国就此问题的立场,支持1995年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和平统一台湾、解决这个问题的八项原则。

    199771,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阿盟秘书长马吉德认为,香港回归中国是历史性事件。他说,邓小平在不滥用法律权力的基础上提出,实行“一国两制”的原则,选择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回归祖国问题。这反映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和平,希望和平共处的愿望,为国际关系创立了一个典范。他说,香港的回归是对中国政府付出的及仍在付出的为推动中国统一进程而作出的积极努力的最高嘉奖。毫无疑问,各方遵守已达成的协议将为解决中国其他领土问题提供可遵循的典范。

    2005314,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阿盟副秘书长赛义德·凯马尔对中国通过立法形式解决台湾问题表示赞同。他指出,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容许其领土遭到分裂,都会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阿盟及全体阿拉伯国家和人民始终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并完全支持中国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0661发表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公报》中强调,阿拉伯国家恪守一个中国原则。阿盟秘书长穆萨在此次会议开幕式上讲话时说,阿盟重申,阿拉伯国家支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支持中国采取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与争端的选择。许多代表团团长在发言中都表示恪守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

 

    四、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

    阿盟认为,总体上,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在对人权问题的处理上有着共同的立场,两者都面临着来自一些国家对人权或公民缺少人权的各种指责。阿中双方认为,尽管人权的标准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的千差万别,每个国家的视角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国家对实现这些目标的道路作出的选择本身就是人权中的一个基本权利。对别国的人权状况不公正的评价,或以人权为幌子,以各种制裁相威胁,都构成了对人权基本概念的践踏。类似这些行为不能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也绝不会改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实际上,每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有资格对本国的人权状况作出评价,维护、加强人权和政治自由的责任就落在每个国家自己政府的肩上。

    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已达成共识的、阿拉伯国家总体上支持的人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

    承认人权是所有人类的共同理想,必须予以捍卫和保护。

    人权的实施应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各国间在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2005年8月30日9月2日,第十三届亚太地区促进和保护人权区域合作框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国家独立和命运自决权的权利是实现人权的两个基本条件,尊重人民选择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方式的权利是实现个人权利和基本人权的保障。亚洲国家反对以人权为借口侵犯国家主权、破坏领土统一和政治独立。

    人权的解释和实践是国家的内部事务和义务,不允许外国利用人权干涉别国事务。

    实现基本的人权,只有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才能有适宜的条件实现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生存权与发展权最为重要。基本人权只有通过发展、摆脱贫困才能实现,而要发展就必须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

    为了落实这一概念,中国政府优先重视粮食问题。因为,“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必须首先使13亿人口丰衣足食,任何其他优先的方式都是对人权的极度夸大。因此,中国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人权领域取得了重大改善。中国已签署了17个国际人权文件,其中包括民事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当今的国际形势下,和平与发展高于冷战,是时代的趋势。现在是一些政治家、联合国组织和少数国家改变思想的时候了,是他们为在全世界支持人权采取实际行动的时候了。

    众所周知,中国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价值权利,而亚洲国家重视集体的人权和对家庭的责任,并且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重要的。加强和保护人权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选择对话而不是对抗将促进全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

    在人权问题上,阿拉伯的立场如下:

    在制定全球性人权标准方面,考虑到世界各国人民宗教、文化、社会差异,阿拉伯国家联盟理事会制定的路线方针重点如下:

    遵循宗教、文化、社会的独特性,它们构成了人类的遗产和支柱,有助于丰富对人权世界性的共识。

    从民事、政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看待人权的概念,从而实现世界性的合作与团结。

    遵循每个社会的独特性和原有的价值观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背离或闭关自守。

    不使用人权作为干涉别国内政和藐视国家主权的手段。

    国际社会有必要无选择地不歧视地对待所有国家,尊重人权问题的客观性。

    深化无论是民事的或政治的,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间的联系,实现其平衡;个人属于集体,个人有权生活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之中。

    以伊斯兰法律的崇高原则和人文价值,在术语、形式、内容上,对人权形成阿拉伯的统一概念。在人权上统一阿拉伯法律,其中包括对实践的奉献。

    在不违反宗教法令教义的情况下,确保言论自由。这些自由不包括倡导种族、宗教仇恨,应摒弃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保护人权不受这二者的损害,消灭有损人权的毒害,如毒品及精神和心理影响。

    确保人民以各种合法的方式、手段和方法进行斗争及反抗侵占的权利,实现对土地的命运自决权,这种斗争不被视为恐怖主义罪行。

    不得滥用命运自决权损害阿拉伯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独立。

    确保有序执行联合国的各项义务和国际法原则,不能支持粗暴践踏人权和基本自由的行为。

    家庭是构筑社会的基础,在人性尊严方面男女平等。妇女需尽义务,也应有权利,必须保护儿童。

    确保人民为全面意义的发展而使用国有资源的权利。

    国家享有对其所加入条约、宪章、国际协议的保留权,这是国家的主权性权利。

    鉴于上述所有内容,联合国阿拉伯成员国对人权的立场是,反对把任何一条有关中国人权的款项纳入人权委员会工作日程,特别是中国政府已经在加强和维护人权方面取得了进一步富有成效的成绩。

 

 

第六章 中国与阿盟的经贸关系

 

第一节 中阿经贸关系的回顾

 

    “丝绸之路”开创了中阿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先河。两千多年来,这一关系一直没有中断。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当时历史环境所造成的种种原因,中阿经贸合作跌入底谷。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中阿经贸关系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阿经贸关系

    1949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商贸关系”。当时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尚未独立,即使已经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有建交,这为双方经贸合作带来了诸多困难。这一时期的中阿经贸关系有三大特点:

    (一)困境起步,增速缓慢。显而易见,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在困境中起步的。但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日打开局面。1955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为中阿关系的突破开辟了道路,也为中阿经贸关系带来了契机。在万隆会议后的一年里,中国和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先后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就开始了贸易往来。中国与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也开始了经贸往来。

    受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限,中阿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步伐是缓慢的,双方贸易额也不大。1966年,中阿贸易额仅为1.4亿美元。就在这时,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文化大革命”不仅在中国国内方方面面酿成灾害,也给中国外交带来巨大冲击。当时,中国与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都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中阿双边贸易额在低水平上又有下降。1967年和1968年,中阿贸易额平均每年只有8000万—9000万美元。1969年,中阿贸易额有所上升,达到2.32亿美元。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中阿关系出现了积极变化。随着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又有一批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建交。阿拉伯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地调整其内外政策。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外交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灵活务实的做法,加强同阿拉伯国家联合反霸。与此同时,中国重视与阿拉伯国家开展平等互利的经贸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977年,中阿贸易额上升到6.4亿美元,1978年,又增加到10亿美元左右。

    (二)贸易先行,推动建交。1953年,埃及因受英国经济制裁而面临棉花滞销问题。同年4月,埃及委派商人到中国商谈双边贸易问题,提出向中国出口棉花。当时中国并不需要棉花,但周恩来总理决定购买埃及棉花,意在对埃及做工作。19541955年,中国从埃及购买了3637万美元的棉花和棉纱。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中国外贸部长与埃及工商部长就开展两国贸易交流进行了具体商谈。19558月,埃及工商部长访华,与中方签订了贸易协定及议定书,明确规定双方互设官方商务代表处。19563月,中国外贸部长访问埃及,转交了周恩来总理致纳赛尔总统的信件。这样,中埃建交的时机已经成熟。1956530,中埃建交。叙利亚是第二个同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两国建交前就签订了贸易协定。195681,中叙建交。1957年,中国从叙利亚的进口超过1956年的6倍,贸易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援建的也门萨那国际机场

中国援建也门阿玛公路。

1972年,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医生与当地医务人员合影。

 

    在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建交过程中,贸易先行尤为明显,中国与科威特建交谈判长达10年,经历了曲折坎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高级代表团互访,对推动两国建交起了重要作用,而两个代表团都与经贸有关。19652月,科威特副首相兼财政、工业大臣贾比尔访华,称此行旨在“争取中国的技术支持和寻求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途径”。他访华期间,受到中方高规格接待,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见。19656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任南汉宸访问科威特,会见了科威特埃米尔、首相和国民议会议长等最高领导人。1967年,中国在科威特举办中国建设成就展览。至此,双方基本达成建交共识。1971322,两国建交。中国阿联酋交往也是先从贸易开始。中国贸促会先后在迪拜和阿布扎比举办了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迪拜成立了“长城贸易中心”,中国派出医疗小组在迪拜医院开设中医门诊部,并在沙迦成立中国民航办事处。1984111,两国建交。从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会见当时任沙特外交大臣、后任国王的费萨尔到1990年中沙建交,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在这期间,经贸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贸易来往起自于20世纪50年代。1984年,中沙间接贸易额已达1.5亿美元。1985年,双方就发展双边关系先从经贸合作开始达成共识。1988年月11月,中沙签署了互设商务代表处的谅解备忘录。商代处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做了必要的准备和推动工作。1990721,中沙建交。

中国援建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友谊港。

 

    (三)力所能及,提供援助。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阿拉伯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中国向一些阿拉伯国家提供了财政援助,但中国援助阿拉伯国家是以援建项目为主,目的是帮助这些国家进行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广大百姓受益。

    也门是中国援建项目最早的国家,第一个项目就是萨那—荷台达公路。这条公路全长231.46公里。从195811月开始,中国交通部派人到也门进行踏勘选线,并组织人员进行了精心设计。中国公路专家组于19592月动工,于19621月全面竣工。这是新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修建的第一条公路,而且是一条难度很大的公路。为保证该项目成功实施,中国交通部援外办公室派出了最强的公路专家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发扬了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胜利完成任务。这条公路成为中也友谊的象征,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也友好合作关系而建立的一座丰碑。数十年来,中国在也门完成了数十个援外项目,其中有公路、桥梁、纺织厂、医院、学校、体育馆等,对也门的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66年开始,中国先后向也门派出数十批医疗队,也门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在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时期,中国向阿尔及利亚人民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援助。阿尔及利亚独立后,中国继续提供援助,兴建了一些项目。医疗卫生合作是中阿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并结出了丰硕成果。19634月,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这也是中国向非洲乃至国外派出的第一支医疗队,还是中国派往国外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医疗队之一。197812月,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病重时,中国政府派遣了专门医疗小组,协助阿尔及利亚医生为布迈丁总统治病。阿尔及利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医疗队的工作非常满意,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援建的毛里塔尼亚总统府

 

    1965719中国与毛里塔尼亚建交以来,中国向毛里塔尼亚提供了大量无私援助。截至2005年底,中国先后向毛里塔尼亚提供50笔赠款和无息贷款。中方用这些援款完成成套项目34个,其中大多数是基础设施,如农场、发电站、供水工程、文化之家、青年之家、国家卫生中心、港口、医院、体育中心、国家会议中心、总统府等。有几个项目特别值得一提。友谊港位于首都努瓦克肖特大西洋岸边,是个深水港。该项目19794月开始动工,中国先后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近1000人次,提供设备物资3万多吨,施工机械500多台。该工程历时7年,于19866月竣工。该港口拥有3个万吨泊位,两个工程船泊位,设计年吞吐量50万吨。努瓦克肖特供水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由于该市自然条件恶劣,又无相应的供水设备,过去每天仅供水一个小时。197311月中国援建的供水工程竣工后,该市的供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独立后的毛里塔尼亚面临缺医少药的问题,中国援建了医院和卫生中心,派了医疗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援助毛里塔尼亚农业合作项目大型排灌系统。

 

    中国还在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援建了许多工程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对受援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中阿关系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阿经贸关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向现代化建设。中国的对外政策随之进行了新的调整和充实。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在外交方面强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并强调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积极推进与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看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企盼中国主持正义,在公正、合理地解决中东和阿拉伯问题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阿关系发展迅速。中阿高层互访频繁。中国领导人访问了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到中国访问。其他各层次代表团的互访更加频繁,双方关系更加密切。

中国承建苏丹最大水利水电工程——麦洛维电站。

中国海尔集团公司位于突尼斯的电器有限公司厂房

 

    中阿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有力地推动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针对中阿双方经济上互补性强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扩大双边进出口贸易。为鼓励中阿贸易往来,中国进出口银行为支持中国同11个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先后批准了价值30亿美元的卖方信贷,提供了25亿多美元贷款,并提供了对外贸易额30多亿美元方便。在买方出口信贷方面,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摩洛哥对外贸易银行签署了一项框架协议。中国银行同埃及和苏丹有关机构探讨若干买方出口信贷项目。在出口保险方面,中国银行为苏丹汽车生产线提供了保额约为3000万美元的出口保险。在对外保障方面,制定了叙利亚棉纺织厂项目的保障书,保障金额为4500多万美元。中国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较快。1989年,中国同阿联酋的贸易额超过3亿美元。

2004年2月,中国医疗队奋战在摩洛哥地震灾区第一线

中国援建的突尼斯麦杰尔达—崩角水渠施工现场。

 

    在这一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逐年增加。阿拉伯国家对华贸易额超过一亿美元的国家从1988年的6个增长到1994年的9个,1995年为13个,1998年达到15个。所有阿拉伯国家同中国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1989年为21.29亿美元,1994年为38亿美元,1997年为92.3亿美元,2000年为152亿美元。改革开放后,阿拉伯国家是中国最早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的地区,而其中最早的国家是也门、伊拉克、埃及等国。中国公司本着“守约、保质、薄利、重义”和“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在阿拉伯国家积极开展业务。20世纪80年代,中国公司在阿拉伯国家的承包劳务以土木工程建筑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步转向水电、石油、服务业等。1985年,中国公司在阿拉伯国家承揽的承包劳务合同额为7.8866亿美元,其中承包工程合同额为6.7796亿美元,劳务输出合同额为1.107亿美元。1998年中国公司在阿拉伯国家签订的承包劳务合同额达到110亿美元,承包6000个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的面很广,主要有公路、桥梁、农田、水坝、建筑、电缆、油井、捕鱼、港口、电力、能源、医院、学校等。

开罗国际会议中心

 

    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中阿双方互相投资,合资兴建联合项目。到19986月底,科威特经济发展基金会向中国提供了5亿多美元的优惠低息贷款,用于交通、信息、电力、工业、机场、港口、农村发展等项目。中国、科威特、突尼斯三国在中国联合建复合肥工业生产项目,其中中国化工公司代表中方占40%股份,科威特和突尼斯各占30%股份。利比亚在宁波成立了纺织工业公司,其产品远销利比亚等地。中国与摩洛哥、也门联合捕鱼。中国公司与叙利亚企业家达成关于在叙利亚建立小型货车装备厂的协议。中埃东方技术合作公司合资承揽各种建筑项目。一些伊斯兰基金会向中国一些伊斯兰地区提供贷款,签署了关于中国宁夏伊斯兰国际投资信用公司和伊斯兰费萨尔银行合资成立中国宁夏伊斯兰国际投资信用公司的意向书。此类合作逐年都有所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在阿拉伯国家兴建援建项目。中国在摩洛哥援建了综合体育设施,在叙利亚、约旦、也门等国家也兴修了体育设施。中国在也门首都萨那援建了立交桥,在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也兴建了援建项目。中国继续向也门、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国派遣医疗队。

    突尼斯的麦杰尔达—崩角水渠是该国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由中国政府提供长期无息经援贷款修建。中方为该工程提供资金、设计、设备、部分关键材料,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该工程全长120公里,于19798月破土动工,19845月全部竣工,全线通水。突尼斯总统决定命名该工程为“突中友谊渠”,高度评价该工程所起的作用。

    中国在埃及的经援项目达30多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开罗国际会议中心。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大的援外项目,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现代化的会议大厦之一。该工程于198611正式开工,19891219落成揭幕。该会议中心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耗资1.5亿多瑞士法郎,设计、建筑、装饰颇具特色。埃及人称它是“中埃友谊大厦”。

 

第二节 深化经贸合作

 

    进入21世纪后,国际形势呈现复杂深刻变化态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9·11”事件后,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增进政治互信,加强政治合作,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中阿双方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共同任务。中阿双方对进一步发展合作都有强烈愿望,并就发展关系的途径达成了广泛共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阿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经贸合作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成效显著。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为双方进一步发展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贸易额不断增加

    中阿开展经贸合作有着良好的条件。中国与阿拉伯地区有传统的友谊。中国有近3000万穆斯林人口。中阿之间的直飞航线已有5条。每年到中国参加广交会的阿拉伯商人超过1万人,仅在中国浙江义乌的阿拉伯人就有5000多人,有些已经在中国安家落户。中国十几所大学共培养了数千名阿拉伯语专业人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采取削减非关税措施,逐年降低关税,改革外贸管理体制,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中国出口商品注重提升质量,优化结构。贸易便利化状况有较大改善。

居住在义乌的阿拉伯穆斯林前往衣物清真大寺进行宗教活动。

 

    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的共同关心和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阿经贸合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双方贸易额逐年增加,而且增速较快。2001年,中阿贸易额为203.08亿美元,2003年为254.3亿美元,2004年为367.1亿美元,2005年为513亿美元,2006年,中阿贸易额增至661.7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29%,其中中国出口318.05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34.6%,中国进口343.72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24.4%。中国向阿拉伯国家出口的商品有传统的纺织品、服装和生活日用品,更有大型港口机械、汽车、家电、电信设备和集装箱检测系统。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商品有原油、化工产品和棉花,近年来开始进口大理石、水晶吊灯,钢材和铝材等。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国的出口企业越来越关注阿拉伯地区市场。中国在阿联酋连续举办了数届商品交易会,在沙迦设立了中国机电产品展览中心,迪拜中国商品分拨中心已正式开业。中国在其他阿拉伯国家也经常举办贸易展览会。中国的传统商品继续销往阿拉伯国家,中国制造的大型成套机械设备等也相继进入阿拉伯市场。经过努力,中国的活牛、活羊又重新进入约旦市场。2004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农产品出口比2003年增长23%,纺织品增长24%,轻工业产品增长1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商人和企业家到中国寻求商机。他们除参加广交会,汇聚义乌外,还参加其他省市的博览会、商品交易会。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商品深入了解,直接采购,将大宗商品运到阿拉伯国家;另一方面,他们也广泛了解中国市场,把适销对路的阿拉伯商品推广到中国。他们为促进中阿经贸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由科威特拉德万国际集团代理的中国重庆市制造的NS90ATV-C和ZED牌沙滩摩托车引起科威特人的兴趣。

 

    中阿贸易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使双方共同受益。双方表示,将继续努力,更加深化双方间的贸易关系。尽管双方贸易额增长很快,但有些国家对中国出口多一些,有些国家还很少,而且阿拉伯国家对华出口产品结构还比较单一,原油占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产品的比率很大。双方表示,需要改善贸易结构,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提供贸易方便,扩大贸易规模,为双边贸易进一步扩大发展创造更为宽松、自由和规范的环境。中方希望在中国市场上看到阿拉伯国家更多其他类型的产品。双方决定,加强中阿企业家大会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轮流举办。中方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办,阿方由阿拉伯国家农工商会总联盟和其他有关方面共同协作主办,阿盟经社理事会和秘书处经与驻京阿拉伯使节委员会协调,确定阿方具体主办方和主办国。鼓励双方质检、海关、税收和工农业等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技术合作。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提出,到2010年使中阿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

2004年7月6日,“中国—埃及投资论坛”在埃及开罗举办。

 

    二、投资方面良好开端

    20世纪中后期,科威特向中国提供了几笔优惠贷款,兴建项目。中国、科威特、突尼斯联合在华兴建复合肥生产项目。这是中阿投资合作的尝试。进入21世纪,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双向投资才真正起步。中阿双向投资具有良好的条件。阿拉伯国家资金雄厚,海外资本约有8000亿到1万亿美元,对华投资的潜力很大。中国的投资环境持续、稳定改善。中国政局稳定,社会和谐发展,为阿拉伯国家在华投资创造了基本的生存环境。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为阿拉伯国家在华投资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环境。中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为阿拉伯国家在华投资提供了适宜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国政府的行政行为与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规则进一步接规,为阿拉伯国家在华投资的积极投入和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此外,中国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活成本等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欢迎阿拉伯客商在华投资,同时也得到阿拉伯客商的积极响应。

2004年6月,阿联酋中国商会在迪拜宣告成立。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的轻工业,都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具备了“走出去”到国外投资的实力和水平。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到阿拉伯国家投资办厂。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中国企业到阿拉伯国家投资建厂,可以帮助阿拉伯国家提高工业水平,生产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并解决一部分就业。阿拉伯国家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汇处,拥有巨大的商品市场、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源,中国企业可以利用阿拉伯国家与欧洲、非洲的地缘联系,联手开拓更大的市场。

    中阿合作论坛行动计划中专门写入投资条款。双方一致同意,(1)鼓励双向投资,致力于制定和完善相关投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欢迎相互签署《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加强双方投资合作,推动贸易与投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2)鼓励各自企业到对方投资,建立合作、合资企业,加强交通、通讯、资源等领域的投资合作。(3)通过举办投资政策、机会和环境的介绍活动,交流双方在投资领域信息和政策,推荐投资领域具体项目,促进合作。(4)加强管理经验的交流,特别是设立和管理自由区等方面的经验。(5)共同向第三方投资,着重建立中小型项目,以有利于各方利益。

    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公报中强调,努力扩大相互投资,逐步建立鼓励投资与技术转让机构。中阿合作论坛20062008年行动执行计划规定,建立轮流举办中阿投资洽谈研讨会机构,或每年9月在中国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举行,或在某个有意承办该研讨会的阿拉伯国家举行。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阿双向投资额度大幅增加,投资项目大量增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三、合作领域不断扩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公司开始在阿拉伯国家承建住宅、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项目。截至2004年底,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累计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额2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35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累计签订承包劳务合同额30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1亿美元。随着中阿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在阿拉伯国家承包的工程范围更大。中东阿拉伯地区是中建总公司在国外最早开辟的建筑承包工程市场,也是后来一直关注的承包市场。该公司承建了阿尔及尔机场候机大楼,在阿联酋迪拜朱美拉棕榈岛承接了1.66亿美元的别墅项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承接了当地最高的1.17亿美元的45层综合商务大楼等工程项目。该公司还在其他阿拉伯国家承接了大批各种类型的项目。

2007年4月29日,中国建材国际装备公司与也门签订一条日产3000吨熟料的水泥生产线总包合同。

 

    随着中国电信业的迅速发展,一些电信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开展业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是活跃在阿拉伯国家的一家企业。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解决方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该公司在阿拉伯国家已设立约20个代表处,在埃及、阿联酋、突尼斯设立了区域运作中心,在阿拉伯国家的员工数超过1000人,其中当地员工占一半以上。该公司在阿拉伯国家的销售额呈现翻番式增长,2005年的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其中移动产品的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华为公司在阿联酋、也门、伊拉克、沙特、阿曼、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埃及等国已成为主流电信设备供应商。该公司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在阿拉伯国家进行扩展,已经覆盖了所有阿拉伯国家。该公司独家向阿联酋提供的第三代移动通讯网络设备和技术服务已投入商用。

阿联酋交通部长Ahmed Humaid Al Tayer通过华为3G商业网络使用视频电话业务。

2004年5月6日,华为在“2004国际电信联盟非洲展览会”上与埃及电信公司签署了CDMA2000 1X WLL项目合同。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为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提供服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为促进中阿经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该公司支持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投资及进行项目合作,为中国企业所承建的苏丹麦洛维大坝项目提供了总金额逾4亿美元的保险支持。该公司大力支持中国中兴公司和华为公司出口阿尔及利亚CDMA设备项目,该项目被国际金融杂志评为2003年度最佳融资安排。中阿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共同为中阿经贸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成为双边合作一个新的重要领域。

    中阿双方强调,双方应努力扩大人力资源培训合作,交流经济发展经验。在这方面,中方已做出了一些努力,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为阿拉伯国家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员2620人次。为加强这项工作,双方决定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机制,由中国商务部和阿盟秘书处及阿拉伯有关专业组织负责协调并实施。在这一机制下,中方将于2006年至20083年内,在经贸、能源、交通、教育、外交、农业、环保、文化等领域以及双方商定的其他领域,每年为阿拉伯国家培训500名各类人才。

    中阿双方表示,应在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合作,共同开发研发项目,推动双方研究机构构建立合作渠道。双方还表示,应在农业、环保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经验。

 

第三节 能源合作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能源合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能源合作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合作已成为中阿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

 

    一、能源合作发展迅速

    阿拉伯世界资源富饶。该地区的石油和磷酸盐储藏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气的储量占世界第二位。此外,这里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

    阿拉伯世界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海湾地区素有“地下油海”之称。据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表的《2003年统计公报》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1376万亿桶,其中中东地区为7359亿桶,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4.7%。探明储量最高的5个国家依次为沙特阿拉伯,储量为2677亿桶;伊朗储量为1333桶;伊拉克,储量为1150亿桶;科威特990亿桶;阿联酋,储量978亿桶。据英国BP统计,2004年,中东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7382亿桶,2005年为7427桶。沙特阿拉伯一直维持其在地区和世界石油王国的头把交椅。2005年,沙特的石油储量为2642亿桶。沙特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纳伊米称,在未来几年内,沙特阿拉伯可开采石油将增加近77%,总储量将达到4610亿桶。按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探明的石油可供开采41年,而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采比则高达92年。

沙特阿拉伯海上钻井平台

 

    在历史上,中国被列入“贫油国”名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不仅找到油,实现自给自足,而且对外出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993年,中国由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刚开始几年,中国进口石油量并不大,每年仅几百万吨。1995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只有7.6%。但后来中国石油消费增速很快,而供应增长缓慢。1993-2003间,世界石油消费年均水平增长只有1.37%,而中国石油消费平均增速达5.11%。同期中国石油供应速均低于1%,增长乏力,只有依靠进口。1999年,中国进口石油为1334.93万吨,到2000年,增加到3364.2万吨。

大型油轮运载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石油。

 

    进入21世纪,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的数量大幅度增加。2003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为3973.69万吨。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共为12281.55万吨,其中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石油占40.9%2006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为5821.63万吨,占全年进口石油总量的40.1%,进口石油价值为267.38亿美元,占全年进口石油总价值的40.3%。与此同时,中国进口石油的阿拉伯国家也不断增加。中国刚开始进口石油时,进口的国家仅限于阿曼、沙特、也门等少数阿拉伯国家,后来不断增加,已增加到十几个国家。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超过100万吨以上的阿拉伯国家就有8个。这些国家分别是沙特阿拉伯,2387.15万吨,价值110.3364亿美元;阿曼1318.31万吨,价值60.8667亿美元;苏丹,484.599万吨,价值18.7208亿美元;也门,454.3498万吨,价值21.8863亿美元;利比亚,338.5712万吨,价值16.9159亿美元;阿联酋,304.4008万吨,价值14.6847亿美元;科威持,280.9168万吨,价值12.3414亿美元;伊拉克,104.5842万吨,价值4.6311亿美元。

    随着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不断增加,双方贸易额年年更新,进出口结构也发生变化。2005年,中阿贸易额为513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0%,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在这一年的双边贸易中,阿拉伯国家顺差40亿美元,石油占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产品的总金额76%。与此同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也大幅度增加。1980年,中国同沙特阿拉伯的贸易额为1.3亿美元;1996年,中沙贸易总额为15.76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为7.48亿美元,进口额为8.29亿美元;2006年,中沙贸易总额增至201.40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两国贸易总额的150倍,其中中国出口额50.56亿美元,进口额为150.84亿美元。1980年,中国与阿曼的贸易额仅为1070万美元;1996年,中阿贸易总额为8.23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0.12亿美元,进口额为8.11亿美元,进口商品主要是石油;2006年,两国贸易额增至64.69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两国贸易总额的539倍,这一年的贸易额中,中国出口为3.40亿美元,进口61.30亿美元。长期以来,苏丹作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独立后一直依靠外援过日子。1980年,中国与苏丹的贸易额很小,主要进口棉花,出口纺织品;1996年,两国贸易总额8674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4825.6万美元,进口额为3848.4万美元;2006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33.54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14.1亿美元,进口19.43亿美元。1980年,有两个也门,一个是北部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约为12亿美元,在其进口商品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占第7位,数额仅为数千万美元;另一个国家是南部的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80年与中国的贸易额为2400万美元。1990年,南北也门统一为也门共和国,1996年,中也两国贸易额为6.77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1.06亿美元,进口额为5.7亿美元,进口的主要商品就是石油。19788月中国与利比亚建交,1980年两国的贸易额很小;1996年,两国的贸易额为1.127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为5698万美元,进口额为5574万美元;2006年,两国贸易额增至23.98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为7.04亿美元,进口额为16.94亿美元,在进口额中,16.9159亿美元为石油。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EPC(设计、采办、施工)方式总承包的利比亚西部陆上长输管道工程项目。

 

    中阿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也带动了双方经贸关系的全面提升,贸易额呈现出水涨船高的局面。中国与阿联酋建交前,两国就有贸易往来。当时,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阿联酋,分别在迪拜和阿布扎比举办贸易展览。198411月两国建交后,双方经贸关系有较快发展。1996年,两国进出口商品总额为11.44851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10.77215亿美元,进口额为6763.6万美元,中方顺差为10.09579亿美元;2006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42.06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114.10亿美元,进口30.7亿美元,中方顺差83.4亿美元。中国与埃及早在1956年建交,双方在建交前就开始了贸易往来,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国贸易额一直很小。在埃及中央统计局《外贸公报》中,埃及对外贸易交往的前十名中没有中国。1996年中埃贸易4.0792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4.045亿美元,进口额仅为341.9万美元。2006年,两国贸易额达到31.93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29.76亿美元,进口仅2.17亿美元。

 

    二、能源合作发展趋势

    随着中阿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能源合作越来越重要,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重点。能源合作对中阿关系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双方的能源合作继续发展,而其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中方从阿方进口油气,而是向合作多元化方向发展。中阿能源合作多元化首先表现在中国进口石油来源地的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中叶中国刚开始进口石油时,仅与世界少数国家合作,其中包括少数阿拉伯国家。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的阿拉伯国家已增加到12个之多。这些国家是,沙特阿拉伯,进口数量为2387.15万吨,价值为110.3364亿美元;阿曼,进口数量为1318.31万吨,价值为60.8667亿美元;苏丹,进口数量为484.599万吨,价值为18.7208亿美元;也门,进口数量为454.3498万吨,价值为21.8863亿美元;利比亚,进口数量为338.5712万吨,价值为16.9159亿美元;阿联酋,进口数量为304.4008万吨,价值为14.6847亿美元;科威特,进口数量为280.9168万吨,价值为12.3414亿美元;伊拉克,进口数量为104.5842万吨,价值为4.6311亿美元;毛里塔尼亚,进口数量为82.5953万吨,价值为3.9207美元;卡塔尔,进口数量为33.3555万吨,价值为1.5127亿美元;阿尔及利亚,进口数量为25.6724万吨,价值为1.3165亿美元;埃及,进口数量为7.1291万吨,价值为0.2438亿美元。

    中阿能源合作多元化还体现在能源及其相关领域双向投资、共同合作方面,并体现在由能源合作带动的其他领域合作方面。

    长期以来,中国与科威特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科威特是第一个向中国提供贷款的阿拉伯国家。自1961年以来,科威特通过发展基金等途经向中国提供了8亿多美无的优惠低息贷款,用于能源、交通、信息、机场、港口、电力、工业、农村发展等项目。1985年,科威特、突尼斯与中国联合在华兴建化肥厂,其中科威特石油化工公司占30%的股份。海湾战争后,中国派出灭火队参加了科威特油井灭火工作。199111月,科威特埃米尔访华,赞扬中国灭火队为扑灭油井大火所作出的贡献。20011月,科威特石油公司举行仪式,庆祝中国石油工程建筑公司承建的科威特第27号集油站正式峻工投产。同年4月,该中国公司承建的科威特第28号集油站峻工投产。20047月科威特首相萨巴赫访华,中科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科威特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其中包括油气合作内容。同时,两国还专门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科威特政府在油气领域开展合作的框架协议》。2005年底,科威特能源大臣艾哈迈德·萨巴赫访华,与中国有关负责人会晤,双方强调要继续加强两国能源合作。艾哈迈德·萨巴赫时任欧佩克主席兼秘书长,他访华期间,宣布与中国正式成立“中国—欧佩克能源对话机制”,确立中国和欧佩克持续进行部长级会晤和进行技术、信息交流,目的在于加强中国和欧佩克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尤其是解决石油供需稳定问题,以增强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性。20064月,双方举行了首次对话。与此同时,科威特继续向中国提供优惠贷款。科威特与中国在中国海南岛崖城13-1天然气田项目一直进行着良好的合作。2006年度,科威特与广东省政府达成协议,在珠海新建1000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科威特政府出资50亿美元,并提供全部原油。

    沙特已经成为中国在西亚非洲地区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和能源供应国,两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正在深入发展。1994年,中国进出口技术公司与沙特阿拉伯有关公司达成关于在沙特朱拜勒建立合资化肥厂的协议,中方股份占49%2004年初,中石化击败美国等大国公司,在沙特鲁卜哈利北部地区面积为4万平方公里的B区块天然气项目招标中中标。该项目是中沙两国能源合作的一个大项目,也是中国公司首次进入沙特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同年4月,沙特石油与矿产资源大臣阿里·纳伊米访华,与中方有关负责人就进一步加强两国能源合作举行会谈。沙特方面决定在厦门建造一座1000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总投资40亿美元,并由沙特方面提供全部原油。20061月,沙特国王阿卜杜拉访华,与中方达成供油协议,并达成沙特在海南合建亿吨储油基地的合作意向。此外,沙特阿尔美库公司,韩国三彦公司和中国思努公司合资建立炼油厂。该厂位于青岛东北部,日炼油产量为20~30万桶,使用沙特的原油。该项目投资费用15亿~20亿美元,沙特公司股份占45%,韩国公司股份占15%,中国公司股份占40%。与此同时,这3家公司合资扩建广东省茂名市斯努比克炼油厂,由每天炼油17万桶增加到100万桶,投资额为10亿美元。

    阿曼是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的第二大国,中国已成为阿曼原油的最大买方。进入21世纪,两国在能源方面密切合作。20014月,阿曼石油和天然气大臣穆罕默德·鲁姆希访华。访问期间,阿方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签署了每天直接从阿曼公司买1.7万桶原油合同,与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续签了5年期的每天直接购阿1.7万桶原油的协议。2002年,中国与阿曼签暑了石油领域合作框架协议,续签了两项从阿曼购油协议。中化集团,中石油、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都已进入阿曼开展业务。20056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访问阿曼,双方签署了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协议。两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进展顺利,不断发展。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由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6个阿拉伯国家组成。海合会自1981525成立之日起即同中国建立了联系。双方友好交往持续发展。19969月,中国同海合会建立政治和经济磋商机制。20047月,海合会6国财经大臣和海合会秘书长联合访华,与中国签署了《中国与海合会成员国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宣布启动中国与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谈判。双方的合作进展良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能源合作。在中国进口石油的前10个阿拉伯国家中,有5个是海合会成员国,而且前两位也是海合会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大宗商品销往海合会成员国。2005年一年,中国向海湾地区出口机电产品设备就达68亿美元。中国的家电、机械设备、中小成套设备已在海湾地区逐步形成市场。双方在投资、承包劳务等方面也有长足发展。

    中国与苏丹能源合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被称为新时期互利合作的楷模。这种合作谱写了中苏友好合作的新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苏丹是个穷国,独立后一直靠外援过日子。当时国内缺油,燃油靠进口,但又缺资金,致使汽车经常停开,发电厂经常停产,每天供电最多4小时。为此,苏丹政府大力找油,意大利阿吉普公司、英荷壳牌公司、美国雪伏龙公司等都曾进入苏丹,并发现有油,但因种种原因撤出苏丹。20世纪90年代,苏丹政府决定加快开采国内石油,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此时的中国已成为石油进口国,也需要寻找国外石油合作伙伴。

    19959月,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时向中国领导人提出,希望中国到苏丹勘探开发石油,中国领导人当即表示支持。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遂与苏丹能源矿产部签署了苏丹穆葛德盆地6区块石油产品分成合同。6区块面积很大,苏丹将其分成许多小区块。当时,被批准进入6区块作业的还有马来西亚和加拿大两家公司。苏丹方面在分配小区块时,把最有开采前途的124区块分给了马来西亚和加拿大公司。但这两家公司实力不足,工作进展缓慢,经常延误合同规定的工期。于是,苏丹政府决定更换公司,便找到中方,要求中国公司接管124区块。

    中方对苏丹政府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研究,决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入124区块。该公司提出,可由中国、马来西亚和加拿大3家公司组成联合体,以中国公司为主。这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项目,但耗资大,风险也大。

    中国政府和石油部门的领导全面客观地权衡利弊,从中国和苏丹友好合作关系的大局出发,高瞻远瞩地决定,支持中国公司接管这个项目。1997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各合作伙伴一起同苏丹政府签订了产品分成与管道协议。在新组建的“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占有40%的股份,马来西亚和加拿大公司分别占有30%25%的股份,苏丹国家石油公司占有5%的股份。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苏丹能源矿产部签订了合资建设喀土穆炼油厂的协议,投资约5亿美元,双方各占50%的股份。该厂设计原油加工能力为年产250万吨,全部采用中国技术设备,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承包建设。

苏丹喀土穆炼油厂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苏丹政府的合资企业,由中方总承包建设。

 

    19996月底,124区块的油田建成,具有年产750万吨的生产能力。19998月,从油田至苏丹港铺设的输油管道建成。这条管道全长1506公里,年输油能力为1250万吨。20005月,喀土穆炼油厂建成。从此,苏丹由石油进口国一跃而为出口国。200011月,中国公司获得37两区块油田的41%股权。截至2003年底,中国石油总公司在苏丹共投资约27亿美元。2005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苏丹政府签署了红海区第15区块石油产品分成协议并拥有35%的股份。2001年,中国石油总公司已经全部收回其在苏丹此前的投资成本。至2003年底,中国从苏丹获得的份额油总额超过1000万吨,位居海外份额油来源第一位。中国与苏丹的能源合作业务涵盖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各个领域。苏丹已成为中国在海外能源合作的最大重要投资区。

    阿尔及利亚素有“北非油库”之称,是非洲石油天然气的重要生产国。1986年和1991年,阿尔及利亚两次修改《石油天然气法》,允许外国资本涉足阿尔及利亚石油天然气领域,与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合作勘探、开发和生产其境内的石油天然气并得到油气分成。

    2000年和2001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公司相继进入阿尔及利亚,积极开发能源市场。2002年,中石化公司同阿尔及利亚国家碳化氢公司签署了阿尔及利亚东南部扎尔扎廷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合同,这是两国在油气领域中的第一个合作项目。该项目于1957年投产,随着油气的不断开采,产量逐渐下降。中石化签订的合同总投资额为5.25亿美元,期限20年。2005年,中方在该项目上所获得的分成油为104.26万桶,实现原油销售收入近5亿元。2003年,中石化中标阿尔利亚西南阿德拉尔油田上下游一体化开发项目。2005年,中石化下属的工程建设公司中标斯基克达工业园区新建凝析油拔头装置项目。

    200312月,中石油集团所属勘探开发公司与阿方签署谢里夫盆地112/102A区块和乌埃德姆亚盆地350区块的油气勘探项目协议。这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进入阿尔及利亚石油天然气风险勘探领域。20047月,中石油在阿尔及利亚第五轮勘探区块的招标中中标438B区块。该项目勘探期为7年,开发期为25年,中石油拥有100%权益。20049月,中石油在阿尔及利亚octouat油田产能建设总体设计服务项目中标。20055月,中石油与阿方签署了斯基克达炼油厂建设项目,总投资为3.85亿美元,中方出资70%,阿方出资30%

    随着中国和阿尔及利亚政治关系和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日益趋强。

    进入21世纪,叙利亚已实现石油及其产品的自给,并开始出口部分原油和石油产品。2002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叙方签署了向叙方购油的协议,该公司并在叙中标两个油田增产项目。2003年,该公司与叙利亚石油矿产部、叙利亚国家公司签署了GBEIBE油田石油生产开发合同。2004年,该公司与叙利亚石油矿产部签署了《叙利亚石油矿产资源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领域合作协议》。2005年,中叙双方草签了石油战略合作意向书,以及中方承建叙利亚德尔祖尔炼油厂的谅解备忘录。

    长期以来,也门一直被视为贫油国。20世纪80年代,北也门进入产油阶段。南也门政府也加快了勘探石油的步伐。1990年南北也门合并后,也门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开发石油、天然气工作的力度,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中叶,中国开始从也门进口石油,1997年,多家中国石油公司到也门开展业务,开局均不顺利。1998年和1999年,也门总统和副总统访华,中国领导人与之就石油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也门副总统和石油部长访华时专门到物探局涿州基地参观访问,实地考察中国石油公司的情况,这对推动中也石油合作起了很大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石油公司在也门石油勘探和钻井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045月,也门石油部长率团来华出席由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委员会举办的中也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合作论坛会议,中方多家大型石油公司参加会议。双方共签署4个谅解备忘录,内容涉及鼓励中国公司向也门石油勘探开发、港口、油储、输油管线、石油工业、液化天然气等领域投资。

    200661发表的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公报和中阿合作论坛2006年至2008年行动执行计划强调,双方重视加强能源领域的合作,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加强在能源勘探和利用、市场、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对话,加强在国际能源机构中的磋商与协调;双方欢迎相互间进行能源领域投资,鼓励各自企业与对方企业在该领域建立合资项目,并向对方提供便利和经验以及进行技术转让;双方同意积极推动建立中阿能源合作对话机制。双方都表现出继续加强合作的诚意。

    中阿能源合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的干扰、形势的变化和双方合作中出现的摩擦。但应看到,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中阿能源合作将进一步发展。

 

 

第七章 中国与阿盟的文化交流

 

    中国和阿拉伯世界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两大文明交相辉映,不断交流,相互借鉴,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中阿友谊的历史见证。

 

第一节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阿拉伯世界具有7000年历史。尼罗河畔古埃及文化和西亚两河流域文化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放射出奇光异彩。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首的金字塔、亚历山大大灯塔及巴比伦“空中花园”均出自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人在几何、代数、医学、文学、天文、地理、历法、水利等方面都对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位于西亚的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也是伊斯兰教的中心。

埃及金字塔

 

    一、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年代。昔日,那些令人敬佩的开拓者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开辟了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中国和阿拉伯地区诸国进行商品贸易的同时,文化交流亦绵延不断。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派使臣到达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另据记载,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克娄巴特拉就穿过中国的丝绸。在大马士革叙利亚国家博物馆和台德木尔博物馆中,都陈列着两千多年前中国丝绸的出土文物原件珍品。此后,双方的史书中都有关于对方的记载。另据记载,在新疆五河流域出土的古代雕塑中,有公元1世纪前后带有亚历山大里亚徽记的赫波克拉特青铜像。从公元2世纪开始,阿拉伯地区的玻璃制品陆续传入中国。

广州圣光塔寺

 

    公元7世纪,中国处于盛唐时期,穆罕默德在西亚的麦加创建了伊斯兰教,他的继承人创建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中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公元651年,穆圣去世后的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使者到中国,伊斯兰教随之传入中国。公元627年,穆罕默德的弟子阿德?伊本?艾比?瓦噶斯带领40余人抵达中国,在广州修建了“圣光塔寺”。

    中阿双方在文化、工艺、科技、医学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加。公元7世纪,中国的养蚕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公元9世纪之前,中国的瓷器就已经传入该地区。在阿拉伯语中,“随尼”意为瓷器,而阿拉伯人就称中国为“随尼”。据记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先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传到欧洲。公元661年,倭马亚王朝建立,定都大马士革,这是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马士革。公元10世纪,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公元13世纪左右,中国的火药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中国的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国家,帮助阿拉伯人发展了他们的航海业,然后再传入欧洲。与此同时,阿拉伯地区的数学、天文学、建筑学、医学等相继传入中国。14世纪,摩洛哥伟大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历经千难万险,抵达中国泉州,游览中国,留下不朽作品。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七下西域,风推帆顺,抵达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等地。这些开拓者们不畏艰辛的活动,奠定了中阿人民伟大友谊的基础,为中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二、1955年—1978年的中阿文化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与阿拉伯国家开展文化交流。19554月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会见了一些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此后,中阿文化交流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555月,埃及宗教事务部长巴库里访华,与中国文化部代部长钱俊瑞签署了《文化会谈纪要》。该纪要的内容包括,埃及派阿拉伯语教授赴华任教,中国派中文教授赴埃及任教,中国伊斯兰经学院聘请埃及宗教学者讲授伊斯兰教义,双方互派留学生和文化艺术团。19562月,中国政协副主席兼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任包尔汗率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访问埃及、苏丹、叙利亚和黎巴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派往阿拉伯国家的级别最高、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团。代表团访问埃及期间,包尔汗与埃及教育部长侯赛尼签定了中埃政府《文化合作协定》。这是中埃两国签定的第一个文化合作协定,也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文化合作协定。此后,包尔汗又与叙利亚外交部长加齐签署了中叙政府第一个《文化合作协定》。

    中埃、中叙文化及经贸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这两个阿拉伯国家政治关系的发展。1956530,中国同埃及建交。195681,中国同叙利亚建交。

    19578月,中国杂技团访问埃及、叙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同年9月,中国与埃及互办电影周开幕式。同年10月,以亚历山大大学校长穆斯塔法为团长的埃及文化代表团访华,周恩来总理予以接见。19581月,埃及中国友好协会成立。同年9月,伊拉克文化代表团访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予以接见。19594月,中国与伊拉克签署两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同年7月,中国歌舞团访问伊拉克。同年9月,苏丹文化代表团访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予以接见。1960年,中国艺术团访问苏丹和摩洛哥,苏丹总理和摩洛哥国王观看了演出。同年5月,中国杂技团访问也门,也门国王观看了演出。同年7月,中国青年艺术团访问伊拉克,卡塞姆总理观看演出。同年9月,阿尔及利亚艺术团访华演出,周恩来总理出席开幕式。

    1961年,中国介绍索马里的彩色纪录片《非洲之角》在第四届非洲国际电影节上获最高奖“非洲奖”。1963年,中国和阿尔及利亚及索马里分别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同年,中国文化代表团分别访问埃及、苏丹、索马里和阿尔及利亚。1964年,中国与也门签署《文化合作协定》,中国与埃及签署两国文化合作协定1964年—1965年度执行计划。同年,高教部长杨秀峰率团访问埃及和阿尔及利亚;东方歌舞团赴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埃及演出;中国政府无偿援助索马里建立一座综合性国家剧场;埃及黎达民间歌舞团到中国演出。1965年—1966年,中国文化代表团、中国新闻代表团、中国教育代表团、中国科技代表团、中国友协代表团等分别到一些阿拉伯国家访问。埃及教育代表团、新闻代表团,摩洛哥、苏丹、索马里文化代表团,黎巴嫩新闻代表团,阿尔及利亚文化、科学、卫生、新闻、作家、广播电视、体育等代表团相继到中国访问。1966年,中国同毛里塔尼亚签署了两国《文化合作协定》。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阿文化交流受到严重影响。从1967年到197810多年间,双方的文化交流活动寥寥可数。

    19677月,索马里艺术代表团访华演出,周恩来总理出席观看并接见代表团。此后几年,中阿文化交流几乎停顿。197211月至19733月,北京杂技团到苏丹、埃及、突尼斯等国家访问演出。1974年,苏丹教育部长奥斯曼访华。同年10月,北京京剧团到阿尔及利亚访问,演出京剧《杜鹃山》。19765月,中国艺术团到苏丹访问演出。同年8月到10月,新疆歌舞团到民主也门、阿拉伯也门、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等国访问演出。在此期间,中国在少数阿拉伯国家举办过展览,如在埃及举办了摄影展览,在突尼斯和伊拉克举办了版画展览,在突尼斯举办了出土文物展。此外,中国还为埃及和苏丹培训了一些杂技演员。

 

    三、1979年—2000年的中阿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给中阿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中阿文化交流也得到恢复并得到较快发展。

    1979~2000年期间,中国分别与约旦、突尼斯、阿曼、科威特、摩洛哥、利比亚、科摩罗、巴林、吉布提、黎巴嫩、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国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并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年度或跨年度的文化协定执行计划。这样,除巴勒斯坦外,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中国还与一些阿拉伯国家签有教育、科技、卫生、新闻、体育等方面的协议或议定书。

    在这一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明显加强,部级代表团互访频繁。代表团涉及范围很广泛,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新闻、电影、青年、妇女、旅游、宗教等方面。代表团互访最频繁的是埃及。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中国访问埃及的部级代表团就达20个左右,埃及访华的部级代表团或重要人士也约有20个。中国访问阿曼、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的部级代表团达10个以上。此外,中国与其他阿拉伯国家文化代表团互访也大有增加。阿尔及利亚、也门、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阿曼、苏丹等国访华的重要代表团或重要人士均达5个以上。

    在这一时期,中国到阿拉伯国家访问演出的杂技团达14个,艺术团达11个,其中有东方歌舞团、北京京剧团、芭蕾舞团、民乐团及一些省市的文艺团体。到埃及、突尼斯、摩洛哥访问演出的中国文艺团体都在10个以上,到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访问演出的中国文艺团体也都在7个以上。埃及、伊拉克、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索马里等国的文艺团体到中国访问演出。中国杂技团几乎到所有阿拉伯国家访问演出,颇受欢迎。中国还与苏丹签署了关于聘请中国杂技教练的议定书。1975~1990年,武汉杂技团为苏丹培训了78名杂技演员。

    在这一期间,中国在埃及、黎巴嫩、约旦、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举办了“中国电影周”;参加了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叙利亚大马士革电影节和突尼斯迦太基电影节。在这些文化活动中,一些中国电影和电影演员获奖。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在中国举办了电影周。中国在约旦、苏丹举办了中国文化周;约旦和摩洛哥在中国举办了文化周。为纪念公元8世纪阿曼商人阿布·奥巴德架木帆访问中国,阿曼“苏哈尔”号仿古木帆船于198011月抵广州访问。19917月,阿曼在中国举办阿曼文化周,纪念“苏哈尔”号抵广州十周年。199710月,在中国举办了海湾6国文化周。

    中国在阿拉伯国家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其中有工艺美术展,工艺雕刻展,民间艺术展,手工艺品展,工艺挂屏展,中国国画展,水彩画展,现代油画展,民间年画展,木板水印画展,剪纸展,陶瓷展,少数民族服饰展,文明史展,摄影展,香港回归图片展,中国京剧脸谱展,中国著名河山画画家集体画展等。阿拉伯国家在中国也举办了一些展览,其中有埃及绘画工艺品展、艺术展和版画展;叙利亚现代绘画展和水彩画展;伊拉克造型艺术展和民间服饰展;科威特哈里发作品展、综合艺术展及图片、图书展;突尼斯迦太基出土文物展、现代绘画展、传统工艺展;巴林文化展;苏丹艺术展;阿尔及利亚绘画展等。

    在这一期间,中国与埃及、卡塔尔、也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签署了教育合作协定书;与埃及签署了互相承认学历和学位协议。中国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互派教育代表团到对方访问。中国派出一些教师到阿拉伯国家任教,向一些阿拉伯国家派留学生,阿拉伯在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中阿双方学术交流也不断加强。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卫生合作续有发展。中国与阿曼、科威特、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巴林、也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等国签署了卫生合作协议,或派遣医疗队和护士议定书。双方派卫生代表团互访。中国在也门的医疗队达246人,在摩洛哥的医疗队达120人,在阿尔及利亚的医疗队达92人,另有医务人员在科威特、利比亚等国工作。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签有派遣2000名和100名中国护士协议。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体育方面的合作也不断发展。中国与科威特、也门、伊拉克、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苏丹、摩洛哥等国签署了体育合作议定书或原则协议;与阿曼签署聘请中国体育教练协议。中国与许多阿拉伯国家互派体育代表团到对方访问,互派体育运动队交往。中国派往阿拉伯国家进行访问、比赛和友好交流的团队种类很多,其中有乒乓球、足球、田径、游泳、武术、摔跤、男排、男篮、体操、举重、击剑、手球、柔道等。

    这些友好交流增进了互相了解和友谊,受到双方各方面的欢迎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中阿交往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节 中阿文化交流深入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阿文化交流也在深入发展。

 

    一、2001年—2004年的中阿文化交流

    2001年—2004年,中国与一些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文化、教育、卫生协定和年度执行计划,其中包括中国与阿联酋签署两国政府新闻文化协定;中国与也门20012003年教育合作协定、体育合作协议、关于派遣中国医疗队赴也门工作的双边合作协议;中国与也门签署的关于延长两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有效期的协议;中国与巴林签署的两国政府20022004年文化合作执行计划;中国与黎巴嫩签署的两国政府文化协定2002年—2005年执行计划;中国与阿尔及利亚签署的两国政府文化协定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执行计划;中国与沙特阿拉伯文化教育合作协定;中国与叙利亚卫生合作协议;中国与阿曼教育谅解备忘录;中国与摩洛哥关于卫生、旅游、新闻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协议。此外,中国与埃及签署中国援建埃及中文学校项目考察换文,续签中埃体育合作协议;中国与吉布提体育交流议定书;中国妇联与巴林妇女最高委员会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卡塔尔青年总局合作协定等。

    在这一期间,中阿文化代表团互访频繁。中国访问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文化代表团和人士很多,其中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访问阿联酋和也门;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率红十字会代表团访问也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中阿友协会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访问埃及等国。中国多起文化代表团、教育代表团、新闻代表团、对外友协代表团、卫生代表团、体育代表团、妇联代表团、国际交流协会代表团等到许多阿拉伯国家进行友好访问。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很多重要文化代表团和人士相继访华。这些代表团包括:阿联酋新闻文化部长率领的政府文化代表团、阿联酋伊斯兰和宗教基金部长;阿曼宗教基金与宗教事务大臣、阿曼卡布斯大学校长率领的学术代表团、卫生部次长率领的卫生代表团;巴林王后、巴林最高妇女委员会主席,巴林研究中心代表团,巴林青年代表团;卡塔尔埃米尔夫人率领的妇女代表团;科威特新闻大臣;沙特阿拉伯高教大臣率领的教育代表团、沙中友协代表团;也门文化部长率领的政府文化代表团、旅游部长、青年体育部长;伊拉克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长、卫生部长;约旦旅游与古迹大臣、前首相率领的国际事务协会代表团;埃及教育部长率领的教育代表团、埃及广电协会主席、埃及文化部副部长、埃中友协副会长;吉布提新闻、文化和邮电部长、吉布提卫生部长、教育部长、通讯社社长;科摩罗宗教领袖大穆夫提;毛里塔尼亚新闻与议会联系部长、毛中友协主席;苏丹文化部长、新闻部长、苏丹高级学者代表团;突尼斯妇女与家庭事务部长、国立行政学院高级班校友会代表团。还有一些其他文化团体访华。

2005年11月22—26日,阿联酋新闻文化部同中国驻阿联酋使馆联合举办“中国文化周”。

2006年5月31日上午,正在中国访问并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的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穆尔·穆萨,专程来友协会见了中阿友协会长铁木尔·达瓦买提。

中国援助埃及扩建远程教学系统 2004年12月6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前左)、埃及国际合作国务部长阿布·纳贾(前右)出席中国援助埃及远程教学二期项目立项换文仪式。中国将提供3000万人民币的援助,为埃及教育部扩建远程教学系统。

 

    在这一期间,中阿双方举办了很多文化方面的活动。20016月,中国人民网正式开通阿拉伯文网站。2002年,中国同埃及在开罗共同举办“中国文化周”;同年10月,中国驻开罗文化中心落成投入使用,这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惟一文化中心。2003年,中国与巴林联合举办“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和“锦绣中华”图片展。2004年,中国与叙利亚在大马士革联合举办“锦绣中华”和“双面绣”展览。同年,中国与埃及在开罗举办“2004年中国教育展”。另外,双方还举办了其他一些展览

    中阿双方开展了一些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了《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并设立“阿拉伯问题研究”重点研究课题和阿拉伯国家《列国志》,陆续出版。中国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出版阿拉伯国家通史8卷,即《沙特阿拉伯卷》、《伊拉克卷》、《也门卷》、《巴勒斯坦卷》、《约旦卷》、《埃及卷》、《叙利亚和黎巴嫩卷》和《海湾五国卷》。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中译本《阿拉伯小说选集》五卷14部阿拉伯长篇小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与“阿拉伯思想论坛”共同举行中国—阿拉伯关系研讨会,并出版“面对21世纪的中阿关系”论文集。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列国志·埃及》

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东国家通史·巴勒斯坦卷》

 

    为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埃及于20021月签署关于中国公民组团赴埃及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2003年,中国去埃及的游客约达2.14万人。200310月,中国与约旦签署了关于组织中国公民赴约旦旅游实施方案备忘录。20046月,中国与叙利亚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阿拉伯游客到中国也有所增加。

    20019月,值阿曼“苏哈尔”号木帆船驶抵广州20周年之际,阿曼国家元首卡布斯苏丹赠送给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苏哈尔”号木帆船模型。为缅怀国际文化战士、中国卫生部前顾问黎巴嫩裔的马海德医生,中国驻黎巴嫩使馆与黎中友协为马海德医生立铜像。20024月,马海德医生铜像揭幕仪式在其故乡黎巴嫩哈马纳镇举行,黎巴嫩总统拉胡德等高级官员出席。

    在这一时期,中阿双方文艺团体互访不断,奉献出很多精彩的文艺节目,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活动增进了中阿人民之间的友谊。

“苏哈尔”号木帆船

 

    二、中阿合作论坛为文化交流搭起重要平台

    2004130,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埃及期间会见阿盟秘书长穆萨,提出建立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4项原则并宣布成立中阿合作论坛,为中阿关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重要平台。

    2004914发表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强调,要尊重各国人民的文化和文明特性,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呼吁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营造合作、和谐的国际环境,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同日发表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中阿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人力资源与教育领域的合作,加强新闻合作;鼓励和加强医疗卫生体育合作。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之时,是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如何应对世界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抓住机遇实现发展,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摆在包括中阿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在这个重大课题中,文明和文化因素已成为构筑新的国际政治关系的因素。这一因素的重要性日趋突出,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对话已成为是减少还是挑起国际争端及分析国际政治走向的新的着眼点。在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中,文明冲突论的影响在加剧。

    中阿双方都很重视开展文明对话。中阿合作论坛宣言及行动计划都强调了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200511月,在北京召开了“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加强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提升中阿友好关系,还将为缓解国际争端、建设和谐世界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在谈到中阿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时,阿盟秘书长穆萨说:“阿中文明具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相似特点。阿中文明历史悠久,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阿中双方有必要加强联系,引领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进程,通过共处、互补和对话,建立世界文明关系。”阿盟驻华代表处负责人指出,在历史上,阿拉伯文明和中国文明盛行世界,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贡献有物质的,也有科技发明及人类价值观和信仰方面的。这两种文明帮助人们摈弃战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在全人类中传播友爱与和平,促进繁荣和发展。

    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指出,中阿要进一步扩大友好交流,成为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伙伴。他说,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都曾为人类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现又面临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实现文明持续发展的任务。作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两大文明,也要保持开放,兼容并蓄,积极推动多样性世界的和谐发展。要使两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同的文化是不同民族的本质特征。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延续的条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中国和阿拉伯各国的文化交流,就是彼此主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促进各自文化振兴和彼此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他说,中国已同所有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为双方开展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保障。在官方文化交流稳步实施的同时,民间文化交流亦呈现积极活跃的态势。

    凭借着中阿合作论坛这一平台,双方文化交流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20051月,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网正式开通。中国首次在巴勒斯坦的拉姆拉举办“放眼中国”文化展。同年10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国际研讨会,并出版《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论文集。200511月上旬,《埃及文化周》在上海举办。这是一个文化艺术盛会,其主题是:“另眼看埃及——经典与永恒的结合,现代与古老的交融,给你一个新的印象”。埃及国家芭蕾舞团、埃及国家交响乐团和埃及民间艺术团演出了精彩的节目。与此同时,还举办了“古埃及文明展”和“中埃联合摄影展”等活动。20051120至同年124日,中国文化部与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在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3国举办了“中国文化周暨新疆文化节”。同年12月下旬,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办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200511月至20061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沙特阿拉伯和阿曼举办了《中国文化周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文化节展览》。

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网主页

2005年11月上旬,《埃及文化周》在上海举办。

2006年10月17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主办的“中阿友好万里行”活动在北京饭店门前广场举行了发车仪式。

 

    2006年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开启建交50周年。为此,双方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同年31日,由中国对外友协和中阿友协主办的“中阿和平友好万里行”正式启动。参加此项活动的数十人分别驾驶越野车队从北京至阿拉伯国家,行程两万多公里。与此同时,“阿拉伯文化节”在中国举办 。阿拉伯国家派出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举办阿拉伯图书展、阿拉伯历史和民族文化遗产文献图书展、历史珍宝展、民族服饰展、摄影展、造型艺术展等。“阿拉伯艺术节”进一步见证了中阿文化交流的繁荣现状,也预示中阿关系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新闻合作是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中阿合作论坛强调,应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开展新闻合作。为此,应鼓励双方重要新闻媒体加强交流,继续互派新闻采访组到对方采访,为派驻对方的记者开展工作提供协助和便利。鼓励互派专业小组制作关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旅游和文化节目。鼓励通过商业渠道购买对方新闻和艺术资料。鼓励有关部门共同创作并宣传艺术作品。在这一框架内,中阿新闻合作更加密切,双方的新闻工作者更加活跃。中国的阿文版杂志《今日中国》在埃及首都开罗开设办事处,其杂志发往所有阿拉伯国家。在2006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开启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都纷纷制作专题节目。

2006年11月8日2007年2月8日,中阿友好万里行车队穿越了中东地区16个阿拉伯国家,促进了中阿友谊。

 

    200611月底,中阿友协在苏丹首都喀土穆组织召开了中阿友好大会。中国各省市友协负责人和阿拉伯国家阿中友协负责人出席了大会。此外,中国与埃及有关大学在埃及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

 

第三节 中阿语言教育交流

 

    阿拉伯语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后,阿拉伯世界的汉语教学才迈出第一步。进入21世纪,中阿语言教育交流获得较快发展。

 

    一、阿拉伯语在中国的传播

    阿拉伯语属阿非罗—亚细亚语系闪语族,是世界上古老语种之一。目前通行于西亚北非20多个阿拉伯国家,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系由阿拉伯文写成。此前的阿拉伯文艰涩难懂,而《古兰经》中的阿拉伯文浅近易懂。《古兰经》统一了阿拉伯人的文字,规范了阿拉伯人的语言。它不仅是伊斯兰教的经典,而且文体优美,声韵鲜明,也是第一部韵体散文形式的阿拉伯文献。

    据史料记载,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信徒开始进入中国,阿拉伯语便随其念诵的《古兰经》开始传入中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商人到中国经商人数的不断增加,阿拉伯语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公元13世纪元朝时,中国穆斯林人口的数量大增,作为穆斯林宗教语言的阿拉伯语也广为传播。公元16世纪,中国出现了经堂教育,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传统教育形式。经堂教育的主课是《古兰经》,阿拉伯语便自然受到重视。20世纪初,伊斯兰教育由经堂教育发展到新式学校教育,不仅教授阿拉伯语和宗教知识,还教授一些科学知识。

    进入20世纪,中国一些伊斯兰教社团组织开始与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教组织机构建立联系,并开始选派留学生到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学习。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有的就从事阿拉伯语教学工作。他们成为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创业者和带头人。1946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东方语言文学系,并在该系中创建了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1949年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大大加强。

2006年11月18日,“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建立60周年暨纪念马坚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1955年,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在北京成立,这是一所全国性伊斯兰教高等学府,内设阿拉伯语专业。19554月,周恩来总理与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万隆会议期间会晤后,中埃双方于同年5月签署《文化会谈纪要》,中国据此派留学生到开罗大学学习,主攻阿拉伯语。20世纪50年代中叶,中国派往阿拉伯国家学习阿拉伯语的国家仅埃及一国,后来扩展到叙利亚、伊拉克、苏丹、科威特、约旦、沙特阿拉伯、摩洛哥、也门等阿拉伯国家。留学生出国学习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 只有国家公派生,每年按计划选派, 数量有限。改革开放后,自费生从无到有,数量急剧增加。这些自费生多数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阿拉伯国家宗教团体或宗教院校提供的奖学金,部分人自费,也有一些人在公立学校半工半读或半商半读。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中国留学生的阿拉伯国家也在增加。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外景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每两年举行一届全国《古兰经》朗诵比赛,全国各族优秀“嘎里”聚集北京参加比赛。

 

    随着中国阿拉伯语教学工作的发展,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加。到20世纪60年代,除北京大学外,又有8所院校开设阿拉伯语专业。这些院校是: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后发展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外交学院阿拉伯语教研室(1959年开课,1962年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教研室(后发展为阿拉伯语系),北京外贸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后发展为北京经贸大学阿拉伯语系),北京语言学院阿拉伯语教研室(后为北京语言大学欧亚语系阿拉伯语教研室),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后发展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阿拉伯语教研室,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阿拉伯语专业。进入21世纪后,又有多所院校开设阿拉伯语专业或开设阿拉伯语课,这些院校包括黑龙江大学、云南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此外,还有宁夏同心阿拉伯语学校等学校,并有私人创办的阿拉伯语培训班。

2007年7月3日,北京大学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项目签署仪式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阿拉伯语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5060年代,设立阿拉伯语主要培养翻译干部。后来,教学课程逐步增加,除阿拉伯语主课外,还增设文学、历史、宗教、文化、哲学、政治、经贸等课程,并增设英语等第二外语。有条件的院校除招收大学本科生外,还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生所从事的专业由宗教、外事、翻译等方面扩大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少院校还聘请了外籍教员,他们对阿拉伯语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随着阿拉伯语在中国更广泛深入传播,有关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如“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专业阿拉伯语教学指导小组”等等。与此同时,先后编纂出版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汉语阿拉伯词典》。大批译著相继问世,其中包括《古兰经》、《一千零一夜》、《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主要作品等,均由阿拉伯文译成中文出版。《中国历史概要》、《毛泽东选集》、《周恩来文集》、《鲁迅小说选》、《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等著作由汉语译成阿拉伯语出版。为开展对外宣传,加强中阿交流,新华通讯社每日发送阿拉伯语电讯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开设了阿拉伯语频道,今日中国杂志社发行《今日中国》阿拉伯文版月刊。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院校一般都有阿拉伯文的印刷品发行。

2005年10月13—14日,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讨会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

 

    二、阿拉伯世界的汉语教学

    阿拉伯世界的汉语教学起步较晚,经历的道路坎坷,教学规模不大。

    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后,埃及开始了汉语教学。当时只办了一个汉语班,学生很少。1958年,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开办了中文专业。20世纪初,因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特别受到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埃及当局采取亲苏疏华政策,停办中文专业。从1958年到1963年,埃及只办了两届中文班,共有33名学生毕业。直到1977年,埃及才恢复中文专业。科威特曾经有过汉语教学活动,后因故停办。20世纪80年代,阿尔及利亚大学文学院开设了中文专业,培养了一批中文人才。20世纪90年代初,因受阿尔及利亚国内政局变化的影响,中文专业暂停招生,汉语教学一直陷入停顿状态。

    1977年,突尼斯布尔吉巴语言学院开设中文系,中国每年派遣教师教授汉语。中文系授4年制本科学历,课程设置以汉语为主,另有文学、文化、经济贸易等学科,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毛里塔尼亚的努瓦克肖特大学也开设了中文专业,每年都有中国教师前去教授汉语。1993年,苏丹喀士穆大学文学院创建中文系,隔年招生。从中文系毕业的学生特别受到当地中资机构的青睐,就业形势良好。随着中国与苏丹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汉语教学在苏丹越来越成为热门。

2006年4月17日,汉语桥埃及选拔赛暨大使杯中华才艺大赛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阿拉伯世界汉语教学的重点在埃及。1977年,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恢复招生以来,该校的汉语教育不断发展。该校的中文系被称为埃及汉语之母和汉语教学基地,许多毕业生都成为埃及汉语教学的骨干。该校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除聘请少量中国教授外,其他教师全部为埃及人。在这些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中文系本科生有4个年级,2006年在校学生近800人。自1977年以来,该系培养了40多名硕士生和20多名博士生。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已成为阿拉伯和非洲地区规模最大,学制最正规、设备最完善、师资最雄厚的汉语教学基地。2001年,艾资哈尔大学创建中文系。2005年,20余名第一届学生毕业,就业情况不错。该系有4个年级,学生200余人。20049月,开罗大学建立中文系。该校强调保证教学质量,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在课余时间教学生学习中国工笔画。

    200210月,中国驻埃及开罗文化中心落成。该中心开设了多期汉语培训班,有中国教师专门授课,培训对象为有志于从事中埃交流的各界埃及友人。为发展中埃友好关系,扩大两国文化教育交流,埃中友协与中国驻埃及使馆联合举办汉语短期培训班。1996年年底,第一期培训班开学。埃方负责招生、组织、管理并提供教室;中方负责提供教材和师资。中国驻埃及使馆还无偿提供了一套语言教学电脑设备。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此外,埃及东方省扎卡济格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生班也开设了汉语课程。

    为了鼓励有关院校中文系的学生们努力学习汉语,有关单位经常举办汉语比赛。中国驻有关国家使馆与当地有关部门几乎每年都举办中国文化周。从1978年开始,艾因·夏姆斯大学与中国驻埃及使馆每年都举办这样的文化周。

    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为阿拉伯世界的汉语教学提供了平台。该论坛行动计划强调,积极推动中国的阿拉伯语教学和阿拉伯国家的汉语教学,并在师资、教材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相互提供支持。支持两种语言互译工作,并向该领域的现有专门机构提供帮助。双方继续互派留学生,并在原互换奖学金名额的基础上设立新的奖学金项目。在中阿交流日趋加强的形势下,阿拉伯世界的汉语教育出现了向前发展的好势头。埃及已有多所大学表示要开设中文专业。阿尔及利亚、科威特表示准备恢复中文教学。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阿联酋有关部门和沙特阿拉伯等都计划开展汉语教学。可以预见,阿拉伯世界的中文之花将会开得更加绚烂。

 

 

附录:

 

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拉伯各国有着同一的文化,相通的语言,同样的价值观,共同的历史与文明,其人民生活在彼此相连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土地上,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自古以来便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绝非偶然,有史之初,造物主便选择了阿拉伯人的土地,使三大宗教从这里诞生,从这里传播,给人类的思想营养,使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认识:唯一的造物主,共同的信仰,使得三大宗教成为人类文明赖以存在的理想、精神、道德价值的主要来源。

    同样,绝非偶然的是,在我们当今的时代,还是在这块土地上,发现了与我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用以驱动现代化机械设备的燃料能源,从而使这块土地注定成为传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价值的摇篮,成为现代机械所必需的能源与燃料的源泉。

    因此,自古以来,阿拉伯人便担负起了人类的伟大使命,并为丰富人类思想和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现在,阿拉伯人为实现国家与民族的进步、完善、统一,巩固阿拉伯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而不懈地斗争着。

    从古至今,阿拉伯地区经历了强盛与衰弱的不同时期。现在,尽管存在各种挑战,她却仍然保持着文化、语言和民族上的统一,并在世界文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属性。

    十九世纪初,阿拉伯民族为争取解放与独立、投入了反抗外国控制的斗争。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统一贯穿斗争始终。为此,当时取得独立的几个阿拉伯国家把建立一个阿拉伯民族机构作为它们的首要目标之一,以便支持和巩固阿拉伯各国间的联系,实现阿拉伯世界的繁荣、未来的安全及阿拉伯国家间政治与经济合作。

    为了这一目标,几个当时已独立的阿拉伯国家进行了多次磋商后,由埃及、叙利亚、约旦和黎巴嫩四国组成一个筹备委员会。1944年筹委会在亚历山大召开了“阿拉伯统一协商”会议,拟定了“亚历山大谅解备忘录”,规定了政治法律组织范围,制定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目标,后来这些内容被纳入阿盟的“宪章”中。在筹委会意见被定为阿盟宪章的最后形式后,当时已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政府首脑1945322签署了阿盟宪章,宣告“阿拉伯国家联盟”诞生,开始工作。

    阿卜杜·拉赫曼·阿札姆被任命为阿盟秘书长,任期二年,对他的任命决议被列入阿盟宪章的附件中。

始建之初,签署阿盟宪章的阿拉伯国家只有7个,现在已经增加到22个。当时的宪章规定,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美好的阿拉伯世界,改善其状况,保证其未来的安全,实现其理想和愿望。

 

    阿盟宪章

    阿盟宪章共有二十章,主要涉及阿盟的主要目标,机构、成员国的关系等。宪章表达详尽,并欢迎成员国间建立比宪章中规定的更为密切有力的合作与联系,欢迎成员国为此目的达成各项协议。

    为了成员国间的关系更诚信牢固,为了建立阿拉伯法庭,为了协调阿盟与国际上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关系,宪章允许在三分之一成员国同意的情况下对宪章进行修改。

作为对宪章的补充完善,另外还有两个主要的协约,一个是于19504月签署的“阿拉伯共同防御和经济合作条约”,另一个是198011月颁布的“民族经济工作宪章”,所有成员国都在这两个协约上签了字。

 

    成员

    宪章第一章规定“阿拉伯国家联盟”由签署宪章的阿拉伯独立国家组成。每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都有权加入阿盟。

    1945年阿盟建立时成员国为7个,现在已达22个。同时每个国家有权要求退出阿盟,但要求决定前一年通知阿盟委员会。

    另一方面,阿盟委员会有权对不履行义务的成员国,根据宪章和得到除有关国在内的全体成员国一致同意的决议,将其开除出阿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按字母顺序排列表:

国家名称                         加入阿盟日期            备注

 

1约旦哈希姆王国                    1945322          创始国

2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971126

3巴林国                          1971911

4突尼斯共和国                     1958101

5阿尔及利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1952816

6吉布提共和国                     197794

7沙特阿拉伯王国                    1945322          创始国

8苏丹共和国                       195619

9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1945322           创始国

10索马里民主共和国                 1974520

11伊拉克共和国                    1945322          创始国

12阿曼苏丹国                      1971922

13巴勒斯坦国                      197699

14卡塔尔国                       1971911

15科摩罗伊斯兰共和国              1993921

16科威特国                      1961720

17黎巴嫩共和国                   1945322            创始国

18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53328

19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945322            创始国

20摩洛哥王国                    1958101

21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19731126

22也门共和国                    1945322            创始国

 

    阿盟的总部和旗帜

    阿盟的总部在开罗。阿盟的旗帜为绿色,旗帜的中央是写有阿拉伯国家联盟字样的徽标,被新月包围,新月外边是锁

    链,象征成员之间的联系与团结,锁链外环绕着交叉的橄榄枝,象征和平及为和平而努力工作。

 

    阿拉伯国家联盟的目标

    阿拉伯国家联盟是一个民族性地区组织,为了实现集体合作,维护阿拉伯民族安全,保卫成员国的独立与主权,加强各个领域的共同的阿拉伯事业,阿盟致力于加强成员国的联系,协调成员国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维护及安全方面的计划。

阿盟的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政治领域

    阿盟致力于捍卫阿拉伯利益及民族事业。这依靠在国际和地区范围内实施政治领域的阿拉伯共同事业计划,并协调成员国与国际地区组织的共同关系。

    阿盟关注成员国间的冲突,并对此采取决议和措施,以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

    阿盟支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作为地区性组织,阿盟在这一领域的宗旨与联合国宪章。及各地区性组织的宗旨相一致。为加强这种地区性、国际性作用,阿盟与联合国及其专项组织、非洲统一组织及伊斯兰会议组织签订了协调合作的协议。同时,阿盟还获得了在这些组织中的观察员身份。为了积极参与巩固诸种和平因素的努力,阿盟重视旨在扩大各国相互理解的不同地区间的对话。

    在此方面,基于对阿拉伯国家与非洲之间的历史文化联系的认识,鉴于有一半的阿拉伯国家位于非洲大陆,阿盟高度重视并支持发展非洲的努力,1976年在开罗召开的第一届阿非首脑会议,确定了阿非长期合作范围还成立了由各方外交部长组成的12人阿非合作委员会,以关注此项工作。

    为此合作,阿盟成立了两个机构,一个是:阿拉伯非洲经济发展银行,为在非洲大陆的发展项目提供贷款及资金的便利,另一个是:阿拉伯非洲国家技术援 助基金会,为支持非洲国家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其中包括:提供咨询服务,提供专家、医生、技术人员、教师及工程师,并为培训提供方便。

    阿盟赞赏与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往来。为此,阿盟希 望进行阿拉伯-欧洲对话,以活跃及组织双方在政治经济技术方面的合作。即使 目前还不能实现对话的愿望,那么现在所作的一切表达了双方希望加强合作,拓宽理解的强烈要求。现在已建立了对话的组织框架,由三个国家的代表组成了三方的高级委员会(土鲁维凯)处理有关的政策性问题,并全面负责对话中的技术问题。另外,还成立了有关阿-欧对话总委会,负责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2、经济社会文化领域

    经济社会文化事业是阿拉伯共同事业中一个主要部分,也是民族发展与安全、经济解放与互补的坚实基础。在此领域,阿盟恪守使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相对独立的原则。

    阿盟自成立以来,为实现互补、互惠、集体自力更生,协调成员国间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环境及体育和青年领域方面的政策,致力于活跃经济社会文化事业。为管理这些工作,已成立了多个阿拉伯专项组织,如:阿拉伯劳动组织,阿拉伯教科文组织,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及一些部长级专项委员会。此外,还于1964年成立了有12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阿拉伯统一经济委员会”。理事会最重要的目标是致力于建立以实现资本转移、商品流通的自由化、人员流动自由化及劳动占有自由化为基础的阿拉伯共同市场。

 

    同时,为给促进发展的努力提供资金便利,还建立了一些金融机构,它们是:阿拉伯货币基金会,阿拉伯经济社会促进基金会和阿拉伯投资保障机构。

    目前,阿拉伯共同事业的计划是实现成员国间的互补与相互支持,使阿拉伯社会有能力战胜发展中的挑战,以巩固阿拉伯社会的独立,维护它的权力和自由,为阿拉伯民族参与建设人类文明创造条件。

 

    3、民族安全领域

    阿盟宪章的第五章规定,不得使用武力解决成员国间争端。

    在“共同防御与经济合作条约”中,对民族安全的理解有了发展,条约指出:该条约是为响应阿拉伯各国人民要求统一实现共同保护领土、维护安全与和平的愿望,为巩固阿拉伯国家的稳定安宁,为他们提供美好生活和国民建设的条件,依据阿盟宪章和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而诞生的。条约旨在实现阿拉伯集体的安全,其中规定了成员国将把任何针对成员国中一国或多国、或针对其军队的武力侵犯,视为对全体成员国的侵犯。

 

 

阿拉伯国家联盟的主要机构

    六十年代,阿拉伯民族所经历的事件与变化使得阿拉伯的国王与领袖们不时召集首脑会议,第一次首脑会议是于1964113召开的,此后,根据情况和需要继续召开,至今为此已召开了12次大会和9次非常会议。

    首脑会议的决议涉及阿拉伯领袖们商榷的所有阿拉伯事务,尽管在阿盟宪章中没有关于首脑大会这一机制的内容,但首脑大会的决议被认为是阿盟理事会及其他阿盟主要机构工作的依据.阿盟的主要机构有:

 

    1-阿盟理事会

    根据阿盟宪章的规定,阿盟理事会是阿盟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几个分委会协助理事会的工作。阿盟宪章对理事会的组成、性质、工作方式及投票方式作了规定。

    理事会由成员国代表组成,召开外交部长级或外交部长代表或成员国常驻代表级会议。理事会的任务是致力于实现阿盟的目标,执行成员国就阿拉伯共同事业所作出的决议,受理国家加入阿盟或将其开除,修改阿盟宪章等。

    理事会的工作还有调解可能升级为武力冲突的成员国间或阿拉伯国家与非阿拉伯国家间的分歧。

    理事会负责制定组织机构内部的章程制度,任命秘书长,秘书长经理事会同意,任命秘书长助理及主要职员。

    阿盟理事会每年3月、9月召开两次例会。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需要召开非常会议。

    投票

    每个国家享有一票。遵循阿盟宪章的第六条,由阿盟理事会一致通过的决议要求所有成员国遵守,当决议涉及两个成员国间出现的敌对情况时,所谓一致通过不包括敌对国的一票。至于理事会以多数票通过的决议,则要求接受决议的国家遵守,但这不包括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的有关的财务、行政事务的决议,这样的决议要求全体遵守。

 

    2-阿拉伯共同防御委员会

    “共同防御与经济合作条约”中规定,在阿盟成员国间建立“共同防御委员会”,由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组成。

    理事会的工作是视情况部署并根据决定采取措施,这其中包括使用武力回击对任何成员国的侵犯,恢复安全与和平。为此理事会致力于统一成员国的防御计划,实现合作以支持增强其战斗力,成员国根据其资源及需求准备防御性、集体性措施。

 

    3-经济社会委员会

    “共同防御与经济合作条约”规定了要建立一个经济委员会,1977年阿盟理事会将此发展为“经济社会委员会”。此委员会由各国相关的部长或部长代表组成,致力于实现阿盟在经济社会领域的目标,及宪章、条约中与此有联系的规定。此外,委员会有权力设立或取消任何一个专项组织,并负责管理各个专项组织完成宪章中规定的任务。

 

    4-秘书处

    秘书处是阿盟的一个行政组织,也是阿盟理事会和专项部长委员会的执行机构。负责处理有关宪章的各种事务,协调阿拉伯共同事业各专项领域的各组织、部门、机构的工作,受阿盟秘书长的直接领导,协助秘书长的工作。秘书处委员会,由秘书长助理和秘书长顾问组成,委员会由秘书处领导,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并可依秘书长的要求随时召开,秘书处由以下部分组成:

    秘书长

    秘书长是最高领导,负责秘书处及其附属机构的工作,秘书长由阿盟理事会选举产生,五年一届,允许连任。他负责秘书处的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机构的工作,贯彻阿盟委员会的决议。

    现任阿盟秘书长是艾哈迈德·阿索迈特·阿布杜马吉德博士,他是1991515由阿盟理事会一致同意选举产生的。

    自阿盟成立以来,历届阿盟秘书长是:

    阿布杜·拉赫曼·阿宰姆      1945-1952

    阿布杜·哈利格·哈苏南      1952-1971

    马哈穆德·历亚德           1971-1979

    沙宰利·高利比            1979-1990

    秘书长助理及秘书长顾问

    他们协助秘书长工作,负责规定的各部门单位的工作。

    秘书长缺席时,由资格最老的秘书长助理代理工作。

    秘书处的职员

    他们来自不同的阿拉伯国家,负责秘书处及其机构的各种技术和行政工作。

    秘书处的行政单位

    为保障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秘书处分为以下部门和单位:

1-秘书长办公室       2-国际事务司                  3-阿拉伯事务司

4-巴勒斯坦事务司     5-新闻事务司                  6-经济事务司

7-社会文化事务司     8-法律事务司                  9-军事事务司

10-行政财务事务司    11-内部监察司                  12-发展工作方式司

13-文献、信息中心   14-抵制以色列办公室(大马士革)  15-阿盟突尼斯中心      16-阿拉伯司法研究中心(贝鲁特)

    秘书处的附属机构

    1-对非洲国家技术援助基金会(开罗)     2-阿拉伯音乐协会(巴格达)

    3-阿拉伯高级翻译学院(阿尔及利亚)

    阿盟的预算

    阿盟秘书处负责作出阿盟每年的预算,由行政财务常委会负责研究。再提交阿盟理事会每年9月的例会批准。阿盟每年的财政年度于每年的11开始。

    阿盟理事会依据成员国的人口、国民收入及其他委员会认为需要考虑的因素来确定每个成员会需承担的预算份额。

    技术委员会

    宪章第四款规定成立由各成员国组成的各专门性技术委员会,这些委员会负责对有关成员国间各方面合作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

    在阿盟工作开始时,这些委员会负责研究所有与成员国合作有关的各个领域的问题,制定各种协议的草案以供阿盟理事会研究。由于阿拉伯国家合作领域的发展及扩大,后来成立了部长委员会和阿拉伯专项组织,代替了这些委员会。

    由于阿盟理事会与一些技术常委会在工作上的联系,现在仍然继续工作的技术委员会有:行政财务事务常委会、阿拉伯新闻常委会、法律事务常委会。

    同时阿盟理事会还建立了监察和司法机构,致力于以下范围的工作:

    -行政法庭

    专门负责处理阿盟秘书处的职员受到不公平对待的行政问题。

    -投资法庭

    专门负责处理阿拉伯国家间有关依照统一的阿拉伯投资在阿拉伯国家投资的协议的法律纠纷。

    -高级监察部门

    它是由阿盟理事会每三年选举出的7名成员国代表组成的,专门负责监察阿盟秘书处的行政财务事务及核对帐目。

    -各专项部长委员会

    依据宪章成立的阿盟各专项部长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制定共同政策,协调发展阿拉伯国家间在各领域的合作,定期召开相关的部长级会议,这些委员会有:

    1-阿拉伯新闻部长委员会       2-阿拉伯内务部长委员会

    3-阿拉伯司法部长委员会       4-阿拉伯住房部长委员会

    5-阿拉伯运输部长委员会       6-阿拉伯社会事务部长委员会

    7-阿拉伯青年、体育部长委员会    8-阿拉伯卫生部长委员会

    9-阿拉伯环境部长委员会        10-阿拉伯通讯部长委员会

    阿拉伯各专项组织

    依据阿盟宪章产生了一些执行机构、专项组织,协助实现阿盟为之成立的目标,受社会经济委员会的领导。它们是:

    组织名称                        成立时间    所在地

    1-阿拉伯教科文组织                  1964    突尼斯

    2-阿拉伯劳动组织                   1965    开罗

    3-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                1970    喀土穆

    4-阿拉伯行政发展组织                1961    开罗

    5-阿拉伯工业及矿产发展组织          1978    拉巴特

    6-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8    科威特

    7-阿拉伯经济统一委员会              1964    开罗

    8-阿拉伯投资保障机构                1970    科威特

    9-阿拉伯经济社会发展基金会          1968    科威特

    10-阿拉伯货币基金会                 1975    阿布扎比

    11-阿拉伯发展非洲经济银行           1973    喀土穆

    12-阿拉伯农业投资发展机构           1971    喀土穆

    13-阿拉伯原子能机构                 1988    突尼斯

    14-阿拉伯太空通讯机构               1976    历亚德

    15-阿拉伯干旱荒芜地区研究中心         1968    大马士革

    16-阿拉伯国家广播联合会             1955    突尼斯

    17-阿拉伯科学技术研究院             1975    亚历山大

 

 

阿盟成员国与中国建交日期一览表

日期                                  国家

1956530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95681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1956924                         也门共和国

1958825                         伊拉克共和国

1958111                         摩洛哥王国

19581220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195924                          苏丹共和国

19601214                        索马里共和国

1964110                         突尼斯共和国

1965719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19655                              巴解组织在北京 建立办事处;

19881120                      中国与巴勒斯坦国建交

1971322                         科威特国

1971119                         黎巴嫩共和国

19751113                        科摩罗联盟

197747                          约旦哈希姆王国

1978525                         阿曼苏丹国

197889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7918                          吉布提共和国

1984111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98879                          卡塔尔国

1989418                         巴林王国

1990721                         沙特阿拉伯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