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英伦艺墅:纳兰性德纳兰家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56:30

一、纳兰世家


新宾赫图阿拉城南门
纳兰纳兰家族入关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其部首领贝勒金台石在对抗努尔 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
纳兰其子尼雅韩随叶赫部迁至建州,受佐领职。在满州入关过程中,积功受职牛 录章京(骑都尉)。尼雅韩妻墨尔齐氏,有长子郑库,次子明珠。
纳兰明珠生于天聪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卫,従銮仪卫治仪 正迁内务府朗中,内务府总管、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 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成为名噪一时,权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 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
,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被参劾,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 荣辱兴衰,有起有落。明珠妻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 女。有三子:长子纳兰性德,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
纳兰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 1月19日),17岁入太学读 书,18岁中举,22岁考取进士,被康熙授三等侍卫,以后升二等侍卫,再升为一 等侍卫。他作为乾清宫侍卫,于皇帝左右,随侍扈従,由于才华出众,为皇上看 重,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纳兰性德17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 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纳兰性德又续娶关氏。纳兰性 德有三子,长子富格为侧室颜氏所出,次子富尔敦为卢氏所出,三子富森为沈宛 出。其孙名瞻岱。

北陵龙壁
纳兰揆叙,明珠次子,初为佐领、侍卫,后由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擢掌院学士, 兼礼部侍郎,迁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鸡肋集》、《隙光亭杂织》、《后识》。因为立储问题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传遭指责。至雍正朝其身后名份又进一步被贬,直 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复。揆叙妻耿氏为耿聚忠之女。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继茂之三子。耿聚忠娶安郡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 生耿氏。由于此种关系耿氏出入皇宫,上下以格格称呼。耿聚忠因忠于清王朝, 未従“三藩之乱”,被加太子太保衔得善终。
纳兰揆方为明珠三子,其妻为礼亲王代善曾孙和硕康亲王杰书第八女,是为郡主。 揆方作为和硕额附(郡马),其礼遇与公爵同。揆方夫妻双双相继而亡,留有二 子:安昭、元普。后经康熙命均过继给揆叙夫妇,并改名永寿、永福。
纳兰永寿于十六岁任佐领、侍卫,正黄旗满州副都统,礼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 左侍郎,永寿娶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后来做了 乾隆弘历的舒妃。兰
纳兰永福与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内务府总管。他因与岳丈皇九子 允禟的亲缘关系,先后支持允禧、允禵谋取皇位,结怨于皇四子胤祯,成为 雍正的政敌,为其所恶,被革职。后任盛京户部侍郎,直至乾隆四年。
纳兰瞻岱为纳兰性德之孙,官至乾隆朝正红旗满州副都统,提督直隶总兵都督同 知。并追赠其父福格为光禄大夫正红旗满州副都统,又晋赠光禄大夫提督直隶总 兵官都督同知。其母卢氏,生母颜氏也“并诰赠一品夫人”。
纳兰纳兰家族因封建贵族制度而世代为官,并一度位极人臣,通过血缘、婚配等 与清王朝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纳兰性德本人及胞弟揆叙和儿子福格均极具才学; 父兄子弟所供职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构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会的缩影, 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太和殿丹陛石阶



二、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 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禹之鼎绘容若肖像

西山风光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 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 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 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纳兰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妻卢氏。少年夫妻无限恩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 词创作。卢氏于婚后三年去世。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 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 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 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 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 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故宫乾清门
纳兰性德病时,康熙曾派员探望并送御药,闻亡故之讯,为之挽惜。纳兰性德的业师徐乾学为其撰写墓志铭、神道碑。纳兰性德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茔,带着无限的爱与永远十九岁的娇妻卢氏于山明水秀之境冥合永远。他的《纳兰词》 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之作。

三、纳兰性德的创作(上)
1.家庭影响
纳兰纳兰性德出生在一个典型的贵族家庭。满清的八旗制度不但将满汉人等划分
成贵贱种族,就八旗的世袭制度亦比之汉族王朝的封建世袭制度更具有血缘、种
族、部族的原始机制。有更明显的种、部族的区别。八旗贵族的人人享有奉禄,
可世代従军、世代为官的体制,加之满族域内婚姻的制度,比唐、宋、明王朝更
容易従种、部族血统上保持贵族上层社会的稳定。当然,这种狭隘的制度日后也
加速了八旗子弟的腐败、没落和种族退化。而在满族入主中原,定鼎华夏的初期,
其内部的秩序、团结和对外的一致性,比之人心涣散、腐败透顶、气数已尽的明
王朝来,还是显现出相对的竟争优势和新事物发生、发展、完善过程中表现出的
积极倾向与内在活力。特别在康熙时期,作为一代明君,开始认识文治的重要性,
提倡重武崇文的时候,在朝重臣明珠也顺应这一必然趋势,力主重满用汉,崇文
重教。同时在议撤三藩、收复台湾和抵御外侮方面采取积极手段,体现了与中华
文化相一致的民族团结、疆域一统的文化观。这种较为开明的观念对其家族成员
是会有相当影响的。


康熙坐像
纳兰纳兰性德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政治生活的大背景必然在他思想上形成烙印,开明意识必然深刻于他的观念启蒙过程。又因为纳兰性德出生和在世的阶段,也正是其父明珠官运亨通,权势渐重的上升阶段。家势炎炎,跃然王公之列。首相的显赫更是万臣莫及的。这种高贵的地位,使他従一开始就有条件在最佳环境中受到最好的教育。据说他四岁学骑马,七岁学射箭,十四岁通诗文。作为封建官僚家庭中的嫡传长子,做为聪颖早慧的贵族神童,无疑是明珠夫妇的掌上明珠。家中为他延请的数位家庭教师,都是名扬一方的饱学之士。他的个人天赋也得以被尽早发现、培养。中贵子弟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关顾、举荐,有更多的机遇,这是自不待言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表现出勤奋好学的精神,这使他更锦上添花,较寻常人更一步一层楼,十步一层天。他入太学即为“校长”(国子监祭酒)徐文元看中,并推荐给在朝为官的家兄徐乾学。顺天府乡试,徐乾学又正好是该考区的副主考官。纳兰性德小试牛刀,一考中举。在徐乾学的帮助指导下,他又编辑大型书籍《通志堂经解》,著录《渌水亭杂识》
等。在考取进士之前就已经是学有成就,声先夺人的贵族举子了。清代科场对八旗子弟是关顾有嘉的,其政策也是提倡、鼓励。纳兰性德再试科场时,不但获得二甲第七名,而且是备受赞誉“叙事析理,谙熟出老宿之上,结字端劲,合古法,诸公嗟叹,天子用嘉”(徐乾学语)结合他之前的才华和之后的成就,可以看出纳兰性德的真才实学,以及贵族身份于仕途、学途的通达。
纳兰再者,封建贵族大家庭的优裕生活,使他入仕之前能够想自己所想,做自己乐做之事。在不受过多市俗干扰的环境中,精心地经营个人的艺术生活,编织个人细腻的情感之网。他无需体验生存的辛酸,经历创业的艰难,饱偿仕途的坎坷。既不必担心穷措大作富贵诗的可笑作大,又不必顾及小人得志的洋洋自得与轻狂。 在他的艺术中,体现的是成熟的贵族化倾向,进入到比较自然、纯粹、本质的境地。那种冲淡、平和、自然正是在那种物质、精神生活基础上的一种超越。


2、职业塑造

国子监牌坊
纳兰纳兰性德点为进士后,便做了大内侍卫,并在几年的时间,従三等侍卫升到一等侍卫。一等侍卫为正三品,格同武官参将、文官府尹(市长),属于上品高阶。清代侍卫大致相当于汉代的羽林郎之类的侍従武官,区别于外廷朝臣(国家行政职官)。历来多由勋戚、贵胄子弟充任,算得上“近卫军官团”军官。侍卫们在帝王身边随行宿卫,并接受临时差遣。由于是帝王身边的随従亲军,品级起点远比普通行伍出身的军官要高,(三等侍卫为五品,格同知州)因此这一职务也有荣誉性质。

康熙与侍卫像
纳兰纳兰性德担任侍卫以来“御殿则在帝左右,扈従则给事起居”、“吟咏参谋,多受恩宠”。他在御前任职,能应付自如。皇帝诗兴大发,他随声唱和;皇帝若有著述,他受命译制;皇帝行猎,他则执弓冲突,跃马随围。“上有指挥,未尝不在侧”。由于尽职称诣,他受到康熙皇帝的金牌、彩缎、弧矢、佩刀、鞍马、诗抄等赏赐,得到让许多人羡慕的特殊眷顾。
纳兰就他的出身来看,很难对现实社会有准确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养尊处优的环境对或有才华的人,大约也只能成就个风花雪夜中的宝哥哥、林妹妹。“文”再出不了写“三吏”、“三别”的杜少陵,“武”也铸不成壮怀激烈的辛稼轩。但天资聪慧的纳兰性德出乎寻常地利用了良好的条件,学习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增广见闻。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活的狭隘局限。宫廷侍卫因为要常随帝王参与各种重要活动,遇有巡狩之事则要扈従,踏名胜山川,过乡镇城邑。鉴于经历见识对一个诗人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影响在他的诗词中反映再明显不过了。这类经历对诗人激发情感,阔大境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纳兰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扈従东巡,填词《如梦令》
纳兰纳兰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纳兰星影摇摇欲坠
纳兰纳兰如梦隔狼河
纳兰纳兰又被河声搅碎
纳兰纳兰还睡
纳兰纳兰还睡
纳兰纳兰解道醒来无味
纳兰其中“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二句被王国维评为“千古壮观”。従中人们不难察觉其职业对他创作的积极影响。
纳兰另据有史可查的记载,康熙为阻止沙俄的南侵,于康熙二十一年派都统郎坦、彭春、萨布素等一百八十人,以狩猎为名,沿黑龙江行围,达雅克萨,探敌虚实,测水陆通道,进行战略侦察。三年后,清军调集军队,水陆并进,与沙俄进行了史称“雅克萨之战”的反击战。战役取得胜利,迫使沙俄在于我有利的条件下,鉴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阻止了沙俄的向南扩张。参加那次隐蔽侦察任务的就有纳兰性德。作为当时就有社会影响,才华横溢的风骚词人,随猎兵千里赴戎机。既显示了武官的职业本色,也锤炼了才子的诗魂剑胆。一世风流,一个花絮,一段男儿的军旅华彩。

赴梭龙侦察路线图
纳兰由于侍卫的职业性质,虽为帝王随身近臣,但不参政;虽是军官,但不统兵
治军。小心警卫,谨慎行事,既不能随人乐而忘形,也不准因人悲而失态。这就
使其与国事、军机保持一定距离。当然本人秉赋不愿涉足官场,无心政治也是一
个重要内在因素。他的诗词几无“巨擘宏篇”,时不常流露出侍御的恭谨,随驾
的小心。“夜阑怕犯金吾禁,几度同君对榻眠”(《无题》),不敢高声语,恐
惊天上人的诚惶诚恐。“平堤夜试桃花马、明日君王幸玉泉”。加班加点,试马
备鞍,服劳尽职。康熙幸游西山名胜,一路“骏马骎骎踏绿萃,羽旗豹尾映龙鳞”
(玄烨《夏日同大学士明珠暨诸侍卫过黑龙潭途中作》),一派兴高采烈,马快
蹄轻,招摇铺张的景象。而当侍卫的纳兰性德却在当值中心生感叹:“燕垒空梁
面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浣溪沙·大觉寺》)”;或
下岗后,于静中偷闲:“……列岫霁始开,双扉晚初阖。……遥夜一灯深,石炉
烧艾蒳。”总之热烈的出行游历,纳兰性德扈従,所作诗词却往往情调深沉,
略带忧郁,显出孤独、冷清的气氛。职业的情绪制约,心理压抑,恐怕不能说没
有。
纳兰但作为满人的后裔,八旗子弟在清初,还较多保留着善骑射,骁勇尚武的的
传统习俗。纳兰性德并不是一位仅会感伤,吟风弄月的操毫书生。韩菼说他“上
马驰猎,柘弓作霹雳声,无不中”。徐乾学赞他“有文武才,每従猎射,鸟兽必
命中”。可以推测他的武功和身手。特别当他不在帝王身边时,沽酒射猎,却是
英姿勃发,神采飞扬。纳兰性德在京西郊猎时有词《风流子,秋郊记事》“……
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
萧”。自与东君作别,划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
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正是他血脉中仍有这种武士豪迈激情的涌动,尽管
他终想回避尘寰闹市,于宁静淡泊中觅诗寻梦,尽管他诗词有卿卿之情,不乏细
腻精致,但柔中不软,悲中不颓。亦或有绵绵凄惋之致,却不同靡靡之音,更没
有扭捏之态。其职业的影响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但施加在他良好的学识、修养、
才能基础上,应该说还是利多于弊。従诗人的特殊生活基础所形成的艺术特色来
说,在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成就铸成上,职业的影响还是有许多积极之处的。

三、纳兰性德的创作 (下)
3.婚姻点染

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纳兰洞 房
纳兰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夫妻感情生活的。其词句婉丽优美,情意绵长,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九岁的纳兰性德与十七
岁的卢氏成婚。自此掀开了他们夫妻爱情生活的帷幕。
纳兰卢氏父亲卢兴祖官至两广总督,是两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的道的封疆大吏。
由此说来,卢氏也是与纳兰家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有关卢氏的记述道“夫人生
而婉,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客礼典。明珰佩月,即如淑女之章,晓镜临春,
自有夫人之法……幼承母训,娴彼七襄,长读父书,佐其四德”。従中可以知道
卢氏是一个美丽端庄、有教养、有文化、三従四德的标准淑女。纳兰性德与卢氏
少年夫妻,恩爱美满,柔情万般。従这个时期的诗词中,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神怡
心醉的燕尔之悦。“戏将莲菂抛池里,种出莲花是并头。”活现出两人于庭院中
以嬉戏表达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偏是玉人怜雪藕,为他心里一丝丝。”形象地
勾画出情人的心心相印和爱之绵绵。“为怕花残却怕开”表达的是不敢轻意触动
美好,生怕失却的担心。“兽锦还余昨夜温”那种对红绡帐中卧鸳鸯的回味、重
温。“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艺术地描述了在无限温馨中,对心
爱的异性的倾心研读与细细欣赏。真是才子遇佳人,天地浪漫,风月无边。每当
纳兰性德随皇帝出巡,或奉旨出差在外,多情的他又平添了更多的离仇别恨。“
千重烟水路茫茫,不许征人不望乡。次是月明无睡夜,尽将前事细思量。”“碎
虫寒叶共秋声,诉出龙沙万里情。遥想碧窗红烛畔,玉纤时为数归程。”关山重
重,路途迢迢,心系娇妻,千里寄怀。
纳兰他们的这种“大观园”中的贵族少爷,小姐的爱情,是要有相当的物质、文化基础的。与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情感是有相当距离的。离开寄生生活,如此这般爱情就要换种式样了。由于他们生活在极其优裕的环境中,没有更多的繁琐俗务干扰,可以在比较纯粹的境地去体验那种更接近本质意义的爱。那种在世俗人眼里几近完美的家庭环境,物质基础,郎才女貌,构成所谓天设地造的最佳婚配组合。有道是浪漫的年龄,新婚燕尔,真正的生活尚末开始,各种矛盾均末形成、展开。更兼诗人的特质与诗词的魅力:升华情感,煊染生活,能带着理想,牵魂引魄,游梦天方。就是酒不醉人,人也要自醉。诗人升华了爱情,爱情成就了诗人。比翼之鸟,振翅双飞。一路欢歌,一路欢歌……

荷 池
纳兰就在这如梦的美好境界里,无情的上苍把霹雳掷向人间。结婚三载的卢氏,
因为难产,竟在十九岁如花初绽的年龄,撒手人寰。此前一切都太美好、太完满、
太浪漫,这个噩耗太突然、太残酷、太无情,因此对纳兰性德的打击也太大了!
谁能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呢?纳兰性德在双林寺给亡妻守灵时,仍难确信这生死诀
别,“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
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伥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香消
玉陨,“风雨消磨生死别”。情天恨海,“情在不能醒”。万念俱灰的诗人,此
时只能在梦中与娇妻相会。“客夜怎生过?梦相伴,倚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
不是恁凄凉,肯来么?来去苦匆匆,谁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
却对着琉璃火。”(《寻芳草,萧寺记梦》)欲哭已无泪,尽使柔肠寸断。曾是
“双栖蝶”,又作“夜来双燕宿”,海誓山盟“不信鸳鸯头不白”。生者对死者
无尽的相思情,竟使得従不作诗的妻子在四年后的梦里约会中道出“衔恨愿为天
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真是他在《沁圆春》中写到的“……便人间天上,尘
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两处鸳鸯各自凉……”。看来,在冥冥之中,
他们已约定:人间的遗憾在不久的将来,于天上去圆满永远。
纳兰在今后的日子里,纳兰性德又续娶了关氏,还有颜氏为侧。但好象再没有激
动了。如果还有梦,那就是卢氏魂来神往,重温旧情。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纳
兰性德的好友在江南为他介绍了一位富有诗词才华的名妓沈宛。作为乌程才女,
沈宛曾有出色的词作《选梦词》刊行于世,为纳兰性德欣赏重看。也许是对寻觅
知已的渴望与怜惜。两人有情有意,遂结金兰之好。关于这方面是有文化背景的。
纳兰纳兰性德接沈宛于京城,在德胜门内置房安顿。由于沈的身份和血统,她不
能名正言顺地进入明府。他们就保持着没有名份的关系,过着情人式的生活。従
沈宛的诗词中,看得出他们心灵之间有着一种相知互怜的内在联系。但好景不长,
半年后,纳兰性德突然去世,留下孤独无靠的她和纳兰性德的遗腹子。沈宛含泪
返回江南,以词作抚慰她心中的伤痛。天公不作美,有情人终不成眷属,留下一
段让人叹息、让人辛酸,泪水淹没欢乐的风流憾事。也许是一段风流债之缘故,
这个遗腹子被生下来。光阴荏苒,岁月蹉跎。据说在这个叫富森的遗腹子七十岁
时,被乾隆邀上太上皇所设的“千叟宴”。孽海情天,业债消尽。
纳兰爱妻、情人的生离死别构成纳兰性德感情生活的一波三折,宕荡起伏。在他
的诗词中凭添了这许冷暖色彩。爱得要死,恨得要死,都凝结着千古咏叹。欢悦、
悲伤--不朽的美--宝贵的文化遗产。
4.物性观照
纳兰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
水亭”。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
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
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
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
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従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
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从颐和园西堤望玉泉山及西山
纳兰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
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
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
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
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已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
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
德把属于自已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
比。并把自已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
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
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
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
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
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
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
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荷花图
纳兰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纳兰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
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
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
他的哲学理念。
5.风物起兴
纳兰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
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
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
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

八大处灵光寺
纳兰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従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
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
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
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
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站在
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
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山下不远
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
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东南望,
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辽宋于会城门北、紫
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金兵攻陷辽幽
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历史变
迁,王朝更叠,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
纳兰纳兰性德従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
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
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这
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水势较旺。这周围山林
于背阴处更高大繁茂,因为谷中土厚,阴处涵水,不似向阳坡上风大干燥。而潭
口处黛色石崖下会让人有山岩开裂、潭深难测之感。这股泉水属于石灰岩地区溶
洞、裂隙中的暗河涌出,水量较大。这段白噩纪形成的石灰岩地层,与三里外白
家曈火织蛛山(石灰山)后的大溶洞(现已无存)的地层一致,并与那个曾有水
流、被称之海眼的溶洞有直接关联。这里的山体岩石不但与南边一脉相连的红色
火山砂岩的“火山头”地层结构不同,一红一黑,而且这股泉水与香山双清、樱
桃沟、簸箕水,七王坟后香水院等山泉不一样,不是由山体地层涵水下渗,至山
脚处形成泉水露头,而是属于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的涌出。因此,这个“龙”不
小,传说是东海龙王的七子于此潜居。清代这里一度成为皇家的敕建黑龙王庙。
所以说,《帝京景物略》中记述的涌水情形是正确的。纳兰性德的直观感受也是
准确的。且不说《清词史》中评论该词“感慨倍多,遥思腾越”。就此也能従现
代科学的角度验证纳兰性德重视真实感受,仔细观看事物是颇为精到准确的。

黑龙潭
纳兰另外纳兰性德在大觉寺的吟唱,也使凡去过该寺的人,倍感贴切。大觉寺始
创辽代。纳兰性德时见到的大觉寺是明代的规制。它是北京“八大寺院”之一,
至今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还保留着明代的木结构。大觉寺院落宽阔,殿堂高大,
花木繁多,以玉兰、银杏最为著名。(解放后这里一直是林学院的实习林场)大
殿中保留着精美壁画、悬塑。至今主佛像、“二十诸天”、“十二缘觉”的塑像
保留完好。所以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
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蛱蝶乍従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其中空梁、画壁、诸天、蛱蝶、燕雀等不是作者凭空臆造的。而且従中还能让人
想见侍卫在高大殿堂的台阶下巡行,在僻静的行官跨院当值的处身角度。这种人
与景物的位置感和梵天幽静之感,是于今天都能在实地感受到的。

大觉寺
纳兰纳兰性德在奉值宿卫龙泉寺时作的《五律·宿龙泉山寺》以区区数行,把个不大的寺院和环境,甚至作者所在的位置都勾划出来。龙泉寺后的山峰为花岗岩,徒峭如削,其势如列。因此诗中有“列岫”一词。因为地形的限制,寺中殿宇,院落不深,而是一字横向排开。従属群房由西向东排列。如果纳兰性德晚间下岗后,联想与明万历皇帝有关的佛事,并遥望明陵的地方在寺内,大约就是群房最东端。这里是最后一个小院落,屋宇不太大,従现在的警卫控制观点看,也是设岗立哨的地方。小院东、南两面女墙齐腰,能凭栏就高远望。所能望出之处为东南、兼有东北。十三陵则在视野的最偏北向。女墙的高坎下有一条従山下而来的石板古道,是去妙峰山进香的古道之一。站在此高处,沿古道向东北延伸,诗人的思路由此飞向天寿山,跨越了世纪。

龙泉寺山门
纳兰纳兰性德写海淀、玉泉山一带的水域风光时,往往把它与江南并比。确也如
此,这一带水源充沛,河湖相连,菱荷舟帆、平堤沙岸,或“十里湖光载酒游”,
或平堤走马披春风。总之在写到这类风光时,一般都是比较清新抒情的,不似前
般怀古之作,比较凝重深沉。这里一方面反映他的性格与水域情结相吻合。另一
方面,当时文化发达的江南对词人的影响,使凡与此文化生发环境相一致的情调,
就容易在作者的心绪上形成一种内在暗合,调动起他的舒和明朗的创作情绪。

远眺玉泉山
纳兰纳兰性德的这类诗词,受着他阅历的风光名胜的影响,有感而发,由此及彼,由有限到无限。这是他的一种生活之源,这种生活对他的创作具有提示、陶冶作用,従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生活对他创作的赐予。

四、纳兰性德与清代词坛
纳兰


唐宋诗意画
1.艺术特色 纳兰纳兰性德主张作词须有才学。对泥古、临摹仿效深恶痛绝,在创作态度上“ 欲辟新机,意见孤行、排众独出。”认同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 师”的观点。提出“凡风骚以来,皆汝师也。”认为“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之 面目”是迂腐之徒的作为,不足取。还形象地比喻此般行止如矮人观场,随人喜怒。他谈诗词创作“亦须有才,乃能挥拓;有学,乃不虚薄、杜撰。才、学之用 于诗者,如是而已。”兰
纳兰他还主张作诗词要有比兴。并従文艺批评的角度,对唐、宋、明的诗词作品 进行比较,指出宋明的作品赋多比兴少,“雅颂多赋,国风多比兴,楚词従国风 而出,纯是比兴,赋义绝少。唐人诗宗风骚,多比兴。宋诗比兴已少,明人诗皆 赋也,便觉版腐少味。”在他的诗词中,他常以竹、松、兰、荷等自比,借物起 兴,循着他的“发乎情,止于礼义”的创作过程,抒发高洁的情怀,辩明超脱的 心志。
纳兰 纳兰性德的这种创作思维轨迹和价值取向也是出之有因的。明珠在纳兰性德 少年之时,便为他延请了汉学名师。使他在受教育的初期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方面,形成良好开端。其后,在编纂集宋元历代经学大成的《通志堂经解》的和经

纳兰性德白描坐像
同时,従理论的高度,系统接触、了解在传统哲学、伦理、 道德思想指导下的经世方略典记述。在他以后用诗词従情感上抒发胸怀的时 候,深层的理论指导着他自然,自觉地达成“发乎情、止于礼义”的艺术创作思 想程序和价值归宿。
纳兰 纳兰性德的诗,特别是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惋动人,间有雄浑之作。 陈维嵩认为,他的词与南唐李后主风格相同,但词中有青春气息,因此长于后主。 现在看来,这同代人对他艺术特色的评述,还是比较恰如其份的。
2.艺术价值
纳兰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州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 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州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 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 词家三绝”。

玉兰花
纳兰关于纳兰性德的诗词、特别是《侧帽集》《饮水词》后代多有评价。清末梁 启超曾评纳兰性德词:“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嵩也认为“ 《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后主之遗。”王国维更是欣赏称道,已见直抒,说纳 兰性德自“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当代学者也认为纳兰性德是满族中一位最早 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的令词成就斐然,是五代李煜、北宋晏几道以 来的一位名作家。
纳兰 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写下了千古篇章《沁园春·雪》。柳亚子 与之唱和,写了《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沁园春>》。下阙道“才华信美多娇。 看千古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 兰容若,艳想穠情意雕。……,従文艺创作角度说,用众星拱月,或反衬、比较 的方法,把一系列著名词人列出,更衬托不可同日而语,非一个量级上的伟人毛 泽东的高大;従文艺批评的角度说,指出批评家眼中的每位重量级词人的艺术得 失,更显出毛泽东该篇词作的高超、完美。这就如同评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 宗宋祖稍逊风骚一样,既是一种创作手法,也是一种文艺批评的常见现象。従悖 论的角度,运用逆向思维方法,也能看出柳亚子所搬出的历代著名词人的“份量”, 不如此排列组合与累积量化,则难以和划时代的伟人相提并论。
纳兰在以上这些“后话”之前的三个世纪,纳兰性德的诗词已经在社会上享有很 高声誉了。従当时的显官、名儒,如徐乾学、高士奇、韩菼、朱彝尊、陈维嵩等, 对他的评价和态度,可以看出,他天资聪慧,于学之显、于文之通,致使诗文既 出,便掷地有声,嘉评鹊起。和他家有世交的江宁织造曹寅,在怀念交谊甚厚、 相知甚深的故友纳兰性德的《题楝亭夜话图》诗中就有“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 山人貌姣好……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小字几曾知?”的句子。由此可见纳兰词 在当时已经于世流传,读《侧帽》,咏《饮水》被视为风雅之事。
纳兰尽管由于纳兰性德的家世,出身以及本人地位可以声先夺人,封建官场,旧 时文坛也少不了迎逢、奉和的职业庸俗。像《红楼梦》所说:一些清客、市井闲 人,拿着怡红公子写的字画斗方,附庸风雅当回事儿。在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 会有过誉、过热现象。以后随历史风云,政治变幻,出现的排满,阶级斗争,阶 级分析等思潮和情绪倾向,不同程度影响过对这位大词人和其艺术的认识与评价, 结合对他的百年后话,我们可以拂去尘埃,掩住浮光,比较客观地评价这位贵族 词人的艺术成就。把他那个时代的真正闪光驻留今后。
纳兰无论命运之神怎样架构人生,上帝掷出的骰子怎样使世人无法捉摸,应该说: 真情实感加上真才实学,都将托起人文辉煌。
3.文化意义
纳兰把纳兰性德在文学,特别在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仅看成是一个文人在其文学
艺术领域内的成功,是不够的。特别要注意到的是,他的成功在那个时代所具有
的典型意义,和这个典型所代表的一种积极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倾向。这种意识
形态方面的流向,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融汇百川的一个缩影。

山海关

吴三桂降清前所铸铁芯铜炮
纳兰未入关前的满族在与明王朝的军事斗争中,由弱变强,屡屡获胜。清太祖努 尔哈赤已经开始注意吸收汉人有学艺者加入自已的阵营。当然,他们最先接受的 是诸如火炮技术之类的“硬件”技术。入关后,当满州贵族的势力不断向全国扩 展,清军的铁蹄开始踏入江南之时,在这个人文荟萃的温柔之地,受到了最激烈 的抵抗。清军每攻一地,克一城,几乎都要付出重大代价。亲王以下官兵伤亡惨 重。为了血恨报复,清军甚至采取了人类军事斗争中最为极端的屠城行为--“ 扬州三日”,“嘉定屠城”。清军虽然占领了文化名城,但没有征服人心,堂堂 的征服者在文弱书生眼中,也仅是沾满鲜血的武夫一介。従孔子后裔孔尚任的《 桃花扇》中,李香君劝侯公子参加尚可法的抗清斗争的戏剧情节中,可以看到佳 人鼓励才子抗清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可以従妓女都劝嫖客投身抗清的另一特殊角 度领会这种反抗的全民基础。这种不妥协的,以柔克刚的激烈情绪,被当时的思 想家顾炎武以深刻的道理形式讲出:“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 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所说的“亡天下” 即落后、野蛮对进步、文明的践踏与灭绝。对这种倒退现象的拒绝,必将唤起顾 炎武所说的国家兴亡中的匹夫之责。这也使得江南地区既便在被清军武力征服后 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仍然是思想最不稳定,人心思旧的地区。面对江南文士集团, 满州武士也是英雄无奈。

曲阜孔庙列柱
纳兰康熙亲政之后,聪明的青年帝王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弄通了一统中国的 帝王应该弄通的道理,认识到文治的重要,认识到本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主流文化 之中对于维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不可或缺。而仅依靠従关外带来的那点马背文化, 仅依靠降清二臣的那点汉奸文化,是难以进入中华文化主流的。他一改外来征服 者的形象,俨然以中华民族代表者的姿态,采取如下措施:尊崇孔孟,承袭文化 大统。开设博学鸿辞科,开科取士。倡导满人学习汉文化。这就形成了逐渐従被 动受影响到主动接受的文化过程,在语言文字、伦理纲常、行政规则、科考官制 等意识形态和制度形式上朝中原文明方面靠拢。康熙首先去朝圣祭孔,把这个远 在纪元之前的“人文初祖”捧到了位极人臣的历史高度。他下令设置博学鸿辞科, 恢复科举考试,尤其注重对江南文士的网罗。他派出自已最有文采的亲信曹寅( 曹雪芹祖父)一族赴江南。
经济上管理织造,文化上笼络文人,称得上是清帝王 的文化使臣。在鼓励皇家子弟、八旗贵族学习接受汉文化的形势下,确也涌现出一批学有所成的才子。纳兰性德便是这其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佼佼者。他本人科 举出身,蟾宫折桂,表现出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并被康熙看重,放在自已身边, 充当文化亲随。在康熙成为中华大帝,经营文化的顺时之举过程中,纳兰性德与 曹氏一内一外的布局形式,是有深远的政治、文化方面用意的。
纳兰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表现比较开明,并抱积极态度。 其子纳兰性德又在其基础上,树起了一面文学诗词的旗帜。如果说曹雪芹的《红 楼梦》是满汉文化融合后,中国古典文学开拓创新形成的一个最高峰,那纳兰性 德的词作,就是在文化融合过程之初的一个成功的里程碑。对纳兰性德,我们看 到的不仅是他超逸的才华和令词的美丽,従他的成就与表现,更让人看到具有民 族特色的文化过程和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千年不绝的百川归海的历史趋势,向 我们昭示着这个文化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增强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面对今天的世界文化的浪潮,我们应该,也能够敞开博大的襟怀,咀精嚼华,吞吐大荒。
五、纳兰性德研究
1.与“红学”研究的交叉
纳兰轰轰烈烈的“红学”研究已经进行百载有余了。其中有不少文宿、巨匠参与 研究,并取得不少成果和进展。不但伟人毛泽东对《红楼梦》研究有评述,就是前溯百载,清代的皇帝,公子王孙也厕身其中。但凡研究“红学”的人对明珠,纳兰性德都会有所了解。乾隆算得上是第一位红学家。当和坤进呈《红楼梦》,乾隆读后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一句话,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且不说此推论是否真有道理,天子首开一家之言,根据他的阅历提示了两事物间的联系可能。

曹雪芹在西山
纳兰明珠、纳兰性德和曹雪芹都是清初到中期“康乾盛世”中人,相继前后。他们的家世与经历,有许多共同之处,是那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现象的集中反映。
纳兰首先,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同入值宫禁,均为大内侍卫。据考,这种同事关系可能还非同一般。他们都极富文采,一个是满人通过发奋勤学,成功地加入到中原主流文化的行列。另一个是祖代家风,把成熟的汉学带入旗籍。従两个不同角度达到同工之妙,对满汉文化融合作出努力。现在最能作证的便是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与随康熙南巡驻跸织造署的纳兰性德的诗文交往。
纳兰纳兰有词《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纳兰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
纳兰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
纳兰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
纳兰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
纳兰延夕月,承晨露。
纳兰看手泽,深余慕。
纳兰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
纳兰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遣纱笼护,正绿阴青子盼乌衣,来非暮。
纳兰此外,纳兰性德还著文《曹司空手植树记》。
纳兰同是帝王的近臣,纳兰是帝王身边与文化人士联系的桥梁纽带。曹寅是外放江南,一面任官,一面监视江南文人举动,为朝庭笼络人才的密使。他们的作用方向不一样,但目的和归宿却是一样的,都是清王朝进行文化统治的干将与助手。这便是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扮演的同一角色,以及在文化职能方面的共同之处。
纳兰再者,纳兰家族和曹氏家族都是封建官僚世家。従龙入关,立有功勋,并数代承袭官爵,是功名奕世,钟鸣鼎食之家。纳兰家不但是的道的正统满州贵族,従血缘上与王朝有着复杂交叉的关系。曹家祖上是明朝辽东驻军军官,后降清改籍,入包衣例,属帝王家臣,曹寅的生母曾是康熙的乳母,曹寅当过皇帝的侍读(同学),曹雪芹的姐姐又是礼亲王之子,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曹家世袭江宁织造职达六、七十年。尤其不要忘记的是纳兰性德,曹寅与康熙皇帝是年龄相近的“一起玩大”的年少君臣。

织造署旧址
纳兰 纳兰家与曹家不但在王朝的关系上,而且在家世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祖上都是従龙入关的老资格,并在清王朝定鼎华夏后发迹。两个家族都有一定的文化传统,注重文化建设。明珠是满汉文化融合政策的支持者,自已曾领衔主编过一批清初的大部头书籍。他对自家子弟的文化进修、发展,尽了心力。儿孙中有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有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还有喜读书、善藏书的孙子福格。而曹家祖上就是明朝辽阳驻军的游击衔炮兵教官,之后的曹家子孙均是文才出众,并乐于广交天下名士的官员。他们的祖上虽都是武官出身,但在文化的过程和完善文治的大形势下,较早地顺应这个趋势,完成了这个转变。诗书传家,崇文重礼。两个家族都有着“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辉煌,
都是“诗书簪缨之族”。但也都遭遇撤职抄家的厄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把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治斗争与家族盛衰演绎得如此维妙维肖,再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纳兰 王朝的政治风云变幻深深影响着他们家族的命运。他们家族内部的矛盾发展,家势的炎凉,也微缩、反映了王朝的兴衰。它们互为影响,互为观照。明珠与大 多数封建官吏一样,由于权势渐重,也重蹈把持朝政,背公营私、贪财纳贿覆辄,被御史参劾,遭撤职抄家的处分。他的府邸家园被另一个侫臣巨贪和坤看中, 据为已有。而曹家赫赫近百载,却被告挪用资财,出现亏空被撤职查抄,其织造之职被另一个叫隋赫德的贪官接替。这种陈陈相因并非以良继莠,正是统治集团
内部斗争的结果。他们两家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权力斗争,属于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朋党。纳兰性德大弟揆叙因在立储问题上重提“八阿哥”,玄烨震怒,被降职。雍正更是穷治政敌,死人也不放过。降谕在揆叙墓碑上铲去旧字,改刻“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昭示永久。而揆方因婚姻关系,也自然在皇子朋党之列,亏得早逝,荣辱由他。而曹家也因为立储问题与皇八子和皇九子结为同党,被雍正恶之,一除为快。因在江宁织造衙门旁万寿庵发现曹家为允禟收藏铸造的铜狮子,找着把柄、差错,便削职为民,充军发配,一捋到底。两个家族同样在封建制度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里尽历了荣辱盛衰的轮回。纳兰性德本人虽然没有象晚些时候的曹雪芹那样,亲历家道衰败。但他的婚姻、事业好景不长,似乎也鬼使神差地预示着水满则溢,月圆必亏,“盛宴必散”的规律。应该看到,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纳兰和曹氏家族。而是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是封建王朝中的普遍现象。这也正是他们家族史的社会意义所在。

大观园总图
纳兰就纳兰性德和曹雪芹个人品格来比较,也有许多共同和相通、相似之处,两人都有过人的才份和非同一般的文化基础。纳兰性德在主编《通志堂经解》时,就把凡读书、索引、见闻俱记录在册,以后编成《渌水亭杂识》,其中涉及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可见博学之一斑。一首《望海楼·宝珠洞》把视野内一望之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千古苍桑一并道来,信息量大,跨度大,内涵丰富。一首《忆秦娥·龙潭口》把所看到的地理、地质现象作正确的描述与艺术的表达。竞可以与著名文化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中有关描写一并参照阅读、欣赏。而曹雪芹也多才多艺,曾撰写《废艺斋集稿》、《南鹞北鸢考工志》等多册关于金石工艺美术、烹调等书籍。另外还擅长书画、诗词。这些在他的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中,都一一展现。纳兰性德与曹雪芹同属风雅之流,脱俗之士,但对朋友却有情有义。纳兰性德交友朱彝尊、梁佩兰、姜宸英、高士奇、顾贞观等著名学者文士,并倾力营救身陷绝地的吴兆骞。纳兰性德身虽富贵,但不恋官场,不贪功名,甚至想摆脱世俗纠缠,做闲云野鹤。曹雪芹则有诗友敦敏、敦诚、张宜泉等,更有神密的“脂砚斋”、弘晓等知音。他乐于帮贫济困,据说他在“鬻画维生”“绳床瓦灶”的困境中,仍“常济孤寡”,收养双目失明的老妪白媪,作风筝谱教盲人于叔度谋生之术。曹雪芹曾谢绝好友敦敏的推荐,不入宫谋职。
纳兰他们之间确有许多极其相似之处和几乎能重叠套合的家世经历。无怪相隔不久,又与纳兰家结为“亲家”的乾隆,看过《红楼梦》后,一口咬定所写是前朝明珠家之事。更有人牵强、索隐,认定明府为大观园;明珠纳兰父子即贾政、宝玉等等不一枚举。且不管这类说法有否根据,有否意义,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的确太多,而且在纳兰之后的曹雪芹也不可能对之前的包括明珠家的变故毫无知晓,加之个人的亲历和体验,丰富了他的艺术创作源流,使《红楼梦》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更大的涵概性。使一部文学著作具有了更丰富的蕴涵和深刻的意义。随着“红学”的不断延伸,互相的联系越多,有事物间的有形联系,有思想观念方面的无形联系,更有同一社会背景下的因果联系和必然规律。这就是在研究“红学” 过程中,与其互为参照、互为印证、互为诠释的意义所在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 .范文澜等
《中国通史简编》 ..........................吕振羽
《北京史》 ..............................北京大学
《北京市历史地图集》.......................侯仁之
《中国文学史》 ..........................北京大学
《中国小说史略》...........................鲁兰迅
《中国古代官制》...........................柏兰铮
《美学概论》...............................蔡兰仪
《美学散步》 ..............................宗白华
《美的历程》.............................. 李泽厚
《纳兰性德丛话》 ..........................徐征等
《红楼梦辩》.............................. 俞平伯
《曹雪芹小传》 ............................周汝昌
《悲剧与挽歌》............................ 李希凡
《<红楼梦>与清代社会》.....................施达青
《京西名墓》........................张宝章 严兰宽
《北京西郊宅园记》........................ 焦兰雄
《北京王府与王府文化》.....................赵志忠
《王府生活实录》................... 金寄水 周沙尘
《中国北方战争战例选编》...............军事科学院
《皂甲屯纳兰氏祖茔》.......................黄兆桐
《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 ..........吴恩裕
《<红楼梦>及曹雪芹有关文物叙录一束》.......周汝昌
《帝京景物略》.....................刘兰侗、于奕正
杨 奕2000年12月16日第一稿于西郊
纳兰
2.京城、海淀及西山一带相关文物、遗迹
纳兰 ①明珠相府:每当谈及纳兰性德在京城的生活遗迹,必然要涉及其父明珠的相府。那便是现今座落在后海的醇王府。解放后府邸部分曾为国家卫生部,花园部分为宋庆龄居所。最初这里是明珠的府邸,当明珠被参劾,遭查抄后,资财、 房产入官,府邸最后被早已对此垂涎的和坤所得。和坤在嘉庆当政之初遭灭顶之 灾,该府又被赐予成亲王。当光绪登基后,其父奕譞在西城太平湖(现中央音乐学院)的醇王府便按制作为潜龙邸“供”了起来。醇亲王奕譞则作为摄政王,迁府至后海原明珠府,并将其进一步改造成摄政王府。人们现在看到的是几度风雨、几经变迁的在最初明珠相府基础上延革演变最后成形的一所王府。

醇王府配殿
纳兰 ②自怡园:又称明珠相国园。建于康熙年间,是当时京西私人园林中的一座名园。其大体位置推测有三:有认为在长春园西洋楼北墙外大苇塘处,有认为在清华大学西门偏北一带。也有认为在今畅春园迤西不远。建园时请名师设计建造。园中山水兼备,既有富贵景象,又不失典雅风韵。其中有二十一景:筼筜坞、桐华书屋、苍雪斋、巢山亭、荷塘、北湖、隙光亭、因旷州、邀月榭、芦港、柳沜、芡汊、含漪堂、钓鱼台、双遂堂、南桥、红药栏、静镜居、朱藤迳、野航。明珠和其子弟都曾于此住留。当明珠家遭厄变,家产藉没时,自怡园也在其中。由于之后没有再将园子赐出,这里便逐渐荒废,已至最终圮毁无存。由于历史上有关自怡园留下的资料很少,所以难以更确切地标示地点,描述园林细节。

双榆树墓地松柏
纳兰③桑榆墅:这是明珠的又一处别墅。其名字几经转化,被今人叫作“双榆树”。其位置大约在人民大学一带,又称“西郊别墅”。园中植有桑树、榆树等树木,故取桑榆为别业之名。建园于此的原因大约一则因为附近有明珠家的另一墓地,二则従京城到西郊海淀、畅春园等地,这是必经之路,这里是可供中途休息之所。三则给长子纳兰性德作读书处。桑榆墅建园比自怡园为早,大约在明珠35岁左右时就已建置。园中有庭舍、回廊、小楼和许多果木,尤以桑树、榆树为多。従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多次提到回廊、小楼可以推想园中的景物特征。这个园中和周围均有水流、池沼。纳兰性德于此读书、生活有相当的时间。园中建有花间草堂,是纳兰性德和文士、好友,如顾贞观、梁汾等谈论学问、交流思想、雅集、短住的处所。桑榆墅为这些朋友间的往来诗词中每每提及。
纳兰就在桑榆墅附近,纳兰家的另一处墓地中埋葬有纳兰性德生母,觉罗氏。后来葬有纳兰性德长子福格、孙子瞻岱。这些坟墓最后均迁至皂甲屯明珠家族墓地。建园之后,这一带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原有的风物、地形已不复存在。随之而起的有友谊宾馆、人民大学、双安商场、双榆树小区楼群等。进一步勘察已很困难,但従现在人民大学校园内遗留的一些墓地松柏和这周围曾残留的碑碣来看,这一带也是建园、修墓的风水之地,而且这类建置的密度也是很大的。
纳兰④渌水亭:这是一个以纳兰性德的许多诗词和文集《渌水亭杂识》而闻名的处所,似乎成为这位伟大词人的形象标志。正因如此,对于它的形制和准确地点,至今仍是学术争论的热点。一说渌水亭是一亭式建筑,在后海明珠府中,并引后海之水于亭前。一说渌水亭在玉泉山东,四槐居附近。其间有客厅、书房、花园、 果树等,食宿设施具备,是居住、游玩、郊猎、休闲、举办诗文聚会的好地方。这里依山临水,玉泉山、金山分列西北,门前临湖泊,堤岸为弧形。这里的水来自玉泉山,水量充沛。加上垂柳、菱荷、稻菽千倾,颇有江南水乡情致。正因如此,它成为纳兰性德最为喜爱、最为钟情的地方。他于此著文、作诗词最多。他 任侍卫官以来,修学、养病、会友,大多数时间均于此地。他有《渌水亭》诗:“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他的好友,同道朱彝尊、陈维松、严绳孙、秦松龄等,也有专辞写渌水亭。由此可以窥视出这个文化沙龙对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的重要意义,连他平生最后一次聚会和他辞世,也尽在此处。另一说渌水亭在今上庄乡,皂甲屯明府花园一带。这里也是河渠纵横,远山近水,水映山光,蒲苇丛生。明府花园的西花园中,有荷池,有土埠草亭。作为创作,这里也不失为一个理想所在。有关渌水亭的记叙说渌水亭之水通皂荚(皂甲屯)。如果従玉泉山的角度看,玉泉水系与榆河水系远非一脉,中间隔着红山口分水岭。两条水流分居清河、沙河两个水系,在本区内没有合流。这便是此说的重要依据之一。

渌水亭畔
纳兰⑤西山:北京的西山是指太行山北段延伸至北京平原,与平川相连的山脉。平均高度在100—500米左右。在西郊海淀区,以金山、万寿山(颐和园)红山口、黑山氵扈为界,分为“山前”、“山后”两部分。山前有八大处、香山、碧云寺、卧佛寺、玉泉山等胜景。山后则有冷泉、黑龙潭、温泉、大觉寺、妙峰山、龙泉寺等古迹。前山部分到清代已经是园林别墅相望,寺庙林立,陵墓相连,八旗兵营郅次鳞比,虽不失清雅,但也人烟相对密集的区段。山后则是比较开阔、安静、 舒朗的近、远郊相接地段。特别是山后地区,经济开发有限,许多文化遗存还处在比较自然的状态,既有一定的神秘性,也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纳兰以皂甲屯明府花园为起点迤西南,遥遥相望的十数里地方,分布着清代王公大臣如:明珠封地永泰庄、索额图宅园太舟坞、怡贤亲王允祥的封地白家疃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在香山正白旗营区居住,更落魄后,便翻过寿安山、半天云岭,沿一条石板山道来到白家疃,投奔曾任过正白旗都统、热爱文学、好行善事的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在这里,他度过了最后的岁月,留下未竟的八十四回《红楼梦》书稿。据考证,白家疃村西小石桥为乾隆年遗物,桥西曾有曹雪芹的四间陋室遗迹。桥东不远为怡贤亲王祠堂(现为白家疃小学,作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已部分修缮)和其别墅。他们时常谈论书稿,切磋诗文。敦敏来访曹雪芹时,也曾有诗提及沿小河过石桥的情景。

怡贤亲王祠
纳兰出白家疃东口,迎面即是画眉山。山麓东北端便是沿山而建,金碧辉煌,气派非凡的黑龙潭。何为画眉山?据传,古代这里出产一种黛石。金代的宫女用这种黛石画眉毛,故而得名。所谓黛石,即煤矸石中质柔细腻者,是一种天然炭黑。至今黑龙潭南墙外仍有当地农村开凿的小煤窑。矿工还会告诉你,此煤石中的黛青可作颜料。悉心者在这座小山周围,还能看到少量夹在石隙中的片层状煤矸石。它与深青色石灰岩共生山麓,其色相青黑,是泉、潭为黑龙潜邸附会的依据。
纳兰 据明末清初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所述,在明朝中期万历年游黑龙潭时,此处已有规模不小的庙宇。以后清代康熙、乾隆近而将此改为皇家奉祀的龙王庙,并多次亲临,进香祈雨。従纳兰性德的《忆秦娥·龙潭口》一词中可以看到他随驾赴黑龙潭游历的一段诗词者的心得与感慨。这里的四座御碑亭中,还有一块纳兰性德好友,大学士高士奇为圣上撰写的碑文。数十年后,曹雪芹又移居画眉山西边的白家疃,著述他的《红楼梦》。《红楼梦》开头说,西山有产黛石的,能够画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多次以不同形式提及黛石、黛山,以及以黛画眉的细节。作为作者的一个创作词汇概念,曾引起某些人的注意。就曾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戍校本》的最先拥有者:才女马{髟方}眉和其夫北京藏书家刘铨福,据书所述到西山访黛石产地,居然访到。又留有一幅名为《翠微拾黛图》的画作。红学家周汝昌也按文索骥,提及此事。尽管亦有地方志等说京西门头沟深山处的斋堂产黛石,又名“画眉石”,有“画山”之地,让人有根有据亦作一说。其实两处黛石均同属西山煤层一系。在没有新的论据之前,哪处是《红楼梦》所指的“黛石”产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百里之遥的斋堂“黛石”引发作者的掌故灵感,还是依户在望,信步可至的黑龙潭画眉山更容易唤起作者的创作联想,不得而知。

空空庙(追忆速写)
纳兰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北边山根,曾有一座小庙独立山麓。庙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建在一台阶上,灰筒瓦,硬山顶,两壁各开一窗。因为庙中已没有神祇偶像和牌位,空空荡荡,当地人叫它“空空庙”。此庙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平整土地时被拆除。这种建制的小庙在全国许多山乡可以见到。它与白家疃村东口原来的土地庙和村中心现存的七圣贤祠同属一个类别。虽已无文字记载,但従形制和位置判断,当为山神庙一类。它与东边下首百米山谷中的昭福龙王庙为伴,建筑年代已无可考证。现今有人进而认为这座“空空庙”可能与曹雪芹《红楼梦》开头所写的“空空道人”有关。尽管“空空”概念在道行中有虚无、形灭的宗教哲学之意。会其意,领其神,宜虚不宜实。但如果出白家疃村,向南上坡而行,会发现空空庙正建在山麓洪积扇的台地之上。这种地形也被称作“埂”。庙在山埂的形胜之处,其山即为“南山”。两下里横岭逶迤连绵,中间是须仰首才见的突兀、峻峭的“三柱香”主峰。这是观察这座海拔五百米山峰的最佳角度。这里看到的“三柱香”为峭壁三联的青峰。逆光而望,翠影山岚,别有妙韵。这里与樱桃沟中和曹雪芹写书有关的元宝石,石上松、广泉寺等仅为同一座山的南北坡之分。“空空庙”东边紧临冲沟,沟宽似谷。以往谷中有泉流,灌木,杂树苍然,巨石累累,是观溪流石趣的好地方。谷边曾有庭院式的昭福龙王庙。再上沟东台地,为清代太监何魁山庄。此亦是晚清京西名宅园之一。现代人于此境也免不了感慨赞叹,一番联想。红楼之主曾于此朝朝暮暮,情感丰富,善于联想的文学巨匠,在这里浪漫神游,也是不无可能的。

由空空庙址望三柱香
纳兰姑且不论这画眉山、黛石、空空庙是否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无稽之处,况且穿凿过度又有牵强附会之嫌,但这些问题、猜测、存疑,对研究考证和丰富这一带历史文化蕴涵加大文史信息量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对“红学”、“兰学”展开系统研究时,某些孤立的信息在学术主流的旁及和串联中,也许能与之相辅相成,在其系统体系中,确立新的价值。
纳兰在这样一块鸡犬相闻、灯火相望的地方,竟有了两位清代文豪于此进行创作活动,留下重要遗迹,确是一件令人称奇的事情。这一带远古时期即有人类活动。白家疃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冷泉发现有战国时的墓葬;永泰庄的榆河畔也发现有汉代居民的生活遗物。这里何能成为适宜创作的天地呢?
纳兰清朝定都北京后,西山前山至圆明园、清河、沙河的西北一线为军事驻屯区。八旗兵主要把营盘设置在香山至红山口的山麓一线。而沿清河临水一线又形成一 个连续的,以警戒西苑一带的军营、军屯。现仍留有诸如:圆明园八旗,兰旗营、西三旗、西二旗等地名。连同山水形势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警戒区。区域内是京城近郊。其间园林密布、古刹云集、贵人府邸相连,是皇帝、王公人等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海淀镇的经济也因此兴旺发达起来,成为京城之外,位处西郊中心的又一热点地区,可以称得上是达官贵人云集的“富人区”。在警戒线之外,即为远郊。政治、经济、军事气氛因地理形势的变化被淡化,显得比较宽松、悠闲。在行政区域划分上,这类地方也归昌平州。王公大臣的封地,有许多在这类地方。各自独处一方,设庄园、田产。虽说当时这类地区为远郊,但与京畿之外的地方相比,这里还是往来方便的。特别要指出的是:清代海淀、西苑一带是京城紫禁城之外的又一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许多政务、军事演习、游乐等都在以海淀为中心并推及西山,这所谓的山前一带展开、进行的。这里的所谓“远郊”是形远实不远,仅一山之隔。山后一带适合隐居:山林河沼兼具;适合耕种:田野广阔,阡陌纵横。环境不象山前,形胜之外或是公众场所或为私人占据,人文建置的密度较大,而是比较疏散、宁静。这里曾有南安河辽金时代北京最早的古花园遗址发现。于这一带山阴处造宅园,因绵绵的南山屏障,给人以隔尘绝世之感,更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和“山气日夕佳”的心境相合的自然条件。若午后至黄昏时,处于白家疃簸箕水山脚下,仰望逆光矗立的“南山”(三柱香、城子山等山峦)此感受尤为突出。文豪们虽处在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地带,但这区区一山、二水之隔(清河、沙河)竟挡住了世俗红尘的干扰,形成既能安定生活,又不十分闭塞遥远的环境,与文人所需要的创作条件不谋而合。此山此水,这大自然的造物,竟是这样默然无语地滋养这块土地的文坛骄子,人之俊杰。

八旗兵驻防图

3.集萃之地皂甲屯言

纳兰皂甲屯在今海淀区上庄乡,玉河(也叫榆河)北岸。皂甲屯也作皂荚屯。它是明珠府地的中心区域。在这个中心,建有占地广阔的明府花园。花园东北向的永泰庄有明珠家庙、东岳庙和水母宫、天齐庙等。花园外北地有明珠的家族墓地。
纳兰明珠的这块封地现在看来似乎偏居一方,而在历史上,它却正处在一条古道之上。一条従德胜门向北,过清河朱房村、唐家岭、玉河、军都故城、龙虎台至南口,再出居庸关的“国道”正贯穿永泰庄南北。这条交通干线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玉河上的古桥遗址和堤岸上的烽火台,向今人指示着已不复存的通衢。让人联想起往昔官道上往来的车马、骆队、行人那一派繁忙的景象。这是一条従京城通向口外的捷径。直到明朝中期嘉靖年,在清河修建永通桥,在沙河修建朝宗桥后,东移的官道才直指东移的昌平城和明皇陵,这条古道逐渐被冷落。在近代京昌公路和京张铁路修通后,这条古道便真正作古被最后废弃。由此推断,清代
初年,这里还是去南口、出塞外的捷径。据说慈禧西行躲兵灾也是従这里走过的。正因为如此,明珠曾出资,改木为石,重建了自元、明以来一直横跨玉河的五孔花岗石梁桥。并把这座宽5.7米,长22米的新桥改名为“永福桥”。同时又修建了沟通东西孔道,方便温泉、军庄、妙峰山交通的马坊桥。这都说明这里当时是四通八达的通衢和枢纽。

明府花园复原图
纳兰明府花园:是明珠在北京西北郊的别墅。始建于顺治十七年,占地50亩,坐北朝南,东西三里,南北一里,呈长方形,中部为多进四合院和跨院,有主人的客厅、卧室和家族成员的住房。西部为花园,东部为车马库、马圈和田庄处。称得上是一个社会功能比较齐备的封闭型“大院”。明府花园北依略有起伏的土岗,西部为龙溪河,碧水荡漾,南临南沙河。花园以坚固的三合土打成高大的围墙。南面为正门,东西设便门,北面为更道后门。进入正门有大影壁迎面。西花园广植树木,并用清理河道的泥土堆成假山,上建茅亭一座,面南临莲花一池。宅园外西、北河畔设石桥五座,西岸遍植垂柳,河中可泛舟,一派水乡风光。


龙湾子纳兰
纳兰 纳兰性德少小便读书学习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郊园即事》中诗云:“胜侣招频懒,幽灵度石梁。地应邻射圃,花不碍球场。解带晴丝弱,披襟露叶凉。此间萧散绝,随意倒壶觞。”这一带的自然、人文风光在他的思想形成和情感陶冶过程中,有一定影响是毫无疑义的。
纳兰 随明珠家族厄运不断,这里也在乾隆年被查抄。以后便逐渐败落下来。随之迁入、搬出的人口不断,成份发生很大变化,花园失去原有模样。至今只留下北部等三合土园墙部分。西部有“大清辛丑”记年井碑的四眼古井一口。还有大影壁、西花园、东门口、西门口、荷塘、马圈、戏楼、更道等地名流传至今。西花园处的水沼仍然可见痕迹。旧砖、石雕等还可在村中随处见到。従现在皂甲屯村庄看,是一个很大的,有南北街道和东西数条巷道的村落。

明府花园残墙
纳兰纳兰氏祖茔:位于明府花园北墙外,过龙湾子小河,在略有隆起的土岗上,与花园北墙约二、三百米之遥。墓地分为南寿地、北寿地。南寿地有宝顶 5座、坟 2座,坐东朝西,分昭穆次序左右燕翅分列。北寿地在南寿地西北向二百米,坐北朝南,有宝顶4座。

神道碑
纳兰 南寿地宝顶起首为尼雅韩夫妇合葬墓。顺序为昭位郑库夫妇墓。穆位为明珠夫妇墓。次昭位为纳兰性德及妻子卢氏墓。次穆位为揆叙夫妇墓。两座土坟是解放初,従双榆树迁来的纳兰性德子福格、孙瞻岱的墓。墓地原有三合土筑的围墙,分为内墙,高3.5米,外墙(风水墙、罗墙)高2.3米两道。凡宝顶一般高在 4米左右,有汉白玉石须弥座,宝顶前有石供案、石五供等,两百米外向西有螭首龟趺神道碑两座。
纳兰北寿地主墓为淑慎郡主墓。按制郡主格同国公、贝勒、贝子,建享堂,神道石像生为:石人二、石马二、石虎二、石羊二、石望柱二,并有四柱三门冲天石牌坊一座。北寿地昭位为郡主配偶和硕额附揆方(郡马)墓。穆位为永寿夫妇墓。次昭位为永福夫妇墓。
纳兰 南北寿地的神道交汇处有一座碑亭。亭内有汉白玉碑一块。沿神道往西,有石人、石马各一对。神道转向西南,有石桥一座,桥端各立石虎一座,俗称“四虎桥”。墓地共占 120亩,规模宏大。昔时,这里松柏参天,神道深远,碑碣、牌坊、望柱林立,一派肃穆、森严的景象,被当地人称之为“小十三陵”。
纳兰 这所墓地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时期,曾被兵匪及贼徒多次盗掘,掠走不少珍贵文物。以后被人陆续拆、移、平毁,已失去往昔的面目。“文革”时,这里遭受了最彻底的破坏。宝顶被炸毁,墓室被开挖,起出地宫砖石材料。石碑、石雕亦被充当石材,砸碎另用。南寿地排在第二排左手的纳兰性德墓也被开挖。地宫被揭顶,棺具尸骨被抛弃。只有纳兰性德和卢氏的墓志后来被有心人发现,従生产队的台阶上取下,几经周折,数年后才被文物单位收藏保存。算得上是纳兰家族墓遗物仅存了。

墓地现状
纳兰 纳兰性德墓宝顶高 2.5米,建在条石月台之上,宝顶为三合土夯筑而成,有两道铁箍,底部为汉白玉须弥座,上雕有二龙戏珠图案。据后来盗墓者交待,曾有金印一方、金镇尺四个、玉石白菜、镶嵌珍珠的宝剑鞘等。就1972年纳兰性德墓被村民掘开时的情形看,地宫为砖石拱券结构。地基为青条石,墓墙壁由印有“玉河窑”字样的青砖砌就,白灰粘合,磨砖对缝工程质量上乘。地宫约16平方米,内有汉白玉和砖砌就的棺床,有两扇汉白玉石门,顶门的“自来石”高1.2 米。棺材用楠木制作,饰赭红色漆。地宫西北角有盗洞。棺具、尸骨均被取出。该墓中一个头骨的下颌骨上,有人数过有36颗牙齿。南寿地最后清理出残存的小件文物有:粉彩春瓶 1个,高30厘米。瓶中有珠子、玛瑙十余个和金、银锞子各一个。墓志 7块。北寿地出土嵌金黑白玉龙头手镯一件,小金如意一件。两块寿地最后清理出的小件文物和明珠墓志、纳兰性德、卢氏墓志以及揆叙、永寿等墓志为北京市文物局收管。纳兰性德墓志铭藏首都博物馆,卢氏墓志铭藏北京石刻艺术馆,纳兰性德墓志盖藏纳兰性德史迹博物馆。其他如尼雅韩等墓志等,包括碑刻,均在动乱年代被人拉走,毁坏,散失贻尽。现在南寿地为公共汽车终点站,空场、贷滩、杂房一片。北寿地为上庄乡卫生院。地表相关地貌、遗物已踪迹全无。

纳兰东岳庙:此庙为明珠出资翻建的纳兰家庙。位置在其封地永泰庄。距纳兰祖茔东北千米之处。这所庙宇的位置曾是古代南北官道和东西妙峰山香道的交汇点上。据《重修榆河乡东岳行宫碑记》记载,此庙始创于唐代,到明未清初已“倾沦于荒烟莽草之中”。明珠见此状“几予鼎新之”。明珠死后,明府管家安尚仁遵明珠遗嘱,在康熙五十九年重修东岳庙,设香火道人主持,使古庙再度兴盛。这所再度风光的京北名刹,每年当妙峰山香会,这里亦办庙会,是为妙峰山金顶娘娘庙开台庙会。此时香客、路人如潮,纷至沓来,热闹非常。
纳兰东岳庙山门三座,中间正门为悬山顶,木匾上书“囗神玉天”。门前原为广 场,矗立有幡杆基座。进山门,左右为钟鼓楼(现钟楼已毁)。钟鼓楼为歇山顶,上层木结构,下层砖石结构。正中为前殿,硬山灰筒瓦,三间,门额“瞻岱之门”,石拱券门上雕有精美的五龙穿云高浮雕图案。两个券窗也由青石雕就。前殿面积86平方米。第二进院正中为正殿。它建在一米的高台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 147平方米。庑殿顶单檐灰筒瓦,四角立四个挑檐柱。前出月台,斗拱和檐下梁上的旋子彩绘依稀可辨。尽管目前看这殿堂十分破旧,但其高大巍峨的气势依然感人,砖木构件的精工细致是仍旧令人赞叹的。大殿两边有配殿各三间,现已改造它用。第三进院落为后殿。后殿为硬山灰瓦五间,建在高近两米的花岗石台阶上,三出踏脚。两边各有转角配殿五间。据人讲,解放前,西厢内还供奉着明珠的影像,木制牌位书:“太子太博、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灵位”。东岳庙中路建筑、材料、用工考究,石雕花纹精美凸出,砖石构件均磨砖对缝,木制斗拱、枋、椽,一丝不苟,工艺、彩绘都很到位。木柱以短接长者也严丝合缝,非巧匠而难为。整个建筑营造法式正宗严整。原大殿前有一螭首龟趺石碑,高5.73米、宽1.36米、厚0.68米,上刻《重修榆河乡东岳行宫碑记》,记载了这一带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信息,有很重要的文物价值。现已移至北京石刻艺术馆陈列。

东岳庙鼓楼

东岳庙正殿
纳兰 东岳庙东路为三进四合院,层层相套,布局严谨,由当时的神职人员使用,有居住和接待功能。再东是什物、车马大院。这两路现为大杂院,隔墙拆除,形制已比较混乱,従东路四合院部分还能看出原貌。
纳兰东岳庙山门前原是百米之阔的广场。现已盖满村民住房,山门向南一百米外有一座坐南向北,面朝山门的戏台。戏台台基为花岗岩条石砌就高约两米,上建勾连搭结构,卷棚歇山式敞轩,进深很大,东西宽 7.8米,南北长14.7米,台面部分长 6.9米,几乎为正方形。后台为硬山顶,山墙开什锦窗。前台、后台一高一低,一空灵一严实,饶有风趣。整个戏台轩昂高大,檐下绘苏式彩画,是很地道的清代营造法式,是京郊现存最大的清代民间戏台。
纳兰东岳庙及戏台现已是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大戏台
纳兰龙母宫:全称为“龙王圣母庙”。在东岳庙南二里处,为三进,有山门,门额书:“龙王龙母庙”。山门内左右是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共三进院落, 殿宇均为硬山三开间。每进院落都有配殿。东路也是三进四合院,建制小巧紧凑,种植不少名贵花木。所有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现为部队医院院内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纳兰该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在前殿螭首龟趺碑上有《重建龙王圣母庙之记》。其上说,有庙以来,地方数十年冰雹不作,蝗应无祷。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大雨,洪水使昌平一带受灾,独此一处安然如故。人们认为是受龙母之庇祐,所以消灾驱害。于是乎募捐,再度将庙宇翻建,使之重光。因明珠乐善好施,庙中一直供有他的汉白玉石神主。《藕香{竹移}别钞》载英煦斋《皂角屯龙母宫诗》:“金谷已生周道草,石龛犹剩相功牌”。这里提及明珠相国的牌位,但似乎已是多少年后的萧条景色。谁又能想到此处曾经是“圣像巍峨,栋宇辉煌”,“不化十方”的灵验神祗所在呢?

龙母宫正殿
纳兰上庄一带与纳兰家族和其封地有关的庙宇还有多座。除家庙东岳庙、龙母宫、天齐庙,还有保护明府花园的城隍庙、七神庙、五圣庵、鱼神庙,以及各地都供奉的真武大帝的真武庙、关帝庙。另外,在明府花园西南,还有以产大个李子闻名,专供皇宫享用的御果园等等。以上遗迹或部分存留,或仅有名无实。加之这临河一带战国至汉代的文化遗存、古道、古桥、烽燧、驿站等,仍可以让人感觉到这方圆沃土之上蕴涵的有形、无形的历史,文物信息还是十分丰富的。
4.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 言

纳兰北京上庄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是纪念清代文学家、大词人纳兰性德的专题陈
列馆。位于海淀区西北郊风光秀丽的翠湖旅游度假区内(在皂甲屯西南三里外上
庄水库岸边)。这里河道宽阔,湖面舒展,波平水清,回转分合有致。两岸遍植
垂柳,道路沿岸铺设,两旁边荷塘稻菽,四下里村远户疏,让人充分享受郊野的
空旷宁静。浸润在大自然的微风细水之中,无论是环湖信步,还是水中泛舟,或
沙堤垂钓,都会给人一种无限畅然的诗情画意。也许如此境地会使人有新的感悟:
杰出的词人纳兰性德为什么成长于兹,长眠于兹?天造地设,此是天地的精华,
彼是精华的天地!
纳兰陈列馆建于1999年 8月,隶属海淀区上庄乡政府。馆址不但处于原纳兰家族
封地之上,更在风光独秀的翠湖之滨。它与地方文物古迹、度假景区相结合,成
为京郊纪念历史文化名人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纳兰陈列馆主体建筑为北京地区典型的四合院格局。沿铺砌的小径,首先进入这
所院落的垂花门。门内为抄手游廊,与主辅建筑相联,穿山而过,廊壁什锦窗点
缀,檐下彩画生辉,具有传统的园林风格。迎面是五间正厅,卷棚硬山,匾题“
纳兰成德史迹陈列馆”。左右耳房各两间,厢房各三间,一边是接待室,一边是
书画资料室。四合院正厅是陈列馆的主体部分。展厅陈列由大量历史文献、图片、
表格、实物及文字构成,全面介绍了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并比较系统地従综
合角度反映了百年来对纳兰性德研究的成果。展出内容分为七个部分:
纳兰第一部分:纳兰性德的家世
纳兰第二部分:纳兰性德的生平
纳兰第三部分:纳兰性德的著作
纳兰第四部分:纳兰性德的词
纳兰第五部分:纳兰性德的交游
纳兰第六部分:纳兰性德与海淀、京师西北各地
纳兰第七部分:纳兰性德的研究简史
 

纪念馆正厅
纳兰在展览中,能看到清代著名宫廷画师禹之鼎为纳兰性德作的肖像,和弥足珍
贵的镇馆之宝——纳兰性德墓志盖,上面有陈廷敬篆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
纳兰君墓志铭”。 ‘

纳兰性德墓志盖
纳兰陈列馆主展厅面积约70余平方米。展览陈列力求学术性、观赏性和地方特点
的统一。陈列馆出版馆刊《纳兰性德研究》。这里是目前国内外唯一的纳兰性德
研究基地和资料中心。为加强科研力量,馆方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二十余人,组
成了学术委员会,并广泛吸收各界人士参与相关学术研究。开馆以来,已接待一
批又一批群众。其中有政军官员、专家学者、文坛名宿、社会团体,以及许多文
学、史学和旅游爱好者。通过展览,扩大了影响,传播了民族文化精萃。従一个
方面对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展厅一角

纳兰著作
纳兰在陈列馆这个美丽幽雅的古典庭院中,人们还能看到跨院月洞门上“菂园”
题榜和四合院外的方形茅亭。凡有心者都能领会这匠心独具的意蕴与象征。当您
初次进入这个境地的时候,是好奇?是崇敬?是寻梦?……一种无形的神奇力量
吸引着您推门入院,登堂入室。当您博闻饱览这词坛俊杰一咏三叹的生平,风雅
万般的辞章之后,儜立茅亭檐下,寻渌水亭梦,任豳风拂面,看碧波鳞鳞,您
真的会相信,与纳兰性德这位杰出词人缘结文翰,今日有约?

茅亭

翠湖
:web@guoxue.com
:webmaster@guoxue.com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