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塔防传奇60装备:蒋翊武对辛亥革命的创造性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53:26
  • 蒋翊武对辛亥革命的创造性贡献
  •   时间:2011-10-09 12:13:32  

  •   武昌起义的总司令蒋翊武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革命的主要力量问题上,孙中山主要依赖会党,蒋翊武则主要依赖新军中的革命力量;在起义地点方面,孙中山一直在华南发动武装起义,蒋翊武则盯在武汉;在起义的时间问题上,虽然同盟会中部总会对武昌起义以及其后江、浙、皖等省的响应起了很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革命形势的发展仍然估计不足,因此,“定宣统五年(1913年——笔者注)为大举时期。盖恐各处过于急躁,故有此宣告也”。(谭人凤:《石叟牌词》,第99页。)蒋翊武则于10月9日果断下令揭竿而起,由此引发了全国性的辛亥革命。蒋翊武在实践中,为推翻满清专制王朝作出了创造性的的贡献。

      起义主要靠谁,靠会党,还是靠新军?

      孙中山在历次武装起义中,多依靠会党力量。清末会党不下100多种,都具有反清爱国宗旨,往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孙为联络会党起义,列籍洪门,与他们结盟,烧香拜把,结为兄弟。《中国同盟会总章》第5条明文规定:“凡国人所立各会党,其宗旨与本会相同,愿联为一体者,概认为同盟会会员。”孙中山较早结识的革命分子中,会党人士占相当比重。如郑士良就是三合会头目。1893年冬,孙中山与郑士良、尤列、陆皓东等在广州组织革命团体,以“驱除靴虏恢复华夏为宗旨”联络会党。1899年,孙中山派毕永年和平山周到湘、鄂一带联系哥老会,同时指令郑士良、陈少白等在香港设立会党联络机关,计划将湘、鄂、粤等地的三合会、哥老会与兴中会联合起来。同年,两湖哥老会著名头目十数人先后到港,共同商定设立兴汉会,统一三省会党,并决议推孙中山为会长。此外,黄兴联络哥老会、三合会、青帮、白帮等组建华兴会;陶成章则联络浙、闽、苏、赣、皖五省会党头目,在杭州成立龙华会。马超俊曾说:“国父当年创组兴中会,系赖檀香山洪门前辈之支持。”罗香林说:“没有洪门,就没有兴中会”。革命党与洪门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实事求是地说,依赖会党既是孙中山当时现实斗争的需要,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孙革命之初:“内地之人,其闻革命排满之言而不以为怪者,只有会党中人耳”。他说:“鄙人往年民族主义,应而和之者,特会党耳,至于中流社会以上之人,实为寥寥。”又说:“乙酉以后,余所持革命主义,能相喻者,不过亲友数人而已,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禄,惟所称下流社会,反有三合会之组织,寓反清复明之思想于其中,……故余先从联合会党人手。”正因为如此,孙中山一贯重视和依赖会党,对新军看法较守旧,认定那里是革命的死角,基本未顾及过。

      然而,以会党为主力的武装起义接连失败,不能不引起革命志士们的痛苦反省:究竟哪一个环节出了毛病?结论是将失败归咎于会党,,最集中的是认为这是脱离群众的军事冒险。吴玉章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起义可以说都不是以在群众中的耐心的工作为基础的,而只是一种军事投机,因此起义不断失败。”于是,一些人将注意力转向新军,这方面最成功的代表人物是蒋翊武。

      蒋翊武成功地开创了一条策反和改造新军,而不是依靠会党来推翻满清的道路。与他同时代的人比,蒋更显得务实和稳健。蒋认为“当今天下演竞争,惟武力乃能制胜,欲实行革命,当以联系军队为要着。”他身体力行,事事亲为,把新军士卒和底层群众作为主要策动对象,同时始终寻求革命团体的联合以壮大力量,所以才有武昌起义时应者如云、波澜壮阔的场面。

      一是在新军中建立和发展革命团体。武昌起义主要是新军中革命力量的起义,文学社完全是士兵为主体的军中革命组织,是在其前身振武学社、群治学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新军中力量最大。蒋是文学社的创始人和领袖。1911年1月30日,正是农历春节,蒋和詹大悲等在黄鹤楼举行会议,宣告文学社的成立,蒋被推为社长。文学社的宗旨是“推翻清朝专制,反对康、梁的保皇政策,拥护孙文的革命主张”,因此得到广大新军士兵的拥护,入社人数,与日俱增。文学社吸收和发展社员主要以新军士兵为对象,因此,文学社组织发展的过程与在军事上准备武昌起义的过程是一致的。文学社成立后的半年中,它的细胞组织几乎已布满湖北新军各部队,社员人数几乎达到湖北新军的三分之一,到武昌起义前夕已经成为湖北新军中人数最多的革命团体。与此相比,共进会深入新军内部,要晚得多。

      二是为密切与新军关系,促进新军反正,蒋翊武与刘复基等亲自入黎元洪部当兵,在士兵中进行活动,吸收了不少社员。以蒋为首的文学社人员在新军中长期忍耐,扎根在士兵中间,埋头苦干,一个人一个人地争取,不断积蓄力量,使文学社成了一支组织严密、机构健全、运转灵活而又能独立作战的队伍,为推翻清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新军士兵为主要对象,大造革命舆论。蒋以文学社经费资助《大江报》,使之成为文学社机关报,为武汉地区革命运动大造舆论。他确定了报纸面向新军,扎根基层,以广大新军下级官兵和劳动群众为主要宣传对象的原则,给各标营“送义务报一份,以供同志阅览”;在各标营设立特约通讯员和分销处,建立通讯网;为照顾不同水平的读者,规定了文章尽量使用浅近白话;报纸新闻大多直指克扣军饷,官僚内幕以及不合舆论之处,使新军士兵与文学社心声相应,思想迅速革命化。“军中官长畏报如虎,恨报刺骨;而士兵同志乃信仰益深,志向益坚。《大江报》之声誉因之与日俱增,销路大畅,”8月1日,军警查封了《大江报》,但《大江报》的宣传功效已深入军民心中,为武昌起义的爆发起到了极大的舆论推动作用。所以,武昌起义一夜成功,与蒋大造革命舆论分不开。

      四是制定详细周密的起义计划。早在8月蒋翊武亲自制定了起义计划,因此,尽管在武昌起义的前一天晚上,蒋翊武发布第一号武装起义命令之后,出现了总指挥部遭到破坏,他被迫转移,刘复基也惨遭杀害的意外情况,起义军还是执行了蒋原来下达的命令,革命党人在接到命令后,早有起义的思想准备,各标、营代表,即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中、下级干部们,既明白了起义的全盘计划,又了解到本单位的作战任务。一夜之间使起义如期成功。这是蒋脚踏实地为起义做了充分准备的结果。

      五是分派社员到湘、川、皖、苏各省新军中为联络员,又于军队之外,建立机关部、通讯部等秘密组织。

      当然,从依赖会党转向依赖新军,决不意味着会党作用全然消逝,相反,会党势力仍不可忽视。湖北主要依靠新军,其他一些省独立,则主要依靠会党。例如,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南哥老会风起云涌。10月22日湖南独立,洪江会头目焦达峰出任都督。陕西哥老会“一经号召,蜂起尤多,一时泉涌风发,关中四十余里数日间,莫不义旗高举。”但毕竟是蒋翊武的转向首次带来了起义的成功,由此引发了全国性的辛亥革命,彻底倾覆了满清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