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打天下好看吗: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样卷参考答案详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40:58

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样卷参考答案详解

 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克刚老师搜集整理编写 

 

1.B  A.撒(sā)气  撒(sǎ)播  怒发冲冠(ɡuān)  冠(ɡuàn)名权  请君入瓮(wènɡ)

B.谶(chèn)语: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

C.曲(qǔ)高和寡  襁(qiǎnɡ,统读字)褓  居室逼仄(zè)

      铄(shuò)石流金(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比喻天气极热。

D.厚此薄(bó,看不起,轻视,慢待)彼

2 A.膜拜  莘莘学子  金榜题名              B.点缀  倾泻

C.蓬勃  骨节                            D.夜阑人静  闪烁  鼾声

3.D  A.【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

B.【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比喻为人做事像变戏法一样,各有各的巧妙之处。

C.【甚嚣尘上】楚国跟晋国作战,楚王登车窥探敌情,对侍臣说:“甚嚣,且尘上矣。”意思是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后来用“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D.【大音希声】《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魏源 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於无矣。”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4.A  B.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修改:在……当下,……完成了……销售。

C.不合逻辑(强制性规定的是食品包装)。修改:……该标准对食品包装做出了强制性规定……

D.搭配不当,成分残缺。修改:……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碑碣、遗址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5从国情出发,中国要走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答出“从国情出发”给1分,答出“中国要走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给2分。如答“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西方”给2分。)

6示例:⑴担心旱情发展是网民强烈的心声。

⑵面对旱情,民生问题(水、电、粮等)最牵动老百姓的心。

⑶对玉龙雪山、丽江古城的关注折射了旅游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⑷环境问题关系家事国事天下事。

(每点1分。不作分析,照搬材料不给分;分析不合理不给分;语言累赘、不流畅,扣1分。)

7示例:别人为了给我们送水爬了十八层楼,他前脚离开,我们立马‘砰’的一声把门关上,带给他的只会是寒心。只要晚几秒关上门,别人的感觉就会不同。

(写出“晚关门”的理由且理由恰当给3分;语言得体给1分,表达流畅给1分。)

8.B  判断依据: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的因素,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本选项的设置采用的是“演绎推理法”。)

9.A  判断依据:①认知评价理论认为,那些有形奖励,比如说金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控制力和强迫的源泉,它们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决定感,从而削弱人们的内部动机。

                ②过度理由效应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从一个侧面挑战了心理学理论中一直被公认的“强化原则”——奖励可以提升行为发生的概率。

10指人从事活动时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

(写出“从事活动”给1分,写出“活动本身”给1分,写出“享受和满足感”<或“兴趣”>给1分。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11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奖品上。在短时期内,它有可能促进孩子的阅读兴趣,但从长远看,却有可能降低孩子阅读的内部动机。

(写出“短期效应”<或写“对于表现优异的孩子也会提高内部动机”>给1分,写出长远结果给2分。)

12表现了胡安谨慎胆怯,但又克制不住好奇的心理。

(写出“谨慎胆怯”<答“犹豫恐惧”也可>给2分,写出“克制不住好奇”给1分。)

13进一步表现胡安喜爱幻想的性格;

为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行为提供动因;

使情节具有起伏,摇曳多姿。(写出一点给1分。)

14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切感;

故意隐藏胡安的心理等叙述内容,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写出一点给2分。)

15描写绳索的细节是真实的,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胡安爬绳索的过程等都真实可信;

“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这一故事所表现的心理具有真实性,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写出一点给2分。)

16示例:①象征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梦想世界。

②象征与成人世界相对的儿童世界

③象征在现实中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

④象征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分析略)

(观点合理、明确给2分,能联系文本作分析给3分,语言表达流畅给1分。)

17.D  逼:逼近

18.D  A.代词,代“裴仁基”,自己的 | 代词,代“人类”,自己的

B.介词,因,因为 | 介词,因,因为

C.助词,所+动词结构 | 助词,所+动词结构

D.副词,姑且,暂且 | 副词,将要

19.B  “单雄信等将领支持李密,坚决反对裴仁基的主张”错误。(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

20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

(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1⑴(汉王)谅谋反,裴仁基竭力劝谏却被囚禁。

(译出大意给1分,“反”译为“谋反”给1分,“见囚”译为“被囚禁”给1分。)

⑵萧怀静又暗中抓住裴仁基的把柄,想要上奏章揭发。

(“阴”译为“暗中”给1分,“长短”译为“把柄”<或“短处”>给1分,“奏劾”译为“上奏章揭发”(或“上奏弹劾”)给1分。)

22⑴书信,比喻乡音。(写出“书信”或“乡音”均给1分。)

⑵喻指思乡。(写出“思乡之情”也给1分。)

23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思乡伤怀之情。

    (写出表现手法给2分,写出表达的情感给2分。)

24⑴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⑵以民为本的思想。施行“彻”制,减轻赋税。(前一问给1分,后一问给2分。)

25⑴世传《吕览》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⑵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⑶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⑷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⑸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每小题2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裴仁基少年骁勇,善于骑马射箭。平陈之战,凭借亲卫兵的身份跟随出征,首先攻破敌人的阵地,授予仪同之职,赏赐织物一千段。凭借本官兼任汉王杨谅幕府的亲信。杨谅反叛,裴仁基苦苦劝谏而被囚禁。杨谅失败,破格任命为护军。

李密据守洛口,皇帝命令裴仁基担任南道讨捕大使,据守武牢抗拒李密。裴仁基看到大敌当前,士兵疲劳,所得到的军用物质,当即就赏赐给将士。监军御史萧怀静阻止他这样做,大家都对萧怀静心怀愤怒。萧怀静又暗中抓住裴仁基的把柄,想要上奏章揭发。裴仁基害怕了,杀死萧怀静,带领部队归附了李密,李密让他做了河东郡公。他的儿子叫裴行俨,英勇善战,李密又让裴行俨做了绛郡公,对他们非常信任亲昵。

王世充因为东都的粮食吃完了,率领全部人马抵达偃师,寻求决战。李密和将领商量对策。裴仁基说:“王世充把全部精锐部队都带来了,洛阳一定空虚,可以分派军队守住各重要通道,让他无法东进;我们挑选三万精兵,沿着黄河西进,逼近洛阳。王世充退回,我们就按兵不动。王世充再次进军,我们就又逼近洛阳。这样,我们有充足的体力,可敌方则疲于奔命。兵法上所说的对方出战我退回,对方退回我出战,多次挑战使敌人疲劳,多次使用这种策略就迷惑了敌人。”李密说:“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洛阳的军队有三方面难以抵挡:器械精良是其一,为了决战而来是其二,粮食吃完而战是其三。我方按兵不动蓄积力量而寻求敌人的弱点,对方求战而找不到机会,想走又无退路,不超过十天,王世充的人头可以悬挂在我的军旗之下。”单雄信等各路将领轻视王世充,都请求出战。裴仁基苦苦劝阻不住。李密难以违抗各路将领的请求,出战,结果大败。裴仁基被王世充俘虏。

王世充因为裴仁基父子都勇猛无比,对他们很礼敬,将侄女嫁给裴行俨做妻子。等到王世充伪称帝号,任命裴仁基为礼部尚书,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每次出战,所向披靡,号称万人敌。王世充害怕他的威名,对他多有猜忌防范。裴仁基知道了这种情况,内心忐忑不安,于是同王世充任命的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人密谋,让陈谦在送食物的时候,持匕首劫持王世充,裴行俨带兵去接应,事情成功后,再去辅助越王杨侗。事情即将发生,将军张童儿告发了他们,他们全部被王世充杀害。

【亲卫】官名。皇帝的侍卫。隋始置,与勋卫、翊卫并称三卫。唐宋因之,并置亲卫之府。明以后不设。

【陷阵】攻入敌人的营垒或阵地。

【仪同三司】散官名。三司即三公。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隲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时为散官,唐、宋、元因之,明废。

【本官】原任官职。相对于后之兼职而言。

【超拜】超级升授官职。

【委昵】亲近。

【洛下】指洛阳城。

【却还】退回。

【上食】献食。

 

古代诗歌鉴赏材料

度大庾岭

                    (清)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顺治十三年(1656),广东高要县知县杨雍建聘朱彝尊教授其子,故朱氏有岭南之游。此诗写于入粤途中经大庾岭时。大庾岭在江西大庾县境内,南接广东南雄县,是由江西入广东的要冲。相传唐代张九龄曾派人在此开凿道路,广种梅树,故大庾岭也称梅岭。岭上有关卡,称为“梅卡”,所以首联即说雄关直上,高耸入云,驿路两旁梅花依然,而岁月流逝。“岭云孤”非但直说眼前景象,而且极言山岭巍峨,雄关高峻;“岁月徂”则逗出时间匆遽、岁月易逝的感叹。这两句的写景一为纵向,一为横向,而将时间与空间交结成文,造成一种雄阔苍凉的基调,并引出吊古伤今之思。“丞相”就是指张九龄,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开凿之功,所以在大庾岭云封寺前建有张文献祠。“越王”指南越王赵佗,其都城在广州府城西二十七里。这两句缅怀前人,出句为眼前景象,是实写;对句为想象之辞,是虚写。“寂寞”“荒芜”,都说明古代遗迹已寥落荒败,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无人问津。颈联写自然景象,也紧扣大庾岭的地理位置。古时传说鸿雁飞到大庾岭就折回,不再往南,唐代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就有“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的句子。所以诗人说自古以来这里就没有鸿雁来临;又据《南越志》说,鹧鸪不管向哪个方向飞,起飞时总是向南的。过了大庾岭就进入了广东地界,是鹧鸪出没的地方。中二联的吊古与写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却逗出了思乡伤怀的感情。所以最后一联说;不堪忍受再去伫立山头,遥望家乡,只见那起伏的群山、落日斜晖铺满了漫长的征途。家山已不可见,而无法抑制的乡愁却在心头油然而生了。

这首诗较典型地体现了朱彝尊早期诗歌的风貌,他的七律受杜甫和明七子的影响较深,注重气象的开阔和词句的典雅,如此诗歌写景、吊古、抒怀于一炉,虽刻画乡思,却写得含而不露,颇得沉郁顿挫之致。

意象积累

1.鸿雁

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作为最常用的原型意象,在古代诗文中,鸿雁的文化内涵是最丰富,最深厚的。

①哀鸿遍野

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哀鸿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音渠)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这一意义,是由这首诗引来的后起义。

黄侃《水龙吟•秋花》“天涯吟望,哀鸿遍地,都成愁侣。”

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这几首诗词的作者都是对战争和社会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为“哀鸿”而哀也。

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虏弦”是外族人的弓箭,云外惊飞四散哀鸣的当然是汉族边地的百姓。这是“哀鸿”的哭喊。

②孤雁失群

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鸿雁鸣叫意味着失群。所以古诗文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

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钱起《送征雁》:“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

“断鸿”和“断雁”都是失群的孤雁,“征雁”也因“独”而孤,几个作者都是抓住孤雁的鸣叫声,与落日、西风、寒夜哀笳、霜天、寂静的秋空等凄清索漠的意象相组合,极写客中游子的悲切和孤伤。

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写人。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伤孤寂。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行人断,边秋一雁声。”

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李颀《送刘昱》:“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杜甫和崔涂都写有以《孤雁》为题的诗。

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浦起龙《读杜心解》)在安史之乱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他无日不梦想骨肉团聚,亲朋重逢。诗中这孤零零的雁儿,寄予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崔涂《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这是一首以孤雁象征诗人飘泊异乡的诗。在潇潇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单影只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诗中把孤雁的形象刻画得唯妙唯肖,作者自比孤雁,咏物抒怀,全诗意境凄苦感人。

③归雁衡阳

秋天,大雁南飞。飞到哪里不再继续向南呢?

一说是衡阳,即现在的湖南省衡阳市,在衡山之南,故名。传说衡山有回雁峰,雁飞至此而止,不再南飞,待春而归。这是最流行的说法。

如,王勃《腾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归雁时。”

一说是大庾岭。在今江西省大庾县境。传说大雁南飞至此而回。这一说法较少见。

如宋之问《题大庚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来归?”

“雁归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离家在外的人,最看不得鸿雁的南飞或北飞(南飞、北飞都是归)。所以,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多以“雁归人未归”来寄托游子(或征夫,或迁客)思乡的感情。这样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最为常见。

如贺铸《捣练子•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有人替换时)见雁南归。”

朱敦儒《临江仙》:“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归雁”常出现在送别诗或谪迁诗中,那是诗人以归雁反衬友人的远游或外迁,或自伤身世飘零。如:

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归目并随回雁去,愁肠正遇断猿时。”

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王沂孙《高阳台》:“江南自是离恨苦,况游騘古道,归雁平沙。”

④鸿雁传书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信使。何以“鸿雁”代称书信或信使呢?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诗人们往往借用鸿雁传书的传说,表达对远人的思念,或归乡的渴望。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维《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李清照最喜用鸿雁的传说表达心中的相思之苦。如: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诗人们看见鸿雁即希望捎书至家乡亲人,这是正写,也有反写者。看见鸿雁,无书可寄;或怨鸿雁失信等。

如范成大《鹧鸪天》:“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作者是说,模拟外表流泪容易,抒写内心的哀愁很难,我心中的哀愁有如潇湘江边的竹子一样血泪斑斑。都说鸿雁能传书,在此“碧云日暮”之时,空见一雁从寒天飞过,我却没有书信可传。极写心中的悲痛无处倾诉之苦。

张元干《点绛唇》:“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这是借恨归鸿而怨爽约者。

李煜《清平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都说鸿雁能传书,但如今已到雁来之季人却音信全无。

2鹧鸪

鹧鸪属禽,与杜鹃,鸳鸯,燕子,鸿雁等齐名,皆为诗词之所宠爱。多产于南方,其形如母鸡,鸣曰:“哥哥,哥哥”,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迁客骚人寓鹧鸪以深情,表已之意也。有诗为证:“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时,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泪,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此为晚唐诗人郑谷之作,以品貌,时节,环境,意象入手,鹧鸪之寓意,所言殆尽。暮雨黄昏,鹧鸪声里,游子佳人离愁别绪,怎一愁字了得?

一曰离别。佳人执郎之手,泪眼相看,泣声如咽:哥哥,哥哥,你别走(行不得也,哥哥)。借以常喻惜惜别情。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二曰悲情。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曰爱情。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意象如同“燕子”“鸳鸯”。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不足而论。

四曰相思。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免费下载】2011年浙江高考语文、数学、英…

 



 

2011年浙江高考自选模块样卷(浙江省考试院…

 

 

2011年浙江高考语文样卷(浙江省考试院)