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织酱的沙滩av摄影:宗教与性(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9:28:27
 

宗教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千百年来,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性生活,无论是禁欲和纵 欲,都能找到一定的宗教渊源。   一、宗教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是宗教生活中的一种十分普遍而且重要的现象。古今中外的各种宗教, 除了极少数宗教具有纵欲主义特征以外,几乎都有禁欲主义倾向,一些极端的宗教 和教派甚至在教义规定上奉行极其严厉的苦行主义。   宗教禁欲主义主要表现为性的宗教禁忌,即由于宗教原因,在许多情况下,不 允许男子接触女子并进行性交。如本书第二章第四节所述,性的禁忌有许多原因, 有的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保证生产、战争或其它集体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有的则 是由于某种信仰和崇拜。当人们把支配自己生活的异己力量幻想为超自然、超人间 的神秘力量或神圣事物,就会对此产生一种敬畏、爱戴或恐惧的宗教感情,不愿也 不敢有丝毫玷污的表现。父权制氏族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之前的原始时代,这时, 歧视妇女的观念已经产生,那时,人们认为妇女和性关系在某些特殊的时间和场合 出现,意味着不洁净以至污秽,是为神灵所厌恶的,因此,是不允许的。这样,就 把性禁忌和宗教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性的宗教禁忌、宗教禁欲主义。   我国学者吕大吉指出,宗教禁忌可分为语言禁忌、作业禁忌、食物禁忌与性禁 忌等许多形式,其中食物禁忌与性禁忌所禁制的对象是“饮食”、“男女”这两项 “人之大欲”,所以这两大禁忌具有禁欲主义性质,是原始宗教禁忌发展到一定阶 段出现于世的。食物禁忌后来演变为各种宗教中的“斋戒制度”,而性禁忌则演变 为各种宗教中的“洁身仪式”。当然,由于不同的宗教体系有不同的教义、信条和 神学理论,它们对斋戒、洁身之类的禁忌规定的性质和意义有不同的说明。   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和正常的人都会主张去恶从善,宗教当然不例外,而且, 宗教还以其特有的神圣权威来强化社会对罪恶的反对态度。问题在于如何认识这罪 恶的表现、性质和根源,以及如何清除它。一般说来,较大的宗教或教派多是用精 神——物质、灵魂——肉体的二元论来解释个人在道德上之所以善或恶的原因,一 般都认为灵魂本来是纯净的,物质和肉体才是不洁的、污秽的,道德罪恶是由于肉 体的物质的欲求对灵魂的污染,所以物质追求和肉体情欲乃是万恶之源,只有否定 物质生活并禁绝情欲,才是灵魂得救之道。同时,许多宗教都把妇女看成是诱发人 的肉体情欲、造成道德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制定出歧视妇女的教义和性禁忌方面 的禁律规定,反对男女性生活,并进而反对婚姻和家庭。   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是第一大宗教,佛教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诸行无常,人 生极苦。它认为,只要是生命,其整个生活历程总是苦的,即使今世大富大贵,也 难免生老病死之苦。因此,佛教要求其信仰者放弃一切尘世生活,把解脱的希望寄 托在那超自然的“极乐净土”,从而享受一种“涅槃之乐”。佛教对现世幸福是根 本否定的,认为众生只能放弃任何享受现世幸福的欲求,在禁制情欲的宗教修行生 活中度过苦难的人生。在形形色色的宗教禁忌中,佛教对人的性本能更是严格地予 以禁制,这是因为,性本能引起的冲动和欲望,最能引致佛徒们感情上的骚动和烦 恼,所以规定其弟子最好抛妻别子,出家修行,修习禅定。佛教认为,凡修习禅定 达到阿罗果位者,应已断尽一切烦恼,禁绝性方面的生理欲望,不仅要断绝男女性 生活,甚至连梦中遗精、性幻想之类的事情也不许出现。   从根本上说,宗教禁欲主义是消极的,因为它扼杀了人性。宗教学家吕大吉说:   人性乃是人类社会生命力的内在基础,创造性的内在源泉。禁制人性欲求,势 必萎缩人类社会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不利于文明的创造和社会的进步。宗教禁欲主 义用神的名义禁制人的自然情欲,把人对现实幸福的追求视为道德上的恶,把人的 注意中心从人引向神,从现实社会引向虚无缥缈的来世,其社会效果显然是消极的。 在各民族的历史上,宗教禁欲主义愈是盛行,人性情欲被禁制得愈是严苛,那个民 族便愈是愚昧无知,那个社会便丧失生机,陷于停滞、落后、僵化、直至死亡。要 想使那个民族恢复其生命力和创造性,便必须重新夺回丧失了的人性,使之重新回 归到人的自身,而这就需要有否定宗教禁欲主义的启蒙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