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我是袁绍:自营出口与代理出口差异的会计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42:35
企业采用自营出口自行办理出口退税的形式,同由外贸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的
形式税负有何差异呢?这两种形式 因为在退税方面采用不同的退税方式,由此产
生了不同的结果。
举例说明:作为生产企业的A公司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生产工业品出口,自营出
口20000元人民币,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1500元人民币,该公司自营出口执行先征
后退,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年应纳增值税额为:20000x17%-1500=190
0元,出口环节应退增值税:20000×13%=2600元,退税机关应退税2600元,退税
扣减征税后,该企业实际可得到的税收补贴为700元。
假设A公司委托外贸B公司代理出口,A公司把产品以同样的价格销售给B公司B公司
再以同样的价格销售到境外,A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价税合计20000元,则A公
司应纳增值税为:20000/(1+17%)x17%-1500=1406元,B公司可得到退税:20000
/(1十17%)x13%=2222元。税务机关征税1406,退税机关退税2222元,A、B两公
司实际可得到的税收补贴为2222-1406=816元。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外销收入,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从A
、B两公司来看,自营出口实际得到的税收补贴是700元,而通过外贸出口实际得
到的税收补贴是816元,两者相差达到116元。当然,如果一年单子的金额达到了10
0万美金则这个差额就会放大.从会计的角度看,显然通过外贸出口对A、B公司更加
划算。
但委托外贸代理是需要一定费用的,采取何种形式出口就要依据自身的资金状况进行衡量了
关于退税核销单据上的数据相互关系
第一,核销单分为3部分,左侧为存根联,中间为银行及外管局签注联,右侧为退税专用联。存根及退税联的名称,数量,单位,币种总价,必须为实际报关数据,必须与报关单数据一致。核销差额为平均每笔出口$5000,但差额不得大于总额的5%.既:如果批此核销10张报关单总差额可以为$50000,但是不得大于总出口额的5%.
第二,报关单数据为申报时数据,其中名称数量单价总价等数据一旦申报不得修改,及时数量与实际出口数量不一致。注意总价为上面成交方式价值,如果成交方式为CIF,则总价为包含运保费之总价,FOB价应减掉上面所列运费及保费相应金额或费率
第三出口专用发票所列数据应与报关单一致。
第四,非工厂外贸企业,增值税发票名称数量为实际出口数量(除非工厂同意多开或少开),名称应与报关单商品名称一致,数量如少于报关单数量,退增值税发票金额乘以退税率,少于报关单数量视为出口未取得发票,应计提销项税额。数量多于报关单数量,以报关数量乘以增值税发票单价乘以退税率为退税金额。
企业年终结账注意事项之成本费用篇
正值企业年终结账之际,本报就企业在财务处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上期刊出了企业年终结账注意事项之收入篇,这期就成本费用的处理整理如下。
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及纳税调整
会计处理,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的《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附录》规定:一般企业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是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应收款项,计提范围比旧准则有所扩大。计提时,应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坏账准备”。资产价值回升时,借“坏账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对于坏账准备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而增加了财税处理及汇算清缴的难度。
税务处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允许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范围,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款余额的5‰。
由于以上财税处理的差异,造成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出现了“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提或冲回计提的坏账准备。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汇算时的财税处理
新准则下新会计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是核算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最近发布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该规定自2007年纳税年度起执行。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资产存续期间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未实现的损益,税法根据实际发生的原则,对于未实现的损失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对于未实现的收益也不作为应纳税所得。这无疑使新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增多,从而加大了企业2007年纳税调整的工作量。
有关限额扣除成本费用的项目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以及《关于明确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执行口径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043号)的规定,企业2007年汇算清缴应关注以下重点: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计算基数是申报表主表第16行“纳税调整后所得”的数额,广告费、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项目扣除的计算基数统一为申报表主表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的数额,投资收益不再进行还原计算,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不再设置当年支出比上年增长10%的前置条件,内资企业计税工资一律为1600元,企业为全体雇员缴纳补充养老保险在不超过本企业工资总额5%的范围内、补充医疗保险在不超过本企业工资总额4%的范围内可在税前扣除,上述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与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计算的基数一致,企业发生的劳动保护费应据实列支,但企业以劳动保护支出的名义发放现金的,应一并计入工资总额纳税。
开办费汇算清缴时的纳税调整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开办费不再通过“长期待摊费用”核算,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因为开办费不符合新准则下资产的定义。
按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开办费,应当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摊销。因此,2007年汇算清缴时开办费应进行纳税调整。
资产减值损失的纳税调整
会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核算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从2007年开始,凡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界定的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模式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而以下资产,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是可以转回的,如应收账款、持有到期投资、存货等资产。
税法规定,税法除规定允许扣除的0.5%的坏账准备之外,一般不允许企业提取各种形式的准备。一是企业所得税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企业只有实际发生的损失,才允许在税前扣除。反之,企业非实际发生的损失,一般不允许扣除。企业本年计提的各项资产准备均应在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进行纳税调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反之,对于本年因资产价值恢复或因处置资产而冲销的减值准备,汇算清缴时应作纳税调减。
0
固定资产可以抵扣进项税吗?
2009-11-18 10:02:09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4次 评论:0条
固定资产可以抵扣进项税吗?
问:我公司计划在明年三月份购进一批生产设备,请问进项税额可以直接进行抵扣了吗?
答: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除小规模纳税人外,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以下简称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时,其不足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该文件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根据《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文件第一条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8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的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以下简称增值税扣税凭证)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其进项税额应当记入“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因此,自2009年1月1日起,贵公司只要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就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进项税额。
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禁忌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范了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能为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但是,固定资产核算本身尚存在一些漏洞,本文从固定资产的入账、折旧、减值和处置等方面,逐一对新准则下的固定资产核算进行简要地探讨。
【关键词】固定资产 入账 核算 弊端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例如,房屋、建筑物、机器和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上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它直接决定了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规模中比重较大,在生产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做好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的好坏。本文对固定资产核算中的一些禁忌进行了简要地探讨。
一、固定资产入账成本核算禁忌
固定资产入账核算要忌费用的非法资本化。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将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利息费用资本化;一旦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则相应的利息费用应立即停止资本化。
在实际当中,有些企业往往会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不转资,或者在固定资产转资时将大量与固定资产购建无关的利息费用资本化,以增加固定资产成本,达到调增当期会计利润的目的。此外,有些企业也会将某些开发费用、服务费用进行资本化。例如,某些企业在开发某生产线的过程中,投入了500万的研究费用以及200万的咨询服务费用,但最终该企业放弃了该生产线的开发。该企业为了不影响当期损益,就将这700万的费用直接资本化在另一条本期转资的生产线上,导致该企业的新生产线的固定资产成本虚增。还有一些企业对于税务机关退还的与购买固定资产相关的增值税款,未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冲减固定资产的成本,而是直接计入了营业外收入,最终虚增了固定资产的成本,并导致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虚高。
以上这些都是在进行固定资产入账核算时需要避免的,不能随意地将各种与购建固定资产无关的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应该严格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管理。
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禁忌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要忌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的选择和调整的随意性。新准则中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当使用寿命预计数及预计净残值与原先估计有差异时,就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净残值。新准则要求在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企业才能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的金额一般都比较大,企业只需通过改变对折旧年限的调整就可以对业绩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了。
如企业在前期选择的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前期的折旧额较大,因而成本较高、利润较低;而后期的折旧额较小,因而产品成本较低,利润较高。而如果企业采用了直线法或工作量法,产品的成本就会比较均衡。如果企业利润前期的完成压力大,就可能会将加速折旧法更改为直线法,以达到调增利润的目的。
因此,在进行折旧年限的调整前必须仔细考虑,如果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调整不当,就会造成企业的会计利润虚增或虚减,进而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并对投资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固定资产减值核算禁忌
固定资产减值核算要忌滥用。固定资产的减值实际上是对固定资产历史成本计价的一个修正,能反映当前的资产价值,是一种资产计价的手段。
但在实际业务中,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层的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但是,新准则中规定,减值损失是不允许转回的。因此,资产减值的确认必须要有足够的客观证据。
对于一些价格变动频繁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更应该谨慎。一旦计提了减值准备,如果日后资产价值恢复甚至超过了减值前的资产价值,原来计提的减值准备仍然不能转回,这样将会造成企业资产价值低估。
所以,在进行资产核算时应该根据新准则的要求,每年对资产进行一次测试。一旦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就应该进行减值处理,同时必须按照减值后的账面价值计提折旧,并调整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的估计。
四、固定资产处置核算禁忌
固定资产处置核算要忌损益处理不当。固定资产的处置牵动着很多企业的神经,它既能够轻而易举将一个盈利企业变得亏损,也会让一个亏损的企业露出一线生机。
有些企业如果在年末利润完成得不好,就可能会将固定资产清理这个科目的清理余额不进行结转清零,而是让固定资产的损失挂在了这个科目上,等以后有能力时再转出,从而虚增本年的利润,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的。
还有些企业在年末,将一些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资产进行出售,使企业扭亏为盈。尽管这些做法不违反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企业的行动应该从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如果这些资产未来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则应该在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作出改进,使企业真正走上正轨,而不应该通过变卖家产来使企业的效益短期看来得到改善。
外聘审计人员差旅费应计入哪个科目
小A:请问,审计人员差旅费,应该视为管理费用中的差旅费还是审计费或其他什么费用?
唐老师:这一问题与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有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管理费用核算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企业(商品流通)管理费用不多的,可不设置本科目,本科目的核算内容可并入“销售费用”科目核算。
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也在本科目核算。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此略有不同,但没有本质差别。
对于费用项目的划分不是严格固定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考虑重要性和明晰性原则,按经常发生的费用项目对管理费用进行明细核算。
费用项目划分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且最好保持划分标准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比如主要按业务性质划分或者主要按费用性质划分。但无论如何划分,一旦划定就应该注意前后各期相对稳定和保持一致,以便对比分析。如果企业管理费用项目较多,一般使用三栏式明细账进行 明细核算,而费用项目不多时可选用多栏式明细账。
通常,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聘请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等发生的费用可以归为“聘请中介机构费”项目,这样企业可以视需要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费”明细科目或项目(以下简称科目),而企业自己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发生的费用,可以重要性原则为基础判断是否单独设置“审计费”科目。如果单设了“审计费”科目,审计机构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差旅费)都可以通过该科目核算。如果企业不设置单独的审计费科目,那么可以按费用的性质分类核算,如将各个管理部门的差旅费均通过“差旅费”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财务情况说明书包含的内容
一、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一)企业主营业务范围和附属其他业务,纳入年度会计决算报表合并范围内企业从事业务的行业分布情况;未纳入合并的应明确说明原因;企业人员、职工数量和专业素质的情况;报表编报口径说明。
(二)本年度生产经营情况,包括主要产品的产量、主营业务量、销售量(出口额、进口额)及同比增减量,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如按销售额排列的名次;经营环境变化对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的影响;营业范围的调整情况;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及投入情况。
(三)开发、在建项目的预期进度及工程竣工决算情况。
(四)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以及需要披露的其他业务情况与事项等。
二、利润实现、分配及企业亏损情况
(一)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比增减额及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结构变动和新产品销售,以及影响销售量的滞销产品种类、库存数量等。
(二)成本费用变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原材料费用、能源费用、工资性支出、借款利率调整对利润增减的影响。
(三)其他业务收入、支出的增减变化,若其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的,则应按类别披露有关数据。
(四)同比影响其他收益的主要事项,包括投资收益,特别是长期投资损失的金额及原因;补贴收入各款项来源、金额、以及扣除补贴收入的利润情况;影响营业外收支的主要事项、金额。
(五)利润分配情况
(六)利润表中的项目,如两个期间的数据变动幅度达30%(含30%)以上,且占报告期利润总额10%(含10%)以上的,应明确说明原因。
(七)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及其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数额,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数额。
(八)其他。
三、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
(一)各项资产所占比重,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投资等变化是否正常,增减原因;长期投资占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及同比增减情况、原因、购买和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情况。
(二)资产损失情况,包括待处理财产损益主要内容及其处理情况,按账龄分析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未收回原因及坏账处理办法,长期积压商品物资、不良长期投资等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三)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重,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同比增加金额及原因;企业尝还债务的能力和财务风险状况;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金额、主要债权人及未付原因;逾期借款本金和未还利息情况。
(四)企业从事证券买卖、期货交易、房地产开发等业务占用资金和效益情况。
(五)企业债务重组事项及对本期损益的影响。
(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如两个期间的数据变动幅度达30%(含30%)以上,且占报告期资产总额5%(含5%)以上的,应明确说明原因。
四、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情况
(一)会计处理追溯调整影响年初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的变动情况,并应具体说明增减差额及原因。
(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本年初与上年末因其他原因变动情况,并应具体说明增减差额及原因。
(三)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本年度内经营因素增减情况。
(四)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产生影响的主要客观因素情况及增减数额。
五、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六、对企业收支利指标进行全面分析,从数据后面阐述问题的原因,从分析得出企业的经营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新年度拟采取的改进管理和提高经营业绩的具体措施。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主要步骤
1.报告分析目的
首先要明确阅读对象,阅读对象不同内容也有所不同,对象要有针对性。写这个报告的灵魂:分析工作要达到什么目的,整个工作要围绕目的展开。
2.制定分析方案
首先要明确范围,也就是你合并所有企业,其次要开始搜集资料,搜集资料的方法;再次确定分析方法;最后人员分工,写哪部分确定下来,并确定工作进度。
3.搜集整理分析资料
这要求大家平时积累,积累信息对分析工作有重大意义,你信息越多,写出材料就越好,不仅对数据进行搜集,还要对环境数据(非财务数据,国家宏观政策,部制定并出台的相关政策)也要进行搜集。
4.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
(1)定性、量分析方法:现在流行定量分析方法,因为用数据说话有说服力,另外定性分析的方法也要使用,当你不能使用定量,用定性。
(2)绝对数、相对数比较,绝对数就是当期与比较期的数差额,相对数百分比。横向比较:和本地区同行业(情况类似)比价;纵向比较,不同年度比较,注意口径应一致。
(3)财务比率分析方法:反映经济效益情况: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反映资金周转情况: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尝债能力: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获利倍数等。
(4)结构分析法: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100%;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法GDP) × 100%
(5)速度分析法:
比上年同期、比基期、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00%
增长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100%=发展速度-1
平均增长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开n次根号减1=平均发展速度-1
(6)边际分析法:例如下面这个比率:国有企业上交税金对当其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当期国有企业上交税金增加额/当期财政收入增加额×100%
(7)模型分析法:利用数学模型对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8)进入分析起草阶段:分析结束开始起草报告。分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字表格、缺乏逻辑性、不注意阅读对象、为了分析而分析、缺乏客观性、不注意数据口径、人云亦云。
怎样写一篇漂亮的财务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本文主要指内部管理报告)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资金运作的综合概括和高度反映。然而要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并非易事。笔者认为,撰写财务报告以下六点值得注意: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
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
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
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
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一)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 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三)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2)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3)勿轻意下结论。财务分析人员在报告中的所有结论性词语对报告阅读者的影响相当之大,如果财务人员在分析中草率地下结论,很可能形成误导。如目前在国内许多公司里核算还不规范,费用的实际发生期与报销期往往不一致,如果财务分析人员不了解核算的时滞差,则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
攻克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难点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是企业报表编制的难点,本文介绍了现金流量表填报中几个主要项目的编制方法,以供读者学习参考。
一、“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项目
这两项应根据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项目期末、期初金额填报,但应注意:1.如果货币资金项目中包含不可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应从其中扣除;2.如果企业在“货币资金”项目外还有符合现金等价物条件的投资(通常只包括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投资),则应加计到上述两个项目中。
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
该项目应按以上两项的差额填报。不是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其现金流量表格式中未设置上述反映现金期末、期初金额的项目,则以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项目期末与期初的差额填报,填报时注意事项同上述一。
三、“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项目
该项目在新准则现金流量表格式中为“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编表时可以选用两种方法填报:1.按财务费用的汇兑损益项目转入“本年利润”的发生额剔除其中属于外币债权、债务汇率变动调整影响额后的金额填报;2.按财务费用的汇兑损益发生额中与外汇货币资金对应的发生额净额填报。
四、“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
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项目。一般企业这两个项目发生笔数不多,可直接查账获得。其对应科目一般包括实收资本、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债券、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以及属于企业相互融资的其他应付款等。
2.“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项目。该项目应根据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债券等科目的借方发生额,结合货币资金日记账分析填报。但应注意:(1)该项目只填报偿还债务的本金,偿付包括在长期借款余额中的利息时,应在“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项目中填报;(2)企业偿还外部采购款,应按其用途分别在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填报。
3.“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项目。该项目应根据“应付股利”、“应付利润”、“应付利息”、“财务费用”、“预提费用”等科目,以及“长期借款”中支付利息的部分,结合货币资金日记账进行分析填列。
4.“收到(或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筹资活动一般不太可能发生以上几个收入项目以外的现金收入。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主要有:(1)以现金支付的除利息以外的筹资费用;(2)以现金支付的融资租赁款;(3)减少注册资本支付的现金;(4)以分期付款方式购置固定资产第二年及以后以现金支付的款项。
五、“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
1.“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投资支付的现金”项目。一般企业投资项目较少,因此这几个项目填写一般也不复杂,但应注意:(1)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委托贷款、融资租赁投资,以及按规定未被确认为现金等价物的定期存款等的本金;(2)收到的投资收益包括所有以现金形式收入的各类投资的股利、利润和利息,但购买股票或债券时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或已到期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应在“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填报;收到这些股利或利息时,则在“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填报。
2.“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该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营业外收支等科目明细账记录,结合货币资金日记账记录分析填列。但计算结果其“净额”如果为负数,则应填列在“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
3.“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项目。该项目应根据“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付账款”等明细账记录,结合货币资金日记账记录分析填报。填报时还应注意:(1)应资本化计入长期资产价值的借款利息支付时,应在“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项目填报;(2)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应在“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填报。
4.“收到(或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该两项除填报以上已列举的内容外,还包括:(1)在“财务费用”、“在建工程”、“专项应付款”等科目核算的贷款贴息等政府补助;(2)在营业外收支中核算的与投资活动相关的罚款、滞纳金等。
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
1.“收到的税费返还”、“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该两项,应根据“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所得税”、“所得税费用”、“应交税金”、“应交税费”等科目明细账记录,结合货币资金日记账记录填报。
2.“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1)该项目反映的为新准则下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的现金支出,包括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奖金、各种补贴津贴,为职工交纳的各种劳动保障基金、商业保险等;(2)支付给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包括统筹退休金及直接在企业领取的退休费,应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填报;(3)支付职工的各项费用,凡涉及职工为基建、技改服务的,应计入“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项目,不应在本项目填报。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该项目填报内容应包括:(1)日常罚款收入;(2)流动资产损失个人赔偿收入及保险理赔收入;(3)经营租赁租金收入;(4)与产品产量、质量有关的政府补助收入等。
4.“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该项目填报内容包括以现金支付以下内容:(1)经营租赁租金;(2)保险费、罚款、滞纳金;(3)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中除职工薪酬和按规定应计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以外的其他现金支出。
5.“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这两项的编制方法如左下表所示。
项目 主要依据科目 填列方法及公式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主营业务收入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加净额-“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租金)”增加净额(依据账面余额)+“预收账款”增加净额+本期收回的已核销的坏账-“财务费用”中的“票据贴现”-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而减少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应付销售退回款”的增加净额
其他业务收入
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
预收账款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主营业务成本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存货”增加净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增加净额+“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减少净额+“预付账款”增加净额-因计算应付职工薪酬、计提折旧、待摊费用摊销等原因而引起的存货增加-本期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而减少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收购货退回款+特殊原因引起的存货的非正常减少-特殊原因引起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的非正常减少
其他业务成本
存货
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应交税金
预付账款
财务分析报告书写关键点 财务分析报告是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资金流量等情况的综合概括和高度反映,更重要的是它是大型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基本材料,对于企业的高层来说,这份财务分析报告更是重要,因为这是企业高层进行经营决策的根本依据,是企业业务拓展的有效参照。
结合实际财务工作经验,撰写财务报告要注意以下六点内容:
(一)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及报告分析的范围
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意图
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这里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书写前,要有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
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
(四)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
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资金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
①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②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同样少不了交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③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①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②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③勿轻意下结论。财务分析人员在报告中的所有结论性词语对报告阅读者的影响相当之大,如果财务人员在分析中草率地下结论,很可能形成误导。
④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
怎样汇报你的财务报表一公司年度计划销售收入目标为1000万元,利润目标为200万元。一年下来,实际完成销售收入900万元,利润200万元,你认为该公司的总经理应该受到奖励还是批评呢?同样,假如该公司实际完成了销售收入1200万元,但利润只有180万元,又是否应受到奖励或批评呢?
驾驭企业,管理者要常看“财务仪表盘”
如果将企业比作一辆在路上行驶的汽车,企业的管理者就是这部车的驾驶员,那么,企业内各种报表的作用就相当于车里的仪表盘,它随时向您反映着整部车的车况。作为一名优秀的“司机”,既要率领自己的团队,沿着确定的路线,穿过重重险阻,安全抵达目的地,又要随时做好应付各种意外情况的准备,确保车况的正常与稳定。
作为一名管理者,一定要养成经常看仪表盘的习惯,尤其是要结合公司的发展策略和当时的经济环境,来读懂仪表盘数字背后的涵义。
以“诚、智、勇”面对财务报表
第一要以诚信编制财务报表。
在国内外很多公司破产都是因为财务报表作假而倒闭的。美国的安然公司、中国的德隆集团都是因为在财务报表上做了手脚,被像美国“秃鹰集团”的精英分子分析师查诺斯这样的人给最后点破的。查诺斯表示,他的公司专门放空三种类型的公司:高估获利的公司;营运模式有问题的公司(例如部分网络公司);有舞弊嫌疑的公司。这三类公司是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猎物的。所以作为企业的高管,不仅是在财务经理层面,在企业的其他高管层面也要树立以以诚信编制财务报表的观念,不然将来公司很可能会因此破产!
第二要以以智慧解读财务报表。
就想一开始的那个例子所述,作为企业高管,不能光看报表表面的数字,他还应该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当时的经济环境来分析报表。假如此时公司是在市场的扩展阶段的话,销售收入上去了,表明市场份额上去了,那就应该是要表扬。
第三是要有勇气面对财务报表。
何为以勇气面对财务报表呢?“行为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投资人在投资决策时有种“汰强存弱”的倾向。这就像一些人买股票,投资获利时“风险规避”,急于套现获利;投资亏损时“风险爱好”,尽管股票已跌幅很大,仍不愿将其出售,承认亏损。芝加哥大学泰勒博士将此种行为归之为“心理会计”:要结清心中那个处于亏损的“心理账户”十分痛苦,因此他们宁愿继续接受账面损失的后也不愿抛售股票,最后血本无归。作为企业高管,一定要能跳出此种心理的作用,而明智的做出变革的决定。
财务报表的三大功能:信息、成本、管理
第一是,信息功能,以数字的形式详细准确地记录和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
如交易事项的分类、记录、汇总;收支盈亏的计算;资产的质量;企业的资本结构。财务报表为企业管理团队的成绩单,详细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第二是,成本功能,正确地计算和说明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成本,有一套完善的核算方法。
如成本的归集与计算;成本报表的编制、分析和解释;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预算的编制与控制。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此项功能尤其重要,很多企业为了减低成本,开始了成本控制,但我们必需树立,这样的观念,成本控制并不是什么成本都可以减,有些战略性的成本就不能减,比如微软在研方面的费用就不能减。还有就是一个部门的成本减少可能带来另外一个或几个部门成本的上升,比如采购成本的减低可能带来的是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升高。
第三是,管理功能。
共有四点,首先管理者可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防止部门或个人工作错弊,保征资产安全。其次是管理者可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探讨经营得失,不断改进管理,如企业此时的资产负债比、损益表等,都是企业很好的仪表盘。第三,企业管理者可运用财务预算,规划利润,寻找最有利的产销途径,如根据财务报表指示的闲钱用于其他项目的投资和增值。第四是,企业管理者可以运用财务模型探讨业务模式,拟定经营策略。即透过财务报看企业成长模式,及时变革或发展企业模式。
小企业报销审核制度
一、原则
1、严格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公司发生的各项开支都必须由经手人填写费用报销单,注明支出事由、项目、发票张数、报销金额、和经办人签名、部门经理签字、财务经理审核(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分计划内和计划外相关程序审批后,出纳方可付款。
2、加强报销管理,当月帐,当月了,25日以后帐最迟不得超过下月3 日。
3、为了分清责任,进行部门核算,不同人员支出的业务费用不得混淆在一张报销单上。
二、支出相关部门审核
对所有报销内容,相关部门经理必须就其合理性及必要性进行审核。
三、财务部门审核
财务部门对所有报销票据,依据相关财经法规及内部财务制度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核。
四、审核权限同审批权限
五、费用报销及借款时间
六、报销手续
严格执行财务报销制度,款项支出时填写支出凭单并将发票(所有票据须开明细发票,经手人须在票据背面签字)交给财务。由客户或分公司报销的要向财务注明并留复印件,原件给客户。 计划内报销必须提供的原始凭证:
1、 版面费、广告代理费:由部门凭发票填写费用(成本)报销单,财务部对票具进行核实(附上媒体刊登的详细清单),核对无误后付款。
2、 印刷费(出片费):部门凭发票,附印刷品结算单,进行核实无误后,填写费用(成本)报销单,财务审核无误后付款。
3、 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由运营管理中心统一购买的,运营管理中心保管人员根据发票同实物核对无误后,填写验收单后(低值易耗品还需有出库单),凭发票(附上验收单及分摊明细)填写费用报销单。各单位自行购买的凭发票填写费用报销单经相应级别的领导审批后报销。
4、 机房与OA设备:技术部保管人员根据发票同实物核对无误后填写验收单和出库单。凭发票(附上验收单)填写费用报销单。
5、 资料费:各单位购书及其它资料,首先将书、资料和发票拿到资料管理部门(运营管理中心)进行登记验收,并在书、资料上盖章、编号。经手人凭发票(附上验收单)填写费用报销单。
6、 差旅费:于返回3天内必须报销,由部门经理审核票据的合理性并在报销单上随同差旅者签字认证,后至财务核销借款。各单位经理报差旅费凭报销单经大区总裁审批后到财务核销借款。对3天内无故不及时报销的,财务部应催办一次,仍不办理者,财务部有责任从其当月工资和奖金中扣除。试用人员出差借款须由经理担保,视同经理借款。
7、 业务费用:所有业务费用票据须开明细发票,经手人须在票据背面签字。各单位应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使用业务费用,任何人不得用于除业务需要以外的个人消费。业务招待费须有两人以上签字并注明时间及招待客户名称;加班用餐费须有全体用餐人签字;交通费须注明起始、地点及原因;礼品费须注明所送人名及礼品名称、数量;快递费单据上请注明客户名称。所有费用均计入部门成本。未按规定填写说明或签字的,财务人员应将报销凭证退回并说明原因。
8、 超计划报销手续必须有审批报告,其它同计划内报销手续一样。
差旅费报销管理规定为保证公司差旅费的合理使用,规范差旅费的开支标准,特制定此规定,具体如下:
(1)出差人员是指经公司总经理批准离开本市一天以上进行各项公务活动的员工。
(2)出差人员出差需持有经部门经理、运营中心、公司总经理签字的《出差申请表》。申请表中需注明部门名称、出差人姓名、出差时间、出差地点、出差事由、 出差来回乘坐交通工具、预计差旅费金额,报总经理审批,凭申请单办理借款和报销手续后将申请单交运营管理中心存档。
(3)报批手续:
一般人员出差,在特殊情况下需乘飞机,必须有总经理审批同意,报公司总经理批准。
①员工出差到外地,可预借一定金额的差旅费。出差回来后凭单据在三日内报销,逾期不报销者,将从工资中扣除所借款项。
②出差人员的住宿费、市内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实行定额包干(详见后附差旅费报销标准),由出差人员调剂使用,节余归己、超支不补。
③出差乘坐火车,一般以硬卧为标准,如买不到硬卧票,按硬座票价的60% 予以补助。
④出差期间的交际应酬费,须事先请示总经理特批。
⑤往返机场、车站的市内交通费准予单独凭车票报销(不含出租车费用)。
⑥出差参加展示会的运杂费、门票等准予单独凭票报销;对于到外地参加会议、展览、及其他活动的人员食宿及其他费用由对方负担的,不得在公司报销路费并领取补助。
⑦出差或外出学习、培训、参加会议等,由集体统一安排食宿的,按其统一标准报销,不享受任何补助。
9、 出差补助天数的计算方法:
(1) 出发日补助计算:以有效报销车票或飞机票的准确开车或起飞时间为准:上午12:00前出发的可享受全天补助;12:00后出发的,当日不能到达目的地的,可享受半天补助;12:00后出发的,当天到达目的地的并住宿,可享受全天补助;
(2) 到达日补助计算:以有效报销车票或飞机票的准确开车或起飞时间为准:上午12:00前返回的可享受半天补助;12:00后返回的可享受全天补助。
10、 出差天数的计算方法:按照实有天数计算。
11、 费用核算:公司所有人员出差费用均计入各部门成本。
12、 其它
(1) 报销差旅费时,应提供出差期间相应票据(如住宿费、市内交通费、餐费等),以便财务部进行帐目财务处理。如无法提供相应票据,日补助超过30元以上的部分将由财务按国家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 凡购买打折机票的(票面有不得签转更改字样的),在报销时必须按打折后的实际价格填写,如有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后将加倍扣还。
管理费用分析表
项目
本期发生额
上年同期
增减幅度
全年计划
完成计划百分比
1.工资
2.职工福利费
3.伙食、医药费
4.办公费
5.会议费
6.差旅费
7.交通费
8.邮电费
9.业务招待费
10.房租物管费
11.折旧
12.职工教育经费
13.养老保险费
14.失业保险费
15.董事会费
16.咨询费
17.诉讼费
18.审计费
19.排污费
20.绿化费
21.书报杂志费
22.房产税
23.车船税
24.土地使用税
25.印花税
26.修理、修缮费
27.年检费、试验费
28.技术开发费
29.技术转让费
30.坏账损失
31.易耗品费用
32.无形资产摊销费
33.自由捐赠
34.杂费
35.其他
文字分析
分析人
财务主管
财务               经理
填写说明:
1.“本期”指相应的报告期,即各月、季度、年度;
2.若遇同比、计划完成率变化较大时,需做文字分析,并提出建议与措施。
生产领料如何处理
【问】某公司生产化工产品,例如7月30日领了原材料,8月2日完工成品,这部份原材料是不是在登记仓库材料账时7月30日登记,那么进行成本核算时要进行假退料不能计算在7月份产品成本?这样的话仓库原材料账同会计原材料账就不会相符,不相符可以吗?
假如发生在12月31日领了原材料,第二年1月3日才完工产品应该如何处理?
【解答】7月30日领了的原材料,得看这部分原材料在月末是否使用完毕。如果使用完毕了。则不用办理假退料的。则在生产成本中进行核算的。如果月末时生产车间还有一部分材料没有使用则要办理假退料的,这样能体现出生产成本的真实性的。仓库和财务同时针对假退料进行处理后财务与仓库的账就会相符合的。
假设12月31日领了原材料,如果在结账之前生产车间材料全部使用了,那就得计入生产成本了,表明尚未完工的在产品成本。
制造费用的账务处理
(一)制造费用的核算内容
制造费用是产品制造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制造费用作为一种间接费用,在发生时一般无法直接判定它应归属的成本核算对象,因而不能直接计入所发生的产品成本中去,它必须按费用发生的地点进行归集,月度终了,再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核算对象间进行分配,然后才能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中去。制造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例如机物料消耗,车间生产用房屋及建筑物折旧费、修理费、经营租赁费和保险费,车间生产用的照明费、取暖费、运输费、劳动保护费,以及季节性停工和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2.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管理上不要求或者核算上不便于单独核算,因而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经营租赁费和保险费,生产工具摊销,设计制图费和试验费。生产工艺用动力如果没有专设成本项目,也包括在制造费用中。
3.车间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的费用,包括车间人员工资及福利费,车间管理用房屋和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经营租赁费和保险费,车间管理用具摊销,车间管理用照明费、水费、取暖费、差旅费和办公费等。如果企业的组织机构分为车间、分公司和总公司等若干层次,则分公司也与车间相似,也是企业的生产单位,因而分公司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的费用,也作为制造费用核算。
(二)基本账务处理
为了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应当设置“制造费用”科目。该科目的借方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贷方反映企业分配的各项间接费用,除季节性生产性企业外,期末一般无余额。
季节性生产企业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一般可按制造费用的全年或停工月度预算数和产品的全年计划产量,计算确定计划分配率,据以进行分配。如果制造费用的实际发生数、产品的实际产量与预算数、计划产量相差较大时,应当及时调整计划分配率。年度终了,制造费用全年实际发生数与分配数的差额,除其中属于为明年开工生产作准备的可留待明年分配外,其余都应当在本年内调整产品成本:发生数大于分配数的差额,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科目;实际发生数小于分配数的差额,用红字登记 。
(三)制造费用核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造费用不同于管理费用。
为了正确地计算产品的制造成本,应严格区分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的界限。制造费用也称为间接费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是产品制造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费用属于期间费用的一种,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经营活动而发生的。
2.企业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应当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配。具体分配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按生产工人工资;(2)按生产工人人工时;(3)按机器工时;(4)按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5)按直接成本(原材料、生产工人工资及应提取的福利费之和);(6)按产品产量。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具体采用哪种分配方法,但是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果需要变更,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产品成本的核算要求和程序
(一)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为正确计算产品的成本,首先要划清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一般应划清5个方面的费用界限;
1.划清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2.划清产品制造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3.划清本期产品与下期产品应负担的费用界限;
4.划清各种产品不同的费用界限;
5.划清本期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
这5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分,都应遵循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负担费用;负担费用的多少,应与受益程度大小成正比。这5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分过程,也是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
(二)选择适当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费用经过归集汇总后,就要计算产品成本。企业要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来选择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企业生产的特点按其组织方式,有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按其工艺过程的特点,有装配式生产和连续式生产。企业采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品的生产特点来决定的。
生产特点和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费用的归集及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的确定,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产品之间分配等方面,这四个方面称为成本计算的因素,这四个因素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三)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1.对费用进行确认、确定产品成本的核算范围。
2.将应计入本期产品成本的各种要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
3.对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月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该种完工产品成本。
4.结转已销售产品的成本。
生产成本的账务处理 (一)基本财务处理
为了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生产各种产品(包括产成品、自制半成品、提供劳务等)、自制材料、自制工具以及自制设备等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企业应当设置“生产成本”科目。该科目的借方反映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贷方反映完工转出的各种产品、自制材料、自制工具以及自制设备等的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加工完成的各项在产品的成本。
为了分别核算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企业还应在“生产成本”科目下,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明细科目。“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核算企业基本生产车间为完成企业主要生产目的而进行的产品生产所发生的生产费用,用以计算基本生产的产品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明细科目核算企业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所发生的生产费用,用以计算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成本。这里要注意,为辅助生产所提供的劳务仍在“辅助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内核算,因为它不属于独立的劳务提供活动,这与后面要讲到的“劳务成本”科目的核算内容是不一致的。在这两个明细科目下,还应当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开设明细账,账内按成本项目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企业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应按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分别归集,属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直接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属于企业辅助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提供的动力等直接费用,应当在本科目“辅助生产成本”明细科目核算后,再转入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其他间接费用先在“制造费用”科目归集,月度终了,再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产品成本。
(二)生产成本核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生产的特点,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及成本计算方法。
2.需要单独核算废品损失的工业企业,可以在“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下设置“废品损失”明细科目,以归集和分配基本生产车间所发生的废品损失。
废品损失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入库后发现的各种废品的报废损失和修复费用。上述废品的报废损失,是指不可修复的废品的实际成本减去回收材料和废料价值后的净损失。废品的修复费用,是指可以修复的废品在返修过程中所发生的修理费用。应由造成废品的过失人负担的赔款,应从废品损失中减去。
经检验部门鉴定不需要返修而可以降价出售的不合格品,其成本与合格品相同;其售价低于合格品售价发生的损失,应在计算销售损益中体现,不作废品损失处理。产品入库后由于保管不善等原因而损坏变质的损失,应作为企业管理费用处理,也不列作废品损失。
3.需要单独计算停工损失的企业,可以在“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下设置“停工损失”明细科目,以归集和分配基本生产车间因停工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这里的停工损失包括停工期内所支付的生产工人工资和提取的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所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费,以及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如果是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内的费用,应当采用待摊、预提的方法,由开工期内的生产成本负担,不作为停工损失。
购买汽车的相关费用入账
1、汽车价款和车辆购置税计入“固定资产”科目。
2、工本费、牌照费等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汽车费用”科目。
3、汽车折旧年限按税法规的4年,残值率5。
4、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提折旧。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残值率)/折旧年限
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5、折旧在固定资产入账的下月开始提取。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
贷:累计折旧
外协加工费该计生产成本还是制造费用
小A:我厂是来料加工企业,但有时也需外协一些工序,请问产生的外协加工费应该计生产成本还是制造费用?
唐老师:如果不需要发出产品或材料而是请外协单位上门服务,这样可以将所发生费用直接计入受托加工材料的生产成本;如果需要发出材料或产品请外协单位加工,那么虽然自身是接受来料加工的企业,但该外协环节也应视为委托加工业务,即通过“委托加工物资”核算发出材料成本以及应支付的加工费、运杂费、税费等。
如果所委托加工的是消费税应税产品,按税法规定,除受托方为个人外,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交货时代收代缴消费税税款。且要注意,应该由委托方提供原料和主要材料,受托方只收取加工费和代垫部分辅助材料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如果是由受托方提供原材料生产的应税消费品,或者受托方先将原材料卖给委托方,然后再接受加工的应税消费品,以及由受托方以委托方名义购进原材料生产的应税消费品,不论在财务上是否作销售处理,都不得作为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而应当按照受托方销售自制应税消费品缴纳消费税。
另外还应注意规范协作程序和严格签署协作协议,按税法要求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纳税人,必须在委托加工合同上如实注明(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材料成本。凡未提供材料成本的,受托方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材料成本。
小议工业企业材料费用分配
1、分配原则
构成产品实体并能直接确定归属对象的材料费,应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明细帐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对于几种产品共同耗费的间接材料费,应选择适当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明细帐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
2、分配标准的合理与简便
合理性:所选择的分配标准与所应分配的费用大小有密切联系。
简便性:作为分配标准的资料容易取得。
3、材料费用分配标准的类型
定额消耗量比例、系数比例、产品产量比例、重量比例、体积比例等。
4、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法
计算公式如下:
某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 该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 材料单价
以上方法可考核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有利于加强成本管理。为了简化核算工作,也可采用按定额消耗量的比例直接分配材料费用的方法。公式如下:
某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费用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材料单价÷各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 材料单价
例: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某种材料1200公斤,每公斤4元。甲产品的实际产量为140件,单件产品材料消耗定额为4公斤;乙产品的实际产量为80件,单件产品材料消耗定额为5.5 公斤。试计算分配甲、乙产品各自应负担的材料费。
答案:
方法一:
甲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140 ×4=560(公斤)
乙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80× 5.5 =440(公斤)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1200÷(560+440)=1.2
甲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560×1.2=672(公斤)
乙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440×1.2=528(公斤)
合计 1200(公斤)
甲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672×4=2688(元)
乙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528×4=2112(元)
合计 4800(元)
方法二:
甲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140 ×4=560(公斤)
乙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80× 5.5 =440(公斤)
材料费用分配率=(1200×4)÷(560+440)=4.8
甲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 560×4.8 =2688(元)
乙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 440×4.8 =2112(元)
合计 4800(元)
5、材料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及其帐务处理
(1) 在实际工作中,材料费用的分配是通过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进行的。
(2) 帐务处理 :
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种原材料费用,应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帐及其所属明细帐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用于辅助生产的原材料费用, 应记入“辅助生产成本”总帐及其所属明细帐的费用(或成本)项目;基本生产车间管理耗用的原材料费用,应记入“制造费用”总帐及其所属明细帐;厂部管理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记入“管理费用”帐户;产品销售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记入“销售费用”帐户。
酒店成本费用核算规程
酒店的成本费用,包括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两个方面。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而进行的生产经营过程所发生的各种直接支出和耗费,属于酒店的营业成本,未列入营业成本的各项耗费为酒店的期间费用。
一、酒店营业成本,期间费用的划分、认定:
(一)营业成本的划分、认定
根据酒店的经营特点,营业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商品进价成本。
1、直接材料成本:
酒店经营中直接材料主要是指餐饮部在其饮食加工,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原料,如鸡、调料和配料的耗费。其中原材料:是制成各种饮食制品所用的辅助原料,一般以各种蔬菜、干货等为主;调料:是制成各种饮食所用的调味用料,如油、盐、酱等。
根据新制度规定,酒店各部门(包括餐饮部)的人工费用直接计入部门费用,不需摊入营业成本。
2、商品进价成本:商品进价成本主要是指为销售而购入的商品的价格及相关费用。分为:国内购进商品粮进价成本和国外购进商品进价成本。国内购进商品进价成本,是指商品的实际采购成本,不包括购入商品粮时发生的时进货费用,如各项手续和运杂费;国外购进商品进价成本,以到岸价(CIF)成本加海上运费、保险费作为商品的计价原价,同时加上商品在进口环节需缴纳的税金,如进口关税,进口产品税,以及购进外汇价差等。
(二)期间费用的划分、认定
酒店的期间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些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酒店获得的当期营业收入中得以补。
1、营业费用:
营业费用是指酒店各个营业部门在其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根据新制度规定,酒店的营业费用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费:指酒店购入存货,商品的各项运输费用,燃料费等。
(2)保险费:指酒店向保险公司投保所支付的财产保险费用。
(3)燃料费:指酒店餐饮部门在加工饮食制品过程中所耗用的燃料费用。
(4)水电费:指酒店各营业部门在其经营过程中所耗用的水费和电费。
(5)广告宣传费:指酒店进行广告宣传而应该支付的广告费和宣传费用。
(6)差旅费:指酒店各营业部门的人员因出差所需的各项开支。
(7)洗涤费:指酒店各个营业部门为员工洗涤工作服而发生的洗涤费开支。
(8)低值易耗品摊销:指酒店各营业部门在领用低值易耗品分别进行的费用摊销。
(9)物料消耗:指酒店营业部门领用物料用品而发生的费用。物料用品包括客房、餐厅的一些日常用品(如针棉织品、餐具、塑料制品、卫生用品、印刷品等)办公用品(如办公用文具、纸张等)包装物品,日常维修用材料、零配件等。各营业部门发生的修理费用也记入此。
(10)经营人员工资及福利费,指酒店各营业部门直接从事经营服务活动的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
(11)工作餐费:指旅游饭店按规定为各营业部人员提供的工作餐费。
(12)服装费:指旅游饭店按规定为各营业部人员制作工作服而发生的费用。
(13)其他与各营业部门有关的费用。
2、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酒店为组织和管理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以及不便于分摊,应由酒店统一认定负担的费用,包括:
(1)公司经费:指酒店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工资,福利费、工作餐费、服装费、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物料消耗低耗品摊销,以及其他行政经费。
(2)工会经费:指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在成本中列支的费用。
(3)职工教育经费:指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在成本中列支的费用。
(4)董事会经费:指酒店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以及董事为执行各项职能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差旅费、会议费等。
(5)税金:指酒店按规定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6)燃料费:指管理部门耗用的各种燃料费用。
(7)水电费:指管理部门办公用水、电费。
(8)折旧费:指酒店全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9)修理费:指酒店除营业部门以外的一切修理费用。
(10)开办费摊销:指酒店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按规定摊销期摊销。
(11)交际应酬费:指酒店在业务交往过程中开支的各项业务招待费,按全年营业收入净额的一定比例控制使用按实列支。
(12)存货盘亏和毁损:指存货在盘亏和毁损中的净利损失部分。不包括非损失部分。
(13)其他一切为组织和管理酒店经营业员活动而发生的费用。
3、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酒店在其经营业员过程式中为解决资金周转等问题在筹集资金时所发生的费用开支。包括利息(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金融机构手续费等。
二、酒店营业成本,其间费用的核算。
酒店营业成本费用核算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严格区分本期成本费用与下期成本费用,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界限,按照各营业部门设置有关账户进行核算。
(一)营业成本核算
酒店的营业成本,通过营业成本账户进行核算。
餐饮成本核算
酒店餐饮成本实际上就是餐饮部门在饮食制品的加工过程中所耗用的原材料、配料、调节器料、成本。对餐饮成本的核算通过“营业成本”账户进行,核算期每旬核算一次,以每月初至月末最后一天为本月会计计算期间,计算总的营业成本。
按照核算要求和实行“永续盘存制”,餐饮核算员应将每日所领物品的领料单加以汇总算出当日的食品成本额,通过每天的餐饮营业收入,计算出当日的毛利及毛利率,使餐饮部能较好的控制营业成本。月末,通过借“营业成本”贷“原材料”账户结转餐饮成本,对于已领用的原材料期末未消耗的部分,作耗用成本调正,调正公式:实际耗用原材料成本=厨房月初结余额+本月领用额+/-本月调入(出)额-厨房月末盘存额。其中的厨房月末盘存额(剩余原材料、未出售的半成品和制成品总额)需要通过实地盘点,按各自的配料定额与账面价格折合计算。同时在会计核算上,采用“假退料”的方法进行调整。即月底用红字借记“营业成本”贷记“原材料”账户,次月月初再用蓝字作出相同方向的调回分录。
(二)期间费用核算:
酒店期间费用的核算通过设置“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账户,汇集和反映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
“营业费用”账户按营业部门设置,用以核算酒店各营业部门发生的,按《旅游饮食服务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应计入营业费用的各项费用。费用发生时,借记本账户、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账户。期限末将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直接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账户用以核算酒店管理部门为管理酒店经营业员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经费开支和应由酒店统一负担的其他费用。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坏账准备”等账户,期末将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管理费用”账户按以上明细项目设置。
“财务费用”科目用以核算酒店在其经营业员过程中为筹集资金所需的费用开支,发生时记入该账户借方,以及酒店所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利息收入、汇兑收益等,应记入本账户的贷方,期限末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期间费用账
3、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酒店在其经营业员过程式中为解决资金周转等问题在筹集资金时所发生的费用开支。包括利息(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金融机构手续费等。
二、酒店营业成本,其间费用的核算。
酒店营业成本费用核算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严格区分本期成本费用与下期成本费用,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界限,按照各营业部门设置有关账户进行核算。
(一)营业成本核算
酒店的营业成本,通过营业成本账户进行核算。
餐饮成本核算
酒店餐饮成本实际上就是餐饮部门在饮食制品的加工过程中所耗用的原材料、配料、调节器料、成本。对餐饮成本的核算通过“营业成本”账户进行,核算期每旬核算一次,以每月初至月末最后一天为本月会计计算期间,计算总的营业成本。
按照核算要求和实行“永续盘存制”,餐饮核算员应将每日所领物品的领料单加以汇总算出当日的食品成本额,通过每天的餐饮营业收入,计算出当日的毛利及毛利率,使餐饮部能较好的控制营业成本。月末,通过借“营业成本”贷“原材料”账户结转餐饮成本,对于已领用的原材料期末未消耗的部分,作耗用成本调正,调正公式:实际耗用原材料成本=厨房月初结余额+本月领用额+/-本月调入(出)额-厨房月末盘存额。其中的厨房月末盘存额(剩余原材料、未出售的半成品和制成品总额)需要通过实地盘点,按各自的配料定额与账面价格折合计算。同时在会计核算上,采用“假退料”的方法进行调整。即月底用红字借记“营业成本”贷记“原材料”账户,次月月初再用蓝字作出相同方向的调回分录。
(二)期间费用核算:
酒店期间费用的核算通过设置“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账户,汇集和反映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
“营业费用”账户按营业部门设置,用以核算酒店各营业部门发生的,按《旅游饮食服务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应计入营业费用的各项费用。费用发生时,借记本账户、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账户。期限末将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直接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账户用以核算酒店管理部门为管理酒店经营业员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经费开支和应由酒店统一负担的其他费用。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坏账准备”等账户,期末将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管理费用”账户按以上明细项目设置。
“财务费用”科目用以核算酒店在其经营业员过程中为筹集资金所需的费用开支,发生时记入该账户借方,以及酒店所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利息收入、汇兑收益等,应记入本账户的贷方,期限末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期间费用账户期末应无余额。
“营业成本------其他”略。
酒店会计的对象与核算方法 一、酒店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的客体,也就是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酒店企业为了开展经营业务活动,必须拥有与其规模相当的资金。资金是指企业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自身。会计对象就是指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
酒店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者投资,以及向债权人借款取得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的一部分用于购置房屋、机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形成固定资金;一部分用于购买原材料和库存商品,形成存货资金。然后根据客户的需要,将原材料加工成食品,为客户提供服务,或将商品销售给客户,或提供劳务服务,收回货币。存货资金、劳务的服务行为又转变为货币资金,实现了资金的循环。企业的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就形成了资金的周转。
在一般情况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货币资金要大于其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两者之间的差额,即为酒店企业的利润。企业形成和获得的利润,一部分以所得税的形式上缴国家;一部分分配给投资者作为其对企业投资的回报。这两部分资金,通过企业上缴税金和利润分配,便退出了企业。其余的利润作为公积金和公益金,用于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职工集体福利。
上述酒店企业资金的取得、资金的运用和循环周转、资金的退出,就形成了酒店企业资金的运动。酒店会计核算的对象,就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的记录和监督。
二、酒店会计的核算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总称,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执行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人员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五个环节,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为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工作。
1、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指对企业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按照会计要素进行细分的方法。企业的经济业务只有按照会计要素及其具体的单元,进行分门别类的核算,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我国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复式记账法中的借贷记账法,作为会计记账方法。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酒店会计和其他行业的会计一样,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填制进行反映,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审核,对经济业务进行监督。
4、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是指企业会计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将企业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到账簿中去的方法。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企业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计算和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实物盘点和往来账项的核对,以确定企业财产物资实有数额的方法。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指根据账簿记录,按照规定的表格形式,集中反映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以上会计核算的方法相互联系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必须有机地结合运用。在会计核算业务的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在会计账簿中设置账户。其次,对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进行会计分录,即填制会计凭证以及审核会计凭证。然后,再将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并根据账簿记录,将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进行成本计算。再次,通过财产清查,达到账实相符。最后,在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会计账簿记录,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酒店财务账务处理工作流程
1、每日营业收入传票的编制
编制收入传票的依据是每日销售总结报告表和试算平衡表。
收入凭证的编制方法是:
借:应收账款——客账
应收账款——街账——明细
应收账款——团队
银行存款
贷:营业收入
应付账款—电话费
2、街账、客账分配表统计
街账、客账包含外单位宴会挂账、员工私人账、优惠卡及应回而未回账单等内容,收入核数员每天要填写街账、客账统计表,进行分配。及时准备将费用记录到每一账户中。作到日清月结,为月末填写街账、客账汇总表做准备。
3、客人清算应收款后账务处理
客人接到宾馆催款通知后,规定在30天之内向宾馆结算应收账款。当客人付款时,宾馆应开正式收据呈交客人,作为结算凭证。收入核数员便根据客人付款内容及金额,每天进行账务处理:在编制记账凭证前,首先查明该公司账号、账项参考号码及付款内容,并填写在每日现金收入记录表中。
4、超60天应收款挂账催款
根据月结应收款对账单记录及账项,分析报告内容。对凡是超60天以上应收款挂账客户,进行再次催款,催款前首先了解尚未付款的账项具体内容,并将情况向财务经理汇报。由财务经理签发催款信,连同缴款通知副本寄给客人;对客人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协商解决办法,为尽快清算应收账款排除障碍。
5、负责将编制的记账凭证输入财务电脑系统。
四、成本及应付款组工作程序
成本及应付款组是用好资金、管好资金的重要机关。加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是成本核算员的重要职责之一,每一名核算员要了解并掌握资金的来龙去脉,控制成本费用开支标准,使资金得以正常周转及运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一)支票领用及结账
采购员根据当天所采购的具体内容,由采购部主管批准后,将购货发票、及验货单送往财务部办理结账手续。结账时,成本核算员要检查发票的五大要素:A.发票签发日期;B.购货品名;C.购货数量及单价;D.大小金额是否一致;E.持票单位公章。检查验货凭证与发票金额是否一致,经办人、验货人、收货人签字是否齐全,并注销采购单。经审核无误后,将金额及购货内容填写在支票领取登记簿上,即可转入每日银行支出统计。
(二)每日银行支出数统计
支出出纳员要将每天各银行支出金额提供给收入出纳编制银行日报表。在统计前,首先按支票号码顺序及转账承付单发生时间,填写支出登记簿,注明银行支出日期,付款单位名称,付款金额及购货内容。按结账程序复核无误后,即可编制各银行支出表。统计表一式两联,一联交收入出纳作为编制银行日报表的依据,另一联作为复核及备查之用。统计表内各银行支出额,要与每天填写支出登记簿金额一致。
(三)、支出凭证编制程序
支出凭证按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及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准确无误地反映在账户中,支出凭证编制程序为:
1、填写付款单位名称;
2、填写付款日期;
3、填写经济业务内容摘要;
4、填写会计科目及账号;
5、填写经济业务发生额。
在实际编制过程中,要做到发票金额与支票存根记录一致,各种收货记录与发票金额一致,支出凭证合计金额与发票金额一致。
负责将编制的记账凭证输入财务电脑系统。
(四)物料用品领用费用分配程序
由成本核算员对物品库房记账员转来的出库单进行审核,检查每一张出库单数量单价及总金额是否正确,按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及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正确反映到账户中,以部门为核算单位,按科目分类填写费用分配明细表,并作到出库金额与三级账记录一致,该表作为月末编制出库费用结转凭证。并负责将编制的记账凭证,输入财务电脑系统。
(五)、食品及饮料报损程序
1、已领用食品饮料报损程序
餐厅、厨房已领用食品及饮料报损时,需经餐厅经理或厨师长、饮食部经理、饮食成本核算员三方面批准后,填写报损单,方可做账务处理。对于工作不慎,造成经济损失的,需经部门经理提出处理意见,转交财务部进行财务处理。
2、食品及酒水库报损程序
过期或变质的食品、饮料报损时,需经仓库主管、采购部主管、财务经理三方面批准后,填写出库单,方可做账务处理。
(六)、饮食成本分摊程序
核对本月食品及酒水库入库金额是否准确,作到总账与三级账相符。
1、根据出库单汇总表,编制食品及酒水转货凭证。
2、按上月成本率,结转交际应酬费。
3、根据转货记录汇总表,结转各餐厅及厨房转货成本。
4、结转VIP客人水果篮所用原材料成本。
5、结转销售食品所用原材料成本。
6、负责将编制的记账凭证输入财务电脑系统。
(七)、饮食成本报告编制内容
1、饮食营业总结报告
2、饮食销售比较表
3、食品成本报告
4、食品周转次数报告
5、饮料成本报告
6、饮料周转次数报告
7、烟草成本报告
8、MINI-BAR统计表
私营公司如何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一)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
企业的辅助生产,主要是为基本生产服务的。有的只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劳务,如供电、供汽、运输等辅助生产;有的则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劳务,如从事工具、模型、备件的制造,以及机器设备的修理等辅助生产。辅助生产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有时也对外销售,但这不是辅助生产的主要目的。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是通过“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进行的。
该科目应按车间和产品品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辅助生产发生的材料、直接人工费用,分别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工资及福利费用分配汇总表”和有关凭证,记入该科目及其明细账的借方;辅助生产发生的间接费用,应先记入“制造费用”科目的借方进行归集,然后再从该科目的贷方直接转入或分配转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的借方。辅助生产车间完工的产品或劳务成本,应从“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的贷方转出。“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余额表示辅助生产的在产品成本。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归集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借方的辅助生产费用,由于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不同,其所发生的费用分配转出的程序方法也不一样。
制造工具、模型、备件等产品所发牛的费用,应计入完工工具、模型、备件等产品的成本,完工时,作为自制工具或材料入库,从“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的贷方转入“低值易耗品”或“原材料”科目的借方;领用时,按其用途和使用部门,一次或分期摊入成本。提供水、电、汽和运输、修理等劳务所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多按受益单位耗用的劳务数量在各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时,借记“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在结算辅助生产明细账之前,还应将各辅助车间的制造费用分配转入各辅助生产明细账,归集辅助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使用和服务的。
但在某些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有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情况。例如,锅炉车间为供电车间供汽取暖,供电车间也为锅炉车间提供电力。这样,为了计算供汽成本,就要确定供电成本;为了计算供电成本,又要确定供汽成本。这里就存在一个辅助生产费用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的问题。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通常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和按计划成本分配法等。
这里仅就直接分配法进行说明和举例。
采用直接分配法,不考虑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的劳务量,即不经过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直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个受益单位或产品。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辅助生产的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费用总额 /辅助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总量(不包括对辅助生产各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量)
各受益车间、产品或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辅助生产的单位成本×该车间、产品或部门的耗用量
例:企业有锅炉和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这两个车间的辅助生产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分别是:供电车间89000元、锅炉车间21000元;供电车间为生产甲乙产品、各车间管理部门和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362000度电,其中锅炉车间耗电6000度;锅炉车间为生产甲乙产品、各车间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5370吨热力蒸气,其中供电车间耗用120吨。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此项费用,并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根据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将锅炉车间及供电车间的费用分配记入有关科目及所属明细账。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67000
——乙产品 41300
制造费用——基本车间                1170
管理费用                             53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89000
——锅炉车间     21000
如何归集和分配外购协力费用
外购动力费用,是指企业耗费的从外部购入的水、电、蒸汽等费用。外购动力费用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如生产产品直接消耗的水电等;有的间接用于产品生产,如生产车间照明用电、取暖等;有的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如行政管理部门耗用的水电等。
外购动力费用是按用途进行分配的。在分部部门或产品安装有仪器仪表的情况下,根据仪器仪表所显示的耗用动力的数量以及规定的动力单价计算。在企业没有安装仪器仪表以及车间生产用的动力无法按产品安装仪器仪表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外购动力费用应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在受益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等。
例:新大工厂8月共用电50000度,每度电0.5元,共发生电费25000元。该企业各部门用电均安装有电表,电表显示各部门的用电情况如下: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用电40000度、照明用电2000度;辅助生产车间用电5000度;企业管理部门3000度。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本月产品的生产工时为2000小时,乙产品的生产工时为3000小时。
生产产品发生的20000(40000×0.5)元电费在两种产品之间的分配如下:
①分配率=20000÷(2000+3000)=4(元/小时)
②甲产品负担电费=2000×4=8000(元)
③乙产品负担电费=3000×4=12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8000
——乙产品12000
制造费用1000
管理费用1500
辅助生产成本2500
贷:应付账款(或银行存款)25000
如何归集和分配低值易耗品费用
低值易耗品是指单位价值低、并且容易损耗的物品。低值易耗品包括一般工具、专用工具、替换设备、管理用具、劳动保护用品、生产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
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一样属于劳动资料,能多次参加生产过程,并在使用过程中何持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随着实物的磨损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但是,由于低值易耗品品种多,数量大,单价低,使用时间短,在核算上将低值易耗品归为流动资产进行核算。
低值易耗品在采购、入库方面与材料的核算相同,但是,由于低值易耗品从仓库发交使用单位,至报废以前的整个使用过程中,一直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因此其价值应采用一定的摊销方法计入产品成本中,从当期的收入中得到补偿。
为了进行低值易耗品收入、发出、摊销、结存的总分类核算,应设置“低值易耗品”总账科目,并按低值易耗品的类别、品种、规格等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低值易耗品与材料一样,既可按实际成本计价进行日常核算,也可按计划成本计价进行日常核算。低值易耗品在领用之后,其价值可以一次转移、也可以分次转移给受益对象,相应的核算方法也有多种,主要包括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
(1)一次摊销法
一次摊销法是指在领用低值易耗品时,按用途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转移给受益对象。如果是生产车间一般消耗领用,将其价值计入“制造费用”科目;如果是管理部门领用,将其价值计入“管理费用”。
一次摊销法适用于一次领用数量少、单位价值低、使用期限短、比较容易损耗的低值易耗品。
例1:新大工厂的一车间工人领用工作服10件,每件10元;另外,厂部办公室领用招待用的杯子3个,每个2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100
管理费用6
贷:低值易耗品106
采用这种方法,当低值易耗品发出后,就从账面上将其价值转移,使得低值易耗品的实物变成了账外财产,因此应加强其实物管理,防止丢失和浪费。
(2)分期摊销法
分期摊销法,是指将低值易耗品的价值分若干期转移给受益对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各月份的费用负担比较均衡,适用于单位价值比较高,使用期限比较长的低值易耗品,其摊销期限一般不超过12个月。领用低值易耗品时:
借:待摊费用(摊销期限在1年以下)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
贷:低值易耗品
分月摊销时:
借: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等)
贷: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例2:新大工厂的一车间领用低值易耗品一批,实际成本12000元,预计使用期限一年。
编制领用和每月摊销时的会计分录如下:
领用时,借:待摊费用12000
贷:低值易耗品12000
每月摊销时,借:制造费用1000
贷:待摊费用1000
(3)五五摊销法
五五摊销法是指在领用低值易耗品时先摊销其价值的一半,到报废时,再摊销价值的另一半(应扣除残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低值易耗品报废之前账面上保持其价值的一半,不会造成账外财产,有利于加强低值易耗品的实物管理。这种方法适用于每月领用、报废比较均衡的低值易耗品。
在五五摊销法下,应在“低值易耗品”总账科目下设置“在库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三个明细科目进行低值易耗品的库存、领用及摊销的核算。
例3:新大工厂8月一车间领用低值易耗品一批,实际成本10000元;同时报废以前月份生产领用的低值易耗品一批,其实际成本为3000元,报废时的残料价值200元,残料已入库。
采用五五摊销法编制本月份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1)本月领用低值易耗品时:
借: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10000
贷:低值易耗品——在库低值易耗品10000
(2)摊销本月领用的低值易耗品价值的一半:
借:制造费用5000
贷: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5000
(3)本月报放心以前月份领用的低值易耗品时,扣除残料价值后摊销其另一半的价值:
借:制造费用1300
原材料200
贷: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1500
(4)注销已报废的低值易耗品的账面价值:
借: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3000
贷: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3000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核算一、在产品的概念及其数量的确定
在产品是指没有完成全部生产过程,不能作为商品销售的产品。
(一)在产品数量的核算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费用,经过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应计入本月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都已集中反映在“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和所属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中。月末,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三种情况:
1.产品已全部完工,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如果有月初在产品,还包括月初在产品费用)之和,就是该完工产品的成本;
2.如果当月全部产品都没有完工,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该种在产品的成本;
3.如果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之和,应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进行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以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成本。
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生产费用与本月完工产品费用、月末在产品费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达:
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费用+月末在产品费用
公式的前两项是已知数,后两项是未知数,前两项的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配。分配的方法有二:
一是先计算确定月末在产品成本,然后倒算出完工产品成本;
二是将公式前两项之和按照一定比例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同时求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各月末在产品的数量和费用的大小以及数量或费用变化的大小,对于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有很大影响。欲计算完工产品的成本,需取得在产品增减动态和实际结存的数量资料,因而须正确组织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数量核算。
(二)在产品清查的核算
为了核实在产品的数量,保护在产品的安全完整,企业必须认真做好在产品的清查工作。清查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不定期进行。清查时,应根据盘点结果和账面资料编制在产品盘存表,填制在产品的账面数、实存数和盘盈盘亏数、以及盈亏的原因和处理意见等;对于报废和毁损的在产品,还应登记其残值。成本核算人员应对在产品的清查结果进行审核,并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清查中发现在产品盘盈时:
借:基本生产成本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经过批准进行处理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制造费用
清查中发现在产品盘亏和毁损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基本生产成本
经批准后分别原因进行处理:
借:原材料
其他应收款
营业外支出
制造费用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二、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主要有七种: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按年初数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和定额比例法。企业应根据其在产品数量的多少、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的大小、各种费用比重的大小,以及定额管理基础好坏等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分配方法。
(一)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是指虽然月末有结存在产品,但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价值很低,并且各月份在产品数量比较稳定,从而可对月末在产品成本忽略不计的一种分配方法。
为简化产品成本计算工作,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全部视为完工产品成本,将本月各产品发生的生产耗费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二)在产品按年初数固定计算法
按年初数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是对各月在产品按年初在产品成本计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月月末在产品结存数量较少,或者虽然在产品结存数量较多,但各月月末在产品数量稳定、起伏不大的产品。
采用在产品按年初数固定计算的方法,对于每年年末在产品,则需要根据实际盘存资料,采用其他方法计算在产品成本,以免在产品以固定不变的成本计价延续时间太长,使在产品成本与实际出入过大而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导致企业存货资产反映失实。
(三)在产品按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在产品按原材料费用计价,就是月末在产品只计算所耗的原材料费用,不计算工资及福利费等加工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的原材料费用+本期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所耗原材料费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月在产品数量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且原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产品。
(四)约当产量比例法
约当产量比例法是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其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数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按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费用与月末在产品费用。
约当产量比例法适用范围较广,特别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和工资及福利费等加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多的产品。
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公式如下: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结存产量×在产品完工百分比
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总成本=完工产品产量×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费用分配率
约当产量法下,应分别产品成本项目计算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根据不同的约当产量分配不同成本项目的费用。
企业生产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有可能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的,这时,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都视同完工程度为100%的产品,约当产量即是完工产品数量与月末在产品数量之和。
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必须正确计算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而在产品约当产量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测定,测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平均计算完工率,即一律按50%作为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程度。
另一种是各工序分别测算完工率。可以按照各工序的累计工时定额占完工产品工时定额的比率计算,事前确定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计算公式如下:
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率=(前面各工序工时定额之和+本工序工时定额×50%)/产品工时定额
式中,本工序工时定额之所以乘以50%,是因为该工序中各件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不同,为简化完工率的测算工作,在本工序一律按平均完工率50%计算。在产品在上一道工序转入下一道工序时,因为上一道工序已完工,所以前面各工序的工时定额应按100%计算。
如果原材料费用不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而是随着生产进度陆续投料,原材料费用按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时,应按每一工序的原材料消耗定额分别计算在产品的完工率(或投料率)。
(五)在产品按完工产品计算法
在产品按完工产品计算法是将在产品视同完工产品计算、分配生产费用。这种分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已接近完工,或产品已经加工完毕但尚未验收或包装入库的产品。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在产品已接近完工产品成本,为了简化产品成本计算工作,将在产品可以视同完工产品,按两者数量比例分配生产费用。
(六)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是按照预先制定的定额成本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即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其数量和单位定额成本计算。产品的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其余额作为完工产品成本。每月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这种方法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的产品。
采用这种方法,应根据各种在产品有关定额资料,以及在产品月末结存数量,计算各种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
在产品定额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在产品数量×材料消耗定额×材料计划单价
在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成本=在产品数量×工时定额×计划小时工资率
在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成本=在产品数量×工时定额×计划小时费用率
(七)定额比例法
定额比例法是产品的生产费用按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其中,原材料费用按原材料费用定额消耗量或原材料定额费用比例分配;工资和福利费、制造费用等各项加工费用,按定额工时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但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的产品。
采用定额比例法时,如果原材料费用按定额原材料费用比例分配,各项加工费用均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其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原材料费用或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定额原材料费用或定额工时)
或: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定额原材料费用或定额工时+本月投入原材料定额费用或定额工时)
注:以定额原材料费用为分母算出的费用分配率,是原材料的费用分配率;以定额工时为分母算出的费用分配率,是工资及福利费等各项加工费用的分配率。
完工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原材料费用×原材料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原材料费用×原材料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本月实际原材料费用-完工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
完工产品某项加工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该项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某项加工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该项费用分配率
三、完工产品成本结转的核算
生产费用完成了在各产品之间以及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分配和归集之后,完工产品的单位成本已计算出来,可据以结转入库完工产品成本。
工业企业的完工产品,包括产成品、自制材料、工具和模具等。
完工产品经产成品仓库验收入库以后,其成本应从“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和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贷方转入到各有关科目的借方,其中:完工入库产成品的成本,应转入“产成品”科目;完工自制材料、工具、模具等的成本,应分别转入“原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等科目。”
“基本生产成本”总账科目的月末余额,就是基本生产在产品的成本,也就是占用在基本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金,应与所属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中月末在产品成本之和核对相符。
本章涉及的名词:
在产品    不计在产品成本法    在产品按年初数固定计算法    在产品按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约当产量比例法    约当产量    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定额比例法    完工产品
判断正误:
1、在清查中发现在产品盘亏和毁损时,应借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
2、经过批准,对在产品盘盈进行处理时,应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科目。
3、在处理在产品盘亏和毁损时,一律应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
4、各月末的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
5、采用按年初数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时,某种产品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就是本月完工产品的成本。
6、约当产量比例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小、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小、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和工资等其他费用比重相差不多的产品。
7、约当产量比例法适用于工资、制造费用等的分配,不适用于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8、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率=本工序工时定额+前面各工序工时定额之和×50%/产品工时定额
9、根据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生产费用和月末在产品费用的资料,完工产品费用=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费用
10、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测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平均计算完工率;另一种是各工序分别测算完工率。
生产费用的明细分类核算
企业在进行成本计算时,应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分别按产品品别、产品批别、或产品步骤设置“基本生产明细账”,并按成本项目设置专栏。
企业辅助生产车间,应按照车间、产品或劳务设置“辅助生产明细账”,并按成本、费用项目设置专栏。
企业各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应按照生产单位设置“制造费用”明细账,并按费用明细项目设专栏。
企业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支出,凡是直接用于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应根据有关凭证记入“基本生产明细账”成本项目栏;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根据有关凭证记入“辅助生产明细账”有关成本、费用栏;属于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制造费用,根据有关凭证计入“制造费用明细账”的有关费用栏。
月终时,将各“辅助生产明细账”所汇集的费用,按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配,转入“基本生产明细账”和“制造费用明细账”;然后,将“制造费用明细账”所汇集的费用采用适当分配标准分配给各成本计算对象,分别记入各“基本生产明细账”的制造费用栏;最后将各“基本生产明细账”所汇总的费用总额(期初的费用加上本期记入的各项费用),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并结转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如何归集和分配燃料费用燃料也属于材料,如果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消耗的燃料数量较多,可以单独设置“燃料”总账科目,并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单独设置“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用以归集和分配所发生的燃料费用。如果所消耗的燃料数量不多,可以将燃料并入“原材料”科目核算。
和材料费用一样,燃料费用也是按用途进行分配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费用计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如果是生产一种产品发生的材料费用,可直接计入该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此时的燃料费用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如果是生产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燃料费用,可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此时的材料费用属于间接计入费用。
间接计入的燃料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可以采用燃料定额耗用量分配法、燃料定额费用分配法、重量比例分配法、实际产量分配法、产品体积分配法,等等。
例:新大工厂8月份生产的甲、乙两种产品本月共发生燃料费用40000元,共生产甲产品2000件、乙产品6000件,甲产品燃料费用定额为8元,乙产品燃料费用定额为4元。
按燃料定额费用分配未能计算甲、乙产品应负担的燃料费用如下:
①燃料费用分配率=40000÷(2000×+6000×4)=1
②甲产品应分摊的燃料费用=2000×8×1=16000(元)
③乙产品应分摊的燃料费用=6000×4×1=24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16000
——乙产品24000
贷:燃料
试析物流企业相关费用的会计处理
物流企业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形式,通过计划、实施、控制和协调等手段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各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少的资金占用,安全、及时和高质量地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由于经营业务的特殊性,物流企业物流业务运作部门的组织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与运输企业,对其发生的费用难以直接根据《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的统一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同时成本费用信息在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成本费用的归集与核算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物流业务管理职能部门的费用处理
物流业务管理职能部门主要负责物流业务的承揽工作和客户服务工作。其中,承揽工作主要包括物流业务的询价、方案设计、投标、合同签订等,客户服务工作主要包括维护客户关系、处理客户投诉等。
物流业务的承揽工作实质上就是物流业务的前期开发工作。物流业务的前期开发工作会发生相应的资源耗费,如办公场所相关费用、人员薪金相关费用、物流方案设计费用、承揽过程的业务费用等。从理论上说,如果物流业务投标成功,则表明物流业务前期开发成功,从而相关费用应该计入物流业务的成本中。但是,根据谨慎性原则以及《企业会计制度》有关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原则,无论物流业务前期开发成功与否,其所发生的费用都应在发生时一次性计入期间费用。并且,物流业务的前期开发费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间接费用,很难界定不同的物流业务究竟应承担多少前期开发费用,难以选择合适的分配标准将这些间接费用分配于不同的物流业务。物流业务前期开发费用的间接费用属性也反映了将其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现实可行性。
如果物流业务前期开发工作产生的费用适宜于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话,将其作为管理费用归集还是作为营业费用归集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企业会计制度》将有关研发费用列入管理费用,但笔者认为将物流企业物流业务的前期开发费用列为营业费用则更为合适。《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根据营业费用这一概念的界定,物流企业物流业务的前期开发费用符合营业费用的本质属性。物流业务管理职能部门所承担的物流业务的承揽工作,也就是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其发生的费用与一般工商企业的营业费用属性相同。
物流业务的客户服务工作实质上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延续,是物流业务的“售后服务”,所以开展客户服务工作所发生的费用也应作为营业费用处理。
二、物流业务作业职能部门的费用处理
根据物流企业物流业务的运作现状,物流业务作业职能部门主要是专设的物流业务运作中心及其下属分支机构,负责物流业务合同签订后的各个业务环节的具体运作。
无论是物流业务运作中心还是其下属分支机构发生的机构设置费用与管理人员相关费用等都是因运作物流业务而发生的,应该将它们分别计入不同物流业务的物流业务成本。在制造业,将这一类费用归集为制造费用,而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被生产产品的成本中。从与物流业关系密切的交通运输业成本核算的现行制度与实务看,运输业务成本包括运输业务运作职能部门的相关费用。现行的《交通运输企业成本费用管理核算办法》将运输业务运作职能部门的相关费用先归集为营运间接费用,再采用合适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相关的运输业务成本中。《交通运输企业成本费用管理核算办法》明确规定,营运间接费用作为运输业务成本项目,是指运输企业在营运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运输成本核算对象的各种间接费用,包括企业各个生产单位(车队、船队、装卸队等)为组织和管理运输生产所发生的运输生产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保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劳动保护费以及其他营运间接费用。显然,物流企业应设置“营运间接费用”科目用于归集与核算物流业务作业职能部门发生的机构设置费用与管理人员相关费用。
但需注意,由于物流企业所运作的物流业务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物流业务作业职能部门发生的机构设置费用与管理人员相关费用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归集和处理。物流业务作业职能部门所发生的费用根据能否直接计入某一物流业务成本可以区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例如,物流企业在承接较大的物流业务时会考虑设置分拨中心这一作业职能部门,根据物流业务运作方案的设计,分拨中心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总分拨中心,负责接收客户方的货物并安排货物从该分拨中心至区域分拨中心或至货物接受方的发送;另一类为区域分拨中心,负责接收总分拨中心分拨的货物并安排货物的配送。如果分拨中心仅服务于某一项物流业务,则该中心发生的机构设置费用与管理人员相关费用应作,为直接费用计入物流业务成本;如果分拨中心服务于不同的物流业务,此时该分拨中心发生的机构设置费用与管理人员相关费用应先在“营运间接费用”科目进行归集,然后选择合适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不同的物流业务成本。除了分拨中心以外,物流企业的运输、装卸、仓储、加工作业等分支机构发生的机构设置费用和管理人员相关费用也需先判别其与某项物流业务的关系,然后作为直接费用或间接费用计入物流业务成本。
三、物流业务费用处理的特殊考虑
以上探讨的对物流企业物流业务管理职能部门、作业职能部门相关费用的处理符合外部报告会计的要求,但从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角度看,仅作这样的会计处理尚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为了反映物流企业提供某一项物流业务的实际成本水平与盈利能力,需要完整的成本信息,这时不仅要把物流业务作业职能部门的业务机构相关费用包括在内,而且应将归集在“营业费用”科目中的可以区别归属于某一项物流业务的物流业务管理职能部门的业务机构相关费用包括在内。例如,物流企业对某一项物流业务的投标成功了,即前期开发成功了,此时从物流企业物流业务经营管理的需要出发,应将能够明确界定的前期开发费用即物流业务承揽费用作为该项物流业务的盈利分析的构成因素之一,即在考评该项物流业务的实际成本水平及其盈利能力时应将承揽费用考虑在内。
同样,对于物流企业在投标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方案设计费用,在投标成功之前作为前期开发费用列为营业费用,在投标成功之后,应将后续发生的物流方案设计(调整、优化)费用直接计入所投标的物流业务成本中。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还应将投标成功之前发生的能够与其他物流业务区别开来的物流方案设计费用计入该项物流业务成本中。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发生的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自行开发的情况下,因能否开发成功具有不确定性,而将开发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列为管理费用;在外部购入情况下,作为无形资产最后摊销列为管理费用。但从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角度出发,对于开发成功且能区分不同物流业务的物流管理系统开发费用、专门为某一项物流业务运作而购置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摊销费用,应该计入该项物流业务成本之中。
私营公司如何归集和分配材料费用
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大量消耗各种材料,如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及燃料。它们有的用于产品生产,有的用于维护生产设备和管理、组织生产,此外,还有的用于非工业生产等。其中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用料,还应按照成本项目归集,如用于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和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列入“直接材料”项目;用于生产的燃料列入“燃料和动力”项目;用于维护生产设备和管理生产的各种材料列入“制造费用”项目。不应计入产品成本而属于期间费用的材料费用则应记入“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科目。用于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其他资产方面的材料费用,则不得列入产品成本,也不得列入期间费用。
(一)材料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方法
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如纺织用的原棉、铸造用的生铁、冶炼用的矿石、造酒用的大麦、制皂用的油脂等,通常是按照产品分别领用的,属于直接费用,应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项目。但是,有时一批材料为几批产品共同耗用。例如,某些化工生产的用料,属于间接费用,则要采用简便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在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或材料定额成本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或实际成本)/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费用)=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分配率
例:领用某种原材料2106千克,单价20元,原材料费用合计42120元,生产甲产品400件,乙产品300件。甲产品消耗定额1.2千克,乙产品消耗定额1.1千克。分配结果如下:
分配率=42120/(400×1.2+300×1.1)=42120/(480+330)=52
应分配的材料费用:
甲产品:480×52=24960(元)
乙产品:330×52=17160(元)
合计42120(元)
原料及主要材料费用除按以上方法分配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分配。例如,不同规格的同类产品,如果产品的结构大小相近,也可以按产量或重量比例分配。具体的计算可以比照上例进行。
辅助材料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与原材料及主要材料基本相同。凡用于产品生产、能够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辅助材料,如专用包装材料等,其费用应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计入。但在很多情况下,辅助材料是由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这就要求采用间接分配的方法。
上述耗用的基本生产产品的材料费用,应记入“生产成本”科目及所属明细账的借方,在明细账中还要按“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项目分别反映。此外,用于辅助生产的材料费用、用于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材料费用,应分别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及其明细账的借方。至于用于非生产用的材料费用,则应记入其他有关科目。
(二)材料费用分配表的编制
在实际工作中,材料费用的分配一般是通过“材料费用分配表”进行的。这种分配表应该按照材料的用途和材料类别,根据归类后的领料凭证编制。
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分析材料费用记入有关科目,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85000
——辅助生产成本  2800
制造费用——基本车间    2500
管理费用          2700
贷:原材料             93000
固定资产业务的特殊处理例举
每年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会计人员会遇到需要调整的关于固定资产业务的一些特殊事项,此时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进行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会涉及若干年度,也可能会涉及多个准则,因此在会计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和必须通过平常的会计业务处理逐步提高会计业务水平,具有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平常的会计业务处理逐步提高会计业务水平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例:A公司占B公司表决权资本80%,B公司占C公司表决权资本80%,A公司、B公司为上市公司,C公司2001年1月2日成立,C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A、B、C三公司年报均在每年4月15日批准报出,三公司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2004年2月10日C公司聘请W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M和N进行2003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注册会计师M和N经审计发现如下情况:
1.C公司2001年1月3日购管理设备一台,支付价款120万元,直线法计提折旧,不考虑残值,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2001年至2002年每年末对该设备进行检查时发现可收回金额分别为80万元、76万元,C公司没有计提减值准备,C公司2001年至2003年税后利润分别为20万元、15万元、10万元。
2.C公司2003年8月1日按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将上述管理设备无偿调出,C公司共发生清理费用10万元,其中支付工人工资6万元,其他费用4万元。C公司账务处理为: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60万元和累计折旧60万元,贷记固定资产120万元,同时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10万元,贷记应付工资6万元和银行存款4万元。
要求:(1)针对发现的上述问题,注册会计师M和N应如何分年度建议A公司、B公司、C公司进行审计调整记录?(不考虑调整分录对所得税和结转损益的影响)
(2)若2004年3月1日A公司、B公司、C公司均接受了注册会计师M和N的建议,同意调整,则A公司、B公司、C公司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不考虑有关会计处理对所得税和法定盈余公积及法定公益金的影响)
解析如下:
(一)注册会计师M、N建议审计调整分录有关情况:
对于C公司
1.2001年
年末设备账面价值=120-120×1/5×11/12=98(万元)
可收回金额=80万元
建议补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8-80=18(万元)
2001年建议调整分录: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补提的减值准备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2002年实际计提折旧=120×1/5=24(万元)
计提减值准备后2002年应计提折旧=80/(4×12+1)×12=19.59(万元)
建议冲回多计提折旧=24-19.59=4.41(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累计折旧4.4
贷:管理费用———折旧费4.41
(3)2002年12月31日
年末设备账面价值=80-(24-4.41)=60.41(万元)
可收回金额=76万元
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20-120×1/5×(11+12)/12=74(万元),小于可收回金额,则C公司应按照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没有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情况下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予以转回,同时将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与转回的减值准备的差额冲销,并增加已计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建议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74-60.41=13.59)13.59
累计折旧(18-13.59=4.41)4.41
3.2003年
(1)针对2001年、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借:累计折旧4.41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41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3.59
累计折旧4.41
也可以合并一起,则全部抵消,不需编制调整分录。
(2)2003年8月1日
无偿调出设备,当月固定资产减少,当月照计提折旧。则设备调出时累计折旧应计提11+12+8=31(个月),即累计折旧金额应为:120/5×31/12=62(万元),故建议补提折旧:62-60=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2
贷:累计折旧2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无偿调出的固定资产,其清理净损失应冲减资本公积。
建议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120
贷:累计折旧60
营业外支出———外置固定资产损失60
借:应付工资6
银行存款4
贷:营业外支出———外置固定资产损失10
借:固定资产清理58
累计折旧62
贷:固定资产120
借:固定资产清理10
贷:应付工资6
银行存款4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贷:固定资产清理68
以上5笔调整分录也可以合并一起: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累计折旧2
贷: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70
C公司调整分录对净利润影响数:
2001年:当年影响数=-18(万元)
2002年:当年影响数=4.41+13.59=18(万元)累积影响数=0
2003年:当年影响数=-2+70=68(万元)累积影响数=68(万元)
C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额:
2003年资本公积减少68万元。
对于B公司
B公司占C公司表决权资本80%,C公司调整分录引起净利润变动,将会影响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同时C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将会影响B公司的资本公积和长期股权投资。
1.2001年建议冲减投资收益18×80%=1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8×80%=14.4)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冲减的投资收益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2002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18×80%=1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4.4
3.2003年
(1)针对2001年和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正好完全抵消,不需编制审计调整分录。
(2)2003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68×80%=5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54.4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54.4
2003年建议冲减资本公积=68×80%=5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股权投资准备)54.4
B公司调整分录对净利润影响数:
2001年:当年影响数=-14.4万元
2002年:当年影响数=14.4万元
累积影响数=0
2003年:当年影响数=54.4万元
累积影响数=54.4万元
B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额
2003年资本公积减少54.4万元
对于A公司
A公司占B公司表决权资本80%,B公司调整分录引起净利润变动,将会影响A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同时B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将会影响A公司的资本公积和长期股权投资。
1.2001年建议冲减投资收益14.4×80%=11.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冲减的投资收益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2002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14.4×80%=11.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1.52
3.2003年
(1)针对2001年、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正好完全抵消,不需编制审计调整分录。
(2)2003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54.4×80%=43.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43.52
2003年建议冲减资本公积54.4×80%=43.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二)A、B、C公司接受建议后的会计处理情况
C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C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补提2001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冲回2002年多计提折旧
借:累计折旧4.41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41
(3)转回2002年应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3.59
累计折旧4.41
(4)补提2003年少计提折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
贷:累计折旧2
(5)2003年无偿调出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调整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累计折旧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0
以上5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成一起: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8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8
针对B公司
B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B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冲减2001年投资收益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增加2002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4
(3)增加2003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5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4)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股权投资准备)54.4
以上4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一起: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4.4
A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A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冲减2001年投资收益:
借:以前年损益调整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增加2002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1.52
(3)增加2003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3.52
(4)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以上4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一起: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3.52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3.52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3.52
综上所述,涉及转回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其会计业务处理的本质为: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对企业产生有利影响时,应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但转回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应超过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其他应付款是否可以转为资本
怎样检查产品成本中的材料费用
材料是构成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检查工业企业生产费用中的材料费用,可按企业材料的购进、耗用、发外加工、盘存四个环节进行,其主要内容如下:
(1)材料的购进。要查核进料凭证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规定;材料的计价是否符合财务制度规定,有无将应记入材料成本的费用直接挤入生产成本;购进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工具、设备和专项物资有无记入材料帐户,入库单有无保管员签收盖章,数量有无短缺不实;低值易耗品的购入是否按规定登在低值易耗品帐户。
(2)材料的耗用。一般是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记帐凭证和领料单,逐项审查材料用途、数量,看有无将基建、专项工程或福利等非生产耗用材料列作生产费用;车间领用结存材料是否办理退料手续;耗用材料成本价格,是否按照规定的计价方法计算;如材料按计划成本计算的,要检查其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是否正确;采用以盘存计算耗用的,可结合盘存的数量、单价、金额进行检查,注意盘存与帐存的数量是否相符。
(3)发外加工材料。主要检查发外加工有无错作材料耗用;其发出、收回(与加工单位核对)、结存是否相符;加工收回的材料成本计算是否正确,有无多转少转成本的情况,加工单价是否合理,其剩余的加工废料、下脚料有无回收。
(4)材料盘存检查。要核实仓库盘存材料数量与帐面余额是否相符;库存材料单价计算,盘盈盘亏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对材料帐面结存出现红字,或只有金额没有数量的情况,要查明原因,进行调整。
检查材料的购进、耗用、发外加工和盘存各个环节,目的是为了核实材料的耗用。由于企业材料的种类、规格、品种繁多,要抓住用量多、价值大的重点材料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